資源簡介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學習目標】1.從時空觀念角度梳理遼夏金元政權的建立和發展。2.從歷史解釋、史料實證角度論證遼夏金元的政治制度3.結合遼夏金元時期的民族關系,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各民族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設中的作用。【基礎知識梳理】一、遼與西夏1.契丹族的興起和建國(1)遼朝的建立者契丹族與________同源,在遼河上游過著游牧、漁獵生活。(2)916年,契丹族首領__________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后來版圖擴大,改國號為遼。(3)遼與北宋長期對峙,大部分時間里維持了________,通使頻繁,貿易活躍。(4)遼朝的職官設置分為南、北面官,北面官負責契丹等________事務,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________事務。(5)皇帝和宮廷依然保持草原習俗,每年隨季節轉換定期遷徙。遷徙中的________成為國家政治中心。2.西夏的建立(1)西夏的建立者黨項族是古代________的分支,唐末在今陜北、寧夏一帶形成邊疆________,宋初仍然保持半獨立的地位。(2)1038年,黨項首領________脫離宋朝稱帝,定都興慶府,國號大夏,史稱西夏。(3)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二、金朝入主中原1.金朝的建立與發展(1)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動于________、松花江流域,以農業、狩獵、畜牧為生。(2)1114年,女真族首領__________舉兵反遼,次年稱皇帝,建立金朝,定都會寧府。(3)1125年,金滅遼,兩年后又滅北宋,與________逐漸形成對峙局面。(4)1153年,金遷都燕京,將燕京改名為________。2.金朝的制度(1)金朝制度基本沿襲唐宋,同時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________,叫作“猛安謀克”。(2)女真人大批遷入中原,在漢族村落之間________,平時耕作,戰時選拔丁壯出征。3.金朝的鼎盛時期(1)12世紀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進入鼎盛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史稱“大定之治”。(2)世宗被百姓譽為“________”。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猛安謀克又日益腐化,統治逐漸衰落。三、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1.建立和統一: 年, 定國號為 ,定都 (今北京); 年完成統一。2.鞏固統一的措施:(1)修筑 ,設立驛站,分設 。(目的: ;為公差人員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務;用來運輸官府物資;負責傳遞公文)(2)實行 (中央的派出機構):①特點:行政區劃的劃分打破自然的 ,造成 的局面。②影響:行省轄區廣闊, 權力集中, 較高;有利于消除 ,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的 。它的創立是中國古代 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對后世政治制度產生重要影響。(3)吐蕃地區:由中央政府的 進行管理;(4)西域:設北庭 、 等管理軍政事務;(5)臺灣:設 司,履行行政管理職能;3. 民族融合:形成 的前身—回回。元朝滅亡后,以宮廷貴族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留居內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與漢族相融合。4. 民族政策—— 。(四等人依次為 、 、 、 。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兒、回回等。漢人主要指北方的漢族,也包括已經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南人指原南宋統治區的居民),為保障自己的統治利益,推行 和壓迫政策。5.滅亡: 世紀在 的打擊下,元朝滅亡。【重點問題探究】1.兩宋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有哪些?2. 元朝行省制度的特點與意義分別是什么?【總結反思】【達標檢測】1. 《遼史·百官志一》記載:“兼制中國(指取得幽云十六州后,統治區域擴大),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國制治☆,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材料中的☆處應該是 ( )A.黨項 B.蒙古 C.契丹 D.女真2.“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綠綠的草原,這是我的家。奔馳的駿馬,潔白的羊群……”蒙古族歌手騰格爾的這首經典名曲《天堂》,我們經常吟唱。在我國歷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一個疆域空前遼闊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完顏阿骨打 D.耶律阿保機3.據《南臺備要》記載:“江浙省……調兵剿捕之際,行省官凡有輕重事務,若是一一咨稟,誠恐緩不及事。……(如今)凡有調遣軍情重事及創動官錢,不須咨稟……交他(們)每從便區處。”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與中央權力之爭難以調和 B.獲得了緊急事務處置權C.行政長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權力不再受到中央節制4.小李的祖先是世代居住于長江以南的居民,元朝時期按照規定,他的祖先屬于 ( )A.第一等級 B.第二等級 C.第三等級 D.第四等級5.元世祖忽必烈設立了某一機構,因蒙古人信奉藏傳佛教,因此該機構的地位相當高。剛開始以國師八思巴為其長官,后來該職一般由朝廷大臣擔任,官員為僧俗并用。這一機構是 ( )A.樞密院 B.中書省 C.宣政院 D.政事堂6.據統計,金代六部尚書共227人,女真族97人、漢族108人、契丹族13人、渤海族9人。據此可知,金代政權( )A.中央始終為三省六部制 B.北方漢族占據主導地位C.促進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D.實現了各民族一律平等7.《金史》記載:“及來流、鴨水、鐵驪鰲古之民皆附,東京既平,山西繼定,內收遼、漢之降卒,外籍部族之健士,嘗用遼人訛里野以北部百三十戶為一謀克,漢人王六兒以諸州漢人六十五戶為一謀克,王伯龍及高從祐等并領所部為一猛安。”可見,金朝的猛安謀克制( )A.吸收了契丹人和漢族人 B.推動了女真族統一全國C.保證了在軍事斗爭中的勝利 D.以契丹人和漢族人為主8.蒙古汗國沒有年號紀年的傳統。忽必烈繼位后,建年號曰“中統”,以儒家經典《春秋》《易經》為洪范,以此實現寰宇一統、天下一家。這一舉動旨在( )A.實行民族平等政策 B.強化元朝國家認同 C.繼承先代傳統制度 D.維護儒學正統地位9.元朝行省體制下,各省重要事務必須上報中書省,由中央做出決定。但對于職務范圍內的事務可以自行解決,不需要全部上報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A.中央集權與行政效率兼顧 B.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割據C.有利于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D.加強了對山東等地管轄10.1333年,元朝開科取士,在所取進士百人中,有蒙古、畏兀兒等民族50名,其中58%的人的母親為漢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漢人為妻。這說明了元朝( )A.奉行民族歧視政策 B.已經完全實現漢化 C.科舉考試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趨勢加強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契丹侵取燕薊以北,拓跋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生豪英,皆為其用。得中國(指中原)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指遼、西夏)所為,皆與中國等。材料二 一般來說,中原王朝和邊疆民族關系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中原政權覆滅,各邊疆地區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基本上會出現混亂局面。但在混亂中,各民族卻相互交融。二是邊疆民族強大,與中原王朝勢均力敵,于是各民族政權之間呈現相互并立之勢,形成割據分裂局面。但在割據中卻有不少交往,有統一的愿望、因素和趨勢。三是統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強大,各邊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區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現統一局面下的民族大交融狀況。——摘編自劉宗緒主編《歷史新知識創新能力培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遼與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點,產生了什么歷史作用。(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遼與西夏屬于“中原王朝和邊疆民族關系發展模式”的哪一種模式,并加以說明。參考答案【重點問題探究】1. (1)民族政權并立,如遼、北宋、西夏的并立,南宋與金的并立。(2)兩宋政權的民族政策以軟弱為主,多次對少數民族政權用兵失敗,對遼、西夏、金以輸納“歲幣”等方式換取和平。(3)民族矛盾突出,兩宋、遼、西夏等政權都亡于其他民族政權的進攻。(4)民族交融是主流,北宋與遼、西夏分別在邊境地區開設榷場進行貿易,南宋時大批契丹人、女真人進入中原地區,與漢族人民共同生活、勞動,民族間的差別逐漸縮小,元朝后許多蒙古人進入中原。(5)民族間經濟交流頻繁,中原先進的封建生產方式不斷向邊疆地區擴展。2. 元朝行省制度的特點與意義分別是什么?(1)特點①行省的雙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機構(流動的中央政府),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②平衡了中央與地方勢力,既有利于中央集權,又給地方留出了部分權力。③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采取“犬牙交錯”的原則。(2)意義①行省制是古代郡縣制的發展,是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成功嘗試。②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對于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調整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③它是我國省制的開端,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達標檢測】1.C 2.B 3.B 4.D 5.C 6.C 7.A 8.B 9.A 10.D11. 參考答案(1)特點:遼和西夏都沿用唐朝官制。遼采取“蕃漢分治”的政治制度,西夏也有漢式和蕃號兩套官稱。作用:促進了少數民族政權向封建制過渡,有利于民族交融。(2)屬于第二種。遼和西夏與中原王朝勢均力敵,各民族政權之間呈現相互并立之勢,形成分裂割據局面。【解析】本題考查對遼夏政治制度的分析評價能力。第(1)問,材料一主要描述了遼夏政治制度與中原政治制度的相似之處,本質是民族交融的產物;結合所學可知,遼夏政治制度也有本民族的特色。第(2)問,材料二中的第一種模式符合十六國時期的特點,第二種模式則符合宋朝民族關系的特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