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節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學案【學習目標】1.掌握春秋和戰國的歷史分期,春秋大國爭霸和戰國七雄兼并戰爭的情況及其作用。2.了解各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特別是商鞅變法的內容及影響。3.掌握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儒學的創立【學習重難點】重點:春秋戰時期交法運動的背景、商歌變法內容及其影響;百家爭鳴代表流派思想主張。難點:分析春秋戰國變法運動的必然性、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背景、意義。【預習新知】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1.春秋五霸:春秋時期, 、晉國、 、吳國、越國先后建立了霸權,史稱為“春秋五霸”。2.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春秋后期到戰國前期,晉國的_ _趙、魏三家大夫將晉國瓜分,齊國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來的姜姓國君。3.戰國七雄:戰國時期,形成了齊、_____、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史稱“戰國七雄”4.東周滅亡:周王室在公元前 年被秦國吞并,標志著東周的結束。5.華夏認同: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周邊民族產生了____觀念。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成為更加穩定和分布更為廣泛的族群。,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1.經濟發展(1)農業: 開始使用,各國紛紛興建水利工程。(2)手工業:冶鐵技術出現,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3)商業: 廣泛流通,涌現出一批商業中心城市,不少商人富比王侯。2.商鞅變法(1)原因①經濟發展:新興 要求變革舊的制度。② 迫使各國進行改革,實現 。(2)商鞅變法①經濟上: 、獎勵耕織;承認 ,推動 經濟發展。②政治上:獎勵 ,剝奪和限制 特權;實行什伍連坐。③行政上:普遍推行 。④社會上: 政策。孔子和老子1、孔子(1)生平:孔子是 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魯國破落貴族家庭。(2)思想主張:A、仁:孔子思想的核心觀念是“ ”,主張統治者順應民心,愛惜民力;主張“為政以德”B、禮:孔子主張恢復西周禮樂制度,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3)教育成就:他主張“ ”,打破貴族階層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動了私學的發展。(4)文獻整理:相傳孔子晚年對《詩》《書》《禮》《易》《樂》《春秋》等文獻進行整理。2、老子(1)生平:老子是 學派的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國人。(2)思想主張:老子將天地萬物本原歸結為抽象的“ ”。其思想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揭示出事物存在著互相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矛盾;認為物極必反,柔能克剛。(3)政治主張:老子在政治上主張順其自然, ,退回到 的時代。百家爭鳴1.社會變革——百家爭鳴的社會背景(1) 的發展,促使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士人從各自代表的階級利益出發,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會主張。(2)戰國時期,學在官府的傳統被打破,文化知識向民間普及。(3)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4)兼并戰爭使各國統治者爭相招攬人才,士人受到重用。2.百家爭鳴局面時期,出現眾多學派,各自提出對 、 乃至宇宙萬物的看法,彼此論戰辯駁,形成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3.社會變革與百家爭鳴的關系百家爭鳴是戰國社會大變革在 上的反映。4.百家爭鳴的表現(1)儒家:代表人物為孟子和荀子。孟子認為 ,提倡“仁政”。荀子認為 ,主張隆禮重法。(2)道家:代表是 ,崇尚逍遙自由。(3)墨家:代表 利益。墨家代表墨子提倡節儉,主張“ ”“ ”,還提出了“ ”的政治主張。(4)法家:代表 利益。法家代表韓非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 的政治思想。(5)陰陽家:以 為代表的陰陽家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了“ ”理論,這代表了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鞏固訓練】1.春秋戰國時期,有學派主張:“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據此可知該學派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2.春秋時期,在官府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之外,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的小手工業者,獨立的富商也開始出現。諸侯各國之間經常有商賈往來從事貿易,尤以鄭國商人足跡遍布齊、楚、晉、周之間。這表明當時( )A.商人經營方式有待調整 B.商業發展環境較為寬松C.重農抑商政策難以維系 D.城市經濟職能明顯增強3.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認為,“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誅而不賞,則勤勵之民不勸”,將“先教”視為“政之始”,將刑法視為“政之終”。據此可知,荀子主張( )A.隆禮重法 B.思想統一 C.以法為教 D.明法審令4.西周時期,只有周天子才有權力發動戰爭,或者賜予諸侯發動戰爭的權力。春秋時出現“春秋無義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現象。這一變化反映出周朝( )A.中央集權明顯削弱 B.傳統的政治秩序被破壞C.兼并戰爭日益激烈 D.民族關系出現重大變化5.商鞅認為“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兵農怠而國弱”,這一思想也成為商鞅在秦國變法的指導思想。由此可知,商鞅變法的重要舉措是( )A.獎勵耕戰 B.以法治國C.尊崇君主 D.重建倫理6.墨子提出治理天下應當像大禹那樣“使勞者得息,亂者得治”,認為察“圣王之事”得“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學派能夠興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A.恢復前代禮樂制度 B.代表下層平民利益C.強調社會等級和諧 D.適應兼并戰爭需要7.“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連稱,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春秋戰國時被周邊民族認同。這說明( )A.華夏認同觀念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出現 B.血緣成為維系文化、政治認同的紐帶C.中國已成為全國性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D.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間的差別已消失8.春秋時期,齊人陳不占聽聞國君有難欲奔赴救援,但因害怕而渾身發抖。他的車夫勸道:“怯如是,去有益乎?”不占曰:“死君,義也;無勇,私也。不以私害公。”最終他在赴君難的途中“聞戰斗之聲,恐駭而死”。陳不占的行為符合(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9.《戰國策》載:趙武靈王路過磁縣,聽上層社會普遍反映,周紹是“父之孝子,君之忠臣”,便贈送玉器酒食求見,周紹托病推辭。后來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改革,就賜給他胡服,任命他為教導王子的“傅”。這反映了當時( )A.官吏選拔任用重視德行 B.儒家忠孝思想成為主流C.察舉制度不斷發展完善 D.地方有舉薦人才的權利10.對于戰國諸子而言,“無君”的狀態是無法忍受的,君主權力的存在被看成是“治”的前提,甚至上升到文明存續的前提。這折射出戰國時期( )A.諸子思想差異逐漸消失 B.君主專制成為士人共識C.宗法觀念具有深刻影響 D.人們渴望穩定社會秩序參考答案1.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根據“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可知,該學派認為,只要人的素質達到君子的水平,即便是沒有法也能夠很好的治理國家。由此可知該學派注重人的能力和素質,結合所學可知應該是儒家學派的主張,A項正確;該學派認為“其法雖省,足以遍矣”,可知該學派不主張法家理論,排除B項;該學派重視人的作用,道家主張無為而治,二者不相符,排除C項;墨家代表底層民眾的利益,與“君子”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2.答案:B解析: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時期已經出現了私營手工業者和商人,這說明官府壟斷和控制工商業的局面已被打破,即商業發展環境較為寬松,B項正確;材料反映了春秋時期工商業的發展與進步,“有待調整”是對材料信息的錯誤解讀,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重農抑商政策是在戰國時期制定和推行的,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城市內部的經濟發展概況,無法得出城市經濟職能增強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3.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依據材料可知,荀子主張統治者在治理國家時,既要充分發揮禮義道德的教化作用,又要重視法律的作用,以保證天下安定,體現了隆禮重法的思想主張,A項正確;荀子的思想沒有體現思想統一,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隆禮重法,并不是法家的以法為教,排除C項;D項與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D項。故選A項。4.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時期。西周時期,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擁有天下最高的軍事權力,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衰落,諸侯爭霸,這說明傳統的政治秩序被破壞,B項正確;西周時期,周天子并非中央集權的君主,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時期諸侯爭霸,而非兼并戰爭,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并非民族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5.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材料“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意為國家依靠農耕和作戰而得以安定君主依靠農耕和作戰而得以尊貴,而商鞅對農耕和作戰的強調體現其獎勵耕戰,A項正確,材料未強調法律的作用,排除B項;法家強調君權獨尊,但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儒家重視重建倫理,商鞅是法家代表,排除D項。故選A項。6.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使勞者得息,亂者得治”“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墨子強調百姓利益,代表小生產者的利益,即其興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層平民利益,B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墨子主要強調廣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沒有體現要恢復前代禮樂制度的主張,A項錯誤;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墨家學派興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小生產者的利益,不強調社會等級和諧,并且材料內容沒有體現社會等級和諧的信息,C項錯誤;墨家學派代表下層平民的利益,沒有適應兼并戰爭的需要,D項錯誤。7.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華夏認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華夏認同觀念已出現,故A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血緣紐帶問題,故B項錯誤;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并未形成全國性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故C項錯誤;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差別已經消失說法不符合史實,故D項錯誤。8.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不以私害公”、“最終他在赴君難的途中‘聞戰斗之聲,恐駭而死’”可知,陳不占為了向國君效忠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體現了重視忠孝的精神,這是儒家思想的體現,故B項正確;道家主張無為,順其自然,法家主張依法治國,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墨家主張兼愛非攻,而重視忠孝是儒家思想的內容,故ACD三項錯誤。故選:B9.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趙武靈王認為,周紹是“父之孝子,君之忠臣”,便要求見,并賜給其胡服,任命其為教導王子的官職,據此可知,當時官吏選拔任用重視德行,A項正確;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是在西漢時期,排除B項;察舉制是漢朝的選官制度,排除C項;材料沒有描述地方舉薦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10.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戰國諸子肯定君主權力存在的作用和意義,這體現了戰國時期社會動蕩,人們渴望穩定社會秩序,D項正確;諸子思想差異依舊存在,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只體現戰國諸子肯定君主權力存在的作用和意義,未涉及君主專制,排除B項;材料折射出戰國時期人們渴望穩定社會秩序,未體現宗法觀念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