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一系統:指彼此間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組分有規律地結合而形成的整體。種群:在一定的區域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是一個種群。群落: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叫做群落。必需氨基酸:必須從外界環境中直接獲取的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人體細胞能夠合成的氨基酸。核酸: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單糖:不能水解的糖類。二糖:由兩分子單糖脫水縮合而成的糖類。多聚體:由許多基本的組成單位(單體)連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結合水:與細胞內的其他物質相結合的水。自由水:細胞中絕大部分的水以游離的形式存在,叫做自由水。自由水的功能:良好溶劑參與生化反應為細胞提供液體環境運輸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細胞骨架:由蛋白質纖維組成的網架結構,與細胞運動、分裂、分化以及物質運輸、能量轉換、信息傳遞等生命活動密切相關。細胞膜的功能: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控制物質進出細胞;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分泌蛋白:在細胞內合成后,分泌到細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質。細胞核的功能:遺傳信息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生物膜系統:由細胞器膜和細胞膜、核膜等結構,共同構成細胞的生物膜系統。原生質層: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稱為原生質層。自由擴散: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叫做自由擴散。協助擴散:進出細胞的物質借助載體蛋白的擴散,叫做協助擴散。主動運輸: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釋放的能量,這種方式叫做主動運輸。細胞代謝: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著許多化學反應,統稱為細胞代謝。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酶: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酶活性:酶對化學反應的催化效率。ATP:細胞內的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細胞呼吸:指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過程。對比實驗: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驗組,通過對結果的比較分析,來探究某種因素與實驗對象的關系,這樣的實驗叫做對比實驗。有氧呼吸:指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釋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過程。光合作用: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化能合成作用:自然界中少數種類的細菌能夠利用體外環境中的某些無機物氧化時所釋放的能量來制造有機物,這種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細胞周期: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為一個細胞周期。細胞分化: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全能性:指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干細胞:動物和人體內仍保留著少數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細胞。細胞衰老:細胞的生理狀態和化學反應發生復雜變化的過程,最終表現為細胞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細胞凋亡:由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癌細胞:有的細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細胞中遺傳物質發生變化,就變成不受機體控制的、連續進行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這種細胞就是癌細胞。原癌基因:主要負責調節細胞周期,控制細胞生長和分裂的進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細胞不正常的增殖。必修二相對性狀:一種生物的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性狀分離:在雜種后代中,同時出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表現性:指生物個體表現出來的性狀。基因型:與表現性有關的基因組成。等位基因:控制相對性狀的基因。減數分裂: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產生成熟生殖細胞時進行的染色體數目減半的細胞分裂。同源染色體:聯會的兩條染色體,形狀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體。聯會: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的現象叫做聯會。四分體:聯會后的每對同源染色體含有四條染色單體,叫做四分體。受精作用:卵細胞和精子在互相識別、融合成為受精卵的過程。基因分離定律: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于同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雖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自由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伴性遺傳:位于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狀,在遺傳上總是和性別相關聯的現象。交叉遺傳:男性致病基因只能從母親那里傳來,以后只能傳給女兒的現象。DNA復制能準確進行的原因:DNA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為復制提供了精確的模板,通過堿基互補配對,保證了復制能夠準確地進行。遺傳信息:蘊藏在DNA的4種堿基排列順序之中。基因: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轉錄: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RNA的過程。翻譯:游離在細胞質中的各種氨基酸,以mRNA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蛋白質的過程。密碼子:mRNA上決定1個氨基酸的3個相鄰的堿基。密碼子的簡并性:一種氨基酸可能有多種密碼子的現象。反密碼子:可以與mRNA上的密碼子互補配對的tRNA上的3個堿基。基因突變:DNA分子中發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基因重組: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染色體數目的變異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細胞內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染色體組: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協調,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長、發育、遺傳和變異,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做一個染色體組。二倍體: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叫做二倍體。多倍體: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單倍體: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人類遺傳病:指由于遺傳物質改變而引起的人類疾病,主要可以分為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異常遺傳病。單基因遺傳病:指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指受兩對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人類遺傳病。染色體異常遺傳病:由染色體異常引起的遺傳病,簡稱染色體病。基因治療:指用正常基因取代或修補病人細胞中有缺陷的基因,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雜交育種:是將兩個或多個品種的優良性狀通過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經過選擇和培育,獲得新品種的方法。誘變育種: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學因素來處理生物,使生物發生基因突變。基因工程:按照人們的意愿,把一種生物的某種基因提取出來,加以修飾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種生物的細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遺傳性狀。又叫做基因拼接技術或DNA重組技術。基因庫: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基因頻率: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數的比率。突變: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統稱為突變。物種:能夠在自然狀態下相互交配并且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生殖隔離:不同物種之間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生可育后代的現象。地理隔離:同一種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礙而分成不同的種群,使得種群間不能發生基因交流的現象。隔離:不同種群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現象。共同進化: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這就是共同進化。選擇性必修一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滲透壓: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溶質微粒越多,即溶液濃度越高,對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滲透壓越高。穩態: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叫穩態。反射:指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下,動物體或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作出的規律性應答。效應器:傳出神經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等。興奮:是指動物體或人體內的某些組織(如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活躍狀態的過程。突觸小體:神經元的軸突末梢經過多次分支,最后每個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狀或球狀,叫突觸小體。突觸:突觸小體可以與其他神經元的細胞體、樹突等相接觸,共同形成突觸。言語區:言語功能與大腦皮層某些特定區域有關,這些區域稱為言語區。運動性失語癥:S區受損傷,患者可以看懂文字、聽懂別人的談話,但自己卻不會講話,不能用詞語表達思想,稱為運動性失語癥。學習:神經系統不斷地接受刺激,獲得新的行為、習慣和積累經驗的過程。記憶:是將獲得的經驗進行貯存和再現。激素調節:由內分泌器官(或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進行調節,就是激素調節。反饋調節: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本身工作的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該系統的工作,這種調節方式叫做反饋調節。激素調節的特點:微量和高效、通過體液運輸、作用于靶器官、靶細胞。體液調節:激素等化學物質(除激素以外,還有其他調節因子,如CO2等),通過體液傳送的方式對生命活動進行調節。免疫器官:免疫細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場所。免疫活性物質: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發揮免疫作用的物質。如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免疫系統: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組成。非特異性免疫:人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類特定病原體,而是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第三道防線: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借助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而組成的。抗原:能夠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體液免疫:B細胞主要靠產生抗體“作戰”,這種方式稱為體液免疫。細胞免疫:T細胞主要靠直接接觸靶細胞“作戰”,這種方式稱為細胞免疫.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統異常敏感、反應過度,“敵我不分”地將自身物質當做外來異物進行攻擊而引起的疾病。過敏反應:指已產生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時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過敏原:引起過敏反應的抗原物質。向光性:在單側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長的現象。植物激素: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運送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生長素主要的合成部位:幼嫩的芽、葉和發育中的種子。極性運輸:在胚芽鞘、芽、幼葉和幼根中,生長素只能從形態學上端運輸到形態學下端,而不能反過來運輸,也就是只能單方向地運輸。生長素的作用表現出兩重性: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既能促進發芽,也能抑制發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生長素類似物:人工合成的具有與IAA相似的生理效應的化學物質。赤霉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種子、幼根和幼芽。主要作用:促進細胞伸長,從而引起植株增高;促進種子萌發和果實發育。細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促進細胞分裂。脫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葉片等。主要作用:抑制細胞分裂,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乙烯合成部位:植物體各個部位。主要作用:促進果實成熟。植物生長調節劑:人工合成的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調節作用的化學物質。選擇性必修二:種群密度: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出生率:指在單位時間內新產生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死亡率:指在單位時間內死亡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遷入率、遷出率:對一個種群來說,單位時間內遷入或遷出的個體,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年齡結構: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的比例。性別比例:指種群中雌雄個體數目的比例。種群的空間特征:組成種群的個體,在其生活空間中的位置狀態或布局。類型有均勻分布、集群分布和隨機分布.環境容納量: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物種組成。豐富度: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捕食: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作為食物。競爭: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相互爭奪資源和空間等。競爭的結果常表現為相互抑制,有時表現為一方占優勢,另一方處于劣勢甚至滅亡。寄生:一種生物(寄居者)寄居于另一種生物(寄主)的體內或體表,攝取寄主的養分以維持生活。互利共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垂直結構: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生態系統: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無機環境的總和。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營養結構和組成成分。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消費者的作用: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對植物的傳粉和種子的傳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的作用:將動植物遺體殘骸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食物網: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接成復雜營養結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攝入量-同化量+糞便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熱能+用于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流向下一營養級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研究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意義:(1)可以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組成生物體的元素,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物理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稱為物理信息。化學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還產生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這就是化學信息。行為信息:動物的特殊行為,對于同種或異種生物也能夠傳遞某種信息。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開信息的傳遞;信息還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提高農產品或畜產品的產量;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抵抗力穩定性: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并使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保持原狀(不受損害)的能力。恢復力穩定性:生態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后恢復到原狀的能力。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生物多樣性: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物種多樣性)。他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遺傳多樣性)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多樣性),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直接價值: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工業原料等實用意義的,以及有旅游觀賞、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作等非實用意義的價值。間接價值:對生態系統起到重要調節功能的價值(也叫生態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對水土的保持作用,濕地在蓄洪防旱、調節氣候等方面的作用)潛在價值:目前人類尚不清楚的價值。就地保護:在原地對被保護的生態系統或物種建立自然保護區以及風景名勝區等,是對生物多樣性最有效(根本)的保護。易地保護:把保護對象從原地遷出,在異地進行專門保護。如,建立植物園、動物園以及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這是為行將滅絕的物種提供最后的生存機會。可持續發展:在不犧牲未來幾代人需要的情況下,滿足我們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經濟、社會的持久而協調的發展。選擇性必修三催生基因工程的基礎理論:DNA是遺傳物質的證明,DNA雙螺旋結構和中心法則的確立;遺傳密碼的破譯。催生基因工程的相關技術:基因轉移載體的發現;工具酶的發現;DNA合成和測序技術的發明;DNA體外重組的實現;重組DNA表達實驗的成功(基因工程正式問世);第一例轉基因動物問世;PCR技術的發明。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術或DNA重組技術。通俗地說,就是按照人們的意愿,把一種生物的某種基因提取出來,加以修飾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種生物的細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遺傳性狀。限制性核酸內切酶(簡稱限制酶):它們能夠識別雙鏈DNA分子的某種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條鏈中特定部位的兩個核苷酸之間的磷酸二酯鍵斷開。DNA連接酶:兩種來源不同的DNA用同種限制酶切割后,末端可以相互黏合,但是,這種黏合只能使互補的堿基鏈接起來,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而構成的DNA骨架上的缺口,需要靠DNA連接酶來“縫合”,形成磷酸二酯鍵。基因的運載體:要將外源基因送入受體細胞,需要有專門的運輸工具,這就是運載體。質粒:一種裸露的、結構簡單、獨立于細菌擬核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復制能力的很小的雙鏈環狀DNA分子。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主要包括四個步驟:目的基因的獲取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目的基因的檢測與鑒定目的基因:主要是指編碼蛋白質的基因。例如,與生物抗逆性相關的基因、與優良品質相關的基因、與生物藥物和保健品相關的基因、與毒物降解相關的基因,以及與工業所需用酶相關的基因等,也可以是一些具有調控作用的因子。基因組文庫:將某種生物體內的DNA全部提取出來,選用適當的限制酶,將DNA切成一定范圍大小的 DNA片段,然后,將這些DNA片段分別與載體連接起來,導入受體菌的群體中儲存,每個受體菌都含有了一段不同的DNA片段。也就是說,這個群體包含了這種生物的所有基因,叫做這種生物的基因組文庫。cDNA文庫:如果用某種生物發育的某個時期的mRNA反轉錄產生的多種互補DNA(也叫cDNA)片段,與載體連接后儲存在一個受體菌群中,那么,這個受體菌群體就叫做這種生物的cDNA文庫。PCR:是多聚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縮寫。獲取目的基因方式:目的基因可以從自然界中已有的物種中分離出來,也可以用人工的方法合成。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實施基因工程的第二步,也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其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體細胞中穩定存在,并且可以遺傳給下一代,同時,使目的基因能夠表達和發揮作用。啟動子:是一段有特殊結構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它是RNA聚合酶識別和結合的部位,有了它才能驅動基因轉錄出mRNA,最終獲得所需要的蛋白質。終止子:相當于一盞紅色信號燈,使轉錄在所需要的地方停止下來。終止子位于基因的尾端,也是一段有特殊結構的DNA短片段。標記基因:是為了鑒別受體細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從而將含有目的基因的細胞篩選出來,如抗生素抗性基因就可以作為這種基因。轉化:目的基因進入受體細胞內,并且在受體細胞內維持穩定和表達的過程,稱為轉化。目的基因導入植物細胞的方法:農桿菌轉化法;基因槍法;花粉管通道法。將目的基因導入動物細胞的方法:顯微注射法。將目的基因導入微生物細胞的方法:Ca2+處理成感受態細胞。DNA:(可轉移的DNA)可轉移至受體細胞,并且整合到受體細胞染色體的DNA上。基因探針:是一段帶有檢測標記,且序列已知的,與目的基因互補的核酸序列(DNA)。目的基因的檢測與鑒定方法:(1)分子水平檢測:DNA分子雜交;分子交;抗原抗體雜交(2)個體生物學水平檢測乳腺生物反應器:將目的基因與乳腺蛋白啟動子等調控組件重組在一起,通過顯微注射等方法,導入哺乳動物的受精卵中,將其送入母體,使其發育成轉基因動物。轉基因動物進入泌乳期后,可以通過分泌乳汁生產所需要的藥品,稱為乳腺生物反應器或乳房生物反應器。基因治療:把正常基因導入病人體內,使該基因的表達產物發揮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是治療遺傳病的最有效的手段。體外基因治療:先從病人體內獲得某種細胞,進行培養,然后在體外完成基因轉移,再篩選成功轉移的細胞擴增培養,最后重新輸入患者體內。體內基因治療:直接向人體組織細胞中轉移正常基因的治病方法。(如將治療囊性纖維病的正常基因轉入患者肺組織)用于基因治療的基因種類:正常基因、反義基因和自殺基因。細胞工程:是指應用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通過細胞水平或細胞器水平上的操作,按照人們的意愿來改變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或獲得細胞產品的一門綜合科學技術。脫分化:由高度分化的植物器官、組織或細胞產生愈傷組織的過程,又稱去分化。實質是恢復細胞的全能性過程。結果是形成愈傷組織。愈傷組織:離體的植物器官、組織或細胞,在培養一段時間以后,通過細胞分裂,形成一種高度液泡化、無定型狀態薄壁細胞組成的排列疏松無規則的組織。再分化:脫分化產生的愈傷組織在培養過程中重新分化根或芽等器官的過程。植物體細胞雜交:就是將不同種的植物體細胞,在一定條件下融合成雜種細胞,并把雜種細胞培育成新的植物體的技術。人工種子:通過植物組織培養的方法獲得的胚狀體、不定芽、頂芽和腋芽等材料外面包被著人工薄膜,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發芽成幼苗的種子。胚狀體:是指在組織培養過程中,在植物組織塊或愈傷組織上產生的一種結構,它與正常受精卵發育形成的胚有類似的結構和發育過程。其不同的發育階段,也可以用正常胚發育中各個時期的術語來描述,如原胚、球形胚、心形胚、魚雷形胚等。動物細胞工程常用的技術手段:動物細胞培養、動物細胞核移植、動物細胞融合、生產單克隆抗體等,其中動物細胞培養技術是其他動物細胞工程技術的基礎。動物細胞培養:就是從動物機體中取出相關的組織,將它分散成單個細胞,然后,放在適宜的培養基中,讓這些細胞生長和增殖。原代培養:將動物組織用胰蛋白酶處理成單個細胞,配制成一定濃度的懸浮液,放入培養瓶中在培養箱中培養的過程。傳代培養:培養瓶中的細胞越來越多,用胰蛋白酶處理使細胞從瓶壁上脫離下來,配制成懸浮液,分瓶培養的過程。動物核移植:是將動物的一個細胞的細胞核,移入一個已經去掉細胞核的卵母細胞中,使其重組并發育成一個新的胚胎,這個新的胚胎最終發育為動物個體。用核移植的方法得到的動物稱為克隆動物。動物細胞融合:也稱細胞雜交,是指兩個或多個動物細胞結合形成一個細胞的過程,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來兩個或多個細胞遺傳信息的單核細胞,稱為雜交細胞。滅活:是指用物理或化學手段使病毒或細菌失去感染能力,但是并不破壞這些病原體的抗原結構。單克隆抗體:由單個B淋巴細胞經過無性繁殖(克隆),形成基因型相同的細胞群,這一細胞群所產生的化學性質單一、特異性強的抗體稱為單克隆抗體。胚胎工程:是指對動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進行的多種顯微操作和處理技術,如體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干細胞培養等技術,經過處理后獲得的胚胎,還需移植到雌性動物體內生產后代,以滿足人類的各種需求。受精的標志:當在卵細胞膜和透明帶的間隙可以觀察到兩個極體時,說明卵子已經完成了受精,這是判斷卵子是否受精的重要標志。排卵:是指卵子從卵泡中排出。精子獲能:剛剛排出的精子,不能立即與卵子受精,必須在雌性動物生殖道發生相應的生理變化后,才能獲得受精能力。1951年,張明覺和奧斯汀發現了這一生理現象,并把它稱為“精子獲能”哺乳動物受精過程:哺乳動物的受精過程主要包括:精子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帶,進入卵細胞膜,原核形成和融合。卵裂期:胚胎發育的早期有一段時間是在透明帶內進行的,這一時期稱為卵裂期。其特點是:細胞分裂方式為有絲分裂,細胞的數量不斷增加,但胚胎的總體積并不增加,或略有縮小。桑椹胚進一步發育,細胞開始出現分化。聚集在胚胎一端,個體較大的細胞,稱為內細胞團將來發育成胎兒的各種組織,而沿透明帶內壁擴展和排列的、個體較小的細胞,稱為滋養層細胞,它們將來發育成胎膜和胎盤。孵化:囊胚進一步擴大,會導致透明帶的破裂,胚胎從其中伸展出來,這一過程叫做孵化.哺乳動物體外受精:哺乳動物的體外受精主要包括卵母細胞的采集、精子的獲取和受精等幾個主要步驟。超數排卵:處理的做法是給供體注射促性腺激素,使一頭母畜一次排出比自然情況下多幾倍到十幾倍的卵子,用于體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養。胚胎移植:是指將雌性動物體內的早期胚胎,或者通過體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種的、生理狀態相同的其他雌性動物的體內,使之繼續發育為新個體的技術。供體、受體:其中提供胚胎的個體成為“供體”,接受胚胎的個體叫“受體”。胚胎移植:主要包括對供、受體的選擇和處理,配種或進行人工授精,對胚胎的收集、檢查、培養或保存,對胚胎進行移植,以及移植后的檢查等步驟。胚胎分割:是指采用機械方法將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份、4等份或8等份等,經移植獲得同卵雙胎或多胎的技術。來自同一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遺傳物質,因此,胚胎分割可以看做動物無性繁殖或克隆的方法之一。哺乳動物的胚胎干細胞:簡稱ES或EK細胞,是由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離出來的一類細胞。ES細胞具有胚胎細胞的特性,在形態上,表現為體積小、細胞核大、核仁明顯;在功能上,具有發育的全能性,即可以分化為成年動物體內任何一種組織細胞。沖卵:是指將供體母畜體內的受精卵沖出來,而不是把卵子沖出來。生殖性克隆:是指出于生殖目的使用克隆技術在實驗室制造人類胚胎,然后將胚胎置入人類子宮發育成胎兒或嬰兒的過程。治療性克隆:是指把克隆出來的組織或者器官用于治療疾病。由于某些新醫療方法需要胚胎干細胞,故科學家在實驗室制造人類胚胎以提取胚胎干細胞。這種用于醫療目的克隆稱為治療性克隆。基因檢測:是從血液或從其他體液和細胞檢測一個人的DNA的技術。基因檢測可以診斷疾病,也可以用于疾病風險的預測。疾病診斷是用基因檢測技術檢測引起遺傳性疾病的突變基因。培養基:人們按照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長繁殖的營養基質,種類:①按照物理性質可分為液體培養基、固體培養基、半固體培養基。②按照成分的來源可分為天然培養基和合成培養基。③按照功能用途可分為選擇培養基、鑒別培養基等。消毒:是指使用較為溫和的物理或化學方法殺死物體表面或內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滅菌:是指使用強烈的理化因素殺死物體內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實驗用牛肉膏蛋白胨固體培養基進行大腸桿菌的純化培養,可分成制備培養基和純化大腸桿菌兩個階段進行。平板劃線法:是通過接種環在瓊脂固體培養基表面連續劃線的操作,將聚集的菌種逐步稀釋分散到培養基的表面。在數次劃線后培養,可以分離到由一個細胞繁殖而來的肉眼可見的子細胞群體,這就是菌落。稀釋涂布平板法:是將菌液進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釋,然后將不同稀釋度的菌液分別涂布到瓊脂固體培養基的表面,進行培養。在稀釋度足夠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將被分散成單個細胞,從而能在培養基表面形成單個的菌落。利用血球計數板:(血細胞計數板)顯微鏡直接計數,在顯微鏡下計算一定容積里樣品中微生物的數量。活菌計數法:使用稀釋涂布法接種,當樣品的稀釋度足夠高時,培養基表面生長的一個菌落,來源于樣品稀釋液中的一個活菌。通過統計平板上的菌落數,就能推測出樣品中大約含有多少活菌,每克樣品中的菌株數=(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釋度下平板上生長的平均菌落數,V代表涂布平板時所用的稀釋液的體積(mL),M代表稀釋倍數。選擇培養基:在微生物學中,將允許特定種類的微生物生長,同時抑制或阻止其他種類微生物生長的培養基,稱做選擇培養基。對照實驗:是指除了被測試的條件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作用是比照實驗組,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原因的干擾,證明確實是所測試的條件引起相應的結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