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動蕩的春秋時期教材分析本課的內容在教材中起著示上啟下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春秋時期是上承國家由統一走向分裂, 下啟戰國由分裂邁向統一,是我國歷史上一段風云激蕩、英雄輩出的特殊時期、隨著經濟的 發展,原有各種制度遭到破壞,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劇烈的變化,整個國家出現了割據紛爭 的局面。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強,抽象思維能力弱,注意力易分散.容易接受形象直觀的東西, 所以應盡量采用生動、形象、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的 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教學目標1. 理解春秋后期鐵制農具、牛耕的出現對生產發展的影響,說出春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狀 況;解釋春秋時期周王室地位的變化及變化原因,講述春秋時期大國爭霸戰爭的情況及作用; 培養從教材、圖文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閱讀地圖的能力,理清歷史發展脈絡,樹立正確 的時空觀念。2. 通過回顧生產工具的發展變化,理解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的前進;列表歸納春秋時期 經濟發展的狀況;通過析讀材料,列表對比,解釋王室衰微的原因及表現;通過觀看視頻, 析讀文字材料及地圖,講述春秋爭霸的原因、名義、霸主;通過小組討論探究,理解春秋爭 霸的積極影響,從根源、表現兩個層面,把握春秋時期“動蕩”的時代特征。3.通過學習春秋時期經濟的發展,認識到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前進的重要動力,運用 唯物史觀看待歷史問題。4.通過學習齊桓公稱霸的史實,認識到改革是強國之路,適應時代需要的改革推動歷史發 展,促進社會進步。5.通過分析春秋爭霸的影響,認識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民族交融促進國家的統一 和社會的發展。重點難點 重點1.理解春秋后期鐵制農具、牛耕的出現對生產發展的影響;理解“動蕩”的根本原因。2.通過回顧從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到青銅器,再到鐵制農具的發展過程,理解生產工具 推動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認識生產力的進步推動歷史的發展。難點1. 講述春秋時期大國爭霸戰爭的情況及作用。2.通過分析史料和觀看視頻,分析春秋霸主產生的原因及過程;通過識讀地圖,分析春秋 爭霸產生的積極影響。教學設計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 制作導學案,課前發給學生預習。2. 自制多媒體課件。3.編輯視頻資料:《諸侯爭霸》。4.閱讀書籍資料:《春秋十九霸》。5.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每組4人,異質分組。 學生準備:1.課前結合導學案做好預習。 2. 閱讀本課《歷史地圖冊》。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請同學們觀察下圖,說說此圖反映了哪一成語故事 生:“問鼎中原”。教師補充:傳說,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 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公元前606年,楚莊王欲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 義,到周王室尋問九鼎的大小輕重。后來,人們就將企圖奪取政權稱為“問鼎”。中原:指黃河中下游一帶。教師:這個成語故事起源于哪一時期呢 學生:春秋時期。多媒體出示時間標尺,引導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東周前770年前476年前475年前221年春秋戰國)教師:觀察上圖,說說東周分為哪兩個時期,分別從哪一年到哪一年 簡要介紹春秋、戰國 名稱的由來。學生: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一般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孔 子編訂的編年體史書《春秋》而得名;戰國時期一般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因西 漢劉向整理校訂《戰國策》 一書而得名。【設計意圖:從源自春秋時期的成語故事導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課堂教學故事化,符 合學生的心理特征與認知水平。同時,通過成語故事,感受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的 特點。】一 、動蕩根源: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1.生產工具的改進教師:多媒體出示自原始社會到春秋時期農業工具演進的圖片,說出農業工具的演進過程。學生:原始人類使用的石器分為新石器與舊石器,原始農耕居民河姆渡人使用骨耜,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器,春秋晚期出現了鐵制農具。教師追問:依據生產工具的變化,概括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小組討論后回答: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由原始社會發展到奴隸社會。2. 經濟發展的體現教師:春秋時期經濟的發展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請同學們依據教材第一目“春秋時期的經濟 發展”第1自然段內容,完成下面表格,了解春秋經濟的發展。行業 農業 手工業 商業發展 體現 春秋后期,鐵制 手工業的規模不農具和生耕出 斷擴大,青钷 商業活動逐漸活現,促進了農業 業、冶鐵業、 躍,很多城市出現上的深耕細 紡織業、煮鹽 了商品交換市作,并為開發山 林、擴大耕地創 造了條件 業以及漆器制 作等都有所發 展 場,金屬貨幣被更 多地使用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內容,提取信息,完成表格。教師講解:生產力的發展是引發社會動蕩的根本原因。鐵制農具出現后,奴隸主驅使奴隸大 量開墾荒地,為了調動奴隸生產積極性,一部分開明的奴隸主嘗試著改變剝削方式,把土地 分成小塊,租給勞動者,向勞動者收取地租,勞動者成為農民,開明的奴隸主成為新興地主,生產關系發生了變革。井田制以外 的荒地被開墾為私田,諸侯視這些土地為私產。【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教材內容,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總結經濟問題的規律,即從農 業、手工業、商業三個方面著手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春秋時期發生的變化。】教師:私田的大量開墾,導致周天子在井田制上的賦稅減少,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衰微, 這是導致春秋時期大國爭霸、政局動蕩的主要原因。二、動蕩主因:王室衰微多媒體出示材料:材料一 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史記 ·周本紀》材料二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論語 ·季氏》教師: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問題 材料二從“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反 映了西周什么制度的瓦解 學生:材料一反映了周王室衰微,大的諸侯國如齊國、楚國等越來越強大,操縱了國家的政 治。材料二反映了分封制的瓦解。教師:西周的各種制度在春秋時期逐漸遭到破壞。一些諸侯國不再把土地分封給卿大夫,而 是設置縣、郡,委派官員管理,職位也不再世襲,由此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這樣就使分封制 逐步瓦解。師:觀察下表。朝代 天子與諸侯的關系 政局西周 周王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 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 權力,建立諸侯國。諸侯要向周 保證周王朝對地方 的控制,穩定政局, 擴大統治范圍王進獻貢物,服從調兵東周 天子無力控制諸侯,諸侯國勢力 崛起,不再聽從王命,各自為政 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 社 會 處 于 動 蕩 狀 態。西周的各種制度 逐漸遭到破壞教師:表格中西周與東周的對比,說明了什么 學生討論:王室衰微,無力控制諸侯,諸侯各自為政,不再聽從王命,也不再定期向周天子 納貢,周王室經濟上陷人困境,不得不依賴強大的諸侯。教師:但是,周天子仍是天下“共主”,權力的真空由崛起的大諸侯國占據,他們競相稱霸, 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教師:王室衰微,諸侯崛起。他們競相稱霸,導致社會動蕩。 三、動蕩體現:諸侯爭霸1.看視頻,知春秋教師:觀看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短視頻,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情況。學生活動:你能從中獲取關于諸侯爭霸的哪些信息呢 學生:周平王東遷后,王室衰微,出現權力真空。齊桓公首創霸主政治,但他并沒有一統天 下的實力,只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教師:短視頻介紹了春秋時期的形勢及諸侯爭霸局面的產生。下面我們就具體探討諸侯爭霸 的原因。【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視頻,再現春秋爭霸的歷史現場,培養從視頻中獲取信息的能力、歷 史表述能力。】2.為何爭霸教師:諸侯爭霸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別是什么 學生:根本原因: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各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展開激烈爭斗。學生:直接原因:當時民族間的矛盾也有所發展。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取得優勢,以“尊王 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教師:從春秋爭霸的短視頻中獲取信息,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富國強兵,實力雄厚,但 是并不具備一統天下的實力,他以什么“名義”進行征戰呢 3. 以何名義多媒體出示材料:“尊王攘夷”一詞最早見于《春秋公羊傳》,本意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尊王”,即尊 崇周王的權力,維護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排斥、抵御。“攘夷”,即對游牧于長城外的戎、 狄對中原諸侯的侵擾進行抵御。后來成為面對外族入侵時,結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同義詞。教師:“尊王攘夷”是什么意思 學生:“尊天子,攘四夷”。4.何人爭霸多媒體出示材料:春秋時期政治取向的基本特征有二,一是所謂的霸主政治,二是由集權向分權的逐步轉化。 所謂霸主,通常有春秋“五霸”的說法。-《圖文中國通史》教師:春秋霸主都有哪些呢 學生: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還有宋襄公、吳王闔間、越王勾踐。教師,對于春秋霸主,有不同說法,但主要的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其 中,首霸是誰 學生:齊桓公。教師:通過觀看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短視頻,結合所學知識,說說齊桓公為什么能成為首位 霸主 學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齊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大為 提高。教師,觀察下圖,師:臨淄東周墓殉馬坑(與兵馬俑齊名)位于淄博市河崖頭村。墓主為齊景公,是繼姜太公 后第25代國君,在晏嬰輔佐下在位58年,是齊國執政最長的一位國君。殉馬在600多匹, 世界罕見。全部是壯年戰馬,被殺死后人工排列而成,馬兩行,前后疊壓,昂首側臥,作奔 跑狀,呈臨戰姿態。那時“千乘之國”就有威加四海的雄風,600多匹馬可裝備150多輛戰 車,相當于一個小諸侯國的全部軍力。教師:請同學們思考:以上圖文材料說明了什么 學生:說明了齊國兵力強盛,也反映出齊國實力強大。教師追問:齊國是怎樣強大起來的 學生: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使齊國強大。教師:齊國強大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條件優越,海陸兼備;二是齊桓公不計前嫌,任 用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所以,齊國國富兵強,齊桓公首先稱霸。探討:改革在齊國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學生:促使齊國強大。教師:所以說改革是強國之路。齊桓公打著什么旗號號令諸侯 學生:打著“尊天子,攘四夷”的旗號。教師:“尊王攘夷”。齊桓公主要以會盟的方式稱霸,公元前651年“葵丘會盟”,是他成為 霸主的標志。在稱霸過程中,產生了一些成語,同學們在組內交流,說出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幾個成語典 故。學生:退避三舍,一鳴驚人,臥薪嘗膽。教師補充:老馬識途、管鮑之交、三令五申、唇亡齒寒等。【設計意圖:解讀教材中出現的歷史圖片,加以拓展;給同學們展示殉馬坑的全貌,引導學 生樹立證據意識,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認識歷史遺跡是第一手史料。】5.評價爭霸多媒體出示材料:材料一《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史記 ·太史公自序》材料二“《春秋》無義戰”。 -《孟子 ·盡心下》教師:材料一反映了春秋爭霸導致的什么結果 有何積極影響 材料二對戰爭持什么態度 學生分組討論,各組代表回答。學生:材料一反映了諸侯爭霸,有的諸侯國被滅掉,諸侯國數量減少。積極影響:一些強大 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教師: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這有什么積極意義呢 學生:有利于國家的統一。教師:閱讀教材內容,說說還有哪些積極影響。 學生:有利于民族交融。教師:這樣說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中原的“諸華”“諸夏”在同周邊的戎、狄、蠻、夷等民族長期交往和斗爭中,出現 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教師:這是春秋爭霸產生的積極影響。那么,材料二的觀點你們贊成嗎 學生:不贊成。教師:為什么呢 學生:因為材料觀點否定了戰爭的積極影響。 教師:春秋爭霸產生了哪些消極影響 學生1:造成平民傷亡,帶來經濟損失。學生2:給人民帶來災難,破壞經濟的發展。【設計意圖:讓學生分析、討論春秋爭霸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培養運用唯物史觀,一分 為二地評價歷史現象。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共同探討了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化,緊緊圍繞課題中“動蕩”一詞展開,這是春秋 時期的時代特征。動蕩的根源在于經濟的發展,春秋末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促進了生 產力水平的提高。一些諸侯國不再把土地分封給卿大夫,而是設置縣、郡,委派官員管理, 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諸侯爭霸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諸侯國,有利于 國家統一,也促進了民族交融,另一方面也給人民帶來災難。到戰國時期,社會發生了轉型。教學反思反思本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有以下亮點與創新之處。 1.注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通過學習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培養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現象。明確生產工具是生產力 發展的標志,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社會的發展,生產力推動生產關系的改變。據此,引導學生理解分封制的瓦解。對史料加以拓展,通過對東周“殉馬坑”遺址的介紹,培養史料實證 意識。引導學生分析諸侯爭霸的影響,培養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 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本教學設計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動蕩根源、動蕩主因、動蕩體現三個板塊 的層層遞進,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理解與分析史實的能力。3.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建構歷史知識。本教學設計旨在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歷史課堂,教師起組織、引導、點撥的作用,幫 助學生構建核心知識。較為巧妙、自然地聯系在一起,環環相扣,符合學生認知事物的邏輯規律。2.本課授課材料包括歷史文獻、史學著述、數據圖表、圖片及視頻資料,力求以多種感官 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其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學生在研讀史料的同時也提升了對信息 提取、分析等歷史學科必備的學習能力。3.本課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方法比較成功。首先,對于教學重點“商鞅變法的基本內容”,采 用了設置特定歷史故事情境,引導學生依據內容進行解答的方式,這種做法既有效地降低了學習難 度,又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對于教學難點“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采用 觀看《商鞅之死》的視頻與問題討論相結合的方式,既震撼了學生的心靈,也觸發了他們對 于問題的深入思考,在問題的討論中既有效地化解了認知上的難點,也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了 唯物史觀的培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