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7張PPT)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5.2 社會歷史的發展1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的重要性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與基本規律你認為要想活下去需要什么?“我們想要有所作為,首先必須活著,活著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也就是要有物質生活資料。”——馬克思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管子》中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孔子主張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這些思想說明了什么?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1. 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的重要性為了生活,首先要解決衣食住行等生活資料物質資料生產活動需要進行采取一定的方式需要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即(1)物質資料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2)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提示:生產方式 生產力 + 生產關系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1)生產力的含義: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生產力誰來改造怎么改造改造什么勞動者:即人,在生產力中起主導作用勞動資料:所運用的物質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勞動工具勞動對象:被加工改造的物。注意: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2)生產關系的含義: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如:雇傭剝削、平等互助)產品分配關系(如:按勞分配、按需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如:公有制、私有制起決定作用,是經濟制度的基礎)生產關系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生產方式的地位和作用(1)物質資料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2)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3)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 ——馬克思“手推磨”和“蒸汽磨”代表以生產工具為標志的生產力水平;“封建主”與“資本家”則代表社會所采取的經濟結構,即生產關系狀況。(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B.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大鍋飯:分配的平均主義,壓抑了人們的積極性,使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結論1:社會發展的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A.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傳統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我國農村土地荒廢,產業化水平低。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后,產業化水平提升,農民收入增加。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結論2: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使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核心歸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原理內容:(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方法論】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示意圖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4.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1)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2)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意識形態: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等制度:政治、法律制度 注意:與經濟有關的制度和政策,屬經濟基礎,如:生產資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場經濟體制、財稅制度、土地“三權分置”制度、退休政策,等組織:政黨組織和社會組織設施:軍隊、警察、法庭、政權機關等政治上層建筑:經濟基礎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與之相應的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部門、黨派等國家機器和政治組織。觀念(思想)上層建筑: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哲學、宗教、文化傳媒等。知識拓展:上層建筑包括政治上層建筑和觀念上層建筑以下哪些屬于生產力?哪些屬于經濟基礎?哪些屬于上層建筑?1.生產資料公有制2.《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3.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5.按勞分配制度6.大機器生產7.人民代表制度8.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9.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相互關系10.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經濟基礎經濟基礎經濟基礎生產力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上層建筑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章 總綱第十二條 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一條第六 款 私有財產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中國經濟:公有制為主體美國經濟:以私有制為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思考: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有什么聯系?經濟基礎決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決定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的意識形態。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A: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合法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有了以上法律規定后,原本害怕企業做大做強后,合法財產得不到國家法律保護的民營企業家們,敢更加放手經營企業了,使得經營效益得到提高,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思考:材料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上層建筑經濟基礎問:太平天國的各項制度非常優秀,為什么沒有發揮出好的作用,推動社會發展?B: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當上層建筑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A.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B.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判斷: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規律(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總結: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1、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②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2、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當上層建筑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總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是人類社會兩大基本規律。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貫穿人類社會始終任何社會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意義:這一普遍規律的發現,使人類第一次解開了社會歷史領域之謎,使關于社會歷史的理論第一次真正成為科學。5.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與基本規律: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兩大基本矛盾和兩大規律生產力生產關系總和—即經濟基礎)決定反作用決定反作用上層建筑意識形態(觀念或思想上層建筑)制度、組織和設施(政治上層建筑)這兩對矛盾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平等的,其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更為基本,是一切矛盾的社會根源。“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構成一個三角結構的動態系統。(1)一般而言,涉及經濟體制改革(如所有制結構調整、分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體現的是生產關系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2)涉及政治體制改革(如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國家機構改革、法律法規的完善、思想觀念的轉變等),體現的是上層建筑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區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選擇題考點 抄)2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階級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共產主義的目標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低級高級回顧人類社會走過的歷程:思考:由此可見,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什么?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社會歷史發展(1)總趨勢: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2)實現方式(動力):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即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注意: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2. 階級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1)基本矛盾:(2)矛盾性質:(3)解決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對抗性的矛盾通過階級斗爭實現,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主要矛盾3. 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1)基本矛盾:(2)矛盾性質:(3)解決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非對抗性的矛盾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決。主要矛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總之: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歷史唯物主義科學的揭示了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①改革的性質:②改革的作用:改革的根本目的:(4)改革的意義和目的: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比較 社會“基本矛盾”與“主要矛盾”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間的矛盾階級社會的主要矛盾是階級矛盾。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 的矛盾運動(2)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比較幾個“動力”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4. 共產主義的目標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共產主義的目標是消滅階級對立,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解決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鄧小平指出:“ 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經過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 ”5. 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地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課堂小結社會歷史的發展總趨勢社會歷史的發展的規律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方式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共產主義社會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社會基本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階級社會:階級斗爭社會主義社會:改革誤區集錦:1、生產關系對生產力起推動作用2、上層建筑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3、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革命4、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5、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動力6、改革是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社會關系(適合才推動,不適合則阻礙)(適合才推動,不適合則阻礙)(根本動力是社會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改革是直接動力、強大動力)(不是根本改變,而是自我完善,自我發展)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我國改革開始于農村,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是我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我國農村改革始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為發展農村生產力,滿足廣大農民擺脫貧困、過上富裕生活的期盼,黨中央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關于農業改革發展的文件,如1982年發布《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明確肯定“包干到戶”等形式的責任制的社會主義性質;1991年頒發《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把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主的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確立為我國農村的一項基本經營制度;2016年制定《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推進“三權分置”改革;2018年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導農村改革發展不斷深入。小崗村的改革發展實踐證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講常新,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加以說明。1、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我國改革開始于農村,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是我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我國農村改革始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為發展農村生產力,滿足廣大農民擺脫貧困、過上富裕生活的期盼,黨中央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關于農業改革發展的文件,如1982年發布《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明確肯定“包干到戶”等形式的責任制的社會主義性質;1991年頒發《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把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主的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確立為我國農村的一項基本經營制度;2016年制定《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推進“三權分置”改革;2018年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導農村改革發展不斷深入。小崗村的改革發展實踐證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講常新,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加以說明。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適合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不適合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4分)(原理,大前提)②不斷調整生產關系,讓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小崗村進行“大包干”改革、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和土地流轉,發展集體股份經濟,不斷破除阻礙農業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和經營機制弊端,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發展。(4分)(小前提,定性)③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是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解放生產力的基本方式,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2分)(結論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