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走向整體的世界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之走向整體的世界知識點講解知識點一 全球航路的開辟一、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1.動因(1)經濟根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1] 資本主義萌芽 的出現,對金銀財富和市場的需求增加。(2)社會根源:[2] 《馬可·波羅行紀》 引起歐洲人的“尋金熱”。(3)商路危機:奧斯曼帝國控制東西方商路,威脅傳統東西貿易通道的安全。(4)精神動力:[3] 人文主義 鼓勵冒險精神;傳播基督教的狂熱。2.條件(1)主觀: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航海家的探險精神。(2)客觀: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地理和航海知識的完善。 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探尋新航路的原因(1)地理位置優越,都處在大西洋沿岸,便于進行海上探險。(2)掌握了先進的航海技術。(3)都是中央集權的國家,有能力支持和供應遠洋航行所必需的裝備和費用。(4)兩國都熱衷于傳播天主教。二、新航路的開辟支持國家 時間 航海家 方向 開辟的新航線葡萄牙 1487—1488年 [4] 迪亞士 向東 到達非洲好望角。1497—1498年 [5] 達·伽馬 向東 繞過好望角駛達印度。西班牙 1492年 哥倫布 向西 開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1519—1522年 [6] 麥哲倫船隊 向西 完成環球航行。三、其他航路的開辟1.背景: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據了歐洲至亞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路線。2.航線開辟北大西洋 海上航線 ①1497年,英國卡伯特父子發現紐芬蘭島。 ②16世紀,法國人卡蒂埃到達拉布拉多半島。北冰洋地 區的航路 ①16世紀,荷蘭的巴倫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 ②17世紀初,英國人哈得遜多次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亞洲的航路。 ③俄羅斯人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南半球航 線的開辟 ①1578年,英國人德雷克到達美洲南端的合恩角。 ②1642—1643年,荷蘭人塔斯曼環航澳大利亞時,到達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3.影響:進一步豐富了人類的地理知識,開辟了眾多重要的新航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直接聯系。知識點二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1.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人口遷移 ①背景:新航路開辟。 ②表現:歐洲殖民者入侵并在[7] 美洲 建立殖民地;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被販賣到美洲。 ③結果:美洲的[8] 印第安人 人口減少,美洲成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物種交換 ①因素:人口遷移。 ②表現: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的家畜家禽、農作物、水果等引入美洲;美洲的物產也流向世界各地。 ③影響:豐富了食物種類,增加了糧食產量,促進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疾病傳播 ①因素: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 ②表現:歐洲人將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9] 美洲和大洋洲 。 ③結果: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和原有社會解體;使得歐洲人能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統治。2.商品的世界性流動(1)印度洋貿易:歐洲商人在與[10] 阿拉伯商人 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2)大西洋貿易:歐洲與非洲、美洲之間形成了罪惡的[11] 三角貿易 。(3)太平洋貿易①葡萄牙:形成以[12] 澳門 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參與中日之間的絲銀貿易。②西班牙:主要在其殖民地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進行貿易。“馬尼拉大帆船”運載中國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產品到[13] 墨西哥 交換白銀,再將白銀運回馬尼拉。③影響:日本和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14] 貿易網絡 逐漸形成。3.早期殖民擴張(1)概況①16世紀,葡萄牙將巴西變為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15] 印度果阿 、馬六甲和澳門等地建立殖民據點和商站。②16世紀,西班牙殖民侵略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地區,亞洲的[16] 菲律賓 淪為其殖民地。③17世紀,荷蘭、英國、法國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建立多個殖民地。(2)影響對美洲、非洲 中斷了美洲和[17] 非洲 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對亞洲 亞洲的古老帝國受到沖擊。對歐洲 ①引發商業革命:商品種類與流通量成倍增長;股份公司與證券交易所出現;歐洲的商業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轉移到[18] 大西洋沿岸 ,英國、法國、荷蘭等新的商業強國崛起。 ②引發[19] 價格革命 :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投機活躍;依賴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下降,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資本主義加速發展,[20] 封建制度 瀕于解體,推動了歐洲社會轉型。對人類社會 打破了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時代。對世界市場 促進了國際勞動分工的出現,[21] 世界市場 初步形成。情境1 哥倫布給西班牙國王的書信哥倫布在給西班牙國王的書信中說:“黃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寶貴的,黃金是財富,誰占有黃金,誰就能獲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此段材料反映了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是什么?答案 由于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人們對黃金的追求日趨狂熱。情境2 葡萄牙的航海活動從葡萄牙的亨利王子開始,地理大發現和航海探險開始變得有計劃、有組織。他部署了一系列的探險活動,使遠航成為全國感興趣的事業。——摘編自張箭《地理大發現研究》根據材料說明為什么葡萄牙的航海活動能成為“全國感興趣的事業”。答案 葡萄牙王室的大力支持。圖解歷史新航路的開辟過程情境3 卡伯特父子航海探險的意義15世紀末,英國卡伯特父子發現了紐芬蘭島,而且把哥倫布開辟的新航線擴展到北美和北大西洋。——摘編自張箭《地理大發現研究》卡伯特父子的航海探險對英國有何重大意義?答案 使英國加入地理大發現的行列,成為英國進行海外擴張的前端。概念新航路、全球航路(1)新航路:15、16世紀之交,西歐各國本想探尋通往東方的航線,經過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等人的探索活動后,開辟了通往亞洲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這些航路通常被叫作“新航路”。這一時期被稱為大航海時代。(2)全球航路:指新航路和其他航路的總和。其他航路主要指北大西洋航線、北冰洋航線和南半球航線。情境4 非洲奴隸被迫移民對非洲的影響 16世紀被迫移民的非洲奴隸約有30萬,17世紀約有190萬,18世紀則有近700萬。——[比]埃里克·范豪特《世界史導論》 大量奴隸被迫移民,對非洲產生了哪些影響?答案 使非洲喪失了大量精壯勞動力,極大地破壞了非洲社會生產力,打斷了非洲社會發展的正常進程;是黑人傳統文明衰落、非洲落后的禍根;對黑人的種族歧視是黑奴貿易帶來的直接惡果。情境5 全球物種交流的加深 上圖是有關英國咖啡館的繪畫,這幅1674年的木刻畫來自一張“讓人清醒并有益健康的咖啡飲品的優點”的廣告單頁。 這幅繪畫說明了什么?答案 原產于非洲的咖啡走進了英國的咖啡館,說明新航路開辟后,隨著世界市場不斷開拓,全球物種的交流加深。概念資本原始積累資本原始積累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前,通過暴力等非正當手段使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分離,使生產資料聚集在少數人手里的過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一方面用暴力手段迫使小生產者同生產資料分離,積累資本,以英國的圈地運動最為典型;另一方面用武力征服殖民地、搶劫金銀財物、販賣奴隸等手段來聚斂財富。探究點演練及歸納總結探究1 航海史上的壯舉材料一 1405—1433年,明代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先后訪問亞洲、非洲30余國和地區,最遠抵達今東非肯尼亞的馬林迪,并有完整的航海圖,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印度和阿拉伯的航海家早就航行在印度洋上,他們還沿非洲東岸向南航行,最遠到達今莫桑比克。15世紀末,葡萄牙人達·伽馬就是利用上述航海成就,開辟了繞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直達印度的新航路。——摘編自孔祥民主編《世界中古史》材料二 15—16世紀的西歐社會在“尋金熱”和傳教熱的鼓動下,具有強烈的海外擴張欲望,航海探險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這是中國航海所無法相比的……其中專制君主“對于權勢和財富的追求”,新興資產者擴大原始積累的愿望更為強烈。……對物質利益的共同追求,為專制君主與私人航行相結合提供了社會前提。這些決定了西方航海社會基礎的廣泛性,使之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摘編自李隆慶《十五至十六世紀中西航海不同結局的原因初探》材料 主旨 材料一介紹了中國、印度和阿拉伯人的航海成就助推了葡萄牙人達·伽馬開辟直達東方的新航路。材料二主要介紹了西方航海探險的前提條件的特點。思考:(1)根據材料一,指出哪些因素促進了新航路的開辟。試答: 中國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擁有完整的航海圖、印度和阿拉伯的航海家在印度洋上的航海成就助推了新航路的開辟。 (2)根據材料二,歸納西方航海探險的特點。試答: 物質利益為主要動力;專制君主與私人航海相結合;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歷史解釋——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比較鄭和下西洋 新航路開辟背景 封建君主專制的強化。 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目的 主要是政治目的,“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尋找奇珍異寶。 主要是經濟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奪財富。性質 封建性政治行為的貢賜貿易。 資本主義經濟行為的海外殖民。方式 進行朝貢貿易,以和平友好交往為主要方式。 以武力掠奪為主要方式。影響 增強了中國和亞非國家人民的友好往來;但朝貢貿易無益于國計民生,沒有帶動民間商業貿易的發展。 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引發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相同 點 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都促進了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都有王室的支持;都有航海家的冒險精神;都增進了往來,促進了文明的傳播等。歷史解釋——新航路開辟的基礎和背景(1)一般的和普遍的因素①政治因素:到15世紀末,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都由等級君主制國家發展到專制君主制國家,實現了民族獨立、國家統一、中央集權,這些國家積極謀求擴張勢力、擴大版圖、擴充臣民。②經濟因素:14—15世紀,西歐商品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資本主義萌芽和成長,歐洲社會需要比較多的金銀來鑄造貨幣,當時的歐洲人,特別是西歐的商人和探險家醉心于到海外去冒險、擄掠金銀珍寶。③宗教因素:基督教自認為是普世宗教,基督教的理想是探險、發現、擴張的催化劑和助燃物,它使各種各樣世俗的要求都罩上了神圣的光環,成為探險家和征服者的精神支柱之一。(2)歐洲獨特的因素和條件①地理條件和商路問題:歐洲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地緣優勢,而且選擇了“正確的”擴張方向,“科學的”推進目標,繞過東地中海地區的穆斯林勢力,開辟到東方國家的新航路,直接與它們通商做生意,是新航路開辟最直接、最主要、最獨特的因素。②馬可·波羅和眾多旅行家的催化誘發:《馬可·波羅行紀》和其他一些著作在歐洲傳頌,激起歐洲人對東方的向往和冒險遠游的熱情,這也是新航路開辟較為重要、直接、獨特的因素。③自然地理學基礎:歐洲具備了從事新航路開辟所必需的基礎和條件,即了解了大地的形狀、大小、水域包圍陸地抑或陸地包圍水域、氣候帶等自然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④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文藝復興在思想上、文化上和精神上哺育了新航路開辟,宗教改革加速了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也使西方列強加緊了在探險、發現、殖民、掠奪方面的競爭。(3)其他的因素和條件①覓友遏制土耳其和仙島金地的傳說:尋覓聯絡盟友反擊土耳其和阿拉伯穆斯林,尋找各種傳說中的大陸、島嶼、產金出寶之地,也是歐洲、特別是西歐從事新航路開辟的重要因素。②造船術、航海儀器、天文學和制圖術的發展:新航路開辟前歐洲已具有相當高的造船能力和航海技藝,在海圖、羅盤、星盤以及計時器的研制方面,西方逐漸走到了東方的前頭。③造紙術、印刷術和熱兵器的發展:新航路開辟前造紙術、印刷術在歐洲已相當普及,這就創造了大量保存、廣泛傳播、迅速普及人類積累的各種知識的可能性;熱兵器的發展為歐洲人征服美洲、大洋洲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探究2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材料 由于歐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遠洋貿易的航線,全球貿易和物種交流發展起來……地理知識的積累使他們能夠把世界各地區通過便捷的貿易網絡連接起來……糧食作物、牲畜品種、病菌與人類移民也漂洋過海……農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傳播改善了人類的營養狀況,增加了東半球的人口……大量移民和人類群體的遷移改變了美洲的社會文化圖景,加速了世界人民的融合……推動了全球一體化進程。——[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材料 主旨 材料主要介紹了新航路開辟對世界航線、全球貿易、物種交流、人口遷移、文化交融等方面的世界性影響。思考:根據材料信息,歸納新航路開辟對世界歷史進程的影響。試答: 全球貿易網絡建立,世界市場雛形出現;促進了商品、物種和人口的世界性流動;人類的食物結構發生改變,東半球人口增加;美洲土著人口減少,文化結構發生改變,不同地區文化融合加速;世界開始連為一體,全球一體化進程開始。 歷史解釋——多視角認識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 聯系之路” 引起商業革命,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聯結通道,世界市場初具雛形。“文明交 流之路” 促進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相互往來和動植物的大交流,推動了人口的遷移,打破了各個文明區域間孤立、分散、隔絕的狀態,推動了人類文明的交融。“思想震 撼之路” 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沖擊了神學理論,開闊了人們的眼界,促進了自然科學發展。“殖民掠 奪之路” 作為資本原始積累重要手段的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登上歷史舞臺,給亞非拉國家帶來空前的災難。“社會轉 型之路” 引起價格革命,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探究3 新航路開辟對中國的影響材料 西班牙占領菲律賓后,很快就開展了西班牙與中國商人之間經馬尼拉、新西班牙(墨西哥)至西歐的貿易往來。在殖民統治時期,墨西哥上流社會以擁有中國綢緞、瓷器和工藝品為榮耀,而歐洲各國宮廷貴族也以穿著中國絲綢錦緞為華貴。一些原產美洲的物產,如玉米、土豆、西紅柿、花生、番薯、煙草,由墨西哥經馬尼拉逐漸傳入中國,并成為中國廣泛種植和食用的物品。除此之外,天主教會的傳教士也經馬尼拉來到福建、浙江和臺灣進行傳教活動。——摘編自黃邦和、薩那、林被甸主編《通向現代世界的500年》材料 主旨 材料介紹了新航路開辟后,中國物產在美洲和歐洲的興盛,以及美洲的農作物和西歐的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思考: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新航路開辟對中國的影響。試答: ①促使中國同西歐和美洲地區開展貿易往來。②原產于美洲的農作物傳入中國,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使糧食產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促進了中國人口的增長。③西方天主教會的傳教士來到中國,把歐洲進步的科學技術知識傳到中國,同時把中國的歷史文化介紹給西方,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 唯物史觀——新航路開辟對中國的影響(1)經濟①給中國帶來了新的農作物,如玉米、甘薯等,增加了糧食產量,對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的增長和貧瘠地區的開發產生了直接影響。②中國更多的土地種植經濟作物,出現專業生產區域,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③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推動白銀成為明清時期的主要貨幣及中國的稅制改革。(2)文化 “西學東漸”開始,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東來,帶來了一些西方先進科技,促進了有識之士的思想解放,為中國科技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如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介紹了歐洲先進的水利技術。(3)對外關系①西方殖民者開始侵擾我國東南沿海,如葡萄牙侵占中國澳門,荷蘭侵占中國臺灣,既破壞了中國主權,又給沿海居民帶來深重災難。②一方面,中國被迫開始進行反侵略斗爭,如鄭成功收復臺灣;另一方面,為抵制西方殖民者的侵擾,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這一政策使中國失去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阻礙了中西方正常的經濟文化交流,導致中國逐漸落伍。探究4 西方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材料一 與哥倫布開辟通往美洲新航路的同時,西班牙人就開始對西印度群島的征服和掠奪。西班牙殖民者以海地為基礎,進而征服了整個西印度群島。他們對印第安人肆意屠殺,到16世紀40年代,海地島上6萬多印第安人僅剩下500人,而牙買加、波多黎各、古巴等地的幾十萬印第安人已被斬盡殺絕。……西班牙殖民者還在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白骨上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摘編自孔祥民主編《世界中古史》材料二 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及接踵而來的葡萄牙人、英國人、法國人等,通過對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與土著居民的接觸、交往和融合,給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還使新舊大陸的物產得以交換和傳播……東西兩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匯合,開啟了人類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摘編自黃邦和、薩那、林被甸《通向現代世界的500年》材料 主旨 材料一從屠殺印第安人和掠奪美洲大量財富兩方面介紹了西班牙對美洲的征服和掠奪。材料二主要說明哥倫布發現美洲后西方殖民擴張的客觀進步影響。思考:(1)根據材料一,簡要歸納西班牙在美洲殖民擴張的影響。試答: ①屠殺、奴役印第安人,使印第安人口數量銳減,國家被毀滅,文化被湮沒。②販賣黑人奴隸開墾美洲,阻礙了非洲的文明進程。③美洲金銀財富被大量掠奪。 (2)根據材料二,簡析近代西方殖民擴張帶來的客觀影響。試答: 促進了世界人口的遷移;給美洲帶去了新世界的文明,促進了美洲的發展;推動了物種交流與傳播;推動了東西不同文化的融合;推動了人類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進程。 歷史解釋——西歐國家早期殖民擴張的多重影響對世界 市場 殖民擴張和掠奪是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得到拓展,越來越多的國家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促進了世界的一體化。對殖民 國家 從殖民地掠奪的大量財富轉化為資本,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對殖 民地 殖民主義帶來災難和禍害,造成了亞、非、拉美地區的落后;殖民擴張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有利于殖民地的發展進步。對國際 關系 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引起了殖民爭霸戰爭。如經過英荷戰爭、英法戰爭,18世紀中期英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命題點習題講解命題點1 新航路開辟的背景1.[2021福建]公元8—9世紀,阿拉伯人大規模地將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獻翻譯成阿拉伯語。到了14世紀,其中的一些文獻已陸續傳到歐洲。這為( A )A.新航路開辟創造了條件B.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礎C.啟蒙運動提供了依據D.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解析 14世紀,阿拉伯人保存的文獻陸續傳到歐洲,其中包括中國的指南針技術、古希臘地理學家的地圓學說等,這為15世紀新航路開辟提供了支持,A項正確。命題變式2.[2024河北測試]新航路開辟雖然得到了集權政府的支持,但并不是每一次遠洋航行都能獲得政府的財力和物力支持。大航海能夠持續下去,更多的是靠其自身豐厚的回報以及因此獲得的投資者的青睞。這反映了( C )A.歐洲商業格局的變化 B.西歐國家王權的加強C.新的生產方式的拓展 D.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解析 根據材料“更多的是靠其自身豐厚的回報以及因此獲得的投資者的青睞”可知,新航路持續下去的主要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導致新的生產方式發展,對世界各地的物產需求增加,C項正確。命題點2 新航路開辟的影響3.[2023江蘇]1522年,葡萄牙向西班牙提出抗議,認為其船隊進入香料群島摩鹿加侵犯了葡萄牙領土,西班牙予以回絕,雙方各執己見。1529年,兩國依靠地圖學和航海經驗最終簽訂條約,劃出了一條縱貫太平洋的分界線,紛爭暫時得以平息。該條約的簽訂( D )A.是歐洲均勢外交的體現B.是西方列強瓜分世界的開始C.確立了國家主權的原則D.加深了對全球整體性的認識解析 由題干時間“1522年”及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正處于新航路開辟后的早期殖民擴張時期。材料指出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依靠地圖學和航海經驗最終簽訂條約,劃出了一條縱貫太平洋的分界線,紛爭暫時得以平息”,表明該條約的簽訂加深了對全球整體性的認識,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斗爭,不是歐洲均勢外交,排除A項;1493年教皇子午線的出臺是西方列強瓜分世界、劃分勢力范圍的開始,排除B項;《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了國家主權的原則,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4.[2023廣東]有學者在評價某歷史事件時說:“無非是其通過探險活動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個單一的航海體系,那就是歐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為基礎將他們的影響力擴展到所有大陸的整個過程。”下列選項中符合該學者評價角度的是( D )A.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與擴散B.社會從傳統到現代C.文明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D.世界從分散到整體解析 根據材料“歐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為基礎將他們的影響力擴展到所有大陸的整個過程”并結合所學可知,探險活動指的是新航路開辟,影響力擴展到所有大陸指的是地理大發現、世界連成一個整體的過程,D項正確;17、18世紀,在歐洲和北美封建主義的基礎受到沖擊,繼尼德蘭革命之后,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開辟了道路,歐洲大陸的主要封建國家也陸續進行改革或革命,材料并未體現相關內容,排除A項;推動社會從傳統到現代、促使文明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的是工業革命,排除B、C兩項。命題變式5.[2022山東]下圖為世界物種交流過程中兩種作物的傳播路線示意圖,兩種作物是( C )A.小麥、玉米 B.玉米、水稻C.小麥、甘蔗 D.水稻、甘蔗解析 根據材料中箭頭走向可以看出,兩種作物都傳播到了非洲和美洲,據此可判斷出這是伴隨著新航路開辟才出現的。玉米原產于美洲,水稻原產于中國,小麥原產于西亞地區,甘蔗原產于南亞、東南亞地區。綜上可判斷兩種作物分別是小麥和甘蔗,故選C項。命題點2 新航路開辟的影響1.[2021天津]1526年,一位非洲國王控訴,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將他們賣掉,“以至于我們國家的人口正在大量喪失”;1549年,巴西的種植園已經有了非洲人勞作的記錄。據此可以佐證( C )A.世界市場的成型 B.工業革命的沖擊C.三角貿易的初現 D.殖民體系的確立解析 據材料“1526年”“1549年”可知,這時處于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時期,再根據材料中非洲國王的控訴及“巴西的種植園已經有了非洲人勞作的記錄”可知,這可以佐證三角貿易的初現,故C項正確。世界市場成型于18世紀,故A項排除;工業革命此時尚未開始,故B項排除;殖民體系的確立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故D項排除。2.[2023北京,12分]延續與變遷材料一 西方傳統觀點認為,公元1500年前后是歐洲歷史的分水嶺,此時歐洲告別中世紀,進入現代。材料二 20世紀后期,有學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這一時段固然重要,但還不能稱之為歐洲歷史的分水嶺,因為此時歐洲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關系等領域并無本質變化。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18世紀中后期,此后歷史才真正步入現代,分水嶺才真正出現。歷史發展往往是一個延續與變遷交織的過程。從這一角度,結合15—18世紀歐洲的重大史實,評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觀點。解析 圍繞歷史發展往往是一個延續與交織的過程,選取15—18世紀歐洲的相關史實展開論述,具體可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展開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示例 材料一與材料二的觀點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更認同材料二中的觀點。(2分)史實說明:15—18世紀的歐洲歷史是一個延續與變遷交織的過程,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關系等領域并無本質變化。直到18世紀中后期,歐洲歷史的分水嶺才真正出現。政治上: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初步建立了君主立憲制,但君主權力仍然很大,保留了行政權;18世紀初,責任內閣制形成并得以完善,議會取得了對行政權力的監督控制權,君主“統而不治”,只是最高權力的象征。經濟上: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手工工場出現,西歐各國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到18世紀中后期,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機器大工業逐步取代了工場手工業,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文化上:歐洲先后出現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啟蒙運動興起于17世紀的英國,18世紀擴展到法國,啟蒙運動將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制度,提出建立“理性王國”的設想,思想解放的程度大大加深。社會關系上:工業革命后,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因此,18世紀中后期,歐洲社會真正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成為歐洲歷史的分水嶺。(10分)3.[2022福建,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為實現對世界歷史的整體認知,研究者們常將歷史予以分期,并對所劃分期進行典型特征概括,如“公元前500—公元200年:歐亞文明區的聯結”,“1000—1500年:跨文化交流的增速”等。結合所學知識,就世界史某一歷史分期進行典型特征概括,并根據具體史實予以論證。(要求:分期與特征概括明確,闡述充分,論據準確,邏輯清晰,不得照抄材料中的分期與特征概括)解析 本題設問要求突出“分期”與“典型特征”。據此,作答時可從以下幾個主題入手,如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蓬勃開展;16—18世紀:征服與掠奪;16—18世紀:人類思想解放;18—19世紀: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1914—1945年:帝國矛盾與戰爭災難; 1945—1991年:冷戰格局與美蘇爭霸等。答題時應緊扣主題,闡述應做到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體現學科思維與邏輯思辨能力,忌泛泛而談。答案 14—17世紀:發現的時代(2分)1500年左右,隨著西方商品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張去遙遠的東方尋金。在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航海家們開辟了從歐洲到世界各地的航線,發現了許多前所未知的地方,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14、15世紀,意大利商品經濟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得到較快發展,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把人當作世界的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由此發現了人,形成了文藝復興運動。(8分)結論:14—17世紀是人和世界被發現的時代。(2分)4.[2022.6浙江, 4分](節選)反思資本主義擴張史,侵略與經營有如兩翼,如影隨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地理大發現作為一個整體、作為一場統一的運動……是西歐封建社會內部某種擴張性體制形成的產物。作為整體的西歐是如何通過向世界擴張獲取利益的呢?……(一方面)是殖民主義者對非西方國家和地區的搶劫、掠奪、奴役、剝削;(一方面)區別于古代殖民行動……把自己(西歐)轉變成工業(手工業)生產中心……在不平等的關系上把西歐與世界各地結合起來,從而把世界各地的產品轉化為自己的物質財富。……16世紀和17世紀初是西歐國家通過殖民征服和海外貿易,使自己向世界生產中心轉化的過程。——摘自王加豐《擴張體制與世界市場的開辟》(1)根據材料一,概括早期資本主義貪婪性的表現。在資本主義的擴張中,曾經“良好的錨地”戈雷島卻成了擴張者的跳板,并在歷史歲月中見證了擴張者的諸般惡行,請結合所學予以概述。(4分)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殖民主義者對非西方國家和地區的搶劫、掠奪、奴役、剝削”“把自己(西歐)轉變成工業(手工業)生產中心”及早期殖民擴張的相關知識進行概括。第二小問在第一小問答案的基礎上,根據材料“把世界各地的產品轉化為自己的物質財富”“西歐國家通過殖民征服和海外貿易,使自己向世界生產中心轉化的過程”等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作答即可。答案 (1)表現:野蠻掠奪殖民地;建立海外商品市場。概述:販賣奴隸活動的中轉站(或“最有代表性的奴隸貿易樞紐”,或“奴隸貿易集散地”);親歷殖民時代種種罪惡;奴隸貿易的歷史見證。(4分)5.[2022.1浙江,1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492年后,當歐洲船只將成千上萬的物種運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園時,全球的生態系統開始了碰撞與融合。有學者將其稱為“哥倫布大交換”,正是它讓意大利有了西紅柿,美利堅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國有了辣椒。毫無意外,哥倫布的遠航確實引起了生態大爆炸,就像它在經濟領域引起的震蕩一樣,這是塑造現代世界的眾多事件之一。——摘編自[美]查爾斯·曼恩《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材料二 新航路開辟后,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人口遷徙。16世紀初,第一批奴隸從非洲被直接運往美洲,萬惡的黑奴貿易開始,持續時間長達三四百年。……1680—1775年英國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輸送黑奴300多萬名,獲利極為豐厚。黑奴貿易還是支撐當時世界上最活躍的大西洋貿易體系的基礎。統計顯示,1709—1787年,英國從事海外貿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開往非洲的船只增長了11倍。造船業的發展、運往非洲交換黑奴的槍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連鎖反應,促進了其他制造業的發展。——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等(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寫出隨著“歐洲船只”一起進入美洲且極大地影響了美洲經濟生活的兩種主要糧食作物。列舉“商業革命”的具體表現,以佐證“哥倫布的遠航”在歐洲“經濟領域引起的震蕩”。(6分)(2)資本主義的發展掩蓋不了奴隸貿易的罪惡。根據材料二,概括17—18世紀黑奴貿易對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結合所學,分析“萬惡的黑奴貿易開始”的原因。(4分)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由隨著“歐洲船只”一起進入美洲并結合所學可知,這兩種糧食作物為小麥和水稻。第二小問結合“當歐洲船只……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園時”等及所學,從歐洲商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商品市場擴大、特權貿易公司建立、歐洲商路和貿易中心轉移等角度作答。第(2)問,第一小問由“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輸送黑奴300多萬名,獲利極為豐厚”“黑奴貿易……英國從事海外貿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造船業的發展……促進了其他制造業的發展”等進行概括即可。第二小問從受豐厚利潤的刺激、當時美洲土著人口銳減、殖民地勞動力極度匱乏等角度分析即可。答案 (1)作物:小麥、水稻。表現:歐洲商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商品市場擴大;英、法、荷等國建立特權貿易公司;歐洲商路和貿易中心改變。(6分)(2)影響:提供了資金來源;擴大了海外市場;促進了英國制造業的發展。原因:牟取暴利;美洲土著人口銳減,殖民地勞動力極度匱乏。(4分)6.[2020海南,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5、16世紀是歷史發展為世界歷史的重大轉折時期。轉折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在亞歐大陸農耕世界的內部,首先在西歐,社會經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變化。人類歷史的前資本主義時期因這個變化而歸于結束,資本主義開始以其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出現在歷史的地平線上。——據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 根據材料,圍繞“15、16世紀以來的西歐與資本主義世界”,自擬論題,并結合具體史實進行論述。(要求:論題明確;論述充分;邏輯清晰)解析 首先,確定論題,由“15、16世紀以來的西歐與資本主義世界”“首先在西歐,社會經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變化”“資本主義開始以其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出現在歷史的地平線上”可知,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促使世界歷史出現重大轉折。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從新航路的開辟、對外殖民擴張、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開展等方面展開論述。最后進行總結。答案 示例 論題: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促使世界歷史出現重大轉折。(3分)論述:15、16世紀,西歐國家商品經濟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此背景下,一批航海家開辟了通往美洲、亞洲等地的新航路。新航路的開辟使人類初步形成了全球交通網絡,各個大洲之間的相對孤立狀態被打破,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西歐國家為發展資本主義、積累原始資本,積極進行殖民擴張,世界聯系進一步加強,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在資本主義的推動下,西歐興起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人文主義思想得到傳播,促進了思想解放,進一步推動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9分)總之,15、16世紀西歐國家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3分)習題演練1.[2023湖南名校聯考]一位美國歷史學家指出:在歐洲的海外擴張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而是那些擁有資本的企業家們。該歷史學家( A )A.揭示了資本主義擴張的原動力B.對航海家的作用認識不足C.準確分析了新航路開辟的動因D.忽視了客觀條件的重要性解析 根據材料“在歐洲的海外擴張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而是那些擁有資本的企業家們”可知,該歷史學家認為商業活動推動殖民范圍的擴大,商業資本成為殖民擴張的內在動力,這強調了資本家對新航路開辟的推動作用,認識到資本主義具有擴張性這一本質特征,A項正確;該學者認為企業家在新航路開辟中的重要性高于航海家,其關注主體在企業家,這并不等于其對航海家的作用認識不足,B項錯誤;新航路開辟的動因有很多方面,僅強調企業家的作用并不全面、準確,C項錯誤;材料未提及新航路開辟的客觀條件,排除D項。2.[2024湖南聯考]哥倫布的航海活動沒有像達·伽馬那樣帶來西班牙人所需要的黃金和香料,西班牙人大罵哥倫布是“江湖騙子”。但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仍然兌現她對哥倫布的承諾:給哥倫布“航海司令”的頭銜、10%的戰利品。據此可知,哥倫布的遠洋探險活動 ( D )A.得到民間資助 B.蘊含巨額利潤C.多以官方為主 D.受到王室大力支持解析 據材料可知,西班牙女王給發現美洲的哥倫布豐厚回報,說明哥倫布的遠洋航行得到了王室的大力支持,D項正確;材料提及王室支持,未提及民間資助,排除A項;據材料“沒有……帶來西班牙人所需要的黃金和香料”可知,“蘊含巨額利潤”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哥倫布等人的探險活動雖然得到政府支持,但主要是私人操作,不屬于官方行為,排除C項。3.[2023哈爾濱三中檢測]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后,因歐洲殖民者血腥的屠殺和殘酷的壓榨剝削,印第安人大批死亡而瀕于滅絕:古巴30萬印第安人,至1548年瀕于絕跡;海地約25萬印第安人只剩500人。這一現象帶來的結果是 ( D )A.美洲移民結構的多元 B.拉美獨立運動興起C.歐洲價格革命的出現 D.傳統美洲文化中斷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殖民擴張使得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減少,甚至瀕于絕跡,這導致傳統美洲文化進程中斷,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美洲移民結構的多元,排除A項;拉美獨立運動的領導者多為土著白人,與材料現象無直接的因果關系,排除B項;價格革命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4.[2023黑龍江齊齊哈爾檢測]拉丁美洲在殖民地時期逐漸形成了雙親皆為白人的土生白人群體克里奧爾人、白人與印第安人混血的墨斯提索人、黑人與白人混血的穆拉托人、黑人與印第安人混血的桑博人……這些種族之間再進一步混血形成了100多種組合。這說明 ( B )A.拉美地區民族矛盾日益尖銳B.新航路開辟豐富了族群構成C.拉美各國積極吸納移民D.新舊大陸文明逐漸統一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人種的交流,改變了拉美地區族群的構成,B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拉丁美洲的民族矛盾問題,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拉美各國吸納移民的態度,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人種交流,而不是文明的統一,且該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5.[2023廣東佛山檢測]番茄的起源中心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帶,下表所示為番茄傳播歷程。據此可知 ( A )1523年 由墨西哥傳到西班牙1550年前后 傳到意大利1575年 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傳到英國和中歐各國17世紀 傳入菲律賓,后傳到其他亞洲國家18世紀中葉 開始作為食用植物栽培A.新航路開辟推動物種傳播B.文藝復興促進思想解放C.殖民擴張助推歐洲移民潮D.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解析 觀察表格可知,起源于南美洲的番茄,在16世紀以后,逐漸傳到西班牙、意大利、菲律賓等亞歐國家,反映出新航路開辟推動了物種傳播,A項正確;B、C、D三項均與材料無關。6.[2024湘豫名校聯考]英國學者勞倫斯·斯通在《貴族的危機》一書中指出,英國大貴族于16世紀中期至17世紀中期普遍經歷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危機,其主要表現是:通貨膨脹致使以固定地租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大貴族收入銳減,他們往往通過借債,甚至賣地才能勉力維持其原有的生活方式。這是因為當時英國 ( C )A.進行了宗教改革B.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C.出現了價格革命D.廣泛開展了工業革命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出現了價格革命,貨幣貶值、物價上漲,這使得以固定地租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大貴族收入銳減,出現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危機”,C項正確;“宗教改革”“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都不符合材料中“16世紀中期至17世紀中期”的時間要求,A、B、D三項排除。7.[2024黑龍江綏化月考]16世紀以來,曾經的貿易中心威尼斯、佛羅倫薩被阿姆斯特丹、倫敦所取代。1531年,第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衛普開業。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貨公司在巴黎開業。咖啡、香料、奴隸、鴉片都成了商船上的貨物。上述材料表明( B )A.歐洲商業中心的轉移B.近代商業貿易的變化C.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D.世界市場已正式形成解析 據題干及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商業經營方式發生了變化,商品種類增多,故B項正確。A、C兩項只涉及題干的部分內容,不能完整反映題干意思,排除;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世界市場正式形成,排除D項。8.[2024山東日照開學考]在16世紀的100年中,西班牙只有25年的和平時期;在17世紀的100年中,西班牙也僅有21年的和平時期,其余時間都忙于各種戰爭。葡萄牙則在1580年與西班牙的戰爭中被兼并,直到1640年才復國。戰爭給西、葡兩國帶來的深遠影響是 ( D )A.世俗王權受到教權壓制B.在產業革命潮流中落伍C.拉美殖民統治體系崩潰D.殖民強國地位走向衰落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頻繁的戰爭消耗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國力,所以給西、葡兩國帶來的深遠影響是兩國逐漸走向衰落,D項正確;頻繁的戰爭主要消耗的是兩國的國力,使其逐漸走向衰落,而非使世俗王權受到教權壓制和在產業革命潮流中落伍,排除A、B兩項;拉美殖民統治體系崩潰不是戰爭給西、葡兩國帶來的深遠影響,排除C項。9.[2024廣東部分學校開學考]西方傳統觀點認為歐洲開辟新航路是因奧斯曼帝國阻斷傳統商路而采取的被迫行為。近年我國史學家研究發現,歐洲開辟新航路是一種自主行為,并不是因為奧斯曼帝國阻斷商路,而且葡萄牙探索新航路比奧斯曼攻陷君士坦丁堡還要晚30多年。對此合理的認識是( D )A.奧斯曼帝國從未控制傳統絲綢商路B.君士坦丁堡地位可能日漸衰落C.資本主義發展是新航路開辟的內因D.傳統觀點可能受意識形態影響解析 據材料“西方傳統觀點認為歐洲開辟新航路是因奧斯曼帝國阻斷傳統商路而采取的被迫行為”可知,西方史學家曲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將早期殖民擴張責任推給奧斯曼帝國,而我國史學家研究發現,“歐洲開辟新航路是一種自主行為”,這體現了西方傳統觀點從西方自身意識形態出發,將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歸結于奧斯曼帝國,D項正確;奧斯曼帝國崛起后控制了傳統商路,排除A項;材料只是對比了新航路開辟的時間與君士坦丁堡被攻陷的時間,并非說明君士坦丁堡地位可能日漸衰落,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資本主義發展,排除C項。10.[2023黑龍江齊齊哈爾二模]15世紀歐洲人關于印度的歷史是模糊的;關于中亞、東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知識則更模糊,更不用說南極洲的存在了。到1763年,世界大部分地區的主要海岸線,歐洲人已可以清楚地認識。這一變化說明( D )A.世界性的人口流動已開始B.新航路開辟客觀上促進歐洲社會的轉型C.西方現代化進程的掠奪性D.殖民擴張使歐洲人具備新的全球性視野解析 材料“到1763年,世界大部分地區的主要海岸線,歐洲人已可以清楚地認識”體現了歐洲對世界的認識越來越廣。結合所學可知,此時正是西方殖民擴張時期,說明殖民擴張使歐洲人具備新的全球性視野,D項正確;新航路開辟后,世界性人口流動就已經開始,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歐洲社會轉型及西方現代化進程的掠奪性,排除B、C兩項。11.[2023山東模擬]在西班牙的主導下,每年6月滿載中國貨物的大帆船從馬尼拉港啟航,歷時約6個月抵達航線的終點——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港。卸下中國貨物以后,大帆船再裝上墨西哥和秘魯的銀條(圓)返航,3個月后折返馬尼拉。久候此地的華商用絲綢等商品換取白銀后返回中國。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繁榮( D )A.表明印度洋貿易地位日益衰落B.加速了拉丁美洲國家生產方式的革新C.為西班牙工業革命準備了條件D.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解析 從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航線和參與的國家(地區)的經濟往來可以看出,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D項正確;材料講的是太平洋上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繁盛,這并不代表印度洋貿易地位衰落,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拉丁美洲國家生產方式的革新,排除B項;西班牙通過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掠奪的財富主要用于奢侈性消費,并未轉化為資本主義發展的資本,排除C項。12.[情境創新/2024山東煙臺部分高中聯考]16—17世紀,歐洲與中國人口數量差別不大,這一時期歐洲白銀貨幣量約為5萬余噸,中國則吸納了6萬余噸美洲白銀。與中國仍然穩定的市場不同的是,歐洲爆發了價格革命。這一差異是因為當時的歐洲( A )A.商品經濟發展相對落后B.封建制下王權軟弱C.戰爭頻繁消耗自身資源D.基督教會征收重稅解析 據材料“中國則吸納了6萬余噸美洲白銀。與中國仍然穩定的市場不同的是,歐洲爆發了價格革命”可知,在兩地人口相差不大的前提下,歐洲白銀較少卻導致了通貨膨脹,而中國市場相對穩定,說明歐洲市場的商品消化能力遠遜于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相對落后,A項正確;王權的軟弱與否與價格革命沒有直接聯系,且該時期西歐各封建國家的王權是在不斷加強的,排除B項;戰爭消耗資源對物價的影響在當時相對有限,并不能作為爆發價格革命的原因,排除C項;基督教會征收重稅也并非物價上漲的原因,排除D項。13.[2024江西重點中學聯考]16—18世紀,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的很多地名出現了頻繁的更迭,如西太平洋的馬里亞納群島,于1521年被稱為“盜賊群島”,于1542年被更名為“三角帆群島”,于1668年又被更名為“馬里亞納群島”。這種情況反映了 ( D )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B.西太平洋是世界主航線C.亞太地區政權更迭頻繁D.列強殖民爭奪日益激烈解析 從材料“盜賊群島”“三角帆群島”和所學知識可知,這種情況與列強早期的殖民擴張和海外貿易密切相關,反映出列強爭奪殖民地日益激烈,D項正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A項;從材料無法得出西太平洋是世界主航線,排除B項;材料直接體現的是地名的頻繁更迭,而不是政權的更迭,排除C項。14.[2023湖北重點中學聯考,14分]【世界文明進程】材料一 亞歐大陸以培育小麥為主的農耕中心,最先出現在西南亞的美索不達米亞,以后向東西擴展,遠及歐洲、北非、中亞以及南亞的印度河流域。……隨著階級社會生產的發展,并立的諸小國往往形成統一王國以及疆域更加遼闊的帝國。……各民族、各地區之間閉塞狀態發生有世界意義的突破,始于資本主義在亞歐大陸西北角登上歷史舞臺之際,始于15、16世紀東西方之間、新舊大陸之間跨越海洋航路的開辟。——摘編自吳于廑《大學世界歷史地圖》材料二 從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幾個時代的地區孤立主義與19世紀的歐洲世界霸權之間的一個中間階段。在經濟上,這一時期中,歐洲人將他們的貿易活動實際上擴展到世界各地,不過,他們還不能開發那些巨大的大陸塊的內地。雖然洲際貿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但貿易量仍遠遠低于以后世紀中所達到的數量。——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世界文明擴展的趨勢并分析其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大航海時代”的時代特征。(6分,不能抄寫原文)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亞歐大陸以培育小麥為主的農耕中心,最先出現在西南亞的美索不達米亞,以后向東西擴展,遠及歐洲、北非、中亞以及南亞的印度河流域”“各民族、各地區之間閉塞狀態發生有世界意義的突破,始于資本主義在亞歐大陸西北角登上歷史舞臺之際,始于15、16世紀東西方之間、新舊大陸之間跨越海洋航路的開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各個文明基本獨立發展,新航路開辟后,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第二小問,從政治、經濟、科技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分析。第(2)問,據材料二中“從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幾個時代的地區孤立主義與19世紀的歐洲世界霸權之間的一個中間階段”“歐洲人將他們的貿易活動實際上擴展到世界各地”可知,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歐洲人占據主導地位;根據材料“雖然洲際貿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但貿易量仍遠遠低于以后世紀中所達到的數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世界各地區的聯系加強,促進了世界商業貿易發展,但規模有限。答案 (1)趨勢:由古代各個文明基本獨立發展,到新航路開辟后,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2分)原因:生產力發展和交通條件的改善;帝國的擴張及其政治統治;人口的遷徙和商業貿易的發展;新航路的開辟和資本主義的發展。(6分,任答3點即可)(2)特征: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歐洲人占據主導地位;世界各地區的聯系加強,促進了世界商業貿易發展,但規模有限。(6分)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走向整體的世界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之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知識點講解知識點一 文藝復興(14—17世紀)1.背景(1)根本原因:西歐中世紀晚期[1]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的萌芽。(2)文化基礎:西歐文化自身的傳承與發展;意大利擁有豐厚的[2] 古希臘羅馬文化 積淀;從東方汲取大量文化養料。(3)人才優勢:意大利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學者文人。2.實質:創立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文化。 文藝復興借助古希臘羅馬文化復興外衣的原因(1)當時封建神學占統治地位,不允許其他思想和學說傳播,封建神學的理論體系大多建立在古希臘羅馬的科技、思想文化基礎之上。(2)古希臘羅馬文化擁有深厚的人文精神。(3)歐洲資本主義剛興起,新興資產階級力量弱小,無力與封建神學正面沖突,所以借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之名,而行反對封建神學,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之實。3.精神的內核:[3] 人文主義 。(1)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2)反對禁欲主義,抨擊教會腐敗和守舊思想,崇尚理性。(3)重視發揮人的才智和創造力,追求現世社會的幸福生活。(4)提倡探索人與自然的奧秘。4.發展歷程階段 時間 代表人物 思想特色 其他成就興起 14世紀 意大利“文學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諷刺教會的封建腐朽,宣揚人性的自由。 文藝復興同時影響了史學、政治學、自然科學、教育等方面的發展,促進人們日常行為方式文明化。發展 15世紀 意大利“美術三杰”: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 運用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突破中世紀呆板僵硬的風格,描繪現世生活,展現人物內心世界。擴展 15世紀 后期 [4] 莎士比亞 等 充分體現人文主義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觀念。5.影響: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長期被宗教戒律壓抑和禁錮的人性,使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人本身與現世世界;過分強調個人主義,造成了個人私欲的膨脹泛濫和社會的混亂。知識點二 宗教改革(16世紀)1.背景:文藝復興使[5] 天主教會 的權威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人們對羅馬教廷的長期盤剝日益不滿。2.過程序幕 1517年,馬丁·路德撰寫《[6] 九十五條論綱 》。馬丁· 路德宗 教改革 主張 改革教義:人的靈魂獲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煩瑣的宗教儀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改革教會:建立獨立的民族教會和廉儉教會,用民族語言進行宗教活動。結果 形成了新教中的[7] 路德派 。宗教改革的擴展 繼德意志之后,西歐其他國家也進行宗教改革,建立了獨立于羅馬教廷的新教,其中瑞士的[8] 加爾文派 和英國的[9] 國教 影響最大。3.評價(1)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2)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成長。(3)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4)具有濃厚的反理性、反科學色彩。知識點三 近代科學的興起(16—17世紀)1.背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深入發展,促使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發生了革命性變化。2.主要成就天文學 哥白尼提出“[10] 日心說 ”,否定天主教會宣揚的“地心說”,建立起一種新的宇宙觀。物理學 牛頓發現[11] 萬有引力定律 ,確立較為完整的力學體系,為近代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他 近代科學在光學、熱學、電磁學、解剖學等領域也取得了巨大進步。3.影響(1)形成了重視經驗和事實的理性化思維方式,確立了通過觀察、實驗、分析、歸納和綜合等基本途徑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2)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近代科學產生和發展的原因內因 ①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 ②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為其奠定思想基礎。 ③歐洲資本主義國家保護獎勵科技發明、改革教育制度和專利制度、組織科研機構等措施的推動作用。 ④科學家的努力探索,促進了科學的發展。外因 中國的四大發明、阿拉伯文化、古希臘自然哲學的傳入。知識點四 啟蒙運動(17—18世紀)1.背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學的發展,促使人們思想得到進一步解放,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12] 專制王權 和教會的思想束縛。2.實質:以理性和科學的光芒,驅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熱和專制統治帶來的黑暗。3.發展歷程17世紀 英國出現早期啟蒙思想。18世紀 [13] 法國 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18世紀后期 達到高潮,并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及北美地區。 法國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的原因法國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而不是資本主義更加發達的英國,這是因為法國的啟蒙思想是資本主義發展受到封建專制制度阻礙在思想上的反映,是法國社會矛盾尖銳的產物。而此時期的英國,君主立憲制已經確立,國內矛盾漸緩,資本主義發展走上正軌,英國國內失去了產生劇烈思想斗爭的基礎。4.精神內核:“[14] 理性 ”,強調獨立思考與自主精神。5.主張法國 ①孟德斯鳩主張立法、司法、行政三大權力,相互監督、制衡。 ②伏爾泰主張[15] 君主立憲制 。 ③盧梭主張主權在民和直接民主制。英國 亞當·斯密認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和衡量價值的尺度,主張[16] 自由競爭 。德國 康德認為人應該獨立思考,理性判斷,主張民主、自由、平等。6.影響(1)進一步解放了思想,為[17] 資本主義制度 的建立作了理論準備和輿論宣傳。(2)直接推動了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有助于在這些國家建立資產階級統治。(3)啟蒙思想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精神武器。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的區別三者都是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但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處于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資產階級力量較小,資產階級將反封建的主要矛頭對準了天主教會,一般支持封建君主。啟蒙運動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將天主教會和封建君主同時推上了歷史的被告席。情境1 意大利最先突破中世紀宗教神學觀的原因 在中世紀,人類意識……一直是在一層共同的紗幕之下,處于睡眠或者半醒狀態。這層紗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見織成的,透過它向外看,世界和歷史都罩上了一層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這層紗幕最先煙消云散。——[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 材料中“紗幕”指的是什么?為什么“這層紗幕”最先在意大利煙消云散?答案 “紗幕”指的是中世紀的宗教神學觀念。原因:在意大利最早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最先發生了文藝復興。易錯文藝復興時期并不反對宗教信仰 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將斗爭的矛頭指向天主教會,但并不反對宗教信仰。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是信仰宗教的,只是反對教會宣揚的禁欲苦行,抨擊教會的腐敗。馬丁·路德的主張也體現人文主義精神 馬丁·路德認為只要有虔誠的信仰,靈魂便可以得救;每個基督徒都可以直接閱讀和解釋《圣經》,而不是盲目聽從教皇和教會的說教。這一思想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帶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情境2 牛頓經典力學提出的意義 300年前,人類的思想還充斥著迷信和恐懼,水為什么往低處流?太陽為什么升起落下?這些今天看來簡單至極的問題,在當時卻是根本無法認識和把握的。直到艾薩克·牛頓出現,人類才終于結束了這種狀態。——《大國崛起》 根據材料談談牛頓經典力學提出的意義。答案 牛頓經典力學對自然界中原來人們不能理解的現象作出了合理的解釋,使科學擺脫了神學的束縛。圖解歷史理性主義情境3 孟德斯鳩的主張孟德斯鳩認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變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為解決此問題,孟德斯鳩提出了什么主張?答案 主張實行權力的制約與平衡。圖解歷史啟蒙運動中的國家學說情境4 伏爾泰、盧梭思想主張對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成為階下囚后,在獄中閱讀了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并感慨道:“原來是伏爾泰和盧梭毀了法國”“是這兩個人,而不是雅各賓派推翻了波旁王朝。” 為什么路易十六說“是伏爾泰和盧梭毀了法國”?答案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和盧梭高舉理性主義旗幟,批判專制主義、教權主義,反對貴族特權和等級制度,主張建立一個自由、平等、博愛的新世界。隨著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從而推動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探究點演練及歸納總結探究1 文藝復興的特征材料 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教育吸取了希臘羅馬古代文化的養料,并受到當時新文化的滋潤,人文主義教育家所要培養的已不再是僧侶和神職人員,而主要是社會、政治、文藝、商業方面的活動家和冒險家。他們以培養身心健康、知識廣博、多才多藝的新人為教育理想,要求進行教育革新。……有些人文主義教育家主持的學校除教育王公貴族和富商子弟外,也收容個別平民子弟,為近代歐洲資產階級的學校教育開創了端倪,在教育史上具有巨大的進步作用。——摘編自[美]斯皮瓦格爾《西方文明簡史》材料 主旨 材料主要闡述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對教育的影響,同時折射出文藝復興的特征。思考: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教育發生了巨大變化,據材料概括文藝復興時期新教育的特點。試答: 以人為本(突出人文主義);吸收古希臘羅馬文化養料;培養目標發生改變(主要培養社會、政治、文藝、商業方面的活動家和冒險家);教育理念革新,強調人的身心健康和學識修養;教育對象范圍擴大。 歷史解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特征(1)集中于人文學科,人文主義者推崇古典文化并將其作為仿效的典范。(2)主要以文學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3)人文主義的實質是強調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突出人的優越性。(4)人文主義肯定人的現世生活,要求個人自由和個性解放,昭示了一種全新的個人主義的倫理觀。(5)對教會和貴族的虛偽和腐敗進行猛烈批判,從側面揭露禁欲主義與人性的沖突和人性的扭曲。探究2 近代歐洲科學革命的興起材料 從15世紀末起,近代自然科學開始產生。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既是文藝復興運動的一項重大成就,也是文藝復興運動的重要內容,它是科學技術史上一場重大的革命。人文主義者對天主教會和神學的攻擊,提倡理性和科學,沖破神學的長期禁錮,為自然科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許多優秀的自然科學家,為堅持科學和真理,敢于向神學挑戰,同神學決裂,在自然科學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和重大成果。——摘編自孔祥民主編《世界中古史》材料 主旨 材料介紹了近代自然科學產生的原因,并指出了人文主義者與自然科學家的雙向影響。思考: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近代科學革命興起的原因。試答: ①是社會生產長期發展的結果。②新航路的開辟和航海事業的發展推動人們直接觀察和研究大自然。③人文主義者提倡理性和科學,沖破了神學的長期禁錮,為自然科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④許多優秀自然科學家對科學的不斷研究。 歷史解釋——近代思想解放與近代科學技術產生和發展的關系 近代思想解放促進了近代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如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對人們思想的解放為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思想條件。 反過來,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新的思想解放。如“地心說”給神學以極大沖擊;牛頓用數學的研究方法描述宇宙運行的自然法則,為啟蒙思想提供了科學理論依據;印刷術等科技進步與傳播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出現準備了條件;等等。探究3 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的發展材料一 18世紀啟蒙學者高舉理性與科學的大旗,猛烈抨擊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主義,宣揚自由、平等、博愛、人權和法制,強調發展科學、張揚個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國”。不難看出,啟蒙運動實質上正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文藝復興運動的延續,是人文精神的繼續弘揚。——摘編自高九江《啟蒙推動下的歐洲文明》材料二 啟蒙運動思想家保障人權和實行法治的主張,崇尚知識、提倡科學的態度,以及對未來理性社會的種種設想,都已超出了國界,跨越了時代,有著非常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同時,他們卓越的見解為歐美的民主進程奠定了思想基礎。——摘編自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材料 主旨 材料一認為啟蒙運動發展了文藝復興運動,弘揚了人文精神。材料二闡述了啟蒙思想家主張的影響。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的新發展。試答: 崇尚理性,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構建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其反封建思想比文藝復興運動更為徹底。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啟蒙運動對歐美民主進程的影響。試答: 推動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如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為近代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如美國1787年憲法。(其他例子亦可) 歷史解釋——啟蒙運動對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批判 對象 文藝復興運動的矛頭指向天主教會的神學世界觀,而啟蒙運動則直指整個“黑暗的中世紀”,把批判重點放在封建專制制度上。涉及 領域 文藝復興集中于文學、藝術領域,啟蒙運動擴展到政治、哲學、經濟、史學、法學等多個領域。批判 形式 啟蒙運動擺脫了文藝復興的宗教外衣,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斷。思想 特點 啟蒙運動的思想家不再承認外界的任何權威,而把理性作為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他們高舉民主、科學大旗,為解放全人類宣傳真理。歷史解釋——啟蒙運動對歐美社會轉型的推動作用對近 代世 界的 影響 ①有力地批判了封建專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動搖了封建統治。 ②為資本主義社會提供了一套政治構想,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做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架構。對各 國政 體的 影響 ①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英國逐漸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和責任內閣制,限制了王權,擴大了議會的權力,確立了議會權力高于王權、司法權獨立于王權的原則,這體現了啟蒙思想家的分權思想。 ②對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后,美國制定了1787年憲法,確立了共和政體,規定國會總統和最高法院分掌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彼此制衡,這體現了啟蒙運動中的人民主權思想和三權分立思想。 ③對法國:19世紀70年代制定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從法律上確立了共和政體,體現了人民主權思想。命題點習題講解命題點1 文藝復興1.[2023湖南]16世紀,一位意大利詩人在自傳前言中寫道:“命運殘酷,無奈我自安然如故;生命,榮譽,財富,還有無價的才華;身的美麗,心的優雅;有此相伴,超越永無極限。”這反映了詩人 ( A )A.強調人的個性 B.屈從命運安排C.反對宗教教義 D.相信社會進步解析 根據題干關鍵時間信息“16世紀”,空間信息“意大利”,以及“我自安然如故”“無價的才華”“身的美麗,心的優雅”等可以判斷,該詩人強調人的個性,重視人的價值,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故選A項。材料體現的是對人自身幸福和價值的追求,不是屈從命運安排,B項錯誤。材料未涉及對宗教教義的態度,C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對自身價值的追求,并未涉及對社會發展的態度,D項錯誤。命題變式2.[2022湖北]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期間,英國許多劇院不斷上演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戲劇。據統計,到1650年共有563部意大利戲劇在英國演出。莎士比亞的戲劇《無事生非》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 ( D )A.意大利的戲劇藝術水平高超B.英國戲劇善于借鑒和創新C.英國政治變革影響戲劇創作D.人文主義逐步傳播到英國解析 根據“英國許多劇院不斷上演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戲劇”“到1650年共有563部意大利戲劇在英國演出”等可知,意大利文藝復興擴展到英國,人文主義隨之傳入英國,故D項符合題意。3.[2024湖北荊州檢測]14—15世紀,佛羅倫薩的城市公共活動有很多,如舞蹈表演、凱旋式游行、賽馬、賽驢等。在這些活動中還有化裝演員、歌手和面具小丑詼諧幽默的表演,給人以諸多樂趣。由此可知,當時佛羅倫薩( D )A.社會階級區分逐漸消除 B.城市的自治權不斷擴大C.教會退出日常生活領域 D.思想解放具備社會基礎解析 據材料“在這些活動中還有化裝演員、歌手和面具小丑詼諧幽默的表演,給人以諸多樂趣”可知,14—15世紀,佛羅倫薩出現了大量充滿樂趣的公共活動,這一現象有利于人性的解放,為文藝復興的開展提供社會條件,D項正確;中世紀歐洲屬于封建社會,階級區分在當時不可能消除,排除A項;材料介紹了城市內部公共活動情況,未反映城市自治權的變化,排除B項;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命題點2 宗教改革4.[2022重慶]在16世紀的新教地區,每個面包匠和燭臺制造師都能擁有一本經書。他們可以在工棚里獨自研究它,得出自己的結論,而不必擔心在火刑柱上被燒死。這一現象揭示出當時 ( D )A.貴族失去宗教特權B.傳統的懲戒方式已被廢除C.平民引領宗教改革D.教會思想專制遭削弱解析 宗教改革后,西歐一些國家建立了獨立于羅馬教廷的新教,新教地區羅馬教廷的權威被打破,思想專制遭到削弱,在此背景下,每個人都可以解釋經書,不會再受到懲罰,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貴族的宗教特權,A項錯誤;傳統的懲戒方式并未被廢除,B項錯誤;C項說法不符合史實,C項錯誤。命題點3 近代科學的興起5.[2022重慶]11世紀以來,人們認為君主具備手到病除的神性。君主的觸摸可以治愈各種疾病,尤其是被稱為“國王病”的淋巴結核。君主觸診成為備受珍視的儀式,成為君主威望的象征。到牛頓和洛克的時代,就像占星術和煉金術突然間風光不再一樣,觸診也幾乎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這種轉變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A )A.科學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君權觀念B.近代醫學進步攻克諸多傳染疾病C.君主權力運行受到法律嚴格限制D.科學宇宙觀動搖了教會神圣地位解析 中世紀時,在君權專制下人們產生了荒誕的“君主觸診”;而到牛頓和洛克的時代,觸診幾乎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由此可知,近代以來思想解放、科學革命改變了人們的君權觀念,A項正確。題干的材料未涉及近代醫學進步,B項錯誤。題干的材料無法體現君權與法律的關系,“受到法律嚴格限制”無從得出,C項錯誤。題干的材料僅表明科學的進步改變了君權觀念,而非動搖了教會的神圣地位,D項錯誤。命題點4 啟蒙運動6.[2022山東]18世紀的一些英國思想家認為,以自然狀態和社會契約理論來描寫和設計未來社會的圖景,用理性來設計未來的國家體制,是非歷史的和荒謬的……未來的社會,應該是每個人都參與到市場交換活動之中,通過市場、法律和道德三大基本要素來實現“文明和改善”的社會。這表明他們( B )A.否定理性的社會變革B.反對政府的過多干預C.倡導發揮人的主體作用D.強調社會分工的主導性解析 思想家們主張“每個人都參與到市場……通過市場……實現‘文明和改善’的社會”,這表明他們側重強調市場的作用,反對政府的過多干預,故選B項。命題變式7.[2023江西贛州檢測]啟蒙運動主張理性高于情感,認為理性能夠戰勝人類的弱點,人性會進步且能在理性的探索和活動中得到完善,但啟蒙運動也吸收了盧梭強調情感的價值以及排斥理性優越性等“反理性”思想。這反映出啟蒙運動 ( A )A.挑戰傳統與自我反思并存B.重新確立人性的價值與內涵C.宣揚科學至上的核心理念D.聚焦人文主義的弊端和局限解析 據材料可知,啟蒙運動一方面弘揚理性,另一方面也蘊含“反理性”思想,弘揚理性體現對蒙昧、迷信、宗教狂熱和專制統治等傳統的挑戰,“反理性”思想則體現了自我反思,也即挑戰傳統與自我反思并存,A項正確;材料主旨是理性思想,而非人性和科學,排除B、C兩項;理性主義既是人文主義的發展和延續,也糾正其弊端和局限,強調一方面是片面的,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命題點1 文藝復興1.[2023.1浙江]1403年至1404年,有學者撰文寫道:“在佛羅倫薩有那么多的建筑,那么卓越的建筑!這些建筑實實在在地反映出它們的建造者是偉大的天才,居住在其中的人們該有多么幸福啊”“在佛羅倫薩的建筑城墻之內,有著和外部同樣輝煌的裝飾”。對作者的意圖,最具時代特征的解讀是( C )A.稱頌佛羅倫薩城市的壯觀和美麗B.贊美居民住宅裝飾的完美和輝煌C.謳歌人的才智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D.宣揚佛羅倫薩招引學者條件的優厚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時間正處在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運動提倡人文主義,要求突出人的作用和追求現實的幸福,故C項正確。A、B兩項并不是具有時代特征的解讀,排除;材料未涉及佛羅倫薩招引學者的條件,故D項排除。2.[2022江蘇]在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者認為時間是一種天賦的、神圣的財富,時間不再是“走向永恒過渡”。他們在職業占用的時間之外,勤奮研究古典文藝,把珍惜時間、善于使用時間作為座右銘。據此可知,人文主義者( C )A.追求經濟利益 B.專業從事人文研究C.重視現實世界 D.擺脫宗教信仰影響解析 由“他們在職業占用的時間之外,勤奮研究古典文藝,把珍惜時間、善于使用時間作為座右銘”可知,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珍惜現實中的人生,說明其重視現實世界,C項正確。材料主旨是人文主義者珍惜時間、重視現世生活,而不是追求經濟利益,A項錯誤。由“他們在職業占用的時間之外,勤奮研究古典文藝”可知,人文主義者并不是專業從事人文研究的,B項錯誤。人文主義者仍未擺脫宗教信仰影響,D項錯誤。3.[2021湖北]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人發明的玻璃鏡風靡歐洲。相比之前的銅鏡,玻璃鏡讓人們能夠看清自己,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極大地影響了個人的自我認同。這反映了( C )A.禁欲觀念的消亡 B.實用主義的流行C.人文主義的興起 D.啟蒙思想的傳播解析 根據材料“讓人們能夠看清自己,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極大地影響了個人的自我認同”“文藝復興時期”等信息可知,玻璃鏡有助于增強個人對自我價值的認同,反映了人文主義的興起,故C項正確。4.[2021遼寧]15世紀,意大利興起了一種寄宿學校,學校的學生以貴族子弟為主,也招收并資助有才華的貧苦學生,男女同校。教學內容包括拉丁文、希臘文……法規、數學、幾何、歷史、音樂、體操、舞蹈、游泳等。這表明意大利( D )A.建立了近代化教育制度B.科技革命與社會進步相互影響C.教育擺脫了宗教的束縛D.思想解放與教育變革相互促進解析 15世紀,文藝復興運動正在意大利開展,此時意大利教育領域也出現一系列重大變化,人文主義影響力明顯擴大,這表明意大利思想解放與教育變革相互促進,故選D項。5.[2021河北]意大利人阿爾貝蒂(1404—1472)在《論繪畫》中寫道:“我不知道完美的繪畫作品在鏡子里看起來是如何優秀;但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的每一個缺點在鏡子里看起來格外明顯。因此,取自自然中的作品應該根據鏡子的建議加以修正。”這表明,當時 ( D )A.藝術創作注重展現內心世界B.現實主義畫派漸趨成熟C.繪畫技法追求光和色的結合D.理性意識影響藝術發展解析 據材料“意大利人阿爾貝蒂”“作品中的每一個缺點在鏡子里看起來格外明顯”“取自自然中的作品應該根據鏡子的建議加以修正”可知,鏡子中的擬像為藝術家提供了判斷繪畫的標準,這說明理性意識影響藝術發展,故D項正確。6.[2021重慶]15—16世紀,佛羅倫薩一年有數十個宗教節日。在這些節日里,人們戴著各種假面具扮演各種……角色,進行奇跡劇的演出和游行,沉浸在如癡如醉的歡樂中,類似的……活動在意大利風行一時。這反映出當時的意大利( D )A.狂歡演出成為娛樂主流B.教會引導市民文化品味C.節日慶典鞏固宗教信仰D.世俗精神融入宗教活動解析 由材料“15—16世紀”“佛羅倫薩”可知,當時意大利正處于文藝復興時期,材料中的活動體現了世俗精神,這反映出當時的意大利將世俗精神融入宗教活動,故D項正確。7.[2020全國卷Ⅰ]16世紀的思想家蒙田從教育要培養“完全的紳士”理念出發,強調要注重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完整的人”,即不僅體魄強健、知識淵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斷力和愛國、堅韌、勇敢、關心公益等優秀品質。蒙田的教育主張( A )A.體現了文藝復興思想對人的認識B.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高漲C.反映了啟蒙運動生而平等的理念D.擺脫了宗教觀念的長期束縛解析 根據材料“16世紀的思想家”“完全的紳士”“完整的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蒙田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其教育主張體現了對人的重視,故A項正確。資產階級革命高漲與16世紀的時代特征不符,故B項錯誤。16世紀啟蒙運動尚未開始,故C項錯誤。D項表述用詞絕對化,且不符合史實,排除。8.[2022全國卷乙]16世紀中葉,法國人帕斯基耶寫作《法國研究》時說:“我用俗語(而非拉丁語)寫作。”布代的《論錢幣》處處流露出捍衛法國文化并與意大利人競爭的意識。有學者因此認為,16世紀是“法國意識”萌發的世紀。據此可知,“法國意識”的萌發緣于( A )A.人文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B.新興階層擺脫宗教神權束縛C.資本主義經濟的迅猛發展D.“人民主權”學說深入人心解析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當文藝復興擴展到法國后,法國知識分子的思想獨立意識明顯增強,這是人文主義思想廣泛傳播的產物,A項正確。宗教神權在法國根深蒂固,宗教改革后法國成為天主教在歐洲最強大的堡壘,材料中“法國意識”的萌發與此無關,B項錯誤。16世紀的法國封建經濟持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落后于英、荷等近鄰,C項錯誤。“人民主權”學說在16世紀尚未出現,排除D項。9.[2020江蘇,4分](節選)文藝復興的主要成果是“人和世界的發現”。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從文藝復興開始,“再生”和新生的思想就作為一種綱領和追求,伴隨出現在文藝復興運動的各個方面……“再生”這個概念所肯定和頌揚的東西,卻恰恰是重新返回對古代、古典、希臘和羅馬價值觀的有計劃研究。文藝復興開始,文化的覺醒就首先表現在從藝術到文明生活的各個領域里對人、對人的價值的重新肯定。所以,從初始階段起,作家和歷史學家們最關心的題材就是人、人的世界和人們在世界上的活動……在這樣的現實中人的歷史、人的命運、人的形象和人的身體成為關注的中心。——[意]歐金尼奧·加林《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指出文藝復興中“再生”概念的內涵。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文藝復興的歷史背景。(4分)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由“這個概念所肯定和頌揚的東西,卻恰恰是重新返回對古代、古典、希臘和羅馬價值觀的有計劃研究”可知,“再生”概念的內涵是復興古典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第二小問,從經濟上看,14、15世紀,意大利工商業經濟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從階級上看,手工工場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的新興資產階級成長;從文化上看,宗教文化鉗制思想。答案 (1)內涵:復興古典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歷史背景:工商業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新興資產階級的成長;教會壓抑人性(宗教文化鉗制思想)。(4分)命題點2 宗教改革10.[2020全國卷Ⅲ]1549—1560 年,約4 776名法國逃難者進入加爾文派控制下的日內瓦,其中1 536人是工匠。他們將技術和資金由奢侈品行業投入普通的鐘表業,日內瓦逐步發展成為世界鐘表業的搖籃。這反映出,當時( D )A.人文主義傳播緩和了社會矛盾B.經濟發展不平衡促進技術轉移C.工匠精神決定了城市生活面貌D.宗教改革助推日內瓦經濟發展解析 加爾文派是在宗教改革運動中涌現出的新教派,這一時期加爾文派控制下的日內瓦吸收了上千名從法國逃難而來的工匠,這些工匠中的一部分人投身到鐘表業,這是后來日內瓦能夠成為世界鐘表業搖籃的重要原因,故D項正確。11.[2021遼寧,13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486年以后,德意志開始了新一輪帝國層面的國家構建。1517年,馬丁·路德拉開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序幕。1521年,帝國議會通過決議,禁止在德意志傳播路德的思想。同時,頒布法令,規定帝國內部實行永久性和平,帝國成員間的糾紛不得通過武力解決。查理五世皇帝和各等級達成一致:整個帝國設10個行政區,重組帝國最高法院,除由皇帝任命的大法官外,帝國最高法院共有24名陪審法官,其中,皇帝可以獨自任命6名,其他法官由教會選侯與行政區、世俗選侯與行政區、皇帝與帝國各等級聯合任命。帝國各等級同意根據“稅收和軍事攤派相綜合”的方式,由選侯和世俗侯爵、伯爵、男爵……和帝國城市組建帝國軍隊。從1520年到1599年,帝國議會每10年召開的次數依次為9次、3次、8次、4次、5次、3次、1次、2次。——摘編自[德]馬克斯·布勞巴赫《德意志史》等(1)根據材料,概括近代德意志帝國國家構建取得的進展。(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宗教改革運動對德意志帝國國家構建的影響。(5分)解析 第(1)問,思路如下表所示: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概括答案要點“禁止在德意志傳播路德的思想”等 統一國家思想。“頒布法令……帝國成員間的糾紛不得通過武力解決”等 協調帝國內部成員的矛盾。“重組帝國最高法院”等 組建全國性的司法機構。“由皇帝任命的大法官……皇帝可以獨自任命6名”等 加強皇帝的權力。“帝國各等級……組建帝國軍隊”等 協調不同群體利益,組建帝國軍隊。第(2)問,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從延緩了國家制度的構建,使德意志的政治勢力遭到分化和重組等角度進行分析。答案 (1)進展:統一國家思想;協調帝國內部成員的矛盾;組建全國性的司法機構;加強皇帝的權力;協調不同群體利益,組建帝國軍隊。(8分,答出4點即可)(2)影響:①宗教改革運動在制度構建方面并沒有造成德意志帝國層面上國家構建的停滯,卻使德意志帝國層面上國家構建的環境復雜化了,從而使得一些國家構建的措施難以真正得到推行,大大延緩了德意志帝國層面上國家構建的進展;②宗教改革運動的發展還使德意志的政治勢力遭到分化和重組,打擊了德意志市民與王權的結盟,使德意志國王試圖構建君主專制式的德意志帝國的設想破滅;③宗教改革運動也造成了士瓦本同盟的破裂,使帝國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執行機構。(5分)命題點3 近代科學的興起12.[2022廣東]從充滿智慧的浮力小天平到比薩斜塔自由落體實驗的傳說,從擺的發現到用望遠鏡驗證哥白尼的日心說,這些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描述的科學家是( D )A.達爾文 B.牛頓C.愛迪生 D.伽利略解析 根據材料“從充滿智慧的浮力小天平……到用望遠鏡驗證哥白尼的日心說”可知,材料提到了伽利略創立的自由落體定律和其發明的望遠鏡,故D項正確。達爾文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生物進化論,故A項排除;牛頓的主要貢獻是建立了經典力學體系,故B項排除;愛迪生被稱為“發明大王”,他在電氣應用領域更是碩果累累,其發明中影響最大的是電燈,故C項排除。13.[2021江蘇]18世紀,英國學者約翰遜編寫《詩人列傳》,旨在探求詩的正確原則,正如他編撰其他一切著作旨在探求舉世皆通、古今變化的道德原則一樣。這反映出,在當時英國 ( B )A.道德成為評判一切的標準B.牛頓力學體系影響廣泛C.文學創作已轉向現實主義D.生物進化思想深入人心解析 17世紀末,牛頓經典力學闡明了宏觀物體運行的基本規律,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其科學、理性的思想推動了學術創作理念的變化。由“18世紀”“旨在探求舉世皆通、古今變化的道德原則”可知,英國學者約翰遜編寫《詩人列傳》受到了牛頓經典力學的影響,B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現實主義興起于19世紀30年代后,C項錯誤。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發表于1859年,D項錯誤。命題點4 啟蒙運動14.[2021.1浙江]一位啟蒙思想家論證了人民的革命權,提出了“多數原則”,認為社會大多數人的同意即可被視為全體人民的同意,政府可以根據大多數人的意見管理國家——正是這些思想,奠定了資產階級代議制度的基礎。這位思想家( D )A.創立了自然神論B.系統提出了三權分立的原則C.論述了私有制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D.影響了英國等國家反對封建專制暴政的斗爭解析 由材料“人民的革命權”“根據大多數人的意見管理國家”“代議制度的基礎”及所學可知,這位思想家是洛克。洛克認為當國王及其政府威脅大多數人民的生命、財產及人身自由時,人民有權推翻它;在政府與人民的爭執中,人民是最高的裁判官。這些主張為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也對其他國家反對封建專制暴政的斗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故選D項。自然神論并不是洛克創立的,故排除A項。孟德斯鳩系統提出了三權分立的原則,故排除B項。盧梭論述了私有制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故排除C項。15.[2022湖南]恩格斯說:“這一觀念特別是通過盧梭起了一種理論的作用,在大革命中和大革命之后起了一種實際的政治的作用,而今天在差不多所有國家的社會主義運動中仍然起著巨大的鼓動作用。”“這一觀念”指的是( A )A.對人類不平等的批判 B.對社會契約論的肯定C.對分權與制衡的強調 D.對財產私有制的否定解析 啟蒙思想家們都圍繞著平等問題提出自己的政治觀點和主張。平等問題成為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突出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在法國專制王權的統治下,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成為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A項正確。“這一觀念”并非社會契約論而是平等觀,平等觀在無產階級的意識轉變中具有不可忽視的批判性作用,能夠為“無產階級意識賦予否定的力量,使之成為革命變化的能動因素”,B項錯誤。在強調分權與制衡方面作出重大貢獻的是孟德斯鳩,C項錯誤。盧梭并不否定財產私有制,D項錯誤。16.[2021湖南]伏爾泰提出人類歷史上有四個“值得重視”的時代:伯利克里時代、奧古斯都時代、文藝復興時代和路易十四時代,并將路易十四時代作為最輝煌燦爛的黃金時代大加贊頌。伏爾泰的觀點( A )A.體現歷史進步的信念B.肯定君主享有至高無上權威C.強調歷史的延續不斷D.反映啟蒙運動天賦人權思想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伯利克里時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期,奧古斯都時代處于羅馬帝國時期,文藝復興時代講究人文主義,啟蒙運動在法國進入高潮,伏爾泰突出路易十四時代(黃金時代),說明他認為歷史是不斷進步的,故A項正確。伏爾泰主張實行開明君主制,反對君主專制,故B項錯誤。材料只是抽取四個時代,其并不是連續不斷的,故C項錯誤。材料中沒有強調“天賦人權”,故D項錯誤。17.[2021全國卷乙]18世紀90年代初,法國國民議會取消監禁專制授權令,否定了家長或家族可不經審訊就將孩子投進監獄的做法;國民議會還規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評議庭專司聽審父母和20歲以下子女的爭訟,21歲的家庭成員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權的管轄控制。上述內容體現了( B )A.個人意志即個人權利B.個人與國家間的契約關系C.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D.家族利益凌駕于國家利益解析 法國國民議會取消監禁專制授權令,建立家事評議庭,否定家庭或父權對子女的強制性約束,將對于獨立個體的保護置于法律范疇,建立起個人與國家間的契約關系,故B項正確。A項對個人意志的內涵理解有誤,易造成極端個人主義,排除。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不符合18世紀90年代初法國的史實,故C項錯誤。材料中體現出家族利益屈服于國家利益,故D項錯誤。習題演練1.[2024武漢聯考]1508年,意大利工匠發明的玻璃鏡子風靡歐洲。相比之前的銅鏡,玻璃鏡子讓人們能夠看清自己,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極大地影響了個人的自我認同,這反映了( C )A.禁欲觀念的消亡 B.商品經濟的發達C.人文主義的盛行 D.工業革命的擴展解析 根據材料“1508年,意大利”“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極大地影響了個人的自我認同”和所學可知,14—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人文主義思潮盛行,資產階級提倡以人為中心,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人的價值等,C項正確;“禁欲觀念的消亡”的說法絕對,且不符合當時的史實,排除A項;題干強調的是人們的觀念變化,而不是強調商品經濟的發達,排除B項;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排除D項。2.[2023云南百校聯考]米開朗琪羅是意大利的全能型藝術家,其大量作品在寫實的基礎上融入了理想色彩。他通過對人物的刻畫展現對世界的認識,其刻畫的人物形象剛勁有力,肌肉健壯,散發著雄渾的英雄主義氣息。由此可知,米開朗琪羅的作品( A )A.是人文主義的重要載體B.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批判教會C.改變了時人的審美需求D.代表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巔峰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米開朗琪羅的作品注重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強調人體的力量,體現了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A項正確。3.[2024湖南名校聯考]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受教育的女子在各方面都產生了影響:在政治上,她們表現了統治的才能;在道德上,她們融會了自由、禮貌與虔敬;在藝術上,她們蘊涵的女性美表現在許多的圣母像上;在文學上,她們的家居和愉快的生活成為詩人與學者描寫的對象。這反映出,當時的意大利( A )A.人文主義深入人心 B.平等觀念成為主流C.教育改變社會面貌 D.女性社會地位提高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通過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婦女在政治、道德、藝術、文學等各方面都受到了影響,這反映出當時人文主義思想深入人心,A項正確;平等觀念成為主流是在啟蒙運動后,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人文主義的發展,而非教育改變社會面貌,排除C項;材料與女性社會地位提高無關,排除D項。4.[2024廣東江門部分學校聯考]宗教改革期間,西歐人在翻譯拉丁文的過程中,發現“救贖”一詞翻譯有誤,應該譯為“悔改”,其含義由原來的被動等待“外部救贖”轉變為主動的“內在悔改”來獲得拯救。由此可知,宗教改革( A )A.注重推動人的自我解放 B.篡改了天主教教義C.打擊了教會的權威 D.推動了神學理論的完善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宗教改革期間,西歐人認為“救贖”翻譯錯誤,含義從被動等待的“外部救贖”轉變為主動的“內在悔改”,這說明宗教改革注重推動人的自我解放,A項正確。5.[2024山東泰安月考]16世紀,亨利八世確立了王權至尊地位后,選擇以英文《圣經》為載體,重塑英國社會基礎上的“上帝話語”。這反映了( C )A.天主教會的絕對權威 B.理性主義的宗教觀念C.民族國家的政治特征 D.封建專制統治的瓦解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亨利八世的做法有利于強化世俗權威,破除人們對天主教會的迷信,反映了16世紀英國向民族國家轉型時期的政治特征,C項正確;英國宗教改革使英國的天主教擺脫羅馬天主教廷的控制,成為民族教會,排除A項;“選擇以英文《圣經》為載體,重塑英國社會基礎上的‘上帝話語’”是英國宗教改革的結果,并不能說明宗教教義發展到理性主義時代,排除B項;16世紀英國君主專制處于鼎盛時期,排除D項。6.[2024福建聯考]中世紀后期,大量希臘文和阿拉伯文的科學著作被帶入西歐。從12世紀初開始,各個大學普遍開設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學、托勒密的天文學、羅馬法、阿拉伯的哲學和科學,還有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邏輯學等課程。這些課程( A )A.為近代科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B.提高了西歐社會的生產力水平C.推動西歐工商業的繁榮和發展D.有利于城市的自治權不斷擴大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中古時期西歐大學課程的概況體現了歐洲教育發展的新階段,教育的發展對近代科學理論的形成有重大影響,A項正確;西歐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中的課程與推動商品經濟(工商業)發展、城市自治權的發展無關,排除C、D兩項。7.[2023江蘇揚州中學月考]在與歐洲大陸諸民族爭奪民族聲望的時候,英格蘭非常強調科學發現的優先權,因為他們明白這是和其他民族進行文化競爭的武器。英國倫敦皇家學會就曾敦促牛頓“有必要采取措施防止這項發明(折射望遠鏡)被外國人篡奪”。對科學發現優先權的強調( A )A.利于科學事業的進步 B.推動英國民族國家形成C.宣告近代科學的產生 D.推動了科學研究制度化解析 英國強調對科學發現優先權的保護,這有利于促進英國科學事業的進步,A項正確;西歐民族國家的形成與強調科學發現優先權沒有明顯關聯,排除B項;近代科學誕生的標志是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排除C項;從材料看不出對科學發現優先權的強調推動了科學研究制度化,排除D項。8.[2023遼寧本溪期中]有學者指出,牛頓的成就證明,通過觀察、實驗和理論綜合可以推翻一些宗教觀念。啟蒙思想家把牛頓學說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識形態的高度,作為批判羅馬天主教的權威、政治上的專制主義和哲學形而上學的銳利武器。這旨在說明,牛頓學說 ( C )A.開始動搖封建神學在歐洲的統治地位B.深刻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屬性C.為啟蒙運動的理性認識提供了方法D.構建了一個科學與民主的嶄新時代解析 材料“牛頓的成就證明,通過觀察、實驗和理論綜合可以推翻一些宗教觀念”“啟蒙思想家把牛頓學說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識形態的高度”體現的是牛頓利用理性的思維來觀察世界,這為啟蒙運動的理性認識提供了方法,C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牛頓學說“開始動搖封建神學在歐洲的統治地位”,排除A項;B項與相對論有關,排除;D項與牛頓學說不符,排除。9.法國傳統派精英一開始認為,啟蒙哲人們是前一個世紀的唯物主義者,是自由思想家的平庸繼承人。后來,在他們眼里,啟蒙哲人的形象變得越來越陰險、越來越政治化。據此可知,啟蒙思想( A )A.影響力逐漸得到提升B.具有較廣泛的社會基礎C.符合立憲政體發展需要D.呈現典型的反傳統特色解析 在法國傳統派精英眼中,啟蒙思想家從“前一個世紀的唯物主義者”“平庸繼承人”變得“越來越陰險、越來越政治化”,這說明啟蒙思想家的思想對傳統派造成了較大的沖擊,反映出啟蒙思想影響力上升,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啟蒙思想的社會基礎,B項排除;啟蒙思想家的政治設想既有君主立憲制也有民主共和制,C項表述片面,排除;材料“啟蒙哲人們是前一個世紀的唯物主義者,是自由思想家的平庸繼承人”說明啟蒙思想有對前人的繼承,并不完全是反傳統,D項排除。10.[2023山西長治檢測]文藝復興時期,很多人文主義者批判教會的腐朽墮落,反對愚昧迷信的神學思想,但在宣傳人文主義的過程中往往又利用宗教題材,創造了大量與神學和宗教共存的世俗學問、文學和思想。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人文主義者( C )A.為宗教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助力B.掙脫了中古時期宗教神學的束縛C.注重世俗文化和宗教精神的調和D.純粹追求人的欲望與現實生活解析 根據材料“利用宗教題材,創造了大量與神學和宗教共存的世俗學問、文學和思想”可知,人文主義者利用宗教題材創造了大量世俗文化,將宗教文化和人文主義精神進行了融合,C項正確。11.[2024山東德州開學考]文藝復興時期有四類人群積極投身到藝術贊助之中:以商業和手工業行會為代表的市民團體、宗教團體,在當時歐洲境內的宮廷以及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影響的富有家族和個人。由此可以看出( D )A.人文主義思想得到了廣泛的傳播B.新的生產經營方式發揮重要作用C.市民階層是思想傳播的主體人群D.文藝復興運動有一定的社會基礎解析 結合材料可知,文藝復興時期支持藝術贊助的有各類人群,說明文藝復興運動有一定的社會基礎,D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范圍,排除A項;由材料無法得出資本主義的生產經營方式發揮重要作用的結論,排除B項;這一時期除了市民階層,還有其他各類人群投身藝術贊助,排除C項。12.[2023廣東模擬]1543年《天體運行論》發表,由于對“日心說”觀點感到不安,印刷商把哥白尼為書所寫的前言改成了:事實上,地球是靜止的,假設地球圍繞太陽運轉也只是為了使書中的計算變得簡單。這反映出 ( C )A.哥白尼日心說有缺陷B.印刷商不認同哥白尼的觀點C.宗教勢力還異常強大D.印刷商篡改了《天體運行論》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由于宗教勢力極為強大,印刷商為了躲避宗教迫害,對《天體運行論》的前言部分進行了修改,C項正確;哥白尼日心說確實不完善,但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項;印刷商看重的是書的銷路,從材料中看不出印刷商是否認同哥白尼的觀點,且印刷商只是修改了前言部分,“篡改”一說過于夸大,排除B、D兩項。13.[2024河北月考]根據新教提倡的“因信稱義”原則,中世紀被當作神與人中介的教皇和教士,失去了立足的理論依據。人的靈魂能否得救完全依賴于自己,人的拯救成了自己的事,因此人必須對自己負責,必須依靠自己的行動體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據此可知,宗教改革( D )A.加速了民族國家的形成B.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C.強化了君主的世俗權力D.推動了人文主義精神的傳播解析 由材料可知,宗教改革提出的“因信稱義”原則,使人的靈魂解放完全依賴自己,這種信仰的獨立,決定了獨立的人格,從而使每位教徒成為獨立自主的人,因此宗教改革推動了人文主義的進一步發展,D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及宗教改革對民族國家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突出的是宗教改革對人文精神的影響,并不是宗教改革對文化教育事業的影響,排除B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其對君主權力的影響,排除C項。14.[2024江蘇聯考]伏爾泰在小說《如此世界》里把社會發展的希望寄托在企業主身上;孟德斯鳩提出在君主制政體下,推行不橫征暴斂和發展工商業的政策;魁奈在其代表作《經濟表》中提出國家應該取消干預政策,放棄工業法規,廢除行會制度,倡導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這說明啟蒙運動( D )A.對未來社會制度設想一致B.倡導自由主義經濟思想C.直接推動法國大革命爆發D.有力地沖擊了封建體制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伏爾泰、孟德斯鳩、魁奈等啟蒙思想家都主張自由,這有力地沖擊了封建體制,D項正確;材料中伏爾泰、孟德斯鳩、魁奈等啟蒙思想家都主張自由,但不能說明他們對未來社會制度設想一致,排除A項;材料中伏爾泰、孟德斯鳩、魁奈等啟蒙思想家都主張自由,但不能說明他們都主張自由主義經濟思想,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啟蒙運動與法國大革命的關系,排除C項。15.[2024江西紅色十校聯考,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啟蒙運動研究專家安東尼·帕格頓指出,西方文藝復興運動意圖恢復古希臘文化藝術觀念,而宗教改革希望恢復羅馬帝國早期的教會道德。然而,啟蒙運動不是要復興這兩種文化傳統,帕格頓認為“啟蒙運動具有自身的歷史定位。它是現代性的真正開端,因為它最初就不愿拯救神圣的過去,反而以未來的名義攻擊過去”,其實質是擺脫舊制度的束縛而建立一個新的現代工業文明新體制。啟蒙運動帶來的思想觀念、社會體制、文化藝術和生活習俗的變革卻帶著明顯的現代文明特征,刻上了時代精神的印記。——摘編自江寧康《啟蒙運動與西方現代文明的起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近現代史的知識,自擬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解析 解答本題可圍繞啟蒙運動對西方近代文明發展的影響和對人類歷史文明發展進程的影響進行闡述。啟蒙運動對西方近代文明發展的影響,在宗教觀上,通過反對上帝和宗教迷信,批判中世紀經院哲學;打擊了中世紀的天主教會,進一步使人們的思想從宗教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在政治方面,通過主張建立君主立憲政體或民主共和政體,提倡法治,反對人治,為推翻封建專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體提供了思想武器;同時,也推動了亞非拉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鼓舞了亞非拉反封建、反殖民的斗爭;進一步促進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也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總之,啟蒙運動帶著明顯的現代文明特征,刻上了時代精神的印記,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重大緣起。對人類歷史文明發展進程的影響,是一場破舊立新的歷史進程,是一場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是繼文藝復興后的又一次偉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其提倡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個人自由和科學精神等主張,打擊了基督教會的勢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未來社會的發展確定了基本框架。答案 示例一 論題:啟蒙運動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重大緣起。(2分)闡述:在宗教觀上,啟蒙運動反對上帝和宗教迷信,批判中世紀經院哲學;主張在宗教上實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對政教合一,打擊了中世紀的天主教會,進一步使人們的思想從宗教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在政治方面,否定君權神授,主張建立君主立憲政體或民主共和政體,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提倡法治,反對人治,為推翻封建專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體提供了思想武器;同時,也推動了亞非拉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鼓舞了亞非拉反封建、反殖民的斗爭;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不僅猛烈沖擊了天主教會對社會生活的控制,還推動社會風俗趨向理性、文明,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8分)總之,理性作為啟蒙運動的核心,有助于人類走出愚昧、迷信,有助于人類主體性的激發,有助于社會的進步,它帶著明顯的現代文明特征,刻上了時代精神的印記,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重大緣起。(2分) 示例二 論題:啟蒙主義思潮和啟蒙運動變革是一場破舊立新的歷史進程。(2分)闡述:啟蒙運動是發生在17—18世紀的一場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是繼文藝復興后的又一次偉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啟蒙思想家們倡導自由、民主、平等,對專制制度及其精神堡壘——天主教會展開猛烈抨擊;啟蒙思想家們對未來的社會藍圖進行展望和描繪,提出建立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制度,實行三權分立;啟蒙主義思潮的傳播開啟了民智,為歐美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這場運動傳播到世界,成為強大的社會思潮,為民族解放斗爭作出了貢獻,如對中國,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基本思想精神是天賦人權、三權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顯然其基本思想精神源于啟蒙運動。(8分)因此,啟蒙運動打擊了基督教會的勢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未來社會的發展確定了基本框架。(2分)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走向整體的世界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之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知識點講解知識點一 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背景:16—17世紀,英國[1]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在經濟上日益強大,向專制王權發起挑戰。(2)過程①爆發: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經過兩次內戰,議會獲勝。②曲折:經歷了共和國、軍事獨裁和王朝復辟時期的反復斗爭。③鞏固:1688年,發生“[2] 光榮革命 ”,革命成果獲得鞏固。(3)成果時間 法案 內容1689年 《[3] 權利法案 》 擴大議會權力,限制[4] 王權 。1701年 《[5] 王位繼承法 》 規定此后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4)意義: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步確立。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初步確立君主立憲制,但此時國王仍有較大的行政權,可以領導政府;18世紀責任內閣制確立后英王才真正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2.美國獨立戰爭背景 18世紀中葉,[6] 英國 對北美殖民地的限制與剝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強烈不滿。過程 ①開始:1775年4月,美國獨立戰爭開始。 ②獨立: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闡述[7] 人民主權 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 ③承認美國獨立: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性質 是一場民族獨立運動,也是一場[8] 資產階級 革命。3.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背景 ①18世紀,法國[9] 專制制度 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②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 ③[10] 啟蒙思想 的影響。過程 ①1789年7月14日,法國民眾攻占巴士底獄,大革命爆發。 ②1789年8月,制憲議會頒布《[11] 人權宣言 》,提出人權、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權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原則。 ③1791年,議會頒布憲法,確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④1799年,拿破侖建立[12] 軍事獨裁統治 。拿破侖的統治維護了大革命所確立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他實行帝制,入侵一些歐洲國家。 ⑤1815年,拿破侖帝國覆滅。意義 沉重打擊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則隨著拿破侖的軍隊傳播到歐洲各地。 法國共和制確立艱難的原因國內 局勢 ①政治上:君主派勢力強大,工業資產階級力量相對弱小,民眾對共和制未能穩定局勢感到失望。 ②經濟上:小農經濟發達,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相對緩慢。 ③思想上:封建專制主義觀念根深蒂固。國際 環境 歐洲大陸多是封建君主專制國家,法國率先廢除君主制,必然遭到反對,甚至引起外來武裝干涉。知識點二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與擴展一、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經濟制度: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為基礎,實質是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制度。2.政治制度(1)條件: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逐漸確立,資產階級為維護自身利益。(2)類型:主要實行君主立憲制和共和制。(3)政治制度類型英國君主 立憲制 內容 ①君主權力受到限制,[13] 議會 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和權力機關。 ②內閣掌握行政權,受議會監督,對議會負責。美國 [14] 共和制 確立:1787年憲法。內容 確立“[15] 三權分立 ”原則:國會、總統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彼此制衡。規定美國是[16] 聯邦制 國家,聯邦政府擁有最高權力,各州政府擁有一定自治權。評價 第一部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承認奴隸制的存在,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權利等。法國共和制 19世紀,法國經歷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復,最終確立了[17] 共和 制度。(4)政黨制度:兩黨制或多黨制,代表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的政黨,通過[18] 定期選舉 輪流執政。二、資本主義的擴展1.俄國1861年改革背景 沙皇政府面臨空前危機。內容 ①廢除[19] 農奴制 :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通過贖買得到土地。 ②其他改革:實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選舉、實施統一的司法制度、進行教育改革、實行義務兵役制等;采取措施刺激工業發展。評價 ①促進了俄國[20] 資本主義 的發展。 ②沒有直接觸及[21] 沙皇專制 制度,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2.美國內戰背景 南北雙方在關稅、西部領土建州等問題上矛盾尖銳,焦點是[22] 奴隸制 的存廢問題。經過 1861—1865年,林肯領導的聯邦政府先后頒布《宅地法》和《[23]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最終贏得勝利。評價 ①維護了美國的[24] 國家統一 ,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在法律上承認了黑人的公民權利,為此后美國的發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 ②黑人仍備受歧視。3.意大利的統一: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國,實行[25] 君主立憲 制;1870年,實現國家統一。4.德意志統一①1864—1871年,普魯士在主張“[26] 鐵血政策 ”的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②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實行[27] 君主立憲 制。5.日本明治維新背景 19世紀中期,日本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幕府統治被推翻。內容 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封建等級制度,推行“富國強兵”“[28] 殖產興業 ”“文明開化”三大政策,仿效西方國家制定憲法。影響 保留了大量封建勢力,官僚寡頭和軍閥掌握實權,成為[29] 軍國主義 的社會基礎。日本很快開始對外侵略擴張。三、評價 與封建制度比較,資本主義制度是巨大的歷史進步。但是資本主義列強大肆推行[30] 殖民擴張 政策,把亞非拉廣大地區變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進行壓榨和掠奪。情境1 英國國王和議會的矛盾 17世紀20年代,國王常因為增加新稅與議會發生爭論,國王解散議會的現象多次發生。1629年,查理一世解散議會,英國開始了長達11年之久的無議會統治時期。國王和議會的矛盾達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摘編自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 “國王和議會的矛盾”反映了怎樣的階級矛盾?答案 封建統治階級與資產階級、新貴族的矛盾。情境2 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英國統治當局決定把稅收的負擔轉嫁到殖民地居民身上。1765年頒布的《印花稅法案》和1767年頒布的《湯森法案》……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強烈抗議。——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 據材料指出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答案 英國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情境3 對《人權宣言》的評價 《人權宣言》宣稱,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人民享有言論、信仰、著作和出版的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是天賦不可剝奪的人權。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對《人權宣言》作出簡要評價。答案 宣揚了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等思想,體現了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等級制度的要求,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綱領性文件。情境4 民主形態的多樣性 民主是歷史的、具體的、發展的,各國民主植根于本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成長于本國人民的實踐探索和智慧創造,民主道路不同,民主形態各異。——2021年國務院新聞辦《中國的民主》 以英、美為例來說明“各國民主植根于本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成長于本國人民的實踐探索和智慧創造”。答案 英國具有議會傳統,近代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新興資產階級利用議會與國王進行了長期的斗爭,限制了王權,使議會成為國家權力的中心,英國成為典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美國則不同,沒有經歷封建社會,各州在抗英斗爭中走向聯合,確立共和制。圖解歷史美國共和制情境5 俄國1861年改革的特點 1861年俄國宣布廢除農奴制,但農奴通過贖買才能得到土地,對其并沒有所有權,而只能“永久使用”,同時農奴獲得從事手工業、訂立合同等權利,未經村社允許,仍舊不得離開村莊。 上述材料反映出俄國1861年改革的什么特點?答案 農奴制改革不徹底,仍保留大量封建殘余。情境6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直接影響 自1863年1月1日起,凡當時仍在叛亂的任何一個州或地區,其境內所有奴隸都應永遠獲得自由。——《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林肯政府頒布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有什么直接影響?答案 贏得了民眾支持,最終聯邦政府打敗南方分裂勢力,維護了國家統一。概念鐵血政策指作為德意志最大邦國之一的普魯士,憑借強權武力統一德意志的政策,其核心是強權。該政策不僅有武力征服的一面,還有對內鎮壓的一面。它是德意志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也是德意志民族統一的必然選擇。情境7 日本明治維新的特點 明治時代(1868—1912年),工業和金融的現代化與政治革命同時進行……這些舶來品——科學﹑技術、機械、武器、政治和法律的組織形式——作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往往是其他民族所缺少的,是他們希望在不喪失本身的精神獨立的情況下所采用的。——摘編自[美]帕爾默等《工業革命:變革世界的引擎》根據上述材料,指出日本明治維新的特點。答案 經濟變革與政治變革同時進行;既學習西方先進科技,又維護日本傳統思想。探究點演練及歸納總結探究1 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材料一 “光榮革命”其實是一場不流血的革命,說其“光榮”就在于它不流血。其原因在于國家的統治階層已齊心協力,下決心要把詹姆士二世搞下臺。他們不能容忍專制制度的恢復,更不能接受天主教的復辟;但同時,他們也不愿再看到新的革命,不愿讓下層民眾再參與國家政體的設計。“光榮革命”是英國歷史的轉折點,雖然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沒有變,只是換了國王。但實質上,新國王是由議會創造出來的,沒有議會就沒有國王的王位。——摘編自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材料二 法國深受北美獨立戰爭的影響。路易十六即位時,法國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其集中點便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封建專制制度之間的沖突。1789年7月14日,革命群眾攻克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開始。路易十六不得已而妥協,但這樣的行動受到了頑固派貴族的反對。貴族們很快逃往國外,并勾結外國勢力干涉本國革命。此后,革命歷經波折,最終在1875年確立起共和制度。——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材料 主旨 材料一分析了英國“光榮革命”不流血的原因。 材料二分析了法國大革命的特點。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光榮革命”采用“不流血”方式的原因。如何理解“‘光榮革命’是英國歷史的轉折點”?試答: 原因:政治上,統治階層不能容忍專制制度的恢復,其內部達成妥協;社會上,不愿下層民眾參與國家政體的設計;經濟上,處于工場手工業階段,資本主義發展相對緩慢,資產階級實力比較薄弱。理解:社會性質上,由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政治制度上,由君主專制向君主立憲制轉變;國王權力來源上,由君權神授向法律賦予轉變。 (2)根據材料二指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法國大革命的有利條件。試答: 特點:深受美國獨立戰爭的影響;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封建專制制度之間的沖突嚴重;遭到本國頑固派貴族反對和歐洲其他國家干涉;革命歷程曲折漫長。有利條件: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為法國大革命做了理論準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增強;民族主義的興起。 歷史解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的比較(1)不同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美國獨立戰爭 法國大革命斗爭矛頭 封建專制統治。 英國殖民統治。 專制制度和等級制度。革命任務 推翻封建專制統治。 擺脫英國殖民統治。 推翻封建專制統治。領導階級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 資產階級。性質 資產階級革命。 既是資產階級革命,又是民族獨立運動。 資產階級革命。革命程度 不徹底,革命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王權、貴族進行妥協,保留了君主。 美國獨立戰爭后,南北雙方進行妥協,在南方保留了種植園奴隸制經濟。 最徹底,不僅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制度,而且撼動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統治秩序。頒布文獻 《權利法案》 《獨立宣言》 《人權宣言》(2)相同點①都是發生在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②都是因為資本主義發展受到阻礙。③領導階級都以資產階級為主。④斗爭充滿了曲折,但最終都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⑤都頒布了法律性文件來鞏固政權。⑥都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⑦都受到了資產階級思想理論的影響。歷史解釋——19世紀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制度的比較英國 美國 法國 德意志政體 君主 立憲制 共和制 共和制 君主 立憲制確立 標志 1689年《權利法案》 1787年憲法 1875年憲法 1871年憲法國家 元首 國王(世襲,終身制) 總統(選舉,任期四年) 總統(選舉,任期七年) 皇帝(世襲,終身制)立法權 上院、下院 參議院、眾議院 參議院、眾議院 聯邦議會、帝國議會行政權 首相 總統 總理 皇帝、宰相議(國) 會與政 府關系 政府由議會選舉多數黨組閣產生,對議會負責。 政府成員由總統任命,對總統負責,受國會監督。 政府成員由總理任命,由議會批準,受議會監督。 政府成員由皇帝任命,對皇帝負責,議會權限較小。政黨 制度 兩黨制 兩黨制 多黨制 多黨制特點 君主虛位,議會至上。 三權分立,相互制衡。 議會共和,相互制衡。 軍事封建,皇帝權重。評價 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的形成和演變決定著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社會結構、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的變化無不影響著歐美資本主義制度的具體運作。探究2 資本主義的擴展材料 明治天皇一改過去涂脂抹粉之形象,以斷發蓄須、軍裝戎馬之形象做出表率,皇室開啟西方近代飲食習慣,這種先導性示范效應很快影響到普通日本國民。明治時期思想家森有禮以“開啟民智、文明開化”為己任,通過刊物引導日本國民移風易俗;教育家福澤諭吉創辦學堂,培養具備西方近代知識和國際視野的學生。——摘編自《明治維新如何讓日本移風易俗》材料 主旨 材料主要闡述了明治維新時期文明開化政策的具體措施。思考: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各種社會力量在日本近代社會轉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試答: 明治天皇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措施,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日本皇室學習西方生活方式起到了示范作用;明治維新時期的思想家積極宣傳自由、平等、民主的先進思想,引領社會習俗的變化;明治維新時期的教育家創辦新式學堂,培養新型人才。 唯物史觀——對明治維新的評價(1)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資本主義)道路的標志。體現在:①經濟: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實現了由落后農業國向先進工業國的轉變。②政治:結束封建割據狀態,建立起中央集權的統一民族國家,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③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傳播,社會面貌發生深刻變化。④影響:擺脫了民族危機,走上獨立富強的道路;為亞洲近鄰提供了啟迪和經驗。(2)局限性: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封建勢力,官僚寡頭和軍閥實際掌握權力,成為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①經濟: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極性不斷顯現,農民的貧困影響市場擴大,制約工業發展。②政治:憲法頒布后,藩閥依然長期壟斷政權,議會形同虛設,人民沒有民主權利。③思想:崇拜天皇思想根深蒂固。④軍事:保留軍國主義,對外侵略擴張,給亞洲各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探究3 對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認識材料 (美國)國會擁有國家意義上的最高權力,這種權力可以制裁以州為基礎的派別活動,防止州與州之間的惡性競爭,并為各州的民主政體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時憲法也讓各州以種種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權……國會制定法律,但總統可以否決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經國會通過并經總統簽署的法律違憲,但總統經參議院批準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總統執行法律,但必須由國會給予財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須經兩院批準才能生效,故參議院和眾議院在制定法律過程中互有對另一方的絕對否決權。——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材料主旨 材料闡述了美國權力的運行模式。思考:根據材料,指出美國國家權力機關之間的關系及其具體表現。試答: 關系:分權制衡。表現:各州和聯邦政府都擁有一定的權力,相互制衡;聯邦內部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權力相互制衡;具有立法權的參議院和眾議院互相制約。 唯物史觀——全面認識近代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理論 依據 西方思想家提出的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分權學說和人民主權學說,是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論依據。建立 方式 以英國為代表,先激進(資產階級革命)后溫和(“光榮革命”);以美國和法國為代表,采取了激進的革命方式;以俄國和日本為代表,采取了溫和的改革方式。建立 過程 經歷了曲折、反復的發展過程,最終確立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政體 類型 君主立憲制、共和制。體現 原則 通過立法的形式確立資本主義政治體制,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法制原則;立法、行政和司法之間遵循分權與制衡的原則;實行資產階級政黨政治;議會形式上代表民意并行使國家權力。積極 作用 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的經驗。歷史 局限 資本主義民主是資產階級精英統治下的民主,而不是普通民眾的民主;資本主義法律將事實上的不平等合法化;資本主義政黨制是一種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政治制度。命題點習題講解命題點1 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1.[2023全國卷乙]1661年,英國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陸軍隊以及所有軍事要塞和駐地的唯一、最高的統轄權、指揮權和部署權,歷來屬于國王陛下,這是不容置疑的……議會兩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應要求這種權力。這說明當時英國( B )A.國王處于“統而不治”地位B.國王力圖鞏固統治權力C.強化王權以對抗“無敵艦隊”D.君主立憲政體已經確立解析 由材料“唯一、最高的統轄權、指揮權和部署權,歷來屬于國王陛下”可知,英國國王力圖通過民兵法案的形式來鞏固自己的軍事統治權,故選B項。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后,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開始逐漸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排除A項;1588年,英國海軍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排除C項;1688年英國發生“光榮革命”后,君主立憲制逐步形成,排除D項。2.[2023北京]美國《獨立宣言》初稿中有一句話:他(英王)侵犯了一個遙遠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權和自由權。他們被捕獲,販賣到另一個半球,乃至慘死途中。這句話最終被刪除,沒有出現在定稿中。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C )A.英國政府頒布法令,廢除了奴隸貿易B.《獨立宣言》否定了天賦人權的觀念C.北美革命者對奴隸貿易問題存在分歧D.北美黑人的公民權利得到了法律承認解析 美國《獨立宣言》的初稿與定稿對奴隸權利的態度不同,這是北美革命者的內部對同一問題存在分歧導致的,與英國政府無關,A項錯誤。《獨立宣言》肯定天賦人權的觀念,B項錯誤。從美國《獨立宣言》初稿中對黑人權利的重視可知,北美有些革命者對奴隸貿易持反對態度;從定稿中將這些內容刪掉可以看出,北美有些革命者并不反對奴隸貿易,因此可以得出,北美革命者對奴隸貿易問題存在分歧,C項正確。在《獨立宣言》發表時,北美黑人的公民權利并未得到法律承認,D項錯誤。命題變式3.[2024青島檢測]1793年2月,法國頒布的文件承認國家有責任擔負基礎教育和公共救濟的費用,在法律上明確了教育和濟貧是國家應負的義務,為法國國家福利制度提供了依據。這反映出( A )A.法國大革命推動政府職能發展B.拿破侖的統治維護了工人階級利益C.近代法國福利制度的基本形成D.大革命促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解析 材料“國家有責任擔負基礎教育和公共救濟的費用”“教育和濟貧是國家應負的義務”反映出法國大革命推動政府職能發展,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拿破侖的統治,排除B項;材料反映出該文件為法國國家福利制度提供了依據,而沒有表明近代法國福利制度的基本形成,排除C項;“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材料未體現,排除D項。命題點2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4.[2023湖南]19世紀后期以來,英國內閣的決策權日益增強,議會對政府的議案很難加以否決或修改。據統計,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內,議會只通過了九次針對政府議案的修正案。有人戲稱,議會成了內閣的御用議事會。這一現象反映了( C )A.內閣逐漸走向集權B.內閣議會權限不明C.政黨政治漸趨成熟D.議會體制受到損害解析 19世紀后期以來,英國內閣的決策權日益增強,議會對政府的議案很難加以否決或修改,這主要是因為內閣首相、大臣與大多數議員屬同一黨派,因此內閣議案大多能通過,C項正確;內閣的決策權雖日益增強,但政府議案仍需要議會通過或修正,故不能說內閣逐漸走向集權,A項錯誤;內閣和議會的權限分明,B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資本主義政治體制運行規則有所變化,由此不能說明議會體制受到損害,D項錯誤。命題變式5.[2023青島調研]1787年,美國為了限制眾議院的權力,便在眾議院上面設置了參議院;保守派害怕人民影響國會,于是又設置了擁有大權的總統以抑制國會的權力——他有權否決國會立法的權力;還設置了最高法院以鉗制國會。這意在( C )A.擴大總統權力 B.保證司法公正C.防止過度民主 D.建立聯邦體制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眾議院議員按照各州人口比例,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為防止民主的過度泛濫,美國在眾議院上面設置了參議院,又設置總統、最高法院以鉗制國會,故選C項;A、D兩項不是材料中措施的目的,均排除;材料與司法公正無關,B項排除。命題點3 資本主義的擴展6.[2023江蘇]1835年,美國廢奴協會向南方社會精英寄出《奴隸之友》等刊物,南方蓄奴州要求立法禁止這些刊物進入南方,但該提案未能在國會通過,同時引發了全國性的政治辯論。在這一過程中,廢奴團體從200個增加到527個。這表明美國( A )A.南北矛盾更加尖銳B.政黨政治得到發展C.廢奴時機已經成熟D.黑人民權運動興起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題干中的事件是美國南北戰爭前較具影響力的事件,當時美國國內圍繞奴隸制存廢問題爭論不斷,廢除奴隸制的呼聲和勢力日漸高漲,這些都導致南北矛盾更加尖銳,A項正確;美國政黨政治主要是民主黨、共和黨之間的競爭,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美國南北戰爭開始于1861年,題干時間是1835年,此時廢奴時機尚未成熟,排除C項;黑人民權運動興起于二戰后,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7.[2023新課標卷]1854—1868年,日本出版了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政治思想和軍事等方面的譯著或著作達數百部。此外,幕藩及其開辦的各類講習所聘請各國專家直接授課或指導技術實踐。這一系列舉措 ( D )A.摧毀了封建守舊勢力的統治基礎B.實現了西方科技的本土化C.表明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的道路D.有助于推動日本的近代化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1854—1868年,日本積極學習西方的科技、政治和軍事等方面的知識,甚至聘請各國專家直接授課或指導技術實踐,這些措施有助于推動日本的近代化,D項正確;當時日本封建守舊勢力的統治基礎是武士階層,材料中并未涉及,且根據材料時間“1854—1868年”可知,“摧毀了”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主要涉及日本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是否實現西方科技的本土化由材料無從得知,排除B項;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是在明治維新后,排除C項。命題點1 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1.[2020.7浙江]歷經多次流血和動蕩后,“政治上成熟的英國人決意嘗試一下新政體的實驗”。托利黨和輝格黨議員聯合起來,進行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政治選擇”。詹姆士二世的女婿、捍衛歐洲新教思想的荷蘭的威廉親王受邀前往英國,經過“一場幾乎未流血的戰斗,信仰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不得不放棄王國”。從英國政治文明演進的角度看,這個“選擇”更大的意義在于( B )A.推翻了君主制度B.促進了君主立憲制度的形成C.催生了民主共和政體D.否定了教會高于國家的主張解析 根據“一場幾乎未流血的戰斗”可知,這個“選擇”指的是光榮革命。英國的光榮革命結束了國王專制,為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故B項正確。英國結束了國王專制,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并沒有推翻君主制度,排除A項;英國建立的是君主立憲制,不是民主共和制,排除C項;光榮革命否定的是王權高于議會權力,而不是教會高于國家,排除D項。2.[2021海南]18世紀后期,北美的咖啡消費量不斷增加,而茶的消費量卻在下降。在當地人的心目中,茶成為英國殖民壓迫的象征。咖啡館是革命者秘密集會的場所,喝咖啡成了愛國的表現。與這一歷史現象聯系最密切的是 ( D )A.1787年制憲會議 B.英法七年戰爭C.1812年英美戰爭 D.北美獨立戰爭解析 由“18世紀后期”“北美的咖啡消費量不斷增加”“茶成為英國殖民壓迫的象征”可知,該事件雙方是英國和北美英屬殖民地;由“咖啡館是革命者秘密集會的場所,喝咖啡成了愛國的表現”可知,與這一現象聯系最密切的是北美獨立戰爭,D項正確。3.[2021重慶]法國大革命期間的重要文獻《人權宣言》在起草的過程中存在各種各樣的意見,形成了多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以英國《權利法案》為藍本,但未被采納,可以推斷,該版本的起草者試圖( A )A.保留等級制和貴族權力B.倡導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C.維護君權神授專制思想D.否認議會權力的至高地位解析 材料實際強調的是英國《權利法案》的部分規定,由所學可知,英國《權利法案》初步確立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也保留了等級制和貴族權力,故A項正確;英國《權利法案》并未涉及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故B項排除;《權利法案》初步確立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君主權力由議會授予,否定了君權神授的思想,故C項排除;《權利法案》規定了議會至上的原則,故D項排除。4.[2023新課標卷]如圖為1808年歐洲的一幅時事漫畫,名為《蛛網里的科西嘉蜘蛛》,圖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國,左上角的“蒼蠅”是指英國。該漫畫反映的是( B )A.維也納體系的建立B.拿破侖戰爭的局勢C.拿破侖帝國的覆滅D.英國推行綏靖政策解析 圖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國,左上角的“蒼蠅”是指英國,結合時間“1808年”及所學可知,這指的是拿破侖的對外戰爭遭到英國等反法同盟國家的反對,故B項正確;維也納體系是在拿破侖帝國崩潰后,以英、俄、奧、普為首的戰勝國通過維也納會議在歐洲大陸上建立的新均勢體系,維也納會議召開于1814—1815年,故A項錯誤;1815年,在歐洲各國的聯合進攻下,拿破侖帝國覆滅,故C項錯誤;二戰前夕,英國推行綏靖政策,故D項錯誤。命題點2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5.[2021河北]在美國1787年制憲會議上,弗吉尼亞州的代表梅森主張國家的首都不應當設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如紐約、費城等;北方的康涅狄格州代表埃爾思沃斯反對由各州支付國會議員薪酬的決定。兩人主張的共通之處是,通過憲法( A )A.確立聯邦政府的權威B.防止外部勢力威脅國家安全C.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D.調和南方與北方之間的矛盾解析 據材料“國家的首都不應當設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反對由各州支付國會議員薪酬的決定”可知,兩人主張的共通之處是防止聯邦政府受到各州的控制,強調通過憲法確立聯邦政府的權威,故A項正確。6.[2023.6浙江]18世紀,無論是英國還是歐洲大陸,社會上層和知識界都曾有人對中國的法律制度、科舉選拔制度等稱道不已,然而他們的贊賞之情,卻始終未能轉變為其本國的現實制度,根本原因在于 ( B )A.贊賞者沒有足夠實權和影響力B.這些制度不適合歐洲變革需要C.歐洲人對中國的認知模糊不清D.中西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差異解析 18世紀,英國及歐洲大陸資本主義經濟得以發展,與之適應的是資本主義的政治、法律制度,而當時中國的法律制度、科舉選拔制度是封建社會的產物,所以英國等歐洲國家雖稱道中國的制度,但并未將中國制度落實到本國,即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并不適應,故B項正確。根本原因強調的是事物發生的必然性,主要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等角度進行分析,而A、C、D三項都不能解釋以上現象出現的必然性,均排除。命題點3 資本主義的擴展7.[2022湖北]1871年12月,巖倉具視率使團出訪歐美。初到美國時,他的傳統發式與和式禮服引來無數好奇的圍觀者,這刺激他剪掉發髻并訂制西式禮服。1872年11月,巖倉具視拜見英國女王時已經是全身西式裝扮。這一變化說明( A )A.維新官員積極踐行“文明開化”B.日本社會生活開始西化C.社會習俗的轉變引領改革浪潮D.巖倉使團重視外交禮儀解析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巖倉具視率使團出訪歐美時,因其“傳統發式與和式禮服”引來無數好奇的圍觀者而受到刺激,因此他后來拜見英國女王時全身西式裝扮,這一變化說明維新官員積極踐行“文明開化”政策,故A項符合題意。日本社會生活是否開始西化在材料中并未提及,B項錯誤。日本明治維新引發社會習俗轉變,C項因果關系顛倒,排除。材料體現的是巖倉具視因其“傳統發式與和式禮服”受到刺激而采用西式裝扮,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8.[2023廣東]晚清洋務派創辦各種新式企業;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產興業”政策。二者的共同點是( B )A.引進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B.以實現富國強兵為目的C.主要采用官督商辦經營方式D.瓦解了封建統治的基礎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的目的都是富國強兵,鞏固統治,故選B項。洋務運動只是引進資本主義國家新的軍事和生產技術,而非引進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排除A項;洋務運動中創辦的民用企業主要采用官督商辦經營方式,日本“殖產興業”政策以政府力量扶植民營企業,排除C項;洋務運動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根本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排除D項。9.[2022廣東]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包含一些大多數國家的憲法均不涉及的內容。例如關稅、商業、鐵路、郵政和電報等,關于個人權利卻只字未提,這反映了德國( C )A.帝國結構的松散性 B.對外政策的擴張性C.資本主義的保守性 D.君主制度的脆弱性解析 材料說明德國憲法關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忽視個人權利,這反映了資本主義的保守性,故C項正確。10.[2020海南]據錢乘旦等所著《世界現代化進程》記載,德國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在位20多年,卻從來沒有讀過憲法,也不了解憲法。威廉二世曾說:“把德意志帝國錘煉出來的是士兵和軍隊,而不是議會的決議。”這反映出( D )A.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尚未確立B.德國仍然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C.普魯士未占據帝國統治地位D.資產階級改革的保守和不徹底解析 由“把德意志帝國錘煉出來的是士兵和軍隊,而不是議會的決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體現出德國軍國主義色彩濃厚,反映出資產階級改革的保守和不徹底,D項正確。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頒布后,德國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A項錯誤。1871年,德意志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了國家的統一,B項不符合題干材料中“德國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在位20多年”的限定條件。德國統一后,普魯士在帝國中占據統治地位,普魯士國王同時又是德意志帝國皇帝,C項錯誤。11.[2023全國卷甲,15分]材料 農奴制改革前,俄國鐵路建設較為緩慢。1855年,俄國鐵路總長度僅為980俄里。1861年農奴制改革后,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財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并為私有鐵路公司作為建設資金的股票和債券提供5%的收入擔保。1870—1880年,俄國政府將境外發行債券中約6億盧布入賬政府的專項鐵路建設基金,以用于購買私有鐵路公司的債券、股票等。19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政府全面收購私有鐵路公司,統一運價。隨著帝國主義在遠東地區矛盾的加劇,90年代俄國鐵路修建的重心轉向中亞、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至90年代末,鐵路長達5萬多俄里。——摘編自張廣翔、逯紅梅《19世紀下半期俄國私有鐵路建設及政府的相關政策》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世紀后半期俄國鐵路建設發展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俄國農奴制改革對鐵路建設的影響。(9分)解析 第(1)問,解題思路如下圖所示:第(2)問,解題思路如下表所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所學知識 影響所學知識 提供了鐵路建設所需的勞動力。“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財政和行政管理措施” 提供了鐵路建設的制度保障。“政府全面收購私有鐵路公司,統一運價” 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鐵路建設提供資金、市場等條件。“90年代俄國鐵路修建的重心轉向……遠東地區”及所學知識 俄國加快對外擴張步伐,進一步刺激了鐵路建設。答案 (1)允許私人公司建設鐵路,后實行國家壟斷(或政府主導);(2分) 建設規模擴大(或鐵路里程增加), 與對外擴張相結合;(2分) 利用外國資本, 國家大力扶持。(2分)(2)提供了鐵路建設的制度保障(或政府采取一系列財政和行政措施);(2分)提供了鐵路建設所需的勞動力;(2分)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為鐵路建設提供資金、市場等條件;(3分)俄國加快對外擴張步伐, 進一步刺激了鐵路建設。(2分)12.[2022遼寧,13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林肯對美國作出了很大的歷史貢獻,其遇害后所產生的“偉大的解放者”形象深入人心,成為標準的美國歷史敘事。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學界開始挑戰這一敘事。20世紀70年代“新美國史學”流派出現,強調“自下而上”的研究視角,一些學者也注意挖掘相關檔案文獻材料進行研究。隨著20世紀八九十年代州權主義的抬頭,林肯“偉大的解放者”形象受到顛覆性質疑。埃里克·方納認為,林肯一方面提倡自由勞動的價值觀,另一方面又認可奴隸制在南方的存在,這說明內戰與解放奴隸并不直接相關。芭芭拉·菲爾茲也認為,內戰中真正啟動廢奴進程的不是那些寫在國會或總統文獻上的文字,而是那些為爭取自由而采取“主動行動”的奴隸。——摘編自[美]埃里克·方納《給我自由!一部美國的歷史》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林肯“偉大的解放者”形象產生的史實依據。(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美國學界對林肯評價變化的原因。(7分)解析 第(1)問,結合材料“林肯對美國作出了很大的歷史貢獻”及所學知識,可以從林肯領導南北戰爭、維護國家統一、解放黑人奴隸、促進美國經濟發展等角度概括。第(2)問,具體分析見下表: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 原因“20世紀70年代‘新美國史學’流派出現……一些學者也注意挖掘相關檔案文獻材料進行研究” 新的檔案文獻史料研究。“隨著20世紀八九十年代州權主義的抬頭,林肯‘偉大的解放者’形象受到顛覆性質疑” 州權主義抬頭。“林肯一方面提倡自由勞動的價值觀……說明內戰與解放奴隸并不直接相關” 對解放黑奴和南北戰爭關系的重新解釋。“內戰中真正啟動廢奴進程的……是……采取‘主動行動’的奴隸”及所學知識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發展。答案 (1)史實依據:林肯反對黑人奴隸制,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成為黑人解放的象征;林肯領導聯邦政府同南部農場奴隸主進行了堅決斗爭,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南北戰爭為美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躍居世界頭號工業強國開辟了道路,推動美國進入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6分)(2)原因:新的檔案文獻史料研究;州權主義抬頭;對解放黑奴和南北戰爭關系的重新解釋;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發展。(7分)習題演練1.[2023武漢起點練]在17—18世紀的歐洲,發生了一系列的政治革命,英國人成為革命領路人。英國這場大革命最先源于國會與斯圖亞特王朝的矛盾。下圖漫畫反映了( C )A.資產階級革命條件不成熟B.封建勢力頑固不可摧毀C.革命具有曲折性和反復性D.革命沒有發動人民群眾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出現過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這證明資產階級革命并非一帆風順的,中間也會出現波折和反復,C項正確;17世紀時,斯圖亞特王朝厲行專制統治,侵犯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宗教專制政策也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所以革命條件是成熟的,排除A項;B、D兩項不符合史實,排除。2.[2023遼寧模擬]“光榮革命”后,輝格黨稱威廉“是光榮女王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的直接繼承人”;把威廉繼位比作《圣經》中的《創世紀》,英國憲政借以復興與新生;還將“光榮革命”詮釋為英國憲政傳統本身的自然回歸。當時輝格黨的輿論宣傳旨在( B )A.延續英國憲政傳統 B.維護政治革命成果C.鼓吹君權神授理論 D.強化國王政治權威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光榮革命”后,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初步建立君主立憲制度,輝格黨極力宣傳威廉統治的合法性和正當性,旨在維護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成果,B項正確;“光榮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圣經》中的《創世紀》”“英國憲政傳統”只是輝格黨進行政治宣傳的手段,并非其根本目的,排除A項;鼓吹君權神授理論是輝格黨進行政治宣傳的手段,并非其根本目的,排除C項;“強化國王政治權威”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3.[2024河南聯考]1765年通過的《印花稅法》,是英國議會首次課加于殖民地的內部的直接稅……法令規定一切報紙、大幅印刷品、小冊子、證書、商業票據、期票、債券、廣告、法律文件以及諸如此類的其他文件,都必須繳納面額不等的印花稅。該法令的通過( D )A.引發了拉美獨立運動B.促進了工業革命的開展C.完善了英國稅收制度D.激發了北美人民的反抗解析 據材料“1765年通過的《印花稅法》,是英國議會首次課加于殖民地的內部的直接稅”可知,1765年英國向殖民地征收印花稅,增加了殖民地人民的負擔,引發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D項正確;該法令與拉美獨立運動無關,排除A項;工業革命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B項;材料突出的是英國對北美的殖民統治,而不是強調英國的稅收制度,排除C項。4.[2024安徽摸底]1802年,北意大利地區成立了拿破侖任元首的意大利共和國;1806年,在拿破侖保護下德意志的萊茵區建立了萊茵聯盟國。它們均脫離了神圣羅馬帝國的統治。1807年,波蘭部分地區脫離了普魯士,在拿破侖保護下建立了華沙大公國。這些國家的建立( A )A.有利于捍衛法國大革命的成果B.鞏固了維也納體系C.體現了歐洲民族獨立浪潮出現D.加速了德意志統一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此時處于拿破侖帝國統治時期,當時拿破侖統治歐洲大陸,拿破侖面對的主要挑戰是神圣羅馬帝國和普魯士,這些國家脫離神圣羅馬帝國和普魯士,有利于成為法國的屏障,從而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A項正確;維也納體系是在拿破侖戰爭失敗后確立的,排除B項;拿破侖失敗后,民族獨立浪潮出現,排除C項;這些獨立國家不僅僅涉及德意志,排除D項。5.[2024河北唐山摸底]19世紀前期,美國尚未全面實行普選制。東部舊州對成年男性(白人)的選舉權實行財產資格限制,而許多西部新加入聯邦的州,自建州伊始就將成年男性(白人)的普選權納入州憲法。這說明當時美國( D )A.西部地區經濟較東部更發達B.東部州與西部州的對立嚴重C.各州憲法可與聯邦憲法悖逆D.各州享有相對獨立施政權限解析 19世紀前期,美國東部州和西部州在成年男性(白人)的選舉權方面存在差異,說明地方州享有相對獨立施政權限,D項正確。僅從東西部州成年男性(白人)的選舉權無法看出東西部州經濟的差異,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各州享有相對獨立施政權限,并不是對立嚴重,排除B項;各州憲法是以聯邦憲法為前提的,排除C項。6.[2023河南信陽期中]近代歷史上日本和俄國都是通過改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但俄國的發展比日本緩慢。制約俄國經濟發展最關鍵的因素是( C )A.熱衷于對外侵略擴張B.革命運動頻繁導致的社會動蕩C.大量封建制度的殘余D.克里米亞戰爭慘敗而喪失市場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1861年改革前農奴制的存在使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缺少國內市場和自由勞動力,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仍然制約著俄國經濟發展,C項正確;A項也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個方面,但其影響力遠不如封建殘余勢力,排除;B項是農奴制改革的背景,排除;D項是農奴制腐朽的結果,排除。7.[2023重慶巴蜀中學月考]西方史學界很多人認為俾斯麥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發起人。下圖為俾斯麥墓碑上的文字,其內容說明俾斯麥發起“革命”旨在( C )A.建立民主政治 B.改變德意志落后狀態C.結束德國分裂 D.推行軍國主義的政策解析 據所學可知,俾斯麥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結束了德國分裂,實現了國家統一,故俾斯麥發起“革命”旨在實現國家統一,C項正確;德國統一的實質是容克地主階級領導的王朝戰爭,1871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國實際上是具有濃厚專制色彩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排除A項;德國統一后,德意志落后的狀態才開始發生改變,排除B項;軍國主義政策是普魯士邦國的特征,完成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繼續延續這種特征,但這不是俾斯麥發起“革命”的主觀目的,排除D項。8.[2023河南名校聯考]明治維新后,日本一方面同西方列強進行談判,逐漸廢除了同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另一方面又積極向外侵略擴張,對亞洲弱小國家發動侵略戰爭,掠奪和奴役亞洲弱小國家。由此可知,當時日本( C )A.成為世界一流強國 B.與歐洲列強并駕齊驅C.推行軍國主義路線 D.與歐洲列強結成盟國解析 據材料可知,明治維新后的日本積極向外侵略擴張,對亞洲弱小國家發動侵略戰爭,這一行為符合軍國主義(將窮兵黷武和侵略擴張作為立國之本)路線的特征,故選C項;當時日本僅是亞洲強國,尚不能與歐洲列強并駕齊驅,排除A、B兩項;材料沒有體現日本與歐洲列強的盟國關系,排除D項。9.[情境創新/2024江蘇淮安月考]1856年,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提出,法國大革命沒有在最專制保守的路易十四時代爆發,反而在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發展、近代化程度提高后的路易十六時代爆發。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對此比較合理的解釋是( D )A.路易十四時代封建制仍在上升期B.普法戰爭激化了法國社會矛盾C.路易十六時代法國處于革命高潮D.資本主義發展壯大了革命力量解析 根據唯物史觀可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資本主義發展壯大了革命力量,D項正確;路易十四執政是在17世紀后半期和18世紀初,封建制度已不處于上升階段,排除A項;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爆發,而普法戰爭在1870年爆發,二者時間不對應,排除B項;路易十六時代法國處于革命高潮是對材料中托克維爾觀點的復述而非解釋,排除C項。10.[2024四川名校聯考]美國1787年憲法拒絕任何世襲的貴族制度,規定聯邦和各州均不得授予任何貴族爵位,“凡在合眾國之下擔任領取報酬或負有責任之職務者,非經國會同意,皆不得從任何國王、君主或外國接受任何禮物、俸祿、官職或任何種類的爵位”。這一規定旨在( A )A.保障民主共和政體B.防止君主專制復辟C.維護國會絕對權威D.加強聯邦政府權力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美國1787年憲法禁止實行帶有君主專制色彩的貴族制度,強調國會對官員的約束。結合所學知識,1787年憲法規定美國實行總統共和制,因而材料中的這一規定是為了保障民主共和政體,A項正確;美國沒有經歷君主專制社會,談不上君主專制復辟,排除B項;美國是以總統為權力中心的,國會不具有絕對權威,排除C項;這一規定與加強聯邦政府權力沒有關系,排除D項。11.[2024昆明檢測]下面是1820—1860年美國黑奴人口增長表。據表可推知,當時美國( A )年份 黑奴人口 占南部黑人人口比例1820 1 538 038 93.6%1830 2 009 043 93.0%1840 2 487 449 94.2%1850 3 204 313 95.6%1860 3 953 760 96.5%A.黑奴問題成為南北矛盾焦點B.天賦人權尚未落實C.成為世界重要奴隸貿易中心D.工業革命進程緩慢解析 根據材料“1820—1860年美國黑奴人口增長表”及所學可知,南方黑奴增加不利于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發展,工業革命需要更多的自由勞動力,A項正確;“天賦人權尚未落實”不符合美國當時的史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世界重要奴隸貿易中心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當時美國北方工業革命發展迅速,排除D項。12.[2024江蘇蘇州開學考]1871年德意志統一,帝國議會由所有二十五歲及以上的男性公民普選產生,在選舉方法和組成上,體現了遠超同時期英法的“現代性”。德國議會更具“現代性”主要是因為( A )A.政府對皇帝負責而非對議會負責B.國家統一助推了民主政治發展C.工業化加速了德國的政治民主化D.德國代議制度優越于英法兩國解析 根據材料“帝國議會由所有二十五歲及以上的男性公民普選產生”可知,德國的帝國議會由普選產生,名義上是民主政治,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德國的權力掌握在皇帝手中,議會在選舉方法和組成上由皇帝決定,由此可判斷,政府對皇帝負責而非對議會負責,A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德意志統一對議會在選舉方法和組成上的影響,沒有體現民主政治發展,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政治層面,而非工業化進程,排除C項;當時德國的代議制具有保守性,優于英法兩國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13.[2023湖南永州三模,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如果我們把自由和專制的兩個組當作一條坐標,把革命和改革的兩個組當作另一條坐標,那么,讓這兩條坐標形成垂直交叉的橫軸和縱軸,就能劃分出四個區域,每一個區域是一個象限(見下圖)。——摘編自徐賁《與時俱進的啟蒙》 圍繞材料,結合世界近代史的具體史實,自擬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西方各國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過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和德國的改革,由此可選擇一個方向擬定論題,可將論題擬定為“17—18世紀的英國通過漸進的改革確立了自由民主政治”。論述可以圍繞英國自由民主發展的過程展開。答案 示例 論題:17—18世紀的英國通過漸進的改革確立了自由民主政治。(2分)闡述:17世紀的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結成聯盟,發起資產階級革命,要求經濟自由、人身自由。此后英國歷經共和制度的實驗、君主專制的復辟,發展資本主義的自由并未實現。直到1689年議會頒布《權利法案》,限制國王權力,英國開始確立君主立憲制,保障資產階級的自由與人權。18世紀,英國逐步通過政治改革,確立責任內閣制,行政權由國王轉移到內閣,英國君主立憲制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英國資產階級議會政黨制度也逐漸形成和發展,這進一步保障了資產階級的自由權利。(10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走向整體的世界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之 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docx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走向整體的世界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之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docx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走向整體的世界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之 走向整體的世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