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之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知識點講解知識點一 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1.經濟的發展農 業 高產作物 的引進 明朝后期,高產糧食作物[1] 玉米 、甘薯的推廣種植,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農業商 品化 江南等地區農業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經濟作物品種繁多,種植廣泛;很多農民兼營產品初級加工或相關副業。手 工 業 新的經營 方式出現 明朝后期,南方一些地區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即開設工場,使用[2] 自由雇傭勞動 進行較大規模的生產。商 業 白銀 流入 美洲等地的白銀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促進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也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商幫 出現 一些地方形成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如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晉商。工商業市 鎮興起 以[3] 經濟 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興起,商業活躍,人口密集,成為地區貿易網絡的核心。 白銀流入對中國的影響(1)促進了白銀貨幣化,滿足了國內對貨幣的需求。(2)促進了商業發展、市場擴大和農業、手工業的專業化生產。(3)推動了賦稅制度的改革。2.局限(1)經濟: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傳統[4] 小農經濟 占據壓倒優勢。(2)政治:專制統治壓制和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轉型。知識點二 明至清中葉的文化1.思想領域的變化(1)明中期——陸王心學形成興起 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陸九淵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一套以“[5] 致良知 ”為核心的理論,形成陸王心學。內容 “良知”就是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發現、擴充和踐行,這樣就可以達到圣賢境界。評價 ①強調主觀能動性,激勵人們奮發立志。 ②以自己的內心為準則,又隱含一定的[6] 平等 和叛逆色彩。 ③帶有主觀唯心主義傾向。(2)明后期——李贄的思想(3)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躍2.小說與戲曲(1)小說時間 作者 作品 評價元末明初 施耐庵 《水滸傳》 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開創了[9] 章回體 的寫作體裁。羅貫中 《三國志通俗演義》明朝中期 吳承恩 《西游記》 神話小說的杰作。清朝中期 吳敬梓 《儒林外史》 諷刺小說的杰作。曹雪芹 《紅樓夢》 是我國古典[10] 現實主義 文學的高峰。明清時期小說創作繁盛的原因(1)物質和社會基礎:封建經濟發展,商品經濟活躍;市民階層壯大,自由觀念增強,對精神生活的需求增加。(2)歷史基礎:悠久的歷史文化,龐大的社會背景,豐富的趣聞軼事。(3)科技文藝:印刷技術的進步,書坊的發展,小說體例的進步。(4)作家個人:豐富的生活閱歷,淵博的知識水平,深邃的精神世界。明清小說的發展趨勢和新內容(1)發展趨勢:平民化、大眾化、通俗化。(2)新內容:注重對商人的描繪;反封建、反禮教,追求個性自由解放。(2)戲曲傳奇 創作趨向長篇化,情節更加曲折復雜。代表作家有明朝湯顯祖、清朝孔尚任等。昆曲 發源于江蘇昆山一帶并長期流行。京劇 道光年間,以徽班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戲的藝術成分,形成了京劇,逐漸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3.科技傳統 科技 ①明朝后期,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11] 農政全書 》和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分別系統記載了中國古代醫藥學、農學、工藝學的相關知識,在各自領域對傳統科學技術進行了總結。 ②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是一部地理和地質學名著。西學 東漸 明朝 后期 以意大利人[12] 利瑪竇 為代表的一些歐洲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的同時,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清朝 前期 傳教士運用歐洲測繪技術,幫助清廷繪制了較為精確的全國地圖。明清科技的特點(1)從階段看:進入全面總結時期。(2)從影響看:傳統科技仍處于世界領先地位。(3)從內容看:吸收了西方的部分科技成果。情境1 高產農作物傳入中國的影響明朝后期,美洲糧食作物傳入中國,逐漸得到推廣,大大緩解了“民食問題”,人們遂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勞力、土地等去發展經濟作物。——摘編自何炳棣、陳樹平等的研究成果 據材料概括明清時期美洲作物的傳入產生的影響。答案 使農作物種類增多,提高了糧食產量,緩解了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圖解歷史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關系情境2 李贄的思想前三代,吾無論矣。后三代,漢唐宋是也。中間千百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李贄《藏書》根據材料,概括李贄的基本主張。答案 反對盲從孔子,認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情境3 明代文學的世俗化傾向在以“三言”“二拍”為代表的明代短篇小說集中,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婦女經常成為小說的主人公。這一現象與當時的社會發展有怎樣的關系?答案 文學創作往往是現實的鏡子。商人、工匠等經常成為明代短篇小說的主人公,是當時商品經濟發展、城鎮繁榮等在文學創作中的反映。圖解歷史京劇的發展過程情境4 《本草綱目》的特點《本草綱目》共有52卷,載有藥物1 892種,收集醫方11 096個, 書中還繪制了1 000余幅精美的插圖,分為16部,60類。這種分類法,已經過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統來進行了。據材料概括《本草綱目》的特點。答案 所載藥物種類豐富;圖文并茂;科學分類。探究點演練及歸納總結探究1 明至清中葉經濟領域的新變化材料一 (明中葉以后)形成了相當發達的全國商業市場。這時不僅南京等傳統的發達地區的城市鋪行櫛比,民物繁華,邊塞城市如大同也“繁華富庶,不下江南”……新興的市鎮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蘇、松、杭、嘉、湖地區……清代除軍器、鑄錢等手工業生產屬官營和個別地區設立官營絲作坊、制瓷作坊外,各種手工業均為民營。——摘編自趙毅、趙軼峰主編《中國古代史》材料二 明清之際,松江府一帶,“所出布匹,日以萬計”。松江一帶棉布生產隨著市場的需求而變化,而且遠銷湖廣、江西、兩廣、陜西、山西、北京及北方邊疆地區。北方省份所產棉花,除繳納租稅之外,幾乎全部運至南方銷售。……當白銀成為合法通貨之后,對于這種遠距離的商貨貿易也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摘編自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材料 主旨 兩則材料分別論述了明清經濟發展的特點及其成因。思考:(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特點。試答: 全國商業市場相當發達;大量市鎮集中在江南地區興起;民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2)據材料二,概括明清經濟發展特點形成的原因,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清時期經濟發展對當時思想、文學的影響。試答: 原因:更多的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商品化;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的發展;白銀的促進作用。影響:傳統儒學思想受到沖擊,出現了抨擊君主專制制度、提倡“工商皆本”、經世致用等思想,小說創作蓬勃發展。 歷史解釋——明清商品經濟發展的新現象(1)貨幣經濟活躍:隨著商品流通領域的擴大,社會上大量使用白銀,商業資本日趨活躍。(2)農產品商品化:農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棉花、茶葉等經濟作物普遍種植。(3)工商業市鎮興起:在運河沿岸和江南地區,工商業市鎮大量涌現。(4)商幫出現:區域性商人群體實力雄厚,形成大商幫。(5)長途販運貿易興盛:如閩粵商人到江南以糖易花,江南棉布遠銷至東北等地區。唯物史觀——明清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1)經濟: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業、手工業等空前繁榮,生產力不斷提高,經濟形態已經朝著開放型轉變。在蘇州等地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2)社會:伴隨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人的經濟和社會地位提高,很多人棄農從商。(3)思想文化:傳統儒家思想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受到沖擊,開始轉型;人們的傳統價值理念也悄然變化;文藝作品世俗化傾向增強。歷史解釋——明清農業生產發展的特點(1)經營方式:租佃制普及全國,成為農村經濟的主要形式,佃農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減弱。(2)農業發展趨勢: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引進和推廣,棉花廣泛種植,農產品商品化發展。(3)人地矛盾:人口增長,人地矛盾突出,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開墾荒地,使土地面積增加。(4)總體特點: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探究2 明至清中葉思想領域的變革材料一 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提出了相當接近民主制度的設計,以為君民之間,不是主從尊卑,政府是為民而設。地方發展,猶如諸侯,有相當的自主權。學校是議政的場合,其所議定,由地方長吏付之實行,這一構想,儼然是代議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摘編自許倬云《歷史大脈絡》材料二 清初之儒……最有影響于近代思想者,則《明夷待訪錄》也……梁啟超、譚嗣同輩倡民權共和之說,則將其書節抄,印數萬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驟變極有力焉。——摘編自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材料 主旨 材料一闡述了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材料二闡述了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的深遠影響。思考:(1)根據材料一,概括黃宗羲的思想主張。試答: 反對君主專制;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和地方自治。 (2)根據材料二,說明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試答: 批判君主專制、提出限制君權的設想,對近代民主思想產生了一定影響。 歷史解釋——明清時期思想領域變化的特點(1)反傳統、反教條。李贄指責儒家經典并非“萬世至論”,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欲”的虛假說教。(2)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黃宗羲指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主張限制君權;顧炎武提倡“眾治”,反對“獨治”。(3)關注現實,經世致用。主張以實用為宗旨的“實學”,強調要做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實事,反對不切實際的學風等。(4)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黃宗羲反對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主張“工商皆本”;顧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工商業;王夫之認為“大賈富民者,國之司命也”。唯物史觀——全面認識明清時期思想領域變化的影響積 極 性 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推動明清之際儒學的發展,使之構建起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從而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君主專制的批判,經世致用的思想,構成中國早期啟蒙思想的源頭,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產生了一定影響。局 限 性 從內容看,早期的民主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本質上還未跳出傳統儒學的范疇,不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思想,沒有提出新的社會制度。從地位看,在當時沒有形成主流,無法撼動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從影響看,未能使中國實現社會轉型。歷史解釋——明清文化的特點:“集古”—“萌新”的雙重屬性(1)進入古典文化總結時期。類書、叢書編纂規模空前浩大;訂正、考釋古典的考據學興盛;集傳統科學技藝之大成的大型古典科學著作涌現,藥物學、農學、地理學與手工業等達到前工業時代的最高水平。(2)陸王心學對程朱理學形成較大沖擊。明清官方片面伸張、強力推行程朱理學,使儒學趨于僵化,禮教漸趨嚴密,人們的精神生活受到禁錮。明中葉以后,陽明心學崛起,其衍生出的泰州學派反映了市民階層突破禮教樊籠的訴求。心學在明末走向空疏,經世致用之學興起,架設出一道通向近代新學的橋梁。(3)早期啟蒙思潮應運而生。明清時期出現了帶有一定反君主專制色彩的早期啟蒙思潮,李贄已有較為鮮明的市民反對派氣息;明清之際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更從不同側面與宋明理學展開論戰,其批判鋒芒直指君主專制制度。(4)伴隨城市經濟發展,市民文學蓬勃發展。明清小說、戲曲繁榮,文學走出象牙塔,活躍于市井勾欄,為雅士俗眾共賞。加上童蒙讀物的流行,傳統文化日趨普及和世俗化。(5)“西學東漸”“東學西漸”雙向互動。明末清初,西歐耶穌會士東來,與徐光啟、李之藻、王徵等中國士人協同譯介西方文化成就;與此同時,來華耶穌會士又向西方翻譯中國經典及傳播中國社情,為歐洲啟蒙運動提供借鑒。命題點習題講解命題點1 明清時期農業、手工業的發展1.[2023江蘇]據淮關稅收統計,乾隆年間由運河輸往江南的大豆、豆餅每年達數百萬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從山東半島和東北輸入江南的上千萬石糧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為手工業原料和農業肥料的大豆和豆餅。上述史實反映了乾隆年間( A )A.江南經濟發展水平較高B.長途貿易依賴海路運輸C.北方糧食畝產量國內領先D.商人資本控制了生產領域解析 根據材料“乾隆年間由運河輸往江南的大豆、豆餅……作為手工業原料和農業肥料”可知,清朝時,江南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口較多,因此對手工業品、農產品等的需求也隨之增多,為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所需以及促進經濟發展,北方生產的大量大豆和豆餅作為手工業原料和農業肥料被運輸至南方,A項正確;材料還提及了運河運輸,不能說明長途貿易依賴海路運輸,B項排除;材料未提及南北方糧食畝產量的對比,C項排除;材料沒有涉及商人資本在生產領域起作用的相關內容,且D項與中國封建社會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不符,D項排除。命題變式2.[2021福建]據文獻記載,乾隆年間,河南巡撫陳宏謀“募閩人種紅薯”;江西大庾縣知縣余光璧也在當地大力推廣種植并“告以種法”。上述史料可用來說明當時( B )A.富民思想的踐行 B.新農作物的傳播C.飲食結構的改變 D.人地矛盾的加劇解析 根據材料“河南巡撫陳宏謀‘募閩人種紅薯’”“余光璧也在當地大力推廣種植”等信息可知,當時紅薯被推廣種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紅薯是由美洲傳入中國的新農作物,B項正確。材料與富民思想的踐行無關,A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紅薯的推廣種植,并不能說明飲食結構的改變,C項錯誤。高產作物紅薯的引進推廣有利于緩解人地矛盾,D項錯誤。命題點2 明清時期商業的發展3.[2023新課標卷]我國東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紀只是一個“結茅而居”的漁村,到16世紀,已成為“繁華世界”,“寶貨塞途,家家歌舞賽神,鐘鼓管弦,連飆響答”,時稱“小蘇杭”。能夠說明這一現象的是( C )A.朝貢貿易繁榮 B.農業生產技術進步C.白銀大量流入 D.海上絲綢之路興起解析 明朝時,我國東南沿海某港口貿易增多,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繁榮,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新航路開辟,世界貿易增多,中國手工業產品在對外貿易中占優勢,因此白銀大量流入中國,促進了東南沿海港口城市的發展,C項正確。朝貢貿易是官方行為,材料體現的是東南沿海地區的私人海上貿易,A項排除;材料體現的是東南沿海某港口對外貿易與商業的發展,這與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無直接關聯,B項排除;漢代海上絲綢之路興起,D項排除。4.[2023廣東]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載,浙江人蔣生行商至漢陽,看中了縉紳馬少卿的女兒。蔣生本來以為“經商之人,不習儒業,只恐有玷門風”,怕婚事不成。馬少卿卻認為“江浙名邦,原非異地;經商亦是善業,不是賤流”,遂許婚。這雖是文學描述,但從中可見明中后期( D )A.綱常禮教束縛被打破 B.自然經濟結構逐步解體C.市民階層的分化加劇 D.重農抑商觀念受到沖擊解析 A項 明朝中后期,封建社會綱常禮教依然占據主流,綱常禮教束縛未被打破 ×B項 自然經濟結構逐步解體始于鴉片戰爭,與材料中時間不相符 ×C項 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文學作品中婚姻觀念的變化,未涉及市民階層分化問題 ×D項 根據材料可知,縉紳馬少卿認為經商是善業,不是賤流,于是同意了其女與商人蔣生的婚姻,這一觀念折射出當時重農抑商觀念受到沖擊 √命題變式5.[2023四川資陽三模]乾隆《漢陽府志》記載,漢陽所產棉布“四方來貿者,輒盈千累,百捆載以去”,銷售范圍遠至秦晉、滇黔;孝感、應城等縣為又一棉布產區, “四時舟車負販不絕”;荊州府監利等縣所產布匹則“西走蜀黔,南走百粵”,主要銷往西南。這一現象表明,清代湖北地區( B )A.農業生產出現衰退趨勢B.商品區域化生產的特征明顯C.雇傭關系得到普遍發展D.區域間存在不同的市場需求解析 根據材料可以看出,湖北地區是棉布產區,把棉布銷往各地,這說明清代湖北地區商品區域化生產的特征明顯,故選B項;紡織業發達不等于農業生產衰退,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雇傭關系,且“普遍發展”的說法夸大,排除C項;材料只體現了湖北地區布匹的外銷,未體現購買其他地區的商品,排除D項。命題點3 明清時期的儒學6.[2020山東]黃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絕與巫蠱、奇技淫巧等相關的無益于民生的工商業,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業皆屬本業。他作出這一論斷旨在( B )A.表達對社會現實的不滿B.論證變革經濟政策的合理性C.宣揚經世致用思想D.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解析 從黃宗羲的論斷中可以看出,他認為“崇本抑末”中的“末”不是全部的工商業,而是“無益于民生的工商業”,其論斷意在強調不能抑制有利于民生的工商業的發展,即朝廷需要變革經濟政策,故B項正確。A項不是其目的,排除;黃宗羲的論斷是其經世致用思想的具體表現,其主旨并不止步于此,故C項錯誤;黃宗羲提倡發展有利于民生的工商業,并非為了推動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故D項錯誤。命題變式7.[2023合肥模擬]明清君臣、官民關系與父子關系糾纏在一起,形成了一種類似于法律上的擬制血親關系。但黃宗羲從“父子一氣”而“君臣不同氣”的氣本論哲學層面否定了君臣之間的天然血緣聯系,王夫之同樣也認識到了君臣關系的非血緣屬性。他們的認識( D )A.推動傳統倫理秩序的崩解B.體現了政府放松對社會的控制C.緣于中央集權制度的衰落D.具有反對封建專制的進步意義解析 據材料可知,黃宗羲和王夫之主張君臣關系并非血緣關系,也就否定了君主統治和駕馭臣子的合法性,具有反對封建專制的進步意義,故選D項;題干僅提到了黃宗羲和王夫之對傳統封建制度下君臣關系的認識,但這一認識不能推動傳統倫理秩序崩解,排除A項;題干所述為君臣關系,而不是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二者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B項;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排除C項。命題點1 明清時期農業、手工業的發展1.[2020江蘇]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華堂日記》中,反映土地租佃關系的記事有4條。在日記中,關于墾田、挑泥、種麥等往往有發給“工本”和“工銀”的記載,他的田莊產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場。該日記可以佐證( D )A.農村雇傭勞動基本普及B.地主剝削程度有所減輕C.地主收入依賴家庭副業D.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多樣解析 根據潘允端的日記記載可知,當時農業生產中存在租佃關系和雇傭關系,田莊產品不局限于自給自足,這說明當時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多樣,故D項正確。潘允端的日記中有發給“工本”和“工銀”的記載,說明當時農業生產中存在雇傭關系,但據此并不能推出農村雇傭勞動基本普及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多樣性,沒有涉及地主的剝削程度,排除B項。材料沒有強調地主收入來源,排除C項。2.[2020海南,9分](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國人口數量在世界人口總數中的比例公元 年代 世界人口 中國人口 估計數 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最高估計數 最低估計數1 3.27億 1.70億 0.60億 18.35%—35.29%700 2.07億 0.58億 27.05%1100 3.20億 3.01億 1.00億 31.25%—33.22%1400 3.74億 3.50億 0.75億 20.05%—21.43%1600 5.79億 5.45億 2.00億 34.54%—36.70%1700 6.79億 6.10億 1.50億 22.09%—24.59%1800 11.24億 8.14億 3.40億 30.25%—41.77%——摘編自葛劍雄《疆域與人口》(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人口在1400—1800年增長的經濟因素。(9分)解析 第(2)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00—1800年”中國處于明清時期,經濟因素從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耕地面積、農作物品種、賦稅制度變革、人身依附關系變化、經濟發展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答案 (2)因素:①生產工具的進步,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2分)②墾荒與耕地面積的擴大;(2分)③外來農作物的傳入和廣泛種植;(2分)④出現賦稅政策變革,人身依附關系松動等詞意給2分;⑤僅出現經濟發展等詞意給1分。命題點2 明清時期商業的發展3.[2022北京]下圖的封面形式常見于明代刻本書籍,圖中讀書的人物為該書編刻者。該圖可以佐證明代( C )小說和詩詞曲賦叢編《萬錦情林》封面局部A.開始出現雕版印刷技術B.戲曲表演藝術日趨成熟C.文化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士人思想擺脫了專制束縛解析 明代刻本書籍的作者將自己刊刻于書中,帶有廣告效應,說明當時的文化產品商業化程度加深,C項正確;唐代就出現了雕版印刷,A項錯誤;材料內容與戲曲藝術無關,而且元雜劇出現就意味著戲曲藝術走向成熟,B項錯誤;通過材料無法判斷當時士人的思想狀況,D項錯誤。4.[2022全國卷乙]明后期有士人稱,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風,家中但凡有千金之產,必定會營建一園,“近聚土壤,遠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時耳”,但“俗氣撲人”。這可用于說明( D )A.士大夫傳統觀念的顛覆B.世俗化審美趣味的初現C.士農工商社會結構解體D.江南市鎮工商業的繁榮解析 明后期,隨著江南地區市鎮經濟的繁榮,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好名喜夸”之風盛行,D項正確;“顛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宋代已經出現世俗化審美趣味,排除B項;明后期仍然是士農工商的社會結構,排除C項。5.[2021河北]明朝重新疏通大運河后,有些年份南糧北運達五六百萬石,超過元朝海運漕糧年度最高額。同時,運糧船夾運的南方絲織品、棉布、瓷器等廣銷北方各地,返航時裝載的大批棉花、雜糧等銷往東南沿海。據此可知,明朝大運河航運( D )A.加速了經濟重心南移B.導致了重農抑商政策松動C.引發了“海禁”政策出臺D.推動了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解析 據材料“運糧船夾運的南方絲織品、棉布、瓷器等廣銷北方各地,返航時裝載的大批棉花、雜糧等銷往東南沿海”可知,明朝大運河航運推動了長途販運貿易發展,故D項正確。宋代經濟重心南移已經完成,故A項排除。B項缺乏材料依據,排除。明朝大運河航運與“海禁”政策出臺并不構成因果關系,故C項排除。6.[2021江蘇]乾隆年間,淮揚文風達到鼎盛,“邗上時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學詩翁”,商人與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詩,輒思游食揚州,以至有“揚州遍地是詩人”之說。這種情況表明( A )A.商業發展影響社會風氣B.八股取士擴大詩人群體C.重學風氣提升文人素養D.財富增加助長奢侈之風解析 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和大運河溝通南北,淮揚地區經濟繁榮;材料“商翁大半學詩翁”“商人與文人交相唱和”“揚州遍地是詩人”反映了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文化的活躍,商業發展影響社會風氣,A項正確。7.[2021山東]明中葉以后,添加插畫的書籍大量刊行,出現了眾多以繪畫為主體的畫本,甚至一些知名畫家也受雇于坊刻。這說明當時( D )A.畫本成為知識傳播主要載體B.市民文化是社會主流文化C.社會審美旨趣出現階層分化D.書籍出版商業化程度加深解析 從材料中“添加插畫的書籍大量刊行”“甚至一些知名畫家也受雇于坊刻”等信息來看,明中葉以后,書籍出版的商業化程度不斷加深,特別是一些知名畫家受雇于坊刻更能反映出其商業化特點,故D項正確。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C兩項結論由材料不能得出。8.[2023江蘇,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賈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實行恤商的新法,將稅率降為三十分之一,下詔令官府采購應照時價公平給付。明初雖實行專賣政策,但比元代已大為放松,像鹽這樣的專賣品也與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販糧到邊境,領鹽引回內地取鹽。山(西)陜(西)、江淮等地商人紛紛奔走于各邊鎮,邊地也隨之繁榮起來。朱元璋認為“治國以教化為先”,鑒于商賈多不讀書,特命儒士編書教之。隨著恤商政策的實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躍起來。在他們的帶動下,元末遭到破壞的歷代名城逐漸恢復。城市的繁榮帶動了娛樂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戲曲、說書等通俗文藝逐漸在民間流行起來。——摘編自吳慧《中國商業通史簡編》(1)據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內容。(5分)(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響。(7分)解析 第(1)問,解題思路如下表所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內容“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實行恤商的新法” 優恤商賈,提高商人地位“將稅率降為三十分之一……公平給付” 減免商稅,推動官府公平采購“像鹽這樣的專賣品也與商家分利” 放松專賣政策,允許商人與官府分利“商人可以販糧到邊境,領鹽引回內地取鹽” 實行鹽引制度,調動商人積極性“鑒于商賈多不讀書,特命儒士編書教之” 編訂商業書籍,教商賈讀書第(2)問,根據“城市中的商人活躍起來……歷代名城逐漸恢復”及所學知識→促進明朝商品經濟發展,推動明初城市繁榮;根據“商人可以販糧到邊境……隨之繁榮起來”→促進邊地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地域性商幫的崛起,有利于增強邊防實力,緩解邊防地區糧食緊張問題;根據“城市的繁榮帶動了娛樂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在民間流行起來”→推動娛樂消費需求的增長,帶動民間通俗文藝的發展。答案 (1)內容:優恤商賈,提高商人地位;減免商稅,推動官府公平采購;放松專賣政策,允許商人與官府分利;實行鹽引制度,調動商人積極性;編訂商業書籍,教商賈讀書。(5分)(2)影響:促進明朝商品經濟發展;推動明初城市繁榮;促進邊地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地域性商幫的崛起;有利于增強邊防實力,緩解邊防地區糧食緊張問題;推動娛樂消費需求的增長;帶動民間通俗文藝的發展。(7分)命題點3 明清時期的儒學9.[2021廣東]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員袖大衣長,“去地一寸”,體現斯文之氣,且其服飾顏色和制式內含“比德于玉”“規言矩行”等意。這反映了當時( A )A.儒家思想規范社會生活B.科舉制度限制社會流動C.社會等級結構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禮制限定解析 材料表明明代社會生活中,庶民與生員在服飾規制方面存在等級界限,階層服飾差異凸顯儒家思想規范,故A項正確,D項錯誤。材料并未提及社會流動情況,B項錯誤。材料僅提及庶民與生員在服飾規制方面存在等級界限,C項與題意不符。10.[2021遼寧]黃宗羲曾言:“明初以來,宗風(指佛教禪宗各派)寥落。萬歷間,儒者講席遍天下,釋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禪宗高僧),因緣而起……而儒、釋幾如肉受串,處處同其義味矣。”這反映了明朝( D )A.滅亡原因在于學風空疏B.儒學地位受到佛教沖擊C.經世致用成為主流思想D.儒學的禪學化趨勢加強解析 佛教、儒學有相同之處,二者相互影響,這反映了明朝儒學的禪學化趨勢加強,D項正確。A、B兩項缺乏材料依據。明朝社會主流思想不是經世致用,排除C項。11.[2020海南]《明夷待訪錄》載:“古者不傳子而傳賢,其視天子之位去留猶夫宰相也。其后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天子之子不皆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則天子亦不失傳賢之意。”這一論述表明該書作者( C )A.主張廢除宰相制 B.倡導無為而治C.傾向于限制君權 D.反對王位世襲解析 《明夷待訪錄》的作者是黃宗羲,他認為皇權專制下,如果天子的繼任者不賢德,賢者為相,可以糾正君主不賢的弊端,制約君主的不賢行為,即宰相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表明其主張限制君權,C項正確。黃宗羲主張恢復宰相制,排除A項;道家倡導無為而治,黃宗羲是儒家學者,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黃宗羲主張限制君權,并非反對王位世襲,排除D項。12.[2022江蘇,16分]黃宗羲的學問和品行堪為楷模,后人敬仰其學行,屢有紀念之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吾邑號稱文獻之邦,代有名賢,社祭相望,獨至黃宗羲先生,尚無專祠,無以崇禮先哲、諷勵人民也。先生言“天下為主,君為客”,近人目之為東方盧梭。其為學也,上承陽明,知行合一;于經史歷數之學,無不貫通。觀乎方志之傳記,著述之留遺,蓋可想見其為人焉。查黃公學行風節,卓絕千古,晚清之季,從祀文廟。姚邑為公故里,理應設立專祠。——摘編自《余姚知事請建先賢祠宇》(1917年)材料二 縣長林澤,為崇敬先賢起見,特發起組織黃社。黃宗羲先生道德文史,彪炳千秋,明社既傾,力謀匡復,其悲憤忠義之氣,充塞宇內。當此學術衰歇、民氣消沉之際,極宜集社崇奉,以資表揚,而昭激勵。——摘編自《余姚縣長發起組織黃社》(1936年)(1)據材料概括黃宗羲的學行表現,指出當地人了解其學行的途徑。(10分)(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地方官倡導紀念黃宗羲的動機及其時代背景。(6分)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解題思路如下圖所示:由“黃宗羲的 學問和品行 堪為楷模”可 知,“黃宗羲 的學行表現” 包括黃宗羲的 學問和品行 第二小問由“吾邑號稱文獻之邦”“觀乎方志之傳記”→地方史志、先賢著作(著述、遺作);由“晚清之季,從祀文廟”“為崇敬先賢起見,特發起組織黃社”→文廟、社團(集社)。第(2)問,解題思路如下圖所示:解題思路答案 (1)表現:提出進步的思想主張;(2分)(答批判君主專制或倡導人的基本權利,得1分)知行合一;(1分)博學多才(知識淵博);(1分)崇尚氣節。(2分)途徑:地方史志、先賢著作(著述、遺作)、文廟、社團(集社)。(4分)(2)動機:勸勉時人;振興學術。(2分)背景:民主思想的傳播;(2分)君主專制的覆滅;(1分)民族危機的加深。(1分)習題演練1.[2024皖南八校聯考]下表為明清重要年代人口數,導致這一時期人口發展趨勢的主要原因是( D )朝代 紀年 公元年份 人口數明 太祖洪武十四年 1381年 59 873 305成祖永樂元年 1403年 66 598 337清 世祖順治八年 1651年 10 633 326高宗乾隆十八年 1753年 102 750 000高宗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 208 095 796宣宗道光十三年 1833年 398 942 036注:順治八年為丁口數,清代男子自十六至六十歲稱丁,婦女稱口。A.明清時期疆域的擴大B.農業生產技術的突破C.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D.高產農作物的引進推廣解析 據表格數據可知,進入清朝之后,人口數量急劇增長,結合所學可知,明朝后期,高產作物如甘薯、玉米等傳入中國, 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這為人口增長提供了物質基礎,故選D項;疆域擴大表明封建中央王朝統治范圍的擴大,與人口增長無關, 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明清時期,農業生產技術并沒有實現實質性突破,生產關系也未發生根本變革,排除B、C兩項。2.[2024湖南永州一模]清代前期,四川資陽縣農民“多種薯以為食,省谷出糶”;在臺灣,“人皆食地瓜,大米之產是為販運,以資財用”。這( D )A.說明經濟作物推廣導致人地矛盾加劇B.折射出成熟的統一國內市場基本形成C.為新的生產經營方式產生創造了條件D.表明農業生產的商品化趨勢有所加強解析 據材料“省谷出糶”“是為販運,以資財用”可知,農產品被販賣,這體現的是農業生產的商品化趨勢加強,D項正確;人地矛盾加劇主要是由于人口的不斷增長,排除A項;材料與統一國內市場基本形成無關,排除B項;新的生產經營方式是指雇傭生產模式,材料未涉及,排除C項。3.[2023青島模擬]明代杭州人張瀚,官至吏部尚書,他在筆記《松窗夢語》中記載:其先祖得神人授金,得以購織機一臺織布,“積兩旬,復增一機,后增至二十余”,遂發家致富。這可用于說明( D )A.明朝出現資本主義萌芽B.明中期工商業市鎮興起C.士大夫傳統觀念的顛覆D.明代江南手工業的發展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 《松窗夢語》記載了明代杭州人張瀚家靠經營紡織業而發家致富的故事,反映了明代江南手工業的發展,D項正確;材料未提及雇傭關系,不能斷定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排除A項;材料反映紡織業發展而非工商業市鎮興起,排除B項;傳統觀念顛覆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4.[2023武漢武昌區質檢]有學者考察,從明朝洪武末年肇端的白銀貨幣化,經歷了由民間社會自發崛起、自下而上發展,再到國家自上而下、全面鋪開的過程。此時的白銀貨幣化( B )A.鞏固了明王朝集權統治B.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C.助推中國引領世界市場D.迫使政府放棄海禁政策解析 白銀的使用與流通,推動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有利于區域性商人群體的崛起,有利于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的興起和繁榮,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明朝白銀貨幣化發端于民間,說明明代貨幣主導權逐漸下移,實際上不利于集權統治,A項錯誤;明朝受海禁政策和重農抑商政策影響,對外交往有限,并未引領世界市場,C項錯誤;明代僅在個別時期放松了海禁政策,并沒有放棄海禁政策,D項錯誤。5.針對“功利之毒淪浹于人之心髓”的社會現實,王陽明提出“致良知”思想。他認為,“良知”是圣人、賢人和愚夫、愚婦所共有的判斷善惡的能力,只要人們的“良知”能夠“發用流行”,就沒有任何事物能阻礙人們棄惡從善。這種思想( C )A.繼承了朱熹格物致知理論B.糾正了社會追求功利風氣C.倡導人應具有自我約束力D.蘊含一定的民主平等精神解析 從材料可知,王陽明針對社會上推崇功利的現實,提出“致良知”思想,認為良知人人具有,應發揮其作用,棄惡從善,可見其倡導人應具有自我約束力,C項符合題意。心學與朱熹的格物致知不同,后者提倡研究事物規律并掌握它,排除A項;B項夸大了王陽明理論的社會影響,當時商品經濟發達,重利思想盛行,其“致良知”思想不足以糾正社會風氣,排除;民主平等思想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D項。6.[2024河北保定開學考]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在研究古代典籍的基礎上,提出人臣也可稱“君”,“萬歲”原是“慶幸之通稱”,人臣也可使用;并提出“人主茍欲親民,必先親牧民之官”,天子要“貴士大夫以自貴,尊士大夫以自尊”。顧炎武的這些主張旨在( B )A.否定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B.構建相對平等的君臣關系C.強調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D.宣揚人人平等的政治理念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顧炎武認為有些稱呼君臣均可使用,這說明他倡導相對平等的君臣關系,B項正確。顧炎武沒有否定傳統君主制,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以民為本的思想,排除C項;君臣平等不等于人人平等,排除D項。7.[2023遼寧鞍山模擬]明清時期的小說創作存在跟風現象。《三國演義》創作成功后,歷史演義小說的創作熱度持續升溫;《水滸傳》和《西游記》帶動了英雄傳奇和神魔小說的創作;《玉嬌梨》等促進了才子佳人小說的繁榮。這一文化現象源于( A )A.城市經濟的繁榮 B.市民階層的壯大C.世俗文化的興起 D.文化教育的普及解析 據材料“明清時期的小說創作存在跟風現象”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小說創作繁榮,這一現象是因為小說滿足了廣大市民階層的精神需要,而市民階層的壯大根源在于城市經濟的繁榮,故選A項。8.[角度創新/2024太原月考]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進京,后與湖北漢調藝人合作,吸收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表演方法及一些民間曲調,通過不斷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多種藝術元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符號。其形成反映了當時( D )A.君主專制強化 B.文化隔閡消除C.意識形態寬松 D.文化交融加強解析 材料反映了京劇的形成,京劇是四大徽班進京后,與湖北漢調藝人合作,吸收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表演方法及一些民間曲調,通過不斷交流、融合形成的,不同地區間的藝術形式融合形成京劇,反映了該時期文化交融加強,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京劇文化,未體現政治及意識形態的內容,排除A、C兩項;“消除”說法絕對,排除B項。9.[2023重慶月考]宋應星已注意到了運用數據來說明生產質量和效率的方法,如留心人力踏轉龍骨車和牛力轉動龍骨車之間的功效差別,推算了一畝稻秧可供移栽的面積和稻秧生長的時日。材料說明宋應星的研究 ( B )A.推動了明朝后期傳統科技完成轉型B.已接近近代科學研究中的實驗方法C.系統記載了中國古代工藝相關知識D.逐漸成為當時科技領域的主流方法解析 根據“宋應星已注意到了運用數據來說明生產質量和效率的方法”可知,宋應星的研究已接近近代科學研究中的實驗方法,B項正確。10.[2023廣東茂名模擬]江西省多山,粵閩農民素善耕山,至江西承佃者十居五六,“始則向田主佃田,餌以現銀數兩,名曰退價,又曰頂耕,必令業主寫立退字付執。……繼則多貪退價,將田私佃他人,竟有以一主之田,分佃至數十人。甚有任意典賣,得價回籍者”。這反映了明清時期( C )A.政府嚴格管理土地交易B.粵閩地區人地矛盾突出C.租佃關系的流動性增強D.跨地區經濟活動成主流解析 據題干可知,明清時期,大批粵閩農民跨省到江西省承佃,后又“私佃他人”,以致“竟有以一主之田,分佃至數十人。甚有任意典賣”,說明土地租佃關系的流動性增強,故選C項;題干反映的不是政府行為,排除A項;題干未見粵閩地區人多地少的信息,排除B項;明清時期自然經濟占據統治地位,農民安土重遷,排除D項。11.[2024南京六校聯合調研]據明弘治年間的《璜涇趙市碑記》記載:蘇州常熟璜涇鎮,“商賈駢集,財貨輻輳。若土地所產,與夫他方水陸之物,靡不悉具。凡近市二十余區之民,有而求售焉者,無而求市焉者”。這說明,璜涇鎮這一現象( C )A.帶動了商品販運的繁盛B.阻礙農業生產的正常發展C.促進地區間的經濟合作D.聚焦大批實力雄厚的商人解析 據材料可知,蘇州常熟璜涇鎮商人、貨物云集,附近的人都來此經商,這促進了地區間的經濟合作,故C項正確。A項反映的是材料中的局部信息,地區間的經濟合作包括商品販運的繁盛,故排除;材料未涉及農業生產的有關信息,故B項排除;材料描述的是璜涇鎮商人眾多、生意忙碌,人們樂于經商的現象,無法判斷商人的實力如何,故D項排除。12.[情境創新/2023云南聯考]鈔關為明清兩代內地征稅的關卡,下表所示反映了其數量與分布情況。這折射出明清時期( C )明代 8處(九江1處、大運河7處)清乾隆時期 34處(京師3處、直隸5處、遼寧2處、山西1處、山東1處、江南7處、浙江2處、江西2處、湖北1處、四川2處、福建2處、廣東2處、廣西2處、內蒙古2處)A.政府摒棄了重農抑商政策B.江南市鎮逐漸衰落C.區域間長途貿易得到發展D.南北經濟趨于平衡解析 鈔關為收過路費而設置,有鈔關的地方必然有較大的商貿流通量。明清時期鈔關數量劇增,反映了這一時期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得到發展,故選C項;A項中的“摒棄”與史實不符,排除;鈔關數量與市鎮經濟發展水平無直接關聯,且江南地區鈔關數量也不少,排除B項;宋以后經濟重心在南方,排除D項。13.[2023遼寧錦州一模]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讀通鑒論》中提出,“一姓之興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的政治倫理原則,他甚至說:“寧喪天下于廟堂,而不忍使無知赤子窺竊弄兵以相吞嚙也。”據此可知,王夫之( B )A.主張徹底廢除君主專制統治B.突破傳統政治倫理并關心百姓命運C.宣揚了民主自由的啟蒙思想D.抨擊程朱理學嚴重脫離現實的弊病解析 由材料可知,王夫之認為“生民之生死”重于“一姓之興亡”,這突破了正統儒家的綱常名教,體現了王夫之突破傳統政治倫理并關心百姓命運,B項正確;A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材料未涉及民主自由的啟蒙思想,排除C項;材料強調王夫之對傳統政治倫理的突破,并未體現對程朱理學進行抨擊,排除D項。14.[情境創新/2024山東摸底聯考,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社會生活的因循與躁動明清時期,在宗法社會貌似堅硬的外殼之下,潛流暗動,社會風尚的變遷,社會倫理的背離傾向,商人地位的提升,文人士大夫遂情達欲的生活旨趣,雖然不足以立即改變總的道德秩序和社會面貌,但卻持續不斷地腐蝕和動搖著傳統社會的基石。中國社會正在沖破傳統,跨入近代社會的門檻。禮教背景下的宗法家族生活明清時期,宗族仍是民間社會生活的重要組織調節機制。但是,宗法的約束效力逐步渙散,特別是明中葉以后,由于商品經濟的沖擊,社會倫理的背離傾向日趨明顯。經研究者統計,至少在清代前期,大家庭所占比例已不是很高,最為普遍的家庭還是由父母和子女結合成的三角。明清婦女地位也有了改善的跡象,如在一些士紳家庭中,女子讀書作文早已成為一種時尚,在中下層家庭中,婦女再婚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商人精神與社會風尚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正式提出了“工商皆本”的觀念,商人本身也逐步建立起了道德自尊。傳統價值取向的變遷,導致明代中后期社會出現了崇商的趨勢。在商品經濟發展的背景下,社會消費觀念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特別是在江南地區,出現了追求奢侈享樂的風尚。在商業繁榮的背景下,以戲曲為代表的通俗文化也得到了高度發展。文人士大夫的清雅生活明代中后期,在工商業經濟和城市文化發展的背景下,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信條愈顯蒼白無力,社會道德價值體系面臨深刻的危機。有悖于正統道學的理欲觀念,成為明清文人士大夫張揚個性、滿足精神和物質欲望生活方式的思想基礎,也助長了追求聲色犬馬的享樂之風。——摘編自袁行霈、嚴文明等主編《中華文明史(第四卷)》(1)上述材料中明清社會生活的“因循”與“躁動”分別體現在哪些方面?二者之間有何邏輯關系?(6分)(2)分析明清社會生活“因循”與“躁動”并存的原因。(8分)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在宗法社會貌似堅硬的外殼之下”“禮教背景下的宗法家族生活”“文人士大夫遂情達欲的生活旨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明清社會“因循”主要體現在:宗法社會仍發揮重要作用、傳統禮教仍影響很大、士大夫階層地位仍較高;根據材料“在清代前期……最為普遍的家庭還是由父母和子女結合成的三角”“明清婦女地位也有了改善的跡象……婦女再婚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明代中后期社會出現了崇商的趨勢”“通俗文化也得到了高度發展”“助長了追求聲色犬馬的享樂之風”可得出,明清社會“躁動”主要體現在:出現小家庭制、女性地位提升、商人地位提高、追求享樂的社會風氣、通俗文化的發展。第二小問,根據材料“社會風尚的變遷……持續不斷地腐蝕和動搖著傳統社會的基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社會在因循的傳統中孕育著躁動,而躁動推動了傳統社會的瓦解,二者共同構成了明清社會生活“承古萌新”的特征。第(2)問,明清社會生活的“因循”原因可以從小農經濟的發展、君主專制的強化及儒家思想等方面考慮,它們讓中國傳統的社會生活得以延續;“躁動”的原因可以從明清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新的進步思潮的出現等新變化方面考慮。答案 (1)因循:宗法社會仍發揮重要作用、傳統禮教仍影響很大、士大夫階層地位仍較高。(2分)躁動:出現小家庭制、女性地位提升、商人地位提高、追求享樂的社會風氣、通俗文化的發展。(2分)邏輯關系:明清社會生活在因循傳統中孕育著躁動,躁動推動著傳統社會的瓦解,二者共同構成了明清社會生活“承古萌新”的特征。(2分)(2)原因:一方面,明清時期,小農經濟持續發展,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 儒家思想仍然占據統治地位;(4分)另一方面,明清時期商品經濟有了明顯發展,出現新的進步思潮,沖擊了傳統的倫理道德。(4分)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之從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統治知識點講解知識點一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1.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國號大明。(2)政治制度的變化廢除宰 相制度 目的 加強皇權。影響 對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設立 內閣 原因 廢除宰相后,皇帝工作壓力成倍增加。設立 [1] 明成祖 在位時,選拔一些文官到皇宮內的文淵閣值班,充當秘書。職責 ①大學士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2] 票擬 ”。 ②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稱為“批紅”。宦官 專權 機構 內廷宦官機構[3] 司禮監 。權力 獲得了協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還負責提督東廠,控制錦衣衛,對官民的言行進行監視、偵查,有權逮捕、施刑。宰相與內閣首輔的不同宰相 內閣首輔官階 高 低下屬機構 系統完備、隸屬關系明確。 無法定的下屬機構。權力來源 王朝的官僚制度所賦予。 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地位 法定的最高行政官員。 皇帝的顧問和侍從人員。2.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1)鄭和下西洋目的 “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概況 15世紀前期,鄭和先后七次率領船隊出海,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4] 紅海沿岸 。評價 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遠洋航行;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鄭和下西洋的積極影響鄭和下西洋在國際上確立了中國的鮮明形象。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力量,鄭和船隊恪守儒家的親仁善鄰、協和萬邦、以和為貴、永享太平之福等和平共處原則,促進了海洋貿易和國際關系的發展,加強了各國之間的交流。(2)抗倭斗爭原因 明朝前期,朝廷嚴厲禁止海外貿易,東南沿海地區的一些海盜、奸商等與倭寇勾結,進行走私活動,造成巨大破壞。概況 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浙江臺州九戰九捷,在福建、廣州與抗倭將領俞大猷合作,連續重創倭寇。結果 東南沿海形勢穩定下來,朝廷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隆慶開關 明穆宗于隆慶元年(1567年)宣布解除海禁,規定商人每年采取申請制,從月港出海,允許其遠販東、西二洋。隆慶開關使民間私人海外貿易獲得合法地位,刺激了東南地區經濟發展和對外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白銀大量內流。(3)歐洲殖民者的侵擾3.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1)經略邊疆北方—— 與蒙古 關系 筑長城防御 為防御韃靼、瓦剌南下,明朝重新修筑長城。戰爭 明中期,瓦剌和韃靼不斷威脅明朝北部邊防,兩次突破長城深入內地,包圍北京。訂立 和議 [6] 1571 年,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西南—— 與西藏 關系 封授稱號 明廷封授給藏族地區的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機構 管轄 設立了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東北——與 女真族關系 機構管轄 在黑龍江流域設立了[7] 奴兒干都司 。封授官號 對東北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2)明清易代知識點二 清朝前中期的統治1.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9] 奏 折 制度 內容 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特點 迅速、機密。作用 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設立軍 機處 時間 雍正時。特點 軍機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職充任。軍機處官員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日夜輪流值班,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大興文 字獄 目的 加強對思想文化的控制。影響 對文化造成嚴重的摧殘。2.疆域的奠定(1)鞏固疆域的舉措東南—— 管轄臺灣 ①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②[10] 1684 年,清朝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東北—— 反擊沙俄侵略 中俄進行雅克薩之戰,1689年,兩國簽訂《[11] 尼布楚條約 》,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北部及西北 部——平 定叛亂, 加強管理 ①1757年,將準噶爾部徹底擊敗。 ②平定天山南路維吾爾貴族大、小和卓兄弟發動的叛亂。 ③清朝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治,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 ④1762年,在新疆設立[12] 伊犁將軍 ,總領軍政事務。西南—— 鞏固對西 藏的管轄 ①清初,清政府分別冊封西藏佛教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以“達賴喇嘛”尊號、五世班禪以“班禪額爾德尼”尊號。此后歷世達賴和班禪,都經由中央政府冊封。 ②從1727年起,清朝開始派遣[13] 駐藏大臣 ,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 ③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2)邊疆統治的特點專職機構 專設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民族政策 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優待各族上層分子。行政管轄 在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3.統治危機的初顯內部——人 口壓力與 社會動亂 ①人口膨脹迅速,資源危機日益顯露。 ②政治腐敗,貧富矛盾凸顯,農民起義屢屢爆發。外部—— 閉關自守 背景 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中國市場。概況 起初指定四處對外通商口岸,后僅保留[14] 廣州 一處,并規定由官府特許的“[15] 十三行 ”商人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嚴厲禁止民間船只出海貿易。評價 閉關自守的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情境1 朱元璋的詩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披被。 ——朱元璋 上面詩歌反映了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后,處理國家政務的勤勉不怠。宰相制度廢除后產生了哪些影響?答案 皇帝獨攬大權,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皇帝政務繁多,身心疲憊;迫使新的輔政機構內閣出現。圖解歷史中國古代宰相制度的演變情境2 海禁政策的消極影響海上居民,近年海禁太嚴,漁樵不通,生理日促,轉而從盜。——趙文華 《嘉靖平倭祗役紀略》據材料分析明代海禁政策的消極影響。答案 嚴厲的海禁政策使沿海人民失去生計,一些百姓加入海上走私活動,加劇了倭患。情境3 “隆慶和議”的影響1571年明朝和韃靼的和議稱為“隆慶和議”,這之后,“戎馬無南牧之儆,邊氓無殺虜之慘”,每年“所省征調費不啻百萬”,遼闊北疆“生齒日繁,守備日固,田野日辟,商賈日通”。據材料概括“隆慶和議”的影響。答案 為明朝和蒙古之間開創了長期的和平局面;極大節省了明朝的財政開支;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概念奴兒干都司奴兒干都司是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的簡稱,是明朝于東北地區所設的軍事行政機構。其治所在今俄羅斯特林。它的設立促進了該地區各族人民與漢族人民的往來和聯系,同時加強了明朝中央政權對奴兒干地區的行政管轄,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情境4 明末的民生狀況(明朝末年)舊征未完,新餉已催,額內難緩,額外復急。村無吠犬,尚敲催追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燐,夜夜常聞鬼哭。——《豫變紀略》據材料概括指出明朝末年的民生狀況及其反映的本質問題。答案 狀況:民不聊生。本質問題:統治階級殘酷的階級壓迫。情境5 軍機處設立的直接原因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兩路,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直(官吏值班)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后名“軍機處”。——趙翼《檐曝雜記·軍機處》據材料指出軍機處設立的直接原因。答案 處理西北軍務的需要。圖解歷史清中期的疆域范圍情境6 清朝邊疆治理的特點天朝之于外藩, 恭順則愛育之,鴟張(囂張)則剿滅之。辦理回眾事務,宜因其性情風俗而利導之,非可盡以內地之法治也。——《清高宗實錄》根據材料歸納清朝在治理邊疆時采取的策略的特點。答案 恩威并施,剿撫并用;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情境7 閉關自守政策的深遠影響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狀,人為地隔絕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結合材料分析閉關自守政策的深遠影響。答案 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造成中國近代的落后。探究點演練及歸納總結探究1 明清時期中樞權力體系的變化材料一 閣臣至仁宣,以部院職、兼公孤銜,地位驟顯。也以票擬之預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權力運行過程中之裁決權、執行權間構成一個中介程序。仁宣以來,閣臣多進士資格,翰林起身,識達大體,諳熟政令。且綜理庶務,少摻雜各部門本位之偏狹,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較為公允貼切之意見,其緩沖君主個人意志與國家機構職能之對立,調整國家機器合理運行之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摘編自姜德成《明代內閣制淺議》材料二 軍機處名不師古,而絲綸出納,職居密勿……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矣。——《清史稿》材料 主旨 材料一說明了明朝內閣閣臣的特點及內閣對政治建設的作用。材料二介紹了軍機處的地位。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朝內閣閣臣的特點和內閣對明代政治建設的作用。試答: 特點:政治地位有所提高;擁有票擬之權,但沒有決策權,也不負責執行;政治業務精湛、學識淵博,但品級較低;處理事務較為公平、客觀。作用:能夠緩沖皇帝個人意志與國家機構職能的矛盾,協調國家機器正常運轉;本質上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應怎樣理解“蓋隱然執政之府矣”的說法。試答: 軍機處在雍正年間設立,后勢力逐漸加強,漸漸超過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實際總攬軍、政大權。但軍機處是為加強君主專制而設,軍機處僅僅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中樞機構,軍機大臣均由皇帝欽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辦事,決策權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歷史解釋——明清君主專制加強的突出特點(1)以強化君主權力為核心,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既繼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礎上實行了新的舉措。(2)內容詳盡而全面,特別是清代,致力于維護滿洲貴族在政權中的核心地位。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監察、司法、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3)程度空前強化。主要體現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務統治的加強、八股取士的推行、軍機處的設置和文字獄的施行等方面。(4)體現了時代特征。君主專制逐漸達到頂峰,并且走向反動,反映了我國封建專制制度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征(當時僅靠正常的統治措施已經無法維持地主階級的統治秩序,只得靠強權、特務統治等來加強對人民的鎮壓和控制)。探究2 明清時期國家的“大一統”材料一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一方面以高官厚祿招納蒙古貴族和元朝舊臣,一方面連續用兵,打擊殘余勢力。洪武年間,在遼東陸續建二十五衛,管理和鎮守東北。鑒于藏區盛行藏傳佛教,教派眾多,明成祖“因其俗尚”“多封眾建”。在西南地區明朝繼承元代的土司制度,不改變當地舊的統治機構,在條件具備的地方或必要之時,實行土流合治。——摘編自寧欣主編《中國古代史》材料二 清朝前中期真正開啟了邊疆與內地“一體化”的歷史進程,消除了千百年來自“三北 (東北、北部與西北)的“邊患”;把一個橫行大草原的強悍的蒙古族變為能與其他各族共處的和諧民族,把一個遠離中華傳統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離,密切了與漢滿民族的關系。清代繼承和發展了秦漢以來的“大一統”思想,以新的民族 “大一統”觀念為指導,較成功地解決了兩千多年來困擾歷代王朝的邊疆“內患”問題。空前“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至清代最后完成,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數千年發展的一個大結局。——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材料 主旨 材料一分析了明朝邊疆治理的特點。材料二闡述了清代大一統國家的形成。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朝經營邊疆地區的特點。試答: 戰守結合;因俗而治;多封眾建;土流合治。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促進清朝前中期“大一統”多民族國家最終形成的原因。試答: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高度發展;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力強盛;儒家“大一統”思想的影響;正確的邊疆政策和民族政策;秦漢、隋唐、元等大一統的基礎。 歷史解釋——清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特點(1)軍事和政治手段并用:清朝前中期,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叛亂進行堅決的軍事打擊,先后平定了準噶爾部和大、小和卓的叛亂。同時,通過封爵、給俸、聯姻、朝覲制度等,極力撫綏少數民族上層人物。(2)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根據不同邊疆地區的情況設置不同的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管轄。如東北和新疆地區,主要實行軍府制度;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區,實行盟旗制度。(3)充分利用藏傳佛教:清統治者對喇嘛教領袖不斷賜封,形成了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統,影響遍布蒙藏廣大地區。(4)邊疆的建設與開發:為維持邊疆地區各族人民與駐防官兵的經濟生活需求,清政府實行了一系列發展邊疆生產與經濟開發的措施。唯物史觀——明代民族政策的影響積極 影響 實行“因俗而治”,讓少數民族保留自己的生產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這種開明的民族政策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和鞏固有重大意義。維護和鞏固了邊境穩定,為明朝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有利于加強民族間的交融。在具體執行中,有時單純依賴征服,有時又一味強調政治安撫,未能真正做到“恩威兼施”。消極 影響“恩威兼施”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由此而導致的繁重徭役,加重了人民負擔,激化了階級矛盾;朝廷為鎮壓各地方的起義,又削弱了邊境的防務力量。把主要力量用在北部邊防線上,而忽視了海防建設。尤其是影響了統治者對邊患的認識,意識不到西方殖民者來華的根本目的是殖民掠奪。歷史解釋——清朝國家疆域最終奠定的因素和意義因素 歷史 傳統 中國古代文明的連續性是中國疆域保持穩定的基礎,也是清代疆域最終奠定的基礎。民族 交融 歷史上活躍在中原王朝四周的少數民族及民族交融對中國疆域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地理 條件 中國地理條件的內向性是國家統一和疆域奠定的條件之一。思想 觀念 清朝極力倡導的“大一統”觀念,是清朝疆域最終奠定的思想基礎。意義 對內 國家疆域的奠定有利于促進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于加強邊疆與內陸地區的交流與聯系,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國家疆域的奠定意味著清王朝對其疆域、邊界具備了自我認定、法律確定的意識。對外 國家疆域的奠定意味著清王朝的疆域邊界取得了國際法意義上的國家承認。歷史解釋——清朝前中期面臨的三大矛盾及對應的解決措施(1)滿洲貴族與漢族等民族人民的矛盾。解決措施:鎮壓漢人的反清斗爭;采用漢族的經濟政治制度,沿用明朝的內閣制,采用獎勵墾荒的措施;大興文字獄。(2)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分裂勢力的矛盾。解決措施:清政府武裝平定了噶爾丹,大、小和卓等少數民族上層貴族的叛亂;改革機構,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3)中華民族與歐洲殖民者的矛盾。解決措施:推行閉關自守政策。命題點習題講解命題點1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1.[2023北京]清乾隆帝曾詔諭山東巡撫,稱其奏折所述事宜為日常公事,不合體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曉諭各省督撫,此類公事應當使用題本文書,經內閣等部門呈送;只有“案關重大,決不待時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斷 ( C )A.奏折最早出現在乾隆年間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權C.奏折具有機密高效的特點D.奏折需要經內閣中轉呈送解析 據材料“只有‘案關重大,決不待時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時期規范了對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別重要、緊急的事務, 才可通過奏折進行上奏,這說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機密高效的特點,便于皇帝對地方的控制,故選C項;奏折最早出現在康熙時期,排除A項;奏折制度使皇帝能夠更直接、更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有利于加強皇權,排除B項;奏折是由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的密封報告,并不需要經內閣中轉呈送,排除D項。命題變式2.[2021天津]明初“立中書省以總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時,“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朱元璋以“擅權植黨”罪名誅殺胡惟庸,取消中書省。造成丞相“擅權”的根本原因是 ( B )A.丞相個人貪權攬政 B.制度導致權力失衡C.中央集權受到削弱 D.君主專制逐步強化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丞相胡惟庸權力過大,威脅皇權,從而導致中書省被取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造成丞相“擅權”的根本原因是明初繼承元朝丞相制度,致使權力失衡,君相沖突加劇,故B項正確。丞相個人貪權攬政是次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A項排除;材料強調的是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不是中央集權的削弱,故C項排除;君主專制強化必然削弱相權,D項與丞相“擅權”不符。命題點2 明清時期的邊疆管理3.[2021全國卷甲,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衛所,明代常備軍軍事組織。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設衛所,屯駐軍隊,若干府劃為一個防區設衛,衛下設所。衛所集中分布區域與明代的政治、經濟、國防等有密切關系。明萬歷年間疆域示意圖(局部) 根據上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在地圖中標示出明代衛所集中分布的區域,并說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標示出明代衛所的一個集中分布區域;在地圖中用斜線/明確標示,理由準確充分,表述清晰)解析 本題屬于開放型試題,首先,需要結合題目所給的信息標示出一處衛所集中分布區域。所標示區域應該符合題干中要求的“要害地方”“衛所集中分布區域與明代的政治、經濟、國防等有密切關系”。然后,就自己所標示的衛所集中分布區域說明理由。可從以下方面思考作答:長城一帶設衛所——進行邊疆防御;遼東地區設衛所——強化對遼東地區的控制;東南沿海地區設衛所——加強海防,防止倭寇侵擾;南京一帶設衛所——南京的政治、經濟、軍事地位重要。答案 衛所集中分布地區:長城沿線一帶,在地圖上標出。理由:長期以來,蒙古是明朝內陸邊疆的主要威脅,為鞏固北部邊防,明朝修筑長城,設立衛所。明代后期,東北部的女真部落逐漸強大,明朝統治者為加強對東北邊疆的統治,不得不在與女真交界處密集設立衛所。(12分)4.[2023遼寧]1749年,乾隆皇帝諭曰:“蒙古、漢人,同屬臣民,如有書寫之處,應稱蒙古、內地,不得以蒙漢字面,混行填寫”“今烏靈阿奏折,猶以夷、漢二字分別名色,可見伊等全未留心”。此諭意在( B )A.加強中央集權 B.維護國家統一C.調整民族關系 D.規范文書體例解析 A項 材料主旨是促進民族平等,未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無法得出加強中央集權的結論 B項 據材料“蒙古、漢人,同屬臣民……不得……混行填寫”可知,乾隆皇帝強調民族平等,這一政策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 √C項 乾隆皇帝強調民族平等,調整民族關系,最終是為了維護國家統一 D項 材料涉及的是用詞問題,而不是文書體例的規范問題 命題變式5.[2023廈門三模]明代前期,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司要向朝廷上貢本地土特產,朝廷“厚往薄來”,給予大量賞賜。但到了清代雍正年間,土司雖繼續上貢,而朝廷卻不再賞賜。這表明西南邊疆地區 ( D )A.社會矛盾得到緩和 B.突破了傳統的朝貢體系C.經濟結構有所變化 D.與內地一體化趨勢加強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明代土司向朝廷上貢本地土特產,朝廷“厚往薄來”,給予大量賞賜,二者關系帶有一定的宗藩性質,統屬關系較弱,而雍正在西南大規模改土歸流后,朝廷對西南地區控制加強,西南邊疆與內地一體化趨勢加強,中央不再對土司進行賞賜,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中央和西南邊疆關系的變化,和社會矛盾緩和與否無關,排除A項;中央和西南本就不屬于朝貢關系,不存在突破一說,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經濟結構,排除C項。命題點1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1.[2020.1浙江]今天人們有關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錦衣衛、飛魚服、繡春刀外,還有不能不提的政治體制的重大變化。恰是這種變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態。下列項中,屬于這種變化的是( D )①罷除丞相 ②設立內閣 ③設司禮監 ④六部直屬皇帝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自明太祖朱元璋罷除丞相開始,六部直屬皇帝,故①④正確;針對罷除丞相帶來的政務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明成祖朱棣設內閣,隨著內閣地位和權勢的上升,明朝又以司禮監來牽制內閣,故②③正確。故D項正確。2.[2020.1浙江]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無疑是軍機處的設立。但軍機處在形式上卻始終處于臨時機構的地位,不像正式國家機關的樣子。如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僅稱“值房”,且條件簡陋,初僅板屋數間,后來才改建瓦屋。這表明其實際職能( A )A.“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B.“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C.“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D.“別黑白而定一尊”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清朝軍機處是臨時機構,不是正式的國家機關,軍機處官員秉承皇帝的旨意辦事,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A項正確;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皇權的進一步強化,而“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是顧炎武批判君主專制制度的言論,故B項錯誤;“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與朱元璋廢丞相有關,C項錯誤;“別黑白而定一尊”表明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后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力,故D項錯誤。3.[2022湖南]嘉慶七年(1802),戶部侍郎兼管錢局二品大員周興岱任江西主考時,卻以南書房行走(即在南書房當值的官員)的身份擅發告示,收受賄賂。這反映當時( A )A.君主的高度集權 B.官員俸祿入不敷出C.南書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亂解析 南書房是清代內廷機構,南書房行走常侍皇帝左右,在國家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周興岱以南書房行走的身份“擅發告示,收受賄賂”,反映出當時君主高度集權,A項正確。軍機處設立以后,南書房地位有所下降,排除C項。僅由材料中周興岱收受賄賂得不出B、D兩項結論。命題點2 明清時期的邊疆管理4.[2021重慶]清軍入關后即封禁東北。順治十八年(1661年)奉天府尹張尚賢上奏曰:合河東、河西之邊海以觀之,黃沙滿目,一望荒涼……此外患之可慮者。……獨寧遠等三地人民湊集,然僅有佐領一員,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東、河西之腹里觀之……有土無人,全無可恃,此內憂之甚者。此奏意在( B )A.說明東北自然環境惡劣B.呼吁東北邊務亟待充實C.強調東北地勢易攻難守D.彈劾東北官員疏于管理解析 此奏說明東北封禁后,人口稀少、土地荒蕪,存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故其意在呼吁東北邊務亟待充實,故B項正確;此奏意在強調加強東北邊防的重要性,而非說明東北自然環境惡劣,故A項排除;材料未涉及東北地勢易攻難守的問題,也未涉及彈劾東北官員的信息,故C、D兩項排除。5.[2021.1浙江,5分](節選)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文化基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二 (康熙帝)曰:“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服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雍正帝)諭內閣:“中國之一統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統始于元氏,而極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 “康乾盛世”時期,版圖在前代王朝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鞏固,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統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摘編自《清實錄》、張帆《中國古代簡史》(2)閱讀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實現“邊境自固”的核心觀點。結合所學,從“幅員”角度概括康雍乾時期統治者的突出貢獻。(5分)解析 第(2)問,第一小問,由“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服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可得出修德安民。第二小問,根據材料“而極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統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等并聯系所學可知,康熙帝等人為穩定和鞏固國家疆域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使中國成為亞洲東部最大的國家,現代中國的版圖在這一階段基本奠定。答案 (2)觀點:修德安民。(2分)貢獻:為穩定和鞏固國家疆域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使中國成為亞洲東部最大的國家,現代中國的版圖在這一階段基本奠定。(3分)習題演練1.[2024河南調研]明萬歷年間,原本屬于六部的權力,被內閣侵蝕大半。甚至有官員指出:“高拱、張居正當事(擔任內閣首輔),盡欲進其所喜,退其所忌,而科道之臣望風承旨,乃指其所忌彈劾之,擇其所喜推薦之。”這種現象( B )A.使內閣制度取代丞相制度B.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C.成為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D.推動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解析 據材料可知,明朝萬歷年間的內閣,侵奪六部權力,權力一度膨脹,內閣權力來自皇帝的信任,材料現象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故選B項;內閣不是法定一級行政機構, 且明太祖時已廢除丞相制度,排除A項;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是君主專制制度,內閣膨脹是皇權集中導致的,排除C項;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排除D項。2.[2024北京開學考]永樂七年,朱棣派遣鄭和出使時下發詔旨:“敕諭四方海外諸番王及頭目人等……祗順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據此可知,鄭和下西洋的一個重要目的是( D )A.加強對南洋、西洋國家的控制B.促進與南洋、西洋的貿易往來C.抗衡西歐國家的殖民侵略活動D.懷柔海外諸國,維護國際秩序解析 材料表明明成祖要鄭和作為政府使者,敕諭海外諸國“循理安分”,不欺寡,不凌弱,以“共享太平之福”,據此可知,鄭和下西洋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懷柔海外諸國,維護國際秩序,D項正確;加強對南洋、西洋國家的控制與“祗順天道”“共享太平之福”等不一致,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鄭和下西洋是為了促進與南洋、西洋貿易往來的信息,排除B項;鄭和下西洋與抵抗殖民侵略活動無關,排除C項。3.[情境創新/2024遼寧名校聯考]下圖為明代海防各防區衛所的間距示意圖。遼東、山東、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北直隸(京師周邊)為明代海防的七大防區,由此可以推斷當時( C )A.保障江南財賦北運B.北直隸的衛所最為密集C.東南沿海倭患頻繁D.適應經濟重心南移需要解析 從材料可以看出,福建、浙江一帶的衛所間距較小,說明衛所設立得多,主要是因為這一地帶倭患頻繁,因此要多設衛所,C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海防,排除A項;從間距來看,北直隸的衛所相隔最遠,最不密集,排除B項;材料與經濟重心南移無關,排除D項。4.[角度創新/2024河南月考]明朝初年,統治者除了沿北部邊疆建立重鎮,派兵駐守,還在附近地區設立馬政機構,專管馬匹的孳牧(繁殖牧養),各衛所、監苑牧軍因地制宜地逐水草放牧馬匹,為軍需戰馬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補充,成為明代作戰的有力后備資源。明代馬政機構的設立( D )A.提高了軍事動員的效率B.保證了邊疆地區的穩定C.密切了民族之間的關系D.適應了邊防建設的需要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代邊防形勢嚴峻,朝廷設立馬政機構,各衛所、監苑牧軍為軍需戰馬提供補給,適應了邊防建設的需要,D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軍事動員,排除A項;“保證了邊疆地區的穩定”說法絕對,排除B項;馬政機構的設置及為軍需戰馬提供補給與民族之間的關系無關,排除C項。5.[2024湖南聯考]康熙帝曾言:“令人密奏并非易事。偶有忽略,即為所欺。”雍正皇帝特許的官員才能上密折,繕寫時須親自為之,不可假手于人,一切聽聞皆可上報。這反映的是清代奏折制度( C )A.遏制地方官僚腐敗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強化君主專制制度 D.保證清朝統治清明解析 根據材料“繕寫時須親自為之,不可假手于人,一切聽聞皆可上報”可知,皇帝可以通過奏折廣泛收集信息,這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加強了君主的權力,C項正確; 奏折制度無法遏制地方官僚腐敗,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B項;密折制度無法保證清朝統治清明,排除D項。6.[2024重慶巴蜀中學月考]1750年,清朝廢除藏王制,在達賴之下設立噶廈,管理地方行政,以四噶布倫分理政事。1793年頒布《欽定西藏章程》,明確“事無大小,均應稟命駐藏大臣辦理”。這一制度調整 ( C )A.體現出對“華夷之辨”的繼承B.形成了內地與邊疆治理一體化C.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D.實現了對西南地區的直接管理解析 噶廈的設立體現了因俗而治的做法,有利于尊重西藏的傳統習慣,但《欽定西藏章程》更強調清朝中央政府對西藏的主權歸屬,從法律上強化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故選C項。7.[2023廣東聯考]三藩之亂后,清政府與盤踞臺灣島的鄭氏集團再一次進行談判。鄭經要求“請照琉球、高麗外國之例,稱臣奉貢,奉朝廷正朔,受朝廷封爵”,而康熙堅決不同意臺灣比照琉球、高麗之例,認為“臺灣人皆閩人,不得與琉球、高麗比”。這說明康熙對待臺灣的態度是( A )A.不允許臺灣變相地獨立B.將其納入對外政策中管理C.通過談判方式逐步解決D.要求其接受中央政府冊封解析 根據材料“臺灣人皆閩人,不得與琉球、高麗比”可知,康熙認為臺灣人都是福建人,即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不允許臺灣變相地獨立,A項正確;材料中康熙不同意將臺灣納入對外政策中管理,排除B項;材料僅是顯示當時清朝采取了談判方式解決臺灣問題,C項過度解讀材料,排除;材料中康熙堅決不同意臺灣比照琉球、高麗之例,反對對臺灣實行冊封制度,排除D項。8.[2023福建漳州二模]下面為清朝不同時期耕地與人口數據比例變化表。依據該表可以推知,清朝( C )年份 耕地面積(畝) 人口(人) 每人實得耕地(畝/人)乾隆十八年(1753) 708 114 288 183 678 259 3.86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 449 550 208 095 796 3.56嘉慶十七年(1812) 792 024 423 361 600 000 2.19A.墾荒拓耕效果顯著 B.外來人口流入劇增C.人地矛盾日益激化 D.農業經濟發展迅速解析 由表格數據可知,從1753年到1812年人口不斷增加,但“每人實得耕地”數量持續減少,反映出人地矛盾日益激化,故選C項;A項未體現表中人口信息,排除;清朝實行閉關自守政策,外來人口流入較少,B項排除;題干中沒有體現農業產量,不能反映農業經濟的發展程度,D項排除。9.[2023貴州模擬]17世紀80年代后期,康熙帝下令:出海貿易的商船,載重量限于500石以下,橫梁不得超過一丈八尺,船身前后須刻有“商”字樣,兩旁刻省州縣幾號貨船,且須由地方官印烙。海商須預先取具連環保結,才能向州縣申領執照。這表明當時清政府( A )A.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B.廢止閉關自守政策C.禁止外國商人來華 D.賦予地方貿易自治權解析 康熙帝對出海貿易商船的載重、貿易程序等作出明確規定,反映出清政府嚴格限制對外貿易,A項正確;當時并未廢止閉關自守政策,排除B項;康熙帝的這一旨令針對的是國人出海貿易,并非禁止外國商人來華,排除C項;材料所述并非地方貿易自治權,排除D項。10.[情境創新/2024廣東聯考]明初,宗藩地位尊崇,統重兵以鎮邊塞,只要是朱氏子弟,便有尊崇顯赫的地位;宣德后,逐漸出現“宗藩不得預兵事”,“絕其仕官,并不習四民業”和“出城省墓,請而后許,二王不得相見”等規定。這一變化( C )A.說明邊疆威脅逐漸減弱B.反映出宗法血緣關系難以維系C.立足于皇權穩固的需要D.顯示出中央政府財政危機加劇解析 根據材料“宗藩不得預兵事”“絕其仕官,并不習四民業”“出城省墓,請而后許,二王不得相見”可知,材料中的變化體現的是明代藩禁的嚴格,對朱氏子弟的嚴格限制是出于穩固皇權的需要,C項正確;A項與史實不符,邊疆威脅并非逐漸減弱,排除A項;材料中對宗藩雖然多有限制,但并未廢除,朱氏子弟依然依據宗法血緣關系得到國家供養,排除B項;材料中無法體現中央政府財政危機加劇,排除D項。11.[角度創新/2024武漢調研]明朝法律對邊境關卡的茶貿易有嚴格規定:“凡犯私茶者,與私鹽同罪。私茶出境,與關隘不譏(查問)者,并論死。”明朝政府實行針對茶葉的不定期巡視監察制度;讓西部邊民以馬為賦,實行茶馬互易。這表明明代( A )A.重視邊疆地區的管轄B.調整中央與地方的財稅關系C.改善邊疆民眾的生活D.推動內地與邊疆管理一體化解析 據材料可知,明代嚴禁私茶出境,針對茶葉實行不定期的巡視監察制度,西部邊民以馬為賦,以馬易茶,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借茶馬互易實現對各少數民族的有效控制,體現了明代重視邊疆地區的管轄,故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明代邊境茶貿易的政策,未涉及中央與地方的財稅關系,故B項排除;明朝嚴格管理茶貿易是將其作為控制西北游牧民族的武器,其政治和軍事作用重于經貿作用,改善邊疆民眾的生活并非其主要目的,故C項排除;材料沒有將邊疆的管理方式與內地的進行比較,無法得出“管理一體化”的結論,故D項排除。12.[角度創新/2023沈陽三模]從雍正八年(1730年)到宣統三年(1911年),陸續有150人擔任軍機大臣之職,其中滿族(包括漢軍)有70人,占總數的46.7%;漢族有69人,占總數的46%;蒙古族有10人,占總數的6.7%;族籍不明者1人,占總數的0.6%。據此可知清代統治者( A )A.籠絡各族精英參與政治 B.貫徹平等的民族政策C.提高了軍機處行政效率 D.致力于強化皇權專制解析 材料中展現的是擔任軍機處大臣的族籍構成比例,涉及多個民族,反映出清代統治者積極籠絡各族精英參與政治,以更好地實現國家治理,故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清朝任用不同民族的官員,未體現貫徹平等的民族政策,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軍機處的人員構成,無關行政效率,排除C項;強化皇權專制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13.[2023山東臨沂二模]清康熙后期,采用當時世界上先進的經緯度測繪技術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測繪,繪成《皇輿全覽圖》;乾隆時期繪成更為完整詳細的全國地圖《乾隆內府輿圖》。清朝還進行了三次全國地理總志《大清一統志》的編纂,各級地方政府也有定期編修地方志的任務。這主要反映了( B )A.清朝政府的治理能力全面提升B.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基本奠定C.中央和地方的聯系進一步加強D.西學東漸的風潮已經初步興起解析 據材料“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測繪,繪成《皇輿全覽圖》”“清朝還進行了三次全國地理總志《大清一統志》的編纂”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通過對全國地圖的繪制,編纂地理總志,宣示國家版圖范圍,基本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 B項正確;僅從地圖的繪制無法得出治理能力全面提升,排除A項;地圖和地理志的目的是宣示國家領土版圖,無法得出其對中央和地方關系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的基本奠定,并不是西學東漸,排除D項。14.[2023青島二模,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元明清時期中央對西南邊疆的治理史料 出處諸內郡官仕云南者,有罪依常律。土官有罪,罰而不廢。 《元史》(元)或即以其官為宣慰,而不別設節制之官。 《續文獻通考》弘治八年(1495年),土知府安鰲有罪,伏誅……為流官知府。 《明史》明初(土府、土州、土縣)皆隸吏部(統于吏部)……宣慰、宣撫、招討、安撫、長官一百三十三隸武選(統于兵部)。 《蠻司志序》康熙雍正年間,川楚滇桂各省,迭議改土歸流。如湖北之施南,湖南之永順,四川之寧遠,廣西之泗城,云南之東川,貴州之古州、威寧等府廳州縣,先后建置,漸成內地。 《清朝續文獻 通考》凡改土歸流,土司傾心向化,率屬內附,由督撫疏請改隸民籍者,授以守備或千總、把總之職,準其世襲。 《大清會典》 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元明清時期中央對西南邊疆治理的“變與不變”。解析 從“變”的角度分析,首先,根據材料元代“土官有罪,罰而不廢”“以其官為宣慰,而不別設節制之官”,再到明清時期“土知府安鰲有罪……為流官知府”“明初(土府、土州、土縣)皆隸吏部(統于吏部)”“康熙雍正年間,川楚滇桂各省,迭議改土歸流”等可以得出隨著元明清朝代的更替,中央對西南邊疆土司的管理不斷加強。土司在設立之初,自治權很大,缺少監督節制,后來逐漸受制于中央機構;清朝大規模改土歸流,土司成為朝廷的官員。然后,結合所學闡述“加強管理”的原因和影響,從政治穩定、國家統一、經濟發展、 民族交融等方面作答即可。從“不變”的角度分析,首先,根據材料“凡改土歸流,土司傾心向化,率屬內附……準其世襲”并結合所學可以得出,“不變”的是中央王朝對邊疆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治理理念。中央政府尊重少數民族社會習俗,設立土司制度;抓住時機,進行改土歸流的同時,又允許部分流官世襲。然后,結合所學從少數民族地區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習俗,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等方面闡述中央政府采取“因俗而治”政策的原因。最后,闡述“因俗而治”的影響。答案 示例 “變”的是中央對西南邊疆土司的管理不斷加強。土司在設立之初,自治權很大,缺少監督節制,后來逐漸受制于中央機構;清朝大規模改土歸流,土司成為朝廷的官員。原因:中央王朝力量的增強;邊疆地區與內地交流的增強;民族交融的進一步增強。影響:加強了中央王朝對邊疆的治理,強化了各民族對中央政權的向心力和認同感,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6分)“不變”的是中央王朝對邊疆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治理理念。 中央政府尊重少數民族社會習俗,設立土司制度;抓住時機,進行改土歸流的同時,又允許部分流官世襲。原因:我國西南邊疆地區多為少數民族,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習俗,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影響:這種理念蘊含中華民族解決統一多民族國家有效治理問題的政治智慧,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發展。(8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之 從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統治.docx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之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