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標題 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在社會中成長》教學設計核心 素養 目標 政治認同:積極融入社會,培養關愛他人、熱愛家鄉、熱愛偉大祖國的家國情懷。 道德修養:學會感恩,熱愛勞動、熱愛生活,親近社會。 健全人格: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積極適應社會發展變化。 法治觀念:學會遵守社會規則,增強規則意識。 責任意識:熱愛社會,養成親社會行為,主動關心社會,積極融入社會、奉獻社會,實現人生價值。 教學 重點 親社會行為的表現、意義、做法。 教學 難點 社會與個人發展的關系。 教學過程導入 圖片分享: 一天小張在網上無意間刷到西安的城市宣傳片,激起了他無限的向往。于是,他準備叫上發小、收拾行囊,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授新課 情境一:車上的思考 小張在車上思考,自己正在逐步長大,終有一天會離開父母,要學會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與此同時,也逐步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 思考:我們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離不開哪些人的努力 提示:社會化是指一個人從最初的自然的生物個體轉化為社會人的過程。 通過父母的撫育、同伴的幫助、老師的教誨和社會的關愛等,我們的知識不斷豐富,能力不斷提高,規則意識不斷增強,價值觀日漸養成,我們逐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 情境二: 旅途漫漫,此時推銷員正熱情的向大家介紹家鄉特產獼猴桃,這時小張又聯想到生活當中我們的衣食住行、學習、娛樂等都來自于哪里呢 提示:社會 介紹完家鄉特產,推銷員又介紹起《故事匯》,小張想了想于是買了本來閱讀.... 書中講到一個有關狼孩的故事,引起了小張的注意.... 1920年10月,一位印度傳教士辛格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叢林中發觀兩個狼哺育的女孩。大的女孩約8歲,小的1歲半左右。據推測,她們是在半歲左右時被母狼帶到洞里去的。 狼孩兒雖然是人類,但是他在被發現的時候已經具備了狼的一些特性。她非常喜歡在夜間活動,喜歡像狼一樣趴在地上舔食物,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卻擁有非常高的觀察力。 這個孩子在學習人類語言的過程中卻顯得非常的吃力。雖然年紀較小,在老師的教導下學會了一些簡單的語言。但是整個過程卻非常的緩慢,只掌握了40多個單詞。 思考:狼孩的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提示:人的生存和發展也離不開社會,每個人都從社會中獲得物質支持和精神滋養。 知識小結:為什么說個人離不開社會? ①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 ②我們的衣食住行、學習和娛樂等都與社會的方方面面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③人的生存和發展也離不開社會,每個人都從社會中獲得物質支持和精神 情境三: 剛買好了門票,此時,小張又開始打起了“退堂鼓”那么高!!真是要了我的命。 思考:假如你是小張的發小你會怎么勸解他呢 提示:青少年處于走向社會的關鍵時期,應該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 情境四: 經過發小的勸說,小張硬著頭皮也開始往上爬….但在爬山的途中他卻發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 思考:你如何看待以上現象 提示:他們的做法都是不對的。亂扔垃圾會破壞環境,插隊不是文明游客的體現;亂刻亂畫既破壞了文物又是適法行為;逃票可能會給自身安全帶來威脅。我們應做文明游客、文明參觀;遵紀守法,學會對自身負責。更應養成親社會行為,體驗責任感,做有擔當的人。 親社會行為又叫利社會行為,是指符合社會希望并對行為者本身無明顯好處,而行為者卻自覺自愿給行為的受體帶來利益的一類行為。一般親社會行為可以分為利他行為和助人行為。親社會行為主要表現在謙讓、分享、幫助他人、關心社會發展。 思考:如果以上行為能夠規避的話對我們的成長有何意義 有利于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獲得接納與認可。 情境五: 小張從驪山下來,便來到了驪山腳下的華清池景區,正好遇見正在做景區講解員的小趙.…在小趙的建議下小張和發小逛了華清池,晚上在長安里吃了陜菜晚上買了《長恨歌》節目表演的門票。同時小趙也說帶他們逛西安,并約好了明天集合的地點。 事跡:和小趙一同吃飯期間,小張問小趙說:你為什么在景區里做講解員 你猜猜小趙會怎么回答呢 提示: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能體驗社會生活,在實踐中發展和成就自己。 情境六: 在參觀兵馬俑的時候還有一個小插曲,就是發小在一號坑參觀的時候腳被“膈應”一下,低頭一看原來是一名游客的身份證。發小心想,這名游客肯定焦急萬分,于是把身份證交給了兵馬俑里的工作人員,最終通過景區廣播終于物歸原主。游客也當面對發小表示了感謝。 請思考發小的做法對我們有何啟示 提示:熱心幫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情境七: 在參觀博物館時,小張對一件藏品十分入迷,當想要拍照時卻被小趙及時制止,并指了指旁邊的“禁止拍照”的標志。 請思考小趙的做法,對我們養成親社會行為有何啟示 提示: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要遵守社會規則。 情境八: 吃了碗羊肉泡饃、聽了曲秦腔結束了今天的行程。回到酒店已是十一點半,坐在床上小張打開微信看看央視新聞發布的時政消息。一旁的發小調侃他“現在能保留這個習慣的中學生,真的不多嘍。”而小張回了他一句“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請思考你對“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我們要主動了解社會,關注社會發展變化,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 知識小結:如何養成親社會行為? ①親社會行為在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養成。 ②我們要主動了解社會,關注社會發展變化,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 ③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要遵守社會規則,熱心幫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板書 設計課堂 檢測 1、在江西宜春,一位孕婦著急掛號請求插隊,一位男士讓出自己的位置后,主動站到了隊伍的最后。沒想到隊伍里的其他人見狀都主動依次站到了隊尾,又把他“讓”回了原位。這一讓( ) ①喚起了內心的真誠與善良②傳遞出人間的關愛與溫暖 ③凝聚起集體的智慧與力量④折射出社會的文明與進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漫畫中的行為值得提倡的是 (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某學校利用校園空地,規劃出“青青菜園”作為勞動實踐基地,菜綠果香,蟲鳴鳥叫,成為學生活動的樂園。學校還陸續推出自然觀察、氣象大觀、農產品加工、面食制作等校本課程,豐富課程內容。上述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學生 ( ) ①增強勞動觀念,鍛煉實踐能力②開闊知識視野,提高綜合素養 ③體驗社會生活,創造經濟效益④樹立創新意識,培育科學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17歲小將蘇翊鳴為中國代表團奪得北京冬奧會第六金。蘇翊鳴的成功不是偶然,背后是“身披國家隊戰袍,在家門口為國爭光”的決心,是無畏傷病與挫折的刻苦訓練,是父母的支持、教練的培養和國家集訓隊給他搭建的平臺。除了運動員身份,蘇翊鳴還是一位演藝“小明星”,他的表演天賦也得到眾多人的贊賞。蘇翊鳴的成長經歷啟示我們 ( ) ①未成年人的成長需要來自社會各方的關愛 ②青少年享有文化權利,也可以參與藝術創作 ③父母盡到家庭保護責任,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④給予有特殊才能的孩子一定特權,有利于其發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