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之近現代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知識點講解知識點一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1.美洲物種的外傳物種 歐洲 亞洲玉米 ①16世紀中葉,在南歐地區廣泛種植。 ②17世紀,成為僅次于小麥的糧食作物,傳遍歐洲各國。 ①[1] 明朝 時傳入中國。 ②清朝前期,在全國各地多有種植;乾隆嘉慶年間,得到大規模推廣;鴉片戰爭前,已遍布全國。馬鈴薯 16世紀末,作為[2] 食用作物 開始在歐洲推廣。 在中國的傳播歷程與玉米相似。甘薯 引入歐洲后,傳播比較緩慢。番茄 ①18世紀中葉在歐洲開始作食用栽培。 ②18世紀末,經過歐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種傳回美洲。 ①明朝萬歷年間,引入中國,長期被當作觀賞和藥用植物。 ②清朝光緒年間,開始作為食用蔬菜在菜園種植。辣椒 ①15世紀末傳入[3] 西班牙 。 ②16世紀傳到英國等歐洲國家。 明朝時,傳入中國,被稱為“[4] 番椒 ”。2.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物種 種類 歷程作物 糧食類的小麥、大麥、水稻;水果類的蘋果、[5] 葡萄 、甜橙、檸檬;蔬菜類的黃瓜、豌豆;經濟類的甘蔗等。 ①小麥:由歐洲移民帶到美洲,最初僅供富人享用,后來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 ②水稻:由[6] 西班牙人 帶到美洲,18世紀中期,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禽畜 雞、牛、驢、馬、豬、羊等。 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極大地改變了美洲的[7] 動物群落 ,推動了農業的發展。3.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①不同種類的玉米適應了非洲復雜的氣候環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來源。 ②玉米、甘薯引入中國,豐富了糧食種類。 ③馬鈴薯提高了歐洲人的抗饑荒能力。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 ①馬鈴薯在歐洲的種植,小麥在北美的推廣,改變了當地食物結構,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 ②玉米、馬鈴薯、甘薯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推動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 ①在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 ②在中國,[8] 玉米 等外來農作物投入市場出售,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影響 ①殖民者大量種植農作物和繁殖馬、牛、羊等,導致原始森林被濫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破壞。 ②中國明清時期擴大了耕地面積,導致了[9] 水土流失 。知識點二 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1.食物生產的現代化(1)農業現代化①原因: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機器生產推動著傳統農業向[10] 現代農業 轉變。②過程20世紀中葉 歐美各國完成了農業[11] 機械化 ,建立起高度集約的現代農業。20世紀下半葉以來 A.一大批優良品種育成推廣,優質高效化肥廣泛應用。 B.以高科技為基礎的[12] 設施農業 有了突破性進展,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及禽畜的生產量大幅度增長,保證了農牧產品的供應。 C.大型農場、養殖場成為現代農業的主要生產經營模式。③表現成就 意義農業機械現代化 A.用大功率拖拉機牽引的鏵式犁、播種機、聯合收割機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B.由于各國國情不同,農業機械的規模也不相同。美國農業機械以大型為主,法國以中型為主,日本以小型為主,中國則是大、中、小型相結合。 C.農作物的播種、收割與加工等從人工化向[13] 自動化 轉變。 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雜交育種技術進步 A.1930年,美國利用雜交技術培育出玉米新品種。 B.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麥新品種。 C.20世紀60年代,菲律賓培育出的雜交水稻在東南亞推廣。 D.2014年,“[14] 中國超級雜交水稻 ”百畝試驗田平均畝產創世界紀錄。 提高了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了突出貢獻。(2)畜牧業現代化:從給料、給水到產品收集、包裝、運輸都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控制。(3)漁業的現代化:現代科學技術用于海洋捕撈,漁船、網具等日趨現代化;水產養殖向工廠化、機械化、集約化經營發展,從淡水養殖向海水養殖發展。2.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1)糧食儲備技術時間 表現原始農業社會 利用地窖和陶器存儲余糧。古代農業社會 糧倉的儲備技術逐漸改進,具有防鼠、防盜、防潮、防火、保鮮功能。20世紀50年代 美國使用機械通風儲糧技術。20世紀70年代 中國開始采用機械制冷低溫儲糧技術。21世紀以來 糧食儲備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2)食物儲存技術古代 利用腌制或風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還利用自然界中的冰來延長食品保藏期。近代 ①食品加工:自20世紀20年代起,[15] 速凍加工 、冷凍設備、冷凍食品以及冷凍食品包裝等領域的技術不斷進步。 ②食品儲存: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凍食品工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冷鏈物流產業發展起來。現代 2010年,中國頒布《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大大促進了冷鏈物流產業的發展。 冷鏈物流產業的優缺點(1)優點:提高了食品的保鮮能力;具有非常高的效率;保證了食品的安全輸送等。(2)缺點:成本較高昂;對溫度控制的要求嚴格,對專業技術水平要求高;覆蓋面相對有限,無法滿足所有區域和產業需求等。3.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1)糧食安全產生原因 ①隨著人口激增和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積不斷減少。 ②食物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 ③各國政府都把保障[16] 糧食安全與消除饑餓 作為首要任務。解決措施 世界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多次召開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制訂糧食安全行動計劃。中國 1996年,發布了《[17] 中國的糧食問題 》白皮書,提出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此后,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糧食安全的法律法規。(2)食品安全產生原因 ①化肥、[18] 農藥 的過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 ②禽畜飼養中過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體健康。 ③在食品加工過程中,過度使用[19] 食品添加劑 。解決措施 世界 各國更加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并制定[20] 法律法規 進行治理。中國 200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確保食品安全,對食品安全法進行了修訂。 糧食安全、食品安全、消除饑餓之間的關系 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都是為了解決“吃”的問題,前者側重“吃得飽”,后者側重“吃得好”,它們都有利于消除“饑餓”。糧食安全問題起源于食物匱乏,食品安全問題產生于食物中有害物質的存在,它們是人類社會演進的不同階段面臨的兩個歷史性難題。當今的市場經濟體系、農業技術、產業政策等大大緩解了饑餓問題,但生產者對高產量和低成本的追求,也給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帶來不利影響。情境1 美洲物種外傳的原因美洲許多農產品是亞歐非諸國人民從未見過的。如玉米這一美洲特產,地理大發現后很快傳到中國西南部、非洲及東南歐。馬鈴薯、煙草、可可等美洲特產,也傳到亞歐非諸洲。——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美洲作物為什么會傳入亞、歐、非各洲?答案 美洲作物在新航路開辟后,伴隨殖民擴張傳入亞、歐、非各洲。情境2 清朝前中期人口變化下面為清朝前中期人口變化情況圖。引起這一變化的主要外來因素是什么?答案 高產農作物的引進。圖解歷史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情境3 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大宗煙草、玉米、橡膠等新物產出現于歐洲市場;原來在近東貿易中數量極少的商品如香料、茶葉、大米、蔗糖等成為大宗商品,進出口量驟增……許多昔日的奢侈品成為大眾日用品。——摘編自李吟楓《世界市場的形成及歷史作用》根據材料,概括食物物種交流對歐洲產生的影響。答案 推動了歐洲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加強了歐洲與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改變了歐洲民眾的消費習慣。圖解歷史現代農業情境4 印度的農業科技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相繼進行了“綠色革命”(種植業)“白色革命”(牛奶生產合作)“藍色革命”(水產養殖業)。印度農業科技信息系統為農戶提供網絡交易平臺及種植技術等各種信息。上述材料反映了印度確保糧食供給的主要經驗是什么?答案 在政府引導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農業。情境5 英國的農業機械化英國農民感受到時間的新單位是來自于進入村莊中的流動農業機械,谷物脫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時收費。很快,擁有機械的農業勞動者幫助鄰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時計費。年輕人都關心脫粒機和收割機的效益,他們拿著小本子認真地記下這些機械的工作小時和消耗的燃料量。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答案 科技發展影響農民的勞動觀念。情境6 青銅冰鑒下圖是1977年出土于湖北曾侯乙墓的青銅冰鑒。《周禮注疏》載:“冰若有鑒,則冰不銷釋,食得停久?!惫糯@種用于食物冷藏保鮮的器物,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根據材料,說明食物冷藏技術發展的意義。答案 有利于食物保鮮儲存和長期儲存。情境7 新中國糧食安全問題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始終把解決人民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進入新時代,中國將繼續深入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儲備能力、流通能力建設,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國將繼續努力構建糧食對外開放新格局。——摘編自《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2019年10月)根據材料,簡析新中國取得糧食安全舉世矚目成就的原因。答案 黨與政府高度重視;制定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加強糧食生產、儲備流通能力建設;打造糧食對外開放格局。情境8 食品安全問題19世紀,生活在倫敦的化學家弗雷德里克·阿庫姆寫道:“我們吃的泡菜是用銅染綠的;我們吃的醋是用硫酸勾兌的……我們吃的糖果是將糖、淀粉和黏土混合在一起,再用銅和鉛染色的?!?br/>材料旨在說明什么問題?答案 化學添加劑引發食品安全問題。探究點演練及歸納總結探究1 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材料 傳統的歐洲作物……都是冬季或春季作物。仲夏后通常是饑荒的季節,而玉米恰好在這個時段成熟,利用夏季閑置的土地……玉米得到了一個“災難時期的生命線”的稱號。傳統的休耕輪作制度演化為常年的復合作物栽培形式,大大緩解了人口對土地的壓力,促進了歐洲的人口增長。歐洲的農民選擇種植玉米以抵消不斷上漲的地租、創造剩余產品……18世紀之后,玉米逐漸成為肉、奶食品生產不可或缺的飼料資源,成為商品生產轉化的中間消耗物,為歐洲的城市化、商業化提供基礎保障。——摘編自[墨西哥]阿圖洛·瓦爾曼《玉米與資本主義——一個實現了全球霸權的植物雜種的故事》材料主旨 材料主要說明玉米對近代歐洲經濟發展的作用。思考: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玉米對于近代歐洲經濟發展的作用。試答: 改變傳統耕作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緩解饑荒,促進人口增長;推動農產品商品化,緩解農民地租負擔,改變農業生產結構;促進畜牧業和城市經濟的發展。 歷史解釋——新航路開辟后世界物種交流的特點歐洲主導 伴隨歐洲的殖民掠奪進行。內容豐富 包括糧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范圍的全球性 美洲的物種陸續傳播到歐洲、亞洲和非洲等地。結果的兩重性 改變了食物結構,加速生產專業化,推動貿易進一步發展,使世界各地聯系日益緊密;沖擊某些地區舊有的社會結構,帶來災難。時間的長期性 新航路開辟后,開始了物種大交流。時至今日,全球性的動植物交換并未停止,依然在進行。過程的雙向性 物種呈現雙向交流傳播,美洲作物外傳與其他地區物種傳入美洲同步進行。歷史解釋——美洲作物在中國傳播的特點及原因(1)特點①作物種類多:美洲作物被引進中國大多發生在明清時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馬鈴薯這樣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類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水果,也有煙草、陸地棉等,總數接近30種。②傳播途徑多元:它們傳入的時間有先后且途徑不一,例如玉米從西亞、中亞傳入西北地區,從印度、緬甸傳入西南地區,從菲律賓傳入東南沿海地區。③推廣種植迅速:美洲作物先在邊疆或丘陵地區種植,后逐漸推廣到平原地區。例如玉米,清朝前期在全國各省、府、縣均有種植,發展較快,在今天的作物構成中也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2)原因①政府因素:高產作物玉米、甘薯、馬鈴薯的引進,能迅速解決由于人口膨脹導致的糧食問題,因而得到政府高度重視和推廣。②經濟因素:美洲作物的引進與明清以來人口激增導致的人地矛盾加劇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美洲作物的傳播與發展不僅滿足了日益增長的人口的生存需求,而且滿足了人們對營養和享受等多方面的需要,對充分用地和養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也發揮了積極作用。探究2 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材料 現代農業是農業發展的一個嶄新的階段。其一般的定義是:利用現代工業力量裝備,以現代科學技術武裝,通過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經營,使得生產效率達到現代世界先進水平,對農業進行規?;⒓s化、市場化和農場化,并以利益機制為聯結,以企業為龍頭,實行企業化管理,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的農業。現代農業的核心是科學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約化,目標是產業化。——摘編自謝學軍、王永清《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及發展對策》材料主旨 材料敘述了現代化農業的特點。思考:根據上述材料,歸納現代農業的特點。試答: 以科學化為核心,以現代管理理論為指導,機械化、自動化相結合提高生產效率;以商品化為特征,產供銷一體化經營;以產業化為目標,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和農場化相結合等。 歷史解釋——農業生產現代化的特征生產手段機械化 使用先進的機械工具及設備來代替人力畜力,降低人們的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生產技術科學化 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知識,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生產經營產業化 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格局,提高農業正常效益。增長方式集約化 農業增長方式由粗放經營轉變為集約經營,推廣精耕細作,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的品質。經濟運行市場化 市場成為農業經濟運行的載體,農產品用于商品交換,并且農民根據市場需要來組織生產。產業布局區域化 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帶,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從業人員技能化 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群具備了較高的綜合素質和勞動技能水平。發展模式生態化 注重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理念和新趨勢。歷史解釋——中國發展現代農業的意義(1)有利于推進新農村建設?,F代農業建設能促進生產發展,對農村的生態環境及生活面貌都有極大的改善作用,有利于提高農村經濟的活力。(2)有利于穩定糧食生產?,F代農業建設能全面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從根本上實現糧食生產的穩定。(3)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F代農業建設能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循環上升發展,大大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歷史解釋——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路徑(1)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發展條件。(2)著力扶持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3)強化科技支撐,增強農業發展后勁。(4)加強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和技能。(5)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規模效益。探究3 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問題材料一 2021年,53個國家和地區約有1.93億人面臨“危機”級別或更嚴重的突發性糧食不安全狀況,與2020年已經創紀錄的人數相比又增加了近4 000萬人。其中,埃塞俄比亞、馬達加斯加南部、南蘇丹和也門的57萬人被列入“災難性”級別的突發性糧食不安全……該報告指出,這些令人擔憂的趨勢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摘編自《2022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材料二 日本從2006年5月29日起實施了《食品中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一旦食品中殘留物含量超過此標準,不管是否對人類健康有害,都將一律被禁止進口或流通?!瓪W盟實施了嚴格而統一的質量安全標準,如對于肉類產品……要求出口國定期向其提供動物疫情報告,歐盟依據出口國的獸醫衛生狀況發布允許向歐盟出口的第三國名單。——摘編自李凱年、逯德山《歐美等發達國家加強食品安全管理做法及啟示》材料主旨 材料一主要反映了當今世界的糧食安全問題概況。材料二主要論述了西方國家對食品安全的管理。思考:(1)根據材料一,說明當今世界糧食安全存在的問題。試答: 全球面臨嚴重糧食安全問題的絕對人數依然巨大;面臨嚴重糧食安全問題的國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中東地區?!?br/>(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食品安全問題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加強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管理。試答: 原因: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禽畜飼養中過度使用抗生素;食品添加劑的過度使用。管理:要加強并完善立法規范;強化政府食品安全管理職能;建立嚴格的行業準入制度?!?br/>歷史解釋——影響糧食安全的因素人口因素 人口急劇增長帶來糧食需求的膨脹,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惡化,糧食分配與消費的嚴重不均,消費結構升級加劇了糧食供給壓力。氣候生態 農業生產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沖擊,嚴重影響全球糧食安全。偶然性因素 流動性緊縮抑制糧食生產的資金需求,糧食價格的持續走低抑制了生產者的積極性,投機資本可能擾亂糧食市場。金融因素 ①農業補貼:發達國家每年為本國農民提供高額補貼,扭曲了農產品貿易的價格,傷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產。 ②貿易限制:為了保證本國的糧食供應,個別國家政府先后推出限制糧食出口的措施。 ③生物加工:為了減輕石油等能源價格上漲對本國經濟造成的壓力,不少國家走上了替代性生物清潔能源的道路。 ④海外屯田:出于規避高額進口成本和糧食出口限制所導致的市場擔憂,部分國家近年來大舉在海外購買耕地種糧。歷史解釋——加強食品安全的措施(1)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安全標準系統。借鑒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進一步細化和規范食品安全生產領域內的法律制度,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具體標準。(2)加強法律法規對危害食品安全行為的懲罰力度。借鑒國外的巨額賠償制度,對生產和銷售質量不合格、不安全食品的廠商處以高額罰款,情節嚴重的還應當加重追究其刑事責任。(3)政府應當切實履行好其監管職責,加強對食品質量的安全監管。集成食品安全管理主體,變多頭管理為責任主體明確的單一垂直管理體系。(4)企業要加強社會責任感,必須嚴格按照食品標準生產和加工食品。命題點習題講解命題點1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1.[2023.6浙江]從1750年算起,歐洲人口在100年的時間里從1.42億增長到2.65億。此前每次人口增長都會帶來食物漲價,但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國,兩個指數開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動。下列項中,促使這一時期指數“朝相反的方向移動”的主要因素是( C?。?br/>A.黃熱病的肆虐B.工業企業的增加C.土豆等新物種種植的普及D.優質高效化肥的廣泛應用解析 1800年后,英國的人口增加,但是食物并未漲價,這與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美洲的高產作物土豆等傳入歐洲有關,高產作物的種植促進了食物的大量增加,食物供應充足,故人口雖增加,但未出現食物漲價的情況,C項正確。黃熱病的肆虐會造成人口減少,A項錯誤;工業企業的增加與食物的價格、人口的增長沒有必然聯系,B項錯誤;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一大批優良品種育成推廣,優質高效化肥廣泛應用,這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D項錯誤。命題變式2.[2023大連調研]16世紀末,馬鈴薯傳入歐洲,歐洲人認為印第安人是奇怪的落后者,作為落后文化的產物——馬鈴薯,在最初的兩百年內,并沒有在歐洲廣泛種植,而是僅僅局限于菜園中。這反映出 ( D?。?br/>A.馬鈴薯未能在歐洲引種成功B.物種交流存在不平等性C.馬鈴薯不適合歐洲人的需要D.思想觀念影響物種傳播解析 根據材料“16世紀末,馬鈴薯傳入歐洲,歐洲人認為印第安人是奇怪的落后者”可見,歐洲人以印第安人文化落后判定美洲的馬鈴薯屬于落后的物種,進而影響到了馬鈴薯在歐洲的傳播,D項正確;馬鈴薯未能在歐洲引種成功,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物種交流存在不平等性,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馬鈴薯不適合歐洲人的需要,在材料中無法找到依據,排除C項。命題點2 食物生產的現代化3.[2023湖南]對下圖的合理解釋是( B?。?br/>美國農業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數為100)A.機械投入減少反映農業集約化程度降低B.農業技術變遷呈現出節約勞動力的傾向C.化學品廣泛使用導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D.勞動力的減少意味著農業逐步走向衰落解析 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說明農業技術發展有利于節約勞動力,B項正確;據材料可知,機械投入使用量總體呈增長趨勢,1980年的機械投入量下降,但是農業的集約化程度并未降低,A項錯誤;材料涉及化學品的投入使用,但是并未涉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C項錯誤;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但這不等于農業走向衰落,D項錯誤。4.[2022江蘇]據袁隆平回憶,位于井岡山南麓的桂東縣是全國率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的地區之一。1975年全縣僅試種水稻98.88畝,次年便在全縣迅速推開。當地民謠傳唱:“層層梯田持山腰……銀河兩岸種雜交?!边@反映了 ( A )A.當地提高糧食產量的迫切愿望B.地方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C.雜交水稻試種成敗取決于環境D.桂東縣率先實現了糧食自給解析 由“1975年全縣僅試種水稻98.88畝,次年便在全縣迅速推開”可知,雜交水稻試種一年后,便在桂東縣迅速推廣,出現了“層層梯田持山腰……銀河兩岸種雜交”的狀況,這反映了當地提高糧食產量的迫切愿望,A項正確;僅從材料不能得出地方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排除B項;環境是影響雜交水稻試種的因素之一,并不是決定性因素,排除C項;材料只提到雜交水稻在桂東縣推廣,無法反映桂東縣率先實現了“糧食自給”,排除D項。命題變式5.[2023遼寧二模]1949—1980年,國家在有條件的社、隊成立農機站并投資支持群眾性農具改革運動;1981—1995年,集體農機站逐漸解體,農機工業重點生產適合當時農村規模經營的小型農具等;1996年,國家有關部門開始組織大規模小麥跨區機收服務,聯合收割機異軍突起。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 A?。?br/>①得益于農業科技進步②實質是一場生產方式的變革③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④借鑒西方國家經濟建設經驗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 據材料可知,設立農機站,農機工業重點生產適合當時農村規模經營的小型農具,聯合收割機異軍突起都受到農業科技進步的影響,①正確,由手工生產到簡單機械到大型機械實質是手工生產到機械生產的生產方式的變革,②正確,A項正確;農業機械化有利于保障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沒有直接關系,③錯誤,排除B、C兩項;新中國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前,中國農業獨立發展,沒有借鑒西方國家經濟建設經驗,④錯誤,排除D項。命題點3 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6.[2022北京]19世紀70—80年代,美國商人斯威夫特創辦了肉類加工廠,把屠宰和包裝分成幾道獨立工序,利用傳送帶進行流水作業,并雇用工程師設計冷凍車廂,以便長途運輸鮮肉。他還陸續開辦工廠,利用肉類加工廠的下腳料生產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經營模式( A )①體現了產業分工不斷細化 ②得益于鐵路交通業的發展③成為近代機械生產的開端④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范本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解析 由“美國商人斯威夫特創辦了肉類加工廠……利用傳送帶進行流水作業”“他還陸續開辦工廠,利用肉類加工廠的下腳料生產肥料、肥皂和甘油等”可知,這一經營模式體現了產業分工不斷細化,①正確。由“雇用工程師設計冷凍車廂,以便長途運輸鮮肉”可知,②正確。第一次工業革命就已經開始了近代機械生產,③錯誤。斯威夫特的經營模式涉及的是工業生產領域,④錯誤。故A項符合題意。命題點3 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2020北京]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銅冰鑒缶,鑒用來盛冰,缶用來盛食物?!吨芏Y》記載,肉食珍饈與酒水都要用冰鑒保存,祭祀時也要使用冰鑒。冰鑒缶的使用( C?。?br/>A.體現了戰國時期嚴格的宗法制度B.說明青銅鑄造工藝開始成熟C.展示出貴族的日常禮儀規范D.標志著新興地主階級的崛起解析 據“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銅冰鑒缶”可知,“青銅冰鑒缶”主要是貴族使用;根據“鑒用來盛冰,缶用來盛食物”“《周禮》記載……祭祀時也要使用冰鑒”可知,“青銅冰鑒缶”屬于禮器,故C項符合題意。材料未體現“嚴格的宗法制度”,排除A項。商代青銅鑄造工藝已經成熟,排除B項。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廣使井田制逐漸瓦解,新興地主階級崛起,故排除D項。習題演練1.[2024廣東聯考]有學者認為:1500年以來,安第斯地區、墨西哥和日本的白銀生產影響了東南亞群島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的各種趨勢;拉丁美洲的糧食作物,如木薯、玉米等,對中國、中非和巴爾干等國家和地區的人口發展趨勢產生支配作用。該學者意在強調 ( B )A.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B.國際交流推動歷史進程C.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 D.白銀流動催生價格革命解析 據材料可知,安第斯地區、墨西哥和日本與東南亞群島之間有聯系,拉丁美洲的糧食作物影響中國、中非和巴爾干等國家和地區,這主要體現了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據材料“影響了東南亞群島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的各種趨勢”“對中國……人口發展趨勢產生支配作用”可知,該學者意在強調這些交流推動了歷史進程,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排除A項;材料信息未涉及區域一體化,排除C項;僅憑材料信息無法得出白銀流動催生價格革命,排除D項。2.[2024北京延慶區月考]“土豆變成了歐洲大部分地區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們在安第斯山區的角色一樣?!谕炼狗N植國,常常發生的饑荒幾乎消失了,一條長達2 000英里的種植帶從西邊的愛爾蘭一直延伸到了東邊俄羅斯的烏拉爾山脈?!庇纱丝芍炼沟姆N植推廣( D?。?br/>A.推動了歐亞作物在美洲傳播B.維持了歐洲莊園經濟的地位C.解決了世界的糧食安全問題D.改變了歐洲國家的糧食結構解析 由題干中的“土豆變成了歐洲大部分地區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可知,土豆的種植推廣改變了歐洲國家的糧食結構,故選D項。3.[2024云南開學考]牛、山羊、豬和馬引入美洲后,為美洲印第安人提供了皮革和羊毛以及新的動物蛋白質來源;馬和牛提供了重要的畜力,使人們可以在美洲土地上開墾耕種;有輪子的車輛和更多種類的馱畜也提高了交通運輸的效率。由此可見,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 C )A.導致了美洲人口數量的激增B.是以動物物種交流為主的C.影響了美洲地區的社會生活D.導致了美洲自然經濟解體解析 材料表明牛、山羊等物種進入美洲后,對美洲印第安人的日常生活、生產力、交通運輸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說明其影響了美洲地區的社會生活,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美洲人口數量的激增,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非常豐富,僅根據材料無法判斷其以動物物種交流為主,排除B項;由材料無法得出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導致美洲的自然經濟解體,排除D項。4.[2024山西部分學校質檢]到16世紀末,歐洲人已用玉米面、小麥粉,還有其他谷類的粉混合烤制面包。據此可知,玉米的傳入( D )A.解決了世界性的饑餓問題B.實現了人口的快速增長C.改變了人們傳統生活習慣D.豐富了人們的糧食種類解析 據材料歐洲人“用玉米面、小麥粉,還有其他谷類的粉混合烤制面包”可知,玉米傳入歐洲后,成為歐洲居民新的糧食,故選D項;材料只涉及玉米傳入對歐洲人生活的影響,據此得不出A項結論,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人口快速增長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傳統生活習慣”不合題意,應為“傳統飲食結構”,排除C項。5.[角度創新/2024廈門月考]下表為部分省方志中關于辣椒最早記載情況表,此表可用于( C?。?br/>省份 最早年份 所查方志浙江 1671 《山陰縣志》遼寧 1682 《蓋平縣志》湖南 1684 《邵陽縣志》河北 1697 《深州志》A.分析亞洲與美洲間的物種大交換B.準確把握辣椒傳入中國的時間點C.合理推斷辣椒在中國傳播的路徑D.研究物種傳入對飲食結構的影響解析 根據表格信息可知,四個地區中浙江方志中關于辣椒的記載時間最早,其次是遼寧,兩省都屬于沿海省份,湖南、河北關于辣椒的記載較晚,且都屬于內陸省份,故可推斷,辣椒應當由浙江等沿海地區傳入內陸,C項正確。僅由表格信息不能全面了解亞洲與美洲間的物種交換情況,排除A項;中國方志中關于辣椒的最早記載大都在17世紀后半期,據此推斷辣椒傳入中國的時間應該在17世紀,但不能準確斷定具體年份,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飲食中使用辣椒的情況,排除D項。6.[2024廣州調研]新航路開辟后,蔗糖作為奢侈品傳入歐洲;18世紀后,蔗糖逐漸成為民眾日常生活必需品,同時也帶來蛀牙、肥胖等健康問題;19世紀80年代后,甜菜糖的產量超過了蔗糖并迅速成為糖類產品的主角(甜菜糖是由化學方法制成的熱量很低的甜味劑)。這反映了( C?。?br/>A.人們對糖類多樣化需求的增長B.拉美殖民地的蔗糖產量供不應求C.社會需求推動科學技術的革新D.壟斷組織的形成控制了蔗糖銷售解析 工業革命使生產力水平實現歷史性飛躍,蔗糖生產成本降低,產量大幅增加,成為人人可以消費的日用品。但是由于大量使用蔗糖,肥胖、蛀牙等健康問題隨之而來,因此人們需要熱量低的糖類,這推動了制糖技術的革新,由化學方法制成的低熱量的甜菜糖出現,C項正確。7.[2023浙江統測]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革命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為消除饑餓、保障人類的糧食安全創造了條件。同時,農業現代化也產生了一些負面作用。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 )A.大型農場成為現代農業的主要生產經營模式B.食品添加劑的使用保證了食品的健康和美味C.技術進步解決了食品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D.依靠新聞媒體監管食品安全成為各國的共識解析 農業機械化推動高度集約的現代農業建立,大型農場、養殖場成為現代農業的主要生產經營模式,故選A項;過量添加或濫用食品添加劑會危害人們健康,排除B項;“解決了”說法錯誤,食品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各國都把保障糧食安全與消除饑餓作為首要任務,排除C項;監管食品安全要制定法律法規,新聞媒體只是外部監督,排除D項。8.[2024甘肅張掖開學考]1960年,法國政府為農民購買農田和農業機械提供各種優惠貸款;20世紀70年代初,政府向55歲以上的農民一次性發放“離農終身補貼”,鼓勵年老農場主退出土地經營。這些舉措有利于 ( B?。?br/>A.完善農村的保障制度 B.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C.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D.擺脫經濟“滯脹”困境解析 材料表明法國政府用農業優惠貸款方式促進農業發展,給55歲以上的農民補貼讓其退出土地經營,這都有利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B項正確;材料不涉及完善農村的保障制度,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城市,得不出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排除C項;擺脫經濟“滯脹”的困境是政府削減開支,而材料是加大農業開支,排除D項。9.[2023浙江三市檢測]咖啡樹原產于埃塞俄比亞,咖啡飲料在1400年左右在也門的摩卡市發展出來。1500年時,這種飲料在阿拉伯半島已到處可見??Х瑞^誕生于中東?!屠璧钠辙⒖Х瑞^是文藝界人士的交流中心,伏爾泰之類人士就在這里譏刺貴族的可笑可惡。這體現了( B )①咖啡伴隨著新航路開辟傳到世界 ②伏爾泰推動了法國民族意識覺醒③歐洲已成為世界政治文化的中心 ④咖啡館逐漸成為社交的重要場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 根據材料“1500年時……交流中心”可知,公元1500年左右處于新航路開辟時期,咖啡伴隨著新航路開辟傳到世界,故①正確;伏爾泰在巴黎的普蔻咖啡館譏刺封建貴族,有利于民主思想的傳播,而不是推動民族意識覺醒,故②錯誤;據材料只能得出巴黎的普蔻咖啡館是文藝界人士的交流中心,不能得出歐洲已成為世界政治文化的中心,故③錯誤;“巴黎的普蔻咖啡館是文藝界人士的交流中心”說明咖啡館逐漸成為社交的重要場所,故④正確。故選B項。10.[角度創新/2024江西九校聯考]1845年,馬鈴薯霜霉病來勢洶洶,持續地、大范圍地侵襲愛爾蘭,導致馬鈴薯大面積絕產,愛爾蘭爆發大饑荒。大饑荒給各種疾病的蔓延提供了溫床,至少25萬人死于“饑荒熱”這種病,大饑荒期間愛爾蘭約100萬人死亡。由此可推知 ( A?。?br/>A.愛爾蘭種植結構單一B.愛爾蘭自然條件不適宜種植馬鈴薯C.愛爾蘭醫療條件落后D.物種交流給愛爾蘭帶來毀滅性打擊解析 據材料可知,大饑荒期間愛爾蘭約100萬人死亡,主要原因是馬鈴薯霜霉病持續地、大范圍地侵襲愛爾蘭,導致馬鈴薯大面積絕產,愛爾蘭出現糧食危機,據此可推知,愛爾蘭糧食作物的種植結構單一,無法有效規避危機,故選A項;馬鈴薯在愛爾蘭被廣泛種植,說明愛爾蘭自然條件適宜種植馬鈴薯,B項排除;疾病蔓延是由大饑荒造成的,材料不能說明愛爾蘭醫療條件落后,C項排除;D項材料體現不出來,排除。11.[2024浙江聯考]二戰后,美國政府官員、學者以及情報機構強調糧食的武器職能,視糧食為外交談判的工具,利用資本推高糧食價格,導致非洲和拉丁美洲許多國家糧食供給不足,使這些國家淪為美國的農業殖民地。美國的行為 ( C?。?br/>A.加速了冷戰對峙格局的形成B.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水平C.威脅到全球糧食平衡與安全D.顛覆全球市場與國際分工格局解析 據材料可知,美國利用資本推高糧食價格,導致非洲、拉丁美洲許多國家糧食供給不足,這嚴重威脅到全球糧食平衡與安全,故選C項;由美國“強調糧食的武器職能”并不能推出其行為加速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農業的機械化和智能化,排除B項;二戰后美國的行為并沒有顛覆全球市場與國際分工格局,排除D項。12.從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開始,墨西哥的農業生產逐漸轉向種植高粱和大豆等飼料作物,以滿足家畜飼養的需求。比如,在韋拉克魯斯州、墨西哥州以及杜蘭戈州,曾經種植玉米和菜豆的土地都被用來發展畜牧業。1974年,墨西哥不再是農產品的出口國,而成為農產品的絕對進口國,玉米和小麥等基本農產品都需要進口,且價格不斷攀升。這反映出墨西哥( B?。?br/>A.畜牧業成為主要農業產業B.農業轉型引發糧食危機C.農業轉型促進了經濟發展D.糧食完全依賴于進口解析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墨西哥的農業轉型引發了糧食危機,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畜牧業與農業其他方面的對比,無法得出A項結論,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墨西哥農業轉型帶來的危害,排除C項;“完全依賴”說法錯誤,排除D項。13.[社會熱點/2023福建漳州模擬,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下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糧食安全目標和保障路徑的演進歷程(節選)。時間 糧食安全目標和保障路徑1949—1992年 注重數量安全,不斷加大自主糧食供應階段。中國主要利用國內資源、加大自主糧食供應來解決糧食供需平衡問題。1993—2012年 數量安全和營養安全并重,逐步開放的糧食安全保障階段。中國在對內積極提高產量、調整種植結構的同時,也適當利用進口貿易滿足居民改善性消費需求的增加。2013年至今 兼顧數量安全、營養安全、生態安全和能力安全,建立更加系統的糧食安全政策階段。中國積極推動農業“走出去”,緩解農業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的矛盾,促進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優化升級。——摘編自仇煥廣、雷馨圓等《新時期中國糧食安全的理論辨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國糧食安全目標及保障路徑的演進趨勢,并簡述對建構糧食安全體系的認識。解析 第一小問“演進趨勢”,通過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安全目標和保障路徑演進歷程的內容、特點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第二小問“認識”,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建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不斷優化糧食產業結構、統籌利用國內外農業資源等角度進行分析。答案 演進趨勢:目標策略上,從注重數量安全,到兼顧營養安全,再到數量、營養、生態、能力安全多元并重;保障路徑上,從立足自主生產,到提高產量、利用國際市場調節,再到推動農業“走出去”的綜合保障體系。(4分)認識:建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是保障社會穩定和維護國家安全的基本保證;不斷優化糧食產業結構,是促進經濟發展、國家繁盛的重要基礎;統籌利用國內外農業資源,有利于防范國際市場風險。(8分,答出兩點即可)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之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知識點講解知識點一 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1.遠古時期的生產與生活生產 人類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從事[1] 采集 和漁獵。生活 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過著遷徙的[2] 群居生活 。 原始農業基本特征(1)生產工具簡單落后,以石刀、石鏟、石鋤和棍棒等為主。(2)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種。(3)主要從事簡單協作的集體勞動,獲取有限的生活資料,維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2.農耕和畜牧的出現(1)原因:在長期的采集和漁獵過程中,人類掌握了某些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學會選擇、馴化野生動植物。(2)時間:大約1萬年前。(3)概況農業 西亞 小亞細亞半島南部等地是[3] 小麥 、大麥的原產地。東亞 東亞的黃河中上游是粟的發源地,長江中下游最早種植[4] 水稻 。中美 是[5] 玉米 、甘薯等作物的原產地。畜牧業 西亞 距今約9 000年前,人們已經飼養綿羊和山羊。中國 距今約8 500年前,賈湖的居民已經飼養豬;河姆渡的居民也飼養豬和狗。南美 距今約6 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馴化了駱馬。(4)意義①農業的出現是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類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②促進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并逐漸形成[6] 聚落 。③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部分人從食物生產中解放出來,專門從事制陶、采礦、冶煉等手工業勞動。④推動了科技文化的發展。原始音樂、文學和宗教因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產生,天文歷法、數學和其他相關學科逐漸發展起來。知識點二 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1.狀況地區 食物生產 社會生活兩河流域 和尼羅河 流域 ①種植大麥和小麥,飼養山羊、綿羊、牛等家畜。 ②古埃及形成以尼羅河為中心的農業體系。 ①古巴比倫王國:王室、神廟、政府官員、貴族、商人等擁有土地,他們合伙經營或將土地出租給佃戶。 ②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廟占有。古代中國 ①主要分為北方[7] 粟麥農業區 和南方稻作農業區。 ②商和西周時期:農夫集體耕作。 ③戰國以后:鐵器得到推廣,鐵犁牛耕應用,以[8] 家庭 為基本單位進行生產。 ④秦漢到隋唐:逐漸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兩種[9] 精耕細作 的農業技術體系。 ①商和西周時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級貴族手中。 ②秦以后,統治者推行[10] 重農抑商 政策。古希臘、古羅馬 ①大麥和小麥成為古希臘的主要糧食作物。 ②古羅馬以谷物生產為主,同時種植橄欖和葡萄。 ①在古希臘城邦中只有公民擁有土地,農業生產中使用奴隸勞動。 ②古羅馬實行土地國有,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隨著征服擴張,小農逐漸破產。古代美洲 主要糧食作物是玉米、[11] 甘薯 、馬鈴薯。 阿茲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貴族私有的部分外,還有[12] 村社 的公有土地。 古代中國與古代美洲地區農耕方式的主要區別在生產工具方面,古代中國已使用鐵犁牛耕,古代美洲仍以人力為主。在勞作關系方面,古代中國已出現個體農耕,古代美洲仍采用集體耕種。2.影響:西亞的兩河流域、非洲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灌溉農業發達,孕育出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國文明。知識點三 生產關系的變化1.根本條件:隨著農業產生,生產力發展,出現了剩余產品。2.主要表現社會結構 男子開始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婦女逐漸退居從屬地位。階級關系 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現,氏族內部出現了[13] 貧富分化 ,階級產生了。治理方式 為了調節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14] 國家 應運而生。 國家與氏族組織的聯系與區別國家是在氏族組織瓦解的基礎上產生的,它與氏族組織既有著歷史的聯系,又有著原則上的區別:在性質上,國家是按地區劃分居民、以政治文化結合的單位,氏族是按血緣劃分居民、以血緣關系結合的社會組織形式;在形式上,國家設立以強制力為后盾的公共權力機關,氏族組織沒有公共權力機關。公共權力機關的存在,是國家和氏族組織的本質區別。情境1 世界農耕起源約1萬年前,原始農耕出現。近東的人類首先開始種植小麥和大麥等谷物,中美洲人率先開始種植玉米和豆子等重要主食,而中國人則是培育稻米的先驅。 根據材料歸納世界農耕起源的特點。答案 起源時間早;具有地域性。情境2 原始農業的形成張同鑄在《世界農業地理總論》中闡述的農業的形成,可概括為以下過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原始農業形成與發展的原因。答案 形成原因:在長期的采集和漁獵過程中,人類掌握了某些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學會選擇、馴化野生動植物。發展原因:自然地理條件相對優越;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進步;世界人口的增加;先民辛勤的勞動。圖解歷史原始農業時期不同地區栽培的主要作物情境3 雅典的飲食特點雅典人“不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欖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魚,品嘗腓尼基的椰棗和西西里的干酪”。雅典的糧食產量只能滿足城邦四分之一的消費量,更多的糧食需要用橄欖油、葡萄酒等土特產品與外部交換。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雅典的飲食特點并分析其成因。答案 特點:雅典食物以果蔬等副食品為主;雅典的食物來源依靠海外貿易。成因:雅典近海少地少平原,不適合農耕,適宜工商業和海外貿易。情境4 中國農業諺語農業諺語反映了中國勞動人民對生產經驗的總結。比如,“立夏到小滿,種啥都不晚”“清明雨,百果損”“三耕三耙九鋤田,一季收成贏一年”“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婦不織或受之寒”。上述農業諺語反映了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哪些特點?答案 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男耕女織的經營方式。概念精耕細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勞動和技術,進行細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主要表現在農業生產力的大量投入、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耕作技術與制度的不斷成熟和農田基礎設施的興修與維護等方面。精耕細作是中國古代農業的生產模式和基本特色,也是中國古代農業經濟長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關鍵因素。情境5 文化遺址中的隨葬品大汶口文化遺址發掘的133座墓中,有些隨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隨葬品極少;大溪文化遺址發掘的74座墓中,有的沒有隨葬品,而有的隨葬品達58件之多。這些現象從本質上說明了什么問題?答案 當時私有制已經產生,貧富分化日益明顯。探究點演練及歸納總結探究1 從采集漁獵到農耕畜牧材料一 男子和婦女都負責獲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獵殺野獸、采集野生食物無疑導致了一定的生活模式。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是不斷遷移的,因為除了隨動物的遷徙和植物的枯榮而遷移外,他們沒有別的選擇。——摘編自《世界歷史》材料二 原始音樂的產生與集體的生產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原始人在集體勞動過程中發出的有節奏的呼喊聲,便是最基本的聲樂因素……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人們開始對日月星辰的活動、對水土的特點、氣候現象進行觀察,積累經驗,從而產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數學知識,把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推到一個新的高度。——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古代史編》材料主旨 材料一反映了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生產、生活狀態。材料二主要敘述了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時的人類需要不斷遷移的原因。試答: 植物生長存在季節性;動物的活動具有流動性;采集漁獵具有不確定性?!?br/>(2)根據材料二,指出農業的出現具有哪些重要意義。試答: 推動了原始音樂的產生,豐富了人類的精神生活;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天文歷法、數學等學科逐漸發展起來,深化了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認識?!?br/>唯物史觀——原始農業出現的意義(1)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深化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變為生產者,由較多依靠、適應自然轉為利用、改造自然。人們開始對日月星辰活動、水土特點、氣候現象進行觀察,產生了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數學知識。(2)促使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為一系列社會變革創造了物質基礎。人類從遷徙生活逐漸轉為定居生活。農耕使食物來源相對穩定,人口增長,部分人能夠從事維持生存以外的活動,從而產生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的交換。(3)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農業生產使男性地位上升,母系氏族開始轉變為父系氏族。隨著貧富分化與私有制的出現,階級產生。為調節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國家應運而生。歷史解釋——人類歷史上三次社會分工(1)第一次分工:原始社會后期發生了畜牧業同農業的分離。使原始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引起了部落間的產品交換,為私有制的產生創造了物質前提。(2)第二次分工:手工業和農業的分工,發生于原始社會末期。這次社會大分工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促使私有制的形成。(3)第三次分工:奴隸社會初期出現了專門經營商品買賣的商人。它促進了奴隸制的鞏固和發展,積累了商業資本,腦力勞動開始從體力勞動中分離出來。探究2 古代東西方食物生產的差異材料一 在羅馬帝國時代,源于地中海地區的二田制已在高盧、不列顛部分地區實行,后來才逐步在二田制和拋荒制基礎上發展起三田制。與西歐不同,我國戰國秦漢時代推廣鐵犁牛耕,進入傳統農業社會發展階段后……直接過渡到輪作制和復種制。……《氾勝之書》記有“區種麥……禾收,區種”,說明當時關中地區已實行谷子和冬麥輪作復種。——摘編自盧鋒《精耕細作的技術體系——我國傳統農業生產力系統考察之二》材料二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古代經濟都是農本經濟,以足衣足食為根本目的,耕織結合,但對牧養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中國養畜主要為農耕提供動力,牛耕發展緩慢,紡織原料又靠畜產品。南歐、中亞土質黏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拉犁,養牛較多;紡織原料主要是羊毛,養羊業比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飲食奶酪的習慣,故畜牧業在農本經濟中的比重較大。——摘編自葉茂等《傳統農業與現代化——傳統農業與小農經濟研究述評(上)》材料主旨 材料一主要闡述了中國與西歐農業耕作方式的不同。材料二從牛耕、紡織、飲食等角度分析了東西方食物生產、經濟結構及飲食文化的不同。思考:(1)根據材料一,指出古代東西方在耕作方式上的差異,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其原因。試答: 差異:古代西方主要實行二田制和三田制的休閑農作制;古代中國主要實行輪作制和復種制。原因:古代西方地廣人稀,古代中國人多地少;古代中國鐵犁牛耕等精耕細作技術的推廣?!?br/>(2)根據材料二,概括古代東西方在農業和畜牧業比重上的差異及其引發的飲食文化上的不同。試答: 差異:古代西方畜牧業在農本經濟中的比重較大;古代中國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為輔。不同:古代西方食物結構中肉、奶的比重較高;古代中國則以植物性飯菜為主?!?br/>歷史解釋——古代東西方食物生產的主要差異東方 西方耕作制度 實行輪作制、復種制、間作套種制等。 普遍實行休閑農作制。土地集中 兼并后的土地仍然用來經營種植,仍然需要大量農業勞動力分散經營,減少的是自耕農,增加的是佃農和雇農。 土地集中是為了發展畜牧業。經濟結構 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中又以糧食生產為中心,畜牧業只占次要地位。 農牧并重、農牧結合。飲食結構 素食結構,糧食占主導地位,肉食比重較低。 食物結構中肉、奶的比重較高。歷史解釋——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征經濟布局 南稻北粟(后為南稻北麥)。經濟結構 以農業種植為主,家庭畜牧業為輔。耕作模式 不斷變革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精耕細作模式日益完善。經營方式 男耕女織的個體農耕經濟長期占主導地位。土地制度 以地主土地私有制為主,土地兼并盛行。區域特征 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區域之間的多樣性、不平衡性、互補性明顯。國家干預 一方面國家通過興修水利、賑災和救災,為農業生產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農業賦稅是政府財政的主要來源。命題點習題講解命題點1 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1.[2023湖北]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創字時的生態環境、經濟生活和思想觀念等。下表是“農”字的演變歷程,其創意是在樹木眾多的地方以蜃(蚌殼)制工具從事勞作?!稗r”字的創制可反映當時( D?。?br/>商 甲骨文 周 金文 秦 小篆 現在 楷書A.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 B.漁獵采集的勞動方式C.形神兼備的書畫藝術 D.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解析 “農”字的創意是在樹木眾多的地方以蜃(蚌殼)制工具從事勞作,這體現了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故D項正確。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圖中“農”字的創制及其演變歷程并未涉及這一宇宙觀念,A項錯誤?!霸跇淠颈姸嗟牡胤揭则祝ò鰵ぃ┲乒ぞ邚氖聞谧鳌敝v述的是制作工具來墾荒耕種,與漁獵采集無關,B項錯誤。材料主旨是“農”字的創制與演變歷程,而不是書畫藝術,C項錯誤。命題變式2.[2023天津南開區模擬]有學者研究指出,亞歐大陸的人口從公元前1萬年的大約200萬增加到公元前5000年的1 500萬,公元前2000年約有6 000萬,到公元1年達到了驚人的1.65億。促成在大約1萬年的時間里人口近百倍增長的重要因素是( A )A.農耕和定居生活 B.人口遷徙和文化發展C.貿易和物種交流 D.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農業產生后,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食物生產者,人類逐漸走向了定居,食物來源更固定,人口數量才得以迅速增長,A項正確;人口遷徙和文化發展與人口大規模增長沒有必然聯系,排除B項;由于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公元前2000年前不存在大規模貿易和物種交流,排除C項;公元前2000年前不存在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排除D項。命題點2 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3.[2021湖南]宋孝宗時紹興府賑災,有人戶狀告“檢放秋苗不盡不實”。朱熹受命調查后發現確實存在不實,但是當時田土大多已經種麥,沒有稻根可據以核查受災面積。這反映了( D?。?br/>A.紹興府行政效率低下B.理學強調實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賑災方式不合理D.紹興農業精耕細作的特點解析 由“田土大多已經種麥,沒有稻根可據以核查受災面積”可知,紹興農業具有精耕細作的特點,故選D項。4.[2021湖北]中國歷來重視水利工程建設,自東晉起,今湖北沿江各地堤防不斷創筑和延展,相應的規章制度漸趨完善。下圖呈現了清代中期湖北分段派工修筑江堤的情形,這表明 ( D?。?br/>湖北搶修長江、漢江堤工圖(局部)A.長江水患已被根治 B.經濟重心開始南移C.測繪技術世界領先 D.水利修防管理優化解析 根據材料“湖北沿江各地堤防不斷創筑和延展,相應的規章制度漸趨完善”“清代中期湖北分段派工修筑江堤的情形”等信息可知,湖北地區水利修防管理優化,D項正確。“已被根治”說法錯誤,A項排除;唐朝中后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B項排除;材料不涉及測繪技術的相關信息,C項排除。命題變式5.[2023廣東湛江模擬]下圖是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時間為公元前1279—公元前1213年)時期的墓葬壁畫《森尼杰姆夫婦在田野上》,壁畫描繪了森尼杰姆夫婦耕地播種、收割稻谷、禮拜神靈的場面。這反映了當時埃及( C?。?br/>A.文明起源和農業間的關系 B.農業經營呈現多元化特色C.灌溉農業的發展狀況 D.百姓過著較為富裕的生活解析 據材料“古埃及”“壁畫描繪了森尼杰姆夫婦耕地播種、收割稻谷、禮拜神靈的場面”并結合所學可知,繪畫反映了古埃及統治者重視農業發展,以及尼羅河流域灌溉農業的發展狀況,C項正確;繪畫反映了古埃及統治者重視農業發展,材料沒有涉及文明起源和農業經營多元化的信息,排除A、B兩項;材料未體現“富裕的生活”,排除D項。命題點2 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1.[2021福建]下圖為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出土的東漢墓壁畫(局部),描繪了農業生產的場景。據此可推知,東漢時期該地區( B?。?br/>A.存在大量戍邊軍民 B.生計方式受中原影響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 D.農耕經濟占優勢地位解析 材料未涉及畫中人物的身份,A項錯誤;當時的耕作方式并不完善,C項錯誤;東漢時期該地區仍然以游牧經濟為主,D項排除。2.[2022湖北,14分][古代農書與農業]材料一 古代農書是我國豐富農業技術經驗的總結,也是了解農業歷史的重要資料。現存農書大約260種,在古代科技類書籍中名列前茅。以下為部分農書一覽表:時間 書名 主要內容先秦 《管子·地員》《呂氏春秋·上農》等四篇 對土壤、農時及耕作、栽培等農業技術的初步總結。西漢 《氾勝之書》 記錄了以區田法為核心的耕作技術。北魏 《齊民要術》 現存最早的綜合性農書,其內容源自前代農書和作者的生產經驗,尤其注重系統總結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林牧副漁等知識。宋代 陳旉《農書》 現存最早總結江南水稻栽培技術的農書,依托于作者豐富的農學知識和實踐經驗,記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積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術。元代 王禎《農書》 綜合性農書,其中《農器圖譜》記述了大量農業工具。明代 《種樹書》 專門記述果樹、蔬菜、花草栽培。《農政全書》 傳統農書集大成者,吸收了西方傳教士傳入的西方農業科技,并記錄了新引進的高產糧食作物。——摘編自胡道靜《中國古代典籍十講》等材料二 《耕田》:“凡美田之法,綠豆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 種,七月、八月犁 殺之,為春谷田,則畝收十石,其美與蠶矢、熟糞同。”說明豆類作物的輪作,起到了綠肥作用?!洞笮←湣罚骸岸暄┲梗晕镙m藺麥上,掩其雪,勿令從風飛去。后雪,復如此。則麥耐旱、多實。”對降雪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墑的作用。——據《齊民要術》材料三 《糞田之宜篇》:“相視其土之性類,以所宜糞而糞之,斯得其理矣。”主張針對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以達到“地力常新壯”的目的,體現了“用糞如用藥”的思想?!渡破涓缙罚骸敖穹蚍N谷,必先修治秧田……大抵秧田愛往來活水,怕冷漿死水……(水)深淺得宜乃善?!睆娬{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據陳旉《農書》(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農書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闡述中國古代北方與南方農業生產的異同。(8分)解析 第(1)問,思路如下表所示:角度 提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概括特點農書歷史 “先秦”“現存最早的綜合性農書”“現存最早總結江南水稻栽培技術的農書”“現存農書大約260種,在古代科技類書籍中名列前茅”等 編撰歷史悠久農書類別數量眾多,種類繁多,既有綜合性農書,也有專門性農書在古代科技類書籍中名列前茅科技地位農書內容 “記錄了以區田法為核心的耕作技術”“《農器圖譜》記述了大量農業工具”“專門記述果樹、蔬菜、花草栽培”“注重系統總結……農林牧副漁等知識”等 內容豐富或范圍廣泛內容來源 “內容源自前代農書和作者的生產經驗”“依托于作者豐富的農學知識和實踐經驗”“吸收了西方傳教士傳入的西方農業科技” 內容來源多元或兼容并包第(2)問,“不同點”抓住《齊民要術》、陳旉《農書》分別描述北方與南方農業生產的內容,從農作物種類、水分供給等角度歸納作答;“相同點”從農業技術、自然環境利用等方面概括作答。具體思路如下表所示:提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 概括答案要點異 “系統總結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林牧副漁等知識”“麥耐旱、多實”“具有防旱保墑的作用” 北方以旱地麥作為主,注重防旱保墑“總結江南水稻栽培技術的農書”“今夫種谷,必先修治秧田”“強調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 南方以水田稻作為主,注重水資源利用同 “凡美田之法……七月、八月犁 殺之”“針對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 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精耕細作,土地集約經營“豆類作物的輪作,起到了綠肥作用”“地力常新壯”“用糞如用藥” 維持土壤肥力,重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答案 (1)特點:①編撰歷史悠久;數量眾多,種類繁多,既有綜合性農書,也有專門性農書;在古代科技類書籍中名列前茅。(2分)②內容豐富或范圍廣泛,包括農業工具、技術、作物等多個方面。(2分)③內容來源多元或兼容并包,或來自前人著述,或來自作者親身體驗和觀察,或吸收西方農業科技。(2分)(2)①異:北方以旱地麥作為主,注重防旱保墑;(2分)南方以水田稻作為主,注重水資源利用。(2分)②同:精耕細作,土地集約經營;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維持土壤肥力,重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每點2分,滿分不超過4分)3.[2022湖南,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至清糧食生產和需求演變注:按傳統社會人均年需求原糧696市斤計算——改編自李小云等《中國人地關系的歷史演變過程及影響機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糧食供需關系演變的趨勢,并分析其影響因素。(9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圖中某一時段,圍繞“糧食生產與社會生活”展開論述。(要求: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述清晰。)(6分)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通過觀察圖片可分階段總結出中國古代糧食供需關系演變的趨勢,同時也需要答出人均糧食占有量的演變趨勢。第二小問,可從耕地面積、人口因素、社會環境、耕作技術等角度分析。第(2)問,從圖中任選一個階段,從糧食生產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等方面論述。答案 (1)趨勢: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糧食占有量秦漢至宋元總體上升,明清下降。(4分)影響因素:人口(2分);社會環境、氣候變化、耕作技術、物種引進、水利灌溉、耕地面積等。(以上因素每點1分,總分不超過3分)(2)示例 宋遼金元時期,糧食總產量較之前大幅增加,人均糧食占有量較高。糧食產量的增加推動了飲食的多樣化,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農業的發展也為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進而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6分)習題演練1.[2024山東新高考聯考]下圖是人類社會早期發展脈絡,它反映了人類社會早期文明 ( D?。?br/>A.由自然地理環境決定B.在相互交流中吸收融合C.各地區發展速度一致D.呈現出多元共生的特征解析 由圖中信息可知,在原始農業出現后,西亞、東亞、美洲種植的農作物和飼養的牲畜不同,不同地區進入文明時代的時間不同,且存在埃及、印度、中國等不同地區的多元文明,這反映出人類社會早期文明呈現出多元共生的特征,故選D項;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早期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具有較大影響,但并不起決定作用,排除A項;從圖中可以看出不同地區各有特色,但并不能得出不同地區文明在相互交流中吸收融合,排除B項;由圖中信息不能得出各地區發展速度一致的結論,排除C項。2.[2023河南名校聯考]有學者指出,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是人類從只會攫取大自然恩賜的現成的動物或植物,即漁獵或采集,到能夠憑著自己的勞動創造生活資料,即游牧、養殖或種田。這一次大分工( B?。?br/>A.最早發生在南亞地區B.促進了階級社會的出現C.標志著國家開始產生D.致使人類生存能力下降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這一次大分工是指從漁獵或采集到游牧、養殖或種田,這說明從采集經濟向農耕經濟轉變,生產力得到發展,這有利于國家的產生,促進階級社會的出現,B項正確。3.[2023云南師大附中考試]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區人民各自獨立地發明了農業。人們開始對日月星辰的活動、氣候現象進行觀察,積累生產經驗。周期性勞動要求人們較長時間居住在一個地方,以便播種、管理和收獲。這表明人類( A?。?br/>A.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B.原始的農耕和畜牧業出現C.從遷徙到定居到形成聚落D.社會私有制和國家的形成解析 據材料“人們開始對日月星辰的活動、氣候現象進行觀察,積累生產經驗。周期性勞動要求人們較長時間居住在一個地方,以便播種、管理和收獲”可知,人類逐步走向定居生活,生產方式逐漸由采集轉向農耕,這說明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故選A項;材料僅反映了原始農業的相關信息,且材料強調的是原始農業帶來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中只提到從遷徙到定居,沒有涉及形成聚落,排除C項;社會私有制和國家形成于定居生活開始后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排除D項。4.[考古證史/2024長沙長郡中學調研]在甘肅、青海一帶發現的距今約4 500年的馬家窯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墓葬。這些墓葬中出現了合葬墓24座,其中有數座為夫妻合葬,在一座個人墓葬里,發現的陪葬品僅陶器就有91件。據此可知,馬家窯文化( C )A.出現階級分化 B.父權制已取代母權制C.萌生出私有制 D.具備國家的初始形態解析 時間信息:距今約4 5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材料信息:夫妻合葬→當時已形成家庭,而家庭是私有制的產物個人墓葬……就有91件→私有制產生的表現綜上分析,新石器時代晚期,私有制出現,C項正確。根據材料看不出是否出現階級分化,A項錯誤;父權制社會的特征是男子在經濟等方面居支配地位,這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暴力機關等國家的象征,反映不出馬家窯文化具備國家的初始形態,排除D項。5.[2023江蘇連云港期末]據法國普羅旺斯的史前文化顯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時候,其家庭食物總消費量中野生動物的消費量占總消費量的60%,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則只占到10%。這一變化說明 ( B )A.采集和漁獵的消失 B.新生產方式的推廣C.原始農業開始出現 D.原始人口迅速增加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人類家庭食物中野生動物的占比提升,體現出了人類對于野生動物的馴化,家庭有了相對穩定的動物食物來源,側面反映了新的生產方式的推廣,故選B項。6.[2023山西呂梁期中]《漢謨拉比法典》中多次出現耕犁、耕牛等詞匯。此外,對有關出租和耕耘土地,放牧和管理牲畜以及修建管理果園等事,該法典也都做了具體明確的規定。這反映出( B )A.阿拉伯帝國以畜牧業為生B.古巴比倫農業較為發達C.中世紀西歐莊園經濟興盛D.古代埃及農業體系形成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漢謨拉比法典》對土地耕作、牲畜管理、果園管理等做了明確規定,反映了古巴比倫農業較為發達,故選B項;《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于公元前18世紀頒布的法律,而阿拉伯帝國存在于632—1258年,排除A項;中世紀西歐莊園經濟(莊園是5—15世紀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自給自足的生產單位)與《漢謨拉比法典》不符,排除C項;古代埃及位于東北非,而《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的法典,屬于西亞,排除D項。7.[情境創新/2024江蘇南通月考]下圖為在山東臨沂五里堡出土的漢代畫像石《庖廚圖》(局部),圖中有雙人燒烤的畫面,其中一人在燒烤肉串,另一人在扇風。這幅圖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時 ( D?。?br/>A.百姓過著較為富裕的生活B.農業經營的主體多樣C.農產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D.上層社會的生活圖景解析 據材料“《庖廚圖》……有雙人燒烤的畫面,其中一人在燒烤肉串”可知,庖廚是專門的廚師,畫像石上有專門的廚師燒烤肉串的場景,說明這不是普通百姓的生活,而是上層社會的生活圖景,故D項正確,A項錯誤;材料不涉及農業經營的主體,排除B項;材料與農產品商品化無關,排除C項。8.[2023福建聯考]據唐代文獻記載:山東地區所生產的梨、棗等,經船運往蘇州、杭州;而蘇州所產柑橘,則經運河運到山東。當時黃河下游各個州縣還組織了果子行來協調產銷。這可以用于說明當時( A?。?br/>A.生產的區域化分工 B.政府鼓勵商業發展C.對外貿易比較繁榮 D.經濟重心南移加速解析 根據材料“山東地區所生產的梨、棗等,經船運往蘇州、杭州;而蘇州所產柑橘,則經運河運到山東。當時黃河下游各個州縣還組織了果子行來協調產銷”可知,不同區域農業所生產的產品各具特色,形成了區域化分工,故選A項。9.[2023杭州一模]中國古代糧食總產量整體呈現逐漸增長的態勢,以下關于不同時期糧食產量提高的原因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B?。?br/>A.春秋時期鐵犁牛耕成為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B.隋唐時期已形成兩種精耕細作農業技術體系C.宋遼夏金時期稻麥復種制在北方已相當普及D.明至清前期玉米和甘薯的種植已經遍布全國解析 隋唐時期中國已經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故選B項;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開始出現,并未成為主要的耕作方式,排除A項;宋遼夏金時期稻麥復種制在南方已經普及,并未在北方普及,排除C項;明至清前期玉米和甘薯得到引進和推廣,但并未遍布全國,排除D項。10.[角度創新/2023山東淄博三模]山東莒縣大汶口文化的陵陽河遺址出土的高柄杯(飲酒器具)達663件之多,這約占整個遺址出土器物總數的45%。由此推斷,當時該地( D )A.制陶技術得到普及 B.私有制度已經出現C.階級對立日益明顯 D.糧食產量有所增加解析 據材料可知,在山東莒縣大汶口文化的陵陽河遺址中出土了數量較多的飲酒器具,而釀酒的主要原料是糧食,據所學可知,大汶口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文化,當時農業種植有所發展,糧食產量有所增加,D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山東莒縣大汶口文化陵陽河遺址一地的飲酒器具出土情況,并沒有體現制陶技術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飲酒器具為個人所有,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階級之間的對立,排除C項。11.[跨學科·跨地理/2024吉林一模]二里頭出土糧食顆粒及折合重量稻米 粟米 黍米 合計顆粒數 14 768 13 883 2 248 30 899千粒重(克) 16 2 7折合克數 236.288 27.766 15.736 279.79粒數占比 47.8% 44.9% 7.3%重量占比 84.5% 9.9% 5.6%材料說明二里頭遺址( C?。?br/>A.原始農業水平領先其他文明B.是中國水稻和粟米的發源地C.氣候條件比當代溫暖濕潤D.原始農業以旱地作物為主解析 據表格和所學可知,稻米的各項數據遠遠高于粟米和黍米,水稻屬于水田作物,由此可知位于黃河流域的二里頭遺址在當時的水資源比較豐富,其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而非以粟米和黍米為主,而現代黃河流域地區農業以旱地作物為主,故選C項;材料只涉及二里頭遺址的糧食的考古數據,不涉及其他地區文明,不能得出二里頭遺址的原始農業水平領先其他文明的結論,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長江流域是水稻的發源地,二里頭遺址位于黃河流域,排除B項;“原始農業以旱地作物為主”的說法與表中的數據不符,排除D項。12.[2023湖北百校聯考]古代兩河流域人民編寫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農書《農人歷書》。該書以一個農民教育兒子的故事形式,講述了務農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如怎樣節省灌溉用水、不要讓牲畜踐踏田地、驅趕食谷的飛鳥、及時收割等。這說明,古代兩河流域( D?。?br/>A.注重人與自然和諧 B.文化傳承形式多樣C.強調規范倫理秩序 D.重視總結生產經驗解析 據題干內容可知,《農人歷書》講述了與農業生產有關的諸多內容,如“怎樣節省灌溉用水”“不要讓牲畜踐踏田地、驅趕食谷的飛鳥、及時收割”等,這充分說明古代兩河流域的人們,在較早地從事農業生產的基礎之上,注重對生產經驗的總結,故選D項;《農人歷書》主要記述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方面的相關知識,并沒有述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排除A項;題干內容的著重點在于記述《農人歷書》的內容,體現不出文化傳承的形式多樣,排除B項;《農人歷書》主要記述農業生產的相關知識,并沒有涉及“倫理秩序”的內容,排除C項。13.[2023湖北聯考,12分]【歷史上的革命】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小明同學參加了以“歷史上的革命”為主題的班級探究學習活動,他們搜集的材料目錄如下:名稱 時代 影響農業革命 新石器時代(約10 000年前) 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原始農業、畜牧業產生。商業革命 15世紀以后 歐洲的貿易格局發生變化,世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科學革命 16—17世紀 形成了理性化的思維方式,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光榮革命” 17世紀 英國成為第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工業革命 18—19世紀 人類進入“蒸汽時代”。文學革命 20世紀 開始使用白話文,促進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成為民族文化轉型契機。 革命是推動歷史發展進步的重要動力。圍繞“歷史上的革命”,任選一個或多個角度,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解析 首先根據材料中所涉及的農業革命、工業革命等革命的影響,可得出論題為“革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然后進行論述,論述時可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革命進行說明。最后進行總結。也可選取其他論題如“不同類型的革命促進了人類社會的全面進步”展開論述。答案 示例 論題:革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2分)論述:歷史上的革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農業革命的發生,使人類開始發展農業和畜牧業,勞動分工由此產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生產的產品有了剩余,私有制逐漸產生,階級逐漸分化,國家逐漸形成,文明開始產生。因此,農業革命促進了文明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里程碑。工業革命使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時代。蒸汽機的廣泛使用使得生產力大幅提高;工業革命促進了城市化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因此,工業革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另一個里程碑。綜上,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是促進人類發展的催化劑。(10分)(其他論題言之成理亦可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之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docx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之 近現代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