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魚我所欲也導學案一、預習檢測(一)知人論世《魚我所欲也》選自 。孟子,名 ,字 。 時期(朝代) 家代表人物。被稱為“ ”,與孔子合稱為“ ”。《孟子》是記錄 的著作,共 篇,一般認為是 共同編著的,屬 家經典著作。《孟子》是以 為主的語錄體 。四書: 、 、 、 。五經: 、 、 、 、 。字詞檢測1、二者不可得兼( )2、故不為( )茍( )得也3、死亦我所惡( )4、則凡可以辟( )患者何不為( )也5、 一簞( )食( ),一豆羹( )6、弗( )得則死7、蹴( )爾而與之,乞人不屑( )也8、為( )宮室之美,妻妾( )之奉,所識窮乏者得( )我歟( )9、鄉( )為( )身死而不受10、今為( )宮室之美為( )之11、今為( )所識窮乏( )者得( )我而為( )之12、此之謂( )失其本心。二、重點字詞1、故不為茍得也2、死亦我所惡3、故患有所不辟也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5、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6、非獨賢者有是心也7、賢者能勿喪耳。8、一豆羹9、呼爾而與之10、蹴爾而與之11、乞人不屑也1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13、萬鐘于我何加焉14、妻妾之奉15、所識窮乏者得我與16、鄉為身死而不受17、是亦不可以已乎18、此之謂失其本心補充字詞: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謂失其本心。三、重點問題突破第一段:1、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3、“所惡有甚于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這里的“所惡”應指不正義的不合法的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革命,貪污受賄,濫用職權,殺人放火等。4、“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5、“非獨賢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用原文回答)這里體現了孟子的什么思想?6、“非獨賢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7、本段的論證思路是怎樣的?首先,孟子用 “魚與熊掌的取舍”比喻“生命與大義的取舍”,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義”這個觀點。(類比引出論點、比喻論證)接著,通過正反結合,層層深入,反復論證義是人的本心,義重于生,告訴我們,當生命和大義不能同時得到的話,應舍生取義。(道理論證 對比論證)最后,孟子指出人性本善,“賢者”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不喪失“本心”。第二段:1、這一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2、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結果會怎樣?這說明了什么?3、“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是一種什么行為?“見利忘義”的行為。文中說得了“萬鐘”是為了什么?為了“宮室之美”,為了“妻妾之奉”,為了“所識窮乏者得我”。不辨禮義地接受萬鐘的結果如何?失其“本心”。作者認為這種作法如何?作者認為“此之謂失其本心”應當“可以已”。4、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各贊揚、斥責了什么樣的人?5、“此之謂失其本心”中“本心”具體指什么?這與“舍生取義”有何聯系?三、課文的論述思路是怎樣的?首先,孟子用 “魚與熊掌的取舍”類比“生命與大義的取舍”,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義”這個觀點。 (類比引出論點、比喻論證)接著,通過正反結合,層層深入,反復論證義是人的本心,義重于生,告訴我們,當生命和大義不能同時得到的話,應舍生取義。 (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最后,孟子指出人性本善, “賢者” 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不喪失“本心”。 (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四、課后總結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3、鄉為身死而不受4、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與詞類活用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一詞多義(一)與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2.蹴爾而與之3.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二)為1.故不為茍得也2.為宮室之美3.鄉為身死而不受4.今為宮室之美為之(三)得1.故不為茍得也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四)之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人皆有之3.宮室之美4.呼爾而與之(五)而1.呼爾而與之2.鄉為身死而不受3.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4.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六)則1.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2.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3.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七)于1.所欲有甚于生者2.萬鐘于我何加焉(八)是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2.是亦不可以已乎 四、古今異義1、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義: 。今義:表示可以或能夠;表示許可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古義: 。 今義:判斷動詞3、一豆羹。古義: 。 今義:豆類作物4、萬鐘于我何加焉。古義: 。 今義:計時的器具5、萬鐘于我何加焉。古義: 。 今義:增加6、是亦不可以已乎。古義: 。 今義:已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