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2課 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課程標準 重難點 知識點了解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罪行 1. 正確解讀戰爭爆發的主客觀原因。2. 掌握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暴行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初步形成到最終建立的過程 1. 局部抗戰。2. 全國抗戰的開始。3. 日軍的侵華暴行 閱讀課文第一子目,解決下列問題。1. 據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30年代日本對華逐漸擴大侵略戰爭的原因。材料一 按明治大帝之遺策,第一期征服臺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等,皆既實現。唯第三期之滅亡滿蒙以便征服支那全土……尚未實現。——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向天皇密奏材料二 帝國內部現正痛切體驗……生產力之不足,生產設備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積資本之不足。凡此均需開始新的戰爭,俾有所補充;而國內不穩勢力之高漲,罷工之狂瀾,亦需發動內外舉國之戰爭,以期平靖。——20世紀30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材料三 外寇不足慮,內匪實為心腹之患,如不肅清內匪,則決不能御外侮。——蔣介石對國民黨將領的訓話2. 閱讀課文內容,簡要梳理1931—1936年各階層局部抗戰的史實,完成下表。愛國力量 局部抗戰共產黨國民黨愛國將領愛國人士與學生3. 1935年的“華北自治運動”激起了北平學生大規模的游行示威,即一二·九運動。下列所示的內容是游行示威中的北平學生及其口號。結合這些口號,分析一二·九運動的歷史意義。“反對防共自治運動!”“反對賣國的對外政策!”“立即停止內戰!”“中華民族萬歲!”“為祖國自由而奮斗!” 4. 據材料四,指出西安事變發生的主要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重要意義。材料四 我們為什么發動這樣的運動?為爭地盤嗎?不是!為泄忿嗎?也不是!我們反對政府的屈辱外交,國家都要亡了,還在這里出死力自相殘殺,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國運動,八項主張。——張學良、楊虎城《告東北軍、十七路軍將士書》(1936年12月) 閱讀課文第二子目,解決下列問題。1. 比較下列兩則材料,指出兩則聲明發表的相同背景及兩者在對待日本侵華態度和政策上的異同。材料一 中國今日鄭重聲明,中國之領土主權,已橫受日本之侵略,《國聯盟約》《九國公約》《非戰公約》,已為日本所破壞無余……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國民政府自衛抗戰聲明書》材料二 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我們要求立刻給進攻的日軍以堅決的反攻,并立刻準備應付新的大事變。全國上下應該放棄任何與日寇和平茍安的希望和估計。——《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1937年7月8日)2. 據材料三,宣言從哪幾個方面表達了中共合作抗日的誠意?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該宣言公布的意義。材料三 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國民黨提交《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并希望國民黨方面新聞機關早日發表。中共中央鄭重宣布:“(一)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愿為其徹底的實現而奮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之統一。(四)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并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中國近代史資料選輯》3. 中國抗戰經歷了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的過程,聯系課文內容和右下側《抗日戰爭時期示意圖》,從地理空間和抗戰群體等角度,概括1937年七七事變后抗戰局勢的變化。 閱讀課文第三子目,解決下列問題。1. 2015年,《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成為全人類的記憶。閱讀課文,從社會、政治、經濟等領域分別舉例說明日軍的暴行。領域 日軍暴行社會政治經濟2. 觀察右下圖所示的內容并查找資料,解決下列問題:哪些因素使日本侵略者從人性變為反人類的獸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為什么以“破壞和平罪”“戰爭罪”“違反人道罪”起訴日本法西斯戰犯?日本右翼勢力至今仍矢口否認這些罪行,對此你有何認識?日軍在南京展開殺人比賽3. 閱讀課文內容,梳理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過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將關鍵事件寫在下圖所示的時間軸上,并簡要敘述這些歷史事件的基本情況。(要求:表述語言簡潔,承前要有一定的過渡性)第22課 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活動方案】活動一1. 原因:蓄謀已久,既定國策;擺脫經濟危機的沖擊;利用國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方針的時機;歐美各國忙于應付國內危機,無暇東顧,推行縱容日本侵略的綏靖政策。2. 共產黨:直接參加和推動各地抗日救亡運動。選派黨員干部參加抗日義勇軍斗爭;領導抗日游擊隊,后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1936年后陸續改建為東北抗日聯軍。1935年,發表“八一宣言”;1935年底,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國民黨愛國將領:1932年,上海十九路軍抗戰;1933年,長城抗戰;1936年,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愛國人士與學生:1935年,發動一二·九運動。3. 歷史意義: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并吞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的妥協投降政策;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救國主張;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抗日救亡運動掀起高潮。4. 主要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民族危機嚴重。重要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它促進了中共中央聯蔣抗日方針的實現。從此,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活動二1. 相同背景: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相同之處:國共兩黨都表示要抗戰。不同之處:抗日依靠力量方面,國民黨主張依靠政府和軍隊實行自衛;中國共產黨主張全民族共同抗戰。2. 誠意:中共以民族利益為重,表示遵守三民主義,停止暴力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政策,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權,接受軍隊改編,共赴國難。意義:為國共第二次合作奠定了基礎,推動了全民族的團結,為最后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3. 變化:地理空間,從原先的局部地區如東北、長城沿線轉變為全中國;社會力量,從原來共產黨、愛國群眾等部分抗戰群體轉變為以國共合作為核心的全民族抗戰。活動三1. 社會:1937年南京大屠殺、“三光”政策、重慶大轟炸、細菌戰、“慰安婦”制度。政治:實行“以華制華”方針,成立汪精衛偽國民政府。經濟:實行“以戰養戰”方針,經濟野蠻掠奪。2. 因素: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輕生重死;日軍意在滅亡中國,妄圖在精神上泯滅中國人的抵抗意志。原因:從戰爭的性質看,是日本策劃并發動的侵略戰爭;從戰爭中對非武裝人員的態度看,日本對我國手無寸鐵的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進行屠殺;從戰爭中使用的手段看,日軍在戰爭中屠殺手段殘忍,還使用細菌戰、毒氣戰等違背國際法的手段,并大量掠奪中國人民財產,破壞中國城鎮等。認識:歷史不容篡改,要正視歷史,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復活,中日兩國應以史為鑒。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