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部分 基本信息作業設計對應的教科書版本 商務星球版年級及冊次 八年級 下冊作業設計對應的章節 第九章 青藏地區第二部分 單元作業設計 【單元設計思路】(政策引領學術鏈接課標教材考情學情)適切度 層次性 科學性(減負提質五育并舉)三大 原則(四大依據) (兩大要求)一大核心立德樹人(五大步驟) (六大亮點) (全部原創價值引領全面分析)明確目標 確定構成 進行設計 作業實施 總結反思【作業設計流程】(明確作業目標)1.必備知識:既定內容的考察;2.關鍵能力: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述地理事物、 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3. 學科素養: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4. 核心價值:人地協調觀(確定作業構成)課前作業、課中作業、課后作業(進行作業設計)第 1 頁 共 20 頁以第九章第 1 節 區域特征(第 1 課時)為例(作業實施)(總結反思)【單元作業目標】(必備知識)1.運用地圖描述青藏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范圍。運用資料說明青藏地區高寒自然環 境特征。2.運用圖文資料,說出青藏地區自然環境對當地河谷農業、畜牧業、藏民生活的 影響。3.認識青藏地區開發的地理條件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舉例說出青藏地區 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及主要治理措施與成效。(關鍵能力)1.運用青藏地區相關圖文資料,獲取和解讀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和高寒農牧 業等相關知識。2.創設青藏地區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情境,運用該節必備知識,設計旅游宣傳語、 制作環保手抄報等實踐操作能力。3.通過開展“是否應該采挖冬蟲夏草 ”的辯論賽,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學科素養)1.從空間—區域視角,認識青藏地區地理環境及當地人地關系。2.從各種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時空變化,培養學生綜合地認識青藏地區地理環 境與人地關系的思維方式和能力。3.通過去青藏地區旅行前物品準備等的社會調查,認識青藏地區的地理環境和人 地關系。(核心價值)1.通過青藏地區的礦產、能源、旅游資源的開發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的學習,培 養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2.通過學習青藏高原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協調 觀。【單元內容結構】【單元作業內容】第一節 區域特征課時 1 作業設計課前作業一.基礎性作業試題信息設計意圖 ( 目標) 通過學生選擇進藏必備物品來反映出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讓 學生自己動手,做到在“做中學 ”,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預計時長 10 分鐘 預估難度系數 0.9 適用對象 全體學生試題內容【旅行攻略】原生態的高原雪域風光,獨特的藏族風情文化,令人向往的布達拉宮,吸引 著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假如暑假期間小明和爸爸媽媽打算去青藏地區旅游,小 明負責擬定進藏所需物品攻略表,請幫他完成下表。進藏需帶的物品 用 途 理 由參考答案:舉例進藏需帶的物品 用 途 理 由氧氣瓶 供氧不足時使用 青藏地區海拔高,氧氣含量低;二.發展性作業無課中作業一.基礎性作業 試題信息設計意圖 ( 目標) 通過觀賞青藏旅游宣傳片,讓學生直觀感受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 同時在視頻中獲取自然環境要素特征,培養學生在視頻中挖掘有用 地理信息的能力。預計時長 10 分鐘 預估難度系數 0.9 適用對象 全體學生試題內容【雪域風光篇】當小明和爸爸媽媽走進青藏地區,許多景區會出現該地區的旅游宣傳片,請 欣賞并完成下面結構圖。視頻欣賞: 高原美參考答案:地形:高 高原 山地 世界屋脊氣候:寒 高原山地氣候 冬寒夏涼 大 充足水文:河流 湖泊 發源地 青海湖二.發展性作業 試題信息設計意圖 ( 目標) 通過小明從成都到拉薩的旅途感受,對比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自然 環境的差異,培養學生對比分析的能力。預計時長 10 分鐘 預估難度系數 0.8 適用對象 全體學生試題內容從成都出發的小明初到青藏地區,感受到了高原的雪山的巍峨,江河的清澈, 日光的灼烈。才發現這里和四川老家的相比,完全是一個全新的天地。請幫小明 對比分析四川老家與青藏地區自然環境的差異,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討論完成下表。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地形氣候水文參考答案: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地形 地勢平坦,東部有低矮丘陵 多高原山地,地勢起伏大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 雨 高原山地氣候,冬寒夏暖, 晝夜溫差大水文 河流眾多,水量大 大江大河源頭,多湖泊課后作業一.基礎性作業 試題信息設計意圖 ( 目標) 通過在旅行中對不同區域加以認識,有助于學生建立地理空間觀 念。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地理,了解地理,運用地理,培養學生的地 理實踐力。預計時長 5 分鐘 預估難度系數 0.9 適用對象 全體學生試題內容小明去青藏地區旅游結束后,寫了不少旅行日記,拍了很多照片,對這片“圣 地 ”有了深刻的認識。下圖為小明旅行打卡地和他拍攝的圖片,請你幫完善旅行 日記片段。(1)旅行日記一:打卡景點—青海湖從西寧到青海湖途中,我向北遙看,看到了 山脈,經過幾個小 時的時間,終于來到了美麗的青海湖。這是我國最大的 湖??吹讲ü怍贼?的湖水,了解到這些水源主要來自北部高山上的 和山地降水。(2)旅行日記二:打卡景點—布達拉宮布達拉宮是一座宮堡式建筑群,位于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區西北。拉薩素 有 之稱,因為這里 充足。因為 大,所以我們早晚穿上了 厚厚的衣服。參考答案:(1)祁連 內陸(咸水) 冰雪融水 (2) 日光城 光照 晝夜溫差二.發展性作業 試題信息設計意圖 ( 目標) 通過給青藏高原旅游宣傳片配上宣傳詞,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 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預計時長 10 分鐘 預估難度系數 0.8 適用對象 全體學生試題內容結合本節所學,請幫小明為青藏地區的旅游宣傳片配上宣傳詞。要求:介紹 到當地的自然環境特征。參考答案:略課時 2 作業設計課前作業一.基礎性作業試題信息設計意圖 ( 目標) 通過歌曲的學唱,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創設全新的教 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發現美,欣賞美。預計時長 10 分鐘 預估難度系數 0.9 適用對象 全體學生試題內容【高寒農牧篇】關于雪域高原的歌曲眾多,大家朗朗上 口,下面為《高原紅》的曲譜,請你 學唱歌曲《高原紅》,并從歌詞中找到與藏區人民生產、生活相關的詞語。參考答案:高原紅 帳篷 琴聲 酥油茶 青稞酒二.發展性作業無課中作業一.基礎性作業試題信息設計意圖 ( 目標) 通過材料和地圖的閱讀,培養學生從地理綜合的視角看待和分析問 題的意識和能力。預計時長 6 分鐘 預估難度系數 0.9 適用對象 全體學生試題內容【高寒農牧業】在這里,有漫山遍野的青稞;在這里,有悠閑踱步的牦牛;在這里,有熱情 好客的藏家兒女,請結合圖示和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青稞是一種適應性較強的農作物,對寒冷和貧瘠適應性強。一般 3-5 月播 種,7-9 月收割。在最暖月平均溫度接近 10℃ , 日平均溫度高于5℃的延續日數僅 120 天的高寒地區,青稞仍能正常生長發 育。(1)結合地圖說出青稞的主要分布的地區。(2)分析這些地區種植青稞的優勢條件。參考答案:(1)青稞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區。(2)河谷地區海拔較低,熱量條件較好;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二.發展性作業試題信息設計意圖 ( 目標) 以鄉村振興為情境材料,通過材料的閱讀,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地 理信息的能力,也培養學生綠色發展理念,滋養人文情懷,建立人 地協調觀。預計時長 6 分鐘 預估難度系數 0.8 適用對象 全體學生試題內容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西德村依靠白青稞建立了白糌粑加工廠,發展起白青稞 產業。通過不斷擴大工廠規模、完善相關基礎設施,成立了西德糌粑清油加工專 業合作社,注冊了“西德村白糌粑 ”商標,并計劃推出白青稞餅干、麥片等產品, 以豐富產品種類,提高產品附加值。如今,西德村的糌粑產品隨著網絡銷售翻越 叢山峻嶺走向了北京、上海、內蒙古等地,走向了更廣闊的市場。為推動青稞產 業發展,當地政府做出了進一步擴大青稞種植面積、提升青稞良種培育和推廣力 度、加快發展青稞產業的決策部署。白青稞產業有效助推了鄉村振興,更成為普 蘭縣乃至阿里地區知名品牌和拳頭產業。結合材料,請你歸納當地青稞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參考答案:建立青稞產品加工廠;擴大生產規模;完善基礎設施;成立產業合作社;注 冊產品商標;豐富產品類型;提高產品附加值;擴大銷售市場;爭取政策支持; 提升良種培育和推廣力度;提升產品知名度。課后作業一.基礎性作業試題信息設計意圖 ( 目標) 以傳統文化創設情境材料,掌握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相互影響,培 養學生正確的人地協調觀。預計時長 2 分鐘 預估難度系數 0.9 適用對象 全體學生試題內容“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藏南地區碉樓是藏族 的傳統名居。這是一種用亂石壘砌或土筑而成的房 屋,高有三至四層。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 圖為碉樓景觀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各題。1.碉樓中的窗戶小的主要作用是A.通風散熱 B.防寒防風 C.增加光照 D.瞭望敵情 2.碉樓主要是石砌或土筑的原因A.就地取材 B.勞力充足 C.美觀漂亮 D.經濟發達3.為保護好碉樓,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設自然保護區 B.全部拆除破舊碉樓C.合理開發利用 D.大量增加游客數量參考答案:1.B 2.A 3.C二.發展性作業試題信息設計意圖 ( 目標) 以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情境材料反映自然環境與人們生活生產的 關系,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預計時長 5 分鐘 預估難度系數 0.8 適用對象 全體學生試題內容請閱讀下面關于藏家兒女的傳統衣食住行的材料,任選一例,分析這些傳統 生活方式和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藏袍:是藏族服飾的代表,也是適應西藏氣候的產物。 藏袍大多是右衽大襟,長袖寬領,用飄帶扎腰。這樣 的服飾對于藏民來說是最實用不過的了。一是可以保 暖,必要時將全身裹在袍中,夜間可以當睡袋。二是可以適應溫差的變化。青藏高原上晝夜氣溫相差很大,夜間氣溫很低,可以將雙 手藏在袖中;晨后氣溫漸增,右袖可以脫下來搭在肩上,以便勞作;到了中午, 氣溫很高,可以將雙袖脫下,圍在腰間。牦牛: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主 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牦牛全身一般呈 黑褐色,身體兩側和胸、腹、尾毛長而密,四肢短而 粗健。牦牛生長在海拔 3000 米一 5000 米的高寒地區, 能耐零下30℃一 40℃的嚴寒,而爬上 6400 米處的冰川則是牦牛爬高的極限。中國牦牛占世界總數的85%,其中多數生長在青藏高原。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 糌粑,名子聽起來新鮮,實際上就是青稞炒面。糌粑 的制作方法是,將青稞(屬大麥類,有白色、紫黑色 二種)曬干炒熟、磨細、不過篩,這樣制成的炒面便 是可以食用的糌粑了。糌粑與我國北方的炒面有點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卻是先炒后磨,不除皮。吃糌粑時, 碗里放上一些酥油,沖入茶水,加點糌粑面,用手不斷攪勻。帳房:藏北地區群眾主要居住形式。帳房的平面一般為 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2米左右的框架,上覆 黑色牦牛氈毯,四周用牛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 房正脊留有縫隙,供采光和通風。帳房內部周圍用草 泥塊或土坯壘成矮墻,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糞。帳房內陳設簡單,中間置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臥休憩之用。 這種帳房制作簡單,拆裝靈活,運輸方便,是牧區群眾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 性生活方式所采用的一種特殊的建筑形式。參考答案:略第二節 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 課時 1 作業設計課前作業一.基礎性作業無二.發展性作業試題信息設計意圖 ( 目標) 以富有當地特色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對區域生 態環境保護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通過辯論賽的形式, 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預計時長 10 分鐘 預估難度系數 0.9 適用對象 全體學生試題內容【小小辯論賽】四川某中學地理課堂準備開展一次以“是否應該采挖冬蟲夏草 ”為主題的辯 論賽?,F將班級共分為八個小組,分別從第一至四組、第五至八組選擇四位辯手 為正方和反方,根據提供的圖文資料和查閱相關文獻,陳述雙方觀點。材料:冬蟲夏草是一種體內有寄生真菌的蟲草蝙蝠 蛾幼蟲,冬季潛伏土中,到了春夏之交,真菌從蟲 體頂部長出地面,發育成草狀,故有“冬季為蟲、 夏季成草 ”之說。我國蟲草資源主要分布于海拔 3500 至 5000 米的青藏高原地區,堪稱中藥里的" 軟黃金"。原先一個勞動力一天可以挖到上百根蟲 草,一個采挖季結束全家可以收入十幾萬甚至幾十 萬元,然而近些年,一天挖到 10 根蟲草的人已經很少見。由于人工培育蟲草尚未取得實質性突破,在這樣的區域大肆采集蟲草,對高寒草甸、 江河源頭的破壞顯而易見,而且很難有效恢復。每年 5 月到 7 月,青藏高原蟲草主產區會迎 來“挖草大軍 ”,每挖一根草,就得掘地 8 至 12 厘米深,刨出約30 平方厘米土壤,留下坑 洞。無數坑洞周圍寸草不生,水土流失嚴重,不斷退化、沙化,可能延伸擴展至整片高原草 甸。據測算,每年挖取蟲草破壞草地約 135 萬平方米,而采挖過程中被踐踏、碾壓的面積更 大。為了找到一根蟲草,一個人必須在苔原上反復徒步幾小時,鞋底會踐踏好幾畝草地。加 上被踐踏、車碾的面積,破壞草原在 200 萬至 350 萬平方米。除植被破壞外。采挖蟲草,人 們必須在苔原上吃住睡一天,丟棄大量生活垃圾,為了做飯、烤火,還要燒掉苔原。根據辯論賽觀點,寫出你對該主題的態度,并說明理由。參考答案:略課中作業一.基礎性作業試題信息設計意圖 ( 目標) 以藏羚羊這種瀕危動物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對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 好奇心,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預計時長 3 分鐘 預估難度系數 0.9 適用對象 全體學生試題內容藏羚羊棲息于海拔 3700-5500 米的青藏高原地區。由于常年處于 低于零度的環境,背毛厚密。人類活動對藏羚遷徙和活動的干擾,在 1995 年中國藏羚羊總數已急劇下降至約 50000-75000 頭左右。隨著自 然保護區的建立,2012 年數量已上升到 17 萬只,2021 年野生藏羚羊 數量恢復到 30 萬只以上。讀圖,完成下列各題。1.藏羚羊背毛厚密,與當地自然環境特征關聯大的是A.光照充足 B.冬季寒冷 C.降水稀少 D.夏季涼爽2.在 20 世紀后期,藏羚羊總數急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環境惡劣 B.天敵減少 C.氣候變暖 D.人類捕殺3.為保護藏羚羊,我國采取的有效措施包括①改善生態環境 ②制定相關法律法規 ③建立自然保護區 ④禁止放牧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參考答案:1.B 2.D 3.A二.發展性作業試題信息設計意圖 ( 目標) 以真實案例為情境,培養學生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和保護自然的社 會責任感。預計時長 10 分鐘 預估難度系數 0.8 適用對象 全體學生試題內容青藏線大部分線路處于高海拔地區和"生命禁區",青 藏鐵路建設面臨著千里多年的凍土、高寒缺氧的環境和脆 弱的生態等三大世界鐵路建設難題。中國科學家采取了以 橋代路等措施凍土攻關取得重大進展。為保障藏羚羊等野 生動物的生存環境,鐵路全線建立了 33 個野生動物專用 通道。青藏鐵路修建時,穿過部分地區時采用了“ 以橋代路 ”的形式,請分析其主 要目的。參考答案:保護生態環境;為野生動物提供遷徙通道;避免凍土的鐵路的影響。課后作業一.基礎性作業無二.發展性作業試題信息設計意圖 ( 目標) 設置開放性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選擇性作業。通過手 抄報和倡議書的形式,既培養了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又培養了學 生的美育。預計時長 10 分鐘 預估難度系數 0.8 適用對象 全體學生試題內容(下列作業二選一)1.請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一份以“綠色青藏、我在行動 ”為主題的手抄報。 2.請以小組為單位擬定一份關于青藏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環保倡議書。參考答案:略課時 2 作業設計課前作業一.基礎性作業無二.發展性作業試題信息設計意圖 ( 目標) 通過社會調查的地理實踐活動,讓學生做到知行合一,不畏困難。 有助于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體驗和感悟人地關系。預計時長 10 分鐘 預估難度系數 0.9 適用對象 全體學生試題內容請從商店、藥店、市場以及網絡等途徑調查哪些商品的產地來自青藏地區。請完 成下表。商品名稱 出售點 商品產地 原料成分 用途參考答案:略課中作業一.基礎性作業試題信息設計意圖 ( 目標) 利用集合的形式,開展跨學科學習,讓學生掌握青藏地區的資源狀 況和分類。預計時長 5 分鐘 預估難度系數 0.9 適用對象 全體學生試題內容青藏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能源,請將下列的礦產資源和能源填到相對應 的類型中。風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鐵礦、鋁礦、鉀鹽、煤礦、金礦、鎳礦、石油、 天然氣參考答案:二.發展性作業試題信息設計意圖 ( 目標) 以西藏地區地熱資源分布創設學術探究情境,培養學生認識地理要 素相互關系的能力,說明自然資源對當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 響。預計時長 10 分鐘 預估難度系數 0.8 適用對象 全體學生試題內容地熱能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巖處的天然熱能,其主要分布在地殼運動活躍的板塊交界處。 在地表以下 80 至 100 公英里的深度處,地球內部由7000℃降至 650 至 1200℃。透過地下水 的流動和熔巖涌至離地面 1 至 5 公里的地殼,熱力得以被轉送至較接近地面的地方。高溫的 熔巖將附近的地下水加熱,最終會滲出地面。運用地熱能最簡單方法,就是直接取用這些熱 源,如發電,溫泉等。讀西藏地區地熱分布圖,回答下列各題。1.概括地熱能的利用途徑。2.地熱能主要分布在西藏地區的南部地區,請從板塊運動角度解釋該區域地熱能 豐富的原因。參考答案:1.發電,利用溫泉療養及發展旅游業,供暖等2.該區域位于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消亡(擠壓)邊界,地殼運動活躍。課后作業一.基礎性作業 試題信息設計意圖 ( 目標) 通過對材料和地圖的閱讀,提高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以 及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預計時長 3 分鐘 預估難度系數 0.9 適用對象 全體學生試題內容雅魯藏布江流域水能資源豐富,其水源主 要來自于高山冰雪融水和印度洋季風帶來的 山地降水,但是目前因種種原因雅魯藏布江流 域水能未得以全面開發。讀雅魯藏布江流域圖 完成下列各題。1.推測雅魯藏布江流量最豐富的季節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雅魯藏布江流域水能未得以全面開發的原因不包括A.開發難度較大 B.建材運輸不便C.生態環境脆弱 D.水電技術落后3.雅魯藏布江流域水能豐富的原因是①水量較大 ②落差較大 ③流速緩慢 ④結冰期長A. ①② B. ①③ C.②③ D.②④參考答案:1.B 2.D 3.A二.發展性作業試題信息設計意圖 ( 目標) 以旅游明信片的形式,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讓學生樂學善學。預計時長 10 分鐘 預估難度系數 0.8 適用對象 全體學生試題內容西藏旅游局制作了關于旅游的明信片,請你為明信片寫上相應的宣傳簡介(任選一張)并寄給你的朋友。參考答案:略單元復習作業設計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正確選項)太陽能資源是青藏地區主要的清潔能源,隨著經濟的發展,已逐步得到有效利用。2022 年 12 月 14 日,我國首個超高海拔光伏實證基地——四川甘孜興川實證光伏電站開始并網發 電,正式投產。讀圖,完成 1—3 題。1.與太陽能同屬于清潔能源,而且在青藏地區分布廣泛的是A.石油 B.地熱能C.煤礦 D.潮汐能2.青藏地區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原因A.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 B.降水較豐富C.緯度較低, 日照時間短 D.晝夜溫差大3.與煤礦相比,有效利用青藏地區太陽能給當地帶來的影響有A.解決能源緊張狀況 B.改善大氣環境質量C.保護當地野生動物 D.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墨脫公路是從西藏波密縣扎木 鎮至墨脫縣城墨脫鎮的公路。由于墨 脫縣所處藏南地區地質條件復雜,經 常爆發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施工難度 異常大。2013 年 10 月 31 日,墨脫公 路通車儀式將舉行,墨脫縣正式擺脫 “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縣 ”的歷史。讀 圖,完成 4—6 題。4.墨脫縣位于A.地勢第一階梯 B.西藏西北部 C.高緯地區 D.暖溫帶5.墨脫縣成為最后通公路的縣,其原因不包括A.人口數量稀少 B.地勢起伏大 C.地質災害頻發 D.降水量稀少 6.墨脫公路建成通車后,將會促進該縣①旅游發展 ②文化交流 ③人口激增 ④交通改善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牦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體兩側和胸、腹、尾毛長而密,四肢短而粗健。牦牛生長在 海拔 3000 米至 5000 米的高原地區,能耐零下 30℃至 40℃的嚴寒,6400 米處的冰川則是牦 牛生存的極限。中國牦牛占世界總數的85%,其中多數生長在青藏高原。讀圖,完成 7—9題。7.牦牛長毛遍體,脂肥皮厚是為了適應當地 的氣候特征。A.高寒 B.濕熱 C.冷濕 D.干燥 8.牦牛被譽為“高原之舟 ”,作為當地主要交通運輸工具的原因是A.水源豐富 B.地形崎嶇C.凍土廣布 D.物種稀少9.牦牛作為青藏高原主要優良畜種之一,其飼養條件有A.青稞產量豐富 B.圈養方式為主C.草原面積廣闊 D.機械化程度高二.讀圖分析題10.讀下列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濕地減少、草原退化,長江源頭水量減少。為保護三江源,2000 年 8 月成立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2021 年 10 月,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并增加旅游和 休閑服務功能。該地區生態保護建設進程持續加快,植被覆蓋率、水源供給量逐年提高,野 生動物種群迅速恢復,社會共建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保護格局初具雛形。某中學 開展了對“三江源地區 ”探究式學習。下圖為青藏地區簡圖(圖中陰影部分為三江源地區)。探究一 三江源地區的自然環境(1)青藏高原擁有眾多的雪山和冰川,成為了大江大河的發源地。三江源地區 位于 (填省級行政區),它是 、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 (2)三江源地區最顯著的自然環境特征是 、 。這里 季涼 爽,成為各地游客避暑納涼的好去處。探究二 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3)三江源地區海拔高,氣候寒冷,凍土廣布, 貧瘠,所以生態系統十分 脆弱。長期以來由于過度放牧,導致草場 ;由于全球 ,導 致冰川不斷萎縮;由于亂采濫挖,導致水土流失加劇,該地區生態環境問題突顯。(4)針對三江源生態環境的破壞,請你提出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至少兩點)(5)請說出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立的生態和經濟意義。(至少兩點)參考答案:1.B 2.A 3.B 4.A 5.D 6.C 7.A 8.B 9.C(1)青海省 長江(2) 高 寒 夏(3)土壤 退化 氣候變暖(4)建立自然保護區;退耕還草;全面禁獵;休牧育草等(5)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地;提供旅游和休閑服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