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粵教粵科版(2024)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植物是生物》教學設計一、教材內容(一)單元主題與定位粵教粵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植物是生物》是引導學生認識自然世界中植物領域的重要內容。這一單元旨在讓學生初步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種類以及植物與環境的關系等,為學生構建對生物界的基礎認知。(二)教材課文具體內容《我們周圍的植物》教材開篇通過展示校園、公園、街道等不同場景下的植物圖片,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植物。有高大的樹木如榕樹、楊樹,也有低矮的花卉如菊花、牽牛花等。圖片旁邊設置一些簡單引導性問題,例如“你在哪里見過這些植物?”讓學生回憶生活中與植物接觸的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文中還介紹了一些植物的名稱,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幫助學生認識不同植物的形態特征差異。比如,松樹是針葉、枝干筆直,而柳樹的葉子細長、枝條柔軟下垂等。《植物的特征》詳細闡述了植物具有一些獨特的特征。植物需要陽光進行光合作用,教材用簡單易懂的圖示展示了光合作用的大致過程,旁邊配有文字解釋陽光、二氧化碳、水如何在植物體內轉化為營養物質并釋放氧氣。植物能夠生長,通過展示植物從種子到幼苗再到成熟植株的生長過程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植物的生長變化。同時提到植物需要水分和營養物質,以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和養分的示意圖輔助說明,引導學生理解植物生長所需的條件。《植物的分類》根據植物的不同特征進行分類介紹。按照莖的形態分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展示了狗尾草、小麥等草本植物和桃樹、樟樹等木本植物的圖片,對比它們莖的特點,草本植物莖較柔軟、木質化程度低,木本植物莖堅硬、木質化程度高。還按照植物的生活環境分為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如荷花等水生植物以及仙人掌等陸生植物,分別介紹它們適應不同環境的特征,水生植物有發達的通氣組織適應水中生活,陸生植物有防止水分散失等結構適應陸地環境。二、學情分析(一)知識基礎一年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過大量植物,但他們對植物的認識往往是表面的、零散的。他們可能知道花朵是五顏六色的、樹葉是綠色的,但對于植物的基本特征、生長規律以及分類等科學知識知之甚少。不過,學生對植物充滿好奇,經常會對植物的花朵、果實等表現出濃厚興趣。(二)認知能力一年級學生處于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對直觀、生動、有趣的事物充滿探索欲望。他們的觀察能力較弱,缺乏系統性和深入性。在理解抽象概念時存在一定困難,需要借助具體的實物、圖片、故事等進行學習。(三)學習興趣植物的色彩、形態等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他們樂于參與與植物相關的活動。例如,在校園里觀察花朵、給植物澆水等活動都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種興趣特點,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三、整體設計思路(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如植物王國的故事、謎語等引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植物的探究欲望。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植物的奇妙世界中,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二)觀察探究獲取知識組織學生進行觀察活動,從植物的形態、顏色、結構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思考。通過小組合作觀察、討論交流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逐步了解植物的特征、分類等知識。(三)聯系生活學以致用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發現植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例如,植物可以美化環境、提供食物、凈化空氣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繼續觀察植物,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持久興趣。四、教學目標(一)科學知識目標學生能夠認識常見的植物,說出它們的名稱、主要特征以及生活環境等。理解植物需要陽光、水分和營養物質,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和生長等基本特征,明確植物是生物這一概念。掌握根據植物的莖的形態、生活環境等進行簡單分類的方法。(二)科學探究目標通過觀察植物的形態結構、生長過程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學會用簡單的語言描述觀察到的現象。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讓學生學會傾聽他人意見并分享自己的發現。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分類活動,培養學生的分類思維和動手操作能力。(三)科學態度目標激發學生對植物的好奇心和熱愛之情,培養學生保護植物、珍惜植物資源的意識。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鼓勵學生積極提問、勇于探索。(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讓學生了解植物在環境美化、生態平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通過介紹植物在農業、園藝等領域的應用,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五、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認識植物的基本特征,理解植物是生物這一概念。了解常見植物的名稱、特征和生活環境等信息。學會根據植物的不同特征進行簡單分類。(二)教學難點植物的光合作用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具有一定難度。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準確觀察植物特征并進行合理分類。六、教學策略(一)直觀演示法利用植物標本、圖片、視頻等直觀教具進行教學演示。例如,展示植物的根、莖、葉的實物標本,讓學生直觀地觀察植物的各個部分結構,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概念。(二)實驗探究法設計簡單的實驗活動,如觀察植物在光照和黑暗環境下的生長情況對比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植物生長對陽光的需求。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精神。(三)小組合作學習法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學習活動,如小組觀察植物特征、討論植物分類等。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七、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講述一個關于植物王國的故事:“在一個神秘的王國里,有各種各樣的植物居民。有高大的樹木像巨人一樣守護著王國,有五顏六色的花朵像星星一樣點綴著王國。同學們,你們想不想進入這個植物王國去看看呢?”設計意圖:通過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進入新課學習。展示一些植物的美麗圖片,包括茂密的森林、盛開的花園等場景,讓學生觀察并說一說看到了哪些植物。設計意圖:利用圖片直觀展示植物,喚起學生對植物的已有認知,同時鍛煉學生的觀察力和表達能力。(二)認識常見植物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校園里常見植物的圖片,如桂花樹、月季花、榕樹等,依次展示并引導學生說出植物的名稱。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校園植物入手,讓學生有親切感,更容易接受新知識,鞏固對植物名稱的認識。針對每一種植物,引導學生觀察其形態特征。例如,展示桂花樹圖片時,提問:“同學們,看看桂花樹的葉子是什么樣子的?花朵是什么顏色的?”讓學生仔細觀察并回答。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學會從不同方面觀察植物的形態特征,為后續學習植物特征奠定基礎。開展“植物猜猜猜”游戲活動。教師描述一種植物的特征,如“它的葉子是大大的、圓圓的,像一把綠色的扇子”,讓學生猜出是哪種植物(荷葉)。設計意圖:通過游戲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加深學生對植物特征的記憶,同時活躍課堂氣氛。(三)探究植物的特征進行簡單實驗演示:準備兩盆相同的植物幼苗,一盆放在陽光下,一盆放在黑暗的角落。幾天后,讓學生觀察兩盆植物的生長情況有什么不同。設計意圖:通過直觀的實驗現象,讓學生理解植物生長需要陽光這一特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思維。展示植物吸收水分的動畫視頻,視頻中展示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吸收水分的過程。播放結束后,提問學生:“植物是怎么吸收水分的呢?”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設計意圖:利用動畫視頻這種生動形象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植物吸收水分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解植物的光合作用。用簡單的圖示展示植物通過葉子吸收陽光、二氧化碳,在體內合成營養物質并釋放氧氣的過程。結合生活實例,如我們呼吸需要氧氣,而植物能產生氧氣,讓學生初步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設計意圖:將抽象的光合作用知識簡單化、形象化,便于一年級學生理解,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植物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四)植物的分類展示一些植物的圖片,包括草本植物如狗尾草、三葉草和木本植物如松樹、蘋果樹等。引導學生觀察它們莖的特點,提問:“同學們,看看這些植物的莖有什么不一樣呢?”讓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培養學生的分類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從莖的形態這一角度對植物進行分類。再展示一些水生植物如睡蓮、浮萍和陸生植物如仙人掌、向日葵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形態特征以及生活環境特點,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按照生活環境對植物進行分類。設計意圖:拓寬學生的分類思維,讓學生了解不同分類標準下植物的分類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考能力。組織學生進行植物分類實踐活動。給每個小組發放一些植物卡片,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進行分類,并在卡片上注明分類依據。然后每個小組派代表展示分類結果并進行講解。設計意圖: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鞏固植物分類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五)拓展與總結讓學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觀察到的植物有趣現象,如有的植物白天開花晚上閉合等。然后引導學生討論這些現象背后可能的原因。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學生對植物特征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考能力,激發學生對植物的持續探究興趣。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回顧植物的基本特征、常見植物以及分類方法等知識要點。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形成系統的知識框架,鞏固所學內容。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在小區或公園里觀察植物,并記錄三種植物的名稱、特征和生活環境,下節課分享。設計意圖:通過課后作業,讓學生將課堂學習延伸到生活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和記錄能力,同時加強親子互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