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第一單元知識體系哲學基本理論(第1課)馬克思主義哲學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論(第2課)唯物辯證法(第3課)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第4課)社會歷史觀(第5課)人生觀、價值觀(第6課)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第7課)——不忘本來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第8課)——吸收外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第9課)——面向未來《哲學與文化》知識結構第一單元第二單元第三單元第八課 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三單元 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一、文化具有民族性二、文化具有多樣性8.1 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描述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的形成;闡明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文化多樣性要堅持以各民族文化平等為基礎。【課標要求】學習目標一、文化具有民族性1. 民族文化的地位、形成、作用2. 民族文化的核心與靈魂二、文化具有多樣性1. 文明多樣性的形成2. 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原因及要求核心素養【政治認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認同中華民族在實踐中創造的燦爛的中華文化。【科學精神】正確認識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樣性,理解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公共參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欣賞下列圖片,你能說出 圖片所代表文化屬于哪個國家嗎?印度泰姬陵 埃及金字塔 中國兵馬俑中國故宮悉尼歌劇院印度泰姬陵巴黎埃菲爾鐵塔希臘巴特儂神廟世界各地風格迥異的杰出建筑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中國旗袍日本和服印度服飾韓國韓服火鍋牛排壽司泡菜各式各樣的美食英文漢語韓語各國不同的語言文字世界各國各具特色的體育運動項目法國擊劍日本跆拳道中國武術英國棒球P104閱讀與思考:不同國家的建筑藝術、舞蹈藝術、體育運動項目、語言文字等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說明了什么?世界上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異彩紛呈,交相輝映。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一、文化具有民族性1. 民族文化的地位: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區分: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注意:對文化的民族性的理解包含兩個維度對內——中國56個民族,每種民族文化各有特色對外——中華民族與世界其他國家、其他民族文化的區別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本民族歷史發展人民智慧借鑒融合其他民族文化“唐裝”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服飾,是根據清代對襟馬褂為雛形,加入立領和西式立體裁剪所設計的現代服飾。2. 民族文化的產生: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同時也都或多或少借鑒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激發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精神支柱--精神火炬--愛國主義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中華民族之魂)精神紐帶--精神動力--民族精神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3、民族文化的作用:俄羅斯:崇尚愛國主義、強國主義的價值觀。中國:崇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大利:熱愛生活、自由浪漫的價值觀。美國:崇尚自由的個人主義價值觀。注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P91)4.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P104)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次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P74)民族文化體現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維方式,以及民族節日、民族服飾等方面。例如:傣族人住竹樓、吃竹筒飯;藏族穿著寬松的長袍、喝青稞酒;回族不吃豬肉等中國: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西方:圣誕節、感恩節等例如:東方人說話、做事比較含蓄、喜歡迂回,西方人則喜歡開門見山、比較直接等云南梯田、東北水稻5. 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印度紗麗韓國韓服中國旗袍民族服飾民族文化的差異表現在: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世界性區別 含義 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 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 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存在共性和普遍規律。原因 各民族間經濟、政治、歷史和地理等多種因素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聯系 ①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關系,是個別與一般、特殊與普遍的關系, ②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任何一種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拓展比較:文化的民族性 與 文化的世界性關鍵詞 獨特、區別于、特有、民族的 都是、不可或缺、世界的、交流文化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世界文化豐富多彩文化具有多樣性BY YUSHEN比較上述奧運會會徽的異同,解釋它們各自的文化印記。為什么不同的奧運會承辦城市設計出不同的會徽。閱讀與思考P105“中國印·舞動的北京”以印章作為主體表現形式,將中國傳統的印章和書法等藝術形式與運動特征結合起來,經過藝術手法夸張變形,巧妙地幻化成一個向前奔跑、舞動著迎接勝利的運動人形。人的造型同時形似現代“京”字的神韻,蘊含濃重的中國韻味。該作品傳達和代表了四層信息和涵義:(1)中國文化。印章是淵源深遠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形式,并且至今仍是一種廣泛使用的社會誠信表現形式,寓意北京將實現“舉辦歷史上最出色的一屆奧運會”的莊嚴承諾。(2) 紅色。紅色歷來被認為是中國的代表性顏色,還是我國國旗的顏色,代表著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3)中國北京,歡迎世界各地的朋友。(4)沖刺極限,創造輝煌,弘揚“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 巴黎奧運會的會徽是奧運史上第一個描繪臉部形象的會徽,由金牌、奧運圣火和法國國家象征瑪麗安娜共同組成,意味著“奧運屬于所有人”。圓形的臉龐中,以奧運圣火劃分出臉孔與頭發,再點上一枚法式紅唇。瑪麗安娜是法國的國家象征,她的形象遍布法國各地,還常常被放置在市政廳或法院等顯著位置。在巴黎的民族廣場上,至今矗立著一座瑪麗安娜的銅像,象征“共和的勝利”。1900年,巴黎首次舉辦奧運會,也是在這一屆奧運會上,女選手首次被允許參賽。 因此這次的Logo設計借由法蘭西共和國的國家象征瑪麗安娜臉龐,不只是向女性運動員致敬,也定對歷史致敬。文化多樣性表征文化存在的豐富程度。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補充)注意:文化多樣性≠文化多元化①多樣性強調內容的豐富;多元化強調性質的不同(有先進性的、落后的;社會主義的、資本主義的等)。②民族文化的發展要堅持指導思想一元化,核心價值觀一元化,同時尊重文化的多樣性。二、文化具有多樣性1. 文化多樣性的含義、地位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國和各民族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條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補充】①文化多樣性的典型表現——民族節日、文化遺產。其中,民族節日是文化多樣性的集中展現。②社會實踐的豐富性決定文化的多樣性。2. 文化多樣性的形成原因(1)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對內),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對外)。(2)不論是中華文化,還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類實踐創造的成果,都有其獨特魅力和價值。(3)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補充:(4)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5)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根本動力(社會實踐)3.文化多樣性的意義(1)面對文化多樣性,我們要在堅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差異,理解個性。(美人之美)(2)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美美與共)(3)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天下大同)(4)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各美其美)(5)反對“封閉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提示:①各國文化無優劣之分。②不能說各種文化一律平等,而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③認同的只能是本民族文化,對其他民族文化是尊重。4、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 民族性 多樣性地位 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 表征豐富程度形成 民族文化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 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國、各民族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條件不同作用 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激發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根基 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辯證 關系 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且屬于整個世界【拓展延伸】民族性與多樣性文化多樣性的地位與形成文化多樣性的意義(原因)尊重文化多樣性的要求民族文化的地位與形成民族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民族文化的體現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具有多樣性側重民族文化獨具特色側重世界文化豐富多彩課堂小結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1.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2.消除文化差異3.世界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4.文化多樣性要求堅持指導思想多元化5.各國文化有優劣之分6.面對文化多樣性,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和認同其他民族文化。7.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通,消除差異,趨向一致,相互借鑒、相互認同。易錯已混【解析】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解析】差異不能消除,要尊重文化多樣性【解析】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解析】指導思想要做到一元化,即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解析】各國文化是平等,無優劣之分【解析】面對文化多樣性,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解析】“消除差異”“趨向一致”“相互認同”說法錯誤。我們認同的是本民族文化,尊重的是其他民族文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