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3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3份打包)

資源簡介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
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之十月革命、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與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知識點講解
知識點一 十月革命的勝利
一、列寧主義的形成
1.條件
經濟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
政治 [1] 沙皇專制 統治持續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階級 俄國第一代產業工人產生。
組織 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宣告成立,展開了有組織的工人運動。
個人努力 列寧創辦《火星報》,宣傳馬克思主義。
2.標志: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黨的指導思想是“[2] 布爾什維主義 ”,也就是列寧主義。
3.主要內容
帝國主義理論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
國情認識 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
無產階級 革命理論 ①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 ②工人階級要以[3] 暴力 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4.意義: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列寧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
  關于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理論、關于帝國主義的理論、社會主義革命“一國勝利”理論、關于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理論。
二、十月革命
1.背景
兩個政 權并存 [4] 二月革命 勝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的領導人將政權交給臨時政府,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并鎮壓人民的反抗。
指明革 命方向 1917年4月,列寧提出了將俄國革命從[5]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略和策略。
2.過程
(1)占領冬宮:1917年11月7日。
(2)成立新政權: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布推翻臨時政府,成立蘇維埃政權。這次大會標志著蘇維埃政權在俄國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6] 社會主義國家 的誕生。
3.意義
(1)十月革命的勝利是俄國與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劃時代事件。
(2)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
(3)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改變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
(4)從此,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與競爭,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
知識點二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勝利后,國內外的敵對勢力聯合起來,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戰爭的勝利。
3.內容:最重要的是[7] 余糧收集制 ,將農民除口糧、種子糧以外的一切余糧收集到國家手中。
4.影響:余糧收集制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城市饑荒,但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二、新經濟政策(1921年3月開始實行)
內容 ①農業:重心是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通過[8] 糧食稅 等市場機制建立工農聯盟。 ②工業:允許[9] 私營企業 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并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
影響 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三、蘇聯模式
背景 1922年12月,蘇聯成立。1924年,斯大林確立領導地位。
措施 先后實施“[10] 社會主義工業化  ”和“農業集體化”。
成就 到1937年,蘇聯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目標,主要工業部門的產量躍居歐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特點 經濟上表現為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11] 指令性計劃 體制;政治上表現為權力高度集中。
評價 ①積極性:使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 ②消極性: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影響了蘇聯的發展。
        列寧和斯大林向社會主義過渡方式的比較
(1)列寧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經濟,以使蘇俄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這是落后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2)斯大林單純利用行政手段,過分強調生產關系的變革,通過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過渡,造成農業長期落后、國民經濟各部門比例失調。
知識點三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一、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勝利,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
2.表現
地區 國家 概況
東亞 中國 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中國收回漢口、九江的英租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
東南 亞 印度 尼西 亞 ①1926—1927年,印尼共產黨發動反對[12] 荷蘭 殖民統治的民族大起義,遭鎮壓失敗。 ②1927年,蘇加諾等人成立印尼民族黨,采取與殖民當局不合作政策,[13] 民族資產階級 開始掌握獨立運動的領導權。
越南 掀起反抗[14] 法國 殖民統治的斗爭。
西亞 伊拉 克等 爆發反對英法占領的斗爭。
南亞 印度 在甘地和國大黨的領導下,多次發起“[15] 非暴力不合作  ”運動。 ①第一階段(1920—1922年):通過放棄英國人授予的爵位、封號和名譽職位,罷課、離職、抵制法院和立法機關,恢復手工紡織和不買英國布,以及抗稅等手段,與英印當局斗爭。 ②第二階段(1930—1934年):甘地進行“[16] 食鹽進軍 ”。 ③第三階段(1940—1942年):發動要求英國立即撤離的“退出印度”行動。
二、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
1.特點:一戰后非洲多數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尚處于萌芽和醞釀時期,但一些北非和東非國家的民族獨立意識已經覺醒。
2.表現
埃及 ①在華夫脫黨領導下,迫使英國承認埃及為獨立主權國家,但英國保留了在埃及駐軍、控制[17] 蘇伊士 運河、領事裁判權等特權。 ②1922年,埃及宣布為獨立的君主立憲國家,次年頒布第一部憲法。之后,華夫脫黨進行了護憲運動,但未獲完全成功。
摩洛哥 克里姆領導摩洛哥里夫地區人民英勇反抗西班牙和法國侵略軍,一度建立里夫共和國,但最終失敗。
埃塞俄 比亞 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入侵埃塞俄比亞。埃塞俄比亞人民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軍隊一起,擊敗意大利侵略軍,1941年恢復國家獨立。
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與改革
阿根廷 工人在共產黨領導下,舉行了反對外國資本的罷工。
智利 左派力量團結其他社會階層,成立民族陣線聯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勢力上臺。
尼加 拉瓜 1926年,桑地諾帶領游擊隊,與美國扶植的反動獨裁政權展開武裝斗爭。桑地諾的部隊迫使美軍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
墨西哥 卡德納 斯改革 ①背景:1917年[18] 墨西哥憲法 頒布后,進步勢力為維護憲法作出不懈努力。 ②內容:對內推行土地改革,改組國民革命黨,發展教育,限制教會,遏制軍人勢力,確立總統一任制度;對外捍衛國家主權和本國資源,將石油行業收歸國有。 ③影響:引領墨西哥走上現代化之路。
四、意義
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成為影響國際秩序的重要因素。
情境1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的現狀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俄國是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農業人口占全國的4/5。……1901年,西歐資本家控制了俄國工業中最重要的部門,1913年俄國的鋼產量只及美國的1/11,德國的1/8。
——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現代史》
  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
答案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依然是一個工業落后的帝國主義國家。
情境2 列寧無產階級革命理論
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中獲得勝利。
——列寧《無產階級革命的軍事綱領》
  列寧為什么會認為社會主義“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中獲得勝利”?
答案 資本主義在各個國家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情境3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俄國革命的影響
假如沒有戰爭,俄國也許幾年甚至幾十年內不會發生反對資本家的革命。
——列寧
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
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激化了俄國的社會矛盾,加速了革命的到來。
情境4 十月革命的意義
十月革命不僅產生了一種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新的思想意識”,還“深刻影響了戰后數年世界歷史的模式”。俄國不再是西歐資本主義的仿效者,而是世界歷史的引領者。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說明十月革命的意義是什么?
答案 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改變了世界格局。
情境5 列寧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評價
列寧在評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說:“當時所處的戰爭條件下,這種政策基本上是正確的。”
列寧為什么會這樣評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答案 因為這一政策在當時有利于蘇維埃政權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戰勝敵人。
情境6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特點
蘇聯“一五”“二五”計劃期間農輕重產業的增長率(%)
時間 農業 輕工業 重工業
“一五”計劃期間 負增長 90 143
“二五”計劃期間 54 100 139
  根據上表歸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特點。
答案 重點發展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發展緩慢,國民經濟畸形發展。
圖解歷史
蘇聯模式
情境7 20世紀初民族解放運動的背景
(20世紀初)戰爭和革命的年代促發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第一波高潮。
——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
這里的“戰爭和革命”指的是什么?
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
概念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甘地在20世紀20—40年代領導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運動。印度民眾在甘地的倡導和領導下,以和平方式抵制英印當局的機關、法庭、學校,并采取總罷業、抵制英貨、抗稅等非暴力手段進行反對殖民統治的斗爭。主要有四次運動高潮,分別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文明不服從運動、個人文明不服從運動、退出印度運動。
情境8 墨西哥1917年憲法
1910年,墨西哥爆發資產階級革命,雖然美國干涉造成了革命的反復,但是1917年墨西哥仍頒布了資產階級憲法。1917年憲法規定:“一切礦物或存在于礦脈、礦層、礦塊或礦床中構成礦藏之物質……其所有權皆直接屬于國家。”
上述材料體現了墨西哥怎樣的立場?
答案 墨西哥利用憲法維護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并以法律形式保護國家礦產資源,體現了墨西哥維護國家主權的堅定立場。
探究點演練及歸納總結
探究1 十月革命
材料 十月革命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名義、口號和理論體系進行的……但其淵源、性質、風格和命運卻深深地根植于俄國歷史土壤之中。十月革命也許不能稱為經典馬克思主義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基礎上的革命,卻是俄國歷史文化和社會演變的必然產物。
——摘編自王康《十月革命90年:救贖、悲劇與啟示》
材料 主旨 材料闡述了十月革命是俄國歷史文化和社會演變的必然產物。
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十月革命是俄國歷史的“必然產物”的原因。
試答:  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不斷發展;工人階級力量壯大;國內階級矛盾尖銳;無產階級政黨——布爾什維克黨日益成熟;列寧主義的形成和指導。 
歷史解釋——十月革命勝利的原因
(1)客觀原因
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國成為帝國主義各種矛盾表現最集中、最尖銳的國家。
②第一次世界大戰加速了革命的發展,為俄國革命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③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俄國反動軍隊集中于前線,后方薄弱。
(2)主觀原因
①革命得到人民支持,廣大貧苦農民成為革命的同盟軍。
②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及時通過政治、經濟、外交措施來鞏固政權。
③革命軍隊的英勇作戰。
歷史解釋——俄國十月革命的特點
(1)從理論角度看:列寧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創立了無產階級革命首先在一國取得勝利的學說。社會主義革命在經濟相對落后的俄國首先取得了勝利,這就打破了馬克思主義的傳統觀念,通過實踐證明了列寧的學說。
(2)從革命道路看:由中心城市起義發展到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這是由俄國國情決定的。
(3)從革命階段性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緊密相連,形成急劇發展的兩個不同性質、階段的革命。
(4)從革命實現的方式看: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裝暴動奪取政權并取得勝利的方式。
探究2 蘇俄(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材料一 從1921年4月他寫的《論糧食稅》到逝世前口授的《論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寧正是通過新經濟政策探索一條適合俄國國情的特殊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他在1922年初寫道:“新經濟政策并不改變工人國家的實質,然而卻根本改變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法和形式。”……新經濟政策實施后不久,就取得許多令人矚目的成就,列寧滿懷信心地認為,只要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新經濟政策的俄國將會變成社會主義的俄國”。
——周尚文等《蘇聯興亡史》
材料二 1925年國民經濟恢復基本完成,蘇維埃國家的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斯大林和聯共(布)中央多數成員認為,應該盡可能加速工業化的速度,特別是要加速發展重工業,“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們應當在十年內跑完這一段距離”。這一宏偉目標果然實現了,1928—1937年蘇聯大工業增長了3.29倍,“它已能夠供給本國經濟和國防所必需的一切技術裝備”。
——摘編自樊亢主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七十年——蘇聯經濟發展史》
材料 主旨 材料一論述了新經濟政策是適合俄國國情的特殊的社會主義建設政策。材料二論述了蘇聯工業化的特點及成就。
思考: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俄國新經濟政策在社會主義建設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變”。
試答:  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從向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直接過渡轉變為逐步過渡。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20世紀20—30年代蘇聯推進工業化的特點及其原因。
試答:  特點:高速度;優先發展重工業。原因:保證蘇維埃國家政治、經濟獨立,應付帝國主義國家侵略陰謀;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后,帝國主義國家準備利用戰爭來擺脫危機,國際局勢更加緊張。 
歷史解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的比較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
特點 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兼有“戰時”與“共產主義”的特色。 是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全面調整,主要是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生產。
向社會主義 過渡方式 直接過渡。 間接過渡。
生產資料 所有制 公有制。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
分配原則 平均主義。 多種分配形式。
經濟運行 機制 絕對計劃調節。 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
作用和實 踐效果 為戰勝國內外敵人提供了物質保障,但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使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并奠定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唯物史觀——蘇俄(聯)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1)歷史經驗
①列寧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生產。
②斯大林實行“計劃經濟”模式,開創新型工業化道路(模式),有利于經濟的穩定發展;有利于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解決重大問題,一度推動了蘇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③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為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鑒。
(2)教訓
①從長遠看,優先發展重工業,影響了農業、輕工業的發展,造成了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②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模式,排斥市場調節作用,挫傷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使經濟發展失去活力。
③犧牲農民利益,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
④政治權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體制的僵化,產生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歷史解釋——歷史因素合力下的蘇聯模式
(1)主觀條件
①黨內在新經濟政策問題上長期存在分歧,并展開了兩條路線斗爭,但都認為社會主義是一種純而又純的社會制度。
②黨內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領導體制,在蘇維埃政權得到穩固和共產黨成為執政黨的同時,黨政機構的擴大引起黨內成分的變化。
③斯大林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急劇放大了個人的優勢和缺陷,他把某一特殊時期采取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固定化、神圣化。
④黨內對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觀念的教條式理解,集中表現在排斥商品貨幣關系、實行公有制和無產階級專政。
(2)客觀條件
①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受到險惡的國際環境的影響,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和戰爭危險的逼近對蘇聯模式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
②十月革命自始就具有雙重目標——通過社會主義道路加快本國現代化進程,縮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蘇聯經濟文化的發展程度,同馬克思設想的那種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所要求的成熟程度存在相當大的距離。
③由于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經濟文化落后,歷史傳統影響十分強大,對蘇聯模式的形成影響最大的是專制制度和封建宗法制。
唯物史觀——蘇聯模式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啟示
(1)一定要堅持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原則,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2)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從本國國情出發。
(3)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農、輕、重按適當比例平衡發展。
(4)制定政策必須考慮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在發展的道路上自我調整和自我完善。
探究3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不少國家建立了無產階級政黨,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或聯合或爭奪,領導了民族解放運動,民族解放運動成為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民族解放運動的浪潮席卷全球,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危機已經開始。
——摘編自《世界史研究》
材料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數十年間以及大蕭條時期,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知識分子和政治活動家們向帝國主義和新殖民主義的意識形態和經濟支柱提出了挑戰。他們接受了一戰后在全球廣泛傳播的思想,包括民族自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反帝國主義……這對剛剛形成的凡爾賽體系形成了猛烈的沖擊。
——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美]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 主旨 材料一闡述了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特點。材料二闡述了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影響。
思考:
(1)根據材料一,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民族民主運動的特點。
試答:  領導力量的多樣性,有無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等;建立無產階級政黨,成為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2)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產生的影響。
試答:  在意識形態和經濟上挑戰了帝國主義;在政治和軍事上打擊了帝國主義,沖擊了凡爾賽體系,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 
歷史解釋——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原因
(1)一戰過程中,英法等殖民國家暫時放松了侵略,使得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政治得到發展,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力量進一步壯大。
(2)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覺醒。
(3)俄國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爭。
(4)一戰后帝國主義列強卷土重來,妄圖通過掠奪殖民地擺脫危機,使宗主國與殖民地矛盾尖銳,直接導致了民族民主運動高潮的出現。
家國情懷——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意義
(1)掀起民族解放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其后,基于民族經濟的發展,在俄國十月革命的感召下,作為對西方殖民統治與侵略的一種反應,現代民族主義以反帝反殖民斗爭、爭取民族解放運動的面貌在亞非拉廣大地區普遍興起,這形成了20世紀第一次民族主義浪潮。
(2)對世界殖民體系的沖擊:亞非拉國家作為20世紀民族主義的主體力量登上國際舞臺,高舉“民族自決”原則,瓦解著世界殖民體系。
(3)對國際秩序的沖擊:亞非拉國家在政治獨立的道路上尋求突破,為以后的經濟獨立、文化獨立開辟道路,成為國際關系中重要的力量。
歷史解釋——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特點
背景上 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的影響,亞洲和拉美一些國家的共產黨在民族解放運動中起到領導作用。
領導力 量上 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民主運動成為主流,出現新的領導階級(無產階級)和政黨。
類型和 發展道 路上 具有多樣性。 ①多數國家由資產階級掌握運動領導權。 ②部分資產階級由向西方學習轉為向蘇俄學習。 ③部分國家無產階級政黨開始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 ④除了革命斗爭、民主改革,還有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斗爭 方式上 從孤立、分散、自發的斗爭方式走向普遍、集中、自覺的方式。
性質上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民主運動帶有鮮明的反法西斯斗爭性質(埃塞俄比亞抗意斗爭)。
影響上 更多國家的民族民主運動取得斗爭成果,推動了亞非拉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加速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
命題點習題講解
命題點1 十月革命
1.[2022湖北]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將俄國皇家瓷器廠收歸國有。該廠在燒制的瓷盤正面加繪紅色的工廠、舉著錘子的工人圖案,在瓷盤背面加繪鐮刀錘子的標記,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標記也被保留下來。兼有兩個時代標記的瓷盤成為國外市場的搶手貨,為新政權積累了外匯。上述做法反映蘇俄( B )
A.輸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對現實的妥協
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藝術與經濟的兼顧
解析 “兼有兩個時代標記的瓷盤成為國外市場的搶手貨”緣于瓷盤帶有時代變化的印記,A項說法不全面,排除;俄國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既堅持蘇維埃的革命理念,又對沙皇統治的傳統予以沿襲,這有助于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迅速穩定社會秩序和贏得國際社會認同,體現了政治需要對社會現實的妥協,B項正確;“打破了外交孤立”由材料無從得出,排除C項;“為新政權積累了外匯”說明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此舉帶有經濟目的,瓷盤兼有兩個時代標記著眼于政治的需要,并非著眼于藝術創新,排除D項。
命題變式
2.[2023北京石景山區期末]艾瑞克·霍布斯鮑姆在《極端的年代:1914—1991》 里寫道:“十月革命對20世紀的中心意義,可與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于19世紀媲美。”這兩次革命可以相“媲美”之處在于( A )
A.都影響了其他地區的民族民主運動
B.都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C.都直接推翻了本國的封建專制王朝
D.都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
解析 法國大革命促進了歐洲民族主義的發展,對歐洲其他地區的反封建斗爭產生了重要影響,十月革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A項正確。十月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社會主義,排除B、D兩項;法國大革命直接推翻了本國的封建專制王朝,排除C項。
命題點2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3.[2023.1浙江]下圖為弗拉基米爾·塞爾羅夫1950年創作的油畫《農民代表訪問列寧》:列寧正專注地聽取和記錄三位衣著破爛的農民的傾訴。農民傾訴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D )
A.俄國十月革命    B.農業集體化
C.蘇聯衛國戰爭    D.余糧收集制
解析 三位衣著破爛的農民代表向列寧傾訴,這最可能與蘇俄國內戰爭勝利后,繼續在農村實行余糧收集制,給農民帶來了傷害有關,D項正確。十月革命的主力是工人階級,A項錯誤。農業集體化和蘇聯衛國戰爭是發生在斯大林時期的歷史事件,當時列寧已去世,B、C兩項錯誤。
命題點3 新經濟政策
4.[2021天津]1918—1921年,為了保衛和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的工農聯盟,經歷了“戰時共產主義”時期的軍事聯盟和新經濟政策時期的經濟聯盟兩個階段。這說明蘇維埃俄國( A )
A.國內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B.意識形態對立正在消失
C.政權擁有新的階級基礎
D.建設道路探索有待突破
解析 蘇維埃政權成立時面臨“內憂外患”,即新生政權與內外敵人之間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新生政權推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即形成工農軍事聯盟,解決了這一矛盾;但內戰結束后,蘇維埃政權繼續推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這引起了人民的不滿,新生政權與農民之間的矛盾成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故政府改為實行新經濟政策,以照顧農民的經濟利益,即形成工農經濟聯盟,故A項正確。
命題點4 蘇聯模式
5.[2023廣東]1932年1月,蘇聯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被新建的重工業、森林工業和輕工業人民委員部所取代。后來人民委員部的數量繼續增加,到衛國戰爭開始時,蘇聯有21個工業人民委員部。這種現象( C )
A.源自衛國戰爭需要
B.導致經濟比例失衡
C.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
D.是引入市場競爭的結果
解析 根據材料“1932年……后來人民委員部的數量繼續增加”并結合所學可知,蘇聯在確立計劃經濟體制的過程中不斷強化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和干預,工業人民委員部正是為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體制而設置的,也是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產物,故選C項。蘇聯衛國戰爭是在1941年6月至1945年5月發生的,排除A項;蘇聯長期實行片面優先發展重工業政策導致經濟比例失衡,與各個工業人民委員部的設立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人民委員部數量增加是蘇聯在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過程中排斥市場經濟和市場競爭的體現,排除D項。
命題變式
6.[2023廣東模擬]1929年,蘇聯最大的鋼鐵廠破土動工,其中有美國公司參與規劃設計,有250名美國人直接參與建設。同期,蘇聯另外兩大鋼鐵廠庫茲涅茨鋼鐵廠、扎波羅熱鋼鐵廠也是美國援建的。這表明當時蘇聯( B )
A.堅持新經濟政策的方向
B.把握機遇解決技術問題
C.沖破了美國的經濟封鎖
D.致力改善國內工業布局
解析 據材料“1929年,蘇聯最大的鋼鐵廠破土動工,其中有美國公司參與規劃設計,有250名美國人直接參與建設……也是美國援建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9年,資本主義國家正處于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蘇聯把握機遇,引進技術和人才,加快國家的工業化建設,B項正確;此時是斯大林執政時期,并沒有堅持新經濟政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蘇聯對美國技術和人才的引進,無法得出美國經濟封鎖的信息,也并不是改善國內工業布局,排除C、D兩項。
命題點5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7.[2023湖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殖民國家曾動用相當數量的軍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殖民國家不再僅僅依賴武力,而是更傾向于運用電影、無線電和報紙來推廣戰時宣傳,鼓勵和邀請非洲人支持歐洲戰爭。這種轉變的主要原因是( B )
A.宗主國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廣泛覺醒
C.現代技術手段的發展
D.世界大戰性質的轉變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非洲民族獨立意識覺醒,殖民國家依靠武力的方式會激起非洲人民的反抗,而采用文化宣傳的方式更加隱蔽,能夠動員非洲人支持歐洲戰爭,故選B項。宗主國殖民控制放松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項;現代技術手段的發展是客觀次要原因,并非材料中現象轉變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世界大戰性質的轉變與殖民國家對非洲人態度的轉變無關,排除D項。
命題點1 十月革命
1.[2022全國卷乙]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連續發表文章,主張只要臨時政府不直接危及群眾利益,就應給予支持;要求放棄無條件反對戰爭的立場,改行對臨時政府施加壓力以迫其開始和談的策略。這個主張得到了黨內大多數人的支持。這表明當時 ( C )
A.臨時政府反對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
B.沙皇殘余勢力仍對革命存在嚴重威脅
C.布爾什維克黨對革命形勢認識尚不明晰
D.國際局勢不利于俄國革命持續深入發展
解析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二月革命后布爾什維克黨內大多數人對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抱有一定的幻想,希望運用和平手段實現革命目標,這表明當時布爾什維克黨對革命形勢的認識尚不明晰,低估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反革命性質,C項正確。從“放棄無條件反對戰爭的立場,改行對臨時政府施加壓力以迫其開始和談的策略”可以看出臨時政府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的立場,A項錯誤。材料未涉及沙皇殘余勢力,B項錯誤。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忙于戰爭,無暇干預俄國革命,這在客觀上有利于俄國革命持續深入發展,D項錯誤。
2.[2022河北,12分]
材料 十月革命的勝利,使巴黎、倫敦、紐約、魯爾的銀行家和工廠主喪失了他們在俄國的工廠、投資,失去了俄國這個大市場。這引起了相關國家的不滿,法國克里孟梭在議會里鼓吹“要在布爾什維主義周圍裝上鐵幕,以防止它破壞文明的歐洲”。1918年3月,蘇俄與德國簽署了《布列斯特和約》,該事件“在協約國的軍事策劃者看來,正當德軍在西線發起最后一次強大攻勢的時候,在東線對德國的一切軍事抵抗卻發生全面的崩潰,則無異是一場災難”。
1918年3月至11月,協約國軍隊先后在蘇俄北方和南方港口登陸,直接進行武裝干涉。12月,英國海軍進入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威脅到彼得格勒的安全。在蘇俄紅軍的英勇抵抗下,1920年初,協約國第一次武裝干涉遭到失敗。協約國還利用蘇俄國內反動勢力和周邊小國,發動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武裝進攻,也終歸失敗。
——摘編自王繩祖主編《國際關系史》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外國對蘇俄進行武裝干涉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蘇俄粉碎外國武裝干涉的意義。(6分)
解析 第(1)問,據材料“十月革命的勝利,使巴黎……工廠主喪失了他們在俄國的工廠、投資,失去了俄國這個大市場”→帝國主義國家在俄利益受損;據材料“要在布爾什維主義周圍裝上鐵幕,以防止它破壞文明的歐洲”→帝國主義國家敵視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據材料“蘇俄與德國簽署了《布列斯特和約》”→蘇維埃俄國退出戰爭。第(2)問,要注意從多角度回答,從而保證得分點。具體可從蘇俄國內(捍衛了蘇維埃政權)和國際(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推動了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原因:帝國主義國家在俄利益受損;帝國主義國家敵視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退出戰爭。(6分)
(2)意義:捍衛了蘇維埃政權;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推動了世界民族解放運動。(6分)
命題點2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3.[2022湖南]有學者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指出,布爾什維克黨當時是把國內戰爭的需要和堅決消除私人所有制、實現社會主義制度和直接向共產主義過渡聯系在一起的。這一觀點 ( D )
A.認為布爾什維克黨當時的做法并不符合實際
B.否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戰時應急措施
C.不利于客觀認識新經濟政策推行的歷史背景
D.有助于解釋戰爭結束后繼續執行這種政策的原因
解析 材料中該學者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國內戰爭的需要緊密聯系起來,據此可以判斷A、B兩項錯誤。該學者重在解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延續性,有助于認識新經濟政策推行的歷史背景,更好地把握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的歷史發展邏輯,D項正確,C項錯誤。
4.[2022江蘇]下圖海報描繪的是1919年蘇俄工人自愿發起的星期六義務勞動。這一活動被列寧稱為“偉大的創舉”。該創舉體現了( C )
A.工業化生產蓬勃開展
B.間接向共產主義過渡
C.通過勞動推動人的解放
D.工農對國家的認同加強
解析 由“1919年蘇俄工人自愿發起的星期六義務勞動”可知,蘇俄國內戰爭時期工人通過參加義務勞動促進生產,結合所學可知,列寧認為共產主義的社會勞動組織靠勞動群體本身自覺的紀律來維持,共產主義勞動具有塑造個人品格的育人功能,這體現了通過勞動推動人的解放。由此可知,C項正確。工業化生產的蓬勃開展是在斯大林時期,A項錯誤。1919年蘇俄尚處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期,其特點是直接向共產主義過渡,B項錯誤。由“1919年蘇俄工人自愿發起的星期六義務勞動”可知,該創舉不能反映農民對國家的認同加強,D項錯誤。
5.[2020海南]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締,隨后全國各地的集市買賣都被查禁。供應城市的糧食約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從農村背進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當時最受歡迎的人。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A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行
B.新經濟政策的出臺
C.農業集體化運動全面推行
D.斯大林模式的確立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蘇俄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該政策排斥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導致“背口袋”活動盛行,故選A項;1921年新經濟政策出臺,B項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1927年,聯共(布)十五大確立了農業集體化方針,C項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標志著斯大林模式的確立,D項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
6.[2021全國卷甲]蘇俄國內戰爭時期,在察里津和卡盧加一帶,當地蘇維埃政權沒有禁止糧食的自由貿易,而是向販糧者征稅,用于支援戰爭和救濟饑民。這一史實可用來說明,當時蘇俄 ( C )
A.糧食短缺問題得到解決
B.自由貿易成為經濟活動常態
C.戰時經濟措施存在弊端
D.糧食稅已經代替余糧收集制
解析 蘇俄國內戰爭時期是指1918—1920年,這一時期蘇維埃政權實行以余糧收集制、取消自由貿易等為主要內容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以應對國內戰爭。材料中蘇維埃政權在察里津和卡盧加一帶實行糧食自由貿易,向販糧者征稅以支援戰爭和救濟饑民,說明此時余糧收集制已難以滿足需要,戰時經濟措施弊端顯現,C項正確。材料沒有說明蘇俄的糧食短缺問題得到解決,A項錯誤。材料沒有其他地區的相關信息,得不出B項結論。此時處于蘇俄國內戰爭時期,糧食稅尚未實施,D項錯誤。
命題點3 新經濟政策
7.[2020江蘇]1921年至1922年蘇俄農民要上繳的實物稅有18種。1921年蘇俄約有79個省級行政單位,完稅后能實現自由交換和買賣糧食、飼料的省份,約占總數的一半多,而能夠自由交換和買賣馬鈴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個。這反映出,新經濟政策實施初期 ( C )
A.余糧收集效果良好  B.數省保持經濟獨立地位
C.農民稅收負擔較重  D.農民無權支配稅后糧食
解析 由材料信息“能夠自由交換和買賣馬鈴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個”可知,實現自由交換的省份較少;由材料“1921年至1922年蘇俄農民要上繳的實物稅有18種”可知,實現自由交換的省份較少的原因在于農民稅收負擔較重,C項符合題意。余糧收集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A項錯誤。農民需要上繳實物稅,說明各省沒有保持經濟獨立地位,B項錯誤。新經濟政策規定農民可自由支配納稅后剩余的糧食,D項錯誤。
命題點4 蘇聯模式
8.[2021廣東]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蘇聯大力發展中等技術教育,到1927年俄羅斯聯邦就有672所中等技術學校。此外還成立工農速成班,招收未受過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農民。這種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
A.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B.促進中等技術教育普及
C.完善新經濟政策
D.沖破西方技術封鎖
解析 1928年蘇聯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在這樣的背景下蘇聯需要大量建設國家的人才,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蘇聯大力發展中等技術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故選A項,排除B項;20世紀20年代后期,新經濟政策逐漸被廢除,排除C項;蘇聯這種做法的主要目的是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而非沖破西方技術封鎖,排除D項。
9.[2020山東]下表為1928年和1932年蘇聯在農業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種方式的情況。這反映出蘇聯( C )
  方式 時間   手播(%) 馬拉播種機(%) 拖拉機牽引播種機(%)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8.3 20.0
A.新經濟政策對農業影響有限
B.工農業比例嚴重失調
C.農業集體化基礎相對薄弱
D.工業化發展阻力較大
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數據可知,1932年相較于1928年而言,蘇聯播種方式中手播比例下降較多,馬拉播種機播種比重小幅上升,拖拉機牽引播種機播種比重大幅提升,但手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由此可見,蘇聯農業機械化水平總體不高,農業集體化基礎相對薄弱,故C項正確。新經濟政策于1921年開始實施,主要為應對國內經濟、政治危機,新經濟政策通過糧食稅等舉措有效保證了農業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故A項錯誤。材料未涉及“工農業比例”,排除B項。材料中播種方式的變化不能說明工業化發展阻力較大,故D項錯誤。
10.[2022天津]1935年8月,蘇聯某煤礦采煤工斯達漢諾夫與上級指派的兩名助手分工合作,使用普通風鎬,創造了當時采煤量的世界紀錄,礦場給予他按采煤數量計算的工資獎勵,而不是通常的計時工資。此后全蘇掀起“斯達漢諾夫運動”,領取計件工資的工人比例上升到90%左右。從中可以認識到( A )
A.企業生產管理合理化至關重要
B.先進技術的應用創造生產奇跡
C.勞動競賽支撐經濟的不斷發展
D.市場經濟助力生產積極性提高
解析 由“創造了當時采煤量的世界紀錄……領取計件工資的工人比例上升到90%左右”可知,礦場采用計件工資的方式,改變了企業的生產管理方式,調動了工人的勞動積極性,即企業生產管理合理化至關重要,A項正確;由“使用普通風鎬,創造了當時采煤量的世界紀錄”可知,“先進技術的應用”說法錯誤,B項錯誤;“勞動競賽支撐經濟的不斷發展”表述絕對,C項錯誤;“市場經濟”在材料中未體現,D項錯誤。
11.[2021山東]下表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蘇聯拖拉機數量與農業集體化發展狀況統計表。它反映出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特點是( B )
時間 拖拉機數量(萬臺) 參加農業集體組織農戶占全國農戶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A.優先發展重工業
B.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并舉
C.國民經濟發展不平衡
D.農業集體化滯后制約工業化發展
解析 材料中拖拉機數量的增加體現了蘇聯工業化建設的開展,參加農業集體組織農戶占全國農戶比例的增加體現了蘇聯農業集體化的發展,這說明在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并舉,故B項正確。由表格中的數據可以看出蘇聯拖拉機數量與農業集體化發展數據都是逐步上升的,不能得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結論,排除A項。題干中只有工業經濟發展的數據,沒有其他經濟部門的數據,無法得出國民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結論,排除C項。蘇聯的農業集體化推動了工業化的發展,而不是制約了工業化的發展,排除D項。
12.[2023遼寧]二戰結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在大部分廠房還是廢墟時,就已開始生產,僅1946年就生產了6 000臺拖拉機。到1950年,全市的機械制造等工業生產已完全恢復,產量超出戰前水平的30%以上。這體現了當時蘇聯( A )
A.重視重工業的發展  B.經濟管理體制的轉型
C.集體化進程的加快  D.工業生產技術的領先
解析 由“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6 000臺拖拉機”“到1950年,全市的機械制造等工業生產已完全恢復”可知,拖拉機、機械制造都屬于重工業,體現了當時蘇聯重視重工業的發展,故A項正確。二戰結束后,蘇聯仍然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經濟管理體制并未轉型,故B項排除;蘇聯的集體化進程在二戰前已經完成,故C項排除;材料未涉及與其他國家的對比,體現不出蘇聯工業生產技術的領先,故D項排除。
習題演練
1.[2023山東濰坊模擬]19世紀中期,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社會主義革命會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的設想;但是,列寧于1915年提出“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或者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的觀點。列寧提出這一觀點主要基于( A )
A.帝國主義階段的新變化
B.國際工人運動的不斷高漲
C.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D.巴黎公社運動失敗的教訓
解析 根據材料中時間“1915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基于這一變化,列寧提出“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或者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的觀點,故選A項;列寧的“一國勝利論”與國際工人運動、巴黎公社關系不大,排除B、D兩項;一戰本質上是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發展不平衡的產物,因此C項包含在A項之內,排除C項。
2.[2024湖南名校聯考]恩格斯指出:“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列寧在《俄共(布)黨綱草案》中提到,蘇維埃政權將“在全國范圍內用有計劃、有組織的產品分配來代替貿易”。十月革命后,蘇俄為此進行的實踐是( A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高度集權的蘇聯模式
D.“新經濟體制”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蘇俄將用產品分配來代替貿易,即取消商品貿易,這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相符,故選A項;新經濟政策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生產,排除B項;斯大林時期實行高度集權的蘇聯模式,排除C項;勃列日涅夫改革時期實行“新經濟體制”,排除D項。
3.[2024武漢部分學校調研]下表所示為1923—1925年蘇聯租讓簡況。租讓制的實施旨在( C )
年份 國家 內容
1923 德國 一百萬公頃森林資源
1923 英國 勒拿河地區的金和銅及其他有色金屬的開采
1923 瑞士 興辦軸承廠
1925 美國 開發恰圖拉的錳礦和薩哈林島的煤
1925 荷蘭 建立俄荷木材公司
A.贏得國內戰爭的勝利
B.建立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
C.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
D.實現與西方關系的正常化
解析 “對一些國家暫時無力開發的礦產、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讓的方式讓外國資本家經營”是新經濟政策中的一項措施,與材料相符,新經濟政策就是想利用市場、商品貨幣關系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故C項正確;為了贏得國內戰爭的勝利,蘇俄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排除A項;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建立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且B項與材料中的時間段不完全相符,排除B項;D項非租讓制實施的目的,排除。
4.[2024廣東名校月考]下面兩幅圖所示是沙皇時代和蘇聯時期工業總產值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的比例,這一變化反映了( D )
1913年       1937年
A.社會變革促進了經濟發展
B.經濟危機造成的破壞較小
C.一戰使西方受到重大挫折
D.蘇聯社會主義探索的成效
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與1913年相比,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位居世界第二,結合所學蘇聯經濟建設的史實可知,這是蘇聯社會主義探索的成效,故選D項;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二是實行蘇聯模式的結果,并不是社會變革,排除A項;由材料推不出經濟危機造成的破壞較小,排除B項;美國屬于西方國家,其在這一時期所占比例是上升的,排除C項。
5.[2024內蒙古赤峰聯考]1934年1月,在聯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斯大林說:“農業改組達到最高潮的年份,即1931年和1932年,是谷物減產最厲害的年份”,“最頭疼的是農業中的畜牧業部門”。這體現出( D )
A.農民為工業化作出了貢獻
B.糧食稅挫傷了農民積極性
C.國民經濟的比例嚴重失調
D.生產關系變革過急的危害
解析 據題干信息可知,從1931年到1932年,斯大林對農業生產關系的調整過于迅猛,忽視了農民的利益,導致農業生產下降,故選D項。題干強調的是農業改組對社會發展的消極作用,排除A項;題干沒有述及糧食稅、國民經濟比例問題,排除B、C兩項。
6.[2024甘肅白銀聯考]1930年,甘地毅然倡導“食鹽進軍”以抗議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的《食鹽專營法》。全國新聞記者紛紛趕來采訪,詳盡報道了“食鹽進軍”的情況,印度沿海地區都開展起自制食鹽的行動。可見,“食鹽進軍”( D )
A.迫使英屬印度殖民當局妥協
B.抵制了英國的商品傾銷
C.促進了印度民族工業的發展
D.得到了社會的廣泛支持
解析 根據材料中“印度沿海地區都開展起自制食鹽的行動”可知,甘地發起的“食鹽進軍”活動,抗議殖民當局的法令,新聞報道詳盡,且沿海地區民眾支持這一行為,體現了甘地的行為得到了社會的廣泛支持,故選D項;材料沒有說明“食鹽進軍”的結果,排除A項;“抵制了英國的商品傾銷”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根據材料中“開展起自制食鹽的行動”可知,“食鹽進軍”不利于印度民族工業的發展,排除C項。
7.[2024甘肅白銀一模]1936年11月,卡德納斯頒布《征收法》,宣布國家有權隨時以任何理由征收產權,并根據該法令將國外壟斷組織控制的鐵路、石油行業收歸國有,外國公司財產由政府10年內給予補償。卡德納斯此舉旨在( B )
A.仿效蘇聯制度    B.發展民族經濟
C.應對經濟危機    D.鏟除封建殘余
解析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卡德納斯是墨西哥總統,他宣布國家有權征收私有產權,并將在墨西哥的國外企業收歸國有,這有利于捍衛國家主權,發展墨西哥民族經濟,B項正確。
8.[2024廣東六校聯考]被稱為“印尼國父”的蘇加諾認為民族主義不應該是一種狹隘的排他主義,他將團結了共產黨的孫中山作為民族主義者的榜樣,號召印尼的民族主義者與穆斯林以及馬克思主義者團結起來,推翻荷蘭的殖民統治。這一主張( B )
A.獲得了亞洲各國人民的同情支持
B.凝聚了民族力量爭取國家獨立
C.推動了亞洲民族民主運動新高潮
D.表達了對北伐戰爭的深切同情
解析 根據材料中“號召印尼的民族主義者與穆斯林以及馬克思主義者團結起來”可知,蘇加諾強調民族主義者與穆斯林以及馬克思主義者團結起來,意在凝聚民族力量爭取民族獨立,故選B項。
9.[2024甘肅白銀一模]下圖所示為俄國畫家里斯·庫斯托維耶夫于1917年創作的一幅海報(局部),該海報的創作目的是敦促俄國人為一戰出錢出力。當年11月前幾乎每張海報都會出現這個士兵形象。這說明( B )
A.輿論宣傳決定一戰戰爭走向
B.一戰在俄國有一定的民意基礎
C.政府重視對民眾的思想引導
D.一戰對俄國經濟沖擊力較大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十月革命前,代表著參加一戰的士兵形象經常出現,這說明部分俄國人支持繼續一戰,B項正確;輿論宣傳只能影響戰爭,不能決定戰爭走向,排除A項;僅由材料無法看出政府對民眾的思想引導,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一戰對俄國經濟的影響,排除D項。
10.[角度創新/2023武漢起點練]俄羅斯學者沃洛布耶夫提出,必須重新評價十月革命對世界的意義,不能再說我們傳播了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我們只是提出了走向社會主義的一種道路,并且不是一條最佳的道路。該學者意在說明( B )
A.十月革命引發了西方現代文明危機
B.社會主義革命沒有固定的模式
C.列寧開創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新局面
D.社會主義適合在落后國家建立
解析 根據材料“我們只是提出了走向社會主義的一種道路,并且不是一條最佳的道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學者認為社會主義革命沒有固定的模式,B項正確。
11.[2024陜西月考]1918年,列寧強調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面臨的任務,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應當在全國借鑒美國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科學方法,把這種制度同縮短勞動時間結合起來,同利用新的生產方法和勞動組織方法結合起來。列寧的這一主張( C )
A.旨在緩和與美國的外交關系
B.加快了工業化建設的進程
C.反映了恢復國民經濟的愿望
D.體現了新經濟政策的設想
解析 據材料可知,1918年,列寧提出要借鑒美國的生產方式來進行社會生產,這主要是由于蘇維埃俄國建立初期,經濟遭受了較大的破壞,列寧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C項正確;緩和與美國的外交關系不是列寧這一主張的主要目的,排除A項;當時蘇俄的工業化建設和新經濟政策尚未實行,排除B、D兩項。
12.[2023湖北質量檢測]下表所示是1923—1926年蘇聯私營商業發展情況統計表。這反映出( C )
項目 年份
1923 1924 1925 1926
私人批發商在商品流轉額中比重 18.1% 8.5% 7.9%
私人零售商在商品流轉額中比重 75.3% 52.8% 43.0% 40.7%
私人信貸投資額占總投資額比重 11.5% 2.0% 2.5% 2.0%
A.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難以突破
B.意識形態是阻礙市場化的根本原因
C.新經濟政策在運行中存在內在矛盾
D.工業化加速發展急需大量資金扶持
解析 據表格信息可知,1923—1926年蘇聯私營商業中,私人批發商、私人零售商流轉額和私人信貸投資額占比均出現了明顯下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說明新經濟政策理論上支持利用資本主義商品貨幣關系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但事實上資本主義商品貨幣關系所占的比重卻呈現下降趨勢,公有制生產關系始終占據主導地位,這體現了新經濟政策在運行中存在內在矛盾,故選C項;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形成于1936年,排除A項;“根本原因”說法錯誤,排除B項;工業化加速發展開始于1928年“一五”計劃后,排除D項。
13.[2024湖北孝感起點考]在前兩個五年計劃完成的1937年,蘇聯的工業產量比戰前的1913年幾乎增長5倍,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42%上升到77%。從1932年到1940年,工人的數量增加了數百萬,但是用于住房的總投資卻在1929年之后有所下降。從1928年到1940年,工人的實際收入也下降了43%……1933—1940年糧食平均年產量還趕不上1913年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 C )
A.工業化促進了國家生產力快速提高
B.經濟危機沖擊了蘇聯社會經濟發展
C.經濟政策導致了政府投資比例失衡
D.農業集體化挫傷了人民生產積極性
解析 據材料可知,蘇聯的工業產量增長迅速,但是工人的實際收入卻下降了,糧食平均年產量也趕不上1913年的水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是因為蘇聯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導致了政府投資比例失衡,C項正確;A項僅反映了材料中的部分信息,排除;經濟危機主要沖擊了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影響較小,排除B項;D項非主要原因,排除。
14.[2024湖北宜昌期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部分拉美國家的民族領袖提出擺脫“門羅主義”、建立“大拉丁美洲民族”的倡議。桑地諾提出“只有拉丁美洲民族才能在中美地域開鑿運河”和“組織大規模的工人農民合作社”;墨西哥領導者提出“國際經濟關系多元化”;委內瑞拉領導者提出“石油出口地區多樣化”等口號。這些倡議的提出說明( D )
A.拉美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初步發展
B.唯有民族獨立才能真正實現民族振興
C.政治集團化趨勢符合時代發展要求
D.爭取經濟獨立是民族解放的重要目標
解析 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后部分拉美國家的民族領袖提出開鑿運河、組織大規模的工人農民合作社、國際經濟關系多元化、石油出口地區多樣化等主張,旨在追求經濟獨立以發展民族經濟,故選D項。“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初步發展”與材料中拉美國家領導人意在保護本國經濟不受美國控制相悖,排除A項;拉美國家在19世紀已經取得民族獨立,排除B項;由材料無法看出“政治集團化趨勢”,排除C項。
15.[2023沈陽一模,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耳語者:斯大林時代蘇聯的私人生活》是英國歷史學家奧蘭多·費吉斯深入探索斯大林統治時期民眾關于個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歷史著作。但也有學者對這本書提出過嚴厲批評:“書中俯拾即是的史實錯誤比瓦隆布羅薩秋天的落葉還要多。”以下為該著作中的部分內容:
(1)根據材料,說明兩位受訪者在斯大林執政時期的生活情況,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改革與經濟發展的認識。(4分)
(3)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耳語者:斯大林時代蘇聯的私人生活》的史料價值。(4分)
解析 第(1)問,伊拉伊達·法伊韋索維奇的“生活情況”可根據材料中信息“我們過得更為安寧、愉快”“我們相信,如果勤勤懇懇地工作,生活將會變得更加美好”等進行概括,“原因”可從斯大林統治時期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農業集體化運動取得的成就方面分析。奧莉加·扎普里加耶娃的“生活情況”可根據材料中信息“收成非常糟糕”“生活在饑荒地區的有7 000萬人,死亡人數無法計算”等進行概括,“原因”可從斯大林統治時期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農業集體化運動中的不當措施以及蘇聯模式的弊端等方面分析。第(2)問,結合斯大林統治時期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問題可知,改革需要結合國情;改革要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發展相適應;改革要關注人民大眾的生活。第(3)問,根據材料中“是英國歷史學家……深入探索斯大林統治時期民眾關于個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歷史著作”可知,書中有大量采訪民眾后匯總的史料,可用于研究斯大林統治時期的歷史;根據材料中“有學者……‘書中俯拾即是的史實錯誤比瓦隆布羅薩秋天的落葉還要多’”可知,口述史料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使用時應加以辨別。
答案 (1)生活情況:伊拉伊達·法伊韋索維奇在斯大林統治時期的生活是安寧、愉快且充滿希望的。(1分)原因:斯大林統治時期,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農業集體化運動使蘇聯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提高了蘇聯的國際地位;維護了蘇聯的國家安全,為人民創造了相對和平的生活環境。(2分,任答2個角度即可)生活情況:奧莉加·扎普里加耶娃在斯大林統治時期的生活十分困苦。(1分)原因:蘇聯模式片面發展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在農業集體化中采用強制手段,犧牲農民利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計劃經濟體制執行僵化,脫離實際,造成糧食危機。(2分,任答2個角度即可)
(2)改革需要結合國情;改革要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發展相適應;改革要關注人民大眾的生活。(4分,任答兩點即可)
(3)書中記載了作者對生活在斯大林統治時期的民眾進行采訪的信息,可用于研究斯大林統治時期蘇聯民眾的生活情況及蘇聯模式的實施效果;該史料可作為其他文獻史料的補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現有文獻史料的不足;但該史料主要為口述史料,當事人在敘述過程中難免出現記憶偏差,因此該史料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使用時應加以辨別。(4分,任答兩點即可)
16.[2024福建漳州一模,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地區政治運動的概況(部分)
亞洲 非洲 拉丁美洲
領導 力量 資產階級;共產黨 埃及民族主義政黨;摩洛哥部落酋長;埃塞俄比亞皇帝 資產階級;共產黨
代表 運動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印尼反對荷蘭大起義;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埃及反抗英殖民統治;摩洛哥反抗西法侵略;埃塞俄比亞抗意斗爭 尼加拉瓜桑地諾抗美斗爭;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解析 根據材料中亞非拉地區有代表性的政治運動可知,一戰后亞非拉地區民族獨立運動高漲。故可以以“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作為論題展開闡述。在闡述時,從內外兩方面回答。內:從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背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力量進一步壯大,民族民主意識不斷增強方面回答。外: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極大地鼓舞了亞非拉被壓迫民族人民的民族民主斗爭方面回答。最后進行總結,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蓬勃發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也可以以“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導致一戰后亞非民族民主運動的領導力量不同”“一戰后世界民族民主運動涉及國家多,階層多,范圍廣”“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斗爭方式多樣”“一戰后亞非拉地區政黨政治的發展,為民族民主運動指明方向”等作為論題展開闡述,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示例一 論題: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2分)
闡述:隨著亞非拉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力量進一步壯大,民族民主意識不斷增強。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極大地鼓舞了亞非拉地區被壓迫民族人民的民族民主斗爭,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蓬勃發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10分)
示例二 論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導致一戰后亞非民族民主運動的領導力量不同。(2分)
闡述:一戰和十月革命的勝利,削弱了帝國主義力量,推動了亞非地區民族民主運動的深入開展。20世紀初,亞洲國家資本主義發展較快,隨著民族危機加深,民族意識不斷覺醒,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成為反帝反封建運動的領導力量。非洲地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在反對外來殖民侵略的斗爭中,領導階級主要是部落酋長或封建皇帝。綜上所述,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導致亞非地區的領導力量不同。(10分)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
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之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知識點講解
知識點一 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義的形成
形成 意大利 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權。
德國 1920年,德意志工人黨改名,簡稱“[1] 納粹黨 ”,德國法西斯運動開始。
日本 1921年,岡村寧次、東條英機等軍人訂立密約,日本軍部法西斯運動開始。
特征 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本特征,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主張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
2.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亞洲 背景 ①經濟大危機重創日本經濟。 ②日本法西斯分子妄圖把中國東北變成日本獨占的海外市場和殖民地,進而征服中國,最終征服世界。
過程 ①1931年,日本軍隊發動[2] 九一八事變 ,侵占中國東北。 ②1936年,日本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以擴大對外侵略為基本國策。
歐洲 背景 ①經濟大危機使德國社會各階層普遍對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勢力迅速發展。 ②納粹黨利用民眾對《[3] 凡爾賽條約 》的強烈不滿,煽動民族復仇主義,種族狂熱和對外擴張得到了廣泛支持。
過程 ①1933年,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積極擴軍備戰。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 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國結成[4] 軸心國 。
3.綏靖政策
背景 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并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
表現 英法與德意簽訂《[5] 慕尼黑協定 》,把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
影響 更加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
知識點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
1.法西斯國家的侵略
亞洲 局部 戰爭 序幕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了侵華戰爭。
爆發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6] 七七事變 ,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爆發的標志。
歐洲 戰場 全面 爆發 1939年9月,德國以“閃擊戰”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
擴大 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聯戰場成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場。
全球 戰爭 太平洋 戰爭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美國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
          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共同原因
(1)德、日兩國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滿:德國受到凡爾賽體系的壓制,日本受到華盛頓體系的壓制。德、日兩國都企圖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歷史傳統的影響:德國專制主義、軍國主義傳統濃厚,日本政權有濃厚的封建性和軍國主義色彩。
(3)經濟大危機的影響:經濟大危機不僅使德、日經濟受到重大沖擊,而且導致社會矛盾異常尖銳,法西斯勢力趁機上臺。
2.世界人民的反抗
(1)中華民族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抗日,開辟了對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戰的[7] 東方主戰場 。
(2)1942年1月,以美、英、蘇、中為首的26國簽署《[8] 聯合國家宣言 》,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3.戰爭結束: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4.影響
對歐洲 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致命打擊,各國的國力受到嚴重消耗。
對美國 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掌握制海權和制空權,一度壟斷[9] 核武器 。
對蘇聯 軍事和政治十分強大,因其在戰爭中的巨大貢獻而贏得很高的威望。
對國際 格局 二戰的結束是國際格局從歐洲中心走向美蘇對峙的[10] 兩極格局 的真正轉折點。
知識點三 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
1.雅爾塔體系的建立
(1)建立:二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首腦在開羅、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等地召開會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戰后[11] 國際秩序 ,史稱“雅爾塔體系”。
(2)主要內容
①重新確定歐亞國家的版圖。
②審判戰犯,肅清法西斯主義和[12] 軍國主義 。
③日本退出一戰以來在太平洋區域所占的一切島嶼以及竊取于中國的領土。
④承認朝鮮最終獨立。
⑤對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國聯的委任統治地實行托管,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
⑥美、蘇、英劃分勢力范圍。
⑦成立[13] 聯合國 。
(3)評價
①積極性: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
②消極性:是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帶有明顯的[14] 強權政治 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
2.聯合國的成立
標志 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生效。
性質 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
宗旨 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
原則 實行形成實質性事項的決議需要五個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的“[15] 大國一致 ”原則。
意義 使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
情境1 希特勒的外交政策
希特勒認為,只有“當一國(種族上最優秀的那一國)取得了完全而無可爭辯的霸權時”,世界和平才會到來。
——[美]格哈特·溫伯格著,何江等譯《希特勒德國的對外政策》
材料反映了希特勒怎樣的野心?
答案 無限擴張直至獲得全球霸權。
概念
綏靖政策
  綏靖政策,是一種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20世紀30年代前,綏靖主要表現為英、法、美等國扶植戰敗的德國、支持日本充當防范蘇聯的屏障和鎮壓人民革命的打手。綏靖政策實質是一種縱容戰爭、挑撥戰爭、擴大戰爭的政策。它無法滿足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卻鼓勵了侵略者冒險,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易錯
德、日法西斯上臺的方式不同
德國法西斯是納粹黨通過議會選舉而上臺的,其取得政權的途徑是合法的,可以說德國法西斯上臺是民主政治結出的惡果,充分說明民主制度也不是萬能的。而日本法西斯勢力則是通過武裝暴動取得政權的,是日本代議制不成熟的表現。
情境2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意義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證對與各該政府作戰的三國同盟成員國及其附從者使用其全部資源,不論軍事的或經濟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證與本宣言簽字國政府合作,并不與敵人締結單獨停戰協定或和約。
——《聯合國家宣言》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有何意義?
答案 增強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從根本上扭轉了國際力量對比,是二戰取得最后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情境3 二戰對英、美、蘇三國的影響
1943年德黑蘭會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無奈地自嘲:我的一邊坐著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材料反映了當時英國、蘇聯、美國怎樣的國際地位?
答案 英國喪失了世界一流強國的地位;美國和蘇聯的國際地位提高。
情境4 雅爾塔體系的影響
作為二戰的重要成果,二戰后期確立的國際秩序依然是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基礎,但是,它也需要與時并進,需要不斷反映國際政治經濟變化的現實,通過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和國際治理法治化,使之得到進一步補充、完善與發展,并能夠可持續地維護和平。
——徐藍《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的新進展》
  材料中“二戰后期確立的國際秩序”產生了哪些影響?
答案 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和國際治理法治化;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因其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
概念
國際托管制度
  國際托管制度,是指根據《聯合國憲章》建立的將有關非自治領土置于聯合國管理和監督之下的制度。其旨在增進該領土居民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教育的進展并促使其最終實現自治或獨立。
情境5 “鑄劍為犁”
  上圖的“鑄劍為犁”雕塑位于聯合國總部花園中。它反映了人們什么愿望?
答案 反映了人們期盼聯合國能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終結戰爭,把毀滅的武器變為創造的工具,造福人類。
探究點演練及歸納總結
探究1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
材料一 希特勒在1930年演說時強調:如果德國人不能解決它的空間缺乏問題,不能為它的工業打開國內市場,那么,德國將從世界舞臺上消失,更具活力的民族將繼承我們的遺產……必須用武力搶奪并守住空間……大蕭條使希特勒的勝利成為可能,這種可能轉變為現實是由于其他因素的結合,其中包括各種既得利益集團提供的援助和他的對手們缺乏遠見。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紀初葉,日本民間就出現了法西斯活動。隨后,“國本社”“一夕會”等120多個千奇百怪的法西斯組織充斥了日本社會,到1936年法西斯組織已增至500多個。1929年,隨著經濟危機不斷深化,政黨體制的政權無法扭轉經濟危機,加之軍部勢力與各種法西斯組織的結合,日本國內政治民主化進程與“協調外交”走到了盡頭。1936年3月廣田內閣成立,法西斯政權在日本確立下來。
——摘編自《世界現代史》
材料 主旨 材料一闡述了希特勒建立法西斯專政的原因。 材料二闡述了日本法西斯政權建立的背景。
思考:
(1)根據材料一,概括德國法西斯專政建立的原因。
試答:  希特勒用“生存空間”理論進行煽動性宣傳;德國經濟在大蕭條中遭受沉重打擊;德國壟斷集團傾向建立獨裁政府。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日本法西斯政權建立的背景。
試答:  缺乏民主傳統;日本法西斯組織不斷發展壯大;受到華盛頓體系的壓制;日本經濟基礎薄弱,受經濟危機打擊嚴重;軍部法西斯勢力利用社會動蕩上臺。 
唯物史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根本 原因 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尤其是德、日經濟發展,急于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束縛。
經濟 危機 20世紀20—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最終促成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把世界人民拖入戰爭的深淵。
主要 原因 法西斯蓄意發動侵略戰爭是局部戰爭擴大為全面戰爭的主要原因。
誘導 因素 英、法、美等國家的綏靖政策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助長了法西斯侵略擴張的囂張氣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
蘇聯的 中立自 保政策 蘇聯在1939年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客觀上導致禍水西引,也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探究2 東方主戰場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材料一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蔣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戰到底,并建議各友邦成立軍事同盟。美、英、中等國相繼對日、德、意宣戰。同月,美、英兩國首腦在華盛頓舉行會議,商討在遠東設立中國戰區,包括中國、泰國、越南等地區,由蔣介石擔任最高統帥。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蘇四國領銜的26個反法西斯國家,簽署了對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動的《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同月,中國戰區統帥部成立。中國以多年獨立抗日所顯示的偉大力量,贏得了世界大國的地位。
——摘編自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
材料二 (簽字國政府)深信完全戰勝他們的敵國對于保衛生命、自由、獨立和宗教自由并對于保全其本國和其他各國的人權和正義非常重要,同時,它們現在正對力圖征服世界的野蠻和殘暴的力量從事共同的斗爭。
——摘編自《聯合國家宣言》
材料 主旨 材料一闡述了中國戰區統帥部設立的過程及影響。材料二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目標及意義。
思考: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戰區設立的意義。
試答:  加強中國與反法西斯國家的聯系;增強抗戰信心,增強中國對日作戰能力;沉重打擊了日本法西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卓越貢獻,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2)從材料二來看,簽字國政府共同表達的要求是什么?這一宣言的發表標志著什么?
試答:  要求:聯合起來保衛生命、自由、獨立和宗教自由以及保全各國的人權和正義。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歷史解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特點及影響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對人類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構成了威脅。
②直接原因: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特點
①是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組成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②是特殊的政治、經濟、軍事同盟。
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內部存在矛盾和斗爭,但合作始終是主流。
(3)影響
①改變了法西斯國家與被侵略國家的力量對比。
②增強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爭取勝利的信心。
③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進程。
歷史解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
(1)戰爭充滿正義性。戰爭的性質關系到人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所在。中、美、英、蘇等同盟國進行的反法西斯戰爭,旨在反對法西斯的侵略擴張,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保衛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是正義的。
(2)團結就是力量。戰爭是力量的競賽,是綜合國力的較量,而力量的形成和發展卻需要團結。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依靠團結形成的強大力量。
(3)戰略指導正確。戰爭在多個戰場同時展開和進行,如何避免多線作戰,實施正確的戰略指導是一個突出的問題。
(4)戰爭動員有力。反法西斯戰爭是一場時間持久、消耗巨大的戰爭,戰爭的勝利依賴于雄厚的物質基礎,通過戰爭動員調動強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將戰爭潛力轉化為戰爭實力,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家國情懷——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啟示
(1)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大戰的悲劇絕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戰勝法西斯的決定性力量,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
(3)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相同的國家能夠平等地聯合起來,共同應對人類生存與發展面臨的挑戰。
(4)國與國之間應和平共處。
(5)人類的命運休戚相關,要加強國際合作,求得共同發展。
探究3 二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材料一 由于在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內,存在著政治制度的差別、參戰目的的不同,所以隨著軍事上的勝利,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內的矛盾和分歧也愈來愈大。這就不可避免地使反法西斯同盟內美、蘇這兩個政治制度截然不同的大國要依據各自在戰爭中實力的新變化,安排好有利于自己的戰后世界新秩序。
——摘編自徐藍《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等
材料二 在某種意義上說,20世紀歷史的進程意味著西方的衰弱。倫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聞。它們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國。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傳統的歐洲體系的崩潰已成為不可改變的事實。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 主旨 材料一分析了雅爾塔體系形成的原因。材料二闡述了二戰后傳統的歐洲體系的崩潰。
思考: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雅爾塔體系形成的原因。
試答:  第二次世界大戰破壞了原有的世界體系,改變了世界主要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關系;隨著二戰的結束,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內的矛盾和分歧加大;美、蘇兩國的推動。 
(2)指出材料中“傳統的歐洲體系的崩潰”的含義,并說明傳統歐洲體系崩潰的原因。
試答:  含義:近代以來形成的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的瓦解。原因: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致命打擊,各國的國力受到嚴重消耗。 
歷史解釋—— 雅爾塔體系的影響
(1)標志著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取代,國際關系進入新階段。
(2)實現了世界由戰爭到和平的轉變,體現出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共同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對和平與安全的渴望。
(3)該體系建立在美蘇兩國劃分勢力范圍的基礎上,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為兩極格局的形成和冷戰的出現提供了條件。
命題點習題講解
命題點1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
1.[2022廣東,12分]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戰之前保守黨長期在英國執政,相當多的重要成員都屬于極為富有的階層,內閣大臣們也多來自工業和商業大家族。保守黨人主張納粹德國應當得到支持,認為它是對抗布爾什維克主義向西蔓延的堡壘。在保守黨執政下的英國,倫敦的各大銀行給納粹德國提供了大量商業信貸,英德貿易使德國獲得相當可觀的英鎊外匯,由此,德國重新武裝擁有了雄厚的資金支持。實際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相當多的英國銀行家和商人在同德國的生意中賺取了豐厚利潤,對他們來說,通過與德國維持良好關系獲取私人利益的重要性要大于國家利益。1939年4月,蘇聯建議成立英、法、蘇三國聯盟,民意測驗表明84%的英國人贊成該倡議,保守黨政府卻堅決地拒絕了。
——摘編自[英]桑德拉·哈爾珀琳《現代歐洲的戰爭與社會變遷》
(1)概括二戰爆發之前英國保守黨政府對納粹德國的政策,并簡述其后果。(8分)
(2)指出影響英國保守黨政府對德政策的因素。(4分)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據材料“保守黨人主張納粹德國應當得到支持,認為它是對抗布爾什維克主義向西蔓延的堡壘”可得出綏靖政策,姑息縱容;據材料“倫敦的各大銀行給納粹德國提供了大量商業信貸,英德貿易使德國獲得相當可觀的英鎊外匯”可得出允許與納粹德國進行商業貿易往來。第二小問,據材料“德國重新武裝擁有了雄厚的資金支持”并聯系所學知識,從其對二戰爆發起推波助瀾的作用等角度進行簡述。第(2)問,思路如下表所示:
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 指出影響因素
“相當多的英國銀行家和商人在同德國的生意中賺取了豐厚利潤……獲取私人利益的重要性要大于國家利益” 保守黨政府代表的工商業集團的利益
“認為它是對抗布爾什維克主義向西蔓延的堡壘”和所學知識 反共反蘇的意識形態;英國的國家利益
答案 (1)政策:綏靖政策,姑息縱容;允許與納粹德國進行商業貿易往來。后果:增強了納粹德國的軍事力量;對納粹德國在歐洲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8分)
(2)因素:保守黨政府代表的工商業集團的利益;反共反蘇的意識形態;英國的國家利益。(4分)
命題點2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
2.[2021湖北]下圖為二戰期間五國軍火生產情況,其中的變化反映出( A )
1940—1944年五國軍火產值(單位:10億美元)
A.美國軍事優勢逐步確立 
B.反法西斯同盟最終建立
C.冷戰對峙態勢初步形成  
D.多極化世界格局已出現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日、德、英、蘇、美五國軍火產值對比中,美國軍火產值逐漸增多,遠遠超過其他四國,這一變化反映了美國軍事優勢逐步確立,故A項正確。反法西斯同盟最終建立于1942年1月,這與材料中的變化無必然關聯,B項錯誤。冷戰對峙態勢初步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初期,與材料中時間信息不符,C項錯誤。此時多極化世界格局尚未出現,D項錯誤。
命題變式
3.[2023安徽安慶模擬]1942年,英國政府將關于戰后經濟安排的“國際清算同盟計劃”送交美國政府,美國對此表現出輕視和拖延。1943年春天,美國將“國際穩定基金計劃”送交英、蘇、中等盟國政府,讓更多國家接受并支持該計劃,排擠英國的“國際清算同盟計劃”。這表明( C )
A.冷戰格局下交流與對抗并存
B.英美戰時同盟關系裂痕凸顯
C.英美爭奪世界金融的主導權
D.二戰加劇了世界各國的矛盾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出二戰期間,英美兩國在金融領域相互爭斗,爭奪世界金融控制權,C項正確;冷戰開始于1947年,排除A項;英美戰時同盟關系較為穩固,排除B項;材料反映二戰期間反法西斯盟友英美兩國爭奪戰后世界金融控制權,并沒有涉及各國矛盾的加劇,排除D項。
命題點3 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
4.[2023北京]1960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522號決議,倡議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與投資應達到發達國家國民收入的1%。此舉符合聯合國( D )
A.托管制度
B.“大國一致”的原則
C.安理會投票程序
D.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宗旨
解析 聯合國的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據材料“倡議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與投資應達到發達國家國民收入的1%”可知,聯合國致力于全球經濟社會的發展,D項正確。材料與托管制度、“大國一致”的原則無關,排除A、B兩項;材料未涉及聯合國安理會的投票程序,排除C項。
命題點2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
1.[2020.1浙江]下圖是發表于1941年12月29日的漫畫《活力少年》,面對即將到來的新年,畫家將羅斯福和丘吉爾同框,用漫畫的形式提前祝福反法西斯戰爭中新的世界組織和安全機制的誕生。對該漫畫內容解讀正確的是 ( B )
A.《大西洋憲章》翌日發表
B.《聯合國家宣言》即將簽署
C.《關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草簽
D.美英以武器供應蘇聯的第一個議定書擬定完成
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1941年12月29日”“1942”“提前祝福反法西斯戰爭中新的世界組織和安全機制的誕生”并結合所學可知,《聯合國家宣言》即將簽署,故B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大西洋憲章》發表于1941年8月,故A項錯誤;《關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是在1943年10月草簽的,與材料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美英以武器供應蘇聯的第一個議定書擬定完成是在1941年9月,且與材料中“新的世界組織”的誕生不符,故D項錯誤。
2.[2021.6浙江]讀下表,分析下列選項,與之相符的是( A )
美國《租借法》的主要供應類別及主要對象國(1941—1945年)
主要供應類別
類別 武器和軍艦 機器設備和材料 糧食 石油產品
金額(億美元) 221 97 61 23
主要對象國
國家 英聯邦國家 蘇聯 法國 中國
金額(億美元) 303 108 14 6
  備注:同輸出租借物資相聯系,戰時美國出口實物量增長近2倍,進口僅增加20%,1945年資本輸出比1939年增長34.1%。
①為同法西斯國家作戰的盟國提供了必要的戰略物資
②支持了反法西斯戰爭 ③有助于美國資本進入各國市場 ④提出法案的目的是鞏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從材料看,《租借法》的主要對象國為反法西斯國家,因此其支持了反法西斯戰爭,故選①②。從材料“1945年資本輸出比1939年增長34.1%”可知,該法案有助于美國資本進入各國市場,故選③。《租借法》通過的時間是1941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于1942年元旦,故排除④。綜上所述,選A項。
3.[2022天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官方稱,正在進行的是一場保衛民主的戰爭。據此,有些駐扎在開羅的英國士兵于1943年底召開了“普通士兵的模擬議會”,要求將煤炭、鋼鐵和銀行收歸國有,給予印度獨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動可以用來說明( D )
A.英國空前尖銳的階級矛盾
B.世界大戰導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傳引發的社會對立
D.正義戰爭喚醒的進步意識
解析 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官方稱,正在進行的是一場保衛民主的戰爭”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正義戰爭;由“有些駐扎在開羅的英國士兵于1943年底召開了‘普通士兵的模擬議會’,要求……給予印度獨立地位等”可知,士兵們具有進步的意識。故D項正確。材料與“階級矛盾”“政治革命”無關,A、B兩項錯誤。“社會對立”與材料不符,C項錯誤。
4.[2023.6浙江,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國橡子雜志插畫,1933年9月,作者:[德]約翰·哈特菲爾德
廣島上空形成的蘑菇云(1945年8月6日)
觀察兩幅圖片,提取關聯信息,自擬一個題目,并結合20世紀相關史實,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
解析 首先,分析材料內容,第一幅圖片描繪的是德國的希特勒上臺,用法西斯思想澆灌橡子樹,第二幅圖片是廣島上空的蘑菇云,結合二戰史實,自擬一個題目,寫一篇歷史小論文。例如,結合兩幅圖片可得出:反思戰爭,珍惜和平。其次,結合法西斯國家的侵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美國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等相關史實,進行闡述。要注意立論正確,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敘述完整,邏輯嚴密,條理清晰,緊扣主題。最后,對所闡述的內容進行簡單的總結。
答案  示例:反思戰爭,珍惜和平。(2分)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了中國東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開始掌握國家政權,建立了法西斯專政。1939年9月,德軍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2年1月,中國、蘇聯、美國、英國等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強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進程。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投下兩顆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和長崎。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使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和人口卷入其中,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以及難以估量的文明劫難和心靈創傷。(8分)
和平來之不易,悲劇不能重演。世界各國要反思戰爭,珍惜和平,要加強友好合作,團結互助,遏制霸權主義,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2分)
5.[2022重慶,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曾有人言道:詢問是誰贏得了某場戰爭,就仿佛在詢問是誰戰勝了舊金山地震。在20世紀,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這一命題,即在戰爭中不存在真正的勝利者,而只有程度不同的失敗者。然而,戰爭是否也與地震一樣,是人類智慧所無法控制和消除的自然現象呢?雖然很少會有人同意這一觀點,但是,無論人類懷著如何高尚的理想,如何孜孜以求地試圖消除戰爭,卻依然只能贏得國家間轉瞬即逝的短暫和平。
——摘編自[美]肯尼思·華爾茲《人、國家與戰爭:一種理論分析》
  結合所學知識,在解讀材料基礎上獨立提出自己的觀點,并運用20世紀相關史實進行論證。(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達清晰)
解析 首先,明確設問類型。本題屬于觀點論證類題目,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達清晰”。其次,提出觀點。由“詢問是誰贏得了某場戰爭,就仿佛在詢問是誰戰勝了舊金山地震”“無論人類懷著如何高尚的理想……只能贏得國家間轉瞬即逝的短暫和平”可以得出觀點:戰爭消亡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有關。然后,進行論證。可運用20世紀相關史實,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等展開論證。最后,作出小結,升華主題。
答案 示例 觀點:戰爭消亡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有關。(2分)
論證:戰爭一直是人類命運的最大威脅。20世紀以來,人類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它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傷害,戰后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沒有消除,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并沒有真正解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甚至又引起了新的矛盾。世界的發展依然處于極度不平衡中,1939年又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遭受了巨大災難。我們不得不考慮戰爭對我們的威脅以及人類未來的發展。生產資料私有制、統治階級的壓迫以及經濟利益沖突是戰爭爆發的內因,帝國主義的擴張、霸權主義的猖獗等是現代戰爭爆發的外因。要讓戰爭消亡,人類在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文明之間的相互借鑒與包容是關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給人類發展指出了方向,有利于人類消除戰爭。(10分)
習題演練
1.[2023江蘇常州期末]一戰之后,德國喪失了戰前領土的13%、人口的10%、耕地面積的15%、鐵礦藏的75%。協約國還要求德國在66年內賠償1 320億金馬克,“這意味著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人的孫子輩們也得為他們的先輩們的‘戰爭罪責’進行賠償”。此種狀況( A )
A.刺激了納粹主義興起
B.導致兩次柏林危機
C.反映國聯有效制止侵略
D.影響馬歇爾計劃出臺
解析 根據材料中“一戰之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勝國對戰敗的德國進行了嚴厲的制裁,這激起了整個德意志民族的強烈復仇心理,使得德國社會各階層中蔓延著極端民族主義和復仇主義,為納粹主義的興起提供了有利環境,故選A項;柏林危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在德國的較量,與題中時間不符,排除B項;國聯是由英法操縱的、維護以戰勝國為主導的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工具,不能有效制止侵略,排除C項;馬歇爾計劃的出臺是在二戰后,排除D項。
2.[2023廣東深圳月考]在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人們普遍對一戰的損失與流血記憶猶新,有些上層人物對法西斯獨裁者公開表露同情,英國政府也力圖采取模棱兩可、不表態的方針,認為或許可以找出某些方法,以滿足或撫慰獨裁者們的要求。這一定程度上導致英國( D )
A.法西斯主義的盛行
B.反戰運動高漲
C.放棄大陸均勢政策
D.實行綏靖政策
解析 20世紀30年代英國法西斯主義并未盛行,A項錯誤;反戰運動主要與戰爭的殘酷性、破壞性有關,與材料主旨不符,B項錯誤;材料與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無關,C項錯誤;由“人們普遍對一戰的損失與流血記憶猶新……對法西斯獨裁者公開表露同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和平主義思潮的盛行,為綏靖政策提供了廣泛的社會基礎;由“英國政府……滿足或撫慰獨裁者們的要求”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政府企圖運用外交手段與法西斯周旋,以犧牲他國利益來保護自身的安全,即實行綏靖政策,D項正確。
3.[2024廣東調研]下圖所示漫畫題為《不會被傳染!》,畫中左邊床上的人說:“多么幸運的一件事呀!我們是分床睡的。”右邊床上的人依次得了“斯大林瘙癢癥”“希特勒炎癥”“閃電戰瘟疫”“納粹發熱病”“法西斯流感”。該漫畫描繪的是( B )
《不會被傳染!》
A.經濟危機使歐洲各國面臨經濟困境
B.二戰初期美國采取中立自保政策
C.二戰后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對峙
D.20世紀60年代后歐洲走向聯合
解析 據漫畫可知,左邊床上的人所戴的帽子表明其為美國,美國認為他們是分床睡的且不會被傳染,而“斯大林瘙癢癥”“希特勒炎癥”“閃電戰瘟疫”“納粹發熱病”“法西斯流感”說明當時正在進行二戰,故“分床”說明美國在二戰初期不想參與其中,意味著其采取中立自保的政策,故B項正確,C、D兩項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濟危機爆發于美國并席卷資本主義世界,不符合美國認為“我們是分床睡的”這一情景,A項錯誤。
4.[2024南昌月考]下圖所示為二戰時期美國政府關于戰爭海報發布的數量變化情況(單位:份)。對其解讀合理的是( C )
A.美國參戰初期忽視了海報動員的作用
B.二戰中后期美國民眾的心態趨于緊張
C.戰事變化直接影響了海報的宣傳力度
D.二戰后期美國戰爭動員能力嚴重不足
解析 根據圖片和所學知識可知,1941年,美國政府明顯沒有重視海報向公眾傳遞戰時信息的功能;1942年和1943年是美國參戰初期,政府投入了相當多的精力用于戰時動員; 1944年和1945年,由于戰況已逐漸樂觀,政府也減少了使用海報的頻率。可見,海報數量隨著戰事變化呈現明顯變化,C項正確;1942年和1943年是美國參戰初期,戰爭海報明顯增多,A項與圖片數據不符,排除;二戰中后期,政府減少了使用海報的頻率,反映了美國人心態相對之前有所放松,排除B項;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
5.[2023哈爾濱開學考]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后,英國首相丘吉爾表示:希特勒進攻俄國,只不過是企圖進攻不列顛群島的前奏,俄國的危難就是我們的危難,也是美國的危難。丘吉爾這一表態 ( D )
A.表明英蘇之間的利益完全一致
B.意在敦促美國注意納粹的威脅
C.表達了對蘇聯社會制度的認同
D.有助于推動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解析 丘吉爾認為希特勒進攻蘇聯也會威脅到英國和美國,他旨在說明蘇聯、英國和美國都面臨著法西斯德國的威脅,這一表態有助于推動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故選D項。
6.[2023南京六校調研]下圖所示為《聯合國家宣言》,它的簽署( A )
A.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程
B.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C.將二戰發展到全球階段
D.標志著聯合國正式建立
解析 1942年初,蘇、美、英、中等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進程,A項正確。
7.[2024河北滄州月考]1945年2月,英國作家創作了漫畫《碎片的麻煩》。畫中羅斯福、斯大林和丘吉爾站在鋪有歐洲地圖的桌前,就德國東部與波蘭等東歐地區的版圖正在玩著拼圖游戲。該漫畫描繪的事件 ( A )
A.帶有大國強權政治色彩
B.表明了美蘇爭奪中間地帶
C.反映了東西方冷戰形勢
D.鞏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解析 根據材料中時間“1945年2月”可知,在二戰臨近結束時,美、蘇、英三國圍繞東歐政治版圖玩起“拼圖游戲”,實質上是對東歐勢力范圍的激烈爭奪,嚴重損害了東歐國家的利益,漫畫借此呈現了雅爾塔體系的強權政治色彩,A項正確;美蘇加緊爭奪中間地帶發生于美蘇冷戰期間,排除B項;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著冷戰正式開始,排除C項;該事件體現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內部的矛盾與妥協,而非同盟的鞏固,排除D項。
8.[2023貴陽摸底]二戰期間,美英等國嚴格實行食品配給制度;1945年,美國率先取消定量配給制,而英國直到1947年,主要食品依然實行某種形式的配給供應。這說明( D )
A.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使英國受惠
B.英國政府加大了公共事業的開支
C.戰后歐洲人的生活消費標準提高
D.戰爭使英美經濟發展出現不平衡
解析 英國的配給制取消時間晚于美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受到二戰的沖擊較小,因此經濟形勢比英國要好一些,這說明戰爭使英美經濟發展出現不平衡,D項正確;A項與材料無關,排除;英國取消配給制的時間較晚,說明當時英國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而非英國加大了公共事業的開支,排除B項;配給制是經濟形勢相對惡劣情形下采取的舉措,排除C項。
9.[2024廣州階段檢測]1939年春天,設在倫敦的帝國戰爭博物館的館長提交了年度報告。報告指出,1938—1939年是博物館運作最好的一年,有超過45萬的參觀者,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思考如何應對未來戰爭,包括壕溝和防空洞的修建,應對毒氣攻擊的防御以及有效偽裝的方法。這表明( C )
A.綏靖政策已經喪失人心
B.帝國戰爭博物館加大宣傳力度
C.民眾對戰爭的擔憂加劇
D.全民社會動員取得明顯的成效
解析 據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全面爆發前,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參觀人數眾多,體現出當時戰爭氛圍濃厚,民眾對即將爆發的戰爭表示擔憂,故選C項;綏靖政策雖由英法等國實施,但與英國民眾行為關系不大,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博物館加大宣傳力度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與全民社會動員無關,排除D項。
10.[角度創新/2023武漢二模]1941年上半年,蘇軍總參謀部一直關注西歐抗寒物資銷量和價格波動,并分析德軍使用的煤油燈、打火機之類物品的燃料中是否加入抗凍材料。經過持續半年的觀察,蘇聯得出結論:德國沒有做好開戰準備。蘇聯的判斷( D )
A.延續了新經濟政策的做法
B.體現了蘇聯模式的歷史作用
C.吸取了綏靖政策慘痛教訓
D.低估了科學技術的深遠影響
解析 從材料來看,蘇聯通過觀察德國準備抗凍材料的情況判斷出德國沒有做好開戰的準備,但蘇聯低估了德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深遠影響,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中心國家,其積極應用新技術,經濟飛速發展,德國想通過閃電戰來消滅蘇聯,并想在寒冬到來前解決戰事,故德國在沒有準備好抗凍材料的背景下,發動了對蘇戰爭,D項正確;新經濟政策是利用商品貨幣關系來發展生產,材料并未體現,排除A項;材料主旨并非強調蘇聯模式的作用,排除B項;材料中現象與綏靖政策無關,排除C項。
11.[2023山東泰安期中]有學者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主張民族自決和人權自由的一方取得了勝利,而且這場勝利迅速將那個依靠霸權來實現資本無限積累,依靠戰爭和掠奪來穩固資本擴張基礎的‘帝國主義時代’,連同此前在歐洲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起過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統治都淘汰出局了。”這一觀點( D )
A.強調了二戰所帶來的社會變化
B.否定了歐洲列強殖民擴張的本質
C.表達了對歐洲國際地位的擔憂
D.是二戰沖擊舊有國際秩序的體現
解析 據材料可知,二戰沖擊了原有的國際秩序,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逐漸衰落,世界殖民體系逐漸解體,D項正確;材料強調二戰改變了原有的國際秩序和殖民體系,而非社會變化帶來的影響,排除A項;歐洲列強殖民擴張的本質是對市場的爭奪,而材料觀點強調的是二戰對舊有秩序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對歐洲國際地位下降的擔憂,排除C項。
12.[2023山東日照月考]英國史學家約翰·惠勒-貝內特在《慕尼黑——悲劇的序幕》一書中寫道,“德國的征服國策,英國的綏靖國策,就像兩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們將在一個交叉點,即“慕尼黑”結合起來,并成了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上述觀點( D )
A.深刻揭示了二戰爆發的根源
B.明確了英、德兩國的戰爭罪責
C.反映了世界人民愛好和平的愿望
D.有利于人們對戰爭問題的反思
解析 英國史學家約翰·惠勒-貝內特認為德國的征服國策和英國的綏靖國策都對二戰的爆發負有主要責任,此觀點有利于人們對戰爭問題進行反思,故選D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在于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排除A項;題干僅描述德國和英國的國策應該對戰爭爆發負有責任,并沒有明確英、德兩國的戰爭罪責,排除B項;C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
13.[2023河北唐山二模,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揭示歷史事件、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
圖1 經濟大危機時期的     圖2 羅斯福新政
日本東京貧民窟
圖3 日本偷襲珍珠港 圖4 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的有44個國家參加的聯合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
  運用所學知識,闡述上述圖片中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
解析 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圖1反映了經濟危機對日本的影響,圖2反映了面對經濟危機,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圖3反映了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圖4反映了布雷頓森林會議召開,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從四者之間的相互聯系上看,圖1和圖2是美國和日本面對經濟危機,走上了兩種不同的道路,美國通過改革緩解了經濟危機,而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日本與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矛盾,促使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圖1和圖2反映了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爆發,面對經濟危機,美國全面禁止黃金出口,導致金本位制崩潰,國際貨幣體系陷入動蕩和混亂的狀態,圖4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使得歐洲衰落,美國在二戰后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在美國的主導下,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
答案 示例一:圖1、圖3。1929—1933年經濟危機中日本遭受沉重打擊,民眾生活困苦,國內階級矛盾激化,為緩和國內矛盾,擺脫困境,日本發動了侵略戰爭。日本對外侵略威脅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美國逐漸采取遏制日本的政策,美日矛盾日益激化,為爭取戰爭主動權,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12分)
示例二:圖1、圖2、圖3、圖4。1929年美國爆發經濟大危機后,存款人大量擠兌,銀行倒閉,黃金儲備銳減。為擺脫經濟危機,羅斯福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止兌換黃金,全面禁止黃金出口,導致金本位制崩潰,國際貨幣關系陷入動蕩和混亂的狀態。第二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英國等歐洲國家,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為協調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和解決戰后國際貨幣問題,1944年7月,在美國的主導下,召開了布雷頓森林會議,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12分)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
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之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
知識點講解
知識點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
1.背景
世界形 勢動蕩 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1] 帝國主義 階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列強矛 盾激化 原因 帝國主義各國[2] 經濟政治 發展不平衡,導致它們的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
表現 ①英德矛盾:爭奪在歐洲乃至世界的領導地位。 ②法德矛盾:領土爭端(阿爾薩斯—洛林);對北非殖民地的爭奪。 ③德俄矛盾:貿易摩擦不斷,關系惡化。 ④奧匈與俄矛盾:爭奪巴爾干半島,使這里成為歐洲“火藥桶”。
兩大軍 事集團 的形成 ①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 ②表現: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3] 同盟國  ”;英國、法國、俄國組成“協約國”。 ③影響:兩大軍事集團競相擴軍備戰,制定戰爭計劃,制造政治危機和局部軍事沖突,國際局勢日益緊張。
導火索 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
2.爆發:1914年7月28日,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
3.性質: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
4.進程
1914— 1915年 ①1914年,馬恩河戰役德軍戰敗,標志德國“速決戰”破產。 ②1914年,日本占領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租借地,1915年提出企圖滅亡中國的“[4] 二十一條 ”。
1916年 ①西線的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雙方傷亡慘重。 ②英德日德蘭海戰,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
1917— 1918年 ①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 ②俄國在[5] 十月革命 勝利后退出戰爭。 ③1918年11月11日,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
5.影響
對歐洲造成 毀滅性的打擊 ①給歐洲帶來經濟危機,歐洲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下降。 ②給歐洲帶來政治危機,各國爆發無產階級革命。
催生出一個 新世界 ①歐洲衰落,美國大發橫財,日本乘機擴張,兩國獲得發展。 ②民族解放運動掀起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給人類社會 提供了進步 的契機 ①新技術發展的催化劑:新的發明創造不斷涌現,促進社會發展。 ②婦女地位得到提高:婦女活動范圍擴大,社會作用增強。 ③政府機構職能改變: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職能加強。 ④人們思想觀念變化:和平主義、社會主義思潮盛行。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啟示
(1)帝國主義的掠奪本性及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是戰爭的根源。
(2)科技是一把雙刃劍。
(3)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和平的環境,和平的環境需要全人類共同營造和維護。
(4)在全球化時代,我們更應該珍視和平,克服狹隘民族主義,實現和平崛起。
知識點二 一戰后的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建立:1919年巴黎和會締結《[6] 凡爾賽條約 》;1921—1922年華盛頓會議締結《九國公約》。
2.內容
(1)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7] 海外殖民地 被戰勝國瓜分。
(2)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
(3)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
(4)中國收回[8] 山東 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
(5)列強同意將“[9] 門戶開放 ”“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
            凡爾賽體系的實質
  凡爾賽體系的實質是戰后帝國主義戰勝國重新瓜分世界的體系,是建立在對戰敗國的制裁和掠奪與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奴役和掠奪的基礎之上的國際體系。
(6)成立國際聯盟
性質 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
宗旨 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世界[10] 和平與安全 。
評價 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其失去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無法制止戰爭發生。
英法將國聯作為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
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3.影響:戰勝國以強權政治原則建立的新秩序,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了禍根。
            一戰期間及一戰后的美國
(1)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威爾遜提出以“十四點原則”為代表的新的國際關系理念,使美國國際影響力迅速上升,但其軍事實力仍然有限。
(2)一戰后,美國企圖支配世界事務的努力遭到英法等國的阻撓,說明歐洲雖然失去了經濟霸權,但綜合實力依然強大,美國稱霸世界的時機尚不成熟。
情境1 德國的外交政策
德國向自己的一個鄰國讓出陸地,向另一個讓出海洋,而給自己留下了一錢不值的天空,這樣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我們不愿意把任何人擠到陰暗的角落,但我們也要給自己一塊光明之地。
——1897年德國外交國務大臣皮洛夫在國會上的演說
這反映了德國的什么外交傾向?
答案 積極向外擴張,爭奪世界殖民地。
情境2 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上圖反映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情境3 一戰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在帝國主義國家仍然統治著它們舊的殖民地和新的保護國的情況下,歐洲的全球霸權看起來更加安全。然而,這與現實不符。
——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美]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
為什么說“這與現實不符”?
答案 一戰使德、奧戰敗,英、法等國受到重創,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遭到動搖;美、日崛起,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情境4 《九國公約》的實質
◆締約各國尊重中國的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的完整。
◆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工商業機會均等的原則。
◆各國不得在中國謀取特殊權利而損害友邦人民的權利,不得鼓勵有害友邦安全的舉動。
——摘編自《九國公約》
材料反映了《九國公約》的實質是什么?
答案 帝國主義以“門戶開放”的名義共同支配和控制中國。
易錯
  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的統治新秩序;華盛頓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新秩序。兩者都未從根本上解決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情境5 《凡爾賽條約》體現的矛盾
上圖反映了《凡爾賽條約》簽訂后,德國人上街游行,反對《凡爾賽條約》。它反映了哪一對矛盾?
答案 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矛盾。
探究點演練及歸納總結
探究1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材料 1897年,英國雜志《星期六評論》談到英德矛盾的尖銳化時說:德國的商販和英國的行商……在地球上每個角落里都彼此競爭。無數小沖突會成為大戰的借口,總有一天世界上會發生這種大戰。假使德國明天從地面上被消滅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個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國人。過去,各國為爭奪某一城市或某種遺產而廝殺若干年,難道現在它們不應該為每年五十億英鎊的商業收入而從事戰爭嗎?
——摘編自周一良、吳于廑總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近代部分》
材料主旨 材料分析了19世紀末英德矛盾尖銳化的原因。
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德矛盾尖銳化的原因,并指出這一矛盾產生的后果。
試答:  原因:商業競爭激烈;對海外殖民地的爭奪;兩國民意對立情緒的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德國實力增強,向英國霸權發起挑戰。后果: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唯物史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偶然性與 必然性的 統一 薩拉熱窩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這一事件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卻是必然的。兩大軍事集團已經對戰爭進行了精心準備,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經濟政治 發展的不 平衡 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各帝國主義國家矛盾產生的根源。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經濟發展迅速,超過老牌的英法等國家,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間的力量對比。
歐洲各國 之間的 矛盾 列強之間圍繞瓜分世界問題的矛盾日益尖銳,逐漸形成兩大軍事集團。他們瘋狂地進行擴軍備戰,國際關系日趨緊張,大戰一觸即發。
物質條件 19世紀末20世紀初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為大戰的爆發和擴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和技術基礎。
意識形態 的影響 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泛濫,使得兩大軍事集團之間斗爭愈發激烈,推動了戰爭的爆發。
歷史解釋——歐洲近現代主要矛盾的演變
(1)從英西、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新航路開辟后的一個時期內,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了國際關系的主角。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確立海上霸權。17世紀中葉,經過三次英荷戰爭,荷蘭喪失歐洲強國地位。18世紀中期,英法爆發七年戰爭,英國打敗法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2)從英法矛盾到英俄矛盾: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進攻法國,1815年拿破侖帝國覆亡,法國喪失歐洲大陸霸主地位。之后,沙俄在歐洲大陸稱霸,英俄矛盾尖銳。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喪失歐洲大陸霸權。
(3)從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造成了它們之間新的矛盾。19世紀七八十年代根源于普法戰爭的法德矛盾一時成為歐洲大陸的主要矛盾。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的“大陸政策”變成了“世界政策”,德國成為英國的主要競爭對手。英德矛盾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
探究2 一戰后的國際秩序
材料一 下面是一幅刊登在1921年德國一家雜志上的漫畫。漫畫將英、法、美、意、日比作一只五頭怪獸,它將德國踩在腳下,貪婪地將其內臟吞食殆盡。
材料二 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列寧
材料 主旨 材料一反映了一戰后英、法、美、意、日對德國的嚴厲懲處和剝奪。材料二體現了列寧對凡爾賽和約的評價。
思考:
(1)材料一表達了德國人怎樣的情緒?
試答:  表達了德國人對《凡爾賽條約》的不滿和憤怒。 
(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材料二中的評論正確嗎?為什么?
試答:  正確。理由:凡爾賽體系是戰勝國以強權政治原則建立的,它沒有解決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反而激起戰敗國的憤怒和復仇情緒。在該體系之下,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加劇。這些都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了禍根。 
唯物史觀——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評價
進 步 性 ①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創造了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資本主義經濟獲得了高速發展。 ②大多數歐洲國家的領土基本上在民族自決的基礎上重新劃定,這一狀況至今保持不變。 ③用召開國際會議的方式來解決國際爭端、成立常設國際機構是歷史的進步,對以后國際關系發展有重大影響。
局 限 性 ①它犧牲弱小民族利益,反映了大國強權政治,具有鮮明的帝國主義特征。該體系建立在戰勝國對戰敗國掠奪的基礎上,必然導致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矛盾的加劇。 ②帝國主義的侵略特征和戰勝國內部分贓不均,使得戰勝國之間矛盾重重。 ③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以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矛盾加劇。
歷史解釋——比較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
巴黎和會 華盛頓會議
背景 協約國戰勝同盟國,帝國主義戰勝國重新瓜分世界。 美日爭奪亞太地區霸權的矛盾激化、海軍軍備競賽激烈。
目的 協調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非洲、中東的矛盾。 協調帝國主義國家﹐尤其是美日在亞太地區的矛盾。
參加 國 美、英、法、意、日等國,其中美、英、法政府首腦操縱和會。 九國參加,美國占主導地位。
主要 內容 《凡爾賽條約》規定了德國領土、殖民地、軍備和戰后賠款等問題;簽訂了對奧、保、匈條約;討論了國際聯盟問題。 《四國條約》拆散英日同盟;《五國條約》限制海軍軍備,規定美英具有同等制海權;《九國公約》造成多國支配中國的局面。
評價 ①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列強對世界勢力范圍的再一次瓜分。②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③不但未消除各大國之間的矛盾,而且埋下了更大沖突的種子。
唯物史觀——辯證評價國際聯盟的建立
(1)從出發點看:美國的倡議迎合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各國人民渴望根除戰爭、保障和平的愿望;為美國介入國際事務、爭奪世界霸權創造了條件。
(2)從進步性看:國聯是世界上第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國際組織,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政治性的國際組織,在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各國之間的國際合作方面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也為聯合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它的出現標志著世界人民反戰運動的興起。
(3)從局限性看:一方面,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沒有參加,嚴重削弱了國聯的權威性。另一方面,國聯淪為了英法維護其霸權的工具,最終未能制止世界大戰的爆發。
歷史解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促使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崩潰的因素
(1)歐洲的衰落:一戰造成了歐洲各國的衰落,而歐洲列強則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主要維護者,但是在眾多問題上(比如德國的賠款問題)不得不仰仗美國的支持,英法已經無力維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民族解放運動高漲,這些運動大都以失敗告終,但是推動了亞非拉民族民主意識的發展,動搖了西方列強的殖民體系,也促使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崩潰。
(3)十月革命的勝利:十月革命打破了帝國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引發了歐洲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浪潮,推動了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形成了東西方的反帝統一戰線,動搖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4)法西斯的侵略擴張: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遭到壓制,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極度不滿的德、日、意結成軸心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摧毀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命題點習題講解
命題點1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
1.[2022.6浙江]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關系波譎云詭。“1898年以后迅速增長的德國海軍計劃,幾年間就成為英國關切的根源。……英國人逐漸而謹慎地擺脫了他們過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1902年,他們跟日本結成軍事同盟以反對其共同的敵人俄國。……(1904年)英法兩國政府一致同意忘卻……所積累的舊怨。……由于對德國的企圖越發感到捉摸不透,英國人也同樣有接受調解的愿望。1907年,英俄兩國從過去的對手變成了盟友。”該材料反映出英國的外交取向是( D )
A.“結伴不結盟”
B.“集體安全”
C.“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
D.“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解析 結伴而不結盟是中國在改革開放時期提出的外交理念,故排除A項。“集體安全”是1920年成立的國際聯盟提出的原則,故排除B項。“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是二戰后提出的理念,故排除C項。材料“英國人逐漸而謹慎地擺脫了他們過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英法兩國政府一致同意忘卻……所積累的舊怨”“英俄兩國從過去的對手變成了盟友”等反映了英國的外交取向發生改變,以自身利益為導向,說明“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故D項符合題意。
命題變式
2.[2024山東泰安階段檢測]從1870年到1913年,德國工業生產總值增長4.6倍,法國增長1.6倍,英國僅增長1.3倍;各國工業生產總額占世界工業生產總值的比重,英國從30%下降到14%,法國從10%下降到6%,德國從13%上升到16%;英國殖民地人口有3.9億,法國為6 235萬,德國為1 307萬。這意味著( B )
A.英法經濟逐漸陷入“滯脹”狀態
B.歐洲局勢可能出現重大危機
C.德國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
D.廣闊殖民地制約了英國發展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出現嚴重不平衡,英、法相對“衰落”,德國快速“崛起”,但殖民地狀況卻出現“倒掛”現象,這意味著歐洲列強重新爭奪霸權和殖民地的戰爭可能出現,B項正確;“滯脹”是20世紀7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的經濟現象,排除A項;當時英國仍然是世界上綜合實力最為發達的國家,排除C項;廣闊殖民地總體上有利于英國的發展,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
命題點2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
3.[2022山東]一戰初期,英國對法國只進行了象征性的有限軍事援助。隨著法國和平主義運動和反戰運動的高漲以及法國政府有可能單獨與德國締結和平條約以走出戰爭,英國轉而全力與法國合作以贏得勝利。英國轉變態度是為了 ( B )
A.盡快恢復歐洲和平  B.保持戰后歐洲均勢
C.避免單獨對德作戰  D.聯合法國控制歐洲
解析 一戰初期,英國從“歐洲均勢”考慮出發,對法國采取有限援助政策,希望法德能在戰爭中兩敗俱傷,這種戰略構想直接造成了戰爭初期英法聯軍的節節敗退。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法國和平主義運動和反戰運動高漲,其國內政局不穩,法國政府有可能單獨與德國締結和平條約以走出戰爭,這違背了英國的“歐洲均勢”原則,故一戰后期英國不得不全力與法國合作以贏得戰爭,故選B項;盡快恢復歐洲和平不屬于英國轉變態度的主要目的,排除A項;避免單獨對德作戰只是表象,排除C項;英國希望德法兩敗俱傷,獨霸歐洲,排除D項。
命題點3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4.[2021遼寧]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英國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還征用各類財產,設立國家染織廠,經營了250家軍需品工廠,同時實行限定物價、監督鐵路、控制礦業與交通運輸業等政策。這表明,一戰促使英國( B )
A.資本主義轉型完成  B.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C.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D.政府職能發生根本性轉變
解析 一戰爆發后,英國政府征用各類財產,經營多家工廠,實行控制重要行業的政策,這表明英國政府對經濟運行的控制力加強,即英國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B項正確。
命題變式
5.[2023湖北模擬]一戰后,遠東地區組建了不少工人階級政黨,如1921年建立的中國共產黨,這些政黨向蘇俄(聯)探尋民族獨立之路,甚至需要蘇俄(聯)的援助和指導。這表明,一戰( B )
A.加劇了遠東各國內部的階級矛盾
B.豐富了民族解放運動內涵
C.瓦解了亞洲的帝國主義殖民體系
D.壯大了社會主義陣營力量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在民族解放運動浪潮中,亞洲地區建立了一系列政黨,其中包括無產階級革命政黨,這為民族解放運動增加了新的內涵,B項正確;材料強調遠東地區國家在民族解放運動中出現了新的領導政黨,未強調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排除A項;材料未介紹遠東地區政黨領導民族解放運動的結果,排除C項;遠東地區國家當時并未建立社會主義國家,且社會主義陣營出現在二戰以后,排除D項。
命題點1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
1.[2021重慶]丘吉爾在《危機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紀初彌漫于世界的一種奇怪情緒:因未能從物質繁榮中獲得滿足感,各國轉而熱衷于國內和國際沖突,隨著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幾乎每個地方都燃起了熊火,任何一個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險。這一材料可用于論證世界大戰的爆發( C )
A.與瘋狂的軍備競賽有關
B.與文明的沖突有關
C.與極端的思想觀念有關
D.與經濟的低迷有關
解析 由“熱衷于國內和國際沖突”“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任何一個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險”可知,丘吉爾描述的這種情緒是一種極端的思想觀念,故丘吉爾的這段描述可以用于論證世界大戰的爆發與極端的思想觀念有關,故C項正確。
命題點2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
2.[2022北京,12分]華工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十幾萬華工在歐洲戰場從事艱苦工作,數千人獻出了寶貴生命。
材料一  關于一戰華工的部分研究資料
文 獻 史 料 ① 威海市檔案館藏《英國威海衛行政公署招募華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
② 威海市檔案館藏《英國駐濟南領事就勞工問題致英國公使的信》,1916年
③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英法等國規定招工各項工資案》,1917年
④ 《中國人力援助戰時法國》,《紐約時報》,1917年
⑤ 威海市檔案館藏《華工出洋歌》,1917年
⑥ 《旅法華工近狀》,《東方雜志》,1917年
⑦ 《大戰中的中國:她在勞力、原材料、軍需品和食物上對協約國的貢獻》,《亞洲》,1917年第8期
⑧ 《華工團二大隊第3902號華工給德國皇帝的信》(譯件),1918年
⑨ 《國王與中國華工軍團》,《英國周刊》,1919年
⑩ 《華工在法與祖國的損益》,《華工周報》,1919年
《在巴黎華工慶祝聯軍的勝利》,《華工周報》,1919年
《英法華工歸國后之處置》,《民心周刊》,出版年不詳
《招聘護送華工回國沿途照料員章程》(中國駐巴黎總領事館發布),《旅歐周刊》,1920年
《華工歸國后該怎樣》,《華工雜志》,1920年
其 他 資 料 尼古拉斯·格里芬:《一戰中的英國華工軍團》,《軍事事務》,1976年第3期
徐國琦:《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在法華工》,五洲傳播出版社,2007年版
材料二  探究主題
甲 華工赴歐的原因
乙 英法對華工的態度
丙 中國社會對華工的關注
丁 一戰后華工的境遇
(1)按史料類型,將材料一中的文獻史料進行分類并寫出序號。(3分)
(2)參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資料,從材料二中任選一個主題,說明選題意義,擬訂研究提綱,列出3—5個相關參考資料的序號。(9分。要求:選題意義應結合歷史背景,研究提綱應系統清晰,所列參考資料從標題上看應密切聯系主題)
解析 第(1)問,首先明確史料類型主要有檔案、報刊、信件、公文等。然后可將材料一中文獻史料進行分類——檔案有①②③⑤,報刊有④⑥⑦⑨⑩ ,書信有②⑧,公文有①②③ 。第(2)問,解題思路如下圖所示:
答案 (1)檔案:①②③⑤。報刊:④⑥⑦⑨⑩ 。書信:②⑧。公文:①②③ 。(3分)
(2)示例 選題:甲 華工赴歐的原因。選題意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很多華工赴歐從事艱苦的工作,為協約國勝利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也為中國贏得了一定聲譽。“什么原因促使他們出國?”這一問題是研究一戰華工諸多問題的起點,同時也是研究中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關系的另一個視角,有一定的研究價值。研究提綱:一、一戰的爆發與協約國的人力需求;二、中國政府對華工赴歐的態度;三、華工個人的選擇;四、結論。參考資料:①②③⑤。(9分)
命題點3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3.[2020山東]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現代歐洲聯合思想之父”庫登霍夫-卡萊基倡導建立“歐洲合眾國”并發起了“泛歐運動”,在歐洲引起了強烈回響。這是因為( A )
A.戰爭削弱了歐洲的國際地位
B.凡爾賽體系緩和了歐洲各國矛盾
C.美國聯邦制為歐洲提供了借鑒
D.國際聯盟奠定了歐洲合作的基礎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一戰后興起的“泛歐運動”在歐洲引起了強烈回響,聯系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對歐洲國家的國家力量和國際地位產生了重大沖擊,強化了歐洲的區域聯合意識,故A項正確。一戰后建立起來的凡爾賽體系,使戰敗國受到了嚴苛制裁,進一步激化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隱患,故B項錯誤。“泛歐運動”旨在推動歐洲國家的聯合,而非建立統一的國家,因此美國聯邦制對歐洲聯合并無借鑒價值,故C項錯誤。國際聯盟中不僅僅有歐洲國家,而且德國在1926年才加入國聯,D項錯誤。
習題演練
1.[2024河南聯考]下圖所示是20世紀初在歐洲發表的一幅名為《友誼鏈》的漫畫。該漫畫揭示了( B )
A.一戰后的和平孕育了新的危機
B.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存在深刻的矛盾
C.殖民體系的建立導致一戰爆發
D.俄國革命形勢的發展受到一戰制約
解析 分析漫畫可知,塞爾維亞與奧匈帝國之間存在矛盾,俄國為塞爾維亞的盟友;俄國與德國之間存在矛盾,英國與法國為俄國的盟友。根據分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漫畫反映了一戰前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存在深刻的矛盾,B項正確。
2.一戰爆發后,列寧指出:“德國反對英國和法國無疑是對的,因為它殖民地‘分得少’……但是德國本身并不是在為解放其他民族,而是在為壓迫其他民族而戰。”由此可知,一戰( C )
A.推動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B.促進資本主義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C.具有帝國主義侵略性質
D.使亞非拉國家淪為了受壓迫民族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列寧認為德國參加戰爭是為了爭奪殖民地,而不是為了解放其他民族,所以一戰是帝國主義間的戰爭,故C項正確;材料指出德國并未支持民族解放運動,排除A項;一戰前,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已經形成,排除B項;一戰前,亞非拉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已經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排除D項。
3.[2024濟南歷城二中開學考]一戰時,英國報紙評論道:“華工來到法國……不僅在各種場所出色地完成了各種類型的任務,比如在輪船和火車上從事裝運和卸載工作,建筑鐵路,維修公路,在石油廠和整個法國北部地區的許多補給站工作,而且他們還冒著槍林彈雨在前線修筑了數百英里的戰壕。”這說明( C )
A.華工在法國社會地位低下
B.英國輿論歧視在法的華工
C.華工為一戰勝利作出貢獻
D.一戰中大量華工獻出生命
解析 由材料可知,華工出國,不僅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而且還在前線修筑戰壕,這說明華工為一戰勝利作出貢獻,C項正確;材料突出的是對華工的贊揚,不能說明華工在法國社會地位低下,排除A項;英國輿論對在法華工是贊揚的,并不是歧視,排除B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一戰中大量華工獻出生命,排除D項。
4.1917年,德國向處于中立的美國提出:只允許一艘美國船只進入英國港口,且只允許停留三天,同時美國必須向德國通報該艘船裝運的東西。德國的這一舉措( A )
A.加速了美國的參戰   B.表明放棄封鎖英國
C.旨在緩和德美矛盾   D.意在分化離間英美
解析 
審題 ①時間:1917年。②主題:一戰時期的美德關系。③切入點:這一舉措。
信息 ①處于中立的美國;②德國要求限制美國船只進入英國。
結論 德國的上述行為惡化了美德關系,加速了美國的參戰,故選A項。
排錯 德國的這一舉措意味著加強對英國的封鎖,排除B項;該舉措加劇了美德矛盾,排除C項;這一舉措強化了英美關系,排除D項。
5.[2023江蘇常熟期中]1918年1月,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被稱為“世界和平綱領”的“十四點計劃”,其要點包括保持公海航行的絕對自由;消除一切經濟壁壘;成立一個具有特定盟約的包括大小國家的、保證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的普遍性的國際聯盟等。其實質是( C )
A.努力爭取世界和平發展 B.爭取民眾對戰爭的支持
C.攫取戰后世界的領導權  D.掩蓋對外戰爭的侵略性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結束后,美國成為世界上經濟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所以此時美國提出一系列要求,“成立一個具有特定盟約的……普遍性的國際聯盟等”就是為了借此擴張自己的勢力,從而攫取戰后世界的領導權,C項正確。
6.[2023石家莊二模]下表反映的是國際聯盟主導調停的部分領土爭端,據此可知,國際聯盟 ( C )
調停對象 主要調停國
巴勒斯坦 英國
納米比亞 南非
新幾內亞島東部 澳大利亞
薩摩亞群島 新西蘭
A.重新確定歐亞版圖
B.滿足了西方大國的政治利益訴求
C.關注全球安全問題
D.成為列強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
解析 國際聯盟成立的宗旨是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根據材料中“國際聯盟主導調停的部分領土爭端”“調停對象”“主要調停國”可知,國際聯盟履行其職責,關注全球安全問題,C項正確;A項夸大了國際聯盟的作用,排除;南非不屬于西方國家,滿足了西方大國的政治利益訴求說法不妥,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國際聯盟關注全球安全問題,體現不出國際聯盟成為列強控制國際事務的工具,排除D項。
7.[角度創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勝國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而丘吉爾在回憶錄中,將這種由戰勝國主導形成的格局稱為“勝利者的蠢事”。這說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A )
A.為戰爭再次爆發埋下隱患
B.促進了亞洲民族意識覺醒
C.使得歐洲喪失了霸權地位
D.對戰敗國的懲罰力度不足
解析 根據材料中“丘吉爾……將這種由戰勝國主導形成的格局稱為‘勝利者的蠢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在戰勝國剝奪戰敗國和利益再分配的基礎上,它只是列強間暫時的妥協,體系內部蘊含了諸多矛盾,為戰爭再次爆發埋下隱患,A項正確;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和民族民主運動高漲,亞洲民族意識覺醒,排除B項;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歐洲喪失了霸權地位,排除C項;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在戰勝國帝國主義剝奪戰敗國和利益再分配的基礎上,“對戰敗國的懲罰力度不足”說法錯誤,排除D項。
8.[2024江西宜春開學考]1914—1918年,英國女汽車駕駛員從1 700人增加到28 900人;1914年,伍爾維奇兵工廠僅雇用了125名女工,到1917年上升至28 000人。這反映了 ( A )
A.戰爭改變了勞動力就業結構
B.工人運動增加女性就業機會
C.政治地位的提高激發女性就業動力
D.重工業的發展促使勞動力需求增加
解析 根據材料中時間“1914—1918年”可知,當時為一戰時期;材料中女汽車駕駛員的數量和工廠雇用女工數量的急劇增長,說明在戰爭期間,大量男性進入戰場,使得女性就業機會增多,故選A項;材料中女性就業機會增加是因為戰爭,并非工人運動,排除B項;材料顯示一戰期間女性的就業機會增多,并未涉及女性的政治地位,排除C項;“重工業的發展促使勞動力需求增加”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9.[2023湖北部分中學聯考]19世紀末20世紀初,海外競爭日益激烈,歐洲列強彼此懷疑和相互敵視,擔心輸掉競爭就意味著本國衰弱甚至滅亡。列強們都把本國的民族利益和國家安全建立在削弱對手的基礎上,信奉一種弱肉強食的普遍原則。這說明一戰前列強矛盾加劇( A )
A.受到當時社會思潮的影響
B.是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結果
C.使民族主義情緒逐漸高漲
D.體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脫節
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列強信奉弱肉強食,彼此懷疑、相互敵視、設法削弱對手,這種競爭敵對的思潮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列強矛盾和斗爭的加劇,這說明一戰前列強矛盾加劇受到當時社會思潮的影響,A項正確。
10.[2024河北開學考]下圖所示為英國漫畫家拉昂納德·拉溫創作于1934年的漫畫《可敬的比率或倫敦的海軍會議》。其配文為:“這個卑鄙的家伙感到他的座位不如你們兩位杰出人士的那樣舒服!”(圖中人物自左向右依次為英、美、日)作者的創作意圖是( A )
A.維護一戰后的國際秩序   B.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C.抨擊英美的“綏靖政策”  D.反對法西斯主義
解析 結合漫畫標題和說明性文字中對日本帶有明顯貶義色彩的措辭可知,作者站在一戰后既得利益者和英美盟友的立場上,極力維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穩定,A項正確;從材料可以看出作者對原有國際秩序的維護,排除B項;材料反映不出作者抨擊英美“綏靖政策”和反對法西斯主義的意圖,排除C、D兩項。
11.[2023廣東汕頭期中]下圖所示漫畫發表于1922年2月。漫畫中燃燒的烈焰中寫的是“印度”“埃及”“愛爾蘭”,右側是英國納稅人手持斧頭,斧頭上面寫著“要求國防裁軍”,左側三人的中間人物是時任英國殖民地事務大臣的丘吉爾,他兩邊的軍人分別是“海軍廢物”(左)和“陸軍廢物”(右)。漫畫反映的狀況表明( A )
A.一戰后英國殖民體系發生動搖
B.英國內部兩黨的斗爭愈演愈烈
C.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
D.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崩潰
解析 根據材料中信息“燃燒的烈焰中寫的是‘印度’‘埃及’”“要求國防裁軍”“海軍廢物”“陸軍廢物”等可知,一戰結束以后,英國對殖民地的控制減弱,國力也有所削弱,其殖民體系出現動搖,A項正確。
12.[情境創新/2024浙江百校調研]一戰結束后,德國的歷史教科書認為,法國的復仇欲望將歐洲帶到了戰爭邊緣。法國人則把戰爭責任歸咎于德國。1952年,兩國肯定了共同承擔一戰責任的觀點。20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和西德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在敘述一戰的爆發時,強調各國被同盟體系“拖進”戰爭,法德兩國也是這種沖突的犧牲品。這一變化反映出( A )
A.國家利益影響歷史敘事
B.歷史教科書不能敘述真實的歷史
C.一戰推動歷史觀念變化
D.歐洲教科書理性地探討了一戰罪責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法國和德國在教科書中對一戰的描述出現了從相互對立到肯定共同承擔責任,再到法德兩國也是沖突的犧牲品的變化,這體現了時代的不同,國家利益發生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歷史敘事的角度,A項正確;B項說法錯誤,排除;國家利益推動歷史觀念的變化,而非一戰,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法德兩國的歷史教科書,而非歐洲的教科書,排除D項。
13.[2024華南師大附中模擬,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戰爭與人類社會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直接影響到了眾多國家的興衰,改變了國際格局和文明的進程”進行合理解釋。
解析 本題可從一戰影響了眾多國家的興衰、改變了政治經濟格局、改變了世界文明的進程三個方面回答。一戰影響了眾多國家的興衰:一戰摧毀了德意志、奧匈帝國、沙皇俄國、奧斯曼土耳其四大帝國,使歐洲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國家,改變了歐洲的政治版圖。一戰改變了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英、法、德等傳統強國實力受到極大削弱,歐洲的全球霸權地位開始喪失,后起的美國、日本在遠東地區展開激烈爭奪;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一戰客觀上還影響了中國的民主革命。一戰改變了世界文明的進程:一戰中包括坦克、飛機、潛艇等先進武器的使用影響了現代軍事科技的發展;基于人類對戰爭的反思,為了盡可能避免戰爭,戰后成立了旨在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聯盟,簽訂了《非戰公約》;歐洲和平主義思潮泛濫。最后,重申一戰“直接影響到了眾多國家的興衰,改變了國際格局和文明的進程”的觀點符合史實。
答案 一戰摧毀了德意志、奧匈帝國、沙皇俄國、奧斯曼土耳其四大帝國,使歐洲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國家,改變了歐洲的政治版圖。(4分)英、法、德等傳統歐洲強國實力受到極大削弱,歐洲的全球霸權地位開始喪失,后起的美國、日本在遠東地區展開激烈爭奪;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啟了20世紀兩種意識形態的對抗沖突與并存競爭;一戰客觀上影響了中國的民主革命。(4分)一戰中包括坦克、飛機、潛艇等先進武器裝備投入實戰,影響了現代軍事科技的發展;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成立了國際聯盟,簽訂了《非戰公約》;歐洲和平主義思潮泛濫。(4分)綜上所述,一戰直接影響到了眾多國家的興衰,改變了國際格局和文明的進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顺平县| 扶风县| 华坪县| 出国| 剑川县| 柳州市| 鹤岗市| 衡东县| 乌兰浩特市| 灯塔市| 新蔡县| 什邡市| 托克托县| 濉溪县| 墨竹工卡县| 扎赉特旗| 中卫市| 阳江市| 姚安县| 沿河| 三都| 黄骅市| 宁城县| 滦南县| 屯门区| 昌宁县| 丹巴县| 崇州市| 广元市| 芦溪县| 河西区| 乐昌市| 金坛市| 岑溪市| 专栏| 镶黄旗| 绥芬河市| 政和县| 陈巴尔虎旗| 乐至县| 荆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