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9.1認識質量互變規律核心素養科學精神:正確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關系。公共參與:學會用辯證思維解決問題。抓住機遇參與實踐,注意從小事做起。遵循適度原則,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分寸”,不犯極端化的錯誤。1.聯系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和飛躍性,懂得事物發展過程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2.理解質量互變規律。學習目標探究與分享1《鶴林玉露》記載了一則故事。張乖崖為崇陽令。一吏自庫中出,巾下有一錢,乖崖杖之,吏曰:“一錢何足道,乃杖我耶?爾能杖我,不能斬我也?!惫匝略P判云:“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查找與“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類似的成語,從思維角度談談這些成語告訴我們怎樣的道理。查找與“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類似的成語,從思維角度談談這些成語告訴我們怎樣的道理。類似的成語還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等。從思維角度看,這些成語都反映了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又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1)質(區分不同事物的依據)①質的內涵:②質的意義:【例】山川湖海,日月星辰,飛禽走獸,這些東西我們所以能夠把它們區分開來,是因為它們各有自己特殊的質。【知識拓展】認識事物的質,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一、 質量互變規律的含義質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區別于他事物的內部固有的規定性。此物之所以為此物,并區別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質的規定性,一旦喪失了自己固有的質的規定性,它就不是原來的此物而變成了他物。1.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2)量(區分相同事物的依據)①量的內涵:②量的規定性:【例】在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溫度在0℃~100℃之間,水的物理性質不會改變,始終保持液體的狀態。【知識拓展】認識事物的量,是認識的深化和精確化。一、 質量互變規律的含義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以及事物構成因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方式。量的規定性不同于質的規定性,在一定范圍內量的增減并不影響某物之為某物。量總是一定事物的量。離開具體事物的“純粹”的量,只存在于思維的抽象中。1.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知識拓展】量變引起質變的兩種情況:一、 質量互變規律的含義2. 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基本狀態:量變和質變(1)量變:量的變化(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A事物仍是A事物)(2)質變:質的變化(根本的、顯著的變化;A事物變為B事物)◆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標志:事物的變化是發生在度的范圍之內,還是超出度的范圍。①單純數量的增加或減少,引起質的變化。如“千里之提,潰于蟻穴”。②事物構成因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方式變化。引起質的變化。如葡萄糖和果酸,化學分子式都是C6H12O8,但由于原子的空間排列不同,使他們具有不同的性質。一、 質量互變規律的含義(3)辯證關系:相互轉化、相互滲透①相互轉化: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體現并保存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事物的矛盾運動表現為量變與質變及其相互轉化。②相互滲透:在總的量變中包含著局部質變,在質變中也有量的擴張。◆由量變到質變,質變后又轉為新的量變,這就是質和量互相轉變的規律量變 質變 新的量變雞蛋的孵化 未破殼以前 破殼而成小雞 小雞覓食成長社會的變化 社會內部醞釀革命 革命爆發,由一種社會轉變為另一種社會 新社會在新的生產力基礎上發展起來中國人民的抗戰 抗日十四年 日寇投降,抗戰結束 中國人民開始解放戰爭【知識拓展】事物的發展為什么會呈現量變和質變這樣兩種狀態呢?這是由于事物內部的矛盾發展的情況所決定的。①事物的內部矛盾,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決定于占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統一又斗爭。②當這種斗爭尚未引起雙方地位的改變時,事物的性質就沒有變化,這時事物處于量變狀態。③當這種斗爭由于力量對比而不斷變化,最后引起雙方地位的改變,也就是原來的主要方面降為次要方面,原來的次要方面上升為主要方面時,事物的性質便起了變化,事物就實現了質變,就轉化為自己的他物。所以,量變質變規律是事物矛盾規律的一種具體表現、展開和補充。二、遵循質量互變規律探究三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币馑际钦f,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只有通過一步步的積累,才能到達千里之遙的目的地。●成語“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本義是說,筑造九仞高的大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沒有成功,比喻做一件事只差一點兒而未完成。材料告訴我們要重視量的積累,積極促成質變,啟示我們堅持質量互變規律的辯證思維。◎上述材料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對我們有什么啟發?2.辯證的分析與綜合客觀事物的質量互變規律要求我們,以統一性的觀念正確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關系。1.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連續性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連續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發生了變化,表現在現實中就是這一事物還是它自身,是事物發展中的漸進性過程。2.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間斷性(1)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間斷性是指事物在質上發生了變化,是從舊質到新質的飛躍,是漸進性過程的中斷,或連續性的間斷。(2)這個過程不是事物停止了發展,而是打破舊的質的規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質的規定性,表現在現實中就是出現了新事物。3.連續性與間斷性之間的辯證關系(1)正如量變與質變既相互區別又相互包含一樣,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也是相互區別又相互包含的。(2)漸進性與連續性的每一步進展都是對自己的破壞,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飛躍性與間斷性。正是因為有漸進性與連續性的積累,才產生了飛躍性與間斷性,所以,飛躍性與間斷性包含著漸進性與連續性。4.意義準確地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正確地認識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對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具有重要意義。探究四18世紀中期,布豐依據1680年出現的大彗星離太陽的最近距離只有23萬里的事實,認為地球可能是太陽與大彗星碰撞出來的一個熾熱的碎片,在其旋轉中形成了一個球體,初次形成了太陽系和地球災變形成的演化理論。之后,災變論分化為以波蒙為代表的現實主義災變論和以居維葉為代表的非現實主義災變論。前者認為,古今地質作用是相似的,通過古今地質過程和產物的比較,可以認識地球史。而居維葉在其《地球表面的革命》一書中提出,地球表層經常發生突如其來的、大規模的變化,如海陸升降、嚴重干旱或水災、火山爆發、地震等等,這些變化導致了許多生物絕跡,其他地方的生物便移居此處,從而出現一個新的世界。如此反復下去,就看到不同地層具有不同類型的生物。居維葉的后繼者進一步發展了他的災變論學說,認為地球的災變是突然間席卷全球的,因此災變后的世界只能由上帝來加以重新創造,地球上的物種也是上帝多次創造的成果,這無異是對上帝創世說的理論論證,由此也為宗教界所大力推崇。災變論否認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否認古生物和現代生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否認了生物自身的漸進和進化,把質變絕對化,視質變為突然發生的、沒有量變準備的突如其來的一擊,使神跡成為自然界的根本杠桿,因此它不僅是違反辯證法的形而上學觀點,而且也是一種背離唯物主義的唯心主義學說。在當代,隨著全球性激變的證據迅速積累,一些學者對災變論又興起了新的討論,并提出了新的災變理論。激變論只承認質變,否認量變。在社會政治上表現為冒險主義,認為社會革命無須經過積蓄革命力量的準備階段,幻想通過突然的冒險活動取得勝利。19世紀末20紀初產生于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國家中的一種用生物進化的觀點來解釋社會現象的形而上學思想。主要代表為英國哲學家斯賓塞(Spencer)。1859年,達爾文(Darwin)以《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一書創立了生物界物種變化的理論。斯賓塞舉起達爾文進化論的大旗,認為自然界現有的秩序是一種漸進過程的產物,事物發展的漸進性乃是宇宙的根本規律。其基本思想為:只承認事物發展的漸變,否認事物發展中的突變,只承認發展中的量變,否認事物發展的質變;否認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內部矛盾性。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發展觀。庸俗進化論的代表人物進一步把這一觀點強加給社會領域,認為社會的發展同樣只有量變,人類社會只是逐漸進化的歷史,而不是矛盾斗爭和社會不斷革命的歷史。它庸俗地套用達爾文的進化論,用種族之間斗爭的“優勝劣敗”或氣候、地理環境的因素來解釋社會現象,否認社會內部的深刻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反對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主張點滴改良和階級調和,實際上它是資產階級的反動政治哲學,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Reformism]的理論基礎,它意在不觸動資產階級統治的條件下,實行某些微小的改良,用以麻痹勞動人民,反對無產階級革命。5.在量變與質變的關系上,有兩種形而上學觀點一種是只承認質變,否認量變,否認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生物學中的“激變論”就是這種觀點的典型代表。激變論庸俗進化論另一種是否認質變,否認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認為事物的發展只有量的漸進,沒有質的飛躍。自然科學和哲學中的“庸俗進化論”,就是這一觀點的典型代表。對點訓練1.近代以來,我們的國家經歷了從落后挨打到新中國成立“站起來”、改革開放“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如今,我們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不斷邁進。這一科學論斷的哲學依據有( )①量變是質變的開始,必然引起質變②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③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后要抓住時機促成事物發展中的質變④事物發展過程中質變比量變更重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對點訓練2.《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替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敝嗅t強調“治未病”說明( )①“未病”是質變,“已病”是量變,事物發展最終通過量變實現②“未病”是量變,“已病”是質變,要防微杜漸③質變是量變的前提,量變是質變的結果④要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待“未病”與“已病”,提高對疾病的預見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