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8張PPT)9.2把握適度原則學習目標 把握適度原則素養目標 科學精神:明確適度原則的內涵與要求,把握做事情的度公共參與:運用適度原則正確處理生活中的相關問題水蒸氣水﹥ 100 C冰液體﹤ 0 C0 C100 C關節點(臨界點)關節點(臨界點)度請在相應位置填上關節點(臨界點)、度探究與分享一、適度的含義1以“水”存在的條件,探析對“度”的理解議題探究與分享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在0-100"C這個幅度內,水保持液態不變。如果超出0-100 C這個溫度范圍,突破度的兩個關節點或臨界點(0 C或100 C )水就變成冰或水蒸氣了。探究問題:結合上述材料,談談對“度”的理解。“水”存在的條件探究與分享分析回答探究問題:100度0度關節點或臨界點關節點或臨界點度水在0度到100度之間才能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限度。一但超出這兩個關節點或臨界點就不在是水了1、什么是度?⑴事物質與量的統一體現在“度”中。在度的范圍內,質與量相互結合、相互規定。當量的變化達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時,事物就開始發生質的轉化。⑵含義: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限度。⑶關節點(或臨界點):關節點是事物量變達到的極限,是引起質變的節點。⑷度與關節點的關系: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著極限或界限,這就是關節點或臨界點;度是關節點范圍內的幅度。一、適度的含義2.什么是適度?(1)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事物的變化是發生在度的范圍之內還是超出度的范圍,這是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2)遵循適度原則的原因:在度的范圍之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質規定著量的運動范圍和變化幅度;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質就發生變化,質與量的統一就會破裂。(3)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活動中遵循適度原則。一、適度的含義1、適度原則的含義及必要性:(1)必要性: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2)含義:從思維方式上說,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求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適當就是幅度“得當”,而不是“失當”。二、掌握適度原則2、遵循適度原則的方法——怎么辦(1)防止過猶不及:適度原則要求我們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尺寸”,不犯極端化錯誤。【例】: 生活的常識告訴我們,處理事情要適當、適度,切忌走極端。比如,服藥治病,劑量必須適當,用量太少治不了病,用量過多會造成藥物中毒。又如,適當給作物施肥有助于其生長,肥量過多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長。【探究與分享】請你對上述材料進行評析?《墨子·大取》載:“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子非取害也,取利也。其所取者,人之所執也。遇盜人,而斷指以免身,利也;其遇盜人,害也。”遇盜賊是壞事,不得已,與其身亡,不如采取靈活的應變策略,斷指保命,取小害而免大禍。換個角度說,這不是在取害,而是在取利。沒有利弊的權衡,就不可能獲得對事物發展狀態的適度把握,也就不可能達到取舍選擇的適度狀態。(2)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遵循適度原則,并不只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適度思維是“得中”而處之的思維。“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適且正好,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義的消極的思維方式。“中”和“得中”的含義:這里的“中”是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適且正好。【特別提醒】“得中”是區別于折中主義的思維方式。(1)含義:折中主義是企圖把對立的思想、觀點和理論無原則地調和拼湊在一起的做法。(2)特征和表現:把矛盾雙方等同起來,不分主次;把對立雙方調和起來,混淆是非;在原則問題上模棱兩可,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堅持的立場。它是一種無原則的思維方式,是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表現形式。【相關鏈接】:折中主義【例】: 1949年,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國民黨的勢力僅僅龜縮在長江以南的地區。國民黨當局打著和談的名義,妄圖積蓄力量,伺機反撲。為了徹底推翻蔣家王朝,建立社會主義的新中國,中國共產黨提出“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口號。毛澤東在他的詩中寫道:“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3)積極創造條件,促成事物質變:①要改變我們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質,就應當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事物量的變化,并使其向度的邊緣不斷發展,使該物轉化為他物。②量變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要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使其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存在狀態。【知識整合】遵循適度原則①防止過猶不及。適度原則要求我們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尺寸”,不犯極端化錯誤。②遵循適度原則,需要“得中”,就是是把持有度,合適且正好,就是要保持我們需要的事物的質的狀態。③遵循適度原則,不能限于“得中”,當我們不需要事物的某種質的狀態時,就要創造條件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使其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存在狀態。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5.材料一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摘自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材料二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摘自《荀子·勸學》結合上述材料,分析為什么“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這對我們有何啟示?世界觀(原理) 決定 方法論①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②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③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簡而言之,即重視量的積累;果斷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堅持適度原則)(反對激變論急于求成、“臨急抱佛腳”)(反對庸俗進化論、優柔寡斷)溫故——量變質變辯證關系原理①我們在任何事情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干,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②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時,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③當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穩定時,必需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即堅持適度原則。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