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2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2份打包)

資源簡介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之近代殖民活動和現代社會移民與多元文化
知識點講解
知識點一 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
1.殖民擴張與美洲族群的變化
(1)殖民擴張: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后,歐洲國家開始在美洲進行殖民擴張和掠奪。
(2)族群變化
變化 原因 影響
[1] 印第安人 數量銳減 屠殺、奴役以及從歐洲傳來的傳染病。 造成美洲勞動力不足。
大量非洲黑人進入美洲 黑奴貿易的進行。 深刻改變了非洲的人口結構,嚴重影響了非洲的社會發展;為美洲種植園和礦山提供了勞動力。
美洲白人數量增加 歐洲人遠涉重洋,來到美洲。 在美國和加拿大,白人占據了人口的大多數。
混血人種出現 白人、黑人、印第安人雜居。 成為[2] 拉丁美洲 的最大族群。
(3)影響: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發展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2.英國的殖民活動與大洋洲人口結構的改變
(1)殖民活動
①流放罪犯:18世紀中后期,英國殖民者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最初,英國將澳大利亞作為流放罪犯的場所。
②建立牧場:19世紀,隨著[3] 工業革命 的開展,英國殖民者開始在澳大利亞建立牧場。
③開采金礦:1851年人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金礦,[4] 采礦業 迅速發展起來。
(2)結果
①澳大利亞等地的[5] 原住民 遭到驅趕和屠殺,人口數量銳減。
②越來越多的英國人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③19世紀中葉,[6] 白人 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歐洲文化成為當地文化的主流。
3.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
背景 19世紀初,[7] 黑奴貿易 受到限制,殖民者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
概況 開始 19世紀中葉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8] 華工 出國。
美國 華工是加利福尼亞金礦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工地等場所的主要勞動力;19世紀70年代,加利福尼亞的華工人數已有十幾萬。
澳大利亞 19世紀中葉,大量華工來到澳大利亞開采金礦。
其他 加勒比群島、秘魯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萬的華工。
影響 形成[9] 唐人街 ,保留和傳播著中華文化,促進了美洲和大洋洲經濟、文化的發展。
            華工“下南洋”帶來的影響
  一方面將中國傳統文化、生活習俗以及宗教信仰帶入東南亞諸國;另一方面華僑也將所在國的先進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思想文化等帶回中國,在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起到傳播者甚至領導者的作用。
知識點二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1.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
(1)背景: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生產的國際化大大加強,[10] 全球勞動力市場 逐漸形成。
(2)過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西歐、北美和大洋洲等發達地區從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勞動力。
20世紀七八十年代 大量非洲勞動力涌向[11] 中東產油國 ;日本以及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也吸引了許多亞非移民。
20世紀90年代 [12] 東歐 國家成為西歐、北美勞動力的新的來源地。
(3)結果: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改變。
①20世紀50—70年代,大多數移民在制造業和公共服務業從事體力勞動。
②大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發達國家的產業升級,企業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
③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作為移民中的“知識精英”,在跨國公司的國際業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難民的困境和救助
(1)背景:戰爭和地區沖突、[13] 宗教或部族 矛盾、自然災害、經濟惡化等原因造成移民。
(2)表現:二戰前的難民主要產生于歐洲,如遭到納粹德國迫害而流亡的猶太難民;二戰后的難民主要產生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
(3)救助
①1950年,[14] 聯合國難民署 成立,專門協調處理難民問題。
②1951年,聯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救助難民的行動準則。
③1966年,聯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擴大1951年公約的適用范圍。
④2000年12月4日,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為“[15] 世界難民日 ”。
(4)認識:國際社會在難民的人道主義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但仍然沒有改變難民逐年增加的趨勢,救助難民任重道遠。
               解決難民問題的途徑
(1)發達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法律;加大資金等人道主義援助。
(2)難民國家:利用好發達國家的援助資金發展經濟,從本國出發解決難民問題。
(3)國際社會:加強國際合作,著力解決戰亂和貧困等根源問題,合理推動難民來源國走上長治久安與繁榮發展之路。
3.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
(1)背景: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世界出現了遍及各國的移民社會。
(2)特點:在不同文化的交匯、借鑒與認同中,形成各種[16] 多元一體 的移民文化。
(3)代表
地區 特征 因素 影響
美國 典型移民國家 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斷來到北美,共同建設美利堅合眾國,形成了以[17] 歐洲文化 為主流的美國移民文化。 ①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是美國社會的顯著特征。 ②多元文化傳統也使美國社會始終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
新加坡 具有移民社會特征的城市國家 ①19世紀以來,隨著[18] 蘇伊士運河 的通航、東南亞地區經濟的發展,新加坡逐漸成為繁榮的貿易大港和國際化都市。 ②從英國殖民地成為獨立國家。 ③華裔、印度裔移民的遷入。 ①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 ②馬來語、華語、英語和泰米爾語均為官方語言。 ③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各類宗教建筑形式各異,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情境1 1789年海地人口結構
  下圖為1789年海地獨立前夕人口結構示意圖。據此說明黑人奴隸比重最大的原因。
答案 黑奴貿易使大量非洲黑人奴隸來到美洲。
情境2 歐洲人口的遷移
  19世紀20年代中期,總共才14.5萬人離開歐洲,19世紀50年代中期,有大約260萬人離開歐洲……這種極其巨大的遷移的意義在于……遷移的目標是完全對著美洲和大洋洲的。結果,北美洲和澳大利亞在種族方面幾乎完全歐化。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上述遷移活動對大洋洲的人口結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答案 導致原住民數量減少,白人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大洋洲人口出現替代性變化。
情境3 華工移民美洲的原因
  19世紀中葉后,葡萄牙、英國、美國等國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前往美洲等地的華工簽署契約,讓華工以未來若干年的工資支付運輸費用,獲取了巨額利潤。中國東南沿海的窮苦百姓,或因為生活所迫,或被誘騙、綁架成為苦力。
  造成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鴉片戰爭后西方侵略者打開了中國國門,中國通商口岸開放,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
圖解歷史
二戰前后世界人口遷移的方向
情境4 美國移民情況變化
  1860—1970年美國移民情況變化的曲線圖中①②兩個時段分別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分別指出當時的背景。
1860—1970年美國移民情況變化
答案 ①經過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工業產量躍居世界前列,成為經濟強國。②受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影響。
情境5 英國難民問題
  以冷戰為背景,蘇聯、東歐、亞洲、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的許多民眾因為國內沖突、戰爭、宗教、自然災害等因素淪為難民。1991年英國的避難申請人數比1990年增加了58%。由于英國在冷戰時期相對寬松的難民政策、福利政策等,難民大量涌入,給英國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摘編自高建梅《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英國難民問題研究》
  根據材料,概括20世紀90年代英國出現難民問題的背景。
答案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地區沖突加劇;英國相對寬松的難民政策;英國福利水平較高,對難民有吸引力。
圖解歷史
經濟全球化、移民社會與移民文化的關系
情境6 魚尾獅像
  下圖為新加坡地標建筑魚尾獅像,體現了新加坡文化怎樣的特點?
答案 魚尾獅像是由儒家文化、馬來文化與印度文化等組成的東方文化與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有機結合,體現了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
探究點演練及歸納總結
探究1 近代殖民活動與人口遷徙
材料一 南北美洲的種族分布(單位:百萬)
白人 黑人
1835年 1935年 1835年 1935年
北美洲 13.8 124.3 2.6 12.4
中美洲 1.9 6.9 2.7 8.4
南美洲 2.9 40.9 4.5 18.7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39年出版的《加州志》在提到華人開發薩克拉門托三角洲地區時說: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區……在未開墾前,1850年,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此地,種植糊口。1870年,中國工人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鐵路后,又接受低工資擔任開墾三角洲地區的工作。他們推著單輪車筑起堤防,全部四十二萬五千英畝水草叢生的沼澤地逐漸被開拓。
——摘編自楊國標、劉漢標、楊安堯《美國華僑史》
材料主旨 材料一呈現了1835年與1935年南北美洲的種族分布對比數據。材料二闡述了華工對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的修建以及后來的西部開發作出的貢獻。
思考: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以來美洲人口變化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
試答: 特點:印第安人大幅減少,白人和黑人數量增加,人口總數增長迅速;美洲人種走向多樣化。成因:新航路開辟后,黑奴貿易與殖民擴張使人口遷移規模擴大;屠殺、奴役和疾病等多種因素使印第安人人口銳減;北美相對穩定的環境吸引大量外來移民。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華工對美國開發作出的貢獻。
試答: 工資低廉的華工加速美國資本的積累;促進了美國西部的開發;推動了美國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進程;有利于文化交融與美國多元文化發展。 
歷史解釋——近代人口遷徙的原因、特點、影響
(1)原因
①全球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興起,殖民者對美洲當地居民印第安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導致當地原住民銳減,而資本原始積累時期需要大量勞動力,殖民者通過黑奴貿易,從非洲販賣大量黑奴到美洲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
②工業化時代,工廠需要吸納大量勞動力,這就帶動了勞動力的遷徙。
③西方列強侵華時期,與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獲取華工輸出的特權。
④近代交通工具的發展,為國際人口遷徙提供了便利條件。
(2)特點
①遷徙的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范圍不斷擴大。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資本主義的興起及交通工具的進步,世界人口遷徙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全球人口分布發生了重大變化。
②由人口密集地區遷徙到人口稀疏地區。近代人口的遷徙主要由人口較密集的亞歐地區轉移到人口較稀疏的美洲、大洋洲地區。
③由發達國家主導。近代的人口遷徙是隨著歐洲發達國家的殖民擴張進行的。
④自愿移民和強迫移民相結合。自愿移民主要是指歐洲殖民國家的殖民者、探險者,強迫移民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奴隸貿易。
(3)影響
對遷入地 ①加快了西方列強對殖民地的開拓進程。 ②改變了美洲、大洋洲的人口結構,出現新的族群,混血人種成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 ③促進了部分國家、地區經濟的發展。如美國、大洋洲。 ④人口遷徙導致民族國家的誕生。如美國的建立。
對非洲 非洲喪失約一億精壯人口,造成非洲近代的貧窮與落后。
對中國 ①使東南沿海地區喪失大量勞動力,是中華民族的災難和血淚史。 ②傳播了中華文化,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③近代華僑投資辦廠,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④一些華人華僑曾積極支持辛亥革命和中華民族抗日戰爭事業。
對世界 促進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促進地區文化的多元化。
歷史解釋——全面認識近代列強的殖民活動
(1)主要動因:殖民。
(2)主要形式:強制性的人口跨地域轉移和族群替代。
(3)影響
①改變了人口結構和族群。非洲、美洲與大洋洲原住民人口銳減,同時遷入大量人口,不同人種的融合產生了新的混血族群。
②促進文化的交流、融合與新文化的形成。美洲形成了獨特的美洲文化;大洋洲文化多元化趨勢增強;華工傳播了中華文化。
③移民帶來了資金、技術、勞動力,促進了遷入地的開發和經濟的發展。
④造成部分地區文化的中斷和社會發展的停滯。殖民者對印第安人的屠殺和英國對大洋洲的殖民打斷了原住民文化的發展,破壞了當地的經濟,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⑤導致了疫病的跨地域傳播。殖民者將天花等疫病帶到新大陸,使美洲土著人口大量死亡。
探究2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的形成
材料一 1973年以后,招募勞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停止,但歐洲共同體內部的移民事實上還在繼續,技術勞工和高層次人才的移民不斷增加。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把歐共體作為一個單一的勞動力市場以及把歐盟內部的流動看作類似于民族經濟內部的流動開始成為習慣。
——摘編自薛永生《戰后歐洲移民與移民政策研究》
材料二 20世紀60年代,歐洲有些國家鼓勵移民的流入以彌補勞動力的短缺。1965年,美國取消了偏向于歐洲的移民限額,并徹底修改了法律,使得70年代和80年代移民大量流入,其中大約35%來自亞洲、45%來自拉丁美洲。歐洲和美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很低,而移民的生殖率高,因此,西方人日益擔心“移民會搶走他們的工作,占據他們的土地,享受他們的福利制度,并且威脅他們的生活方式”。
——摘編自[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主旨 材料一闡述了1973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歐洲移民的概況。材料二介紹了歐美國家的移民政策及民眾對移民活動的態度。
思考:
(1)根據材料一,概括1973年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歐洲移民的特點。
試答: 高素質人才移民增多;歐共體內部人員流動性增強。 
(2)根據上述材料,概述移民活動對歐美國家發展的影響。
試答: 助力歐美經濟發展;推動多元文化形成;導致文化沖突加劇,移民犯罪增加;加深國內矛盾。 
歷史解釋——現代社會的移民特點
(1)國際移民在絕對數量上呈現出較大增勢,范圍不斷擴大,持續時間長。
(2)國際移民的主要流向是西歐和北美,但流向更加多元化。
(3)難民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全球移民治理的重大挑戰。
(4)遷移方式趨于多樣化。如政治性遷移、勞動力流動、技術人員交流培訓、難民涌現等。
(5)國際間人口遷移具有一定的階段性。這與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動、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科學技術的進步等因素相關。
唯物史觀——現代社會移民的雙重影響
對遷入國 積極 增加人力資源,彌補本國勞動力的不足,促進遷入國經濟社會發展;國際人口遷移使遷入國形成多元兼容的移民文化。
消極 移民特別是難民的大量涌入,加劇了世界部分地區的緊張局勢,造成了某些地區不安定的因素。如在短期內難以解決住房和就業問題,從而加劇了社會矛盾。
對遷出國 積極 緩解了發展中國家高速增長的人口對有限資源的壓力,使移民遷出國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得到更多的就業機會。
消極 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流失,進而可能會影響遷出國經濟的發展。
歷史解釋——移民文化的特征
(1)冒險、拼搏、開拓、進取的移民精神是移民文化最顯著的特征。這一特征是由移民社會面臨的嚴酷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所賦予的,面對環境的嚴峻挑戰,移民只有敢冒風險,搏命勞作,勇于開拓,銳意進取,才能生存和發展。
(2)移民文化具有開放性特征。移民社會具有人口高度流動性特征,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移民帶來了各自的地域文化,這些風采多樣的地域文化在移民社會中互相交流、融合,從而使移民社會具有一種開放的文化心態。
(3)移民文化具有兼容性特征。兼容源自開放,兼收并蓄的開放格局,必然使移民文化表現為多元化的文化形態,從而帶有強烈的兼容性特征。
歷史解釋——人口遷徙對文化認同的影響
(1)人口遷徙和由此帶來的人口結構變化是文化交融與認同的原因和動力。人口遷徙必然導致各地區原有人口結構的變化,并促進各族群間的文化交流以及新族群的文化創新,出現文化認同的需要。文化認同是人類文化交流、傳播和交融進程中的一種歷史現象。
(2)人口遷徙的動因和方式不同,導致不同類型的人口結構變化和不同類型的文化交融與認同過程。以暴力征戰、殖民活動等形式所造成的人口結構變化帶有強制性,對被迫移入者而言,是被動地適應并接受“強勢文化”,這種單向的文化認同也是文化沖突的根源;在出于經濟活動的需要和文明區域的拓展而自發進行的人口遷徙和現代移民社會里,不同族群間的文化交流具有雙向的文化認同,呈現互相尊重和彼此交融的特征。
命題點習題講解
命題點1 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區域轉移
1.[2022福建]16世紀,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極力推廣天主教,排斥當地宗教信仰,遭到當地人的強烈反對。17世紀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達盧佩圣母像卻逐漸流行開來,成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據此推知,西班牙的殖民( A )
A.改變了區域人口結構
B.摧毀了美洲本土文化
C.影響了歐洲宗教改革
D.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
解析 根據材料“17世紀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達盧佩圣母像卻逐漸流行開來,成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可知,瓜達盧佩圣母像體現了西班牙殖民者極力推廣的天主教與墨西哥本土文化的融合。殖民勢力的持續侵略改造著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改變了墨西哥人口結構,A項正確。
命題變式
2.[2023重慶檢測]1868年,中美簽訂的《蒲安臣條約》規定,中國人可以自由地出入美國,在美國享有最優惠待遇。隨后大批華人赴美務工,但華工的勤勞節儉遭到歐洲移民的敵視。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排華法案》,限制華人入境,并對華人的留學、旅行做出了極其嚴格的規定。中美關系的轉變反映了 ( B )
A.兩國核心利益不同      B.不同文化觀念的沖突
C.中國主權遭受侵犯      D.洋務運動的成效有限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1868年美國為赴美務工的中國人提供諸多的優惠政策,但1882年后美國人開始排斥和限制中國人赴美,他們認為中國人的勤勞節儉給美國國內社會制造了競爭力和壓力,不利于美國人民的發展,于是他們采取措施限制和打壓中國人,這是兩國文化觀念的沖突造成的,中國人認為勤勞節儉是美德,美國人卻認為有所不妥,故選B項。
命題點2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3.[2023遼寧]2001年,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創立國際移民對話機制,秉持開放和自由原則,向所有移民利益相關者開放,讓他們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討論,分享特定移民問題領域的政策方針和有效做法。該機制 ( A )
A.有利于國際移民問題的協調合作
B.促進移民的社會文化認同
C.促使全球勞動力流動呈現新趨勢
D.推動了區域經濟一體化
解析 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創立國際移民對話機制,解決移民問題,有利于國際移民問題的協調合作,A項正確。材料講的是聯合國為維護移民利益制定機制,未涉及移民社會文化認同方面的信息,B項錯誤;材料未涉及全球勞動力流動的趨勢,C項錯誤;國際移民對話機制的創立針對全體國際移民,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無關,D項錯誤。
4.[2023江蘇]下表列舉了現代拉丁美洲部分國家名稱的起源及含義。
國名 秘魯 墨西哥 阿根廷 哥倫比亞 玻利維亞
起源 印第安語 印第安語 西班牙語 西班牙語 西班牙語
含義 玉米之倉 太陽神 白銀 哥倫布之國 玻利瓦爾之國
綜合表中信息可知,現代拉丁美洲( B )
A.民族意識不斷覺醒      B.多種文化同時并存
C.農業經濟較為發達      D.殖民色彩日益濃厚
解析 現代拉美國家名稱有的源于印第安語,有的源于西班牙語,其名稱含義或是美洲盛行的物產、神靈,或是殖民國家敬仰的人物,或是拉美國家的民族英雄等,可見現代拉丁美洲多種文化同時并存,B項正確。拉美獨立運動前,各國的民族意識已在不斷覺醒,并最終引發了拉美獨立運動,排除A項;表中只有“玉米之倉”“太陽神”與農業經濟有關,C項結論由材料無法得出,排除;獨立后的現代拉美國家應是去殖民色彩的,而不是殖民色彩日益濃厚,排除D項。
命題變式
5.[2023吉林三模]美國的《1952年移民法》的第一項規定,每年移民限額的50%將用于吸引外來人才……凡申請第一優先原則者,必須受過高等教育、有技術培訓的經歷、有專業化經驗或特殊才能,其服務為美國之急需。材料說明美國( C )
A.打通了國際高級人才市場
B.是由眾多移民組成的國家
C.人才政策受國際局勢的影響
D.加強對中間地帶的文化滲透
解析 據材料“每年移民限額的50%將用于吸引外來人才”“其服務為美國之急需”并結合所學可知,美國移民限額的一半是給外來人才,而且是美國急需的人才,題干時間是“1952年”,此時是冷戰時期,這樣的移民法有利于擴大美國的影響,可見美國的人才政策受冷戰局勢的影響,故選C項;據材料“受過高等教育、有技術培訓的經歷、有專業化經驗或特殊才能”可知,美國對移民的態度是優先考慮高級人才,但是不能據此認為美國打通了國際高級人才市場,排除A項;B項表述符合史實,但材料無法體現,排除;材料強調的是美國的移民政策,不是美國對中間地帶的文化滲透,排除D項。
習題演練
1.[2024江西宜春階段檢測]有學者認為,15、16世紀,殖民者為在拉美站穩腳跟、鞏固其殖民統治,不得不熟悉土著語言,并把一些語言總結成文字。這就是拉美迄今擁有諸多土著語言的原因。該學者強調( A )
A.殖民侵略對拉美文化的建設性作用
B.傳統印第安文化的逐漸消失
C.殖民戰爭促進了拉美文化的多元化
D.拉美種族融合現象非常普遍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入侵拉美的殖民者為了鞏固統治,把一些土著語言總結成文字,這有利于拉美土著語言文化的傳承,體現了殖民侵略對拉美文化的建設性作用,A項正確;學者強調的是拉美土著語言文化的傳承,不是傳統印第安文化的消失,排除B項;殖民者對拉美土著語言進行總結,據此不能得出殖民戰爭促進文化多元化,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殖民侵略對拉美文化的影響,而非拉美種族融合,排除D項。
2.[設問創新/2023浙江聯考]下面是某同學整理的“16—19世紀人口遷徙情況表(部分)”。表格中①②③處填寫最恰當的是( B )
遷入地 遷出地 時間 主要背景
美洲 歐洲 16世紀
非洲 16世紀 ①
亞洲 19世紀中葉 ②
大洋洲 歐洲 18世紀中后期 ③
亞洲 19世紀中葉
A.殖民擴張 苦力貿易 開采金礦
B.黑奴貿易 苦力貿易 流放罪犯
C.殖民擴張 苦力貿易 流放罪犯
D.黑奴貿易 殖民擴張 開采金礦
解析 結合所學可以得出16世紀非洲人口遷入美洲主要是因為黑奴貿易,①為黑奴貿易;19世紀中葉亞洲人口遷入美洲主要是因為苦力貿易,比如華工,②為苦力貿易;18世紀中后期歐洲人口遷入大洋洲主要是因為流放罪犯,③為流放罪犯。①②③處分別填寫黑奴貿易、苦力貿易、流放罪犯,B項正確。
3.[2024山東模擬]19世紀50年代初,舊金山附近五百萬英畝低洼地常年浸水,荒廢無用。經華工平整后,大面積低洼地變為肥沃良田。據加州土地測量局估計,華工在修鐵路、治洼地等方面,為加州創造的財富近三億美元。這說明華工( B )
A.決定美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
B.對美國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C.在美國的社會地位較高
D.是美國發展的主要力量
解析 材料闡述了華工在修鐵路、治洼地等方面對美國作出的貢獻,表明華工對美國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B項正確;“決定”說法錯誤,A項排除;材料沒有涉及華工在美國的社會地位,且華工在美國社會地位不高,C項排除;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
4.[2023北京朝陽區期末]在歐洲定居者到來之前,美洲大平原上生活著約1 000萬—3 000萬頭野牛,印第安人狩獵野牛的歷史超過一萬年。到1879年,美國南部的野牛群已完全消失。下列選項中與“野牛群消失”相關的有( A )
①橫跨北美大陸的太平洋鐵路的修建
②制革技術進步對野牛皮需求的刺激
③印第安部族的資源和產業遭到破壞
④工業流水線改變了美國的產業結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1863—1869年, 橫貫美國東西的太平洋鐵路修建,為了向筑路工人供應肉類,鐵路公司雇用獵手大規模獵殺野牛,①正確;野牛的皮毛進入了商業貿易之中,制革技術進步對野牛皮需求的刺激導致野牛遭到屠殺,②正確;野牛對印第安人至關重要,野牛群消失使印第安部族的資源和產業遭到破壞,③正確;工業流水線改變了美國的產業結構與“野牛群消失”無關,④錯誤。故選A項。
5.[2023吉林通化期末]第二次工業革命掀起了一股從不發達地方向發達地方移民的浪潮。歐洲人最初將這些移民當作“客籍工人”加以歡迎。然而,當一戰后經濟繁榮期結束后,歐洲人漸漸地被迫認識到,他們面臨的不是一個外來少數民族的暫時性問題,而是一個新的多種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大陸的永久性事實。材料中的變化反映了( C )
A.移民激化了歐洲各民族間矛盾
B.移民文化在歐洲開始占據主導
C.移民創造了歐洲發展的新生態
D.移民強化了歐洲民族國家意識
解析 根據材料“他們面臨的……是一個新的多種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大陸的永久性事實”可知,移民創造了歐洲發展的新生態,C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歐洲各民族之間的矛盾,排除A項;移民文化影響了歐洲文化,但其并未占據主導,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移民對歐洲民族國家意識的強化,排除D項。
6.[2024山東臨沂摸底]聯合國難民署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務是處理二戰之后歐洲的難民問題。20世紀50年代初,難民署專員要求設立“聯合國難民緊急基金”,但因美國不合作而失敗。1954年,美國希望把難民署作為反蘇的力量而開始給予支持。此后,“聯合國難民基金”很快得到其他國家的支持。這反映出( C )
A.冷戰導致難民問題形成
B.人道主義原則得到了各國公認
C.霸權主義威脅國際治理
D.聯合國致力于國際關系民主化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聯合國難民基金”的成立過程具有曲折性,究其原因是美國從自身利益出發,使難民問題與意識形態結合在一起,增加了解決難民問題的難度,C項正確;當時的難民問題是戰爭造成的,而非冷戰,排除A項;材料中其他國家的支持主要是因為其跟隨美國的外交政策,排除B項;材料中未提及聯合國在國際關系民主化中的作用,排除D項。
7.[2024江蘇常州模擬]20世紀70年代末,新加坡發起了全國范圍的“文化再生”運動,在新加坡文化中融合東方的儒家理念、馬來西亞人的風俗以及西方的理性精神等,使得國內各民族的文化傳統都能夠在新加坡文化中有所體現。此舉意在( B )
A.抵制外來文化侵襲      B.維系移民社會穩定
C.消除不同民族差異      D.確立儒家正統地位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加坡發起“文化再生”運動,融合不同民族的文化。新加坡是一個文化多元的移民國家,“文化再生”運動符合新加坡文化多元的國情,體現了對各民族文化傳統的尊重,其目的在于增強不同民族對新加坡的國家認同,維系新加坡移民社會的穩定,故選B項。材料強調的是新加坡多元文化的融合,A、C兩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據材料可知,儒家理念只是新加坡倡導的文化之一,排除D項。
8.[2023鄭州期中]印第安人在病床上死于歐亞大陸的病菌的,要比在戰場上死于歐洲人的槍炮和刀劍下的多得多。……1520年,天花隨著一個受感染的來自西班牙屬地古巴的奴隸到達墨西哥。由此而導致的天花流行殺死了阿茲特克的近一半人口……到1618年,墨西哥原來2 000萬左右的人口急劇減少到160萬左右。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是( B )
A.歐洲在美洲實行種族滅絕政策
B.歐洲人得以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統治
C.歐洲人口大量向美洲移民開發
D.新航路的開辟促進物種的全球性流動
解析 材料強調的是印第安人死于歐亞大陸病菌的比死于歐洲人槍炮刀劍下的多得多,天花的流行使墨西哥人口大量死亡,這有利于歐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統治,故B項正確。
9.墨西哥城有一座紀念碑,碑文寫道:“曾經被夸烏特莫克(阿茲特克的最后一位國王)英勇捍衛著的特拉特洛爾科陷入埃爾南·科爾特斯(西班牙遠征軍首領)之手。這不是任何人的勝利或失敗,而是一個混血民族痛苦的誕生。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據此可知 ( B )
A.原住民的文化在殖民擴張中消失
B.殖民活動改變了當地人口結構
C.西歐國家通過武力擴大商品市場
D.世界市場的拓展需要文化包容
解析 根據材料“一個混血民族痛苦的誕生”可知,西班牙的殖民活動改變了墨西哥的人口結構,B項正確。
10.[2023廣州階段考試]19世紀和20世紀初,在南非的開普敦、德班和伊麗莎白港等城鎮,英國殖民政府對于亞洲人和非洲人居住區采取防疫措施,將其居住區視為傳染病滋生地,并將亞洲人重新安置到遠離歐洲人居住區的地方。殖民者的防疫措施( D )
A.增強了殖民地民眾的民族和獨立意識
B.改變了殖民地民眾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C.促進了殖民地之間跨地域的人口遷移
D.強化了殖民城鎮中的種族和文化差異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殖民政府把亞洲人和非洲人的居住區視為傳染病滋生地,將亞洲人安置到遠離歐洲人居住區的地方,用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的方式防疫,強化了殖民城鎮中的種族和文化差異,D項正確。
11.[2024湖南開學考]20世紀末,一位墨西哥學者在論述當代拉丁美洲的文化時指出:“雖然人們已不再像本世紀初那樣不加批判地抄襲法蘭西的文學藝術時尚,但是種種‘波普藝術’(流行于美國)和‘北方龐然大物’的消費模式的表現已深深地滲入拉丁美洲的文化。”這一觀點體現了( B )
A.殖民體系的全面崩潰
B.發展中國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困境
C.拉美文明的重大貢獻
D.全球化與區域集團化之間的沖突
解析 “波普藝術”是流行于美國的藝術形式,“北方龐然大物”指的是美國,“已深深地滲入拉丁美洲的文化”表明,美國文化深刻地滲入拉丁美洲文化當中,反映出發展中國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困境,B項正確;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的全面崩潰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拉美文明的貢獻,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之間的沖突,排除D項。
12.[2023湖南師大附中模擬]有學者論及美國文化時說,在一個樂團中,每一種樂器都有它基于不同質料和形式的特定的音色和音調;每一種樂器在整個交響樂中都有它適當的主題與旋律。在社會中,每一族群都是一種天然的樂器,它的精神和文化就是它的主題和旋律,它們的諧音、非諧音和不諧和弦造就了文明的交響樂。這一觀點( D )
A.強調歐洲文化是美國社會主流文化
B.主張融合不同文化為美國文化
C.忽視了美國移民文化的差異性
D.體現了尊重族群差異的多元文化觀
解析 材料反映出該學者認為族群文化差異的存在是合理的,這些有差異的文化也可以和諧共處并創造出新文化,故選D項,排除C項。該學者強調的是美國文化的多樣性,沒有體現哪種文化為主流,排除A項;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3.[2023河北保定模擬,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口遷移,古已有之。然而,以哥倫布航行美洲為標志的地理大發現,才真正激起了一股史無前例的人口遷移大潮。卷入其間者,粗略分來,不外兩類移民:自愿性的移民和強迫性的移民。自愿性移民大致為不同程度地基于主觀愿望而奔赴海外者,或為改善自身的物質境況,謀求致富和發展的機遇;或欲實現政治擴張、宗教傳播之類的抱負。強迫性移民則是違背移民主觀愿望在客觀外力脅迫下的人口移動。
——摘編自沈堅《地理大發現與人口大遷移》
材料二 澳大利亞長期以來奉行歧視和限制有色人種向澳大利亞移民的“白澳”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澳大利亞人的種族主義意識產生了巨大沖擊。戰后,澳大利亞政府逐步調整移民政策。1956年規定,已居住澳洲的非歐洲人有資格取得澳籍。1957年規定,獲臨時入境許可的人在澳居住15年以上者可取得公民權。《1958年移民法》廢除了聽寫測試。1966年,允許持臨時入境許可的非歐洲人5年后申請入籍,并允許有專長的人申請臨時入境許可。1972年,“白澳”政策被廢止。20世紀70年代后,澳大利亞的移民政策對技能更加注重,建立了積分評估系統并進行多次修訂。1975年頒布了《聯邦種族歧視法》,旨在確保所有人,不論其膚色、血統、民族或種族出身,均受到平等對待。20世紀80年代后,澳大利亞更注重申請者的就業技能、語言程度和年齡。
——摘編自張瑾《二戰后三十年間澳大利亞技術移民結構與成因探析》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以實例說明兩類移民是如何在同一歷史時空中產生關聯的。(4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澳大利亞移民政策的變化及意義。(12分)
解析 第(1)問,據材料一中對自愿性移民和強迫性移民的定義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自己熟悉的例子進行說明即可,如以近代的三角貿易為例。
第(2)問第一小問“變化”,根據材料二進行歸納即可,具體分析如下:
材料二 變化
長期以來奉行……“白澳”政策;1972年,“白澳”政策被廢止;1975年……不論其膚色、血統、民族或種族出身,均受到平等對待 從歧視有色人種到平等對待各色人種。
澳大利亞的移民政策對技能更加注重;更注重申請者的就業技能、語言程度和年齡 青睞技術移民。
第二小問“意義”,從對澳大利亞經濟、文化等影響的角度進行分析。
答案 (1)近代西歐殖民侵略者從歐洲航行到西非海岸,交換大批奴隸,駛往美洲,在美洲用奴隸同當地的殖民侵略者換取原料和金銀,運回歐洲。“三角貿易”使兩類移民產生了時空關聯。(4分)
(2)變化:從歧視有色人種到平等對待各色人種;青睞技術移民。(6分)意義:適應了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發展需求;便于吸納技術人才;有助于不同民族間和諧共處;有助于形成多元的移民文化。(任答3點,6分)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之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域文化的形成
知識點講解
知識點一 印歐人的遷徙及其對早期區域文化的影響
1.起源:印歐人可能起源于[1] 東歐平原 ,馴養馬匹,制造了馬拉戰車。
2.遷徙
(1)概況:從公元前2千紀初起,陸續進入西起歐洲、東到[2] 印度 的廣大地區。
(2)方式:憑借[3] 馬和馬拉戰車 等武力上的優勢,或征服遷入地區的居民,或與被征服者融合。
(3)影響: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臘人和雅利安人,對整個亞歐大陸區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族群 概況 結果
希臘人 ①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 ②思考人類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等問題,在哲學、科學、文學、建筑和藝術等多個領域取得成就。 [4] 希臘文明 成為西方文明的一個重要源頭。
赫梯人 ①公元前17世紀,建立[5] 赫梯帝國 ,曾占領巴比倫城。 ②公元前14世紀,赫梯帝國進入鼎盛時期,多次與埃及發生爭霸戰爭。 公元前13世紀末因陷入內戰逐漸衰落。
波斯人 公元前6世紀,崛起于伊朗高原,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并數次入侵希臘。 西亞和北非文明區被統一起來,西亞文明和希臘文明發生了深入、廣泛的交流。
雅利 安人 ①從印度河流域推進到恒河流域,把馬和鐵等帶到印度。 ②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歷史進入[6] 列國時代 。 [7] 種姓制度 和佛教成為古代印度社會的重要符號,并對周邊地區特別是東南亞產生重大影響。
              古赫梯人與煉鐵技術
大約公元前18世紀赫梯人開始使用鐵,赫梯國王嚴禁冶鐵術外傳。鐵的產量極少,價格昂貴,鐵器被當作珍貴禮品在一些國家的宮廷里傳送,以致鐵貴如黃金。公元前13世紀末赫梯帝國走向衰落,鐵的壟斷才被打破,人類歷史上的鐵器時代真正來臨。
知識點二 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
1.遷徙
時間 區域 概況
第一次(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 亞洲 中國北方,匈奴不斷擴張,大月氏人西遷,建立貴霜帝國,勢力一度到達印度北部。
歐洲 日耳曼人在與羅馬帝國的接觸中不斷南遷。
第二次(3—6世紀) 亞洲 ①在中國,匈奴人逐步內遷,轉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鮮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漸遷徙到中原,形成中國北方的民族大交融;部分北方人民因戰亂南遷,促進了[8] 江南地區 的開發。 ②7世紀,阿拉伯人開始擴張;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帝國。
歐洲 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羅馬帝國衰落的機會,陸續進入羅馬帝國并建立國家,滅亡了西羅馬帝國。
           日耳曼人南遷對中世紀歐洲的影響
(1)日耳曼人的原始民主制深刻影響了中世紀的政治理論和制度。
(2)馬爾克制度在中世紀歐洲長期延續,并對地方行政制度和土地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
(3)中世紀騎士是日耳曼親兵制的封建化產物。
(4)日耳曼語成為北歐和西歐部分民族的母語。
2.影響
(1)改變了[9] 亞歐大陸 從東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國家先后崛起。
(2)各個區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
(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發展。
情境1 印歐人的早期遷徙
由于動物必須追逐水草為生,因此以馴化動物來獲取主要生活資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條根據季節的變化和牧草的茂盛情況而遷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
——趙林《告別洪荒——人類文明的演變》
  這段話說明印歐人早期遷徙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古印歐人靠捕獵為生,食物的匱乏和來源的不固定使得他們幾乎無法在一個地方長久定居。
圖解歷史
印歐人的遷徙
情境2 鐵質車軸戰車
下圖是赫梯人的鐵質車軸戰車,能乘三人。一人開車,一人射箭,一人拿長矛捅刺。
由此可知鐵質車軸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答案 使用鐵質車軸之后,車斗的負重能力上升,賦予戰車近戰的能力,赫梯人的戰斗力得以提高。
情境3 貴霜帝國錢幣
貴霜帝國錢幣(下圖)上面的銘文是希臘語,而鑄造錢幣的傳統來自波斯和希臘。
分析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
答案 大月氏人西遷建立貴霜帝國,并在和其他文明交流中,鑄造出了帶有希臘語銘文的錢幣。
情境4 西羅馬帝國衰亡
有學者認為:西羅馬帝國的衰亡,是“野蠻與宗教勝利”的結果。
  這里的“野蠻與宗教”分別是指什么?
答案 日耳曼人的入侵和基督教的興起。
探究點演練及歸納總結
探究1 印歐人的遷徙及其影響
材料一 我們說印歐種人遷徙是一種常態,他們“牧牛,并從事少量的耕作。因為主要靠畜牧為生”“他們一貫貪圖更大的畜群,更大的牧場”,遷徙就這樣與他們的生存需要緊密聯系在一起。遷徙最根本的動因“食物是古印歐人的第一生存目標,食物的匱乏和來源的不固定使得他們幾乎無法在一個地方長久定居,游牧和遷徙成為古印歐人最顯著的特征”。
——摘編自孫振民《印歐種人的遷徙與古羅馬文明》
材料二 公元前18世紀至公元前15世紀,是印歐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遷徙。這次大遷徙使得除中國以外的三大古文明受到了沖擊并開始走向衰落,也使得古代文明之間進行了融合……印歐人的第二次大遷徙因公元3世紀起匈奴人的西進而引發。難民們沖破羅馬帝國邊境,并最終導致了西羅馬帝國全線崩潰。……占領西羅馬帝國崩潰后的廣袤領土,各自據地為王。
——摘編自藍琪《印歐種人的第一次遷徙對世界歷史的影響》等
材料主旨 材料一闡述了古印歐人遷徙的原因。材料二介紹了印歐人兩次大遷徙的概況及其影響。
思考: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印歐游牧民族兩次大遷徙的不同原因。
試答: 第一次: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食物的匱乏和來源的不固定;自然災害的發生等。第二次:匈奴人的西進。 
(2)根據材料分析印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世界政治格局和區域文化的影響。
試答: 第一次大遷徙:導致除中國以外的三大古文明受到了沖擊并走向衰落;使得古代文明之間進行了融合。第二次大遷徙:改變了亞歐大陸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國家先后崛起。 
唯物史觀——印歐人遷徙的原因及影響
(1)原因
①生存需要:印歐人靠捕獵為生,食物的匱乏和來源的不固定使得他們幾乎無法在一個地方長久定居,游牧和遷徙成為古印歐人最顯著的特征。
②生活方式:游牧民族驍勇強悍,長期的簡樸生活使其頑固地保持著傳統的氏族公社制度,遷徙不居的游牧習性則使其喜好馬背上的營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
③人口增長:隨著社會的發展,印歐人的人口數量不斷增長,原先生存的地區難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迫使一部分人開始遷徙,尋找更加適合生存的地方。
④技術保障:印歐人擁有了輪式車和馴化的馬,為大規模遷徙提供了技術保障。
⑤發達文明的吸引:毗鄰的文明所具有的富庶,使該地區很容易招致蠻族的劫掠。
(2)影響
①改變了世界廣大地區的民族分布,形成了赫梯人、波斯人、希臘人、雅利安人等不同族群,使亞歐大陸從東到西的政治格局發生變化,一批新的國家先后崛起。
②開辟新的交通路線,促進海陸交通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文明地區的閉塞狀態,擴展了文明的域界;游牧民族文化與農耕社會的制度、文化相融合,促進了區域文化的形成和轉型。
③給被征服地區帶來不同程度的破壞,導致經濟的停滯乃至倒退;在促進經濟文化交流的同時引起天花、鼠疫等疫病的大范圍流行。
唯物史觀——影響人口遷徙的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氣候、地形、淡水、土壤、自然資源、自然災害等。
(2)社會經濟因素
①城市規模及發展:城市的規模越大,可容納人口越多;城市越發達,吸引人口數量就越多。
②交通:交通的發展,相對減少了地區之間往來的時間,減少了人口遷徙的困難,促進了人口遷徙。
③教育:文化教育是人類追求更好生活以及更高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從而促進人口遷徙。
④婚姻和家庭:婚姻主要影響青年人口的遷徙,而家庭因素多影響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遷徙。
⑤國際移民:當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因素促使國際移民的發生。
(3)政治因素
①政策:國家在不同時期可能會出臺有關人口遷徙的政策。
②戰爭:戰爭會使人類改變居住地,導致大量難民產生。
③政治變革:一個國家政治上的變革、政治中心的改變影響人口聚集。
探究2 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及其影響
材料 從公元7世紀到17世紀,整整十個世紀,歐亞大陸的霸主,并不是農耕民族,而是游牧民族。在冷兵器時代,誰擁有了優質的駿馬和彪悍的騎兵,誰就左右了戰場……來自草原的蠻族元氣一旦來到黃河流域,與中原的軸心文明結合,就不是流亡到南方的中原王室與貴族所能對抗的。南方之強,在于精致的文化與開放的經濟,而北方之強,在于來自草原的組織力與行動力。隋朝與唐朝的開國者們,都有鮮卑的血統,又經歷了幾代人的漢化,胡漢兩族血脈與文化的相融,造就了北方在軍事實力、政治組織力都形成了遠遠高于南方的強勢。
——摘編自許紀霖《農耕、游牧與海洋文明視野中的南北文化》
材料主旨 材料闡述了亞歐大陸的游牧民族對區域政治、文化等的影響。
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亞歐大陸的游牧民族如何影響了歷史進程。
試答: 亞歐游牧民族憑借強大的戰斗力襲擾農耕民族,甚至改變了中國和歐洲的政治版圖;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在沖突中融合,促進了亞歐大陸區域文化的轉型。 
歷史解釋——民族大遷徙與中西文化的發展
(1)民族大遷徙對中西文化發展的影響
①對西歐:受游牧的日耳曼人影響,羅馬文化、日耳曼文化與正在興起的基督教文化一起,形成了一種以基督教文化為載體的、包容西方古典文化與東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適應時代需求的新文化。這種文化成為日后西方文化的源流。
②對中國:內遷到中原的北方各族,歷來仰慕漢族的禮儀文化,基本逐漸融入漢民族中。他們為漢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力量,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貢獻,促進了中華文化的新發展。
(2)民族大遷徙是中西文化形成差異性的重要因素
中國 西方
從文化的穩定性看 中原地區的主體民族以其高度的文化認同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共同體,因而規模相對較小的游牧民族難以改變其文化認同觀念,逐漸接受了中原文化。 羅馬帝國境內民族眾多,且流動性強,未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共同體,當羅馬社會發生動蕩時,舊的文化體系容易被打碎,各種文化因子裂變、重組形成新的文化。
從經濟基礎看 當遇到異質文化的沖擊時,中國文化由于小農經濟的牢固性,能夠在吸納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 羅馬人沒有固守土地的觀念,他們需要流動和掠奪財富,在民族眾多的羅馬帝國境內,很難形成以羅馬人為主的凝聚力量,從而造成羅馬文化的開放性和多樣性。
從文化的持續發展看 民族大遷徙沒有對漢民族的語言、思想學說、宗教信仰及社會秩序等根基雄厚的傳統文化造成致命的打擊,只是融進了一些新的內容。 以日耳曼民族為主體的民族大遷徙徹底摧毀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同時與蠻族文化、基督教文化相混合,經過熔煉,鑄成了嶄新的西歐文化。
歷史解釋——亞歐大陸上的兩次大規模遷徙引發的政治地圖的改變
(1)第一次大遷徙:促進了眾多古典文明的出現。其中,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的本土文明,并建立了以梵語為載體的古印度文明;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建立了古波斯文明;印歐人來到希臘半島,建立了以古希臘語為載體的古希臘文明等。
(2)第二次大遷徙:這次大遷徙再次改變了亞歐大陸的政治地圖,西羅馬帝國被西哥特人滅亡,繼而他們在西班牙和高盧南部建立了西哥特王國;隨后,汪達爾人在北非建立了汪達爾王國,法蘭克人在西歐大陸建立了法蘭克王國等。
時空觀念——古代中國人口遷移的類型及表現
類型 表現
自北向南的生存型移民 最典型的是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引發的三次北方人民南遷高潮。
以行政手段或軍事手段推行的強制性移民 較典型的是明初的大規模移民:一是自山西大規模移民到山東進行屯墾,以配合國家推行的“安養生息”政策;二是從湖廣地區遷出大量人口以填補四川的空虛;三是將四川、云南兩省的明氏的殘余勢力遷移出去以消除反對勢力。
從平原到山區、從內地到邊疆的開發性移民 這類移民往往伴隨著北方人口的南遷,其中一部分遷徙至贛南、閩西、粵東等山區或其他邊疆地區,這些人被稱為客家人。另外較著名的還有“闖關東”“走西口”等移民現象。
游牧民族的向內和向西遷移 主要表現為東漢至南北朝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逐漸向內地遷徙并定居。還有以匈奴、突厥、蒙古等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大規模向西征討和遷徙。
東南沿海地區向海外的遷移 唐朝時,東南沿海地區,尤其是廣東、福建兩省的居民,向東南亞地區移民;明朝鄭和下西洋后出現了一個移民高潮。
命題點習題講解
命題點 古代人類遷徙及其對區域文化的影響
1.[2023全國卷甲]在中國古代,自然環境、社會生產狀況、國家政策、災害以及戰亂,都會對人口的區域布局產生影響。下圖顯示了兩漢間江浙一帶與湘江流域人口增長的巨大差異,能夠解釋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D )
A.土地兼并程度       B.經濟發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長       D.移民流入數量
解析 通過兩幅圖上的戶數、口數對比可知,兩漢之間湘江地區人口增長大大高于江浙地區。土地兼并并不會導致人口增長出現較大差異,故A項排除;兩漢間,經濟重心在北方,南方尚未大規模開發,湘江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并未高于江浙地區,故B項排除;人口自然增長,并不會出現這樣巨大的差異,故C項排除;運用排除法,可以得出答案D項。
命題變式
2.[2023湖南懷化模擬]下表為某學者在研究古代歷史過程中搜集整理的史料,據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題是( B )
A.人口遷徙促進區域開發   B.民族交融推動文化認同
C.戰亂頻繁導致人口流動   D.世界人口結構發生改變
史料1 印歐人在進入西亞、西歐、北歐和印度的廣大地區后,與當地居民融合,發展成為新的居民。
史料2 古代印歐人在大規模遷徙中,與所到地區農耕民族交融,導致了新的文化區域的形成。
史料3 匈奴人劉淵建立前趙政權,追尊蜀漢后主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解析 由關鍵信息“印歐人……與當地居民融合,發展成為新的居民”“古代印歐人在大規模遷徙中……新的文化區域的形成”可知,人口的遷徙和流動,推動了民族交融與文化整合;由關鍵信息“匈奴人劉淵建立前趙政權,追尊蜀漢后主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可知,內遷增強了其對中原文化的認同。由此可知民族交融推動文化認同,故選B項。材料未體現區域開發的內容,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人口遷徙的影響,并未涉及人口流動的原因,排除C項;材料未反映世界人口結構的改變,排除D項。
習題演練
1.[2024重慶月考]自古以來,漢語就存在復雜的方言分歧,形成了7個方言區,分別是北方方言區、吳方言區、閩方言區、粵方言區、客家方言區、湘方言區、贛方言區。這種漢語方言的地理分布特征 ( B )
A.是由古代中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所導致
B.與古代中國自然社會環境引發的人口流動有關
C.與古代中國封建統治中心地理分布關系不密切
D.與古代中國幅員遼闊人口民族眾多無必然聯系
解析 古代中國戰亂、自然災害等因素引起的人口流動,推動了不同民族的接觸與交流,從而推動了漢語七大方言區的形成,B項正確。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不是導致七個方言區出現的最主要因素,排除A項;漢語方言的地理分布特征與古代中國封建統治中心地理分布有密切關系,排除C項;古代中國幅員遼闊、人口民族眾多,這為七個方言區的形成提供了條件,排除D項。
2.[2023四川眉山期末]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人口大量頻繁地遷徙和流動,邊疆少數民族向中原地區大量內聚,而漢族人民則從中原往東北、西北和南方輻射。各族人民在住所、飲食、服飾、語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發生變化。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民族遷徙( D )
A.徹底改變人口分布格局
B.完成民族交融歷史進程
C.實現經濟重心南移目標
D.豐富中華民族文化生活
解析 據材料“各族人民在住所、飲食、服飾、語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發生變化”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南遷,中原民族外遷,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融,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生活,D項正確;“徹底改變”表述夸大,排除A項;魏晉南北朝時期并沒有完成民族交融的歷史進程,排除B項;此時,江南經濟得到開發,但經濟重心南移目標并未實現,排除C項。
3.[2023云南期末]閱讀下表可知,印歐人的遷徙 ( A )
分支 遷徙過程
黑海北岸印歐人 來到小亞細亞,后被稱為赫梯人,公元前1595年,滅古巴比倫王國,赫梯成為近東大國。
黑海以東印歐人 分化為伊朗語族和印度語族,其中伊朗語族的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紀建立大帝國。
黑海以西印歐人 公元前2000年代初期,入侵意大利;前6世紀,其中的拉丁人建立了羅馬。
A.產生了古代許多顯赫一時的國家
B.引發古代西亞、南亞文明的衰弱
C.有利于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交融
D.推動了最早一批奴隸制國家的興起
解析 根據材料“赫梯成為近東大國”“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紀建立大帝國”“其中的拉丁人建立了羅馬”并結合所學可知,印歐人的遷徙產生了古代許多顯赫一時的國家,A項正確。
4.[2023廣東湛江調研]公元前13世紀至前7世紀,雅利安人在征服整個北印度的過程中,吸收了達羅毗荼人的文化,逐漸從游牧轉變為定居的農業生活,實現了向奴隸社會的過渡。由此可知,雅利安人的遷徙( D )
A.造成古印度文明的中斷
B.加劇了農牧世界的沖突
C.將印度卷入希臘化潮流
D.塑造了早期的印度文明
解析 雅利安人的征服使得自身逐漸從游牧轉變為定居的農業生活,實現了向奴隸社會的過渡,而且在文化上吸收了早期印度文化,這說明雅利安人的遷徙塑造了早期的印度文明,D項正確;雅利安人的遷徙并未造成古印度文明的中斷,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雅利安人的遷徙加劇了農牧世界的沖突,排除B項;希臘化時代開始于公元前4世紀,排除C項。
5.[2023浙江桐鄉期末]有學者認為,游牧世界曾三次對農耕世界發起沖擊,分別是公元前 2千紀印歐人的遷徙、3—6世紀亞歐民族大遷徙、13世紀蒙古西征。下列與 3—6世紀亞歐民族大遷徙有關的史實是 ( A )
①日耳曼人進入羅馬并建立國家
②中國北方人民因戰亂南遷,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
③大月氏人西遷,建立貴霜帝國
④阿拉伯人開始擴張,征服西亞和北非廣大地區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根據材料“3—6世紀亞歐民族大遷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耳曼人進入羅馬并建立國家開始于4世紀,①符合題意;中國北方人民因戰亂南遷,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②符合題意;公元1世紀中葉,大月氏人西遷,建立貴霜帝國,③不符合題意;7世紀,阿拉伯人開始擴張,征服西亞和北非的廣大地區,④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A項正確。
6.[2023北京東城區二模]公元前2世紀,匈奴勢力擴張促使大月氏人西遷,建立貴霜帝國,下圖為貴霜帝國時期的貨幣,上面的銘文是希臘語,而鑄造錢幣的傳統來源于波斯和希臘。這說明貴霜帝國( C )
A.鑄造工藝反映經濟水平
B.使東西方文化接觸頻繁
C.促進了中亞的民族交融
D.使希臘語成為流通語言
解析 根據材料“上面的銘文是希臘語,而鑄造錢幣的傳統來源于波斯和希臘”并結合所學可知,大月氏人西遷建立了新的國家,并在和其他文明的交流中,鑄造出帶有希臘語銘文的錢幣,可見貴霜帝國促進了中亞民族交融,C項正確。
7.[2023山西大同期末]從公元4世紀開始,日耳曼人掀起了大規模的遷徙,在滅亡西羅馬帝國后建立了一系列國家,在日耳曼因素和羅馬因素的雙重作用下,逐漸形成了中古西歐以經院哲學、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為主要內容的文化。這表明日耳曼人的遷徙( A )
A.推動了區域文明的發展與轉型
B.摧毀了古羅馬帝國的文化
C.阻礙了歐洲農耕文明歷史進程
D.確立了歐洲文化優勢地位
解析 材料表明,日耳曼人在滅亡西羅馬帝國的基礎上建立了一系列國家,這些國家受日耳曼因素和羅馬因素的影響形成了中古西歐新的文化,因此可以得出日耳曼人的遷徙推動了區域文明的發展與轉型,A項正確。
8.[2024河南信陽月考]公元前211年,秦始皇遷3萬戶居民到北河、榆中,使河套地區成為新墾的農業區。此外,巴蜀地區經過移民不斷開墾,到漢代,出現“漢祖自漢中出三秦伐楚,蕭何發蜀、漢米萬船而給助軍糧”的現象。上述材料說明( B )
A.移民戍邊推動政治變動
B.人口流動影響經濟發展
C.民族戰爭改變社會習俗
D.大一統促進民族大交融
解析 根據材料“秦始皇遷3萬戶居民到北河、榆中,使河套地區成為新墾的農業區”“漢祖自漢中出三秦伐楚,蕭何發蜀、漢米萬船而給助軍糧”可知,移民促進了遷入地的經濟發展,B項正確;材料主要涉及人口流動對經濟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民族戰爭對社會習俗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
9.[2024河北承德模擬] 4世紀中后期,遭到匈奴進攻的西哥特人進入羅馬帝國境內,并于410年攻占羅馬城,其首領說:“最初,我強烈要求消除羅馬這一名字……用哥特的替代羅馬的……不過,眾多的經驗告訴我……沒有法律的國家將國不成國。因此,我選擇了較為安全的道路,希望通過哥特的力量來恢復、增強羅馬之榮光。”西哥特人首領對羅馬帝國態度的變化表明 ( B )
A.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相互對立
B.人口遷徙促進文化重構與認同
C.民族交融使得民族特性被削弱
D.羅馬帝國的文化影響較為深遠
解析 據材料可知,進入羅馬帝國境內后,西哥特人首領對待羅馬文化的態度發生了轉變,由意圖消除羅馬文化轉變為重構羅馬文化,認為只有借助羅馬的法律才能建立穩固的統治,這說明人口遷移促進了文化重構與認同,B項正確。
10.[2023蘇錫常鎮一模]清朝初期,政府曾允許關內人民去東北墾荒。但康熙年間,以會破壞“龍脈風水”為由,禁止關內人民向東北遷移。但華北等地區的民眾仍然越過封鎖,到東北地區尋找生活的出路。這一舉動( C )
A.引起了社會人口的膨脹
B.加劇了清朝統治的危機
C.促進了土地資源的開發
D.改變了東北的經濟結構
解析 據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早期“闖關東”的人口遷徙浪潮,這為東北地區提供了勞動力,帶來了先進技術,促進了土地資源的開發,故選C項;社會人口的膨脹是關內人民向東北遷移的原因,而非結果,排除A項;這一舉動有利于土地資源的開發,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地矛盾,有利于維護統治,排除B項;當時東北的經濟結構仍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并未發生改變,排除D項。
11.[2024重慶調研,19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公元3—6世紀,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處于原始部落階段的匈奴、氐、鮮卑等游牧民族,紛紛南遷至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內遷各族的上層相繼起兵反晉,建立割據政權,歷史上稱為“五胡十六國”。內徙中原的北方諸族歷來仰慕漢族禮儀文化,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學習。
——摘編自劉愛蘭《民族大遷徙對中西文化發展的影響》
材料二 15世紀末到17世紀,伊比利亞白人大舉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移民總數達15萬。到1590年,巴西的歐洲白人已有三四萬。與此同時,印第安人便開始了銳減和被滅絕的過程。16—17世紀時,銳減了約90%。英國人、法國人和荷蘭人則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堅人、加拿大人的主體。17—18世紀時,荷蘭人、英國人又大舉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摘編自張箭《地理大發現研究 15—17世紀》
材料三 1990年至2005年,世界遷移者年均總數增加了3 600萬,從1.55億增加到1.91億,增長率從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2005年,全世界的1.91億遷移人口中,1.15億遷往發達國家,7 500萬遷往發展中國家;大約1/3是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遷移,1/3是從發展中國家遷到發達國家。以此可知,“南南”遷移者與“南北”遷移者大致一樣多。但總體上看,向高收入國家遷移的人數增長率高于向低收入國家遷移的人數增長率。2005年,所有遷移者中的75%居住在28個國家,少于1990年的30個國家。1990年所有遷移者中,15%的人在美國,而2005年這個數字是20%。1990年至2005年,17個國家占了新遷入人口增長總數的75%。美國增加了1 510萬人,為最多;其次是德國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萬人以上。
——摘編自王希恩《當代族際人口流遷與民族過程》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公元3—6世紀我國民族遷徙的特點。(8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5—18世紀全球人口遷移的影響。(5分)
(3)根據材料三,概括1990年至2005年世界人口遷移的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時期人口遷移的主要動力。(6分)
解析 第(1)問,解題思路如下圖所示:
特點
第(2)問,解題思路如下圖所示:


第(3)問第一小問,據材料“1990年至2005年,世界遷移者年均總數……增長率……1.9%”得出,移民人數大幅增長;據材料“2005年,全世界的1.91億遷移人口……向高收入國家遷移的人數增長率高于向低收入國家遷移的人數增長率”得出,主要集中向高收入國家遷移。第二小問,從經濟全球化等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 (1)伴隨民族沖突,主要是處于相對落后階段的游牧民族向中原地區遷徙;滅亡舊政權,建立了諸多新政權,使政治格局由統一走向分裂。(8分)
(2)原住民大量死亡;改變了部分地區的人口結構;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加速了疾病的傳播;客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5分)
(3)趨勢:移民人數大幅增長;主要集中向高收入國家遷移。(4分)主要動力:經濟全球化。(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仆寺旗| 略阳县| 阜阳市| 临桂县| 松滋市| 商都县| 铁岭市| 祁阳县| 蓝田县| 轮台县| 高阳县| 普兰县| 南宁市| 通州市| 新巴尔虎右旗| 廉江市| 无锡市| 舟曲县| 思茅市| 天气| 黄石市| 客服| 明溪县| 屏东市| 铜鼓县| 武穴市| 罗江县| 景洪市| 岚皋县| 临洮县| 志丹县| 西宁市| 天柱县| 惠水县| 方城县| 鹿泉市| 南陵县| 射洪县| 定边县| 兴和县| 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