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五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第15—17課)1.2022年課標要求〖導論〗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后,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在農村建立根據 地,探索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內容要求〗1.4 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了解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等國民革命的主要內容;知道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及性質; 通過了解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毛澤東與朱德井岡山會師、古田會議等基本史事,認識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和農村革命 根據地的意義;認識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通過了解長征途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等艱難歷程的史事,感悟長征精神。2.2022年課標解讀⑴了解國民革命時期和國共對立時期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⑵了解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等國民革命的主要內容;知道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及性質;通過了解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毛澤東與朱德井岡山會師、古田會議等基本史事,認識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意義;認識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通過了解長征途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等艱難歷程的史事,感悟長征精神。①準確識記這一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時空觀念)②通過史料分析,歸納國共合作、井岡山道路的創建、遵義會議及長征在中國革命的重要地位,說明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革命探索中逐漸走向成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③通過共產黨革命方針政策的轉變,理解共產黨始終立足國情,堅持實事求是。(唯物史觀)④通過感悟仁人志士英勇斗爭的精神,堅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念。(家國情懷)本單元教材共三課。《第15課 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的教學:講述了國共第一次合作,以及由國共合作的產物—黃埔軍校的建立。黃埔軍校的建立為國共雙方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為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行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因為中國共產黨在北伐戰爭中的出彩表現,尤其是葉挺的獨立團所向披靡,為第四軍贏得了“鐵軍”的光榮稱號。1928年國民革命軍進行了二次北伐,隨著東北易幟的發生,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統一。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爆發,標志著國共合作初步破裂,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并大肆屠殺革命人士,大革命徹底失敗。《第16課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的教學:大革命失敗后,在中國革命向何處去的問題上,中共曾仿效俄國十月革命,在城市進行武裝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創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思想。南昌起義后,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并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工農紅軍,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開辟了一條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井岡山道路。《第17課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教學:本課主要包含了戰略轉移與遵義會議、過雪山草地、紅軍勝利會師陜甘三個子目的內容。三者緊密聯系,展現了紅軍從被迫長征到取得長征的偉大勝利歷時兩年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⑶能結合語文、地理、音樂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近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1、本單元教材主要內容:本單元由三節正課組成。1924年,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展開合作,進行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又稱“大革命”。然而,由于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國民革命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了。中國共產黨發動一系列武裝起義,反抗國民黨的統治。毛澤東等人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創造“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開展土地革命,探索中國革命的新道路。1934年,面對國民黨軍隊的“圍剿”,紅軍進行戰略轉移。中國共產黨率領紅軍歷經艱難險阻,勝利完成了長征,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2、單元大概念架構本單元講述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共同建立了黃埔軍校,進行了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轟動全國。隨著國共合作破裂,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中國共產黨吸取經驗教訓后,先后進行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和長征的重大事件對中國革命道路進行探索,在探索中形成了井岡山精神和長征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國共合作:1924年----1927年,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創辦黃埔軍校,進行國民革命運動,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統治國共對立:1927年----1937年,一方面,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大肆屠殺、圍剿共產黨和工農群眾;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中國革命,并找到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日漸成長壯大,開創了中國革命新局面3、整體教學流程透視(1)課堂導入環節以科學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原則,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采用設疑、懸念導入法、直觀導入法、開門見山法、直接破題法、溫故知新等方法導學激趣。(2)導入新課后,出示學習目標,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和要求,明晰地讓學生知道通過本節學習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形成何種能力,從而進入自主學習環節。(3)自主學習,讓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對基本史實有一定了解,再對重難點進行精細預習,標畫重點內容。(4)小組合作,問題探究要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展開,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去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可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5)當堂檢測,著重在于以各種形式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口答、自背、做題等方式完成。根據課堂情況,靈活掌控教學環節,每節課至少留出3至5分鐘進行測驗訓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做到堂堂清,不欠賬。4、本單元教材體例(1)設計導語激發興趣,引出重點;(2)設計插圖增強感染力;(3)設計正文宋體內容明確基本知識;(4)設計正文楷體內容補充說明;(5)設計相關史事教會學生提煉有效信息;(6)設計“問題思考”欄目,引起探究興趣,激發學生思考;(7)設計“材料研讀”培養學生研讀材料的能力,活學活用;(8)設計“課后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9)設計“知識拓展”,擴大學生知識面。一、教學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知道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北伐戰爭勝利進軍,國共合作的破裂與南京國民政府的統一。知曉國民大革命失敗的原因、教訓和前路的探索。2.通過閱讀教材,中國共產黨經過反思和探索,繼續領導中國革命并走出了一條從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對于中國革命而言具有深遠的影響。3.通過閱讀教材,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進行戰略轉移,長征勝利才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它開啟中國抗日戰爭的開始,長征的勝利使各路紅軍挺進抗日前沿,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保證了全民族抗戰的勝利。4.嘗試閱讀近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嘗試運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對歷史問題進行論證,有根據地說明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二.學習重難點:重點:北伐戰爭;八一南昌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遵義會議,古田會議;難點:如何評價北伐戰爭;國共合作破裂后,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探索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遵義會議的意義。(第3課時)《第17課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教學設計課程標準 知道遵義會議,認識其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講述中國工農紅軍的故事,體會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素養目標 1.結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示意圖”,概述紅軍長征的艱苦歷程,理解紅軍被迫戰略轉移的原因,培養學生的讀圖和概括能力。(時空觀念、歷史解釋)(重點)2.通過了解遵義會議召開的時間和主要內容,在分析遵義會議前后紅軍面臨的不同革命形勢的基礎上,理解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難點)3.體會先烈們的不畏艱難、艱苦奮斗的精神,學習革命先烈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理解長征精神,激發學生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樸素情懷。(家國情懷)教材分析 本課為部編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的最后一課,前承“星星之火”,后啟“全民族抗戰”,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本課主要包含了戰略轉移與遵義會議、過雪山草地、紅軍勝利會師陜甘三個子目的內容。三者緊密聯系,展現了紅軍從被迫長征到取得長征的偉大勝利歷時兩年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本課共三目,戰略轉移與遵義會議;過雪山草地;紅軍勝利會師陜甘。本課關鍵詞:反“圍剿”、遵義會議、長征為了便于教學,依據大單元教學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本課整合為三部分:1、反“圍剿”失利被迫轉移--長征背景2、勇挫強敵歷艱險--長征過程3、薪火相傳長征魂--長征意義學情分析 1、知識:八年級的學生,通過小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中的了解,對長征故事的許多片段有所了解,但知識構建非常零散,缺乏系統性和歷史角度的分析,需要老師通過歷史教學完成。通過七年級一年的歷史系統學習,八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歷史學習方法。 2、心理:八年級的學生有極強的探究事物的欲望,在教學中可以設置問題,啟發思考;同時辯證思維開始萌芽與發展,但仍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正確引導。 3、環境:現在的孩子生長在社會和平、國家富強的新時期,家庭物質生活富足,對理想、信念缺乏切身體驗,引發學生對于長征精神的情感共鳴和理解紅軍的革命信念是一個心理認知的難點。 教學方法 1、針對學生的情況及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學法,教師通過創設情景、影片資料的展示,從視覺與聽覺上帶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利用講解、設疑、激趣的手段,真正發揮好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2、學法采用分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利用閱讀、探究、合作、動手等方式,讓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等,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式,培養學生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單元整合】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導入新課】PPT展示: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播放視頻】長征你知道這首詩描寫了長征中哪些史實嗎? 讀圖,思考問題。 單元整合,整體感知國共合作與國共對立的史實與影響。 視頻通過一系列長征數據震撼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為接下來的學習做準備。講授新課(一) 任務一、反“圍剿”失利被迫轉移--長征背景1、革命根據地發展[多媒體呈現1929—1932年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示意圖]材料:從1928—1930年,中國共產黨開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據地……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全盛時發展到30多萬人。思考:伴隨著紅軍和根據地的發展,國民黨采取了什么行動?師:我們看到這個時期紅軍的發展已經頗具規模。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壯大使國民黨統治集團大為震驚。從1930年10月開始,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結果都被紅軍粉碎。2、第四次反“圍剿”思考:前四次反“圍剿”為什么會勝利?材料1:時間國民黨兵力紅軍兵力比例第一次(1930.11-1931.1)10萬多4萬多約2.5∶1第二次(1931.3-1931.5)20萬3萬多約7∶1第三次(1931.7-1931.9)30萬3萬多約10∶1第四次(1933.2-1933.3)30多萬7萬多約4∶1材料2 前四次反“圍剿”是根據毛澤東指定的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敵退我進,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大步進退,靈活出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3、第五次反“圍剿”【播放視頻】第五次反“圍剿”展示表格:五次“圍剿”國共雙方力量對比表師:面對敵強我弱的情形,在前三次反“圍剿”的過程當中,毛澤東指揮之下的紅軍采取的戰略是集中優勢兵力,利用有利條件,尋找敵人弱點,各個殲滅敵人。第四次反“圍剿”的指揮者是周恩來和朱德,他們也基本執行了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所以前四次反“圍剿”都取得了勝利。師:請學生閱讀教材,說說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和結果。你認為在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什么?教師:戰爭的勝敗,不在于力量的懸殊,而是取決于正確的軍事思想和戰略戰術。 提示:圍剿提示:制定和執行了符合根據地特點的戰略戰術:如避敵主力,敵進我退,敵退我打,打敵虛弱等提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主觀上博古、李德軍事指揮上“左”的錯誤,客觀上敵強我弱。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結果:紅軍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長征。 鍛煉學生識圖、說圖能力,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結合史料使學生可以由淺入深自主學習與分析,讓學生能夠理解紅軍長征的背景及原因,從而達成培養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培養學生互幫互助的同學情和合作能力;通過對圖表的分析,培養學生從歷史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多方位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促進學生成長。講授新課(二) 任務二、勇挫強敵歷艱險--長征過程1.閱讀《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閱讀課文P83-85,在圖中依次標出長征開始、轉折、敵人的追剿計劃、跳出敵人包圍以及兩次勝利會師的地點,識記長征路線。學生快速瀏覽教材提煉信息、圈注事件,組內成員相互交流并補充完善彼此的知識信息,推舉組員進行匯報。.長征目的: 長征開始時間:長征開始地點:長征結束:2.紅軍在2年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經歷了萬千磨難。請同學們結合多媒體展示的油畫和歷史遺跡,補充課前搜集的長征故事和重要戰役,豐富長征的血與肉,感受紅軍戰士的艱辛。①血戰湘江:沖破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紅軍在長征初期軍事上情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師:長征開始時紅軍在軍事上出現很大的失利。依然是博古、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造成的。②強渡烏江在危急關頭,毛澤東提出了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的主張,得到多數人的支持。1935年1月,紅軍強渡烏江,奪取遵義,把敵人的堵截部隊遠遠地拋在了湘西。③遵義會議(1935年1月)【播放視頻】遵義會議開始長征的初期,紅軍幾乎全軍覆滅,瀕臨絕境,血的事實讓紅軍將士對錯誤的軍事路線的懷疑、不滿以及要求改變組織領導的情緒達到了頂點。紅軍如何重整旗鼓、振奮士氣的呢?我們共同學習遵義會議。【自主學習】請同學閱讀教材84頁,結合視頻,找出遵義會議的內容;并結合展示的材料,分析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時間、地點1935年1月;貴州遵義內容意義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時間、地點1935年1月;貴州遵義內容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意義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合作探究】如何理解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師強調: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處理黨內事務的開始,總結了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認識到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正確性,從而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④四渡赤水(遵義會議后)【播放視頻】四渡赤水粉碎了蔣介石妄圖圍殲紅軍的計劃,使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四渡赤水后,中央紅軍佯攻貴陽,吸引國民黨軍兵力,隨后直奔金沙江。打亂敵人的追剿計劃。⑤克服天險三軍會師【播放視頻】紅軍巧渡金沙江后,跳出國民黨軍包圍圈。但蔣介石繼續調動十幾萬大軍圍追堵截,揚言要讓紅軍在水流湍急、插翅難飛的天險大渡河全軍覆沒。成功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打破了蔣介石妄圖使紅軍在大渡河全軍覆沒的計劃。紅軍渡過大渡河后繼續北上,來到位于川康邊界的大雪山——夾金山。師:我們可以看到,紅軍戰士面對重重困難不怕吃苦,仍然保持著革命必勝的信念,具有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師:遵義會議后,紅軍克服重重困難,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沖破敵人的包圍,進入甘肅。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回答,長征的勝利要關注幾次會師?其結束的標志是什么? 提示:1:中央紅軍長征開始于1934年10月,從江西瑞金出發;沖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損失慘重。提示2:強渡烏江,攻克遵義,召開遵義會議。提示3:四渡赤水,佯攻貴陽;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沼澤草地、突破天險臘子口。提示4:1935年10月吳起鎮會師,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學生積極展示自己收集到的長征故事和文學詩作。〔學生活動〕學生結合教材的第二、第三自然段勾畫遵義會議的內容,并分條標清序號。遵義會議的意義:①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②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中共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③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提示:兩次,分別是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和陜北紅軍在吳起鎮的會師;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的會師。長征結束的標志是甘肅會寧三大主力會師。 采用分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利用閱讀、合作、動手等方式,讓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等,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通過在地圖上標記歷史事件,落實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同時可以明確地理方位,與地理學科相融合。通過一分鐘識記活動,調動活躍學生的思維,加強記憶力,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認識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總能站穩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洞察革命形勢,科學把脈革命規律、特點和走勢,為革命指明前進的方向。落實唯物史觀、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在教材上標清序號,使筆記內容條理清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結合史料分析遵義會議歷史意義,培養學生運用史料說明歷史問題并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講授新課(三) 任務三、薪火相傳長征魂--長征意義展示圖片: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師:同學們從圖中可以看出,紅軍的長征經過了贛、閩、粵、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陜12個省,越過了五嶺山脈,湘江、烏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歷經二萬五千里。這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征途。【小組合作學習】閱讀材料結合課本86頁的內容,說一說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PPT 出示三則材料:材料一:紅軍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險阻,戰勝黨內分裂的危機,最后到達陜北不足 3 萬人,但這是經過千錘百煉保存下來的精華,他們構成了以后領導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主干。材料二:“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長征是以我們的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終的。” ——毛澤東材料三: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它是一曲人類求生存的凱歌,長征使毛澤東及其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美國作家哈里森.李爾伯師生共同分析每段材料,從材料中分析出長征勝利的三個方面的意義。生回答后,師總結:紅軍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看日記,思精神】看長征日記,結合所學知識,探究長征精神?呈現長征日記“糧食和野菜吃光了,餓得沒辦法。炮兵連炊事員蘇清伍同志說,窮人過年過節買不起肉,就撿財主丟掉的豬皮煮湯吃。他一提醒,大家就把牛皮帶、槍皮帶、舊牛皮鞋用水泡后煮了吃。我的皮包裝過鹽,煮好后吃起來還挺有味道,有的同志開玩笑說,真像墨魚燉雞的味道。許多同志因病、傷、餓,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倒在路上,實在悲痛!”最后,學生爭先恐后的發言,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如何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教師行為〕:學習1:紅軍戰士爬雪山、過沼澤草地,克服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學習他們堅定信念,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精神。學習2:戰士們冒著槍林彈雨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了不怕犧牲、英勇無畏的精神。學習3:長征途中缺衣少食,風餐露宿,戰士們不怕吃苦,可以學習到他們身上團結互助、樂觀向上的精神。革命先輩給我們留下的這些寶貴精神遺產就是長征精神(多媒體展示“長征精神”)。習近平主席曾說過“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請問“作為中學生,你如何在新時代走好長征路?”請自己思考2分鐘,然后向大家大膽展示。【學史崇德】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紅軍長征的勝利除了紅軍發揚的長征精神引領之外還和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接下來我們看一個紅軍布告:“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軍閥,壓迫彝人太毒;苛捐雜稅重重,又復妄加殺戮。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今已來到川西,尊重彝人風俗。軍紀十分嚴明,不動一絲一粟;糧食公平購買,價錢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群眾,切莫懷疑畏縮;趕快團結起來,共把軍閥驅逐。設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傳,將此廣播西蜀。” 通過提問“紅軍為什么能得到少數民族的支持?從中看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帶領中國紅軍取得長征的勝利?”教師:紅軍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軍紀嚴明,幫助群眾打軍閥,從而認識到中國共產黨依靠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紅軍長征的勝利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引導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 提示:長征勝利的意義:紅軍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長征精神: 1、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2、堅定理想、永不言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3、團結拼搏、顧全大局的革命集體主義精神。 學生從材料中分析總結出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 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從材料中提取知識的能力和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又掌握了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這一知識點。看長征日記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落實了本課情感教育和價值觀的教學要求。學生把課堂延伸到現實,通過歷史表象形成歷史概念,理解長征精神并指導我們的生活,以突破教學難點;培養學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同時凸顯學生的主體安排。課堂小結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在中國革命史乃至世界軍事史上都是一次偉大的壯舉。長征勝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所以說它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長征途中,紅軍戰士展現了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戰勝一切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永不言敗的樂觀主義精神。“長征精神”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種克服困難的信心、勇氣、毅力和智慧。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正是擁有了這樣的精神,才創造了今天的輝煌。在我們今天的現代化建設中我希望同學們能夠用“長征精神”激勵我們努力學習,在遇到困難時想起我們的紅軍的長征,“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我們要大膽地對自己說:“堅持,堅持就是勝利!” 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課堂練習 1.毛澤東的詩《七律 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下列各項長征途中發生的,沒在詩詞里表達出來的是( )A.爬雪山,過草地 B.巧渡金沙江 C.召開遵義會議 D.甘肅會寧會師【答案】C2.毛澤東說:“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下列紅軍長征中的歷史事件,按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四渡赤水 ②強渡大渡河 ③吳起鎮會師 ④飛奪瀘定橋 ⑤突破湘江 ⑥強渡烏江⑥①⑤②③④ B.⑤①⑥②④③ ⑥①⑤②④③ D.⑤⑥①②④③【答案】D3.1935年2月,在紅軍長征途中,毛澤東寫下了著名的《婁山關憶秦娥》。其中“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體現了他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這首詞的重要背景是( )紅軍取得三次反“圍剿”勝利 B.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進行長征C.遵義會議召開,確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D.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答案】C4.這次軍事行動,部隊從東南的群山之間到達西北的黃土高原,走了一個大寫的“L”,“向沿途的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這次軍事行動( )A.標志著黨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B.把中國革命的重心轉移到了農村地區C.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D.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答案】D 課堂隨練,檢查了學生對這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又對本課知識進行小結和梳理,強化了本課重點,很好地落實本課課標要求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課后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基本實現了2022版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本課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對長征過程的理解更為透徹,通過運用大量的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通過各種遞進式問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落實了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本課仍有完善空間。例如,如何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可以更好的控制課堂節奏;如何使新媒體教學與學生自學更為緊密的結合。 反思得失,不斷前進。附1:板書設計附2:核心素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材料 1935—1936年紅軍長征時期的標語等宣傳材料:“建立遵義的工農政權!”“遵義工農解放萬歲!”“和敵人搶時間,和敵人賽跑,堅決完成任務,拿下瀘定橋!”“大雪山,不算大,最高不過七十八,算個啥!同志們,比賽吧,看誰最先登上它,頂呱呱!”“牛皮腰帶三尺長,草地荒原好干糧;開水煮來別有味,野火燒熟格外香;一段用來煮野菜,一段用來熬鮮湯,有湯有菜花樣多,留下一段戰友嘗!”——摘編自袁馗《紅軍長征中的標語口號:長征精神的生動載體》等(1)據材料,指出與上述宣傳內容相關的歷史事件。(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具體史實闡述對“紅軍長征”的認識。(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答案】(1)事件:遵義會議、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2)觀點:紅軍長征,堅定信念、不怕困難論述: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紅軍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長征初期由于指揮上的“左”傾錯誤,湘江戰役后紅軍力量銳減。1935年遵義會議后,糾正了“左”傾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在毛澤東的指揮下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人跡罕至的大雪山,走過杳無人煙的茫茫草地。在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和革命事業必勝的信念鼓舞下,紅軍將士保持樂觀、甘愿吃苦,寧死也不掉隊,最終跨越重重障礙,1935年到達陜北吳起鎮。后來的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取得勝利。讀解標課元單壹析分材教元單貳標目習學元單叁計設學教元單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