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學霸提優】(2024新版)浙教版科學七上 3.1.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學霸提優】(2024新版)浙教版科學七上 3.1.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3章廣袤浩瀚的宇宙第1節 認識地球
第1課時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材分析:
學習目標: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漫長歷史,初步掌握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一些現象和方法;知道地球是一個兩級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正確描述地球的形狀、大小,加深對地球的認識。
科學思維:舉例證明地球是球體;
科學探究:通過活動、讀圖、傾聽等方式,了解地球是球體的實例,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重點:了解并能正確描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難點:描述地球的形狀、大小,培養科學的發展觀。
知識點一 地球的形狀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地球的形狀是怎樣的 人類很早就在探索地球,并提出過種種看法。今天,我們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但人類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卻經歷了漫長的歷程。
1.古代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
古時候,由于人們活動范圍很小,認知能力非常有限,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區的一小塊地方,對地球形狀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認識。
古人往往憑經驗和直覺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繞著地球轉動,而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地是平的,整個大地也是平的。
2.對古人“地是平面”認識的懷疑
既然地是平的,應該有“天涯海角”,為什么我們在地面上總是走不到邊 為什么遠去船只的船身比桅桿先消失 許多現象促使人們逐漸對“地是平面”的認識產生了懷疑。
(1)我國古代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即“天圓地方”的說法。
(2)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地球是球體的猜想。
(3)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科學家亞里士多德通過多次對月食的觀察發現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總是弧形的,由此推斷地球是個球體。這是人類通過觀察天象得出地球形狀的推論,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大飛躍。
(4)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航行一周的壯舉,他們用自身實踐證實了地球是球體,結束了人們關于地“方與地“圓”的爭論,在人類的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5)20世紀,人類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器從太空中拍到地球的照片,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照片上面有藍色的海和白色的云。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在太空目睹地球是個球體的人。他看到的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星球。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人類幾千年來對地球形狀的探索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知識點二 地球的大小
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確立了地球的概念,并用幾何學方法定量地測定了地球的大小。
1.地球大小的數據現代科學技術測量表明,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2.地球儀是正球體的原因地球的赤道半徑約為6378km,兩極方向的半徑約為6357 km,僅差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圓的。它的赤道周長約為4萬km。如果我們把這個龐大的地球縮小,制成一個直徑1m的地球儀,赤道半徑只比極半徑長約3mm。這點微小差別,在地球儀上是看不出來的。
測量地球的周長
兩地夾角=900-82.80=7.20
這個夾角等于圓的1/50
兩地距離=800km
地球的周長C=50×800km=4×104km
科學記數法
對于很大或很小的數;可以用科學記數法來呈現。科學記數法是用一個大于等于1,小于10的數乘以10的指數來表示。例如:
長度單位換算:1m=1000mm =1×103mm,
1mm=1/1000m=1×10-3m
地球的赤道周長約為:40000km=4×104km
細胞的大小約為:0.000022m=2.2×10-5m
考向1 地球的形狀
人類首次得到的能夠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的證據是(  )
A.人們發現太陽或月亮是球體
B.月食時地球的影子是圓的
C.麥哲倫船隊的成功環球航行
D.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
【答案】C
【解答】解:1519年9月,航海家麥哲倫率領一支200多人的探險船隊,分乘5艘帆船從西班牙出發,向西南穿越大西洋,繞過南美大陸南端的海峽,進入太平洋。向西穿過印度洋,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終于在1522年9月回到原出發地西班牙。麥哲倫船隊首次完成了繞地球一周的航行,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
故選:C。
對點練.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人類不斷探索了解地球。下列說法不符合人類對地球現有認知的是(  )
A.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B.地球內部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
C.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巖石圈由七大板塊組成
D.最先用實踐證明地球形狀的是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
【答案】C
【解答】解: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故A敘述正確。
地球內部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故B敘述正確。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塊組成,故C敘述錯誤。
最先用實踐證明地球形狀的是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故D敘述正確。
故選:C。
考向2 地球的大小
2023年6月4日6時33分,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全部安全順利出艙,結束了為期6個月的太空之旅。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下列關于地球大小的數據,錯誤的是(  )
A.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
B.地球表面積約5.1億千米
C.地球的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
D.地球的赤道半徑是6378千米
【答案】B
【解答】解: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A正確;地球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B錯誤;地球的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C正確;地球的赤道半徑是6378千米,D正確。
故選:B。
對點練.某家長問自己的孩子:“你學習地理這么久了,能告訴我地球到底有多大嗎?”孩子最合理的回答是(  )
①地球很大,上面生活著70多億人
②地球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
③地球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
④地球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
⑤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約為38萬公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答案】B
【解答】解:地球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地球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地球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這些數據可以描述地球的大小,①⑤所述不能說明地球的大小。故選項B符合題意。
故選:B。
1.在海邊觀察遠處駛來的輪船,會出現圖1中①至③所示的現象。根據這種現象我們可以作出的合理推論是(  )
A.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B.地球一定是個球體
C.海平面上升了
D.地球表面可能是曲面
【答案】B
【解答】解:圖中所示從遠處駛來的輪船,先看到桅桿,后看到船身,該事例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故選:B。
2.下列詩句中能夠說明地球形狀的是(  )
①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②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③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④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⑤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A.①③ B.④⑤ C.②⑤ D.②④
【答案】D
【解答】解:能證明地球形狀是球體的例子很多,如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等。
故選:D。
3.地理老師為了讓課堂更加生動直觀,組織同學一起演示了如下探究活動:第一組:甲同學拿帆船模型由遠到近向桌子一側移動,讓乙同學觀察帆船的變化。(如圖)第二組:丙同學手拿帆船模型,由雨傘一側向位于雨傘另一側移動,讓丁同學觀察帆船的變化。(如圖)你認為這個探究活動所蘊含的地理知識是(  )
A.地球是一個體積比較大的星球
B.大地被雨傘一樣的“天”蓋著
C.地理課上可以按照雨傘的形狀制作一個地球儀
D.說明地球表面是弧形,而非水平
【答案】D
【解答】解:D、在平面上由近及遠移動物體時,觀察的同學一直能看到物體,而在傘面上由近及遠移動物體時,物體慢慢從視野中消失,結合實際生活中船遠行時的景象,可以說明地球表面是弧形的,符合題意。
A、該探究活動無法確定地球是一個體積比較大的星球,不符合題意。
B、這個探究活動不能體現大地被雨傘一樣的“天”蓋著,不符合題意。
C、地球儀是一個正球體,雨傘不是正球體,不符合題意。
故選:D。
4.限于活動范圍,人們通常無法直接觀察地球的形狀,但可通過身邊某些現象和事件找到地球是球體的證據。下列現象和事件不能作為證據的是(  )
A.麥哲倫環球航行
B.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
C.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
D.海面上遠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桿先消失
【答案】C
【解答】解:能證明地球形狀是球體的例子很多,如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麥哲倫環球航行、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選項ABD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是由地球自轉導致的,選項C符合題意。
故選:C。
5.同學們都玩過撥浪鼓吧.“演示地球形狀變化的試驗示意圖”與玩撥浪鼓很類似.這個試驗能說明(  )
A.地球因為自轉變成了一個正圓球體
B.地球因為公轉變成了一個兩極略鼓赤道略扁的球體
C.地球因為自轉變成了一個兩極略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D.地球正在向正圓球體演化
【答案】C
【解答】解:“演示地球形狀變化的試驗示意圖”與玩撥浪鼓很類似。這個試驗能說明地球因為自轉變成了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故選:C。
6.如圖為課外興趣小組同學利用乒乓球、細鐵絲制作地球儀的過程示意圖,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1)由圖A所示可知,乒乓球的粘合線表示 。
(2)圖B中的傾斜鐵絲表示地軸,其與水平面的夾角應為 度。
【答案】(1)赤道;(2)66.5。
【解答】解:(1)由圖A所示可知,乒乓球的粘合線表示赤道。
(2)地球儀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形象直觀,能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在地球儀上,地軸與水平面成66.5°的固定傾角。由此可判定,其與水平面的夾角應為66.5°。
故答案為:(1)赤道;(2)66.5。
7.2022年4月22日是第53 個“世界地球日”,本次“世界地球日”的活動主題為“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請根據地球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按照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將下列事件或說法按時間先后排序: (填序號)。
A.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
B.天圓地方
C.從太空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出,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星球
(2)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說明 (填字母)。
A.地球形狀隨著人類的認識而改變
B.古人對地球的認識符合當時的科學發展水平,是完全正確的
C.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沒有階段的,完全靠人們的突發奇想
D.一定的科學技術是認識地球形狀的基礎
(3)在同一水平視線上,圖中在木板上移動的鉛筆從 C 點到 D 點,筆的長度看上去變化 (填“明顯”或“不明顯”)。
(4)通過上述模擬實驗,能否證明地球是個球體? 。
【答案】(1)B→A→C;(2)D;(3)不明顯;不能。
【解答】(1)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想象、推測、驗證、目睹、測量的漫長過程。古人憑借想象認為地球是“天圓地方”,有“天圓如張蓋,地方似棋局”的說法。16世紀初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的成功,證明地球是個圓球體的說法。從太空拍攝的照片使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到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星球。
(2)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說明,自然存在的事物不會因為人類的認識而改變,古人對地球的認識符合當時的科學發展水平,但其觀點并不符合客觀事實,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所以一定的科學技術是認識地球形狀的基礎;
(3)鉛筆在水平板上從C點到D點,始終能看到全貌,筆的長度看上去變化不明顯;鉛筆在球面上由近及遠移動時,漸遠漸小,但不能證明地球是球體。
故答案為:(1)B→A→C;(2)D;(3)不明顯;不能。
8.閱讀材料并結合圖,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環球航行線路如圖。
(1)環球航行起止:西班牙位于A 洲,該大洲西隔B大洋與C大洲相望,世界上唯一比A大洲面積小的大洲是 。
(2)環球航行路線:1519 年,從西班牙率先進入B大洋,然后繞過D大洲南端進入E大洋,1521年,到達F大洲的菲律賓群島,艱難渡過G 洋,再繞過H 洲南端好望角,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
(3)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最大的地理意義是 。
【答案】(1)歐;大洋洲;(2)印度;非;(3)地球是個球體。
【解答】解:讀圖分析可知:
(1)西班牙位于A歐洲,該大洲西隔B大西洋與C北美洲相望,世界上唯一比A歐洲面積小的大洲是大洋洲,大洋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大洲。
(2)依據大洲大洋的分布,圖中D為南美洲,E為太平洋,F為亞洲,G為印度洋,H為非洲。
(3)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最大的地理意義是證明了地球是個球體。
故答案為:(1)歐;大洋洲;(2)印度;非;(3)地球是個球體。
9.如圖為觀察鉛筆在籃球和木板上移動的示意圖。請回答:
(1)圖1、2中鉛筆分別在籃球和木板表面上由近及遠移動時,你看到的現象分別是 。
(2)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從離岸到遠去,觀察到的現象應與圖 (填“1”或“2”)的現象相似,說明海面是 。
(3)如果海面上的帆船從遠方駛來,在岸邊可以觀察的現象是 。
【答案】(1)鉛筆頭會慢慢看不見,鉛筆的長度會慢慢變短和鉛筆長度及鉛筆頭位置沒有發生變化;
(2)1;弧形;(3)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
【解答】解:(1)觀察圖1中鉛筆在籃球表面上由近及遠移動時,發現因為視線被籃球形狀的阻擋,鉛筆頭會慢慢看不見,鉛筆的長度會慢慢變短。觀察圖2中鉛筆在木板表面上由近及遠移動時,所看到的鉛筆長度和鉛筆頭位置因為視線沒有被阻擋,所以看到的鉛筆長度和鉛筆頭位置不會發生變化。
(2)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從離岸到遠去,船身相當于“鉛筆頭”,船帆相當于鉛筆的“筆身”,海面相當于“籃球”,觀察到的現象應與圖1的現象相似,說明海面是弧形,可以證明地球表面是球形的。
(3)如果海面上的帆船從遠方駛來,在岸邊可以觀察的現象是先觀察到船帆,后觀察到船身。
故答案為:(1)鉛筆頭會慢慢看不見,鉛筆的長度會慢慢變短和鉛筆長度及鉛筆頭位置沒有發生變化;
(2)1;弧形;(3)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探索過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將下列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按時間順序排列 (填序號)。
①亞里士多德觀察月食時地球的影子是弧形的,推斷出地球是個球體
②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一周,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
③人們憑直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
④從太空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星球
(2)科學家不僅精確的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而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后,制作成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小明按照科學書上的步驟,自制地球儀,他先在乒乓球的中間用筆畫了一個圈,如圖所示。則小明是想用該圓圈表示 。
(3)下列各項用于研究地球形狀或內部結構,其中能作為證據的是 。
A.①用鉛筆在籃球上移動來研究地球的形狀
B.②用切開的熟雞蛋來研究地球的內部結構
C.③繪制結構示意圖來研究地球的內部結構
D.④用天宮一號拍攝的地球照片來研究地球的形狀
【答案】(1)③①②④;(2)赤道;(3)D。
【解答】解:(1)由于受觀測條件和科學技術的限制,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經過了漫長的過程。從③人們憑直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①亞里士多德觀察月食時地球的影子是弧形的,推斷出地球是個球體→②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一周,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從太空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星球。故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按時間順序排列③①②④。
(2)科學家不僅精確的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而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后,制作成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小明按照科學書上的步驟,自制地球儀,他先在乒乓球的中間用筆畫了一個圈,如圖所示,則小明是想用該圓圈表示赤道。
(3)①鉛筆沿籃球表面向右移動時筆尖先消失,可以模擬地球表面是球體,但不能作為地球是球體的證據,A錯誤;②切開的熟雞蛋有蛋殼、蛋白和蛋黃,其厚度比例與地球內部結構不同,也與地球內部結構無關,不能作為地球內部結構的證據,B錯誤,③繪制結構示意圖是人為根據地球內部結構制作的,不能作為地球內部結構的證據,C錯誤;④天宮一號拍攝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狀的直接表現,可用來研究地球的形狀,D正確。故選D。
故答案為:(1)③①②④;(2)赤道;(3)D。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3章廣袤浩瀚的宇宙第1節 認識地球
第1課時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材分析:
學習目標: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漫長歷史,初步掌握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一些現象和方法;知道地球是一個兩級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正確描述地球的形狀、大小,加深對地球的認識。
科學思維:舉例證明地球是球體;
科學探究:通過活動、讀圖、傾聽等方式,了解地球是球體的實例,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重點:了解并能正確描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難點:描述地球的形狀、大小,培養科學的發展觀。
知識點一 地球的形狀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地球的形狀是怎樣的 人類很早就在探索地球,并提出過種種看法。今天,我們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但人類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卻經歷了漫長的歷程。
1.古代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
古時候,由于人們活動范圍很小,認知能力非常有限,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區的一小塊地方,對地球形狀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認識。
古人往往憑經驗和直覺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繞著地球轉動,而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地是平的,整個大地也是平的。
2.對古人“地是平面”認識的懷疑
既然地是平的,應該有“天涯海角”,為什么我們在地面上總是走不到邊 為什么遠去船只的船身比桅桿先消失 許多現象促使人們逐漸對“地是平面”的認識產生了懷疑。
(1)我國古代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即“天圓地方”的說法。
(2)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地球是 的猜想。
(3)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科學家亞里士多德通過多次對 的觀察發現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總是弧形的,由此推斷地球是個球體。這是人類通過觀察天象得出地球形狀的推論,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大飛躍。
(4)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 率領船隊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航行一周的壯舉,他們用自身實踐證實了地球是 ,結束了人們關于地“方與地“圓”的爭論,在人類的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5)20世紀,人類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器從太空中拍到地球的照片,確證地球是一個 ,照片上面有藍色的海和白色的云。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在太空目睹地球是個球體的人。他看到的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星球。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人類幾千年來對地球形狀的探索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知識點二 地球的大小
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確立了地球的概念,并用幾何學方法定量地測定了地球的大小。
1.地球大小的數據現代科學技術測量表明,地球是一個兩極 、赤道 的球體。
2.地球儀是正球體的原因地球的赤道半徑約為 km,兩極方向的半徑約為 km,僅差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圓的。它的赤道周長約為 萬km。如果我們把這個龐大的地球縮小,制成一個直徑1m的地球儀,赤道半徑只比極半徑長約3mm。這點微小差別,在地球儀上是看不出來的。
測量地球的周長
兩地夾角=900-82.80=7.20
這個夾角等于圓的1/50
兩地距離=800km
地球的周長C=50×800km=4×104km
科學記數法
對于很大或很小的數;可以用科學記數法來呈現。科學記數法是用一個大于等于1,小于10的數乘以10的指數來表示。例如:
長度單位換算:1m=1000mm =1×103mm,
1mm=1/1000m=1×10-3m
地球的赤道周長約為:40000km=4×104km
細胞的大小約為:0.000022m=2.2×10-5m
考向1 地球的形狀
人類首次得到的能夠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的證據是(  )
A.人們發現太陽或月亮是球體
B.月食時地球的影子是圓的
C.麥哲倫船隊的成功環球航行
D.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
對點練.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人類不斷探索了解地球。下列說法不符合人類對地球現有認知的是(  )
A.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B.地球內部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
C.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巖石圈由七大板塊組成
D.最先用實踐證明地球形狀的是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
考向2 地球的大小
2023年6月4日6時33分,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全部安全順利出艙,結束了為期6個月的太空之旅。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下列關于地球大小的數據,錯誤的是(  )
A.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
B.地球表面積約5.1億千米
C.地球的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
D.地球的赤道半徑是6378千米
對點練.某家長問自己的孩子:“你學習地理這么久了,能告訴我地球到底有多大嗎?”孩子最合理的回答是(  )
①地球很大,上面生活著70多億人
②地球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
③地球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
④地球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
⑤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約為38萬公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1.在海邊觀察遠處駛來的輪船,會出現圖1中①至③所示的現象。根據這種現象我們可以作出的合理推論是(  )
A.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B.地球一定是個球體
C.海平面上升了
D.地球表面可能是曲面
2.下列詩句中能夠說明地球形狀的是(  )
①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②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③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④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⑤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A.①③ B.④⑤ C.②⑤ D.②④
3.地理老師為了讓課堂更加生動直觀,組織同學一起演示了如下探究活動:第一組:甲同學拿帆船模型由遠到近向桌子一側移動,讓乙同學觀察帆船的變化。(如圖)第二組:丙同學手拿帆船模型,由雨傘一側向位于雨傘另一側移動,讓丁同學觀察帆船的變化。(如圖)你認為這個探究活動所蘊含的地理知識是(  )
A.地球是一個體積比較大的星球
B.大地被雨傘一樣的“天”蓋著
C.地理課上可以按照雨傘的形狀制作一個地球儀
D.說明地球表面是弧形,而非水平
4.限于活動范圍,人們通常無法直接觀察地球的形狀,但可通過身邊某些現象和事件找到地球是球體的證據。下列現象和事件不能作為證據的是(  )
A.麥哲倫環球航行
B.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
C.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
D.海面上遠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桿先消失
5.同學們都玩過撥浪鼓吧.“演示地球形狀變化的試驗示意圖”與玩撥浪鼓很類似.這個試驗能說明(  )
A.地球因為自轉變成了一個正圓球體
B.地球因為公轉變成了一個兩極略鼓赤道略扁的球體
C.地球因為自轉變成了一個兩極略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D.地球正在向正圓球體演化
6.如圖為課外興趣小組同學利用乒乓球、細鐵絲制作地球儀的過程示意圖,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1)由圖A所示可知,乒乓球的粘合線表示 。
(2)圖B中的傾斜鐵絲表示地軸,其與水平面的夾角應為 度。
7.2022年4月22日是第53 個“世界地球日”,本次“世界地球日”的活動主題為“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請根據地球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按照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將下列事件或說法按時間先后排序: (填序號)。
A.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
B.天圓地方
C.從太空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出,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星球
(2)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說明 (填字母)。
A.地球形狀隨著人類的認識而改變
B.古人對地球的認識符合當時的科學發展水平,是完全正確的
C.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沒有階段的,完全靠人們的突發奇想
D.一定的科學技術是認識地球形狀的基礎
(3)在同一水平視線上,圖中在木板上移動的鉛筆從 C 點到 D 點,筆的長度看上去變化 (填“明顯”或“不明顯”)。
(4)通過上述模擬實驗,能否證明地球是個球體? 。
8.閱讀材料并結合圖,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環球航行線路如圖。
(1)環球航行起止:西班牙位于A 洲,該大洲西隔B大洋與C大洲相望,世界上唯一比A大洲面積小的大洲是 。
(2)環球航行路線:1519 年,從西班牙率先進入B大洋,然后繞過D大洲南端進入E大洋,1521年,到達F大洲的菲律賓群島,艱難渡過G 洋,再繞過H 洲南端好望角,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
(3)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最大的地理意義是 。
9.如圖為觀察鉛筆在籃球和木板上移動的示意圖。請回答:
(1)圖1、2中鉛筆分別在籃球和木板表面上由近及遠移動時,你看到的現象分別是 。
(2)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從離岸到遠去,觀察到的現象應與圖 (填“1”或“2”)的現象相似,說明海面是 。
(3)如果海面上的帆船從遠方駛來,在岸邊可以觀察的現象是 。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探索過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將下列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按時間順序排列 (填序號)。
①亞里士多德觀察月食時地球的影子是弧形的,推斷出地球是個球體
②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一周,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
③人們憑直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
④從太空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星球
(2)科學家不僅精確的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而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后,制作成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小明按照科學書上的步驟,自制地球儀,他先在乒乓球的中間用筆畫了一個圈,如圖所示。則小明是想用該圓圈表示 。
(3)下列各項用于研究地球形狀或內部結構,其中能作為證據的是 。
A.①用鉛筆在籃球上移動來研究地球的形狀
B.②用切開的熟雞蛋來研究地球的內部結構
C.③繪制結構示意圖來研究地球的內部結構
D.④用天宮一號拍攝的地球照片來研究地球的形狀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利县| 垣曲县| 阜城县| 牟定县| 钟祥市| 原阳县| 玛曲县| 图木舒克市| 马边| 区。| 柘城县| 大城县| 浙江省| 东方市| 公主岭市| 曲周县| 德清县| 民乐县| 桦川县| 罗田县| 高陵县| 称多县| 湟源县| 若尔盖县| 北辰区| 平山县| 普定县| 信丰县| 辛集市| 盐亭县| 诸暨市| 措美县| 东山县| 陕西省| 富锦市| 资溪县| 濮阳市| 新密市| 胶南市| 东乡县| 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