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2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2份打包)

資源簡介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之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知識點講解
知識點一 袁世凱復辟帝制與北洋軍閥的統治
1.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1)袁世凱復辟帝制
獨攬 大權 ①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②1913年1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 ③1914年5月公布《[1] 中華民國約法 》,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 ④1914年底發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 ⑤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凱提出把中國的部分領土以及政治、軍事、財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條”要求。1915年5月袁世凱被迫與日本簽訂不平等的“[2] 中日民四條約 ”。
復辟 帝制 1915年10月, 參政院召開“國民代表大會”,表示一律“贊成”君主立憲。12月,袁世凱接受“勸進”當上了皇帝,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
(2)護國戰爭
背景 ①面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革命黨人起而反抗。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武力討伐袁世凱。 ②袁世凱稱帝的行徑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過程 ①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凱。 ②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湖南、陜西、四川等省相繼宣告獨立。
結果 袁世凱于[3] 1916 年3月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紀年。
              二次革命
  1913年3月,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被殺。4月,袁世凱與列強簽訂“善后大借款”合同,準備發動內戰,消滅南方革命力量。孫中山看清袁世凱的反動面目,力主武裝討袁。7月,李烈鈞正式宣布江西獨立,電告討袁,南方革命黨人紛紛響應,與北洋軍展開作戰。9月,重慶失守,“二次革命”宣告失敗。這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繼續,故稱“二次革命”。
2.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1)軍閥混戰與政治斗爭
軍閥 混戰 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紛爭,各軍閥憑借手中掌握的軍隊,在列強的支持下爭權奪利,先后爆發直皖、直奉混戰,導致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的軍閥所控制。
府院 之爭 袁世凱死后,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重新召開被袁世凱解散的國會。1917年5月,繼任總統[4] 黎元洪 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造成所謂的“府院之爭”(總統府與國務院的權力斗爭)。
張勛 復辟 1917年,張勛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國會,擁清廢帝溥儀復辟,但復辟很快失敗。
護法 運動 ①背景:張勛復辟失敗后,馮國璋代行大總統職權,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姿態就任國務總理,但其公然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 ②過程:1917年8月,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決定成立“[5] 中華民國軍政府 ”,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進行護法運動。1918年,護法運動失敗。
            北洋軍閥割據局面形成的原因
(1)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為軍閥割據提供了物質基礎。
(2)各帝國主義扶植各派軍閥作為自己的代理人,其爭奪中國的同時也促進了中國各派軍閥的割據紛爭。
(2)中國參加一戰
①目的: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
②概況:1917年8月14日,中國向德、奧兩國宣戰,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方面。
③影響:中國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6] 領事裁判權 ;十幾萬名中國勞工前往歐洲前線,他們的巨大付出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
知識點二 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
1.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發展 原因 ①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 ②南京臨時政府鼓勵民間興辦實業。 ③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 ④群眾性的[7] 反帝愛國斗爭 此起彼伏,特別是1915年因反對“二十一條”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
表現 ①發展速度和規模超過以往半個世紀所取得的成績。 ②紡織、面粉等[8] 輕工業 系統的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
影響 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急劇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
         列強暫時放松侵略與民族工業的“春天”
(1)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春天”的出現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主要原因是歐洲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2)美國和日本在一戰期間不是放松而是加緊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
(1)從誕生上看: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
(2)從地區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內地很少。
(3)從行業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領域,重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4)從地位上看: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
(5)從發展歷程上看:具有曲折發展的特點。
2.社會生活的變化
背景 共和政體的建立;南京臨時政府致力于社會生活方面的除舊布新。
表現 改用陽歷,頒布[9] 剪發辮 、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稱呼。
            民國社會生活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西方工業文明的影響;政治運動及政府的推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發展;民主平等思想的傳播。
知識點三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1.背景
政治 辛亥革命失敗,共和政體遭到破壞。
經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
思想 ①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專制和愚昧束縛著大多數國民的思想。 ②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入中國。
2.興起
(1)標志:[10] 1915 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
(2)主要陣地:北京大學和《新青年》雜志。
(3)代表人物:蔡元培、[11] 陳獨秀 、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
3.主張
(1)擁護“德先生”,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
(2)擁護“賽先生”,反對舊藝術、舊宗教。
(3)提倡新文學,反對國粹和舊文學,開展文學革命。胡適在《新青年》發表《[12] 文學改良芻議 》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
4.意義
(1)經過新文化運動的倡導,白話文逐漸普及開來。
(2)各地擁護新文化運動的刊物紛紛出版,使全國報刊面貌為之一新。
(3)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的提出,使這場運動所涉及的內容遠比辛亥革命時期更為廣泛和深刻。
(4)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思想文化革新和思想解放。
            新文化運動三大內容的關系
  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是新文化運動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武器;新文學是民主與科學的傳播載體;新道德讓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是新文化運動的歸宿。
概念
北洋軍閥
北洋軍閥,是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后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世凱死后,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范圍。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袁世凱統治時期(1912—1916年)和軍閥割據時期(1916—1928年)。
情境1 北洋軍閥割據混戰
各派軍閥或相互勾結,合縱連橫;或矛盾沖突,明爭暗斗。軍閥之間“一年三小仗,三年一大仗”。據統計,民國初年,光是四川內部各派軍閥之間的戰亂,即有400余次之多。控制中央政權的軍閥頭目,像走馬燈一樣,不停地變換。正所謂“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
——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據材料歸納軍閥割據的影響。
答案 軍閥混戰,政局動蕩;中央政權變更頻繁,國家分裂。
圖解歷史
專制與共和之爭
情境2 中國對一戰的貢獻
  1917年,中國站在協約國一方參加一戰。英招華工幾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線,挖掘戰壕、修筑工事、清掃地雷等,但凡戰爭所需,幾乎無處不往、無所不為。法國軍隊總司令福煦也曾指出:“(華工)是非常好的勞工,他們可以成為最好的士兵。”
  據材料說明中國參加一戰的顯著特點。
答案 以工代戰,一戰期間中國派出了大量勞工去做戰爭中的后勤保障工作。
情境3 民國初年棉紡織業的發展
1913—1919中國近代棉紡織
業紗錠數量統計表
時間(年) 紗錠數(枚)
1913 484 192
1914 544 780
1918 647 570
1919 658 748
  材料反映了什么現象?出現這種現象的外部原因是什么?
答案 現象:1913—1919年中國棉紡織業發展迅速。原因: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無暇東顧,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情境4 民國初年社會生活的變化
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天足興,纖足滅……陽歷興,陰歷滅;鞠躬禮興,拜跪禮滅。
——《新陳代謝》(刊載于1912年3月5日的《時報》)
  材料反映了民國初年社會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變化:出現西式服飾;剪辮子;不纏足;實行新歷法;見面禮儀由鞠躬代替拜跪。原因:辛亥革命結束封建專制政體,建立共和政體;南京臨時政府頒布除舊布新的措施。
情境5 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
  1916年,陳獨秀說:“三年以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自經此次之實驗,國中賢者,寶愛共和之心,因以勃發,厭棄專制之心,因以明確。”
  材料的核心主旨是什么?
答案 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重要原因。
情境6 新文化運動時期女性的解放
一位用英文署名的女青年致信《新青年》的編者說:“我想做一新女子!并使他人也做新女子! ……我的新女子,乃要合著20世紀新潮流的趨勢!除去四千余年玩物的名字,及免終身做男子的婢女,享國家平等的幸福。”
——摘編自《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
  據材料分析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答案 新文化運動反對封建禮教,促進了女性解放。
探究點演練及歸納總結
探究1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構建
材料 北洋軍閥統治建立后,進行了大量的法律條文建設。據不完全統計,《東方雜志》從1915年1月開設“法令”欄到1921年此欄結束,其公布的各種法令數目如下:
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數量 150 55 34 51 39 40 22
其實,五四時期,中國社會遠未實現“以法立國”“以法治國”,統治者也從未真正做到“依法行事”。統治階級玩弄法律這個魔方,是他們利用“共和”這塊招牌的組成部分。他們實際上是政法不分、以政代法的。
——摘編自王躍《變遷中的心態——五四時期社會心理變遷》
材料主旨 材料介紹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特點。
思考: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北洋政府在統治觀念上與清末的封建統治相比發生了什么顯著變化,并簡要評價這一轉變。
試答:  變化:從人治到注重“法治”。評價: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時社會追求民主法治的思潮,是北洋政府在統治形式上的調整,是為對抗當時蓬勃發展的南方革命形勢以及應對內部不斷升級的爭權奪利斗爭的需要。 
歷史解釋——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索
(1)反專制獨裁運動高漲:革命派開展了反袁的“二
次革命”、護國運動,反對張勛復辟,發動護法運動等;思想文化領域爆發新文化運動。
(2)中國政治體制的重大轉變:君主專制統治被推翻,成立了中華民國。后來民國雖有名無實,但仍能顯現當時中國政治體制的重大變革。
(3)中國革命出現重大轉折: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入絕境,五四運動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
(4)新的階級因素和新的政黨出現:無產階級隊伍日益壯大,中國共產黨誕生。
(5)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國共以“黨內合作”的方式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掀起了國民大革命。
探究2 新文化運動
材料一 吾國之社會,其隆盛耶?抑將亡耶?……予所欲涕泣陳詞者,惟屬望于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謹陳六義……(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三)進取的而非退隱的……(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六)科學的而非想象的。
——陳獨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 《新青年》的創刊……對中國文化進一步走向開放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新青年》創刊對中國文化從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重大貢獻,是對儒家思想的批判,顛覆了其延續兩千余年的獨尊地位與話語霸權,從而使人們從儒家思想的禁錮中解放了出來,促進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現。
——摘編自鄭大華等《循著中國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
材料 主旨 材料一是陳獨秀關于“新青年”的論述。材料二是對新文化運動影響的論述。
思考: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陳獨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體現了怎樣的時代精神?
試答:  “新”在成為自主的、進步的、開放的、富于進取和科學精神的新青年。集中體現了民主與科學的時代精神。 
(2)根據材料二,分析新文化運動對近代中國產生的影響。
試答:  使中國文化從封閉走向開放;顛覆了儒家思想的獨尊地位;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促進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現。 
歷史解釋——新文化運動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1)在文化氛圍上: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治地位,進一步啟迪了民智,推動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國對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
(2)在思想上: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國現代文人自由主義思想,并使自由主義和三民主義、共產主義并列為現代中國三大思潮。
(3)在政治上:為中華民族培養了一大批關心國事、圖存圖強的現代人才,他們對鉗制當政者專制統治、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命題點習題講解
命題點1 北洋政府的統治
1.[2023遼寧]1914年9月,北洋政府頒布《商會法》,規定商會對各級地方官廳行文一律用“呈”“稟”,地方官廳對商會則用“令”“批”。該法一經頒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強烈反對。這反映了當時( D )
A.文言文與白話文使用的矛盾
B.愚昧觀念與科學思想的斗爭
C.改良思想與革命理念的碰撞
D.專制思想與民主觀念的沖突
解析 北洋政府的《商會法》規定商會對地方官廳使用“呈”“稟”,這是下級對上級的尊稱;而地方官廳對商會使用“令”“批”,則是上級對下級的命令。這樣的規定體現的是專制思想,商界人士反對此規定體現了追求平等的民主觀念。綜上可知,材料反映了專制思想與民主觀念的沖突,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不是文言文與白話文使用的矛盾,A項排除;材料中商界人士反對《商會法》中的用詞,是追求平等的表現,與科學思想無關,B項排除;材料未涉及改良思想、革命理念,C項排除。
命題點2 民國初年民族工業的發展
2.[2023湖北]1915年5月22日,《申報》刊登了一則上海中國明明眼鏡公司的聲明:“近有喪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營業失敗,侮蔑本公司貨物,謂販自日本,實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獨本公司無絲毫日貨,即中國全國眼鏡界上,吾亦敢斷言絕無絲毫日貨混雜其間。”該現象反映( A )
A.外交關系影響社會輿論
B.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
C.民族企業發展形勢嚴峻
D.中外商業競爭愈發激烈
解析 1915年5月,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條約”,群眾性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興起,有公司侮蔑上海中國明明眼鏡公司販賣日貨,意圖打壓其發展,這表明外交關系影響社會輿論,A項正確;新文化運動是從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開始的,與材料時間不符,B項錯誤;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中國民族工業得到快速發展,C項錯誤;材料現象與中外商業競爭無關,D項錯誤。
命題變式
3.[2020山東]下圖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國在華商號數量變化示意圖。其中①是 ( A )
A.日本  B.英國  C.德國  D.俄國
解析 首先明確時間是1906—1921年,再結合材料示意圖中折線的變化及所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列強對中國侵略情況的變化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忙于戰爭,無暇顧及中國,日本趁機加緊侵華,故這一時期日本在華商號數量大幅增加,①所指的國家是日本,A項正確。
命題點3 新文化運動
4.[全國卷Ⅲ]1916年1月,陳獨秀在《青年雜志》撰文稱:“個人之人格高,斯國家之人格亦高。個人之權鞏固,斯國家之權亦鞏固。而吾國自古相傳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陳獨秀意在( B )
A.主張國家至上   B.批判封建倫理
C.反對西方民主  D.傳播馬克思主義
解析 根據材料“個人之人格高,斯國家之人格亦高。個人之權鞏固,斯國家之權亦鞏固”可知,陳獨秀強調個人人格、個人之權對于國家的重要性,但中國傳統道德、政治卻沒有給予國民個人人格和權利,再結合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的目的可知,其意在批判封建倫理,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個人人格及個人之權,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陳獨秀宣傳的就是西方民主,排除C項。材料與馬克思主義無關,排除D項。
5.[2021天津]民國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讀”教育等紛紛出現,各種教育團體相繼成立,如1915年的全國教育聯合會、1917年的中華職業教育社等。這體現了( A )
A.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沖突
C.民主共和政體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興起
解析 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隨著中華民國的建立以及新文化運動的開展,人們的思想獲得了極大的解放,推動了新的教育流派的出現和各種教育團體的成立,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中西教育理念的沖突,排除B項;新的教育流派的出現和各種教育團體的成立與民主共和政體的完善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近代新式教育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前就已經興起,排除D項。
命題變式
6.[2024河北保定模擬]胡適認為要樹立新文化,必須在思想領域進行一場除魅行動, 那就是清理傳統文化,即“整理國故”。“國故” 是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整理 ”是用無成見的態度、精密的科學方法, 去尋那以往的文化變遷沿革的條理線索,去組織局部的或全部的中國文化史。這說明胡適( C )
A.呼吁增強國人民族意識  B.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
C.倡導科學與理性的思想  D.主張以新文學再造文化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胡適主張用無成見的態度、精密的科學方法“整理國故”,體現了科學與理性的思想,故選C項; 材料沒有涉及民族意識,排除A項;“整理國故”并不是全盤否定傳統文化,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文學革新,排除D項。
命題點2 民國初年民族工業的發展
1.[2023江蘇]下圖所示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國對華輸出商品在近代中國總進口中份額變化情況。該情況應存在于( C )
A.1841—1868年    B.1868—1895年
C.1895—1922年   D.1922—1949年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午中日戰爭后,日本在中國獲取巨大權益,對華傾銷商品增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日本借機擴大對華出口;一戰后,西方列強卷土重來,日本對華輸出商品的比重下降,C項正確。
2.[2022.1浙江]觀察下圖,結合所學,下列選項中,對中國近代工業在一戰期間的發展,解讀正確的是 ( B )
1895—1919年中國近代工業廠數和資本統計圖(部分)
①輕工業有了顯著的發展 ②重工業有了一定的增長 ③形成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④新建廠礦企業的速度和規模空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由圖中中國近代工業廠數和資本統計數據可以看出,1895—1919年,紡織工業、食品工業等輕工業有了顯著的發展,機械五金工業、冶煉工業等重工業有了一定的增長,新建廠礦企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空前,①②④正確,B項正確;材料無法說明中國形成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且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具有較大的依附性,③錯誤,排除A、C、D三項。
3.[2023湖南,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12月,實業家穆藕初創辦的上海厚生紗廠準備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名女工計劃在湖南招募。1920年1月,紗廠在湖南《大公報》等處刊登招工簡章。與長沙同工種工人相比,該廠提供的待遇更為優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報名,最后64人成行。
招工簡章引起湖南知識分子高度關注。他們在報上質問,為什么從上海跑到長沙來招募女工?女工每日須工作12小時,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時間?日夜輪班怎么可能不損害身體健康?以上海的物價,每月8元工資怎么夠用?他們還認為,女工入廠要家長署名加鋪保,三年契約,統統等于漠視自由人權。
對上述質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紗廠給湖南女工的工資中規中矩,對其工作環境已盡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評湖南知識分子不知道中西發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當下中國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職業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國大多數社會階層的生活水平還不及工人等。他譏諷這些知識分子以“泰西之糟粕”來拯救中國等于“自殺主義”。
穆藕初的回應引發了滬湘知識分子新一輪批評。他們借助“勞動主義”“勞工神圣”與社會主義學說,批評資本家群體是“掠奪者”“剝削者”,并警告他們,如果固守“資本掠奪”,“那小的就是同盟罷工和怠業,厲害一點就是俄國的榜樣來了”。
在這場激烈的論爭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婦女界代表張默君參觀厚生紗廠后,稱女工們“起居飲食,雖不如居家之適然,視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風雨、薄粥不充饑腸者,固勝一籌矣”。
——改編自李國芳《一九二○年初上海厚生紗廠招募湖南女工爭議》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對上海厚生紗廠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發的爭議進行評析。(要求:史實準確,符合邏輯,表述清晰。)
解析 本題的設問為評析類設問,作答時一定要有評有述,題目中上海厚生紗廠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發的爭議,涉及湖南知識分子、實業家穆藕初、湖南女工三方,回答此題時,可以對以上三方觀點進行全面、辯證地評價,指出其進步性和局限性。
答案 從湖南知識分子角度 述:1919年,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湖南知識分子揭露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和壓迫。評 進步性:限制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有利于提高工人的生產積極性,改善工人的生活條件。局限性:未能真正認識中國國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產階級應該是團結的對象,應該聯合資產階級,共同開展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6分)
從實業家穆藕初角度 述:穆藕初作為實業家,了解中國工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但他對馬克思主義不甚了解。他認為給工人的工資和給工人提供的工作環境符合當時的社會現實,批評湖南知識分子脫離實際。評 進步性:給厚生紗廠女工的工資高于長沙同工種工人的工資,并注意改善工人的工作環境,對湖南女工來說,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局限性:從上海跑到湖南招工,是為了節約成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體現出資本家的剝削本質;其認為湖南知識分子以“泰西之糟粕”來拯救中國是“自殺主義”,說明其未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進步性,體現出資產階級的局限性。(6分)
從湖南女工角度 述: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認可資本家提供的生活環境。評:由于受教育程度較低、思想水平有限,湖南女工認識不到資本家剝削的本質。(4分)
命題點3 新文化運動
4.[2022廣東]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國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離家出走的行為被稱贊為體現了“女性的自覺”。后來魯迅發表《娜拉走后怎樣》,則作如下比喻:“因為如果是一匹小鳥,則籠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籠門,外面便又有鷹,有貓,以及別的什么東西之類……也誠然是無路可以走。”以下解釋正確的是( D )
A.“小鳥”代表尚未覺醒的女性
B.“籠子”是指落后的經濟形態
C.“無路”源于君主專制的壓迫
D.“鷹”等是指社會上的舊勢力
解析 
A項 材料中“小鳥”代表已經覺醒的女性。 ×
B項 “籠子”是指落后的封建禮制。 ×
C項 此時君主專制已經被推翻。 ×
D項 1918年正值新文化運動時期,新文化運動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材料中“小鳥”代表反對傳統禮制的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其跑到外面的世界依然會遭到“鷹”(社會上舊勢力)的反對。 √
5.[2022.1浙江,5分](節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二 《新青年》宣傳的對象是男女青年。1916年,陳獨秀在《新青年》刊文勸勉女子不要以被征服者自居,應各自奮斗,脫離附屬品的地位,恢復自主的人格,特別指出“夫為妻綱”之不當。他反對婦女從父、從夫、從子的“三從”,主張婦女參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際自由、生活獨立。1917年《新青年》特辟女子專欄,刊登女子教育、婚姻、職業、權利的文字,希望順應世界潮流。
——摘編自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
(2)根據材料二,概括陳獨秀重點批判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核心。結合所學,從“《新青年》特辟女子專欄”的角度,簡述新文化運動的意義。(5分)
解析 第(2)問,第一小問據材料“‘夫為妻綱’之不當……從父、從夫、從子的‘三從’”進行概括即可。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從對封建思想發起進攻、推動女性解放、喚起女性對國家政治事務的關心、促進民眾覺醒、推進文化轉型等方面回答。
答案 (2)批判:三綱五常。意義:對封建思想發起進攻,推動女性解放;喚起女性對國家政治事務的關心,促進民眾覺醒;深刻影響中國的思想、倫理、觀念,推進文化轉型。(5分)
6.[2022山東,13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李超的“新生”
  李超,廣西梧州人,先求學于梧州、廣州等地,后就讀于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學,因而她生活困難,患肺炎后,無錢治療,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責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開追悼大會,有1 000多人參加,胡適、陳獨秀、梁漱溟等現場作了演說。1920年,杭州女子師范在省女師操場舉行了李超追悼會,“各界人士蒞會者不下萬人,挽歌詩聯四五百軸”。
李超的一生,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事跡。……我們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這些問題:一、家長族長的專制。……二、女子教育問題。……三、女子承襲財產的權利。……四、有女不為有后的問題。……
——胡適《李超傳》(《晨報》1919年12月1日、3日)
涵養與發揮情感是積極的道路。北京的婦女不來吊一吊李女士,卻華裝麗服坐汽車去滿街跑,許多婦女并不要求婦女解放,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處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樣指點問題,乃至把解決問題的道路都告訴他,他只是不理會!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會之演說詞》(《晨報》1919年12月22日)
對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們可以看出社會制度上兩大缺點:一是男系制,一是遺產制。……李女士之死,我們可以說:不是個人問題,是社會問題,是社會底重大問題。
——陳獨秀《男系制與遺產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
作為歷史的觀察者,概括說明李超之死為何會引發廣泛的社會關注,并談談“李超們”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解析 第一小問,要從多個角度深入分析,既要找歷史的原因,也要找現實的原因,還需注意從政治、經濟和思想三個角度思考。第二小問,帶有一定的開放性,可以從根本出路和其他重要出路等角度進行闡述,也可從政治、經濟、思想、教育等多個角度來分析。要注意每一個角度的認識都要符合主流價值觀。
答案 李超之死引發廣泛關注的原因:(1)中國社會長期受封建綱常禮教思想的影響,女性遭受的束縛和限制更多且地位低下,屬于社會弱勢群體,李超的悲慘命運引發社會的廣泛同情。(2)五四運動中,包括女學生在內的廣大學生的愛國行動得到社會肯定,同時由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女性工人對社會經濟的貢獻加大,女性社會地位有所提高。(3)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尤其是新文化運動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中國社會逐漸關注女性權利問題,中國教育界和先進知識分子重視女性問題。(4)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進一步促進人們的覺醒。(7分)“李超們”新生的出路:首先,獲得新生的根本出路在于進行革命,實現民族獨立,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其次,大力發展經濟,給廣大女性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和工作崗位,實現女性經濟獨立。最后,在思想領域徹底掃除封建思想,提高國民的思想覺悟,使男女平等的思想真正深入人心。此外,還應大力發展教育事業,讓廣大女性接受全面、正規的教育,培養女性堅決捍衛個人權利的意識。(6分)
習題演練
1.[2024江蘇南通調研]1912年,中國報紙從一百多種增加到近五百種,但到了第二年,中國出現了“報災”,1913年年底繼續出版的報紙只有139家,北京只剩20家,上海5家,漢口2家。這一狀況折射出( B )
A.民族資本主義的迅速蕭條
B.國內政治局勢的急劇變化
C.信息傳播方式的迭代更新
D.思想解放運動的不斷深入
解析 材料中有“但”這一轉折詞,解題重點是對“但”前后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綜上分析可知,B項正確;中華民國成立后,實行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并沒有迅速蕭條,排除A項;此時信息傳播方式仍以報刊為主,“迭代更新”并未出現,排除C項;思想解放運動的不斷深入應該促使報刊數量增加,而非減少,D項邏輯不通,排除。
2.[2023南京六校調研]1916年,袁世凱去世后的第三天,漫畫家馬星馳發表《今日始撒手長往乎》。畫中老者將鼎丟下,似乎有些舍不得撒手。該漫畫( C )
A.抨擊軍閥割據混戰的時局
B.表達了國民黨對民主共和的向往
C.諷刺了袁世凱的倒行逆施
D.揭示了民主政治的實現缺乏根基
解析 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后,漫畫家通過描繪袁世凱不甘心丟棄“中華民國”之鼎(即國家政權)和“今日始撒手長往乎”的反問,諷刺了袁世凱的倒行逆施,C項正確。
3.[2023合肥一模]1912年,南京參議院曾規定全國常規武裝的編制為50個師,每師1萬人。但到1919年,調查公布的結果顯示,軍隊人數已逾150萬,比之實際人數,這還是一個縮小了的數目。這一狀況( B )
A.滿足了抵抗外來侵略的需要
B.反映了軍閥勢力的惡性膨脹
C.加速了中國軍事近代化進程
D.表明了西方對華政策的破產
解析 1912—1919年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年規定全國常規武裝為50萬人,而1919年實際數量遠超150萬,這反映了軍閥勢力的惡性膨脹,故選B項。1919年我國常規軍隊數量的增加并不是為滿足抵抗外來侵略的需要,而是為滿足軍閥割據混戰的需要,排除A項;題干僅提到了全國軍隊數量的增加,并未提到軍隊的訓練方法和裝備是否近代化,所以不能得出加速中國軍事近代化進程的結論,排除C項;北洋軍閥割據混戰使得軍隊數量大幅增加,恰恰是歐美列強各自支持北洋軍閥派系導致的,所以并不能表明西方對華政策破產,排除D項。
4.[2024長沙雅禮中學月考]民國漫畫家錢病鶴在《民國日報》上發表一則新聞漫畫《自作孽不可活》(如下圖),漫畫中的石碑上刻有“萬歲”二字,碑座上書“民國六年七月一日立此鎮壓”。該漫畫內容( C )
A.揭示了清政府必然走向滅亡
B.揭露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野心
C.說明民主共和理念廣泛傳播
D.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
解析 根據材料時間“民國六年七月”可知,這是1917年,從漫畫人物形象以及“萬歲”,可以判斷出漫畫諷刺的是張勛復辟事件,而張勛復辟的失敗說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C項正確。1912年清政府就已經滅亡,排除A項;袁世凱復辟時間是在1915年,排除B項;國民革命運動開始時間是在1924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
5.[2023湖北孝感聯考]“中華民國軍政府”成立后,唐繼堯拒絕就任軍政府元帥。為此,孫中山提出護法軍設立川、滇、黔三省靖國軍總司令,由唐繼堯擔任總司令一職,并下令將四川及湘西中華革命黨人組建的護法軍改成靖國軍。孫中山的這一舉動( C )
A.體現了革命黨人的魄力和智慧
B.促成了西南軍閥的精誠團結
C.預示了護法運動失敗的必然性
D.維護了中華民國的憲政成果
解析 根據材料“唐繼堯拒絕就任軍政府元帥……由唐繼堯擔任總司令一職,并下令將四川及湘西中華革命黨人組建的護法軍改成靖國軍”可以看出,護法軍內部是分裂的,孫中山這一讓步預示了護法運動失敗的必然性,C項正確。
6.[2024湖北孝感起點考]1919年,江蘇吳江縣農民離村率是4.88%,廣東化縣的離村率更高達8.7%。農民到城市后獲得新的職業,一些富裕地主進城后轉為官商,而貧苦農民大部分成為工礦企業的工人。材料從側面反映了( C )
A.工業化推動城市化緩慢發展
B.經濟發展推動家庭觀念變化
C.民族資本主義獲得短暫發展
D.自由平等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解析 據題意可知,1919年農民離開農村到城市中成為產業工人的比例較高,說明當時的民族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所以才會給大量的貧苦農民提供工作機會,C項正確。材料從側面反映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并未反映城市化和家庭觀念的變化,排除A、B兩項;僅根據農民從農村向城市轉移并不能說明自由平等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排除D項。
7.[情境創新]1914年一位上海商界人士稱,中國藥店“多不十分注意廣告”,而各大西藥房“頗知利用廣告……或以嶄新之廣告文登諸新聞,或以美麗之廣告畫貼于街市”,許多廣告一邊強調其“西藥”身份,一邊摻和中醫概念表述疾病。這類廣告( C )
A.順應了思想解放運動的潮流
B.便利了西方列強的文化侵略
C.反映了新舊雜陳的社會風貌
D.促進了中醫行業的自我革命
解析 A項材料依據不足,排除;不能將西藥的傳入理解為文化侵略,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西藥房善于利用廣告等方式宣傳自己的藥品,西藥廣告中“摻和中醫概念表述疾病”符合中國人的傳統認知,這反映了新舊雜陳的社會風貌,故C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廣告促進了中醫行業的自我革命,D項排除。
8.[情境創新/2024南昌調研]自“楚辭”誕生以來,在其傳播與被接受的過程中,屈原的形象也不斷變遷。在傳統文化中,他被界定為“忠臣的楷模”“志士的榜樣”。新文化運動時期,屈原作為“人”,特別是作為文學家的“偉人”身份,被重建起來。據此可知( B )
A.屈原形象隨時代發展而完善
B.新文化運動促進思想解放
C.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已割裂
D.北洋政府無力抵制新思想
解析 屈原在傳統文化中被界定為“忠臣的楷模” “志士的榜樣”,到新文化運動時期,其作為文學家的“偉人”身份被重建起來,這說明新文化運動時期,他是作為一個文學造詣高的個體而被尊重,這是思想解放的體現,故選B項;題干中屈原的形象在傳統文化中與新文化運動時期是不同的,這是一種變化,而不是“完善”,排除A項;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中,屈原都被重視,說明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并未割裂,排除C項;題干中屈原形象的變化是時代的選擇,與北洋政府是否抵制新思想無關,且材料也并未涉及北洋政府,排除D項。
9.[2023江西五市九校協作體一模]美國古德諾于1915年在《共和與君主論》一文中說:蓋中國如欲保存獨立,不得不用立憲政治,而從其國之歷史習慣、社會經濟之狀況、與夫列強之關系觀之,則中國之立憲,以君主制行之為易,以共和制行之則較難也。該文章 ( C )
A.為保皇派反對革命派提供了理論依據
B.為維新派變法提供了思想武器
C.為復辟帝制提供了理論依據
D.科學地分析了中國國情
解析 題干時間為1915年,此時中華民國已經成立,確立了共和政體,民主共和成為時代潮流,但文章中卻認為“中國如欲保存獨立,不得不用立憲政治”和“中國之立憲,以君主制行之為易,以共和制行之則較難也”,由此可知,該文章為復辟帝制提供理論依據,C項正確;保皇派反對革命派主要是在辛亥革命之前,題干時間為辛亥革命之后,排除A項;維新變法是在清末,此時中華民國已經成立,排除B項;該文章為復辟帝制提供理論依據,屬于歷史的倒退,并未科學地分析中國國情,排除D項。
10.[2024黑龍江大慶一模]下圖所示為民國初期南京臨時政府推行的若干舉措。這些舉措旨在( B )
吸納張睿等專業人士主持工商、農商等部 統一銀幣,接收中國銀行作為國家銀行 實行“開放主義”,利用外資 鼓勵華僑回國投資
A.營造自由環境,鞏固革命成果
B.振興實業,發展民族經濟
C.擴大對外開放,融入國際市場
D.整頓金融,規范經濟秩序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民國初期南京臨時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商業發展的舉措,這些舉措旨在振興實業,發展民族經濟,B項正確。南京臨時政府推行這些舉措旨在發展民族經濟,A項不屬于主要目的,排除;材料未體現擴大對外開放,排除C項;這些舉措旨在振興實業,發展民族經濟,而不是整頓金融,規范經濟秩序,排除D項。
11.[2023湖南名校聯考]新文化運動早期,改革者們對儒學與中國傳統的批判,幾乎沒有遇到真正有力的對手。但是到了后期,一些學者以對東西文化及西方哲學理論的研究為基礎,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反對西方文化派。這一轉變源于( A )
A.一戰引發了對西方文明的反思
B.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C.學者對儒學思想的近代化改造
D.平民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發展過程中,中國學者對西方文化的態度由學習到批判,這是因為一戰的爆發以及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起了學界對西方文明的反思,A項正確;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這會帶來對西方文化的深入學習,排除B項;對儒學的近代化改造、平民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與是否批判西方文化無關,排除C、D兩項。
12.[2024湖南聯考,18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郁江是廣西西南部的主干河流。郁江流域甘蔗種植歷史悠久,制糖業水平較高。晚清民國時期,省內外糖商從越南進口榨糖工具,改進生產,在他們的經營運作下,郁江流域的蔗糖流通形成了以“鄉村圩市→城鎮→重要市鎮→中心城市”為基本框架的蔗糖運銷網絡體系,在滿足廣西市場需求的同時還銷往廣東、香港、上海、湖廣、滇黔等市場。20世紀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大幅提高洋糖進口關稅,郁江流域糖業生產迎來黃金發展時期。1934年,新桂系在貴縣投資120余萬元國幣興建了一座現代化廣西糖廠,貴縣一度成為廣西白糖生產中心。
材料二 資料卡
序號 資料 資料來源
① 近代廣西郁江流域重要城鎮如百色、龍州、貴縣等城區人口偏少,均在2萬左右,1937—1945年郁江上游中心城市南寧城區人口在6—10萬。 陳正祥《廣西地理》等
② 據民國年間調查,郁江流域的龍州重點產糖區的霞秀鄉平均142戶蔗農擁有1臺蜆木絞蔗機,彬橋鄉平均每125.9戶擁有1臺。 《龍州縣志》
③ “故廣西之蔗糖問題,不僅為如何增進生產,兼應為如何免除蔗農所受高利貸資本之剝削”。 千家駒、韓德章、吳半農《廣西省經濟概況》
④ 郁江流域內百色制糖作坊多為手工操作,部分用牛拉石碾榨蔗取汁,部分用手工壓榨,出蔗汁率只有60%左右,“惜制法墨守成規,關于色、味、耐久等等,均遜洋糖,故不為糕餅糖果店所樂用”。 《百色市志》 《廣西年鑒》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唐咸明《晚清民國時期郁江流域蔗糖運銷網絡與社會經濟發展研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晚清民國時期郁江流域蔗糖業繁榮的原因。(10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以郁江流域蔗糖業的發展為例,簡要論述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面臨的問題。(8分)
解析 第(1)問,可根據材料“郁江是廣西西南部的主干河流”“郁江流域甘蔗種植歷史悠久,制糖業水平較高”“形成……蔗糖運銷網絡體系”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區位優勢、歷史傳統、運銷網絡、時代背景等方面進行分析。第(2)問,根據材料“郁江流域的龍州重點產糖區……擁有1臺”“百色制糖作坊多為手工操作……不為糕餅糖果店所樂用”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當時的社會性質、經濟結構、產品質量、民族工業的缺陷等角度進行分析。
答案 (1)原因:具有區位優勢;傳統蔗糖業發達;建立了完整的運銷網絡;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政策保護和政府投資;受時局變化的影響。(10分,任答5點即可)
(2)問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使民族工業缺乏穩定的社會環境;自然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受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本國封建勢力的盤剝;民族工業缺乏資金積累,缺乏先進技術;產品質量欠佳等。(8分,任答4點即可)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之辛亥革命
知識點講解
知識點一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1.客觀形勢: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
(1)進程
“新政” 在官制、軍事、商業、教育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預備立憲” 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立憲派成立了預備立憲公會,積極推進立憲運動。 ②1908年8月,清政府頒布《[1] 欽定憲法大綱 》。 ③1911年5月,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
(2)影響
①清政府的“新政”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國才有希望。
②“預備立憲”使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
         清末“新政”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關系
(1)民主革命活動的開展觸動了清朝的封建專制統治,促使清末“新政”的實行。
(2)“新政”的開展,在客觀上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主要表現是:獎勵實業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經濟基礎;建新式學堂和留學熱潮的出現,產生了眾多的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階層, 成為民主革命的群眾基礎;由于清末新軍的出現,革命黨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新軍,新軍就逐漸成了民主革命的陣地。
2.主觀努力:革命派的準備
組織 準備 ①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 ②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2] 同盟會 。
思想 準備 ①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成為中國同盟會綱領。 ②在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3] 三民主義 ”。
軍事 準備 ①孫中山組織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 ②以徐錫麟、秋瑾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黨人前仆后繼,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 ③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4] 黃花崗起義 引起了巨大震動。
對“三民主義”的理解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的思想理論,也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民權主義是核心,民族主義是前提,民生主義是補充和保證。它是一個比較完全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
知識點二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1.武昌起義
(1)有利時機:1911年5月,四川[5] 保路運動 發展成武裝起義。
(2)爆發: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
(3)結果:起義軍很快控制了武漢三鎮,并成立[6] 湖北軍政府 ,推黎元洪為都督。
(4)影響: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
保路運動與武昌起義的關系
(1)保路運動使全國人民看清了清政府賣國以維護自身統治的本質,促使湖北新軍發動武昌起義,是武昌起義的導火線。
(2)為鎮壓四川保路運動,清政府將湖北新軍西調,造成湖北防務空虛,給武昌起義創造了條件。
2.中華民國的建立
(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新的共和政體就此產生。
(2)革命果實旁落
過 程 ①袁世凱在英國等列強支持下,以武力威脅革命勢力,又誘使革命黨人展開和議。 ②在重重壓力下,孫中山被迫發表讓位聲明。 ③袁世凱隨后又以南方革命黨的共和要求,對已束手無策的清政府施壓。
結 果 ①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宣告清王朝統治結束。 ②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的手中。
(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目的 防止袁世凱專權,維護民主共和制度。
時間 1912年3月11日。
主要 內容 ①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7] 全體國民 ;國民一律平等。 ②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 ③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地位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8] 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 性質的重要文件。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體現的政治原則
(1)規定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全體國民,體現了主權在民的原則。
(2)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體現了三權分立的原則。
(3)規定國內各族人民一律平等,體現了民族平等的原則。
(4)規定內閣總理的產生方式與職權,體現出實行責任內閣制。
知識點三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1.意義
政治 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9] 民族民主 革命的序幕。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10] 君主專制制度 ,建立起共和政體。
思想文化 傳播了[11] 民主共和 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
經濟 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12] 民族資本主義 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社會生活 促使社會風俗發生新的變化。
2.局限性
(1)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2)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
注意: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而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變,封建思想在國民頭腦中還根深蒂固。
情境1 清末“新政”的影響
新政……推行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愛戴大清國”的人……清政府并沒有獲得多少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現了一個不同于傳統士類的知識分子群體,成為王朝的掘墓人。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說明清末“新政”產生了什么影響?
答案 清末“新政”推動了近代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客觀上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概念
預備立憲
晚清政府為抵制革命,籠絡資產階級上層,鞏固自己的統治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預備實行憲政的活動。憲政指的是以憲法為中心的民主政治。清政府的預備立憲是一場騙局,導致民主革命更加高漲。
情境2 三民主義
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國治民生主義者,發達最先,睹其禍害于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
——孫中山《民報》發刊詞
  結合材料分析孫中山為什么要主張“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這三種革命。
答案 進行“民族革命”是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進行“政治革命”是要結束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進行“社會革命”是為了防止資本主義帶來的貧富分化和對立,避免出現歐美革命帶來的社會弊端。
圖解歷史
革命派、清政府、袁世凱和帝國主義之間的關系
情境3 梁啟超對辛亥革命的評價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義呢?簡單說:一面是現代中國人自覺的結果,一面是將來中國人自發的憑借。自覺,覺些什么呢?第一,覺得凡不是中國人,都沒有權來管中國的事。第二,覺得凡是中國人,都有權來管中國的事。
——摘編自梁啟超《辛亥革命之意義與十年雙十節之樂觀》
根據材料說明辛亥革命的意義。
答案 增強了國民的民族、民主意識。
情境4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種民眾的聯合,其實不然……與我們民眾大多數,毫沒關系。
——毛澤東
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
答案 辛亥革命的群眾基礎較為薄弱。
探究點演練及歸納總結
探究1 辛亥革命的爆發
材料 以武昌起義為起點的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大變化。在這場全國規模的革命運動中,武昌之所以能成為首義之區絕不是偶然的。除了某些客觀條件以外,湖北革命黨人的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在當時無論從社會地位還是聲望看,都是一些小人物,卻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情。他們長期投身新軍,以堅忍不拔的精神進行艱苦的革命宣傳。起義前夕參加革命團體的新軍兵士有五千余人,占湖北新軍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原定起事當夜,起義指揮機關被破獲而他們仍義無反顧地堅決采取行動。……那些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以及他們所代表的社會群體的巨大歷史功勛,永垂千古。
——摘編自金沖及《辛亥革命研究》
材料主旨 材料論述了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
思考: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說一說20世紀初為什么“默默無聞的小人物”能夠推動中國發生歷史性巨大變化。
試答:  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壯大了資產階級力量;西方民主革命思想不斷傳入中國,人們思想得到解放;資產階級革命派對湖北新軍的鼓動;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加速了社會變革。 
唯物史觀——辛亥革命的爆發具有歷史必然性
(1)經濟基礎:清末“新政”、預備立憲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資產階級力量壯大。
(2)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特別是西方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的影響。
(3)組織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廣泛建立和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形成。
(4)軍事基礎:同盟會發動黃花崗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推動了民主革命進入高潮。
探究2 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
材料 辛亥革命是秦朝以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歷史性轉折。中國歷史上扳倒皇帝的例子有很多,但每次扳倒后,又有新的皇帝登上那個寶座。辛亥革命的目的不是擁立新皇帝,而是推倒任何皇帝。皇帝被掀倒了,皇帝寶座被廢除了,人民接受了與中國傳統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立憲觀念,成立了共和國,即中華民國。從此以后,中國形成了一個新的觀念: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
——摘編自張海鵬《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
材料主旨 材料闡述了辛亥革命的政治、思想意義。
思考:根據材料,概括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試答:  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體;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動搖了中國人對于皇權統治的崇拜,推動了思想解放。 
歷史解釋——辛亥革命推動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
從帝國 到民國 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從臣民 到國民 辛亥革命使社會生活發生巨變,自由、平等、博愛的風氣興起。剪辮易服、廢止纏足、廢除跪拜禮和革除“大人”“老爺”等稱呼的移風易俗舉措,使得國民的面貌為之一新。
從君權神授到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人們的政治熱情。
從變法圖存到實業救國 辛亥革命后社會上掀起了一股興辦實業的熱潮,推動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
唯物史觀——辛亥革命的根本教訓
(1)需要有一個能夠正確把握前進航向的堅強的革命政黨,作為革命的引路人,作為團結廣大群眾萬眾一心地進行斗爭的核心。沒有這樣一個核心,即便客觀上存在著比較成熟的革命形勢,革命隊伍仍然是渙散無力的,難以實現既定的目標。
(2)需要以革命派為主體,區別各種復雜的情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沒有這樣一個廣泛的統一戰線,在強大的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面前,在反動政治勢力的拉攏和分化下,革命就會孤立無援而陷于失敗。
(3)需要一支有共同革命理想和嚴格紀律的革命軍隊,同反動統治勢力進行堅決的武裝斗爭。在近代中國的具體國情下,沒有這樣一支可靠的革命軍隊,離開武裝斗爭,無論提出什么正確的政治綱領和主張,最后都只能流于空談。
命題點習題講解
命題點1 辛亥革命的背景
1.[2021湖南]20世紀初,武漢三鎮“占長江沿岸最樞要之地,商況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諸港”,漢口更是“舟楫之輻輳,貨物之聚散,其盛不亞于上海,其余則尚未能比類也”。武漢的這一狀況( D )
A.表明其航運發展水平超過上海
B.說明商業貿易中心向腹地轉移
C.為長江沿岸工業重新布局奠定基礎
D.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生創造條件
解析 據題意可知,20世紀初武漢商業繁盛,這有利于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使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這就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生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D項正確。A項是對“其盛不亞于上海”的錯誤解讀,排除;材料強調的是武漢商業的繁盛,不能說明商業貿易中心向腹地轉移,B項排除;C項說法錯誤,排除。
命題變式
2.[2023海南模擬]1905年,《民報》 以同盟會機關報的姿態亮相,其首先在各地知識分子和青年教師、學生中秘密傳閱,隨后逐步擴散到社會大眾。傾向革命的官兵“從頭至尾,讀得滾瓜爛熟,見人就一段一篇地背誦”。 《民報》因此常常供不應求,多次重版,最高發行量曾達17 000余份。這表明( A )
A.民主革命具備一定的社會基礎
B.新式教育推動革命進程的加速
C.三民主義思想被民眾普遍接受
D.社會輿論已能夠影響政治發展
解析 據材料“《民報》以同盟會機關報的姿態亮相……隨后逐步擴散到社會大眾”可知,《民報》受眾廣泛,銷量較大,民主革命思想也因此得到較好的傳播,這為辛亥革命奠定了一定的社會基礎,A項正確;材料并未反映出新式教育對革命進程的推動作用,排除B項;由材料看不出民眾對三民主義思想的態度,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政治走向,無法得出“社會輿論已能夠影響政治發展”的結論,排除D項。
命題點2 辛亥革命的進程
3.[2022天津]我國很多省份出版過論述20世紀初某一歷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內容包括各省革命團體的民族民主革命宣傳活動、武裝斗爭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 B )
A.義和團運動的社會影響
B.辛亥革命的發展特點
C.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作用
D.五四運動的重要意義
解析 辛亥革命發生在20世紀初,符合“論述20世紀初某一歷史事件的著作”;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符合“各省革命團體的民族民主革命宣傳活動”;辛亥革命通過武裝斗爭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符合“武裝斗爭”;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獨立,建立了新政府,符合“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由此可知,B項正確。
命題點3 辛亥革命的意義及局限性
4.[2022湖北]下圖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間的元旦日記,箭頭所指的方框內文字 ( B )
A.流露出對社會嬗變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時代變化
C.展現民國元年元旦的社會景象
D.表達作者投身革命的堅定立場
解析 據材料“元旦日記”“國旗五色”“黃幟青龍銷聲匿跡”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華民國成立,B項正確;材料中“乍更新歲氣象萬千處此繁盛之區益增今昔之感”體現了該青年對社會嬗變的肯定,這種肯定并非局限于民國元年元旦當天的情感體驗,A、C兩項錯誤。材料并未反映出作者投身革命的堅定立場,D項錯誤。
5.[2021河北]《顧維鈞回憶錄》記載:1912年的北京由“廢帝宣統管轄之下的紫禁城”“東交民巷和民國首都三部分組成”;1913年,“(袁世凱)對國民黨的活動采取了堅決鎮壓手段”“臨時國會被解散了”“袁(世凱)下令逮捕許多重要的國民黨黨員”。據此可知,當時 ( D )
A.推翻君主專制迫在眉睫
B.軍閥統治喪失基礎
C.帝國主義勢力異常強大
D.民主革命任務艱巨
解析 由材料“東交民巷……組成”可知,帝國主義在華仍然享有特權,反帝任務沒有完成;由材料“對國民黨的活動采取了堅決鎮壓手段”“袁(世凱)下令逮捕許多重要的國民黨黨員”可知,袁世凱實行專制獨裁統治,代表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說明反封建任務沒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務艱巨,D項正確。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A項排除;從袁世凱獨裁統治的情況來看,當時軍閥統治的基礎并未喪失,B項排除;材料中雖涉及帝國主義,但不能說明其勢力異常強大,C項排除。
命題變式
6.[2023武漢武昌區質檢]有學者提出,辛亥革命創建中華民國,采取五族共和,將民族國家建設同共和政體建構相結合,實現了從“天下”到“國家”,從“臣民”到“國民”的轉變。這說明辛亥革命( B )
A.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
B.促進了近代中國民族國家的形成
C.使民主共和的思想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D.初步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基本版圖
解析 由“采取五族共和……實現了從‘天下’到‘國家’,從‘臣民’到‘國民’的轉變”可知,辛亥革命促進了近代中國民族國家的形成,B項正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A項錯誤。材料強調的不是辛亥革命在思想上的意義,C項錯誤。清朝前中期初步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基本版圖,D項錯誤。
命題點1 辛亥革命的背景
1.[2023全國卷甲]清末,陳去病在《論戲劇之有益》一文中說:“此其奏效之捷,必有過于勞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軍》《駁康書》《黃帝魂》《落花夢》《自由血》者殆千萬倍。”他號召青年人投身戲劇。這反映出( C )
A.傳統戲曲的演出逐漸衰落
B.戲劇開始由愉悅達官顯貴轉向民眾
C.戲劇成為宣傳革命的手段
D.反清書籍宣傳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解析 根據材料“此其奏效之捷,必有過于勞心焦思”可知,陳去病認為戲曲通俗易懂,與《革命軍》等著作相比,在宣傳革命思想方面有獨特的功效,故選C項。材料所述為利用戲曲傳播革命思想,未涉及戲曲衰落,排除A項。“開始”僅由材料無法得出,排除B項。材料主旨并非強調反清書籍宣傳革命思想的弱化,排除D項。
2.[2021.1浙江]1905年7月,孫中山與華興會領導人商討時指出:“現今大勢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聯絡人才一義。中國現在不必憂各國之瓜分,但憂自己之內訌,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聯絡,各自號召,終必成秦末二十余國之爭,元末朱、陳、張、明之亂,此時各國乘而干涉之,則中國必亡無疑矣。”孫中山旨在 ( B )
A.批判舊式農民起義的落后性
B.強調聯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
C.說明培養革命人才的重要性
D.闡述反抗列強瓜分的緊迫性
解析 根據材料“1905年”“內訌”“各自號召……二十余國之爭”“必亡”等可得出,孫中山認為應該聯合革命力量,不然會導致內亂和各國的干涉,故選B項。孫中山只是用舊式農民起義闡述聯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其目的并不是批判舊式農民起義的落后性,故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革命人才的培養,故排除C項。材料中孫中山強調的是要聯合各革命力量,而不是闡述反抗列強瓜分的緊迫性,故排除D項。
3.[2023新課標卷]1910 年,長沙爆發搶米風潮。具有地方議會性質的湖南諮議局致電軍機處,請求朝廷撤換處置失當的巡撫,諮議局議長和士紳聯名致電湖廣總督瑞澂。瑞澂認為該士紳等“跡近干預”,上奏朝廷:“巡撫乃系疆臣,用舍尤應欽定。”這表明( D )
A.新政強化了清廷權威
B.諮議局架空了督撫權力
C.地方勢力控制了官場
D.士紳階層民主意識增強
解析 湖南諮議局具有地方議會性質,其提請撤換處置突發事件不力的官員,并和士紳聯名致電湖廣總督,這體現出士紳階層的民主意識增強,D項正確。清末新政削弱了中央權威,排除A項;諮議局致電總督處理問題,表明諮議局尚無權單獨處理,“架空”一詞表述錯誤,排除B項;由材料推不出C項結論。
4.[2023.6浙江,7分](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1900年以后,紳士在城里辦商會、學校,建立
各種組織,結社非常普遍,“社會”極為普遍地成為其總稱。從1902年起,報刊中“社會”的使用次數開始增加,逐漸取代更具有傳統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發表的《新社會之理論》一文,廣泛使用近代意義的“社會”概念;革命黨人陳天華在《蘇報》上撰文,強調學生與“各級社會”不同,是“祖國存亡之關鍵”。1903年后,“社會”一詞高度普及。伴隨“社會”一詞的風行,時人開始思考如何進行政治變革和社會改造。部分革命黨員意識到自己是“中等社會”的代表,必須以“下等社會”為依托,為根據地,并自信有能力領導“下等社會”進行“有秩序之革命”。盡管“中等社會”并沒有真正把“下等社會”發動起來,但他們領導的革命卻是一個承先啟后的歷史環節。
——據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等整理
(2)根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初“社會”一詞逐漸取代“群”的原因。結合所學,列舉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黨人領導“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舉措。(7分)
解析 第(2)問,第一小問解題思路如下表所示: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原因
“從1902年起,報刊中‘社會’的使用次數開始增加,逐漸取代……‘群’” “社會”比“群”理念更新(或傳統政治色彩更少)。
“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廣泛使用近代意義的‘社會’概念;革命黨人陳天華在《蘇報》上撰文,強調學生……是‘祖國存亡之關鍵’” 報刊的宣傳。
“1900年以后,紳士……建立各種組織,結社非常普遍,‘社會’極為普遍地成為其總稱” 紳士的推動。
第二小問,設問時間為“1911年辛亥革命前”,主語為“革命黨人”,回答此問要從多個角度入手,具體可從建立革命組織、進行革命宣傳、發動武裝起義等方面分析。
答案 (2)原因:“社會”比“群”理念更新(或傳統政治色彩更少);報刊的宣傳;紳士的推動。(3分)舉措:建立革命組織;進行革命宣傳;提出三民主義;發動武裝起義。(4分)
命題點2 辛亥革命的進程
5.[2023.1浙江]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據載,宋教仁曾謂:“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則總統政治上之權力至微,雖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項中,與宋教仁限制總統權力意圖相吻合的是 ( D )
①臨時大總統代表政府總攬政務
②臨時大總統統率全國陸海軍隊
③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并可彈劾臨時大總統
④臨時大總統發布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③④屬于實行三權分立和責任內閣制來限制總統的權力的舉措,故D項正確。①②體現總統的權力非常大而不是限制總統權力,故A、B、C三項錯誤,均排除。
命題點3 辛亥革命的意義及局限性
6.[2021北京]1912年1月,列寧起草了一決議,提到辛亥革命“將給亞洲帶來解放并將破壞歐洲資產階級的統治”“俄國無產階級懷著極大的熱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視著中國革命人民獲得的成就”。這表明,列寧認為( D )
A.辛亥革命與十月革命具有相同的性質
B.孫中山領導的政黨代表無產階級利益
C.共產國際的指導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
D.辛亥革命沖擊了殖民主義在亞洲的統治
解析 辛亥革命“將給亞洲帶來解放并將破壞歐洲資產階級的統治”,這指的是辛亥革命沖擊了殖民主義在亞洲的統治,D項正確。辛亥革命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而十月革命屬于社會主義革命,A項排除;孫中山屬于資產階級革命派,他領導的政黨代表資產階級利益,B項排除;共產國際成立于1919年,不可能指導中國的辛亥革命,C項排除。
7.[2021.6浙江]對辛亥革命的認識,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對時局的主張中指出:“辛亥革命戰爭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反對滿洲帝政之民主運動,一個是反對外力壓迫之自強運動。”這一認識強調這場革命( B )
A.完成了民族獨立任務
B.反帝反封建的內涵
C.改變了中國社會性質
D.傳播了民主科學精神
解析 “反對滿洲帝政之民主運動”體現的是反封建、追求民主的性質,“反對外力壓迫之自強運動”體現的是反帝的性質,由此可知,這一認識強調的是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內涵,B項正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標志著民族獨立任務完成,故排除A項。辛亥革命之后,中國仍舊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故排除C項。新文化運動傳播了民主科學精神,故排除D項。
習題演練
1.1903年1月《湖北學生界》在東京創刊,它由留日湖北同鄉會主辦,是辛亥革命時期“最早以省區命名的革命刊物”。刊物宗旨是“輸入東西之學說,喚起國民之精神”,設論說、學說、政法、教育、軍事、經濟、實業等多個欄目。該刊物的創辦主要得益于( B )
A.資產階級政黨的紛紛成立
B.民主革命思想的進一步傳播
C.湖北成為列強爭奪的中心
D.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展
解析 1903年留日湖北同鄉會在東京創辦《湖北學生界》,以“輸入東西之學說,喚起國民之精神”為宗旨,設論說、學說、政法等欄目,這與留日學生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密切相關,故B項正確。成立于1905年的同盟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題目所給的時間是1903年,A項錯誤;C項不是該刊物創辦的主要原因,排除;該刊物創辦于東京,與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關系不大,排除D項。
2.[2024河南名校聯盟聯考]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有人作漫畫《輿論》。漫畫左上角的葫蘆分別裝的是“專制”“立憲”,落款為“依樣”,組成民間俗語“依樣畫葫蘆”,畫中老人口呼“立憲”,卻胸藏“專制”。此漫畫意在( A )
A.諷刺清政府缺乏變革誠意
B.抨擊“皇族內閣”的欺騙性
C.為民主革命尋求輿論支持
D.支持速開國會的請愿運動
解析 材料“畫中老人口呼‘立憲’,卻胸藏‘專制’”強調的是預備立憲這項政治活動有著保守性和欺騙性,預備立憲專制是實,民主是虛,諷刺清政府缺乏變革誠意,A項正確。皇族內閣成立于1911年,排除B項;材料與民主革命無關,排除C項;材料是對清政府變革的諷刺,非支持速開國會的請愿運動,排除D項。
3.[2024江西聯考]武昌起義后,立憲論者紛紛援引、調適從日本輸入的國體、政體理論,或擴充國體、政體類型,構建包容帝制的“共和新體”;或辨析國體、政體,剝離君位與君權的關聯。這從側面說明當時 ( B )
A.君主立憲制政體更符合國情
B.變革政治體制成為時代需要
C.革命派的主張獲得社會認可
D.民主共和觀念得到了傳播
解析 據題干可知,辛亥革命爆發后,立憲派主張變革政治體制,剝奪君主的權力,甚至要建立起包容帝制的“共和新體”,這表明變革政治體制成為時代需要,B項正確。據材料不能得出君主立憲政體更符合國情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體現立憲派的主張,而未體現社會認可革命派的主張,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立憲派主張的包容帝制的“共和新體”,而不是革命派主張的民主共和,排除D項。
4.[2024貴州六校聯考]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實行“平和主義”外交政策,明確宣布:清政府“與各國締結之條約”“所借之外債”“所讓與各國家或個人種種權利”繼續有效。這表明南京臨時政府( D )
A.資產階級革命的徹底性  B.主動團結利用清朝政府
C.資產階級的民族凝聚力  D.資產階級革命的妥協性
解析 據材料“明確宣布:清政府‘與各國締結之條約’‘所借之外債’‘所讓與各國家或個人種種權利’繼續有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京臨時政府之所以承認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繼續有效,就是為了換取列強的支持,這是對現實的妥協,體現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妥協性,D項正確。“革命的徹底性”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南京臨時政府與列強之間的關系,不涉及與清政府之間的關系,排除B項;“資產階級的民族凝聚力”主要內容是對內,而材料主要內容是對外,排除C項。
5.[2024江西九校聯考]清帝退位詔書中曾寫道:“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蒙、漢、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這份詔書( A )
A.為民國疆域繼承提供文字依據
B.體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特征
C.意在挑撥南北之間的合作關系
D.標志著封建勢力退出歷史舞臺
解析 據材料“仍合滿、蒙、漢、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可知,清帝退位詔書中明確說明將五族領土歸整為一大中華民國,即中華民國將繼承清朝原有疆域,這為民國疆域繼承提供了文字依據,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領土的繼承,而不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特征,B項排除;清帝退位詔書發出前,通過南北議和,孫中山已發表聲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即推舉他做大總統。“挑撥”一詞表述不妥,C項排除;清帝退位標志著清王朝統治的終結,但封建勢力仍然存在,D項排除。
6.[2024江蘇鎮江模擬]清末,新政、立憲與革命三種社會運動,分別體現出“變事”“變法”和“舊邦新造”的定位層次。終清之際革命運動的最后收功,對于新政和立憲運動來說,是“三國歸晉”;對于清末所有社會政治運動來說,是“萬流歸宗”。該“革命運動”( B )
A.使清末社會政治運動主張趨同
B.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C.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社會性質
D.調和了資產階級各派別之間的矛盾
解析 根據材料“舊邦新造”可知,該革命運動實現了國家政體的轉變,根據“三國歸晉”“萬流歸宗”可知,該革命運動結束了清末多種社會政治運動并存的狀況,由此推知,該革命運動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辛亥革命完成了清末政治運動建立共和體制的目標,而非社會政治運動“主張趨同”,排除A項;辛亥革命并未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排除C項;辛亥革命并未能調和資產階級各派別之間的矛盾,排除D項。
7.[2024福州期中]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化的里程碑,毛澤東指出:“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歷史的發展。”以下說法最能夠揭示辛亥革命和中共成立關聯的是( B )
A.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
B.產業工人人數急劇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
C.增強國民的民主參政意識
D.民主共和理念漸入人心,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
解析 注意設問中的關鍵詞“最能夠揭示”。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使產業工人的人數急劇增加,這為中共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B項正確。
8.[2023遼寧名校聯考]作家曹聚仁在《我與我的世界》中寫道:“其后二年,辛亥革命到來了。我們鄉僻地帶,交通阻梗,不知秦漢,遑論魏晉,如‘革命’這樣的名詞,從來沒聽到過;鄉間所說的,還是‘造反’。”據此可知,辛亥革命( D )
A.推動了共和觀念的傳播    B.在農村遭到百姓的抵制
C.并沒有取得實際的成效   D.未引起廣大民眾的共鳴
解析 根據材料“我們鄉僻地帶,交通阻梗,不知秦漢,遑論魏晉,如‘革命’這樣的名詞,從來沒聽到過;鄉間所說的,還是‘造反’”可知,當時辛亥革命對廣大農村地區的影響有限,難以引起廣大民眾的共鳴,以至于民眾對革命缺乏科學的認知,故選D項。
9.[2024江蘇高郵調研]康有為據《公羊傳》的“三世說”提出:“社會歷史進化是沿著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軌道,由君主專制到君主立憲,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進步。”其后孫中山也指出:“共和者,我國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遺業也。我國民之論古者,莫不傾慕三代之治。”兩人都( A )
A.借助傳統文化闡述民主思想
B.對儒家思想內涵進行修正
C.以傳承儒家政治理想為宗旨
D.推崇民主共和的治國理念
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康有為借助《公羊傳》的“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軌道”,宣揚“由君主專制到君主立憲,再到民主共和”,孫中山借助“先哲之遺業”,宣揚共和制度,兩者都借助傳統文化闡述民主思想,A項正確。兩人均是借助傳統文化來宣傳資產階級思想,并非對儒家思想內涵的修正,排除B項;兩人的目的是宣傳資產階級思想,并非傳承儒家政治理想,排除C項;康有為主張君主立憲,排除D項。
10.[情境創新/2024河南洛陽調研]1908年,清廷啟動預備立憲兩年后,公布了《九年預備立憲逐年籌備事宜清單》,分年列示1908—1916年預備立憲應辦事宜,預備事項中有20%屬于一般行政事務。之后,清廷又諭令各部院制定本機構的九年清單,其中一些部院的清單,如農工商部的共列128項,無一與憲政有關。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 C )
A.新舊勢力間的斗爭影響改革成效
B.中央集權走向式微
C.新政改革未能突破政治體制本身
D.預備立憲不得民心
解析 據材料可知,清廷啟動預備立憲兩年后才公布《九年預備立憲逐年籌備事宜清單》,且將很多一般行政事務列為預備立憲應辦事宜,許多部院所列清單無一與憲政有關,由此可見清政府對變革封建專制制度、實行憲政缺乏誠意,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清末新政在改革政治體制方面突破不大,C項正確;材料未提及新舊勢力間的斗爭,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地方自主權增強,看不出中央集權式微,排除B項;材料主要涉及清政府實施預備立憲的情況,未提及民眾的態度,排除D項。
11.關于武昌起義之時革命黨領袖黃興是否主張放棄武昌,有如下觀點,由此可見( C )
觀點 概況
黃興主張放棄武昌 辛亥革命后,武昌起義功臣譚人鳳回憶,黃興不只是由于打了敗仗,無顏再見同志,更重要的是他認為仍用現在的軍隊保衛武昌是不能取勝的,也不能坐待援軍的到來,于是想放棄武昌。
黃興根本沒有提出過放棄武昌 主要依據是1912年9月28日上海《申報》整理發表了黃興的演說詞。漢陽失守后,他提出了嚴守武昌的主張。
A.考辨史料真偽是歷史研究的關鍵
B.個人立場影響歷史敘述
C.對歷史事實的判斷應持慎重態度
D.親歷者自述更具可信度
解析 材料對同一歷史事實有兩種對立的歷史敘述,由此可知,對歷史事實的判斷應持慎重態度,選C項。材料不涉及史料真偽,排除A項。由材料看不出一個人的立場問題,排除B項。黃興和譚人鳳都是事件親歷者,故排除D項。
12.[角度創新/2023山東威海期末]1911年10月,《泰晤士報》在報道辛亥革命時用詞謹慎,沒有急著進行定性判斷。但到了11月則相繼發表了《首相袁世凱》《袁世凱的責任》《袁世凱的任務》等文章,而對孫中山的報道則顯得不足。這表明《泰晤士報》( D )
A.反對中國實行民主共和制度
B.根據中國政體變化調整態度
C.默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行為
D.立足英國國家利益進行報道
解析 據材料可知,1911年11月,《泰晤士報》對袁世凱進行了大量正面報道,而對孫中山的報道則顯得不足,說明《泰晤士報》支持袁世凱奪取革命的勝利果實,以維護列強既得利益,即立足英國國家利益進行報道,故選D項;材料只是正面宣傳袁世凱,為袁世凱上臺造勢,沒有對中國政體進行報道,得不出“反對中國實行民主共和制度”的結論,排除A項;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新的共和政體就此產生,而1911年11月,中國政體尚未變化,排除B項;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接受帝位,復辟帝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
13.[2023山東臨沂監測,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外國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材料一 辛亥革命爆發數天后,在漢口一家外國商行任職的美國人鮑布寫給母親的家書:“親愛的媽媽,我從來沒有想到會看見一場革命,但是現在我正在目睹著一場真正的革命。”
——據[美]鮑布《辛亥首義目睹記》整理
材料二 中國這個古老的封建帝國已經被辛亥革命徹底埋葬,這個腐朽的封建帝國已經轟然倒塌,中國人民迎來了更加自由和光明的時代。放眼全球,縱觀人類的整個歷史,還有比辛亥革命的勝利更加激動人心的時刻嗎?
——摘編自[美]阿瑟·賈德森·布朗《辛亥革命》
材料三 我在這里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都贊同革命,甚至比較開明的低級滿族官吏也反對他們的政府。現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該做什么的意見還為時太早,但我想,在現在絕對君權和如此眾多的中國人正在醞釀的共和制之間,要有個中間階段。清王朝終究還有一種使中國各省和人民凝成一個整體的影響。
——《泰晤士報》駐華首席記者莫理循致對外新聞部主任的信(1911年10月27日)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外國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加以闡釋。(要求:持論有據,論述充分,邏輯清晰)
解析 首先概括三則材料中的觀點;然后具體闡釋所持觀點的原因,對材料觀點差異的原因進行多角度解讀;最后結合所學知識,對辛亥革命的積極意義、歷史局限等進行敘述。
答案 示例 美國人鮑布和布朗都高度肯定辛亥革命的積極作用;英國人莫理循認為辛亥革命是歷史的必然,但是中國不宜直接進入共和制。他們對辛亥革命有不同的認識,首先是基于不同國情和歷史,美國人看重革命的徹底性,英國人更注重政治變革的漸進性。另外,個人立場、認識方法的差異等也是他們觀點不同的原因。(6分)
辛亥革命是20世紀初中國面臨內憂外患,處于積貧積弱的時代背景下出現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共和政體;革命還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會經濟、思想、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辛亥革命是“亞洲革命風暴”的重要組成部分,沖擊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但是,辛亥革命并沒有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7分)
對待任何歷史事件,我們都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全面、辯證地分析認識。(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凉市| 嵊泗县| 华安县| 长葛市| 谷城县| 孙吴县| 贵州省| 武功县| 民勤县| 栖霞市| 资中县| 福海县| 观塘区| 济宁市| 桃园市| 芜湖县| 西乌珠穆沁旗| 五华县| 乐亭县| 秦安县| 宜春市| 夏河县| 朝阳市| 安吉县| 罗定市| 自贡市| 东莞市| 遂川县| 通州市| 教育| 萨嘎县| 珠海市| 新化县| 永吉县| 德化县| 满城县| 平罗县| 京山县| 佳木斯市| 闽清县| 阿拉善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