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生物學 年級 七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第二單元 多種多樣的生物 第三章 微生物 第二節 細菌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細菌的電鏡圖,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征,構建“細菌是單細胞生物,無成形的細胞核”的概念,并嘗試運用概念對細菌進行分類。 2.通過分析資料,了解細菌的繁殖特點,發展科學思維。 3.通過探究酸奶制作方案及巴斯德鵝頸瓶實驗,初步掌握“作出假設,驗證假設”的科學探究方法。 4.通過開展實踐活動,辯證地看待細菌與人類的關系,構建“有些微生物會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產、醫藥工業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的概念,形成健康生活的態度和行為習慣。教學思路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展示播放】 1.游客喂喜馬拉雅旱獺的圖片。 2.鼠疫視頻。 【提出問題】 接近旱獺的行為有哪些風險? 【學生活動】 學生根據圖片、視頻及生活常識嘗試回答問題,了解到某些細菌能使人類患病,進一步學習細菌的相關知識,有利于我們趨利避害。 聯系生活,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新課。了解細菌的形態,嘗試分類 【提出問題】 為什么培養菌落才能用肉眼看見細菌? 【學生活動】 學生根據上節課的學習,認識到細菌因為個體十分微小,所以需要培養菌落才能肉眼可見。如果想觀察細菌的形態結構,需要借助高倍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 【展示圖片】 鼠疫耶爾森菌、大腸桿菌、保加利亞乳桿菌、嗜熱鏈球菌、肺炎鏈球菌、霍亂弧菌六種與學生生活較密切的細菌電鏡圖。 【引導分析】 1.細菌是由一個細胞還是多個細胞構成? 2.細菌有哪些形態? 3.請嘗試根據細菌的形態,對上述六種細菌進行分類。 【學生活動】 學生通過觀察不同細菌的電鏡圖,歸納出細菌都是單細胞的生物,大致有桿狀、球狀、螺旋狀三種形態,并嘗試根據細菌的形態,對細菌進行分類。 問題導學,聯系已有知識,通過觀察、比較和歸納,了解細菌的形態,構建“細菌是單細胞生物”的概念,并嘗試對細菌進行分類。觀察比較細菌及動植物細胞的結構示意圖,歸納細菌的結構特征 【提供資料】 不同種類細菌、動物和植物細胞的結構示意圖。 【小組討論】 1.細菌都具有哪些基本結構? 2.與動植物細胞相比,細菌在結構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3.根據細菌的結構推測,細菌能夠像植物那樣進行光合作用嗎?說說你的理由。 4.除基本結構外,有些細菌還有什么特殊結構?嘗試說說這些結構的功能。 【學生活動】 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資料分析,小組討論并匯報,歸納出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原核生物;沒有葉綠體,大多數細菌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等結構特征。 問題驅動下的小組合作學習,突破教學重點。通過觀察比較、資料分析,構建“細菌無成形的細胞核”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分析資料,了解細菌的繁殖特點 【提供資料】 資料一 細菌分裂生殖的視頻。 資料二 有機物是細菌生長、繁殖的關鍵因素;一定范圍內,溫度升高,細菌繁殖速度加快;細菌往往適合在濕度高的地方生存。 資料三 在環境適宜的條件下,大腸桿菌平均約20分鐘繁殖一代,1個大腸桿菌12小時后可繁殖出上億個后代。 【提出問題】 1.細菌通過什么方式繁殖? 2.細菌的繁殖有什么特點? 3.細菌的繁殖需要什么環境條件?對你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啟示? 【學生活動】 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分析資料,直觀感受到細菌繁殖能力強,分裂生殖速度快,但受有機物、溫度、水分等條件的影響,認識到在生活中應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 直觀呈現細菌的分裂過程,引導學生認識細菌的繁殖方式和特點。引導學生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提升學生的健康意識。開展調查活動,辯證看待細菌與人類的關系 【提供資料】 大腸桿菌是人體腸道中的常見細菌,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增強消化能力、合成維生素B和維生素K、維持腸胃功能的正常等。但其中很小一部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引起人和多種動物發生胃腸道或尿道等多種局部組織器官感染。 【提出問題】 你如何看待細菌與人類的關系? 【學生活動】 學生通過課前調查,課上小組匯報,了解有些細菌生活在人體內,會使人患病,如鼠疫耶爾森菌、肺炎雙球菌、霍亂弧菌等;也有些能幫助人體合成維生素,對人體健康有益處,如酸奶中的保加利亞乳桿菌、嗜熱鏈球菌等。還有些細菌可以為人類所用,如幫助我們凈化污水、生產沼氣、生產胰島素等。 辯證地看待細菌與人類的關系,構建“有些微生物會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產、醫藥工業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的概念,形成健康生活的態度和行為習慣。探究酸奶制作方案,思維訓練“作出假設,驗證假設” 【科學探究】 酸奶制作方案(“√”表示有此操作,“×”表示無此操作) 方案步驟將新鮮牛奶和糖混合煮沸冷卻至42~43℃加入酸奶密封,放在溫暖的環境下數小時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方案四√√√√√【提出問題】 1.你認為哪個方案能成功制作出酸奶? 2.依據培養細菌、真菌的一般方法,嘗試分析各個步驟的目的。 【學生活動】 學生通過分析、討論,認為方案四能成功制作出酸奶。依據培養細菌、真菌的一般方法,推測煮沸相當于高溫滅菌,加入酸奶相當于接種。 【引導分析】 1.方案一為什么不能制作出酸奶? 2.方案一和方案四對照,可以得出牛奶中不能自然產生乳酸菌,那乳酸菌和其他能使牛奶腐敗變質的細菌從何而來? 【思維訓練】 巴斯德鵝頸瓶實驗。 請推測巴斯德作出的假設是什么?這個實驗能夠驗證他的假設嗎? 【學生活動】 學生根據對酸奶制作方案的分析,推測巴斯德作出假設是:導致肉湯腐敗的微生物來自空氣中的細菌。根據培養菌落的方法,嘗試分析巴斯德實驗,認同巴斯德實驗能夠驗證他的假設。 發展學生基于證據和邏輯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科學思維。課堂小結,學以致用 【提出問題】 細菌分布廣泛與哪些特點有關? 【學生活動】 1.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小結細菌的形態、結構和生殖特點,形成知識網絡體系。 2.學生運用本節課所學知識,嘗試回答教材“練習與應用”的概念檢測題。通過題目中對根瘤菌和藍細菌的介紹,進一步完善細菌的知識網絡。 引導學生形成知識網絡體系,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評課本節課,教師引導學生課前開展關于“細菌與人類關系”的調查活動,課上分析酸奶的制作方案,注重體現科學、技術、社會的聯系,積極落實課程標準中關于“教學過程重實踐”的課程理念,以及關于科學探究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建構概念,讓學生以豐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實為基礎,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觀察、比較、分類、歸納、分析等方法解決問題,形成概念,發展科學思維。教師還注重對教材資源的挖掘與整合,使教學過程更自然、連貫。總而言之,本節課,教師緊扣教學目標,設計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知識,發展核心素養。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