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2張PPT)正月十五那一天唐太宗時期(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給藏王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進藏的時候,將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包括大量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帶進西藏,因而對漢藏兩族的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藏族人民都很崇敬她,并以歌舞藝術的形式來贊美她?!墩率迥且惶臁肪褪沁@樣一首藏族民歌。歌曲簡介表現了藏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和平解放以來發生的巨大變化。旋律優美動聽、婉轉流暢。伴奏聲部均為打擊樂基本使用舒展性的節奏相配合給人以溫馨、幸福的輕歌曼舞的印象。其中鈴鼓的滾奏增加了樂曲的活躍氣氛《正月十五那一天》又名《埃馬林幾》或《請你聽一聽》。它是一首史詩性的頌歌。歌中把文成公主進藏時的盛況以及藏族人民的高度熱情強烈地表現出來,從而把漢藏兩族人民團結一心、親如一家的主題思想揭示得清清楚楚。《正月十五那一天》屬于藏族民間歌“堆諧”中“覺諧”一類的民歌。歌曲為D宮調,2/4拍,速度較快,由一個完整的單樂段構成。它用分節歌的形式來表現歌曲的思想內容,音樂情緒輕快活躍,具有舞蹈性的特征。堆諧:又名“拉薩踢踏舞”,西藏民間歌舞。廣泛流行于西藏各地。在藏文中,“堆”是“上”的意思,“諧”即歌曲。公元13世紀(元朝),薩迦地區的經濟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由于出現了扎木聶這種樂器,并為當地的歌舞——果諧作伴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種有固定前奏、間奏和尾聲的、具有完整結構形式的歌舞。這種歌舞被稱之為堆諧。當堆諧傳人拉薩之后,它的歌詞得到專業藝人的加工,音樂被程式化,曲目也隨之固定,伴奏樂器得以增加(如:笛子、揚琴、根卡、二胡等),舞蹈動作變得文雅華麗,從而以更加成熟的形態展示出來。這種新的堆諧——有人稱它為“拉薩踢踏舞”,便在更廣泛的地區傳播開來。 學習歌曲《正月十五那一天》文成公主與藏王松贊干布結親扎木聶,又稱扎年。藏族彈弦樂器。因其設六弦,故又稱六弦琴。流行于西藏自治區、四川、云南、青海、甘肅等地。據藏文史書《紅史》載,扎木聶于唐代從內地傳入。扎木聶是藏族彈撥弦鳴樂器。藏語“扎木”是聲音,“聶”為悅耳好聽之意“扎木聶”意為聲音悅耳的琴。因張有六條琴弦,漢族又稱其為藏族六弦琴。流行于西藏自治區和四川、青海、甘肅等省的藏族自治州、縣,尤以拉薩、日喀則、拉孜、薩迦和昂仁等地最為盛行。常用于歌舞和彈唱伴奏,也用于器樂合奏或獨奏。獨奏曲目多為歌舞伴奏曲,有《阿瑪勒火》、《達娃雄奴》和《耶幾長木》等。初步概括西藏民歌特點奔放、熱情、粗獷、剛健、優美、純樸西藏民歌是西藏民間文學中瑰麗的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較高的藝術性??v觀西藏民歌的發展過程,反映了西藏民族社會歷史、時代生活、風土人情以及文化藝術演變的基本概況。西藏民歌中深邃而豐富的思想內容,是通過優秀卓越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的,而西藏民歌中所具有的人民性、廣泛性和高度的思想性,又正是使它的藝術性不斷完美的重要因素。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