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教版科學七上 第4章 多種多樣的運動(知識點+典例)(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教版科學七上 第4章 多種多樣的運動(知識點+典例)(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思維導圖
知識梳理
4.1機械運動
考點一 參照物
1. 機械運動:物體位置隨時間的變化稱為機械運動。
2.參照物
1.定義:要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必須選擇另一物體作為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2. 參照物的選擇
(1)任意性:參照物可以任意選擇,但不能將被研究的物體本身作為參照物,因為這樣選擇 的結果是這一物體永遠是靜止的。
(2)方便性:研究地面上物體運動的情況時,通常選地面或地面上不動的樹木、建筑為參照物;研究河流中物體的運動情況時,通常以河岸為參照物。
(3)不唯一性:選擇不同的參照物觀察同一物體,觀察結果可能不同。
3. 判斷方法:若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發生變化,則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是運動的;若位置無變化,則相對于參照物是靜止的。
4.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學以致用】唐朝詩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寫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若馬是靜止的,則選擇的參照物是(  )
A.馬上的人 B.身后的房屋 C.路面 D.路邊的花
【答案】A
【解答】解:以馬上的人為參照物,馬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所以馬是靜止的;以身后的房屋、路面、路邊的花為參照物,馬的位置都發生了變化,所以馬是運動的。
故選:A。
【學以致用】甲、乙兩人各乘一臺觀光電梯,甲看見樓房在勻速上升,乙在勻速下降,乙看見樓房在勻速上升。甲在勻速上升,則相對于地面(  )
A.甲上升,乙下降
B.甲下降,乙上升
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
D.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
【答案】C
【解答】解:甲看見樓房在勻速上升,乙在勻速下降;乙看見樓房在勻速上升,甲在勻速上升;以地面為參照物,甲和乙都在下降,但是甲比乙慢,故C正確,ABD錯誤。
故選:C。
考點二 運動的描述
1. 機械運動的分類
2. 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1)相同時間比路程:路程越長,運動越快。
(2)相同路程比時間:時間越短,運動越快。
(3)不同時間,不同路程: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速度
(1)定義:在物理學中,把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速度,符號:v。
(2)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
推導式:s=vt
(4)單位:m/s(基本單位),km/h(常用單位)。
1m/s=3.6km/h
(5)速度可由公式計算,但不能認為 v 與 s 成正比,與 t 成反比。
【學以致用】下列運動中,屬于直線運動的是(  )
①打算盤時,算盤珠子在桿上的運動;
②推鉛球時,鉛球離手后的運動;
③沒有風時,雨滴的下落運動;
④太陽相對于地球的運動;
⑤跳高運動。
A.①②⑤ B.③⑤ C.①③ D.②③⑤
【答案】C
【解答】解:①打算盤時,算盤珠子在桿上經過的路線是直線,所以是直線運動;
②推鉛球時,鉛球離手后經過的路線不是直線,所以不是直線運動;
③沒有風時,雨滴的下落經過的路線是直線,所以是直線運動;
④太陽相對于地球的運動經過的路線不是直線,所以不是直線運動;
⑤跳高運動經過的路線不是直線,所以不是直線運動。
綜上分析可知,①③是直線運動,②④⑤不是直線運動,故C正確。
故選:C。
考點三 速度的測量
1.勻速直線運動
(1)定義:物體沿著直線且速度不變的運動。
(2)特點:
①運動路徑是直線,即方向不變;
②快慢不變,即速度大小不變。
(3)圖像:勻速直線運動
注意:
靜止不動 加速運動
2.變速直線運動
(1)定義:物體做直線運動時,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
(2)圖像
加速運動 減速運動
(3)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物體在一段時間內的運動快慢。
注意:s為t時間內通過的路程,t為通過路程s所用的時間
【學以致用】甲、乙兩位同學,同時從同一地點沿直線向同一方向運動,他們的s-t圖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0~4s內乙的平均速度為4m/s
B.2~4s內乙做勻速直線運動
C.4s時甲、乙兩物體的速度相等
D.3s時乙在甲的前方
【答案】D
【解答】解:AB、乙的s-t圖象前2s為一條傾斜直線說明乙在這段時間內做勻速直線運動,2s以后乙的s-t圖象為水平直線說明此時乙靜止,則第3s時乙的路程為8m,第4s時乙的速度為0,由圖可知0-4s乙的平均速度為:v===2m/s,故AB錯誤;
C、甲的s-t圖象是一條傾斜直線說明甲始終做勻速直線運動,而2s以后乙一直靜止,
故4s時甲、乙兩物體的速度不相等,故C錯誤;
D、甲、乙兩位同學,同時從同一地點沿直線向同一方向運動,且從圖中可知,3s時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故乙在甲的前方,故D正確。
故選:D。
3.測量物體的平均速度
實驗原理:
測量儀器:刻度尺、停表。
(3)使小車由靜止開始下滑的目的:使小車每次運動的初速度相同。
(4)使時間測量更準確的方法:
① 減小斜面的傾斜程度;
② 增大斜面的粗糙程度。
(5)測量小車在斜面中間路段平均速度的方法:用刻度尺測出該段路程 (s'),記錄小車由斜面頂端靜止下滑依次經過該段路程起點和終點的時間 (t1-t2),則小車
在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為。
(6) 實驗誤差分析:過了終點才停止計時,測出的平均速度會偏小;未通過終點就停止計時,測出的平均速度會偏大。
(7) 小車在斜面上通過各段距離時運動的平均速度大小比較: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時速度越來越大,越靠近斜面底部,平均速度越大。
(8) 增大平均速度的方法:增大斜面的傾角。
(9) 多次測量的目的:通過求平均值以減小誤差。
(10) 實驗中的注意事項:
① 斜面坡度不可過大,也不可過小。原因:斜面坡度過小,小車做變速運動不明顯,小車也有可能不會運動;坡度過大,小車運動得太快,時間太短,會增大時間的測量誤差。
② 在測量路程時,不能直接從斜面頂端量到斜面末端或中點,因為小車有一定的長度,所以測量路程時,必須從小車運動前的車頭位置量到停止后的車頭位置,或從運動前的車尾位置量到停止后的車尾位置,以避免出現測量錯誤。
【學以致用】某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將小車從帶刻度斜面的A點靜止釋放,并同時按下秒表開始計時,圖中圓圈內顯示了小車位于A、B、C三點的時刻(數字分別表示“時:分:秒”)。

(1)小車下滑過程中在做 運動。(選填“加速”、“勻速”或“減速”)
(2)小車從A點到C點的平均速度是 分米/秒。
(3)為減小實驗中時間測量的誤差,可采取的措施 。
【答案】(1)加速;(2)3;(3)減小斜面的坡度。
【解答】解:(1)小車下滑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快,做加速運動;
(2)小車從A點到C點的平均速度v= ==3dm/s
(3)為減小實驗中時間測量的誤差,使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慢一點,所用時間長一點,這樣便于測量時間,可采取的措施是可以減小斜面的坡度。
故答案為:(1)加速;(2)3;(3)減小斜面的坡度。
考點四 運動與能
1.能的存在形式
(1)機械能:做機械運動的物體都具有機械能。如馬路上行駛的汽車、流動的水、飛翔的鳥都具有機械能。
(2)化學能:儲存在食物中的能以及汽油、木材、天然氣、沼氣、煤炭等燃料中儲存的能都屬于化學能。
(3)電能:電能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能。各種發電站能夠提供大量的電能,各種電池也能提供方便使用的電能。
(4)電磁能:用遙控器遙控機器時,遙控器將發出電磁輻射,它具有的能屬于電磁能。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微波和X射線等都是電磁能的表現形式。
【學以致用】自然界中能量的形式多種多樣。下列物體所具有能量的形式表述正確的是(  )
A.米飯中儲存著化學能
B.被拉彎的弓具有電磁能
C.遙控器發出的電磁輻射具有聲能
D.強度很大的爆炸聲能將玻璃震碎,因為爆炸聲具有光能
【答案】A
【解答】解:A、米飯中儲存著化學能,故A正確;
B、拉彎的弓具有彈性勢能,故B錯誤;
C、遙控器發出的電磁輻射具有電磁能,故C錯誤;
D、強度很大的爆炸聲能將玻璃震碎,因為爆炸聲具有聲能,故D錯誤;
故選:A。
4.2地球的轉動
考點一 地球自轉
1.地球的自轉:地球繞著貫穿南、北兩極的地軸的旋轉運動
2.地軸:地球自轉的假象軸,它的北端指向北極星附近
3.地球自轉特點
(1)繞轉中心:地軸。
(2)周期:23 時56分4秒。
(3)方向: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方向為逆時針;從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方向為順時針)。
4. 自轉產生的現象
(1) 晝夜交替
①產生晝夜現象的原因
a.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
b.在任何時刻,太陽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白晝;未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②發生晝夜交替現象的原因
a.地球是一個不透明、不發光的球體
b.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
注意:晝夜交替現象不等于晝夜現象。
(2) 時間差異
①產生原因: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總是自東方迎來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黃昏的落日。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也就出現了時間的差異,即東邊時刻早,西邊時刻晚。
②時區
國際規定,全球劃分成24個時區,同一個時區內使用一個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一個小時
③區時的計算
a. 公式法:已知甲時區的區時,求乙時區的區時。
乙時區的區時=甲時區的區時甲、乙時區敘述差(東+西-)
b. 數數法(或圖解法):從已知地時區的區時(必須轉化為24時制)開始數起,向東每數一個時區加1小時,加到24小時的時候,就要將日期加一天,小時數歸零;向西每數一個時區減1小時,當減到0的時候,就要將日期減一天,小時數變為24。
④北京時間
我國采用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區時作為標準時間,稱為“北京時間”。
(3) 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地球自西向東自轉,以我們的地球為參照物,則看見日月星辰東升西落。
【學以致用】電影《流浪地球2》講述了多年以后科學家為拯救地球,計劃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流浪地球”的第一步就是讓地球停止自轉。如果現在地球停止自轉,下面現象會消失的是(  )
A.地球有晝半球夜半球 B.太陽光垂直照射地面
C.24小時的晝夜交替 D.太陽大氣層的核聚變
【答案】C
【解答】解:AC、若地球停止自轉,則面向太陽的一半永遠是晝,背向太陽的一側永遠是夜,地球上不可能見到晝夜更替,即1天將不再是24小時,故A錯誤,C正確;
B、正午太陽高度角90°時太陽光垂直照射地面,與地球的公轉有關,與地球自轉無關,故B錯誤;
D、太陽是一個大質量的天體,當它不斷地收縮并發熱到某個點時,就會使太陽物質產生核聚變,從而產生高溫并向其周圍輻射能量物質,與地球自轉無關,故D錯誤。
故選:C。
考點二 地球公轉
1.地球的公轉:地球繞著太陽的旋轉運動
(1)軌道:接近正圓的橢圓,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2)方向:自西向東
(3)周期:一年
(4)地球公轉的姿態
地軸是傾斜的,而且它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地軸與公轉軌道的平面呈 66.5° 的固定夾角
2.地球公轉產生的現象
(1)太陽直射點的變化
①太陽直射與斜射
a.同一束太陽光斜射到地表的面積比直射(垂直入射)時大,所以斜射時相同地表面積上所接受太陽輻射量比直射時少
b.一般來說,赤道附近地區接受的太陽輻射較多,而隨著緯度增加,地表接受的太陽輻射減少 。
②太陽直射點的變化: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在南、北回歸線上,太陽每年直射一次;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太陽每年直射兩次;其余地區沒有太陽直射現象。
(2)四季的變化
① 原因: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太陽光會直射地球不同的緯度(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② 劃分:
(3)晝夜長短的變化
節氣 日期 太陽直射點 北半球 南半球 極地周圍
春分 3月21日前后 赤道 晝夜等長 晝夜等長 無極晝、極夜現象
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回歸線 晝最長,夜最短 晝最短,夜最長 北極圈及其以北極晝,南極圈及其以南極夜
秋分 9月23日前后 赤道 晝夜等長 晝夜等長 無極晝、極夜現象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南回歸線 晝最短,夜最長 晝最長,夜最短 北極圈及其以北極夜,南極圈及其以南極晝
① 口訣: “點北北長,點南南長”。
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春分日到秋分日)時,北半球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的過程(冬至日到夏至日),就是北半球白晝增長的過程。南半球相反。
②極晝和極夜
一天24小時都是白天,稱為極晝;一天24小時都是黑夜,稱為極夜。南、北緯 66.5° 是出現極晝極夜現象的最低緯度,所以把這兩條緯線稱為極圈,66.5°S 稱為南極圈,66.5°N 稱為北極圈。
(4)正午太陽高度變化
①太陽的運動軌跡
在北回歸線上觀察,春分、秋分時太陽由正東方升起,正西方落下;
夏至時,太陽由東偏北方向升起,西偏北方向落下;
冬至南北時,太陽由東偏南方向升起,西偏南方向落下。
②太陽高度角:太陽光線與地面的夾角
③太陽高度的特點:同一地點一天內太陽高度是不斷變化的。當太陽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時,太陽高度最大。
④正午太陽高度:正午時分的太陽高度,稱為正午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
a.在同一時間,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不同而不同
I.在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北緯23.5°向南北兩側遞減。
II.在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南緯23.5°向南北兩側遞減。
III.在春分日、秋分日,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
b.在同一地點,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隨季節變化而發生有規律的變化。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冬至日最小,夏至日最大。(北回歸線以北的區域)
(5)桿影的變化
桿影的長度與太陽高度有關,太陽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太陽高度越小,影子越長
①一天中桿影的長度和方向的變化
一天中正午,桿影朝著正北(北半球)或正南(南半球)方向時,桿影最短,此時太陽位于該地的正南(北半球)或正北(南半球)方向,太陽高度最大
②一年中正午桿影的長度和方向的變化
a.同一地點
北半球,中、高緯度,夏季正午的桿影要比冬季正午的桿影短
b.同一時間
正午太陽高度隨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桿影越來越長
【學以致用】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杭州第十九屆亞洲運動會成功舉辦,如圖所示為地球繞日公轉示意圖。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亞運會期間地球正從它向D位置運動
B.亞運會閉幕這天,北半球是晝短夜長
C.亞運會期間太陽直射點一直在北半球
D.亞運會期間浙江每日正午影子長度在變長
【答案】C
【解答】解:讀圖可知,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地球運行在秋分(9月23日前后)和冬至(12月22日前后)之間,亞運會期間地球正從C向D位置運動,故A正確;
10月8日亞運會閉幕這天,北半球是晝短夜長,故B正確;
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亞運會期間,太陽直射點一直在南半球,故C錯誤;
亞運會期間,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并且一直往南運動,所以浙江每日正午影子長度在變長,故D正確。
故選:C。
考點三 二十四節氣與地球運動
4.3日、地、月的相對運動
考點一 光的直線傳播
1.光源
(1)定義:能夠自行發光且正在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分類
①自然光源:太陽及其他恒星、螢火蟲、斧頭魚、燈籠魚、水母等。
②人造光源:點燃的蠟燭、發光的電燈、點燃的火把等。
注意:有些物體本身不發光,只是反射光,這類物體不能稱為光源,如月球、鉆石等。
2. 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1)若同種介質不均勻,則光的傳播路徑會發生彎曲,如光在不均勻的糖水中會發生折射。
(2)光沿直線傳播的現象及應用舉例
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日食、月食;④激光準直;⑤射擊瞄準;⑥隊列看齊;⑦木工檢查木塊是否平直等。
(3)小孔成像
① “小”是相對于孔到物體的距離及孔到光屏的距離而言的,即孔的大小必須遠遠小于這兩個距離。
②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相對于物體而言)實像。
③像的大小與物體到孔的距離和光屏到孔的距離有關。
④像的形狀與物體相同,與孔的形狀無關。
3.光線:為了表示光的傳播情況,我們通常用一條帶有箭頭的直線表示光傳播的徑跡和方向,這樣的直線叫光線。(模型法)
注意:光線是假想的模型,不是真實存在的。
4. 光速
(1) 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最大,c=3108m/s。
(2) 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接近于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也可視為c。
(3) 光在其他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真空中小,光在水中的傳播速度約為真空中的,光在玻璃中的傳播速度約為真空中的。
5. 光年:長度單位,指光在一年內傳播的距離。天文學上常用光年作為單位來計量天體間的距離。
考點二 月球
1.月球本身不發光,它能反射太陽光。月球的一面被太陽光照亮,另一面是黑暗的。
2.月球繞著自身的軸自轉并繞著地球公轉。在地球上我們看到的月球的不同形狀與它的公轉有關。
3.月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相同,因此月球總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
【學以致用】2024年5月3號嫦娥六號向月球進發——開啟了人類航天器首次月背采樣返回的征程。此次主要任務是智能采樣、月背起降,預計在公認的最大盆地著陸和采樣。以下相關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
A.月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B.月球表面的暗區是平原或盆地
C.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正面
D.探測器在月背著陸時能使用減速傘
【答案】D
【解答】解:月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都是自西向東;月球表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亮區是高地,暗區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帶,分別被稱為月陸和月海;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正面;探測器在月背著陸時不能使用減速傘,月球上沒有空氣。
故選:D。
考點三 日食
1.概念:地球上某些地區有時會看到太陽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現象,這種現象稱為日食。
2.成因:地球帶著月球繞太陽運動,當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并且三者接近排成一條直線時,由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太陽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擋,就產生了日食現象。
3.日食的類型
4.時間
①日食發生的時間為農歷初一(俗稱:朔)
②月球繞地球運動的軌道平面和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軌道平面有一個5度左右的夾角,因此日食并不會每月都發生
5.日食形成過程
虧損方向:由于月球自西向東公轉,故太陽被遮部位從西邊開始,東邊結束
【學以致用】為探究日食產生的原因,小科進行了如下模擬實驗:把A、B兩球放置在同一水平面的視線上,并控制眼睛(代表地球上的觀察者)、球A和球B的位置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球A模擬的是月球
B.日食發生當天的月相是新月
C.要模擬日環食,小球A須向箭頭③方向移動一段距離
D.要模擬日偏食,小球A須向箭頭①或②方向移動一段距離
【答案】C
【解答】解:日食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球A模擬的是月球,A正確,日食發生時,地球背著太陽,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B正確,模擬日環食,球A距離球B更近,所以球A需向箭頭③方向的方向移動,C錯誤,模擬日偏食,球A需向箭頭①或②方向移動,月球表面小部分受到太陽光照射形成日偏食,D正確。
故選:C。
考點四 月食
1.概念:有時候我們會看到月面部分或全部變暗的現象,時間可長達一個多小時,這就是月食
2.成因
①月球不會發光,靠反射太陽光而“發光”
②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太陽光經過地球后,在地球的后面會留下一個陰影,當太陽、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且地球在太陽和月球之間,太陽到月球的光線便會部分或完全被地球遮擋,從而產生了月食
3.類型
月全食是指月球全部進入地球本影中而變暗的現象,月偏食是指月球有一部分進入地球本影區而變暗的現象
4.時間
①月食發生的時間為農歷十五、十六(俗稱:望)
②月球繞地球運動的軌道平面和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軌道平面有一個5度左右的夾角,因此月食并不會每月都發生
5.月食過程
由于月球自西向東公轉,月球的東緣先進入地球的本影區域,故月食是月面先虧損于東緣,后復圓于西緣。
6.日食、月食的比較
項目 日食 月食
形成原因 月球遮住太陽光,我們看不到太陽或不能看到完整的太陽 地球遮住太陽光,我們看不到月球或不能看到完整的月球
日地月位置關系 日-月-地或地-月-日 月-地-日或日-地-月
出現時間 農歷初一,白天 農歷十五、十六,晚上
類型 日全食、日偏食、日環食 月全食、月偏食
【學以致用】2022年度最值得期待的重磅天象——月全食于11月8日傍晚開始,我國大部分地區迎來一次月全食,還是罕見的“超級紅月亮”。下圖是月全食時小科拍的照片,下列對月全食過程的排序,正確的是(  )
A.丁→丙→乙→甲→丁 B.丁→甲→丙→乙→丁
C.丁→丙→甲→乙→丁 D.丁→乙→丙→甲→丁
【答案】B
【解答】解:讀圖可知,由于月球自西向東繞地球公轉,因此月全食發生時,月球的東側(左側)先進入地球的形成的陰影,即陰影從月球亮面的左側開始,隨后陰影逐漸向右側移動,最終從右側結束,對應圖中的順序是丁→甲→丙→乙→丁。
故選:B。
4.4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
考點一 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
1.大陸漂移學說
(1) 提出者:德國科學家魏格納。
(2) 內容:魏格納把各個大陸連在一起形成的超級大陸,叫作泛大陸 。泛大陸形成于3億年前,經過漫長歲月,泛大陸分裂成幾個大陸,這些大陸緩慢地移動,逐漸漂移到現在的位置。
(3) 提出依據:
① 南美洲東岸和非洲西岸的輪廓線十分相似。
②北美洲與非洲、歐洲在地層和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等證據。
③ 南美洲和非洲的生物具有相似性。
(4)證明大陸漂移說的其他證據:
①根據測量,大西洋在擴張,太平洋在收縮。
②紅海在擴張,地中海在收縮。
③人造地球衛星的精密測量表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島與美洲大陸以平均每年5.1厘米的速度靠近。
④人們在南極大陸發現了煤。
2.海底擴張學說
(1)海底擴張學說的提出
美國地質學家赫斯等人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越遠離大洋中脊的 洋底巖石年齡越老,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
(2)內容
大洋中形成了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熔巖物質不斷上涌,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就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
(3)海底擴張說支持了大陸漂移說 ,解決了大陸漂移說的動力來源問題。
【學以致用】二十世紀初,魏格納根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凹凸吻合現象,大膽的提出假說——“大陸漂移說”,下列各項不能作為支持他假說的證據是(  )
A.在各大洲都有黃種人
B.人們在南極洲發現了儲量豐富的煤炭
C.大西洋兩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分布有海牛、鴕鳥等相似的生物
D.舌羊齒植物化石廣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亞、南極洲等大陸
【答案】A
【解答】解:人們在南極洲發現了儲量豐富的煤炭,大西洋兩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分布有海牛、鴕鳥等相似的生物,舌羊齒植物化石廣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亞、南極洲等大陸是大陸漂移假說的有力證據。在各大洲都有黃種人是人類活動的結果。
故選:A。
考點二 板塊構造學說
1. 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
(1)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
注意:六大板塊中只有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喜馬拉雅山脈基本位于印度洋板塊上。
(2) 板塊處在不斷地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如日本列島、“火山國”印度尼西亞。
(3) 在板塊交界處,兩個板塊發生張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紅海等;兩個板塊發生碰撞,在陸地常形成山脈,如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等。
2. 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理現象
地理現象 原因
紅海擴張 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張裂
地中海縮小 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碰撞擠壓
發最喜馬拉雅山脈“長高” 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
日本、中國東部(如臺灣)多地震 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
大西洋面積在擴大 位于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非洲板塊的張裂地帶
【學以致用】下列符合板塊構造學說的是(  )
①全球巖石圈劃分為七大板塊
②板塊的交界處為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地帶
③在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和海洋
④板塊都“漂浮”在軟流層上,而軟流層處于地幔中
⑤地球的內力作用使地表趨于平坦,而外力作用使地表高低不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答案】B
【解答】解:①全球巖石圈劃分為六大板塊,故錯誤。
②板塊的交界處地殼不穩定,為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地帶,故正確。
③在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和海洋,故正確。
④板塊都“漂浮”在軟流層上,而軟流層處于地幔中,故正確。
⑤地球的外力作用使地表趨于平坦,而內力作用使地表高低不平,故錯誤。
故選:B。
考點三 火山活動
1.火山的組成: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三部分組成
2. 火山噴發物:有氣態(水蒸氣、二氧化硫等),也有液態(熔巖流)和固態(火山灰、火山塵、火山彈等)。
3.火山的類型: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
4.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區,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
【學以致用】2021年10月20日日本阿蘇山發生火山噴發,這已經是該火山2000年來第六次噴發。專家認為其周邊地質極不穩定,后續火山噴發的可能性大增,為此,周邊居民都進行了緊急撤離。下列關于火山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日本阿蘇山火山屬于死火山
B.引起火山活動的巨大能量主要來源于外力作用
C.火山噴出的巖漿主要來自軟流層
D.火山活動對人類的影響都是不利的
【答案】C
【解答】解:結合材料可知,這已經是該火山2000年來第六次噴發,因此,日本阿蘇山火山屬于活火山,A錯誤。
引起火山活動的巨大能量主要來源于內力作用,B錯誤。
火山噴出的巖漿主要來自軟流層,C正確。
火山噴發所產生的火山灰礦物質含量高、土壤肥沃,作物種植產量高,D錯誤。
故選:C。
考點四 地震
1.產生原因:當板塊之間發生碰撞、擠壓或錯位時,就會導致地殼變形,從而引起地震。
2.組成:
(1)震源是地震的發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km處。
(2)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處,一般受地震的影響最大。
(3)震中距是地表某地到震中的距離。
(4)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離
(5)等震線:在地圖上把地面破壞程度相似的各點連接起來的曲線
3.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區,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
4.地震的防范和預報
(1)地震的防范
發生地震時,要冷靜、不慌亂,迅速選擇正確的逃生方法。
①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時間允許,要有序地快速撤離,以免因慌亂發生擠壓、踩踏事故。
②底樓:應該迅速跑到室外開闊的地帶。(從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大約只有10秒)
③高樓:千萬不能乘坐電梯,可根據你所在的位置迅速做出判斷,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選擇墻角或堅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閉眼,將書包或提包等緩沖物放在頭頂等。
④室外:要遠離玻璃幕墻、樓房、電線桿、廣告牌、高壓線等。地震發生時,切記不要進入室內拿取物品,避免無謂的犧牲。
(2)地震的預報
①地震的預兆:如馬不進圈、雞飛狗叫、豬不吃食、井水噴涌、出現地光、蜜蜂群遷等。
②借助儀器觀測和觀察自然界的異常現象。
【學以致用】2023年1月16日四川甘孜瀘定縣發生5.6級地震。下列有關地震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過程
B.這次地震是由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互碰撞造成的
C.地震多發生于板塊交界處
D.遇地震時,室內的人要盡量關閉電源、煤氣,躲在床底或桌下
【答案】B
【解答】解: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過程,地震多發生于板塊交界處;四川甘孜瀘定縣地震是由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碰撞造成的;遇地震時,室內的人要盡量關閉電源、煤氣,躲在床底或桌下。
故選:B。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思維導圖
知識梳理
4.1機械運動
考點一 參照物
1. 機械運動:物體 隨時間的變化稱為 。
2.參照物
1.定義:要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必須選擇另一物體作為 ,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 。
2. 參照物的選擇
(1) :參照物可以任意選擇,但 ,因為這樣選擇 的結果是這一物體永遠是靜止的。
(2) 研究地面上物體運動的情況時,通常選地面或地面上不動的樹木、建筑為參照物;研究河流中物體的運動情況時,通常以河岸為參照物。
(3) :選擇不同的參照物觀察同一物體,觀察結果可能不同。
3. 判斷方法:若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發生變化,則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是運動的;若位置無變化,則相對于參照物是靜止的。
4.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學以致用】唐朝詩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寫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若馬是靜止的,則選擇的參照物是(  )
A.馬上的人 B.身后的房屋 C.路面 D.路邊的花
【學以致用】甲、乙兩人各乘一臺觀光電梯,甲看見樓房在勻速上升,乙在勻速下降,乙看見樓房在勻速上升。甲在勻速上升,則相對于地面(  )
A.甲上升,乙下降
B.甲下降,乙上升
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
D.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
考點二 運動的描述
1. 機械運動的分類
2. 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1)相同時間比路程: 。
(2)相同路程比時間: 。
(3)不同時間,不同路程: 。
3.速度
(1)定義:在物理學中,把 叫做速度,符號: 。
(2)意義:表示 的物理量。
(3)公式: 推導式:s=vt
(4)單位: 。

(5)速度可由公式計算, 。
【學以致用】下列運動中,屬于直線運動的是(  )
①打算盤時,算盤珠子在桿上的運動;
②推鉛球時,鉛球離手后的運動;
③沒有風時,雨滴的下落運動;
④太陽相對于地球的運動;
⑤跳高運動。
A.①②⑤ B.③⑤ C.①③ D.②③⑤
考點三 速度的測量
1.勻速直線運動
(1)定義:物體 且 的運動。
(2)特點:
①運動路徑是直線, ;
②快慢不變, 。
(3) :
注意:
; ;
2.變速直線運動
(1)定義:物體做直線運動時,在 內通過的 。
(2)圖像
; ;
(3) : 。
注意:s為t時間內通過的路程,t為通過路程s所用的時間
【學以致用】甲、乙兩位同學,同時從同一地點沿直線向同一方向運動,他們的s-t圖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0~4s內乙的平均速度為4m/s
B.2~4s內乙做勻速直線運動
C.4s時甲、乙兩物體的速度相等
D.3s時乙在甲的前方
3.測量物體的平均速度
實驗原理:
測量儀器:刻度尺、停表。
(3)使小車由靜止開始下滑的目的: 。
(4)使時間測量更準確的方法:
① 。
② 。
(5)測量小車在斜面中間路段平均速度的方法:用刻度尺測出該段路程 (s'),記錄小車由斜面頂端靜止下滑依次經過該段路程起點和終點的時間 (t1-t2),則小車
在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為。
(6) 實驗誤差分析: , ; , 。
(7) 小車在斜面上通過各段距離時運動的平均速度大小比較: , , 。
(8) 增大平均速度的方法: 。
(9) 多次測量的目的: 。
(10) 實驗中的注意事項:
① , 。原因:斜面坡度過小,小車做變速運動不明顯,小車也有可能不會運動;坡度過大,小車運動得太快,時間太短,會增大時間的測量誤差。
② 在測量路程時, , ,所以測量路程時,必須從小車運動前的車頭位置量到停止后的車頭位置,或從運動前的車尾位置量到停止后的車尾位置,以避免出現測量錯誤。
【學以致用】某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將小車從帶刻度斜面的A點靜止釋放,并同時按下秒表開始計時,圖中圓圈內顯示了小車位于A、B、C三點的時刻(數字分別表示“時:分:秒”)。

(1)小車下滑過程中在做 運動。(選填“加速”、“勻速”或“減速”)
(2)小車從A點到C點的平均速度是 分米/秒。
(3)為減小實驗中時間測量的誤差,可采取的措施 。
考點四 運動與能
1.能的存在形式
(1) :做 的物體都具有機械能。如馬路上行駛的汽車、流動的水、飛翔的鳥都具有機械能。
(2) :儲存在 以及 等燃料中儲存的能都屬于化學能。
(3) :電能是我們 的一種能。各種 能夠提 ,各種 也能提供方便使用的電能。
(4) :用遙控器遙控機器時,遙控器將發出電磁輻射,它具有的能屬于電磁能。
等都是電磁能的表現形式。
【學以致用】自然界中能量的形式多種多樣。下列物體所具有能量的形式表述正確的是(  )
A.米飯中儲存著化學能
B.被拉彎的弓具有電磁能
C.遙控器發出的電磁輻射具有聲能
D.強度很大的爆炸聲能將玻璃震碎,因為爆炸聲具有光能
4.2地球的轉動
考點一 地球自轉
1.地球的自轉:地球 的旋轉運動
2.地軸:地球自轉的 ,它的北端指向 附近
3.地球自轉特點
(1)繞轉中心: 。
(2)周期: 。
(3)方向: (從 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方向為 ;從 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方向為 )。
4. 自轉產生的現象
(1) ;
①產生 的原因
a.地球是一個 的球體
b.在任何時刻,太陽光只能照亮地球的 。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白晝;未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②發生 的原因
a.地球是一個 的球體
b.地球不停地 ;
注意: 。
(2) ;
①產生原因:
地球不停地 ,總是自 的曙光,由 的落日。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也就出現了時間的差異,即 。
②時區
國際規定,全球劃分成 ,同一個時區內使用一個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 ;
③區時的計算
a. 公式法:已知甲時區的區時,求乙時區的區時。

b. 數數法(或圖解法):從已知地時區的區時(必須轉化為24時制)開始數起, ;

④北京時間
我國采用北京所在的 的區時作為標準時間,稱為“北京時間”。
(3)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以我們的地球為參照物,則看見日月星辰東升西落。
【學以致用】電影《流浪地球2》講述了多年以后科學家為拯救地球,計劃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流浪地球”的第一步就是讓地球停止自轉。如果現在地球停止自轉,下面現象會消失的是(  )
A.地球有晝半球夜半球 B.太陽光垂直照射地面
C.24小時的晝夜交替 D.太陽大氣層的核聚變
考點二 地球公轉
1.地球的公轉:地球 的旋轉運動
(1)軌道:接近正圓的 ,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2)方向: ;
(3)周期: ;
(4)地球公轉的姿態
,而且它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地軸與公轉軌道的平面呈 的固定夾角
2.地球公轉產生的現象
(1) ;
①太陽直射與斜射
a.同一束太陽光斜射到地表的面積比直射(垂直入射)時大,所以 ;
b.一般來說,赤道附近地區接受的太陽輻射較多,而隨著緯度增加,地表接受的太陽輻射減少 。
②太陽直射點的變化:一年中, 。在 ,太陽每年 ;在 的地區,太陽每年直射 ; 現象。
(2)四季的變化
① 原因: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 (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② 劃分:
(3)晝夜長短的變化
節氣 日期 太陽直射點 北半球 南半球 極地周圍
春分 3月21日前后 赤道 晝夜等長 晝夜等長 無極晝、極夜現象
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回歸線 晝最長,夜最短 晝最短,夜最長 北極圈及其以北極晝,南極圈及其以南極夜
秋分 9月23日前后 赤道 晝夜等長 晝夜等長 無極晝、極夜現象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南回歸線 晝最短,夜最長 晝最長,夜最短 北極圈及其以北極夜,南極圈及其以南極晝
① 口訣: “ ”。
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春分日到秋分日)時,北半球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的過程(冬至日到夏至日),就是北半球白晝增長的過程。南半球相反。
②極晝和極夜
,稱為 ; ,稱為 。南、北緯 66.5° 是出現極晝極夜現象的最低緯度,所以把這兩條緯線稱為極圈, , 。
(4)正午太陽高度變化
①太陽的運動軌跡
在北回歸線上觀察, 時太陽由 升起, 落下;
時,太陽 升起, 落下;
南北時,太陽 升起, 落下。
② :太陽光線與地面的夾角
③太陽高度的特點:同一地點一天內太陽高度是不斷變化的。當太陽位于 方向時, 。
④ : 的太陽高度,稱為正午太陽高度。 。
a.在同一時間,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不同而不同
I.在 ,正午太陽高度由 。
II.在 ,正午太陽高度由 。
III.在 ,正午太陽高度 。
b.在同一地點,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隨季節變化而發生有規律的變化。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 , 。(北回歸線以北的區域)
(5)桿影的變化
桿影的長度與太陽高度有關,
①一天中桿影的長度和方向的變化
一天中 ,桿影朝著正北(北半球)或正南(南半球)方向時, ,此時太陽位于該地的正南(北半球)或正北(南半球)方向,太陽高度最大
②一年中正午桿影的長度和方向的變化
a.同一地點
北半球,中、高緯度, b.同一時間
正午太陽高度隨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
【學以致用】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杭州第十九屆亞洲運動會成功舉辦,如圖所示為地球繞日公轉示意圖。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亞運會期間地球正從它向D位置運動
B.亞運會閉幕這天,北半球是晝短夜長
C.亞運會期間太陽直射點一直在北半球
D.亞運會期間浙江每日正午影子長度在變長
考點三 二十四節氣與地球運動
4.3日、地、月的相對運動
考點一 光的直線傳播
1.光源
(1)定義:能夠 的物體叫光源。
(2)分類
① :太陽及其他恒星、螢火蟲、斧頭魚、燈籠魚、水母等。
② :點燃的蠟燭、發光的電燈、點燃的火把等。
注意:有些物體本身不發光,只是反射光,這類物體不能稱為光源,如月球、鉆石等。
2. ;
(1)若同種 ,則光的傳播路徑會發生 ,如光在不均勻的糖水中會發生折射。
(2)光沿直線傳播的現象及應用舉例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
(3)小孔成像
① “小”是相對于孔到物體的距離及孔到光屏的距離而言的,即孔的大小必須遠遠小于這兩個距離。
②小孔所成的像是 ;
③ 與 和 有關。
④像的形狀與物體相同, 。
3. :為了表示光的傳播情況,我們通常用一條 表示光傳播的徑跡和方向,這樣的直線叫光線。(模型法)
注意:光線是 ,不是真實存在的。
4. 光速
(1) 光在 的傳播 ,c= 。
(2) 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接近于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也可視為c。
(3) 光在其他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真空中小, 5. : ,指 。天文學上常用光年作為單位來計量天體間的距離。
考點二 月球
1.月球 ,它能反射太陽光。月球的一面被太陽光照亮,另一面是黑暗的。
2.月球 并 。在地球上我們看到的月球的不同形狀與它的公轉有關。
3.月球的 ,因此月球總是以 。
【學以致用】2024年5月3號嫦娥六號向月球進發——開啟了人類航天器首次月背采樣返回的征程。此次主要任務是智能采樣、月背起降,預計在公認的最大盆地著陸和采樣。以下相關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
A.月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B.月球表面的暗區是平原或盆地
C.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正面
D.探測器在月背著陸時能使用減速傘
考點三 日食
1.概念:地球上某些地區有時會看到 ,這種現象稱為日食。
2.成因:地球帶著月球繞太陽運動,當 ,并且 時,由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太陽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擋,就產生了日食現象。
3.日食的類型
4.時間
①日食發生的時間為 (俗稱: )
②月球繞地球運動的軌道平面和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軌道平面有一個5度左右的夾角,因此 ;
5.日食形成過程
虧損方向:由于月球自西向東公轉,故太陽被遮部位從 ;
【學以致用】為探究日食產生的原因,小科進行了如下模擬實驗:把A、B兩球放置在同一水平面的視線上,并控制眼睛(代表地球上的觀察者)、球A和球B的位置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球A模擬的是月球
B.日食發生當天的月相是新月
C.要模擬日環食,小球A須向箭頭③方向移動一段距離
D.要模擬日偏食,小球A須向箭頭①或②方向移動一段距離
考點四 月食
1.概念:有時候我們會看到 的現象,時間可長達一個多小時,這就是月食
2.成因
①月球 ,靠反射太陽光而“發光”
②地球是 ,太陽光經過地球后,在地球的后面會留下一個陰影,當 , ,太陽到月球的光線便會部分或完全被地球遮擋,從而產生了月食
3.類型
是指月球全部進入地球本影中而變暗的現象, 是指月球有一部分進入地球本影區而變暗的現象
4.時間
①月食發生的時間為 (俗稱: )
②月球繞地球運動的軌道平面和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軌道平面有一個5度左右的夾角,因此
5.月食過程
由于月球自西向東公轉,月球的東緣先進入地球的本影區域,故月食是月面先 。
6.日食、月食的比較
項目 日食 月食
形成原因 月球遮住太陽光,我們看不到太陽或不能看到完整的太陽 地球遮住太陽光,我們看不到月球或不能看到完整的月球
日地月位置關系 日-月-地或地-月-日 月-地-日或日-地-月
出現時間 農歷初一,白天 農歷十五、十六,晚上
類型 日全食、日偏食、日環食 月全食、月偏食
【學以致用】2022年度最值得期待的重磅天象——月全食于11月8日傍晚開始,我國大部分地區迎來一次月全食,還是罕見的“超級紅月亮”。下圖是月全食時小科拍的照片,下列對月全食過程的排序,正確的是(  )
A.丁→丙→乙→甲→丁 B.丁→甲→丙→乙→丁
C.丁→丙→甲→乙→丁 D.丁→乙→丙→甲→丁
4.4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
考點一 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
1. ;
(1) 提出者:德國科學家 。
(2) 內容:魏格納把各個大陸連在一起形成的超級大陸,叫作 。泛大陸形成于3億年前,經過漫長歲月,泛大陸分裂成幾個大陸,這些大陸緩慢地移動,逐漸漂移到現在的位置。
(3) 提出依據:
① 。
② ,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等證據。
③ 。
(4)證明大陸漂移說的其他證據:
①根據測量, 。
② 。
③ 的精密測量表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島與美洲大陸以平均每年5.1厘米的速度靠近。
④人們在 。
2. ;
(1)海底擴張學說的提出
美國地質學家 等人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 ,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
(2)內容
大洋中形成了一個 (稱洋中脊),那里熱的熔巖物質不斷上涌,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 。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就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
(3) ,解決了大陸漂移說的 。
【學以致用】二十世紀初,魏格納根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凹凸吻合現象,大膽的提出假說——“大陸漂移說”,下列各項不能作為支持他假說的證據是(  )
A.在各大洲都有黃種人
B.人們在南極洲發現了儲量豐富的煤炭
C.大西洋兩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分布有海牛、鴕鳥等相似的生物
D.舌羊齒植物化石廣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亞、南極洲等大陸
考點二 板塊構造學說
1. 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
(1)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 。六大板塊分別是 。這些板塊 上,相互不斷地發生 。
注意: (2) 板塊處在不斷地運動之中。一般來說, 多火山、地震。如日本列島、“火山國”印度尼西亞。
(3) 在板塊交界處,兩個板塊發生 ,常形成 ,如東非大裂谷、紅海等;兩個板塊發生 ,在陸地常形成 ,如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等。
2. 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理現象
地理現象 原因
紅海擴張 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張裂
地中海縮小 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碰撞擠壓
發最喜馬拉雅山脈“長高” 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
日本、中國東部(如臺灣)多地震 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
大西洋面積在擴大 位于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非洲板塊的張裂地帶
【學以致用】下列符合板塊構造學說的是(  )
①全球巖石圈劃分為七大板塊
②板塊的交界處為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地帶
③在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和海洋
④板塊都“漂浮”在軟流層上,而軟流層處于地幔中
⑤地球的內力作用使地表趨于平坦,而外力作用使地表高低不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考點三 火山活動
1.火山的組成:火山一般由 三部分組成
2. 火山噴發物:有 ),也有 和 。
3.火山的類型:
4.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 , 。
【學以致用】2021年10月20日日本阿蘇山發生火山噴發,這已經是該火山2000年來第六次噴發。專家認為其周邊地質極不穩定,后續火山噴發的可能性大增,為此,周邊居民都進行了緊急撤離。下列關于火山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日本阿蘇山火山屬于死火山
B.引起火山活動的巨大能量主要來源于外力作用
C.火山噴出的巖漿主要來自軟流層
D.火山活動對人類的影響都是不利的
考點四 地震
1.產生原因:當板塊之間發生 時,就會導致 ,從而引起 。
2.組成:
(1) 是地震的 ,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km處。
(2) 是震源在 處,一般受地震的影響最大。
(3) 是 。
(4) :
(5) :在地圖上把地面 的各點連接起來的曲線
3.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
4.地震的防范和預報
(1)地震的防范
發生地震時,要冷靜、不慌亂,迅速選擇正確的逃生方法。
①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時間允許,要 ,以免因慌亂發生擠壓、踩踏事故。
②底樓:應該 的地帶。(從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大約只有10秒)
③高樓:千萬 ,可根據你所在的位置迅速做出判斷,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避震和自救。例如, ④室外:
(2)地震的預報
①地震的預兆:如 等。
②借助儀器觀測和觀察自然界的異常現象。
【學以致用】2023年1月16日四川甘孜瀘定縣發生5.6級地震。下列有關地震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過程
B.這次地震是由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互碰撞造成的
C.地震多發生于板塊交界處
D.遇地震時,室內的人要盡量關閉電源、煤氣,躲在床底或桌下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贞丰县| 社会| 石首市| 太湖县| 郸城县| 宾川县| 永福县| 海阳市| 西华县| 博乐市| 威远县| 南陵县| 定日县| 樟树市| 商南县| 长丰县| 康马县| 九台市| 横峰县| 揭东县| 铜川市| 临漳县| 图们市| 刚察县| 凯里市| 蕲春县| 碌曲县| 江门市| 芜湖市| 哈巴河县| 海原县| 佛坪县| 开封市| 温泉县| 宿州市| 广水市| 华容县| 胶南市| 余干县| 邳州市| 阿荣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