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5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課程標準 重難點 知識點1. 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2. 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3. 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作出的努力 1. 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基本史實,認識中國人民站起來了。2. 梳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鞏固政權的基本措施和主要的外交成就,體會中國人民站穩了。3. 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向社會主義過渡所作出的努力,感悟中華民族的騰飛 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2. 開國大典。3. 土地改革。4. “銀元之戰”“米棉之戰”。5. 抗美援朝。6. “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7.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8. 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9. 過渡時期總路線、三大改造、“一五”計劃。10.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1.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閱讀課文第一子目,解決下列問題。1. 為籌建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召開的最重要的會議是什么?該會議有哪些主要內容?請認真閱讀課文第一子目,完成下表。會議名稱時間地點主要任務綱領性文件文件性質主要內容2. 據材料并結合課文中開國大典的盛況,如何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不僅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也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材料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北京上空冉冉升起。經歷了近代以來100多年苦難斗爭的中國人民,終于迎來中華民族浴火重生的曙光……回首往事,我們更加清晰地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不僅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也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習近平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活動二:梳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鞏固政權的基本措施和主要的外交成就,體會中國人民站穩了。 閱讀課文第二、三子目,解決下列問題。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在軍事、經濟、外交等領域面臨哪些困難?為此,黨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有效地鞏固了政權、擴大了國際影響?閱讀課文第二、三子目,完成下表。困難 措施軍事 ① ②____________,肅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裝③____________,保家衛國經濟 ④ 進行⑤____________,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與投機資本進行“⑥________”和“⑦________”,穩定物價與社會秩序外交 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外交“三大方針”: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53年,提出⑩____________________1954年,參加 ____________________1955年,參加 ____________________2. 某學者指出:“歷史的發展表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可以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界碑,它是從革命運動外交向國家外交過渡的一次關鍵性轉變。”結合所學知識,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一結論? 閱讀課文第四子目,解決下列問題。1.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關系的變革、巨大經濟建設成就的取得推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和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完善。閱讀課文第四子目,完成下表。努力 意義經濟建設 過渡時期總路線 1953—1956年,①____________ ②1953—1957年,③____________ ④政治建設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根本政治制度:⑤________________ ⑦基本政治制度: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建設 毛澤東思想 ⑧2. 據材料,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實行的經濟體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形成的背景。材料 西方的經濟發展總的來說是“漸進”的,而中國的發展有自己的邏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則不同,它根據自己的歷史和經驗,依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借鑒蘇聯模式,設計了計劃經濟體制。第25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活動方案】活動一1. 會議名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時間: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地點:北平中南海懷仁堂。主要任務: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綱領性文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文件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國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主要內容:①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重要文件,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性質: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②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2. 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我國在政治上徹底擺脫了頹勢,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為世界上被壓迫民族的解放事業提供了光輝的榜樣,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活動二1. ①國內:國民黨殘余軍隊、土匪、反革命武裝的大量存在。國際:朝鮮戰爭爆發,嚴重威脅國家安全;美國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阻撓中國的統一大業 ②追殲殘敵 ③抗美援朝 ④農村:部分農民仍處于無地、少地的狀態。城市:投機盛行,物價飛漲 ⑤土地改革 ⑥銀元之戰 ⑦米棉之戰 ⑧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的敵視、包圍和封鎖 ⑨“一邊倒”“另起爐灶”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日內瓦會議 萬隆會議2. 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在兩極格局的背景下,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三大方針,具有鮮明的革命外交的色彩,主要建交國家是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強調階級斗爭,意識形態色彩濃厚。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則超越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別,更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此后的中國外交把國家作為外交的對象,更務實地以國家利益為外交出發點和落腳點。日內瓦會議上中國代表團的主張和行為,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運用,也是國家外交的體現。因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從革命外交向國家外交過渡的一次關鍵性轉變。活動三1. ①三大改造 ②標志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 ③“一五”計劃 ④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⑦初步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 ⑧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2. 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面臨著險惡的國際環境;馬克思主義和蘇聯模式的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經濟落后;“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的實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