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學習目標】1、知道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的更迭、民族交融和江南地區開發。2、知道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勢力的發展。3、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響。4、重點:了解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背誦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及影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與影響。5、難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民族融合與分裂割據局面形成的原因。【基礎知識梳理】一、三國與西晉1.三國國家 建立者 都城 起止時間 勢力魏 魏國國力較強,勢力范圍主要在北方蜀 加強對南方少數民族的治理吳2.西晉(1)概況: 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兵滅 。 年, 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 年,西晉滅吳,完成統一。西晉實行 ,引發八王之亂。五胡內遷,內遷的少數民族主要有 、 、 、 、 等。 年西晉被內遷的匈奴貴族所滅。(2)影響:中國歷史進入一個較長的 時期。起初是東晉 的割據,后來演變為 的對峙。二、東晉與南朝1.政權更迭 朝代 建立者 都城 起止時間東晉 建康 317—420年南朝(宋、齊、梁、陳) 420年, 奪取晉朝皇位,改國號宋。 420—589年2.政治特點: 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3.經濟特點:江南的開發,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1)原因①北方 大批流亡南下,帶來先進的 和 ,也充實了 資源。②南方 ,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③南方 優越,具備良好的開發基礎。④一些統治者采取了 、 、 等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2)表現①農業:南方 大量開墾,農作物 , 提高②手工業: 、礦冶、 、造船、 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3)影響①江南地區得到初步開發, 趨向平衡,為經濟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礎。②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 交融。三、十六國與北朝】1.十六國概念 東晉統治南方的時候,北方先后出現了一批割據政權。最主要的有15個,加上西南地區的 ,合稱“十六國”時間 304—439年政權 特點 (1)大部分由內遷 建立。(2)都采用了 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3)原有 被打亂,各族之間頻繁接觸,差異慢慢變小,但 仍然廣泛存在。2.前秦短暫統一北方:4世紀下半葉, 建立的前秦統一北方。前秦大舉進攻東晉,被擊敗于 。強大的前秦政權迅速崩潰。3.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紀后期。(1)背景①4世紀末,鮮卑 建立的北魏強大起來,于 年統一北方。②5世紀后期,北魏孝文帝 在位,大力推動 。(2)內容①將都城從 遷到 ,遷到洛陽的鮮卑貴族一律將 改為洛陽,死后不得歸葬平城;②以 取代鮮卑服飾,朝中禁 ,統一說漢語;③改鮮卑姓為 ,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 ;④仿照魏晉以來漢族社會的 ,將新改姓的部分鮮卑貴族定為 ,并鼓勵他們與漢族高門士族 。(3)影響:積極:順應了北方民族 大緩解了 ,促進了北魏 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及 的出現打下基礎。不足:孝文帝在改革過程中,全盤吸收 文化,不區別漢文化的精華和槽粕(如移植門閥士族制度,使鮮卑貴族迅速腐化);摒棄了本民族勇武質樸的長處,削弱了北魏的軍事力量。4.北朝:政權更替: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為 和 ,后又分別被 、 取代。上述五個王朝合稱北朝。北周滅掉 , 取代北周,統一全國。結束了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重點問題探究】1.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2.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3.北朝時期分裂中孕育著哪些統一的因素?【概念解讀】1.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是發生于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后賈南風干政弄權所引發。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東海王司馬越八王。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2.士族政治士族制度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特有的歷史現象,它的特點是按門第等級區別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不同地位。士族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門閥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從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官員的系統,其實際影響造成朝廷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士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對于其仕途的影響,遠大于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士族制度盛行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歷史現象,隨著南北經濟文化差異縮小、科舉選吏制度打擊、中小地主力量興起和唐末農民起義的沖擊,士族制度最終走向崩潰。3.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曹丕稱帝后,采納陳群的建議,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具體內容是通過品評,將士人分為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評,被評為上等者,將被推薦到各級行政機構中去做官。九品中正的實行結束了兩漢以來鄉舉里選的察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總結反思】【達標檢測】1.無論是陳壽的《三國志》,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都稱魏、蜀、吳三分天下。下列關于三國之間的關系說法正確的是( )A. 蜀國與魏國加強了聯合 B. 勢力最強大的是北方的魏國C. 吳國一直被蜀漢政權控制 D. 曹操建立魏政權不合正統2.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擺脫了原先落后停滯的狀態,出現“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 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 B. 社會動蕩不安C. 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D. 絲綢之路開辟3.“毀鏡”是北方草原地區拓跋鮮卑的一種特殊葬俗,即在下葬過程中將隨葬銅鏡故意打碎、通常僅以其中一塊殘片隨葬的習俗??脊虐l現揭示隨著鮮卑南遷,越靠近中原,毀鏡現象越少。據此推斷,鮮卑毀鏡習俗的廢棄原因極有可能是( )A. 政府禁止奢侈之風 B. 鮮卑人審美水平提高C. 戰爭頻繁銅鏡難得 D. 受到漢人習俗的影響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特征是( )A. 繁榮開放的社會風貌 B. 政權分裂與文化停滯C. 中外交流與經濟發展 D. 民族交融與區域開發5.魏晉時期,在物資生活上崇尚奢華,講究打扮,甚至“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社會階層是( )A. 士族 B. 外戚 C. 皇族 D. 宦官6.西晉永嘉年間,匈奴人劉曜攻破洛陽,殺死貴族、官僚、庶民三萬余人,洛陽變成一片瓦礫,從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戰亂之中。上述歷史事件帶來的社會影響是( )A. 大大削弱了豪族勢力,推動了社會發展 B. 造成北方人大批南遷,促進江南開發C. 結束了北方門閥制度,社會趨于安定 D. 豪族趁機擴充實力,形成軍閥混戰7.日本史學家宮崎市定認為,由于“他”的漢化政策,“以新都洛陽為中心出現了漢文化的復興”,“他”也“由鮮卑國主化為中華皇帝”?!八笔牵? )A. 拓跋宏 B. 苻堅 C. 李世民 D. 忽必烈8.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要求鮮卑人穿漢人衣服。后來又規定改說漢語,改鮮卑姓為漢姓。孝文帝放棄鮮卑族傳統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漢族農耕經濟。這說明孝文帝( )A. 數典忘祖 B. 脫離實際剛愎自用C. 學習先進文化 D. 實行“藩漢分治”9.《資治通鑒》卷140概括記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釋此處時感慨道:“嗚呼,自隋以后,名稱揚于時者,代北之子孫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這一感慨可以佐證,孝文帝時的北方民族交融( )A. 沖擊了傳統華夷觀念 B. 鞏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C. 實現了經濟重心南移 D. 直接促成了隋朝統一10.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飲食習慣,但在嘉峪關新城魏晉墓室壁畫中卻出現了“手持烤肉串的賓客”,這類壁畫在今山東、江蘇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和寧夏等地均有出土。這反映出魏晉時期( )畜牧業逐漸向南方擴展佛教向大眾生活的滲透人民生活普遍富足各民族經濟文化進一步交融11.閱讀 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問題史料一 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飲食還給,不憂凍餓,亦亡千金之家。(說明當時中國古代江南地區生產水平較低,以漁獵、農業種植為主,但是貧富差距不大)信巫鬼,重淫祀。——《漢書·地理志下》(1)依據史料一概括漢代江南地區的社會發展概況。(史料實證)史料二 南北朝時期,戰亂不斷。為逃避戰禍,中原的漢族紛紛外遷。(說明了當時北方漢族人民為了躲避戰亂而遷移)由于南方基本保持安定,司馬睿又建立了東晉政權,成了“正統”所在,吸引了最大多數移民。 ——摘編自葛劍雄等主編《簡明中國移民史》(2)根據史料二指出南北朝時期人口遷移的特點,并簡析其意義。(歷史解釋)參考答案【重點問題探究】1.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1)改革順應生產力發展的趨勢——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各族人民的愿望。(3)孝文帝的膽略和卓識,沖破阻力,毅然改革。2.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①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方相對穩定,江南經濟得到開發;北方經濟因戰亂頻繁遭嚴重破壞。②士族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士族制的發展和統治者崇信佛教,導致地主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惡性膨脹,造成土地和勞動力的大量流失。③商品經濟總體水平較低:由于戰亂,不少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商品經濟發展緩慢。④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民族交融加強,聯系密切,各民族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同時也為隋唐的繁榮奠定了基礎。3.晉南北朝時期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的因素(1)受民族遷徙、統治者改革等的影響,北方出現民族大交融現象,南北對峙的民族矛盾逐漸減弱。(2)局部統一的出現,如北方的曹魏、前秦、北魏、北周,南方的宋、齊、梁、陳,為統一全國奠定基礎。(3)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北方農業的恢復與發展,為統奠定了經濟基礎。(4)長期分裂割據混戰使人民渴望統一,為結束分裂局面,統治階級進行過不同程度的努力。【達標檢測】1.【答案】B【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在三國當中魏國勢力相對更強大一些,故B項正確;蜀國與吳國加強了聯合,而不是魏國,故A項錯誤;蜀國沒有控制吳國,兩者是結盟關系,故C項錯誤;曹魏政權是曹丕建立的,故D項錯誤。2.【答案】C【解析】據材料“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擺脫了原先落后停滯的狀態”并結合所學可知,江南地區擺脫了原先落后停滯的狀態,是因為北方戰亂,北民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促進了江南的發展,故C正確;A與材料時間不符;社會動蕩不安不利于經濟發展,B錯誤;絲綢之路開辟于西漢,D錯誤。3.【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中“越靠近中原,毀鏡現象越少”可知,題干是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交融,鮮卑習俗受漢人習俗影響,符合題意的是D項;A、B、C三項在題干中沒有體現,排除。4.【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長期分裂動蕩的時期,這一時期北方戰亂頻繁,少數民族南下,出現民族融合。北方人民大量南遷,南方得到開發,故D項符合題意;繁榮開放、文化停滯和中外交流不符合此一時期的時代主流特征,排除ABC項。5.【答案】A【解析】魏晉時期,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是士族,政治上擁有特權,經濟上實力雄厚,生活習俗上,無不傅粉施朱,故A符合題意;外戚指帝王的母親和妻子方面的親戚;皇族指與與皇帝血緣關系的的宗族;宦官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故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6.【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永嘉之亂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戰亂之中,其產生的社會影響是大量北方民南遷,促進了江南的開發,B項正確;洛陽成為廢墟,北方分裂戰亂的情況下,遭受打擊的更多的是普通民眾,AC項錯誤;永嘉年間,匈奴人劉曜攻破洛陽,腐朽的豪族并沒有促成軍閥割據,而是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的情況下,國家進入東晉十六國對峙的局面,D項不符合史實。7.【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中“漢化政策”“新都洛陽”、“由鮮卑國主化為中華皇帝”可知,這一人物是拓跋弘,選項A正確;選項B、C、D在都城和民族方面與題干不符,排除。8.【答案】C【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孝文帝改革“要求鮮卑人穿漢人衣服。后來又規定改說漢語,改鮮卑姓為漢姓。孝文帝放棄鮮卑族傳統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漢族農耕經濟”,其目的是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加速鮮卑族的封建化過程,C正確;A、B說法違背史實;實行“藩漢分治”是遼的措施,D錯誤。9.【答案】A【解析】材料“嗚呼,自隋以后,名稱揚于時者,代北之子孫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的意思是:從姓氏來源看,隋唐時重要的政治人物,固然很多是鮮卑人,從文化水準看,他們卻已經是卓越的漢族士人了,事實上再沒有任何意義要辨別他們的氏族。由此可見,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加強,沖擊了傳統的華夷觀念,A正確;材料沒有涉及“鞏固士族的政治地位”,B錯誤;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是南宋,且C與材料無關;D說法違背史實。10.【答案】D【解析】據材料“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飲食習慣,但在嘉峪關新城魏晉墓室壁畫中卻出現了‘手持烤肉串的賓客’,這類壁畫在今山東、江蘇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和寧夏等地均有出土?!笨芍救馐怯文撩褡宓娘嬍沉晳T,但在黃河流域乃至長江流域都出現了這樣的壁畫,這體現了民族融合的趨勢,D符合題意;據材料體現的是“游牧民族的飲食習慣”,而不是畜牧業,A錯誤;材料沒有涉及“佛教”,B錯誤;材料沒有體現人民生活富足,C錯誤。11. 【答案】(1) 生產方式落后;自給自足;迷信色彩盛行(2) 特點:中原人口向南方遷移。意義:促進了南方的發展和邊疆地區的開發,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促進了民族交流交融,推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發展;促進了文化認同和中華文明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