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第29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講義階段特征:總體特征: (1956-1976)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1978~至今)是中國改革開放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開創并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都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正在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具體表現:1.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迎難而上、開拓進取;2.中共十九大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其寫入憲法;3.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攻克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項利完成,打贏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4.中共二十大提出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行戰略謀劃,為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課標要求:1.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認清我國新的歷史方位;2.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3、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形成過程及意義的認識。。近三年的全國和地方高考題:年份 試卷 考點2024 浙江卷1月 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三件大事全國新課標卷 新時代推動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主觀題)重慶卷 百年來中國對海洋資源的謀劃與開發(主觀題)2023 海南卷 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山東卷 中國特色外交河北卷 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全國新課標卷 中國特色外交(主觀題)2022 無命題分析:本講為新加內容,近幾年考查不多,但題型以選擇題為主,注重考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備考建議:1.新時代我國在經濟、科技、民生等領域取得的成就,中共十八大以來的外交為基本命題點。2.關注命題關鍵詞: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復習時多關注。時空定位及主要線索:教學內容:考點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考點2: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教學過程:考點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一)中共十八大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1.中共十八大(2012年11月)(1)背景:①國內小康社會建設進入關鍵階段;②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摩擦和矛盾沖突加劇。3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和進步。國內外都關注我們黨的戰略決策和具體部署。歸結起來,就是要回答一個根本問題:我們黨將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么樣的目標繼續前進,這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對十八大的熱切期盼。歷史解釋: 小康社會①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說:“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②1984年3月25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時說:“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③黨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這一概念,并把它作為二十世紀末的戰略目標;④黨的十五大提出“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新任務;⑤黨的十六大確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⑥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時間地點:①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召開;②胡錦濤作了《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報告。(3)會議的主線: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4.內容: 閱讀教材,填寫下表:歷史縱橫: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科學決策,堅持統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2014年12月,習近平在江蘇調研時首次提出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2015年2月,習近平明確將“四個全面”定位為戰略布局。2.中國夢(1)本質: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等重要場合闡明中國夢的本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2)實踐途徑和依靠力量:①實現中國夢必走中國道路,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②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④中國夢是國家、民族的夢,也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夢。3.十八大的意義:鮮明地回答了我們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么樣的目標繼續前進等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重大問題。思考點: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你能為中國夢的實現作出哪些努力?材料 中國夢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只有每個人都為美好夢想而奮斗,才能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的磅礴力量。——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提示:①我們要擔負起對自己、家庭、社會,甚至于時代的責任。②我們要有勇于擔當責任的勇氣和敢于實現夢想的決心。③我們要有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堅定信念。④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⑤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為中國夢的實現而奮斗。……(二)中共十九大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中共十九大(2017年10月)(1)背景:材料 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對黨的事業和黨的建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飛躍,黨中央在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另一方面,實踐也給黨和國家的事業、黨的建設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全面把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要求,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需要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新方略,作出新部署。另外,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的國際環境中,中國共產黨的戰略決策和部署備受各國執政黨關注。中國共產黨將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擔負什么樣的歷史使命、朝著什么樣的目標繼續前進,這不僅是我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對黨的十九大的熱切期盼,也是世界各國執政黨熱切關注的焦點。——摘編自尤紅 李佳璐《2017年黨的十九大的召開及其對新聞政策的導向作用》歸納為: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②黨在建設中認識有了新飛躍,積累了寶貴經驗;③黨的事業要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④世界經濟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需要中國作出戰略決策。(2)召開: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在北京召開,習近平作《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3.主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4.內容:①主要矛盾:大會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②目標:大會確定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目標。③戰略安排: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閱讀教材,填寫下表:核心地位的確立:①確立:2021 年 11 月,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決議》科學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明確提出確立習近平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②意義: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知識歸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與發展(三)中共二十大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1.中共二十大(2022年10月)(1).背景:材料一 新時代中國業已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夢想。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疫情、俄烏戰爭與通貨膨脹降臨,廣大國人都期望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克服當前這些危機。——陶季邑、趙薇婕:國外關于中共二十大的研究材料二 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迎來新的歷史拐點。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人類又一次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面臨著“世界向何處去”的世界之問、時代之問和歷史之問。中國下一步將怎么走?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攜手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貢獻什么樣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張知干《從關鍵時刻歷史背景看黨的二十大的重要性》歸納為:①中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進;②疫情、戰爭與通貨膨脹等;③國際社會希望中國為世界發展提供方案。(2).時間:2022年10月召開。習近平作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團結奮斗》的報告(3)主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知識拓展: 偉大的建黨精神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7月1日),將偉大建黨精神高度概括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4)主要內容:①三件大事:即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人新時代;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②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5.領導核心:在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2023年3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選舉習近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國式現代化)(1)含義:①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它是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否定和超越。②習近平強調,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2)核心主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3)根本價值:①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以人民為中心”“人民立場”“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②始終將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置于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位置,是中國式現代化最根本的價值取向。(4)基本特征:①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②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④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⑤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核心素養:1.偉大的建黨精神的內涵。(1)堅持真理,堅守理想;(2)踐行初心,擔當使命;(3)不怕犧牲,英勇斗爭;(4)對黨忠誠,不負人民。2.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歷史使命的重要意義。(1)“初心”和“使命”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宗旨,體現了黨的先進性。“初心”和“使命”是我們黨安身立命的根本、得天獨厚的優勢。(2)“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3)為踐行初心、完成使命,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艱難的探索,把馬克思主義與革命、建設、改革實際結合,創造性地提出了實現初心和使命的道路,提出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具體道路。(4)“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讓中國共產黨永遠年輕,才能帶領中國人民戰勝一切困難,乘風破浪,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奮斗目標。考點2: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科學內涵:(1)提出:2015年10月,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2)內涵:①“全面”:指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②“小康”:指的是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較高。(3)具體表現:①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的小康②全面小康,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③全面小康,覆蓋的區域要全面,是城鄉區域共同發展的小康。2.底線任務:打贏脫貧攻堅戰(1)提出理念:2013 年,習近平提出了“精準扶貧”理念。(2)邁出堅實一大步:到2020年11月,我國最后九個貧困縣實現貧困退出,這標志著我國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3)取得全面勝利:2021年2月,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4)意義:脫貧攻堅偉大斗爭,鍛造形成了脫貧攻堅精神。我國提前十年實現聯合國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3.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1)建成: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國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2)意義:①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國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我國書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②我國發展具備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問題思考: 什么是脫貧攻堅精神?“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二)綜合國力顯著提升1.綜合國力概念:綜合國力也稱國力、國家力量。它是衡量國家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全面發展的主要指標,對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價值,綜合國力由物質和精神兩方面構成。2.提升的表現:(1)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①國內生產總值2021年達到114萬億元,經濟總量占世界濟比重達18.5%,穩居世界第二位。②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8.1萬元,按近高收人國家門檻。③制造業規模、外匯儲備、谷物總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④基礎設施建設在眾多領域走在世界前列。⑤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機場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成就。(2)國家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①國家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全社會研發經費增加到2.8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增速達12.3%,明顯快于發達國家,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②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等取得重大成果,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3)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①人均預期壽命增長到78.2歲,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5萬元。②國家推進教育強國建設,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③我國還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和醫療衛生體系,基本養老保險覆蓋10.4億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4)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①軍隊改革:重構人民軍隊領導指揮體制、現代軍事力量體系和軍事政策制度。②武器裝備:國產航母、新型核潛艇、殲-20、運-20、東風系列導彈等大國重器列裝,我軍現代化水平和實戰能力顯著提升。③意義:“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范圍”作為新時代中國國防的鮮明特征,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新時代中國國防的世界意義。問題探究: 閱讀下述材料,可獲得哪些有效信息?歷史縱橫: 全面依法治國取得新進展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中,中共中央明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2014年11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將12月4日設立為國家憲法日。建立健全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2020年5月,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法典化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誕生,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法治建設的一個重大標志性成果。提示:(1)2014中央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中,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憲法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3)建立健全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的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4)《民法典》,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法典化的法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法治建設的一個重大成果。(三)在應對風險挑戰中推進各項事業1.國際風險挑戰及應對:(1)國際風險:2018 年以來,我國外部形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特別是美國單方面執意挑起中美經貿摩擦,對我國進行遏制打壓,給我國經濟運行帶來不利影響。國際上出現保護主義的抬頭、單邊霸凌的逆流。(2)應對:面對國際上保護主義的抬頭、單邊霸凌的逆流。我國采取有力反制措施,堅決捍衛自身合法利益,捍衛自由貿易和多邊體制,堅定地站在歷史前進的正確一邊。2.國內風險挑戰及應對:(1)香港方面:“修例風波”。①風險挑戰:2019 年 6 月,香港爆發“修例風波”,充分暴露出香港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存在的制度漏洞。②應對:A.支持依法打擊和懲治暴力犯罪活動。B.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C.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3.臺海兩岸關系:推動解決臺灣問題。(1)緩和: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①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就進一步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交換意見。這是 1949 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一頁。②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推動下,兩岸交流合作日益廣泛,2021 年兩岸貿易額增長至 3283.4 億美元,是1978 年的 7000 多倍,給臺灣同胞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③有關部門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為臺灣同胞來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同等待遇,分享大陸發展機遇。(3)臺海兩岸關系:推動解決臺灣問題。②風險挑戰:2016 年民進黨上臺后,“臺獨”勢力猖獗。面對“臺獨”勢力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干涉臺灣事務的嚴重挑釁。③應對:A.中共十九大鮮明地提出,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B.我們開展了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爭,牢牢把握兩岸關系主導權和主動權。C.中共二十大重申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強調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4)公共衛生方面:①挑戰: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暴發,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②應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科學精準防控,因時因勢優化調整防控措施。③意義: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積極成果,鑄就了偉大抗疫精神。歷史縱橫: 中國對全球抗疫發展作出巨大貢獻應對突發疫情,中國及時主動向世界衛生組織以及美國等國家通報疫情信息,向世界公布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第一時間研發出核酸檢測試劑盒。截至2022年5月,中國已累計向150多個國家和15個國際組織提供了約4300億只口罩,超過46億件防護服,180億人份檢測試劑,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超過22億劑新冠疫苗,成為對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國家。(四)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中國特色大國外交(1)背景: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世界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之中。(2)內容:2014年11月,習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戰略思想,指出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 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牢牢把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民族復興這條主線。(3)意義: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障。2.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歷史解釋: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指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價值觀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1)首次提出:2013年3月,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首次提出。(2)全面闡述:2015年9月,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的演講中全面闡述。(3)寫入憲法: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寫入我國憲法序言。(4)意義:①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被寫入聯合國安理會決議;②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復雜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5)踐行: 結合選擇性必修1: 第14課①外交政策: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發展道路,反對一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以及任何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行徑。②中國方案:A.內容: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B.目標: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C.致力于攜手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③多邊外交:A.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建設,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B.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④大國擔當:推動地區熱點問題的政治解決,積極開展南南合作,增強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事務中的發言權,為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⑤互利共贏(“一帶一路”):A.中國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和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方向;B.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截至2023年1月,累計已經同150多個國家簽署合作文件;⑤互利共贏(“一帶一路”):C.中國還是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貨物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一位。中國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更好惠及各國人民。(6)中共二十大以來(2022年)(1)四個反對:①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②反對冷戰思維;③反對干涉別國內政;④反對搞雙重標準。(2)一個宗旨: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3)一個價值: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呼吁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問題思考:中國外交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提示:(1)政治: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2)經濟:綜合國力的增強;(3)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準確把握國際關系的復雜多變和主要矛盾,制定出正確的外交方針和政策;(4)外交:超越意識形態處理國家間關系,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5)道路:符合本國國情,走和平發展道路。問題探究: 針對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應該作什么樣的選擇 材料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世界多極化進一步發展,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崛起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各國人民的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另一方面,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不斷抬頭,文明沖突論、文明優越論等錯誤論調不時沉渣泛起。合作還是對抗 對話還是沖突 開放還是封閉 互利共贏還是以鄰為壑 提示:1.其核心是一個“變”字,變化體現在兩個方面:①朝著好的方向變,世界多極化進一步發展,各國人民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這是正向的變化;②逆潮流的變化,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不斷抬頭。兩方面同步交織、相互激蕩。③“變”的本質是世界秩序重塑,全球治理機制完善。2.選擇:積極推動世界的正向發展。(1)政治上,要堅持正義,秉持公道、道義為先;(2)經濟上,要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3)建設新型國際關系:①鞏固同各國的伙伴關系特別是大國關系;②以“親、誠、惠、容”的理念發展周邊關系;③以“真、實、親、誠”的原則,加強與非洲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④同歐洲、拉美國家也要在相互增進了解和合作中不斷進步。(4)中國不僅著眼于自身的發展,還就世界和平發展的諸多議題提出中國方案。高考真題演練:1.(2024年浙江卷1月)中共十八大召開十年來,我們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這三件大事是( )①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③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 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成立是在1921年,①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符合題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從2012年開始的,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符合題意的;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在2020年,③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符合題意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在1979年首先提出的,在時間上不符合題意,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2.(2023·北京高考)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各種類型的歷史資料數據庫相繼建立。有學者認為,“大數據使歷史資料利用產生革命性變革”,歷史研究進入“e—考據”時代。對此理解正確的是①大數據的應用改變了史料運用的原則 ②數字化史料豐富了史學家的研究手段③歷史資料數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 ④“e —考據”指歷史學與考古學的結合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解析】 大數據可以使歷史資料共享,提高了利用率,但并沒有改變史料運用的原則,史料運用仍然要堅持孤證不立、無征不信、實事求是等原則,故①錯誤;據材料“各種類型的歷史資料數據庫相繼建立”可知,數字化史料可以通過大數據將史料分類,豐富了史學家的研究手段,故②正確;“大數據使歷史資料利用產生革命性變革”說明數字化文獻檢索可以使史料的搜集極其快捷而且相對完備,可以快速檢索到大量資料,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故③正確;“e—考據”指的是充分利用電子資源進行考據的方法,是信息技術和歷史考據的結合,并非是歷史學與考古學的結合,故④錯誤;選擇D項符合題意。3.(2023·山東卷)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十分重視與周邊國家的交往:20世紀50年代,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003年,提出“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來,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這主要是為了( )A.消除分歧增進互信B.構建均衡發展格局C.深化合作共謀發展D.改善全球治理體系【解析】 據所學可知,影響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國家利益,題干中提及新中國自成立以來,一直重視與周邊國家的交往,說明與周邊國家交往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因為周邊國家與中國可以深化合作共謀發展,C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國家之間不可能消除分歧,而且中國之所以重視與周邊國家發展關系主要也不是為了增進互信,而是為了國家利益需要,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據所學可知,人類也很難構建均衡發展格局,排除B項;材料涉及中國與周邊地區,只涉及世界局部地區,排除D項。故選C項。4.(2023·海南卷)2018年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指出,我國中小企業具備了“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這一成就( )A.表明我國現代化建設開啟了新時期B.體現了政治體制改革取得最新突破C.說明現代企業制度激發了國企活力D.驗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成效【解析】根據材料可知,2018年我國中小企業在稅收、GDP、技術和就業等方面貢獻巨大,這是因為我國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原理下,結合中國實際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結果,故我國取得的上述成就驗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成效,D項正確;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就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啟新時期,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經濟體制改革而非政治體制改革,排除B項;材料只強調中小企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不能看出是國有企業還是私營企業,排除C項。故選D項。5.(2023·浙江卷6月)21世紀伊始,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為深入發展睦鄰友好合作關系,維護歐亞地區安全,推進區域合作,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間國際組織。該組織是( )A.東南亞國家聯盟B.二十國集團C.上海合作組織D.亞太經合組織【解析】 據材料信息得出的主要結論:2001年6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吉爾吉斯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國、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在中國上海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組織,C項正確;東南亞國家聯盟于1967年8月8日在泰國曼谷成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二十國集團建立最初由美國等七個工業化國家的財政部長于1999年6月在德國科隆提出的,目的是防止類似亞洲金融風暴的重演,讓有關國家就國際經濟、貨幣政策舉行非正式對話,以利于國際金融和貨幣體系的穩定,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1989年舉行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首屆部長級會議,標志著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成立,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思維導圖: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29講 講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