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2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2份打包)

資源簡介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之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知識點講解
知識點一 絲綢之路
1.淵源: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1] 歐亞大陸 的商路,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發展
張騫通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被稱為“[2] 鑿空 ”,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
支線的開辟 絲綢之路在長期發展中開辟出一些支線,新疆、中亞地區的路線尤為復雜。
發展受阻 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據、戰亂等因素影響,加上東西方海路聯系日益活躍,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漸趨下降。
          古代絲綢之路與當今“一帶一路”的異同
(1)相同點:均發端于中國;均有陸海兩條線路;均以經濟交流為主;中國均秉承友好交流原則。
(2)不同點
①從交流領域來看,古代絲綢之路主要是在經濟、文化領域;“一帶一路”涉及領域則更為廣泛。
②從交流形式來看,古代絲綢之路主要是農產品和手工業品的互通;“一帶一路”除有商品交流之外,更有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等深層次的往來。
知識點二 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
草原絲綢之路 路線 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
作用 成為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遷之路。
西南絲綢之路 路線 從關中平原入蜀至[3]  成都平原 ,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
作用 在溝通古代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南亞的聯系上,長期發揮著重要作用。
海上絲綢之路 概況 ①西漢時期,中國就已經開辟了通往[4]  印度洋 的海路。 ②宋元時期,人們能夠制造巨舟,使用先進的帆索和磁羅盤,[5]  官方使節 和私人商賈出洋航海十分頻繁。 ③明初,[6]  鄭和下西洋 達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
作用 使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建立了廣泛聯系;廣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易樞紐。
             中國古代商貿的重要通道
歷史上中國主要通過四條道路加深了與世界的聯系:一是陸上絲綢之路;二是海上絲綢之路;三是“茶馬古道”;四是以武夷山為起點的“萬里茶道”。在這四條道路上,茶葉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四條道路不僅是物產交換和商業貿易的通道,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知識點三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物質 交流 傳出 ①養蠶和繅絲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經由中亞向西傳播。 ②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經由陸路和海路傳到西方。 ③陶瓷主要沿海路外銷,引起西亞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
傳入 ①西漢征服大宛國,獲得良種“[7] 汗血馬 ”,同時引進了苜蓿、葡萄等作物。 ②西瓜和中國古代文獻中帶有“胡”字的物種。 ③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曾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④宋元時期,傳入中國的[8] 棉花 發展為重要的經濟作物。 ⑤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外來商品,早期多從陸路輸入,自宋朝起基本來自海路。
文化 交流 傳出 中醫藥知識隨著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
傳入 ①佛教在漢朝傳入中國,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9] 敦煌莫高窟 融匯東西藝術風格。 ②祆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10] 基督教 陸續傳到中國。 ③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征
(1)雙向性:中華文明的外傳與異域文明的內傳,豐富和發展了雙方的文化,構成了世界文化發展史上的積極因素。
(2)多元性:中外文化交流內容豐富多樣,涉及藝術、宗教、科技、物種等多方面內容。
情境1 世界文化體系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說,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
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這些地區的商人相互來往,中華文化、印度文化以及希臘和伊斯蘭文化通過絲綢之路實現了交匯。
圖解歷史
陸上絲綢之路的興衰
情境2 草原絲綢之路
中原地區盛產糧食、麻、絲及手工制品,而農業的發展則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馬等);北方草原地區盛產牛、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產品,而缺少糧食、紡織品等。草原絲綢之路有“皮毛路”“茶馬路”的稱謂。
材料說明草原絲綢之路形成的基礎條件是什么?
答案 中原地區與北方草原地區在經濟上互有需求,是一種相依相生的關系。
圖解歷史
漢朝與西域交往的內容
情境3 敦煌莫高窟壁畫
下圖菩薩像取自敦煌莫高窟壁畫(唐代),畫像中衣紋線條非常柔軟,好像被風吹起,一疊一疊的,這種線條完全脫離了印度的畫法,而接近于顧愷之的“春蠶吐絲”。說明此現象出現的背景。
答案 唐朝國家統一,促進了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融合。
探究點演練及歸納總結
探究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材料一 唐朝以來海上絲綢之路以中國的揚州、明州(今寧波)、泉州、番禺(今廣州)為起點。絲綢之路不僅僅運輸絲綢,而且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和香料、藥材、寶石等進口貨物。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主要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許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
——摘編自李慶新《海上絲綢之路》
材料二 從出現伊始,絲綢之路就始終主宰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它仿佛是一條無形的紐帶,將沿途的一個個亞歐文明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斷地發生劇烈碰撞,最終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摘編自[英]彼得·弗蘭科潘《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主旨 材料一介紹了唐朝海上絲綢之路的概況。材料二闡述了絲綢之路的影響。
思考:
(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海上絲綢之路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興盛的原因。
試答: 特點:以東南沿海港口為起點;貿易范圍較廣;出口貨物以手工業品為主;進口貨物以原料、貴重奢侈品為主。原因:地理環境優越;商品經濟繁榮,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指南針的發明和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統治者推行開明的對外政策和重視海外貿易。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文明交流方面歸納絲綢之路帶來的影響。
試答: 絲綢之路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使得不同地區經濟文化交往聯系密切;促進了物種傳播和人口流動;推動了科學技術交流與發展。 
歷史解釋——古代絲綢之路興起的原因
(1)軍事外交:在古代,軍事外交構成歷朝對外遣使的主要意圖,兩漢派出的使節幾乎全部肩負軍政使命,正是這種軍事外交推動了“鑿空”西域的偉業。
(2)商業訴求:早在張騫西行之前,沿河西走廊、天山南北路的貿易通道就已存在,中原絲織品西傳甚早。張騫通西域后,從長安到中亞、西亞的使節、商賈往來不絕。
(3)傳道弘法:在絲路上,既有外域高僧沿絲路來華傳教,如鳩摩羅什、菩提達摩等;也有中土高僧西行取經,如東晉法顯和唐代玄奘;還有中土佛徒異域傳道,如東渡日本的鑒真。
家國情懷——絲綢之路的當今意義
(1)文化意義:把古代的中華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羅馬文化等聯系起來,對當今世界各國間的文化交流有著重要的研究、借鑒意義。
(2)經濟意義
①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利于拓展中國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空間,推動西部經濟發展。
②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利于西部地區更好地發揮區位、資源優勢,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實現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的平衡發展。
(3)民族意義:絲綢之路有利于密切中國漢族與沿線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對維護民族團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4)學術研究意義:絲綢之路作為典型的世界文化遺產,具有明顯的文化特征和深厚的學術價值。絲綢之路涉及復雜多樣的自然生態系統,這使得它在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等學科都有相當大的研究價值。
家國情懷——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
(1)古代絲綢之路開創性地打通了東西方大通道,首次構建起世界交通線路大網絡。
(2)古代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商品大流通,實現了東西方商貿互通和經濟往來。
(3)古代絲綢之路推動了科學技術的交互傳播,廣泛而又深刻地推動了沿線國家生產進步乃至社會變革。
(4)古代絲綢之路助推了多樣性文化交流,是東西方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紐帶。
歷史解釋——絲綢之路的文化意蘊
(1)絲綢之路是世界文明、文化重新發現之路。絲綢之路為中華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古波斯文明等的呈現、傳播與交流提供了一個巨大舞臺,使世界各地人們首次將其所創造的各類文明形態進行展示與分享。
(2)絲綢之路是人類社會各種文明形態開放交流之路。從自然地貌來看,人類各種文明形態,如采集文明、漁獵文明、游牧文明、農耕文明、海洋文明等都在絲綢之路上發生、發展、沖突、交流。從物質財富的創造和交流來看,人類的各種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生活用品等都在絲綢之路上得以展示。不同文明形態不斷向外輻射,相互影響,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及風俗習慣。
(3)絲綢之路是人類物質文明相互流通之路。絲綢之路上的物質交流主要有三類:一是滿足人類生存延續需要的物質交流,以糧食、茶葉等作物為主;二是人類創造的、體現人類意識及觀念的物質交流,如陶瓷器、青銅器、絲綢等;三是滿足人類精神及審美需求的物質交流,如玉器、瑪瑙等。
(4)絲綢之路是人類語言媒介交匯傳播之路。除漢語及今天還在使用的亞歐文字外,吐蕃、回鶻、突厥、摩尼、蒙古、古波斯等民族或國家的語言文字均在絲綢之路上出現并交流。絲綢之路語言媒介的交流,也不斷豐富與充實著漢字及漢語的書寫表達習慣,如將沿絲綢之路輸入的物品大部分冠之以“胡”“番”“西”“洋”等字,這種稱謂極大豐富了漢語的語言詞匯,促進了漢語的進一步發展。
(5)絲綢之路是人類觀念信仰開拓延展之路。多種宗教在絲綢之路上興盛。這些宗教的相互傳播、沖突與融合,使得人類的各種信仰的觀念、形態等得以展開,從而使絲綢之路沿線人們的精神信念得以塑造。
(6)絲綢之路是人類藝術展示、傳播、交流之路。幾乎人類所創造的各類藝術,如陶瓷、青銅器、繪畫、雕塑、建筑、書法、音樂、舞蹈、雜技等,均在絲綢之路上得以展開、交流并相互產生影響。
(7)絲綢之路是人類思想精神融會溝通之路。人類的思想、觀念、精神得以不斷呈現、交流、影響、融合,最終成就了絲綢之路豐厚又全新的文化底蘊。
命題點習題講解
命題點1 古代的商路與貿易
1.[2022天津]下圖中包含了近年打撈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印證( C )
A.世界市場已基本形成
B.海上絲綢之路開辟
C.印度洋貿易往來活躍
D.歐洲早期殖民擴張
解析 由“10世紀后期”可知,該沉船沉沒時間在宋朝,此時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由圖可看出沉船的位置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附近,沉船中發現的貨品有“中東的玻璃器皿”“南亞的珍珠”“中亞的寶石”等,由此可知印度洋貿易往來活躍,C項正確。世界市場基本形成是在19世紀中后期,不符合“10世紀后期”的時間背景,A項錯誤。海上絲綢之路開辟于西漢,B項錯誤。歐洲早期殖民擴張開始于新航路開辟后,不符合“10世紀后期”的時間背景,D項錯誤。
命題變式
2.[2024遼寧鞍山模擬]茶馬古道是中國古代用川、滇茶葉交易西藏馬匹、藥材的一條商貿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肅天水)各置榷茶、買馬司;元代在茶馬古道沿線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馬互市”為主的交通線路定為正式驛路,并設置驛站。據此可知,茶馬交易( A )
A.由政府發揮主導與管理作用
B.強化政府對邊疆地區的垂直管理
C.對重農抑商政策產生沖擊
D.促進了中原與邊疆經濟交流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宋朝在茶馬交易地點設置茶馬機構,元朝在茶馬古道沿線推行土司制度,設置驛站,這些措施體現了政府主導和管理茶馬交易,A項正確;對茶馬交易的管理不能體現政府對邊疆地區垂直管理的強化,排除B項;重農抑商政策是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茶馬交易活動對重農抑商政策沒有產生沖擊,排除C項;材料體現政府主導和管理西南地區茶馬交易,沒有強調中原與邊疆經濟交流,排除D項。
命題點2 古代的商路與文化交流
3.[2021重慶]下圖是分別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國出土的羅馬攪胎玻璃瓶,有學者指出它們是羅馬工匠制作的。這可用于佐證( B )
 埃及出土的羅馬攪胎玻璃瓶(公元1世紀) 大月氏王陵出土的羅馬攪胎玻璃瓶(公元30年) 洛陽東漢墓出土的羅馬攪胎玻璃瓶(公元2世紀)
A.大月氏成為絲綢之路的中心
B.絲綢之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
C.羅馬攪胎玻璃瓶技術沿絲綢之路東傳
D.東漢與羅馬帝國建立了官方直接往來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在埃及以及阿富汗和中國的洛陽都出土了古羅馬的玻璃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埃及、大月氏、洛陽都位于絲綢之路上,說明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B項正確;材料中盡管出現了大月氏的文物,但是并不能說明大月氏是絲綢之路的中心,排除A項;材料只能看出物品的東傳,看不出技術的東傳,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出東漢與羅馬帝國建立了官方直接往來,排除D項。
命題變式
4.[2023河北唐山模擬]我國古代習慣把從西域傳入中原之物冠以“胡”稱。據《資治通鑒》記載,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至咸陽集賢宮,饑餓困頓之際,楊國忠買胡餅獻上。此外,在唐代街市上銷售胡餅的店鋪隨處可見。這反映出( A )
A.文化交流影響社會生活 
B.民族之間的相互交融
C.先進文明強大的吸引力  
D.胡漢差異的逐漸消失
解析 根據材料“我國古代習慣把從西域傳入中原之物冠以‘胡’稱”可知,我國古代中原和西域之間存在文化交流,“胡餅”是從西域傳入中原的一種飲食,通過材料“唐代街市上銷售胡餅的店鋪隨處可見”可知,文化交流影響社會生活,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少數民族文化對中原民族的影響,不能體現相互性,排除B項;古代中原農耕文明和少數民族游牧文明相比較,農耕文明更先進,材料體現的是少數民族文化對中原民族文化的影響,不屬于先進文明對落后文明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胡漢差異的逐漸消失,排除D項。
命題點1 古代的商路與貿易
[2022.6浙江]中華海洋文明源遠流長,海路綿延,聯通中外。下列關于古代中國海外經濟文化交流的認知,不正確的是( D )
A.唐宋以來,“海上絲綢之路”也被稱為“瓷路”
B.宋元時期,海外商運發展,商品遠銷東歐、北非
C.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
D.明清時期,禁止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
解析 明清時期,雖然推行“海禁”政策,但是,“海禁”政策指的是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故D項表述不正確,符合題意。
習題演練
1.[考古證史/2024江蘇泰州階段檢測]如圖為1954年在廣州市橫枝崗漢墓出土的藍玻璃碗。經科學檢測,此文物是鈣鈉成分玻璃,與古代中國生產的鉛鋇成分玻璃不同,應產自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這體現了 ( C )
A.草原絲綢之路的貿易繁榮
B.羅馬的玻璃技術遠超中國
C.海上絲綢之路的經濟交流
D.當時羅馬文化領先于世界
解析  據材料“廣州市橫枝崗漢墓”“與古代中國生產的鉛鋇成分玻璃不同,應產自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朝時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漢朝與羅馬之間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存在經濟交流,C項正確;草原絲綢之路是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小亞細亞或歐洲的商路,與廣州沒有交集,排除A項;材料沒有將羅馬和中國的玻璃技術進行比較,不能說明羅馬的玻璃技術遠超中國,排除B項; 僅根據材料不能得出羅馬文化領先世界,排除D項。
2.[情境創新/2023山東淄博二模]下面為西漢時期引進作物統計表。據此推知,西漢( C )
作物名稱 類別 原產地
胡瓜 蔬菜 印度西北部
胡豆 蔬菜 亞洲西南部、非洲北部
胡蒜 蔬菜 歐洲南部和中亞
胡荽 蔬菜 地中海沿岸、中亞
石榴 水果 伊朗、阿富汗地區
葡萄 水果 歐洲、西亞和北非
A.注重海上絲綢之路交流
B.社會風俗出現顯著變化
C.與西域地區的聯系密切
D.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
解析 根據表格信息和所學可知,西漢時期引進的作物主要來自絲綢之路沿線,基本通過西域傳入中原,這反映了西漢與西域地區的聯系密切,C項正確;材料中西漢引進的作物主要通過陸上絲綢之路,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作物的引進,沒有體現社會風俗,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這些作物的種植面積,排除D項。
3.[2024浙江聯考]有學者指出,在張騫到達中亞前,后來絲綢之路的西段實際上已開通,而張騫的西域“鑿空”使中國的絲綢、漆器、鐵器、皮制品,甚至杏樹、桃樹的種植術都開始向西傳去,而西域的各種特產、奇物、樂舞、宗教等也源源不斷地傳入中原,其中最具希臘化文明特征的就是融佛教精神和希臘造型藝術為一體的犍陀羅藝術。據此可以推知( D )
①陸路取代海路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新橋梁
②希臘化世界故地與絲綢之路有一定的重合
③商路的開辟對促進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
④張騫通西域是絲綢之路發展史上的標志性事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據材料“在張騫到達中亞前,后來絲綢之路的西段實際上已開通……而西域的各種特產、奇物、樂舞、宗教等也源源不斷地傳入中原”可知,張騫到達中亞之前,絲綢之路西段已經開通,說明希臘化世界故地與絲綢之路有一定的重合;同時,西域的特產等傳入中原,說明商路的開辟對促進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張騫通西域打通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系,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是絲綢之路發展史上的標志性事件,②③④正確,D項正確;“取代”說法錯誤,①錯誤,排除A、B、C三項。
4.[2023廣東一模]絲綢的出口是漢朝貿易體系的一部分,除中國外還有五方參加,分別是羅馬、中亞、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非洲,中亞的非漢族趕牲畜人充當了中國貨物的運輸人或向導,中國從中亞取得馬匹和璞玉,最后,將絲綢運到羅馬。材料主要說明( A )
A.沿線眾多國家共建了絲綢之路
B.貿易是開辟絲路的主要目的
C.中國與羅馬有直接的貿易交往
D.絲綢之路溝通了東西方文明
解析 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通過絲綢之路,漢朝與羅馬、中亞、印度、印度尼西亞、非洲直接或間接進行經濟文化的交流。因此該材料主要說明沿線眾多國家共建了絲綢之路,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開辟絲綢之路的主要目的,B項排除;材料反映不出中國與羅馬有直接的貿易交往,C項排除;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以圖證史/2023遼寧錦州期中]下圖是“和田馬錢”,流行于公元1—3世紀的于闐地區(今新疆和田一帶),它采用古希臘的打壓法制成,圓形無孔無廓,正面錢文是漢文篆體字,背面是馬或駱駝的圖案并環以怯盧文(古印度文字),以“銖”為計重、記值單位。該錢幣的發現,反映了當時( B )
A.于闐全面推行了中原幣制
B.絲路貿易促進了文明的交流
C.篆體漢字盛行于西域地區
D.漢朝與歐洲建立直接聯系
解析 由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于闐地處絲綢之路沿線,公元1—3世紀在此處流行的錢幣具有中西融合的特色,說明絲路貿易促進了文明的交流,B項正確。
6.[2024江西鷹潭階段檢測]“鹽馬貿易”是宋朝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一種貿易形式,宋朝以鹽、銀、絲綢等商品大量換取西南地區出產的優良馬匹,用于北方戰備。“鹽馬貿易”體現了( B )
A.西南少數民族漢化加深
B.內地與西南經濟的互補性
C.宋朝民族政策的靈活性
D.西南絲綢之路開創發展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宋朝輸出少數民族地區需要的鹽、銀、絲綢等商品,換取優良馬匹用于北方戰備,雙方互通有無,這體現了雙方經濟的互補性,B項正確;“鹽馬貿易”反映的是民族之間的經濟聯系,而不是少數民族的漢化程度,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鹽馬貿易”,看不出民族政策的靈活性,排除C項;西南絲綢之路的開創是在漢代,排除D項。
7.[2023重慶三模]中國古代有大量外來的農作物傳入并推廣種植。秦漢到唐宋時期傳進來的農作物基本上都帶有“胡”字,例如胡蘿卜、胡椒、胡瓜等;宋到明清時期傳入的農作物基本上都帶有“番”或者“洋”字,例如番薯、番茄、洋芋等。外來農作物命名的變化反映了( C )
A.精耕細作農業模式的發展
B.民間對外來事物接受態度不同
C.對外貿易路線的重要變化
D.西方殖民侵略不斷加深的影響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中國古代外來農作物的名稱從秦漢至唐宋時期的帶有“胡”字變為宋到明清時期的帶有“番”或者“洋”字。結合所學可知,秦漢到唐宋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路線是陸上絲綢之路,外來農作物多經西域傳入,因此帶“胡”字;宋到明清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外來農作物多從海上傳入,因此帶“番”或者“洋”字,材料中的變化從側面反映了對外貿易路線的重要變化,故選C項。精耕細作農業模式的發展與外來農作物命名的變化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外來農作物命名的變化反映不出民間對外來事物態度的差異,排除B項;材料與西方殖民侵略無關,排除D項。
8.[2024江西宜春階段檢測]為了打破波斯對傳統絲綢之路的貿易壟斷,西突厥決定將生絲直接銷售給西方的拜占庭人。由于波斯的貿易壟斷,拜占庭人也經常苦于高價獲取絲綢等東方物資。雙方遂互派使團,建立聯盟關系,開辟了新的貿易通道。據此可知( A )
A.商貿競爭拓展了絲綢之路的支線
B.商業危機導致了世界市場的形成
C.拜占庭人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D.西突厥人揭開了世界交流的序幕
解析 波斯對商路的貿易壟斷促成了拜占庭和西突厥之間的聯盟,從而開辟了新的貿易通道,這說明商貿競爭拓展了絲綢之路的支線,A項正確;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兩次工業革命導致世界市場形成,排除B項;“保證了”說法絕對,排除C項;西突厥人的做法有利于絲綢之路的新發展,但是“揭開了世界交流的序幕”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
9.[考古證史/2024北京昌平區測試]以下考古成果與歷史解釋對應準確的是( D )
考古成果 歷史解釋
A 四川西昌發現王莽時期的一處窖藏,出土銅錠4塊和鑄造貨幣的錢范5塊。 漢代西南地區商品經濟發達。
B 湖北荊州西漢墓出土的“南郡簿”記載,南郡“免老”(對老人免征稅役)人數共2 966人。 漢代推行輕徭薄賦政策。
C 敦煌出土的部分唐代借貸文書上有擔保物和擔保人的記載。 唐朝時開始出現實物借貸。
D 中國新疆和中亞地區考古發現一批7—8世紀粟特(西域古政權)鑄造的圓形方孔錢幣,上有“開元通寶”等漢字。 絲綢之路推動中原文化傳播。
解析 依據材料“中國新疆和中亞地區考古發現一批7—8世紀粟特(西域古政權)鑄造的圓形方孔錢幣”可以看出,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原文化的傳播,D項正確;材料“出土銅錠4塊和鑄造貨幣的錢范5塊”反映的是西南與中原之間有交流,排除A項;依據材料“免老”能夠得出針對老人的賦役政策,但不能得出漢代推行輕徭薄賦政策,排除B項;僅依據材料“敦煌出土的部分唐代借貸文書上有擔保物和擔保人的記載”不能得出唐朝開始出現實物借貸,排除C項。
10.[2024安徽聯考]揚州城內出土有宜興窯、越窯、定窯、鞏縣窯、壽州窯、景德鎮窯等全國各地名窯燒造的瓷器,同時揚州城還有諸多波斯釉陶等外來器物及外國人的墓葬。這主要得益于( D )
A.揚州是重要的制瓷中心
B.海上絲綢之路延伸
C.北方戰亂導致人口南遷
D.社會經濟不斷發展
解析 材料一方面反映了國內經濟的交流,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中外經濟交流,這都得益于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D項正確。
11.[2023湖北荊荊宜三校聯考,14分]【茶馬古道與治邊政策】
材料一 通過以茶易馬,即所謂“茶馬貿易”,中原獲得了緊缺的馬匹,西北少數民族所需茶葉依賴中原地區供給,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央王朝因茶葉而掌握了“華夏邊緣”地區的命脈。從唐代開始,歷代統治者都積極采取茶馬治邊政策。唐肅宗開創了政府茶馬交易的先河。北宋則在成都、秦州(今甘肅天水)等地置榷茶和買馬司以管理茶馬互市。明代厲行茶馬治邊政策,把這項政策作為統治西北地區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中寫道:“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羌馬與黃茶,胡馬求金珠”。足見當時茶馬交易市場的興旺與繁榮。
材料二 茶馬古道源于中國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繁于明清,二戰中后期最盛。公元7世紀,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并于唐初南下,在金沙江上架設鐵橋,打通了滇藏往來的通道。宋元明清各朝政府在西南各地大力開辟驛路,設置驛站,且管理越來越嚴格細致。清末民初,茶商大增。抗日戰爭中后期,茶馬古道成為抗戰大后方主要的國際通道。……歷史上的茶馬古道并不只有一條,它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道路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和附線,地跨川、滇、青、藏,外延至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各國。川藏茶馬古道全長四千余千米,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系必不可少的橋梁和紐帶。
(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歷代政府重視茶馬交易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茶馬古道的特點及歷史意義。(8分)
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中原獲得了緊缺的馬匹,西北少數民族所需茶葉依賴中原地區供給”→商貿上,茶馬交易強烈互補性的客觀需求;根據材料“明代厲行茶馬治邊政策,把這項政策作為統治西北地區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政治上,通過控制茶馬交易,以加強對廣大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根據材料中湯顯祖的詩→經濟上,能大大增加政府收入。第(2)問,第一小問解題思路如下:
特點
第二小問可從古代、近代、現代三個方面分析,古代方面主要從加強民族之間的交往和加強國家對少數民族的管理等方面說明;近代方面根據材料“抗日戰爭中后期,茶馬古道成為抗戰大后方主要的國際通道”→在抗日戰爭中后期是中國對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有利于抗日戰爭的勝利;現代方面根據材料“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系必不可少的橋梁和紐帶”及所學知識→為新中國成立后西南地區的基礎建設提供了重要條件,古道所蘊含的崇高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永恒的精神財富。
答案 (1)主要原因:政治上,通過控制茶馬交易,以加強對廣大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經濟上,能大大增加政府收入;商貿上,茶馬交易強烈互補性的客觀需求。(6分)
(2)特點:歷史悠久;道路眾多,覆蓋面廣;道路狹窄簡陋,交通條件艱苦;是古代我國西南地區陸上交通及外貿的主要通道;受到官民雙方的重視。意義 古代:推動了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和經濟文化交流;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系必不可少的橋梁和紐帶。近代:茶馬古道是抗日戰爭中后期重要的國際通道,對取得抗戰最后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現代:為新中國西南地區的基礎建設提供了重要條件;古道所蘊含的崇高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永恒的精神財富。(8分)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之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
知識點講解
知識點一 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15世紀之前 表現 世界貿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內部和亞歐大陸之間。
近代以來 原因 [1] 新航路 的開辟、西歐各國的殖民擴張。
表現 ①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 ②貿易的擴大促進了[2] 股份公司 的出現和發展,如荷蘭東、西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法國西印度公司等。
影響 客觀上推動了洲與洲之間的貿易,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工業革命后 原因 大規模的[3] 工業化 生產、更快速的交通工具。
表現 ①形成了西歐、北美國家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國家生產和出口[4] 初級產品 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 ②從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世界貿易額迅速增長。
影響 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經濟整體。
20世紀上半期 原因 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的發生。
表現 《[5]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的簽署以及各國圍繞貿易、關稅的談判。
影響 推動著世界貿易的發展。
20世紀下半期 原因 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冷戰的結束以及[6]  世界貿易組織 的成立。
表現 生產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影響 世界貿易突飛猛進。
        15世紀以前的世界貿易不具有全球化意義的原因
(1)地理環境阻隔,15世紀之前的海運尚不具備大規模、遠距離和安全廉價的運輸能力。
(2)一些以海上貿易為基礎的地區性市場網絡建立起來,但是這種連接相當松散,尚未將世界主要地區緊密聯系在一起。
(3)當時生產力水平較低,人們缺乏溝通的技術和橫向交流的驅動力,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受到很大的限制。
知識點二 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1.原因
(1)經濟:買賣雙方以貿易為平臺輸送的各種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迥異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
(2)文化:買賣雙方以直接和間接的渠道呈現各自的知識、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等。
2.表現
茶文化 ①傳播:最初,中國茶主要在中國周邊傳播。16世紀以后,廣泛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 ②影響:中俄之間形成“[7] 萬里茶道 ”,荷蘭許多富裕家庭設有專門的“茶室”,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英國形成了“下午茶”等。
服飾文化 ①17世紀末,中國服裝隨著傳教士傳到法國。 ②18世紀,中國服飾的面料、款式、紋樣等,融入法國服裝設計之中。 ③明治維新后,西服在日本流行。 ④20世紀初,法國設計師設計了中國大袍式系列女裝、“自由”套裝等,奠定了20世紀西方女裝流行的基調。 ⑤中華民國早期,[8] 中山裝 兼具中西服裝的特點。
鐘表文化 ①鐘表誕生于歐洲,大約在16世紀中期經由[9] 澳門 傳入中國內地。 ②到18世紀,中國進口鐘表的數量已經很多。 ③中國人制作的鐘表,其外觀多體現了中國自身的文化特色。
其他 進入20世紀,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動漫、書籍等各國文化產品廣銷世界各地。
         中國茶與茶文化的世界性流動產生的影響
(1)改變各國飲食結構。茶在世界人民飲食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
(2)推動世界經濟發展。中國茶文化在向世界傳播的過程中催生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茶產業,誕生了世界茶葉貿易行業,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
(3)豐富人類文化禮儀。在新產生的茶文化中,東方茶文化較為典型的是日本茶道,西方茶文化較為典型的是英國下午茶。
(4)其他方面:對世界交通、軍事、政治、語言、文學等產生了深刻影響。如茶的內容進入了文學,并與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日益緊密結合,形成了豐富多樣的茶藝術。
情境1 世界貿易發展
1913—1948年世界貿易年均增長率表
時段(年) 世界貿易年均增長率(%)
1913—1929 0.72
1929—1938 -1.15
1938—1948 0
  材料反映了什么現象?分析該現象出現的原因。
答案 現象:反映了20世紀上半期世界貿易發展出現波折,世界市場受到沖擊。原因:兩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經濟危機;冷戰。
情境2 生產的國際分工
西歐的殖民擴張所造成的結果是多方面的、深刻的……美洲和東歐(包括西伯利亞)生產原料,非洲提供勞動力(奴隸),亞洲提供奢侈品,而西歐則在指揮著這些全球性的貿易,并且越來越集中力量于工業生產。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
  材料反映了當時的國際分工具有什么特點?
答案 具有不平等性,建立在西歐國家對亞洲、非洲等地的殘酷剝削之上。
概念
“萬里茶道”
又被稱作“中俄茶葉之路”,是由清代晉商開辟的,它特指中國茶葉經陸路輸出至俄國等國的貿易路徑。“萬里茶道”的開辟是中國對外貿易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不僅將大量茶葉輸入俄國等國,滿足了當地人民對茶葉的需要,更造就了亞歐大陸上不同民族文化間的交融。
情境3 法國絲綢產品的中國元素
16世紀以來,歐洲絲織品廠開始大量設計生產具有中國風格的絲綢產品。身穿長袍的中國人物、雕梁畫棟的樓臺亭閣、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等中國元素,大量出現在法國的絲綢產品中。
——摘編自袁宣萍《17—18世紀歐洲絲綢中的“中國風”》
為什么16世紀以來中國元素會大量出現在法國的絲綢產品中?
答案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中國絲綢大量銷往歐洲;中國文化在歐洲廣受歡迎。
探究點演練及歸納總結
探究1 工業革命與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材料 英國既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也是早期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者。早在19世紀前半期,英國就奉行沒有任何限制的自由貿易政策,而且在19世紀的英國政壇上,大部分政治家都認為自由貿易是國家的命脈。
——摘編自《早期經濟全球化》
材料主旨 材料闡述了英國對全球貿易網的形成發揮的重要作用。
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英國成為“早期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者”的理由。
試答: 推行自由貿易政策;蒸汽機車等交通工具的發明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條件,使世界各地間的聯系更為便捷;率先進行機器大工業生產,需要更廣闊的世界市場和原料產地,使世界貿易的范圍和規模迅速擴大。 
歷史解釋——工業革命對世界貿易的影響
(1)交通運輸:工業革命促使新的交通工具出現,大大便利了國內與國際交通運輸,為國際貿易貨物的運輸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2)國際分工: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和“世界工廠”,大量的生產原料運往歐美國家,而亞洲、非洲、美洲地區成了原料輸出地和商品傾銷地。
(3)貿易理論:國際貿易理論從重商主義變為自由貿易理論,提出國家較少干預國際貿易、國際貿易由市場調控、進行國際分工的理論。
(4)貿易政策:歐美國家較少干預國際貿易,實行自由主義的貿易政策。
(5)貿易規模:工業革命使商品的生產不斷加速,國際貿易中的商品數量不斷增加,商品種類增加,遠遠超過了工業革命前。
歷史解釋——近代以來的全球貿易網
形成原因 ①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 ②直接原因:世界各洲之間貿易的擴大。 ③其他原因: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擴張;科技革命的影響;交通和通信工具的發展;股份公司的推動等。
表現 ①交通路線:陸上仍沿絲綢之路進行貿易,海上航線以大西洋東岸為中心,向西經大西洋至美洲,向東經印度洋至亞洲。至20世紀空中航線開辟。 ②貿易范圍:由古代的亞歐大陸及非洲東海岸擴展到包括非洲、美洲、大洋洲在內的全球。 ③貿易中心:全球貿易中心由亞洲轉向歐洲,歐洲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④交通工具:由古代的馬、駱駝等畜力交通工具和海船等到以蒸汽、汽油等為動力的火車、輪船、汽車、飛機等。 ⑤商品:由以絲綢、香料等為主的奢侈品,到家畜、作物等日常用品,商品數量和種類增多。
探究2 商品的世界性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材料一 茶葉先是在本土形成一定的權力基礎,然后走向征服世界,建立全球帝國的道路。千百年來,茶葉已深刻影響了東亞,尤其是它的故鄉中國及鄰近的日本群島。當歐洲人在這個遙遠的大洲進行交易,第一次注意到茶葉時,這些早期的闖入者看到的就是這些古老且復雜的茶文化。在一段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內,茶葉慢慢地爬上了英國人的餐桌,征服了他們的胃。作為一種亞洲傳統的烹煮出的湯劑,茶葉能如此風光,這得益于它有一種新興的能力:它是一種非常現代的、具有國際性的全球化商品。
——摘編自《茶葉帝國:征服世界的亞洲樹葉》
材料二 鴉片戰爭后……西式服裝……遍布大街小巷。辛亥革命后,中山裝在吸收了西裝等西方元素的基礎上,巧妙融入中國傳統樸實的特征……新式旗袍摒棄了傳統旗袍長袖和過于寬大等特點,吸收了西式女裝窄小、貼身的優點,給中國服飾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摘編自華梅《中國近現代服裝史》
材料主旨 材料一論述了茶葉作為全球化商品是如何征服世界,建立“全球帝國”的。材料二論述了近代中國服飾的變化情況。
思考: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茶葉建立“全球帝國”的原因。
試答: 茶葉是一種具有獨特文化魅力的商品;茶葉歷史發展悠久,在本土已經具有較深的根基;茶葉通過傳統商路已經有較長時間和較大范圍的傳播;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聯系加強;歐洲人的早期殖民擴張和海外貿易。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近代服飾的變化。
試答: 穿著西式服裝越來越普遍;傳統服飾借鑒西方服飾的優點實現了革新;從模仿西方服飾外觀到接受西方人的服飾審美觀。 
歷史解釋——國際貿易下文化交流的特征
(1)文化交流與傳播
①商品凝聚文化:商品從產地到消費地,往往帶來產地的生產技術、生產生活方式及不同的語言、風土人情等。
②商人傳播文化:商人的價值觀、所在地區的生活習俗、語言文字等都會隨著商業活動而傳播,同時商人也會學習當地文化,并將這種文化帶回自己國家。
(2)文化創新
①文化本身:國際貿易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動,一方面打破了本地文化的封閉,激發文化創新活力;另一方面,帶來新的文化元素,為文化創新提供突破點。
②現實需要:國際貿易需要相應的文化支撐,為了適應對外貿易需要,有效實現貿易活動,提高商品競爭力,就必須進行文化創新。
(3)文化融合:國際貿易把各國、各地區的利益聯系在一起,拓寬了人們的視野,有利于加強人類文化的融合,促進全球意識產生。
唯物史觀——文化交流國際化的意義
對文化發展 ①各民族文化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借鑒,博采眾長,促進本民族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②可以推動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強本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③推動文化的全球化和多樣性。
對經濟發展 ①可以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實現經濟上的互利共贏。通過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偏好,增加商品的文化價值,強化貿易競爭力。 ②國際貿易需要商人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塑造商人開拓、進取、誠信等商業精神和商業理念,可以增強商人的凝聚力。
對國際政治 通過文化交流,可以促進國家間的相互理解,減少隔閡,增進共識和友誼,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家國情懷——中國改革開放對世界貿易的影響
(1)開放的中國市場吸引全球跨國公司投資設廠。
(2)跨國公司在華實現從產品分工到要素分工的國際化。
(3)“中國因素”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的重要動力。
(4)中國的消費市場為跨國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國際市場。
(5)中國開放新格局為全球貿易合作與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
歷史解釋——文化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
(1)提升貿易競爭力:商品是文化的載體,同時又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現出來,商品的文化價值高可增加商品的價值,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偏好,提高其競爭力。
(2)增強商人凝聚力:國際貿易需要商人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這就需要共同的文化信念和文化精神來凝聚商人群體,塑造開拓進取、誠信等商業精神和商業理念。
命題點習題講解
命題點1 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1.[2023海南]原產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誤稱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為貴,在中美洲部分地區可可豆一度被當作貨幣使用,16世紀后傳播到歐洲。隨著可可樹被廣泛引種以及可可豆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的不斷改進,19世紀后半葉,巧克力成為大眾化商品。引起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C )
A.新航路開辟促進物種交流
B.歐洲的商業格局發生變化
C.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驅動
D.世界殖民體系的初步形成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可可樹被引入歐洲廣泛種植,經過工業革命,可可豆的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不斷改進,巧克力逐漸成為大眾化商品,由此可看出新航路的開辟和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逐步形成,市場的擴大以及利益的驅動促使可可豆由奢侈品逐漸轉變為大眾化商品。綜上可知,引起材料中變化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驅動,故C項正確;新航路開辟使可可樹被引入歐洲并得以廣泛種植,但無法解釋19世紀后半葉巧克力成為大眾化商品的原因,排除A項;商業格局發生變化指的是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這無法解釋引起材料中變化的原因,排除B項;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不是引起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排除D項。
命題變式
2.[2024福建漳州一模]《共產黨宣言》指出:“由于需要不斷擴大產品的銷路,資產階級就不得不奔走全球各地。它不得不到處鉆營,到處落戶,到處建立聯系。資產階級既然榨取全世界的市場,這就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B )
A.出現的前提條件       B.形成的內在動力
C.產生的重大影響       D.今后的發展趨勢
解析 據材料可知,《共產黨宣言》指出,資產階級需要不斷擴大產品的銷路,在世界各地進行擴張和貿易,把不同國家和地區卷入世界市場,這推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因此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內在動力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B項正確。
命題點2 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3.[2023江蘇,12分](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紀,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西方商船來到中國,以絲綢為載體的中國服飾文化逐漸被歐洲人了解。一些英國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軟舒適的刺繡服裝。幾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凡是略有規模的英國貴族豪宅中,至少有一個房間是用精美的中國絲綢墻布來裝飾的。而當來自東方的紡織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時,歐洲工匠開始設計、生產帶有中國元素的紡織品,在模仿中國服裝款式時通常會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縫制方法。當時有些歐洲藝術家在接觸到中國紡織品后,從中汲取了靈感,開始自由表達自己的奇思異想。
——摘編自劉海翔《歐洲大地的中國風》
材料二 晚清時期,大量的舶來品進入中國,西方服飾在沿海商埠隨之出現,有些中國人開始穿西服。民國政府在1912年頒布《服制條例》,規定標準禮服以西服為主,后來各地出現了不少西服店。當時的北京,雖然作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襯衣、針織衫、西褲等已逐漸得到推廣。社會上也有反對易服的聲音,認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報》上發文反駁:“歐化逐漸東開,國人多喜穿西裝,取其穿之能有活潑的氣象與振作的態度,而且便捷無拖沓。”與孫中山有關的中山裝,其設計受到西服的影響,但衣領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編自王建朗、黃克武《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
(1)據材料一概括中國服飾在近代歐洲傳播的基本情況,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歷史背景。(8分)
(2)據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國傳播的特點。(4分)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由“一些英國女性穿上了……刺繡服裝”可知,英國女性穿著中國服飾;由“歐洲工匠開始設計……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縫制方法”可知,歐洲工匠設計帶有中國元素的紡織品,模仿中國服裝款式;由“當時有些歐洲藝術家……開始自由表達自己的奇思異想”可知,歐洲藝術家從中國紡織品中汲取靈感。第二小問根據“17—18世紀”這一時代背景并結合所學,從新航路開辟后東西方航路的開通、近代商品貿易的發展以及西方傳教士傳播中國文化等角度分析即可。第(2)問,根據“西方服飾在沿海商埠隨之出現”“當時的北京……已逐漸得到推廣”→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根據“民國政府在1912年頒布《服制條例》……后來各地出現了不少西服店”→政府頒布條例進行推廣;根據“有些中國人開始穿西服”“社會上也有反對易服的聲音”“有人在《申報》上發文反駁”→人民態度兩極分化;根據“與孫中山有關的中山裝……衣領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中外服飾元素相結合。
答案 (1)基本情況:英國女性穿著中國服飾;歐洲工匠設計帶有中國元素的紡織品,模仿中國服裝款式;歐洲藝術家從中國紡織品中汲取靈感。歷史背景:新航路開辟,東西方航路開通;近代商品貿易發展;西方傳教士傳播中國文化。(8分)
(2)特點: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政府頒布條例進行推廣;人民態度兩極分化;中外服飾元素相結合。(4分)
命題變式
4.[2023山西調研]近代以來,茶葉通過東印度公司遠銷英國,英國人用茶葉這種舶來品搭配茶點與改良過的陶瓷茶具,創造了內涵豐富、形式優雅、享譽世界的英式下午茶。中國開埠以后,英式下午茶這種飲食形式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所接受,豐富了近代以來國人的社交活動。材料意在強調( C )
A.文化價值是茶備受歡迎的主因
B.經貿活動是文化傳播的首要方式
C.文化在互鑒交流中得到了發展
D.茶文化得到全球民眾的廣泛接受
解析 據材料可知,中國的茶葉遠銷英國后,與英國文化融合進而發展出英式下午茶文化,而這一新的社交形式又傳回中國,為人們所接受,并影響中國的社交活動,這體現出文化在互鑒交流中得到發展,故選C項;材料并未強調茶備受歡迎的原因,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經貿活動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不能得出經貿活動是文化傳播的首要方式的結論,排除B項;僅由材料無法得出茶文化“得到全球民眾的廣泛接受”,排除D項。
命題點2 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1.[2021福建,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彩瓷一般分為釉上彩和釉下彩兩大類。明代最著名的彩瓷屬于釉下彩,清代出現了粉彩、琺瑯彩等新型的釉上彩瓷。琺瑯器制作技術約在元代從西亞傳入,明清時期的琺瑯器在制作過程中吸收了中國青銅器、瓷器工藝的一些制作特點,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工藝品。清代出現了畫琺瑯、鏨胎琺瑯等新型產品,不少還繪有西方神話故事。到了18世紀,通過日益頻繁的中外貿易,中國商品尤其是工藝品被不斷輸往歐洲。
——摘編自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等
材料二 17—18世紀,以中國商品為代表的亞洲奢侈品涌入歐洲,很多歐洲貴族和富裕家庭以使用中國產品和效仿中國生活習俗為時尚。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英國的制造商和工匠們積極尋求仿制東方奢侈品的方法,他們對來自亞洲的商品進行研究,吸收其特點并加以改造,進而制造出了全新的、為市場所追捧的、
具有英國風格的產品,白棉布印花工、制陶工和油漆匠是其中最具活力的創新群體。這類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新消費品已然成為不列顛的代名詞。從18世紀后半期開始,一股“盎格魯熱”出現了,這是一波針對英國新式商品的熱潮。
——摘編自[英]馬克辛·伯格《奢侈與逸樂:18世紀英國的物質世界》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代琺瑯彩瓷生產的特點。(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8世紀后半期英國“新式商品”的形成過程,并分析“盎格魯熱”的影響。(10分)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世界近代史上東西方文明交往的現象,談談你的認識。(4分)
解析 第(1)問,由“明清時期的琺瑯器在制作過程中吸收了中國青銅器、瓷器工藝的一些制作特點”及所學知識可歸納出注重技術的傳承與創新;由“清代出現了畫琺瑯、鏨胎琺瑯等新型產品,不少還繪有西方神話故事”可歸納出產品風格與品種豐富多樣;由“通過日益頻繁的中外貿易,中國商品尤其是工藝品被不斷輸往歐洲”可歸納出適應海外市場需求。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英國的制造商和工匠們積極尋求仿制東方奢侈品的方法”“進而制造出了全新的、為市場所追捧的、具有英國風格的產品”說明英國“新式商品”的形成過程。第二小問,可從對英國工業革命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及英國殖民擴張等方面的影響進行分析。第(3)問,從文明交流的過程、結果、方式等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 (1)注重技術的傳承與創新;產品風格與品種豐富多樣;適應海外市場需求。(6分)
(2)過程:從仿制、改造以中國奢侈品為代表的亞洲商品到實現創新,制造出英國的新式商品。影響:帶動了英國的產業技術創新,為工業革命的發生、發展創造了條件;推動世界市場(世界體系)的形成;客觀上助推了英國的殖民擴張。(10分)
(3)認識:文明交流是相互作用的過程,東西方文明都對彼此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文明交往應該在平等基礎上互動互鑒。(4分)
2.[2020山東,15分]咖啡館的歷史,既是一部經濟史,也是一部社會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1652年,倫敦出現了英國第一家咖啡館。
17世紀中后期,咖啡館在英國扎下了根。在當時倫敦任何一家賓客盈門的咖啡館里,常見的場景是:各色人等匯集于此,抽煙、讀報,談論商業和貿易,傳播小道消息,爭論國家大事,評判王室顯貴的品行舉止。
18世紀中葉以后,倫敦的咖啡館出現了新的變化。輝格黨人愿意光顧“斯米納”等咖啡館,托利黨人則經常聚會于“懷特”等咖啡館,經紀人喜歡聚集于“喬納森”咖啡館,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騎士團圣殿附近的咖啡館。尋常百姓逐漸成為咖啡館社交場所的邊緣化群體。19世紀40年代前后,滿足貧窮工人需要的咖啡攤應運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國重要的飲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為商品進口到歐洲。1658年9月23日,倫敦報紙上第一次出現了茶的廣告。不久,茶逐漸走進英國咖啡館,但直到17世紀末,飲茶在英國仍然是一個新鮮事物。18世紀英國的茶葉需求量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英國人對茶的熱愛超過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國家。在整個18世紀,咖啡館都是提供茶飲料的主要場所。
——摘編自[英]馬克曼·艾利斯《咖啡館的文化史》等
(1)編寫一幕發生在17世紀倫敦咖啡館內的人物對話場景。(7分)(要求:先寫出對話主題,主題要緊扣英國當時政治或經濟領域的重大事件;對話內容要圍繞主題展開,觀點明確;對話過程完整,邏輯清晰。)
(2)結合英國咖啡館的變化,說明咖啡館的歷史是一部“經濟史”。(8分)
解析 解答本題時,要結合宏觀的時代背景加以分析。第(1)問,要求編寫人物對話場景,需注意題目要求,選取英國當時政治或經濟領域的重大歷史事件設計對話,如可選取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等。第(2)問,結合英國咖啡館的變化,可從咖啡館的變化與世界經濟發展的聯系、與英國國內經濟發展的聯系等角度進行解讀說明。
答案 示例:(1)主題:王權受到真正限制了。
時間:1689年
地點:倫敦某咖啡館
約翰遜:哈哈哈,好消息!
亨利:什么事這么高興?
約翰遜:《權利法案》頒布啦!
亨利:這有啥高興的?不就是又頒布了一部法律嗎?
約翰遜:《權利法案》可不是普通的法律!王權受到真正限制啦!
亨利:啊?趕緊說說,到底怎么受到真正限制啦?
約翰遜:國王不能在和平時期維持常備軍;國王征稅必須要經過議會同意;國王不經議會許可,不能隨意廢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執行;等等。
亨利:看來王權真的受到限制了,那是不是就確立了議會主權?
約翰遜:是的。從此以后,王在法下。
亨利:我明白了,這部法律重新界定了國王和議會的關系,國王的議會從此變成了議會的國王。
約翰遜:說得對,這叫作君主立憲制,看來咱們英國必將會獲得更好的發展。可喜可賀!
亨利:哈哈哈,一部法律保住了革命成果,又把王權給限制了,好啊!日子有奔頭嘍。(7分)
(2)隨著歐洲國家海外貿易發展和對外殖民擴張,世界市場逐漸擴大,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和交流加強,茶葉進入英國咖啡館并且銷量不斷增加,飲茶從一個新鮮事物逐漸變成英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4分)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英國社會階層出現新的分化,咖啡館逐漸由開放的、面向各階層的消費場所發展為專門的、面向特定階層或群體的消費場所。(4分)
習題演練
1.[2024江西吉安開學考]新航路的開辟及歐洲人的殖民擴張,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發展。為適應世界性貿易的需要,西歐各國相繼建立了經營某一地區貿易的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銀行以及信貸、匯兌等金融業務迅速發展。這種股份公司( A )
A.推動了西歐的社會轉型
B.是自由主義思想的體現
C.促進世界市場最終建立
D.公平參與國際商業貿易
解析 為了便于殖民擴張,西歐各國相繼轉變了商業經營方式,這進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場,加快了西歐資本的原始積累,有利于推動西歐的社會轉型,A項正確;材料中的股份公司很多是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的,無法體現自由主義思想,排除B項;世界市場最終建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后,西方組建的股份公司,擁有貿易壟斷權,享有國家給予的政治、經濟、軍事上的特權,排除D項。
2.[2023安徽宣城模擬]近代中國與東南亞地區出現了巨大的“商品流”“移民流”和“匯款流”。以絲棉貿易為主的互補型商品流通使西南地區與這一地區形成了一個絲棉貿易圈。基于地緣經濟基礎上的移民網絡及其衍生而來的華僑匯款則成為密切東南沿海地區與這一地區經貿聯系的紐帶。這主要反映了中國與東南亞地區( B )
A.經濟合作發展迅速      B.經濟貿易聯系密切
C.合作機制日益完善      D.產業互補特色明顯
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近代中國通過“商品流”“移民流”和“匯款流”加強了與東南亞地區的經濟貿易聯系,B項正確。
3.[2023湖北襄陽月考]新航路開辟之前,歐洲對外貿易主要由冒險商人采用人背馬馱的形式販運東方的奢侈品;在新航路開辟后,大型商船隊從事的大規模海上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形式。這一轉變( B )
A.預示著工業資本的崛起
B.擴大了世界市場的范圍
C.使商人獲得貿易主導權
D.推動了蒸汽動力的普及
解析 新航路開辟后,“大型商船隊從事的大規模海上貿易”擴大了世界市場的范圍,故選B項;材料體現的是國際貿易中交通運輸方式的變化,與工業資本無關,排除A項;貿易及交通運輸方式的轉變不能說明商人獲得了貿易主導權,排除C項;“蒸汽動力的普及”是在工業革命后,排除D項。
4.[2023廣東韶關二模]17世紀,晉商開辟了從福建武夷山向北出發,穿過蒙古地帶,經由西伯利亞往歐亞大陸腹地的萬里茶道。茶道沿線的碼頭、鏢局、客棧、飯莊、貨場、會館、騾馬舟船、搬運行幫、票號等蓬勃發展。這表明,萬里茶道的開通( C )
A.導致了晉商對萬里茶道的壟斷
B.打破了清政府的閉關自守政策
C.推動了跨國貿易產業鏈的發展
D.見證了中俄間友好交往的歷史
解析 據材料“茶道沿線的碼頭、鏢局、客棧、飯莊、貨場、會館、騾馬舟船、搬運行幫、票號等蓬勃發展”可知,晉商開辟的萬里茶道助推了茶道沿線地區貿易產業鏈的發展,故選C項;材料體現晉商開辟了萬里茶道,而非壟斷,排除A項;鴉片戰爭后,清朝的閉關自守政策被打破,排除B項;材料并未強調中俄之間的友好交往,排除D項。
5.[2023遼寧丹東期末]17—18世紀,中國商人在海外貿易中主營的瓷器等商品引發了歐洲精飾藝術中的“中國風”。他們從中國的裝飾紋樣中尋找靈感,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出一種典雅、華麗、充滿異國風情的裝飾風格。這種“中國風”的形成主要體現了( C )
A.西學東漸的趨勢       B.全球貿易網形成
C.商品的文化價值       D.殖民擴張的影響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中國商品在歐洲掀起了“中國風”,說明商品貿易帶動文化傳播,這體現了商品的文化價值,C項正確。材料強調中學西漸,而不是西學東漸,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全球貿易網形成,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殖民擴張的影響,排除D項。
6.[2023廣州三模]18世紀中期以后,下午茶逐漸成為英國人的生活習慣。之前,英國人的食物以肉類為主,現在則以面包等茶點為主,輔以少量的肉類。下午茶進入英國人的生活之后,晚飯推遲到了19點以后。這主要反映了( B )
A.工業化時代奢靡風氣的盛行
B.不同飲食文化的交流融合
C.英國的茶葉消費量迅速增加
D.普通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下午茶成為英國人的生活習慣,結合所學可知,飲茶風俗起源于中國,因此材料反映了不同飲食文化的交流融合,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英國人生活習慣的變化,不能得出奢靡風氣的盛行,排除A項;根據材料無法得出英國茶葉消費量的變化,排除C項;僅由英國人生活習慣的變化無法得出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況,排除D項。
7.[2023浙江期中]清朝內務府做鐘處承造的更鐘,把我國傳統夜間計時的“更”與西方計時的“時”“分”有機結合起來,并能根據節氣的變化調整“更”的長短,符合傳統計時習慣。這反映了( C )
A.西方計時手段改變了中國計時習慣
B.清朝計時習慣落后于西方
C.國人借鑒西方且保留自身文化特色
D.中國文化融入世界市場
解析 根據材料“把我國傳統夜間計時的‘更’與西方計時的‘時’‘分’有機結合起來”可知,借鑒西方計時手段;根據材料“根據節氣的變化調整‘更’的長短,符合傳統計時習慣”可知,考慮中國傳統習慣。綜上所述,這反映了國人借鑒西方且保留自身文化特色,故選C項。西方計時手段改變了中國計時習慣與材料“符合傳統計時習慣”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將清朝計時與西方計時進行比較,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中國向西方學習,體現不出中國文化融入世界市場,排除D項。
8.[2024江蘇徐州期末]下圖是法國設計師設計的女裝。左、中、右三款分別受到希臘古典文化、俄國芭蕾舞文化、中華文化的影響。這類服飾是( D )
A.西方文化侵略的反映
B.歐洲文明衰敗的結果
C.古典主義盛行的表現
D.文化國際交流的產物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法國時裝在設計之時受到希臘、俄國、中國文化的影響,展現了文化國際交流的成果,D項正確。中華文化不屬于西方文化,排除A項;文化交流的出現是文明存在差異性的結果,不是文明衰敗的結果,排除B項;古典主義是從古希臘羅馬文化里面吸取藝術形式和題材,與俄國文化、中華文化無關,排除C項。
9.[2023天津三模]在17世紀的荷蘭,大量精美的商業地圖刊印出版,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喜愛地圖以及收藏地圖,經常把地圖掛在房間里或是建筑物莊嚴的大廳里,就像他們用繪制有當地以及海外題材的畫來做裝飾品一樣。這反映出( B )
A.地圓學說深入人心
B.海外貿易發展影響社會風尚
C.殖民擴張競爭激烈
D.商業格局變化推動荷蘭崛起
解析 17世紀的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海外貿易十分興盛,對社會風尚產生了影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喜愛地圖、收藏地圖,B項正確。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的成功進一步驗證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推動該學說深入人心,A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當時殖民擴張競爭的情況,C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商業格局變化,D項錯誤。
10.[2023廣東韶關二模]18世紀以來,西歐“潘趣酒文化”盛行。人們喜歡用定制于中國、有十三行場景等紋飾圖案的巨型潘趣碗(下圖)盛放調制好的酒。“潘趣酒文化”的盛行反映了( D )
A.西歐殖民范圍不斷擴大
B.明清對外貿易繁榮興盛
C.啟蒙思想得以廣泛傳播
D.中西文化的交流與雜糅
解析 據材料“人們喜歡用定制于中國、有十三行場景等紋飾圖案的巨型潘趣碗盛放調制好的酒”可知,西歐“潘趣酒文化”體現了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故選D項;材料并未涉及西歐的殖民擴張情況,排除A項;題干時間是“18世紀以來”,此時中國處于清朝統治時期,不涉及明朝,排除B項;材料只能體現中西文化交流,并不涉及啟蒙思想,排除C項。
11.[情境創新/2023北京房山區模擬,9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①花神芙羅拉(壁畫)     ②鎏金銀壺
①出土于意大利龐貝古城,花神穿著的絲綢衣服來自中國的漢王朝。
②出土于寧夏固原北周墓,來自波斯薩珊王朝,圖案取材于古希臘神話。
材料二 15—17世紀,一些歐洲商船上就載有關于中醫的資料特別是針灸的手稿,如1671年波蘭人卜彌格的《中醫的秘密》。該書不僅介紹了中醫理論,還繪有針灸穴位圖,是最早以繪圖形式向歐洲介紹針灸的著作。1676年,荷蘭人布紹夫根據自己被中國醫生用艾灸治愈痛風的經歷,出版著作《痛風論集》介紹艾灸治療痛風,在荷蘭引發了一陣用艾灸治療痛風的風潮。中國針灸及中醫基礎理論逐漸被較為系統地介紹到了歐洲。
材料三 原產自美洲的玉米,明朝時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從西亞、中亞傳入我國西北地區;從南亞傳入我國西南地區;從東南亞傳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國多地都有種植。
大白菜原產自中國。17—18世紀,朝鮮開始引種大白菜,并逐漸成為朝鮮泡菜的主要原料。19世紀,大白菜傳入歐洲,在英國、法國等地試種成功。1875年,在東京博覽會的清政府展臺上,日本人初見大白菜,明治政府花錢買回幾株展品,但試種失敗,直到20世紀初,日本才培育出適合日本本土種植的大白菜,并廣泛種植。當今,大白菜成為日本市場上重要的食材。世界許多國家也都引種了大白菜。
  圍繞材料,結合所學,至少從三個不同角度,簡述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影響。
解析 對材料進行分析可知,材料一涉及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材料二涉及中國醫學對歐洲的影響,材料三涉及中外之間物種的交流。據此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影響、世界各地的物種交流、世界文明的交融與互鑒等角度進行論述即可。
答案 示例 角度1:中華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古代中國漢字、儒學及先進的制度傳到東亞及東南亞地區,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儒家文化圈,推動了當地的文化交流和發展;近代新航路開辟后,世界連成一體,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比如中醫、儒學等傳入歐洲并被吸收借鑒,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3分)
角度2:世界各地的物種交流與傳播,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古代,原產于西亞、中亞、南亞等地的胡桃、胡瓜、胡蔥、胡椒等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番茄等傳向世界各地,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的小麥、大麥以及馬、牛、羊等帶入美洲,原產于中國的水稻、大白菜等也成為世界作物。世界各地動植物的傳播與交流,不僅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還增加了糧食產量,促進了人口增加,改變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3分)
角度3: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與互動推動了世界文明的交融與互鑒。絲綢之路開通后,產自中國的絲綢銷往世界各地,不同地區的文化也不斷交融。如材料中的鎏金銀壺,出土于中國,產自波斯,壺上描繪的卻是古希臘神話;明清時期,借助西洋技法燒造出的琺瑯彩、粉彩瓷器暢銷海外,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世界各地文明的交融與互鑒。(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安市| 迁西县| 水富县| 海城市| 城固县| 鄢陵县| 临漳县| 乳山市| 永嘉县| 鲁山县| 万年县| 宜丰县| 湖州市| 潜山县| 乾安县| 忻州市| 马尔康县| 梧州市| 凌源市| 崇左市| 凌源市| 盐津县| 棋牌| 施秉县| 徐水县| 石棉县| 镇原县| 延庆县| 房山区| 康乐县| 彩票| 安达市| 贵溪市| 连城县| 福建省| 庄河市| 凤庆县| 乌兰察布市| 钟山县| 调兵山市| 巴林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