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辛亥革命課程標準 重難點 知識點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其局限性 1. 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質和影響。2. 多角度認識辛亥革命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1. 三民主義。2.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3.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閱讀課文第一子目,解決下列問題。1. 據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出現的歷史背景。材料一 中國民眾在義和團運動中所顯示的巨大反抗力量與生命力,使西方列強深為震懾,從此不敢輕言瓜分中國……以慈禧為首的清王朝最高執政集團,在追究并清算“原教旨”式的保守派在庚子事變中的責任之后,出于對權威危機的恐懼,于是轉變為新的改革政策的積極推行者。從庚子事件到辛亥革命以前,清王朝在其最后十一年中發起了一場大規模的社會改革運動——清末新政。——蕭功秦《危機中的變革——清末現代化進程中的激進與保守》2. 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主觀目的、實際作用和根本影響等角度談談你對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的認識。材料二 20世紀80年代以來,史學界掀起了關于清末預備立憲的學術爭鳴。一部分學者認為,立憲改革是清廷當權的頑固派在歷史發展大勢所趨和人民群眾的強烈要求之下,被迫無奈采取的想從君主專制轉變為君主立憲制的從上而下的應變對策和拖延時局的專制改良措施,其落后性與反動性自不待言。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清末預備立憲是在國內外形勢的壓力下促成的,旨在鞏固統治、確保君權、抵制革命。然而,其政治改革和舉措卻導致了清末政治權威的理性化,政治功能的專門化以及民眾政治參與的初步形成,這一明顯的變化,無疑是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開端,有相當的進步性。3. 閱讀課文第一子目和學思之窗的內容,完成下表。民族主義 民權主義 民生主義關系來源范疇含義實質 閱讀課文第一、二子目,解決下列問題。1. 閱讀課文內容,梳理辛亥革命過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將關鍵詞寫在下圖所示的時間軸上,并簡要敘述這些歷史事件的基本情況。(要求:表述語言簡潔,承前要有一定的過渡性)2. 據材料一,分析孫中山對“中華民國”這個名稱情有獨鐘的原因。這體現了怎樣的偉人風范?材料一 何以不曰“中華共和國”,而必曰“中華民國”?此“民”字之意義,為仆研究十余年之結果而得之者……共和政體為代議制政體,世界各國隸于此旗幟之下者……如美國則已有十四省樹直接民權之模,而瑞士則全乎直接民權制度也。吾人今既易專制而成代議制政體,然何可故步自封,始終落于人后。故今后國民,當奮振全神于世界,發現一光芒萬丈之奇彩,俾更近而抵于直接民權之域。代議政體旗幟之下,吾民所享者只是一種代議權耳。若底于直接民權之域,則有創制權、廢制權、退官權。但此種民權不宜以廣漠之省境實行之,故當以縣為單位,對地方財政完全由地方處置之,而分任中央之政費。其余各種實業,則懲美國托拉斯之弊,而歸諸中央。如是數年,必有一莊嚴燦爛之中華民國發現于東大陸,駕諸世界共和國之上矣。——孫中山《中華民國之意義》(1916年7月15日)3. 材料二反映出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形式的特點是什么?據材料三,概括中華民國政治體制的構建具有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體現的原則。材料二 全國的立法權屬于臨時參議院,參議院有權議決一切法律、預算、決算、稅法、幣制及度量衡準則,募集公債,選舉產生臨時大總統、副總統,彈劾大總統和國務員,對臨時大總統行使的重要權力,具有同意權和最后決定權。材料三 臨時大總統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公布法律。…………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均稱為國務員。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據材料,概括毛澤東的思想。閱讀課文第三子目,你認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試說明理由。材料 我們寫歷史時常說辛亥革命是失敗的,其實并不能說完全失敗,辛亥革命有它的勝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賴帝國主義的清朝皇帝。但后來失敗了,沒有鞏固它的勝利,封建勢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凱代替了孫中山。——毛澤東《如何研究中共黨史》第18課 辛亥革命【活動方案】活動一1. 歷史背景:義和團運動沉重打擊外國侵略者,為清政府贏得了喘息的機會;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王朝統治集團的積極推動和執行。2. 認識: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是在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方興未艾,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已經興起的情況下,清政府為挽救其統治危機而進行的改革。從主觀目的來看:具有反動性,取悅于列強,遏制革命形勢和消除統治危機。從實際作用來看:具有背離性,它直接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和滿漢地主階級之間及資產階級立憲派的離心,削弱了自身統治,促進了革命形勢的高漲。從根本影響來看:派遣的留學生成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者,編練的新軍成為武昌起義的主力,獎勵實業則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不僅為辛亥革命奠定了經濟和階級基礎,而且從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經濟的基礎。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均是清政府為鞏固統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這是世界資本主義潮流沖擊下的產物,但都失敗了。3. 民族主義:關系:前提。來源: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范疇:民族革命。含義:推翻清王朝的統治,爭取實現民族獨立自主。實質:反對君主專制統治。民權主義:關系:核心。來源:創立民國。范疇:政治革命。含義: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實質:奪取政權。民生主義:關系:補充發展。來源:平均地權。范疇:社會革命。含義:核定全國地價,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會進步所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實質:資產階級的經濟綱領。活動二1. 歷史事件:1894年,興中會成立;1901年,清末新政開始;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1908年,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1911年,保路運動興起和武昌起義爆發;1912年 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912年2月,宣統退位;1912年3月,孫中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2. 原因:“中華民國”能在歐美共和國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中華民國”能體現出孫中山的直接民權思想。風范:振興中華、積極進取、敢為人先、理論創新等。3. 組織形式的特點:實行三權分立、權力制衡的原則,具有近代資產階級民主代議制的特點。體制構建的特點:實行責任內閣制,約束、限制臨時大總統的權力。原則:主權在民、三權分立、民族平等和責任內閣制的原則。活動三思想:辛亥革命是失敗的,但不是完全失敗,是既有成功也有失敗。看法①:辛亥革命是成功的。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看法②:辛亥革命是失敗的。理由:辛亥革命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它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具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