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貨幣與賦稅制度之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知識點講解知識點一 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1.中國古代貨幣的演進時間 表現商朝后期 開始出現[1] 銅鑄幣 。春秋戰國 各國分別使用布幣、刀幣、圜錢、蟻鼻錢等多種樣式的銅鑄幣。秦朝 在圜錢基礎上將貨幣統一為[2] 圓形方孔錢 ,這種樣式在此后被長期沿用。漢朝 漢武帝將鑄幣權收歸中央,鑄五銖錢。五銖錢的形制一直使用至唐初。唐朝 唐高祖時期(621年),鑄“開元通寶”錢,取代五銖錢。“開元通寶”錢影響了中國1 000多年錢幣的形制、錢文模式和十進位衡法,并影響日本、越南、朝鮮等國家的錢制。北宋 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稱為“交子”。紙幣作為輔幣,與銅錢兼行。元朝 ①將紙幣作為單一流通貨幣來發行,稱為“鈔”。 ②元末濫印紙鈔,導致惡性通貨膨脹,財政崩潰。明朝 ①恢復銅錢、紙幣并行的貨幣體制。 ②自明朝中期起,[3] 白銀 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 ①完全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與銅錢兼用。 ②白銀貨幣化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推動了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 明朝中后期白銀成為主要貨幣的原因 國內商品經濟發展迅速;新航路開辟后,外國白銀大量涌入中國,為白銀的廣泛使用提供了可能;“一條鞭法”改革的推動;紙幣容易偽造和貶值;經濟全球化的興起使得白銀功能增強。2.中國近現代貨幣的演變時期 表現晚清 政府開始鑄造銀元。民國初期 以[4] 銀元 為法定貨幣。國民黨政府時期 ①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改革,禁止銀元的流通,將白銀收為國有。 ②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法幣急劇貶值,最終徹底崩潰。 ③1948年國民黨政府再次進行幣制改革,先后發行[5] 金圓券 和銀圓券,都以失敗告終。 ④華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成立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統一發行人民幣。新中國成立后 人民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形成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知識點二 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1.金本位制背景 19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6] 世界市場 的不斷擴大,國際貨幣結算日益頻繁和復雜。形成 1816年,英國制定法案,實行金本位制。此后形成了以[7] 英鎊 為中心、以金幣或黃金在國際間流通為主的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特點 各國的金幣具有法定的含金量,根據規定鑄造金幣,金幣自由流通,不易貶值。作用 金本位制的實行,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瓦解 1929年,爆發了經濟大危機,美國政府宣布停止兌換黃金,全面禁止黃金出口,導致金本位制崩潰。影響 ①資本主義世界貨幣失去統一的標準和基礎。 ②英國、法國和美國分別構建了以英鎊、法郎和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集團,各自為政。2.布雷頓森林體系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英國等歐洲國家,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形成 1944年7月,布雷頓森林會議確立了以[8] 美元 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特點 確定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的固定比值,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影響 ①積極:一定程度上促進了[9] 國際貿易 ,穩定了國際金融。 ②消極:美元取得在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中的霸權地位,為美國推行世界霸權提供了有利條件。瓦解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瓦解。后來,固定匯率制被[10] 浮動匯率制 取代。趨勢 ①美元是國際貿易結算和各國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 ②歐元、日元和人民幣等的影響也在上升。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世界貨幣體系的區別(1)形成方式不同:戰前是通過殖民擴張和殖民侵略的方式確立;戰后是通過會議協商的方式確立。(2)金融中心不同:戰前以歐洲為中心,世界金融中心在英國;戰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世界金融中心由英國轉移到美國。(3)組織形式不同:戰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缺乏體系;戰后則向著制度化和體系化的方向發展。情境1 秦統一貨幣——《時間的禮物》 漫畫中貨幣的變化反映了什么歷史趨勢?答案 反映了中國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趨勢。情境2 最早的紙幣最早的紙幣誕生在四川,除了宋本身的時代背景,還在于四川的特殊性。四川因為躲過隋唐的戰亂,經濟相對獨立,貿易繁榮,因缺銅而依賴于鐵錢,但鐵錢攜帶不便的缺點日益凸顯,最終導致交子在四川誕生。——摘編自徐瑾《白銀帝國:一部新的中國貨幣史》北宋交子的出現有什么意義?答案 彌補了鐵錢的不足,便利了商業往來,是我國貨幣史上的一大進步;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情境3 法幣政策法幣政策廢除了銀本位制,推行信用紙幣,這是一大進步。而且法幣的實行也為建立以中央銀行為中心的金融體系奠定了基礎,客觀上有利于充分發揮銀行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摘編自陳新余《南京國民政府的法幣政策述評》 法幣政策實施的積極意義是什么?答案 降低了世界銀價的波動對中國貨幣的影響,有利于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使紙幣發行權、貨幣鑄造權大體被統一于中央政府,整頓了我國貨幣流通環境和秩序。概念 金本位制度金本位制是以黃金為信用貨幣的貨幣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黃金;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來決定。金本位制共有三種實現形式: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金兌匯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最具代表性。情境4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實質在1947年的聯合國大會上,蘇聯代表指責說,布雷頓森林機構只不過是“華爾街的分店”,世界銀行從屬于政治目的,這讓它成了一個大國的工具。你認為蘇聯代表的指責有道理嗎?為什么?答案 蘇聯代表的指責有一定道理,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的核心地位得以確立,美元成為華爾街金融資本在世界進行擴張的工具,增強了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實力。情境5 特里芬難題著名經濟學家特里芬曾講過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媳婦,賢淑能干。后來婆婆讓她主持家務,負責給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糧食很有限,而這一家卻年年添丁進口,為了讓全家人都吃飽,媳婦只好不斷往鍋里加水,結果是粥越來越稀。最后,婆婆懷疑媳婦把米偷著背回了娘家,一氣之下,將她趕出了家門。 材料中的“媳婦”指什么?“粥越來越稀”比喻什么現象?“米”指什么?答案 “媳婦”指美國;“粥越來越稀”比喻美元不斷貶值;“米”指黃金。探究點演練及歸納總結探究1 中國古代貨幣的演變材料一 武帝即位后,鑒于市面上因流通“半兩”“四銖”“榆莢”等幣量不一的貨幣對社會經濟帶來的不良影響,收回封國的鑄幣權,并嚴禁民間私鑄。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中央政府收回鑄幣權,鑄造新的五銖錢,式樣劃一,幣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盜磨。——摘編自高德步《中外經濟簡史》材料二 明代的通貨結構經歷了從錢(金屬鑄幣)鈔(紙幣)為主,銀、谷、縑帛等實物貨幣并行到銀錢兼用、白銀為主的轉變。15、16世紀明代市場快速發展,市場力量使明初通貨結構承受著內部緊縮的壓力。同時,全球經濟貿易結構的發展與中國在東亞貿易圈中的主導地位,使得明代的寶鈔與銅錢難以充當世界貨幣的職責;海外白銀的大量流入使得明代的通貨結構轉變成為可能。——摘編自邱永志《明代貨幣結構的轉變及其原因——以白銀的貨幣性質為分析視角》材料 主旨 材料一闡述了漢武帝時中央政府收回鑄幣權,鑄造新的五銖錢。材料二主要敘述了明代貨幣白銀化的趨勢及原因。思考:(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漢武帝幣制改革的主要措施。試答: 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嚴禁民間私鑄;規范新幣的式樣和幣重。 (2)根據材料二,指出明代通貨結構變化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白銀貨幣化對中國的影響。試答: 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的擴大;中國主導東亞貿易圈;海外白銀大量流入。影響:推動商品經濟和工商業城市的發展;緩解了通貨膨脹;推動賦役制度的改革;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 歷史解釋——中國古代貨幣演變的六大趨勢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演變 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人們開始用銅仿制海貝。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演變 秦統一中國后,秦始皇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半兩錢。貨幣的統一,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演變 漢武帝時期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確定了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此后歷代沿用。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等。唐初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此后銅錢大都以“通寶”“元寶”命名。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演變 北宋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鐵錢笨重,攜帶不便,紙幣“交子”出現。由紙幣寶鈔向 白銀流通演變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的發展,客觀上推動了白銀的流通使用。歷史解釋——中國古代貨幣政策得失與王朝興衰(1)穩定開明的貨幣政策對國家興盛有推動作用。漢武帝實行貨幣由中央統一鑄造的政策,為漢武帝時代雄厚的經濟實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大大增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唐高祖整頓貨幣,頒詔廢五銖錢,改鑄統一的開元通寶,對唐朝經濟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2)混亂的貨幣政策加速政權的瓦解。王莽改革幣制的失敗加速了王莽新朝政權的衰亡。王莽實行貨幣改革期間,物價飛漲,社會經濟十分混亂,百姓深受其害。北宋徽宗在位時,政府濫發交子,使其信用下降,引起物價飛漲,民怨沸騰。探究2 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材料 20世紀上半期英美大事記時間 英國 美國1900年 美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相當于英國的89.2%。1913年 工業產值占世界工業產值的14%。 工業產值占世界工業產值的38%。1919年 從美國的債權國變成其債務國。 戰爭結束后擁有世界黃金儲備的40%。20世紀30年代 1932年放棄自由貿易政策;1933年黃金儲備約占世界總額的7.7%。 1933年黃金儲備約占世界總額的33%;1934年通過《互惠貿易法》,倡導貿易自由。1944年 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根據[美]邁克爾·赫德森《金融帝國:美國金融霸權的來源和基礎》、張振江《從英鎊到美元:國際經濟霸權的轉移(1933—1945)》等整理材料 主旨 材料反映了20世紀上半期英美兩國隨著經濟實力的變化而呈現此消彼長的態勢,并最終建立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思考:上表反映了美元取代英鎊成為國際化貨幣的基本歷程,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影響一國貨幣成為國際化貨幣的主要因素,并就其中某一個因素展開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試答: 因素:強大的經濟實力;相對成熟的金融市場;較高的貿易出口比例;較穩定的國內政局;較高的國際地位。 示例 觀點:強大的經濟實力是影響一國貨幣成為國際化貨幣的重要因素。說明: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到一戰時期,英國經濟實力逐漸下降,美國則逐漸超過英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受經濟大危機影響,英國經濟發展進一步放緩,美國則開創了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逐漸走出低潮;二戰時期,美國經濟迅速發展,二戰后躍升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最終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建立起了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 總結:美英經濟實力的變化深刻地影響了兩國貨幣在世界范圍內的地位與使用。 時空觀念——19世紀以來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時期 演變 結論1870—1914年 國際金本位制時期 以英鎊為中心的國際貿易和投資體系覆蓋全球,國際支付主要以英鎊進行。 ①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實力決定其貨幣的國際地位。 ②國際貨幣的演變反映了經濟全球化趨勢。1915—1944年 前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 各國貨幣之間沒有形成一個固定的匯率體制,處于各行其是的狀態。1944年至20世紀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 確立了新的穩定的匯率制度,美元取代英鎊成為具有主導地位的貨幣。20世紀70年代初以后 后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 美元仍然充當著世界主要儲備貨幣的角色;一種新型單一貨幣聯盟出現,具有透明性、節省信息和交易成本的優勢。國際儲備體系多元化,在此基礎上還出現了一些貨幣區,如歐盟等。歷史解釋——深入認識布雷頓森林體系(1)成立背景①經濟大危機與國際金本位制的崩潰:1929年在美國爆發的經濟大危機迅速蔓延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各國紛紛禁止黃金出口,宣布本國貨幣貶值,以金本位與自由貿易為基礎的國際經濟體系被摧毀。②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資本主義世界秩序重塑:二戰嚴重削弱了英國等歐洲國家,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在二戰行將結束之際,美國開啟主導資本主義世界秩序重塑的國際協調工作。(2)主要內容①匯率安排:建立起可調整的釘住式固定匯率制度,規定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直接掛鉤、與黃金間接掛鉤,美元成為等同黃金的國際儲備貨幣,成員國之間建立多邊支付制度,取消外匯管制。②國際組織:建立永久性的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以維護國際金融與外匯交易秩序,實現成員國之間資金融通,共同承擔調節國際收支平衡義務。(3)重要影響①對國際金融:彌補了二戰后初期國際清償能力的不足,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國際儲備的短缺問題,保持了匯率的相對穩定,促進了國際貨幣的合作和多邊支付體系的建立。②對世界貿易:相對穩定的匯率制度有利于國際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通,多邊支付體系的建立緩和了成員國國際收支逆差所造成的問題,為擴大國際貿易提供了有利條件。③對美國霸權:實現了美國主導下的二戰后全球金融、投資有序合作的戰略目標,為美國借助聯合國擬定關貿總協定草案實現以多邊互惠性最惠國待遇為核心的國際貿易自由化奠定了基礎。(4)歷史局限①自身結構難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本身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作為國際支付手段與國際儲備手段,美元幣值穩定,其他國家就會接受;而美元幣值穩定,要求美國有充足的黃金儲備且國際收支必須保持順差;而全世界要獲得充足的外匯儲備,美國的國際收支就要保持大幅逆差,否則全世界就會面臨外匯儲備短缺,國際流通渠道出現國際支付手段短缺的局面。②國際金融分裂:二戰結束后不久,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由美國主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事實上受到社會主義陣營的抵制,國際金融體系的分裂并未得到根本逆轉。命題點習題講解命題點1 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1.[2020全國卷Ⅲ]下圖為不同時期的部分貨幣,據圖可知,其形制變化的共同原因是( B )A.鑄鐵技術的進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審美觀念的不同 D.國家統一的推動解析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中的兩個關鍵信息“形制變化”“共同原因”。從商周貝幣到漢五銖錢,貨幣形制的演變滿足了商品經濟發展對信用、便利、數量的需要,B項符合題意。漢五銖錢為銅幣,排除A項。貨幣形制的演變與審美觀念有關,但不是圖示貨幣形制變化的共同原因,排除C項。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分裂割據,排除D項。2.[2022湖北]唐玄宗針對民間銷毀銅錢用于鑄造銅器的現象,下詔曰“今天下泉貨益少,幣帛頗輕,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銅器,由官府統一收購冶煉出的銅鉛錫,杜絕私自買賣。制定該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B )A.國家財政的入不敷出B.鑄幣材料嚴重短缺C.銅鉛錫專賣措施失效D.銅錢流通范圍有限解析 據材料可知,民間銷毀銅錢鑄造銅器導致嚴重錢荒,迫使政府禁止私造銅器、實行銅鉛錫國有,即鑄幣材料嚴重短缺導致制定該政策,故選B項;材料信息不涉及國家財政的入不敷出,且材料強調民間銷毀銅錢導致錢荒,排除A項;“遂禁止私造銅器,由官府統一收購冶煉出的銅鉛錫”說明銅鉛錫專賣是剛制定的新政策,排除C項;唐代銅錢在全國流通,使用范圍廣泛,排除D項。命題變式3.[2023遼寧阜新調研]宋代的交子和會子、金代的交鈔都是紙幣的一種形式。蒙古滅金后,開始使用鈔法。1260年發行以絲為本的交鈔;又發行中統元寶交鈔,以白銀為本位。1287年發行至元寶鈔。1309年發行至大銀鈔。元代發行紙幣( B )A.是傳統經濟政策實施的產物B.對商品貿易起了一定促進作用C.解決了元朝的財政虧空問題D.說明金屬貨幣退出了歷史舞臺解析 元朝發行紙幣,以實物或者金屬貨幣作為紙幣的基礎,一定程度上維系了紙幣的信用度,對商品貿易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B項正確;傳統經濟政策下并不一定會出現紙幣,紙幣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排除A項;紙幣發行并不能解決財政虧空問題,排除C項;紙幣流通不等于金屬貨幣退出歷史舞臺,排除D項。命題點2 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4.[2023湖北,9分](節選)[美元霸權與國際秩序]材料一 20世紀30年代的貨幣混亂帶來了一系列災難性后果,在各國中激起對于國際合作的熱望。從英美提出戰后國際貨幣計劃開始,凡參與討論的國家都沒有對其目標提出異議。在1944年7月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美國推動他國同意一系列國際貨幣安排,籌備設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與此同時,以英國為代表的諸國所獲得的成績,如稀有貨幣條款、過渡時期的設置等無一不是頑強斗爭的結果,絕非源于美國方面的慷慨恩賜。蘇聯代表認為,會議對于維護并加強世界和平與安全均具有重要意義。法國代表回顧了貨幣與經濟會議的多次失敗后,認為此次會議在歷史上“開創了一個新時代”。——摘編自王在幫《霸權穩定論批判》材料二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未與他國商量便徑自宣布停止美元兌換黃金,直接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固定匯率制度的崩潰,引起世界嘩然。在各國討論應對這一重大變故之時,大多數決策者頭腦中不斷浮現的是,將大蕭條轉變成一次世界大災難的事件——1933年世界經濟會議的失敗、納粹主義的興起以及最后的世界大戰。但從宏觀視角看,這些擔心被普遍夸大了。浮動匯率沒有帶來經濟蕭條或政治混亂,更沒有引發戰爭,布雷頓森林體系其他機制得以延續。——摘編自[美]弗朗西斯·加文《黃金、美元與權力》(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20世紀30年代貨幣混亂的表現,簡析布雷頓森林會議“開創了一個新時代”的含義。(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評價美國停止美元兌換黃金的舉措。(3分)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從20世紀30年代金本位制崩潰、貿易保護主義等角度分析即可。第二小問由材料“1944年7月……籌備設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際金融秩序建立;由材料“蘇聯代表認為,會議對于維護并加強世界和平與安全均具有重要意義”可知,維護并加強了世界和平與安全;由材料“法國代表回顧了貨幣與經濟會議的多次失敗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推動了全球經濟發展。第(2)問可從美國停止美元兌換黃金的原因及影響等角度分析。答案 (1)表現:金本位制崩潰;貨幣貶值與通貨膨脹;貿易保護主義。含義:國際金融秩序建立;推動了全球經濟的發展;維護并加強了世界和平與安全。(6分)(2)評價:美國宣布停止美元兌換黃金是為了保護美國已經非常有限的黃金儲備,以穩定美元的匯率,這是美國經濟實力下降的必然結果;這一措施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瓦解,美國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動搖;加劇了世界經濟不穩定性。(3分)命題點1 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1.[2020.7浙江]有學者在研究中注意到,唐朝立國后重鑄新幣(見右示拓圖)。這種新幣是唐近三百年間流通的主要貨幣,唐以后仍繼續流通了七百多年。不唯如此,錢的大小與輕重都成為后來鑄錢的范例,對后世貨幣的鑄造影響很大。有趣的是,關于此錢的讀法,名曰“開元通寶”抑或“開通元寶”,歷來各執一詞,成為一件歷史的懸案。有學者認為,應讀成“開通元寶”;有學者則認為,“開元通寶”是正確的稱呼,但考慮到唐宋時社會上稱呼“開通元寶”已約定俗成,故也不能說是絕對錯誤。這說明( C )A.錢貨可議,應注意吸收學術界的研究成果,避免各執一詞B.文獻記載語焉不詳,造成研究信息不對稱,原本是一個不成其為問題的問題C.研究歷史需要正本清源,不僅要有文獻資料和其他根據,還要有對材料的考證與辨偽D.史料存在“記憶之殤”,需要采用新技術以“喚醒”,進而解釋歷史如何被表象的問題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對唐代貨幣的讀法,不同的學者持有不同的意見,這說明在歷史研究中,必須正本清源,要有文獻資料和其他資料的相互印證,通過對材料的考證和辨偽得出較為客觀真實的結論,故C項正確。應該根據史料而非學術界的研究成果進行研究,排除A項;唐朝貨幣的讀法差異不是由于文獻記載語焉不詳,排除B項;唐朝貨幣讀法的差異并不是由于史料存在“記憶之殤”,而是由于學者認為的正確讀法和社會通俗讀法存在差異,排除D項。2.[2022廣東,14分]有同學研究明代白銀貨幣化問題,收集了如下材料,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代財政收入年份 米麥/萬石 布/萬匹 絹/萬匹 寶鈔/萬錠 銀/萬兩1430 3 979 20.5 94.1 7 388.9 32.91552 2 659 13.3 32.0 2 414.4 243.31621 2 780 12.9 20.6 8.1 755.2——摘編自《明實錄》材料二 《醒世姻緣傳》、“三言”、“二拍”等小說中有關白銀的描述不可勝數,大到如捐官、行賄、購房、買賣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費和社交饋贈,處處可見。銅錢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頻繁。——據《醒世姻緣傳》等整理材料三 吾以為非廢金銀不可。廢金銀,其利有七:粟帛之屬,小民力能自致,則家易足,一也。鑄錢以通有無,鑄者不息,貨無匱竭,二也。不藏金銀,無甚貧甚富之家,三也。……——黃宗羲《明夷待訪錄》(1)分別闡述每則材料對研究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價值。(6分)(2)綜合上述材料,簡述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影響。(6分)(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銀貨幣化還可補充哪些類型的史料,請至少列出兩種。(2分)解析 第(1)問,解題思路如下表所示: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材料的來源 價值材料一 “明代財政收入” 明代國家財政收入的官方統計數據 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原因、表現等問題材料二 “小說中有關白銀的描述不可勝數……銅錢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頻繁” 小說對當時普遍使用白銀的社會場景的描述 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銀使用的廣泛性及其社會影響材料三 “吾以為非廢金銀不可” 黃宗羲廢金銀的主張 可用于研究時人對白銀貨幣化問題的認識第(2)問,從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個角度簡述,積極影響可從其對政治(如賦稅制度改革等)、經濟(如商品經濟發展等)、文化(如市民文化發展等)、社會生活(如影響了社會風氣等)等方面的影響進行簡述;消極影響可從加重人民負擔等方面進行簡述。第(3)問考查史學常識,可據所學知識加以補充,如方志、筆記、外國文獻、考古資料等。答案 (1)材料一是明代國家財政收入的官方統計數據,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原因、表現等問題;材料二是明代小說對當時普遍使用白銀的社會場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銀使用的廣泛性及其社會影響;材料三是黃宗羲廢金銀的主張,可用于研究時人對白銀貨幣化問題的認識。(6分)(2)影響:推動了賦稅制度的改革;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市民文化的發展;影響了社會風氣;加重了人民的負擔。(6分)(3)方志、筆記、外國文獻、考古資料等。(2分)3.[2021海南,17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湖北黃岡縣農民協會信用合作社發行的流通券陜甘寧邊區銀行幣 第一套人民幣材料二 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的統計,2014年人民幣取代加拿大元、澳元,成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市場份額升至2.17%,2015年底人民幣又被納入SDR(特別提款權)新的貨幣籃子,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人民幣權重為10.92%,超過日元和英鎊的份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單獨列出人民幣資產,以反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人民幣計價儲備的持有情況。——摘編自王永生《三千年來誰鑄幣》(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三種貨幣出現的歷史背景。(9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上述貨幣變化的特點,并簡述其變化的政治意義。(8分)解析 第(1)問,第一種貨幣:由“民國十六年印”可知,其發行于1927年;由“農民協會信用合作社……流通券”等信息并結合國民革命、北伐戰爭、農民運動等知識進行概述。第二種貨幣:由“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可知,其發行于1943年;由“陜甘寧邊區銀行幣”等信息并結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陜甘寧邊區政府的建立等知識進行概述。第三種貨幣:由“一九五一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信息并結合新中國成立后經濟恢復與建設等知識進行概述。第(2)問,第一小問,從適用范圍看,由黃岡縣到陜甘寧邊區再到全國和全球,適用范圍不斷擴大;從法律地位看,合法性不斷增強,而且走向國際;從發行數量和發行單位看,發行量增加,發行單位由地方政府到中央;從地位看,由臨時性貨幣到通用的法定貨幣。第二小問,不同時期發行的貨幣都有助于推動當時政治運動的發展;貨幣由中共發行,有助于提升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力;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答案 (1)第一種貨幣:國民革命運動發展、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推動農民運動的發展。第二種貨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共領導的陜甘寧邊區政府建立。第三種貨幣:新中國成立,國家財政經濟統一,人民幣成為國家唯一法定貨幣。(9分)(2)特點:適用范圍不斷擴大;合法性不斷增強,而且走向國際;發行量增加,發行單位由地方政府到中央;由臨時性貨幣發展到通用的法定貨幣。政治意義:有助于推動當時政治運動的發展;提升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力;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8分)習題演練1.[2024河北唐山摸底]春秋戰國流通于中原諸國的鏟狀銅幣——布幣,在流通過程中出現了實際重量多樣化的趨勢,而且尺寸差異越來越大。這一現象( A )A.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B.體現了交易時間延長的趨勢C.完成了貨幣統一化歷史任務D.加劇了區域間經濟的不平衡解析 據材料“在流通過程中出現了實際重量多樣化的趨勢,而且尺寸差異越來越大”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布幣在流通過程中,實際重量多樣化,而且尺寸差異越來越大,這是商品經濟發展帶來的貨幣變化,A項正確;僅由材料無法得知交易時間,排除B項;秦朝完成貨幣統一,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材料并未提及區域間經濟的發展狀況,排除D項。2.[2023黃岡階段測試]《漢書·食貨志》記載,秦錢太重難用;漢初鑄莢錢、文帝鑄四銖錢,皆質劣量輕,且放任民間私鑄,貨幣大小輕重不一,幣制混亂;漢武帝鑄五銖錢,禁止私鑄,統一幣制,通行全國,國家財政得以安定富實。這表明( D )A.漢初社會經濟發展艱難B.幣制改革必然推動經濟發展C.制幣技術已完全成熟D.貨幣演變推進治理的改善解析 漢武帝時期政府根據社會經濟需要改革幣制,這有利于穩定金融,發展經濟,加強中央集權,表明貨幣演變推進治理的改善,D項正確。漢初經“文景之治”經濟得以恢復發展,A項錯誤;“必然”表述過于絕對,B項錯誤;“完全成熟”說法錯誤,排除C項。3.[2024山東聯考]下表所示是兩部史書關于交子的不同記載,說明( D )時間 出處 記載南宋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初,蜀民以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元朝 脫脫《宋史·食貨志》 真宗時,張詠鎮蜀。患蜀人鐵錢重,不便貿易,設質劑之法。一交一緡……謂之交子。A.歷史研究需要對史料進行甄別B.因記載不同無法得出歷史真相C.兩則史料互證即可揭示出真相D.時代不同影響對歷史事件解釋解析 據材料“蜀民以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患蜀人鐵錢重,不便貿易,設質劑之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本史書對交子產生的背景表述不一,兩本不同時代的史書記述不一,說明時代不同影響對歷史事件的解釋,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史料甄別”的相關論述,排除A項;這兩部書都屬于正統史書,無法得出歷史真相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C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4.[高考熱點/2024江蘇常州月考]16世紀初,中國的金銀比價是1∶6,歐洲的是1∶12,日本的是1∶10。據此我們可以推斷,這一現象( B )A.反映了清朝初年商品經濟的發展B.推動了中國白銀貨幣化發展C.源于新航路開辟致金銀匯率波動D.推動了中國海禁政策的實施解析 據材料“中國的金銀比價是1∶6,歐洲的是1∶12,日本的是1∶10”并結合所學可知,金銀比價反映出明朝銀價較高,受利益的驅使,日本、歐洲白銀可能被大量運往中國,刺激了中國白銀貨幣化的發展,故選B項。16世紀初中國處于明朝時期,排除A項;由材料無法推斷金銀比價的不同是新航路開辟導致的,排除C項;材料信息無法推斷國際市場金銀比價不同對中國海禁政策的影響,排除D項。5.[2024福建福州一模]1887年,張之洞向清政府提交報告,指出外國銀元在廣東等地流通,“民間爭相行用”,建議中國通過新式機械自鑄銀元來驅逐外國銀元。張之洞旨在( C )A.杜絕洋元在華流通 B.實現鑄幣工藝近代化C.維護中國貨幣主權 D.扭轉晚清的財政困局解析 由材料可知,為解決外國銀元泛濫導致的國內金融秩序混亂的局面,張之洞提議自鑄銀元驅逐外國銀元,旨在維護中國貨幣主權,C項正確;“杜絕洋元在華流通”的說法絕對,排除A項;實現鑄幣工藝近代化只是具體手段,并非張之洞的本質目的,排除B項;僅通過籌辦近代鑄幣業,無法扭轉晚清的財政困局,排除D項。6.新中國成立后,明確人民幣在發行中必須堅持三個原則:堅持經濟發行,反對財政發行;堅持計劃發行,反對盲目發行;堅持中央集中統一發行,反對分散發行。這一舉措( B )A.主要是為了建立計劃經濟體制B.體現了中共對經濟規律的正確認識C.使人民幣開始投入流通領域D.表明人民幣在長期發展中不斷完善解析 根據材料“堅持經濟發行,反對財政發行”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人民幣的發行根據生產、消費等情況安排,既保證貨幣的集中統一,又與商品流通相適應,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經濟規律的正確認識,故選B項。按經濟規律發行人民幣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恢復和發展經濟,排除A項;在新中國成立前,人民幣已經進入流通領域,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新中國成立后確立的人民幣發行原則,并沒有涉及人民幣的發展和完善,排除D項。7.[2023鄭州期末]下面是19世紀到20世紀的大事年表(部分)。此表可用來解釋 ( B )時間 事件(部分)1816年 英國制定法案,實行金本位制度。1931年 英國率先放棄金本位。1945年 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實行固定匯率制。1976年 簽訂《牙買加協議》,實行浮動匯率制。A.國際貿易體系的重塑 B.世界貨幣體系的演變C.資本主義國家的變化 D.第三世界國家的努力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關鍵詞“金本位”“貨幣”“匯率”等詞,可以得出材料的主題是世界貨幣體系的演變,B項正確。國際貿易體系主要涉及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材料中沒有提及,排除A項;C項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沒有涉及第三世界國家,排除D項。8.[2024皖江名校摸底]1968年,美國約翰遜政府宣布了一系列其長期抗拒的限制性經濟措施,如控制資本和阻止資本外流等。隨后,美國聯合歐洲國家實行黃金價格雙軌制,官方間的黃金兌換被暫時凍結,美元對黃金的自由可兌換性宣告破產。這說明當時( D )A.經濟全球化進入新階段B.美國喪失了全球霸主地位C.全球金融機構職能調整D.布雷頓森林體系名存實亡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核心是美元與黃金掛鉤,而材料關鍵信息“美國聯合歐洲國家實行黃金價格雙軌制”“美元對黃金的自由可兌換性宣告破產”等說明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名存實亡,D項正確。9.[角度創新/2024河南開封聯考]北宋內庫(皇宮府庫)的財政支配權掌握在皇帝手中,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東南諸錢監生產了萬貫銅錢,占當年鑄錢總額的85.7%,這些錢被直接納入內庫。在北宋160多年的統治中,累計36.67%的銅錢、75%的金、33%的銀被強行納入內庫。由此可知( C )A.交子出現源于內庫制度 B.北宋中央集權空前加強C.商品經濟運行受到阻礙 D.金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解析 據材料可知,北宋政府推行強儲備的“內庫制度”,大量的金、銀、銅錢被儲藏起來,政府財政占據新鑄銅錢的絕大部分,這會造成大量貨幣沉淀,使流通領域的貨幣短缺,商品經濟運行受到阻礙,C項正確;交子的出現源于商品經濟發展,排除A項;“北宋內庫(皇宮府庫)的財政支配權掌握在皇帝手中”屬于加強君主專制的范疇,排除B項;金銀在宋朝尚未成為主要流通貨幣,宋朝實行銅本位制,明朝時期白銀才成為主要流通貨幣,排除D項。10.[2023長沙長郡中學月考]清政府規定,白銀是清朝法定貨幣,與銅錢兼用,完糧納稅須用白銀支付。據統計,18世紀末一兩白銀換銅錢一千文左右,而到了19世紀30年代后期,一兩白銀可換銅錢一千六七百文。這種狀況的出現( A )A.加重了中國人民經濟負擔B.源于商品經濟快速發展C.是白銀貨幣化的必然結果D.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世紀末到19世紀30年代后期,鴉片的輸入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出現了銀貴錢賤的局面,而清政府規定完糧納稅須用白銀支付,即繳納同樣多的白銀,農民需要賣更多的糧食,這直接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A項正確。11.[2023長沙一中月考]1932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成立,成為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下的第一個“國有銀行”。國家銀行發行了銀幣券紙幣,回收各種雜幣,開始建設統一的中央蘇區貨幣體系;此外,還發行了革命戰爭短期公債60萬和1 120萬元,經濟建設公債300萬元。這些舉措( D )A.沖擊了國統區的金融秩序B.奠定了工農民主政權成立的基礎C.解決了根據地生產的困難D.體現了黨對國家金融建設的探索解析 據材料“1932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成立……發行了……開始建設統一的……貨幣體系”可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發行紙幣、建設統一的中央蘇區貨幣體系,還發行公債,這是黨對國家金融建設的探索和嘗試,故選D項;這是中國共產黨在蘇區進行的幣制改革,與國統區無直接關聯,所以不會沖擊國統區的金融秩序,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工農民主政權成立于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成立于1932年,從時間上看,奠定了工農民主政權成立的基礎的說法錯誤,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題中舉措有利于改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權內部的金融狀況,與“解決根據地生產的困難”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C項。12.[2023重慶聯考]194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規定各會員國貨幣對美元實行“固定匯率制度”,到1971年,這一制度發生變化。觀察下圖,這一變化反映了( B )主要國家本幣兌換美元的匯率變化圖A.以英鎊為中心的貨幣體系建立B.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C.歐盟的成員國追求經濟一體化D.區域經濟集團競爭激烈解析 根據圖中信息可知,1971年以后各國貨幣對美元取消固定匯率,實行浮動匯率,說明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瓦解,故B項符合題意;1821年英國正式啟用了金本位制,標志著以英鎊為中心的貨幣體系建立,排除A項;1993年歐盟正式成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區域經濟集團,排除D項。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人民幣是在統一晉察冀邊區銀行幣、冀南銀行幣、陜甘寧邊區銀行幣、西北農民銀行幣、北海銀行幣等各革命根據地貨幣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的。1948年10月3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印制新幣問題的指示,要求“印刷必須力求精細,應由中國人民銀行派人負責檢查票版、票紙,切勿粗制濫造,以防假票流行”。1948年11月,首批人民幣印出,毛澤東說:“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裝,有了自己的政權……現在又有了自己的銀行和貨幣,這才真正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共和國!”——摘編自劉貴生等主編《現金的魅力:人民幣雕刻之美》材料二 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被正式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元、英鎊后第五種入籃貨幣。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末,人民幣儲備總額為1 228.02億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份額的1.23%,較2016年同期增加0.15個百分點,是繼美元(62.7%)、歐元(20.15%)、日元(4.89%)、英鎊(4.54%)、加拿大元(2.02%)和澳大利亞元(1.80%)后的世界第七大儲備貨幣。——摘編自談俊《穩妥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首批人民幣”發行的歷史條件,并簡述其發行的政治意義。(1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當今國際貨幣體系有何新特點,并分析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8分)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可以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進行分析,具體分析如下:材料一及所學知識 歷史條件材料一:人民幣是在統一晉察冀邊區銀行幣……北海銀行幣等各革命根據地貨幣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的 當時各個解放區連成一片,促進了人民幣在華北、西北的統一發行。材料一:應由中國人民銀行派人負責檢查票版、票紙 中國人民銀行的成立促進了“首批人民幣”的發行。所學知識:1948年國民黨幣制改革的失敗 1948年國民黨幣制改革失敗,導致金融形勢惡化。材料一:現在又有了自己的銀行和貨幣,這才真正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共和國 中國共產黨長期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建設經驗也為人民幣的發行積累了經驗。第二小問,據材料一“現在又有了自己的銀行和貨幣,這才真正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共和國”可知,人民幣的發行進一步促進了根據地的經濟建設,鞏固了解放區政權,也體現了解放區人民的當家作主,為加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人民幣……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元、英鎊后第五種入籃貨幣……世界第七大儲備貨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際貨幣出現多元化趨勢。第二小問,可以從國際、國內兩方面分析。答案 (1)歷史條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解放區連成一片;中國人民銀行的成立;1948年國民黨幣制改革失敗,導致金融形勢惡化;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貨幣發行的經驗積累。(8分)政治意義:加速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進程;鞏固解放區的人民政權;保障人民當家作主。(4分,任答2點即可)(2)新特點:國際貨幣出現多元化趨勢。(2分)背景:舊的國際貨幣體系已不適應國際形勢的發展;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改革開放促使中國綜合國力增強;越來越多國家對中國的信任和支持;中國為維護國家利益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努力。(6分,任答3點即可)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貨幣與賦稅制度之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知識點講解知識點一 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1.秦漢時期田賦 ①秦朝田賦稅率極高,史稱“收泰半之賦”。 ②漢初統治者采取“[1] 與民休息 ”的政策,田賦稅率大大降低。人頭稅 ①秦朝向人民征收極重的口賦。 ②漢朝時,分[2] 口賦 、算賦,不分男女,商人和奴婢的算賦錢還要加倍。 ③漢朝還征收財產稅,甚至農民飼養六畜都要繳稅。徭役 秦漢[3] 更卒 徭役的法定服務期限是一個月,正卒一般是兩年,戍卒一般是一年。2.隋唐時期(1)隋朝:主要向民眾征收租調,征派力役。(2)唐朝時期 制度 內容唐前期 租庸調制 針對21—59歲之間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調之外的役,可以用“[4] 庸 ”代替,即繳納一定的絹或布來替代徭役。唐中期 兩稅法 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5] 戶稅 ,分夏、秋兩次征收。3.宋元時期宋朝 ①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往往超過正稅數倍。 ②宋朝除了征收[6] 代役金 外,還再派發各種徭役。 ③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7] 募役法 ,百姓繳納免役錢、助役錢,官府募人代役。元朝 ①基本沿襲唐朝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施行于北方和南方。 ②新增了按戶之上下征收絲和銀兩的“[8] 科差 ”。 募役法的作用 募役法的推行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雇傭關系進一步發展;順應了人身依附關系松弛的歷史潮流;有利于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擴大生產;推動封建生產關系的變革。4.明清時期明朝 (1)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9] 金花銀 ”。 (2)明朝后期:推行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即不但賦稅折銀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擔,折成銀兩,統一征收。清朝 (1)內容:康熙帝規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實行“[10] 攤丁入畝 ”。 (2)意義: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 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知識點二 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1.關稅制度時期 內容古代 ①中國的關稅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 ②存在國內關稅與[11] 國境關稅 并立的現象。近代 ①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海關大權也長期把持在外國人手中。 ②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宣告關稅自主,并公布國定《進口稅暫行條例》。 ③1928年,國民政府發表“[12] 改訂新約 ”的對外宣言,在關稅自主權上取得進展。 ④1931年,中國才開始取消國內關稅,實行統一的國境關稅。現代 ①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政務院就頒布了第一部獨立的專門的海關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及其實施條例,統一了全國關稅制度。 ②1985年,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強化了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 ③198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國務院據此重新修訂發布了關稅條例,國務院據此重新修訂發布了關稅條例,進一步完善了關稅的基本制度。 現代中國關稅制度的作用 現代中國的關稅制度,對調節商品進出口、彌補市場缺陷、促進資源配置、增加財政收入、強化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有力地促進了我國改革開放,構建了良好的外貿發展環境。2.個人所得稅制度(1)含義:是以納稅人個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為征收對象的稅種。(2)演變時間 表現1914年 [13] 北洋政府 制定了包括征收個人所得稅內容的所得稅條例,但并沒有實施。1936年 國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稅暫行條例,隨之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新中國成立后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沒有征收個人所得稅。1980年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正式確立。(3)作用:對調節[14] 個人收入 和實現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征收個人所得稅的意義(1)有利于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維護國家穩定。(2)有利于調節社會收入分配,促進社會公平。(3)有利于發揮個人所得稅的經濟調節功能,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4)有利于增強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情境1 《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唐)李紳《憫農》二首(其一) 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 沉重的賦稅。概念賦役、田賦、算賦、丁稅(1)賦役:賦稅和徭役的合稱。賦稅是各種田賦和捐稅的總稱;徭役即歷代統治者強迫人民承擔的無償勞動,包括軍役、力役、雜役等。(2)田賦:封建時代政府征收的土地稅,是賦稅的一種形式。(3)算賦:秦漢時政府向一定年齡的成年人征收的人頭稅。(4)丁稅:歷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人口稅的總稱,一般對男丁征收。情境2 暴斂的兩稅法 白居易在《重賦》中關于兩稅法寫道:“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寵,斂索(征斂勒索)無冬春。” 在此詩中,白居易是怎樣評價兩稅法的?答案 兩稅法本意是減少百姓的稅種,但在實際實行過程中官吏貪污導致百姓負擔加重。情境3 對攤丁入畝的評價 實行“攤丁入畝”之后,土地多的多交,土地少的少交,沒土地的不交,不知給多少窮人卸下了沉重的枷鎖,鏟除了多少官員的搖錢樹。對地主老財和貪官來說,這當然是“嚴苛”! 材料如何評價攤丁入畝?答案 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貪官污吏的盤剝,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圖解歷史封建社會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情境4 “協定關稅”的危害 (鴉片戰爭后)中國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國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關稅,最簡單的原因是,這個稅率比現有的帝國稅率還高,現有關稅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盡管非正規的雜費很高。——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協定關稅”條款的深遠危害是什么?答案 中國不能實行保護性關稅,失去關稅自主權。探究點演練及歸納總結探究1 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材料 明神宗萬歷年間,張居正為挽救明政府入不敷出的財政危機,實現賦役均平,于是清丈土地,并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的主要內容是: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并為一條,皆計畝徵(征)銀,折辦于官,故謂之一條鞭。由于賦役統一,各級官吏難以巧以名目。 因此,叢弊為之一清,使稅賦趨向穩定,農民得以稍安。——摘編自馬金華主編《中國賦稅史》等材料主旨 材料闡述了一條鞭法實行的原因和主要內容。思考:根據材料歸納一條鞭法的主要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意義。試答: 內容:賦役合并,計畝征銀。意義:“一條鞭法”按田地多少征收賦稅使無地、少地的貧民和工商業者減輕了負擔,緩和了尖銳的社會矛盾,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賦役折銀征收,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賦役合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官員腐敗。 歷史解釋——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趨勢及影響(1)演變趨勢①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漸向以田畝為主過渡,人頭稅在賦稅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少,直到廢除。②賦稅品種:由繁到簡,稅種減少。從田租、人頭稅、雜稅簡化為土地稅等;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明清時期對商業征收重稅。③征稅方式:由實物地租逐漸向貨幣地租發展。④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⑤人身控制: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松弛。(2)影響①積極: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使封建政府能進行軍事、外交行動以及社會治理等;適當的賦稅政策能減輕人身依附關系,促進商品經濟發展;合理的賦稅制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穩定。②消極:沉重的賦稅會增加百姓負擔,引起民變,甚至加速王朝的滅亡。探究2 近現代關稅制度的變遷材料一 中國在沿海開放口岸逐漸設立起由外國人管理的西式新關,新設的海關和原有常關并存。之后,通商口岸的常關漸歸新關管理。1927年以后,國民政府逐漸與列強簽訂關稅自主新約。1928年,國民政府實行統稅,陸續廢除常關,海陸邊關統一征稅。由此意味著中國全國范圍內統一型的、西式近代國境海關最終確立。——摘編自姚永超《論中國古代海關的起源、布局與體系演化》材料二 1950年,政務院確立改造海關的基本方針,海關稅則“必需保護國家生產,必需保護國內生產品與外國商品競爭”。在海關稅率方面,根據國家經濟情況和國內需要予以調整,“使其較能適合于發展國內生產保護國內工業的要求”。同年,中國對外貿易出現了70余年來未有的出超。——摘編自武力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等材料 主旨 材料一主要敘述了中國近代關稅的變化及其意義。材料二主要敘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海關稅的調整及其影響。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中國關稅體系的變化,并簡析其意義。試答: 變化:從傳統關稅體系向近代關稅體系轉變;從受列強控制到有一定關稅自主權;從海關、常關并存到走向統一的海關。意義:實現了關稅體系的近代化;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主權;保護了國內市場,促進了民族工業發展;增加了財政收入。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50年中國海關稅率調整的特征和意義。試答: 特征:完全自主;稅率靈活,根據國家需要調整。 意義:維護了國家關稅主權;有利于結束外貿入超的局面;保護了本國民族經濟,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唯物史觀——影響關稅政策的主要因素(1)國家主權是否獨立。主權獨立國家可以自主確定本國的關稅政策,主權受到破壞的國家無法自主決定本國的關稅政策。(2)國家經濟實力。關稅政策與國家經濟實力密切相關,國家經濟實力的變化影響關稅政策的調整。(3)經濟理論的影響。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意義,國家奉行的經濟理論影響其關稅政策。(4)國內外經濟形勢。關稅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影響,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而調整。(5)國家利益。國家政策服務于本國的國家利益,國家利益決定關稅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唯物史觀——國民政府“改訂新約”運動的影響(1)積極影響①南京國民政府在較短的時間,先后與十幾個國家簽訂新約,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但削弱了它們在中國的特權,在一定程度上爭取到了作為主權國家的地位,是中國近代外交史上的進步。②在一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要求和愿望,順應、升華了民眾的反帝情緒,強化了民族意識。③伴隨著“改訂新約”運動的開展,關稅收入大大增加,在財政總收入中的比重明顯提高,成為南京國民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2)局限性:“改訂新約”運動并沒有從根本上取消帝國主義的在華特權,仍未能使中國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命題點習題講解命題點1 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1.[2023.1浙江]明萬歷九年(1581年),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這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下列項中,對張居正推廣一條鞭法前所處的經濟狀況表述正確的是( A )A.白銀已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B.通過清丈全國土地,土地兼并現象已經得到根本遏制C.美洲等地白銀的大量流入,解決了明朝府庫空虛問題D.商品經濟已超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據優勢地位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自明朝中期起,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這推動了一條鞭法的實行,A項正確。清丈全國土地并不能從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現象,排除B項;白銀的大量流入并未解決明朝府庫空虛問題,排除C項;明代商品經濟并未超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據優勢地位的依然是自然經濟,排除D項。命題變式2.[2023河北保定期末]明中葉的一條鞭法改革解決了賦稅制度的兩大核心問題,即實現了賦役征收的定額化和課稅客體的標準化與統一化,解決了州、縣、里胥隨意征派賦役的弊病。材料意在強調這一改革( D )A.使人身依附關系進一步松弛 B.擴大了賦稅征收的范圍C.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D.使人民的負擔有所減輕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一條鞭法統一賦役,限制苛擾,使稅賦趨于穩定,這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D項正確;人身依附關系松弛是一條鞭法的一個影響,但不是材料所強調的,排除A項;擴大賦稅征收范圍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B項;題干主要強調解決征派賦役的弊病,沒有涉及增加政府財稅收入,排除C項。3.[2021福建]北宋中期以后鄉村出現了受雇于富豪之家的代役人,頂替雇主到地方官府當差。募役法實行后,這一類代役人大部分被國家認可,南宋時漸成常態。代役人現象的普及( A )A.反映了商品經濟發展B.加劇了鄉村階層對立C.削弱了基層治理能力D.加速了農村人口流動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雇人代役現象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在賦稅制度上的表現,對于保障農民生產時間,增加政府收入及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發揮較大作用,A項正確。材料與加劇鄉村階層對立無關,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削弱基層治理能力,排除C項;在小農經濟的影響下,廣大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排除D項。命題點2 關稅制度4.[2021山東]1913—1921年,中國海關稅征收額受國際局勢影響出現了一定變化。下列各項反映這一時期變化狀況的是( A ) A B C D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期間歐洲列強忙于戰爭,減少了對中國的商品輸出,所以從國際局勢的影響角度看,1914—1918年的海關稅征收額總體下降,一戰之后列強的經濟侵略卷土重來,所以海關稅征收額大幅提高,這與A圖相似,故選A項;由于一戰之后列強繼續加緊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所以B圖中1918年之后的圖示與實際不符,排除B項;1914—1918年間由于歐洲列強忙于一戰而放松了對華經濟侵略,所以這期間是海關稅征收額最低的時候,C、D兩項與之不符,排除。命題變式5.[2023山東棗莊二模]1932年,國民政府頒布《商品檢驗暫行條例》,同時于上海、漢口等重要通商口岸設立商品檢驗局。1934年公布的新稅則中將糖、煙、小麥粉等44種貨品免征出口關稅,而進口稅率從7.5%至50%不等。據此可知,國民政府采取的這些舉措( C )A.使中國國民經濟結構漸趨合理B.扭轉了中國外貿逆差的局面C.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D.強化了國家對經濟的全面統制解析 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南京國民政府頒布有關商品檢驗的規定和設立商品檢驗局,以及公布商品出口和進口稅率,反映了政府對經濟發展秩序的規范,這為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C項正確。命題點1 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1.[2021廣東]1289年,元政府在廣泛種植木棉的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等地設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征收木棉布十萬匹,使民眾不堪重負。這( B )A.加重了區域經濟的不均衡 B.妨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C.推動私營棉紡織業的繁榮 D.促使財政管理權限下移解析 由材料“元政府……設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征收木棉布十萬匹,使民眾不堪重負”可知,元代的賦稅政策加重了對農民的剝削,因而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故選B項;材料未對比區域經濟,排除A項;政府征收大量木棉布不利于私營棉紡織業的發展,排除C項;元政府在地方設木棉提舉司征收賦稅不等于財政管理權限下移,排除D項。2.[2021海南]下表反映了( A )清代前期主要財政歲入一覽表單位:萬兩(銀)時間 總額 地丁銀 % 鹽課 % 關稅 % 雜賦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3 424 2 823 82.4 388 11.3 122 3.6 91 2.71724年(雍正二年) 3 649 3 028 83.0 387 10.6 135 3.7 99 2.71753年(乾隆十八年) 4 266 2 964 69.5 701 16.4 459 10.8 142 3.3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4 254 2 991 70.3 574 13.5 540 12.7 149 3.5A.繁榮背后潛藏危機 B.近代前夜發展停滯C.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D.土地兼并程度加深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清代前期主要財政歲入總額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主要來源是地丁銀,這體現了當時清朝經濟結構仍以小農經濟為主,與此同時新航路開辟后西方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突飛猛進,清代經濟繁榮的背后實則潛藏危機,A項正確。3.[2022北京,12分]軍費與財政材料一 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至崇禎四年(1631年)遼餉結構圖注:明萬歷末年,為應對遼東戰事而加派賦稅,稱“遼餉”。材料二 清咸豐同治時期(1851—1874年)主要財政收入趨勢圖注:清咸豐年間,“鹽引停運,關稅難征,地丁錢糧復間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緩征”。清政府為鎮壓太平天國,在國內交通要道設立關卡,依商品數量或價值加征約百分之一的稅,稱為“厘金”。(1)明代為應對遼東戰事、清代為鎮壓太平天國而籌措軍費。閱讀上述材料,指出兩者增加軍費的主要來源有何不同。(4分)(2)結合材料及所學,概括19世紀60—70年代清政府財政收入結構變化的總體趨勢,并分析導致這一趨勢的原因。(8分)解析 第(1)問,解題思路如下圖所示:第(2)問,第一小問由“清咸豐同治時期(1851—1874年)主要財政收入趨勢圖”數據可知,厘金和關稅收入超越田賦,成為清政府重要的財政來源。第二小問,解題思路如下表所示:結合材料及所學 原因根據“清政府為鎮壓太平天國”“清咸豐同治時期”并結合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相關知識 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等使得清政府財政支出劇增,需要另辟財源根據“鹽引停運,關稅難征”并結合列強經濟侵略相關知識 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導致外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同時中國原材料出口增加根據“在國內交通要道設立關卡……加征約百分之一的稅”并結合國內商品經濟發展的相關知識 洋務運動和早期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興起,也推動了國內商品經濟的發展答案 (1)明代為應對遼東戰事,征收“遼餉”,主要是加派田賦。清代鎮壓太平天國時,原有的稅收難以增加,新增商稅厘金。(4分)(2)趨勢:19世紀60—70年代,厘金和關稅收入超越田賦,成為清政府最主要的財政來源。原因: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等使得清政府財政支出劇增,需要另辟財源。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導致外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同時中國原材料出口增加。洋務運動和早期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興起,也推動了國內商品經濟的發展。(8分)4.[2021湖北,14分][財稅體制與國家治理]材料一 北宋前期實行高度集權的財政體制,原則上一切財賦都屬于中央。但實際上國家財賦分為以兩稅收入為主的直屬中央的“上供”部分和以鹽茶專賣、酒利、商稅等經費為主的撥留于地方的“留州”部分,自北宋中期起,由于中央征調額度的持續增長與地方開支的擴大,加之中央收繳原屬州縣的大部分鹽茶之利,地方財政入不敷出,至南宋更趨困窘。為解決財政困難,地方州縣巧立名目,新增稅費,賦斂于民。對于這種制度之外的稅費征收,朝廷只得默許。——摘編自包偉民《宋代地方政史研究》材料二 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以“起運”“存留”的方式,將征收的錢糧按比例劃分。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為解決軍費緊缺的問題,清廷認可地方督撫抽取厘金等“就地籌款”的措施。至此,財權下移。其后,“無論田賦、鹽茶,一切征榷悉歸地方督撫”。1906年清廷改戶部為度支部,旨在“綜理全國財政”。1909年初,清廷頒布《清理財政章程》,在度支部設立清理財政處,在各省設立清理財政局以統一財權,并劃分國家稅與地方稅。——摘編自陳鋒《清代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的調整》(1)根據材料一,概括兩宋時地方財政的主要來源。(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歸納宋代至晚清不同時期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的特征。(8分)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中“以兩稅收入為主……以鹽茶專賣、酒利、商稅等經費為主”“制度之外的稅費征收”等信息概括作答。第(2)問,思路如下表所示:時期 材料信息 特征北宋前期 “實行高度集權的財政體制……撥留于地方的‘留州’部分”等 財權高度集中,但中央撥留部分經費給地方北宋中期至南宋 “由于中央征調額度的持續增長與地方開支的擴大……至南宋更趨困窘”等 州對地方稅費征收的控制有所松弛明代至清代前期 “中央和地方……將征收的錢糧按比例劃分”等 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劃分稅賦收入太平天國運動時期 “為解決軍費緊缺的問題……財權下移”“無論田賦、鹽茶,一切征榷悉歸地方督撫”等 中央認可地方自籌經費,財權下移清末 “清廷改戶部為度支部”“在各省設立清理財政局以統一財權,并劃分國家稅與地方稅”等 加強對地方財政的監管,稅費分為國家稅和地方稅答案 (1)來源:鹽茶專賣、酒利、商稅等;(3分)制度外的稅費。(3分,答新增稅費只給2分)(2)特征:北宋前期,財權高度集中,但中央撥留部分經費給地方;北宋中期至南宋,州對地方稅費征收的控制有所松弛;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劃分稅賦收入;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清廷認可地方自籌經費,財權下移;清末,中央加強對地方財政的監管,并將稅費分為國家稅和地方稅。(任答一點3分,兩點6分,三點8分,若答出元代財政高度集權等相關特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給分)習題演練1.[2024安徽十校聯考]秦朝工商稅收極其單薄簡約,從目前掌握的史料看,僅征自山澤產品,如鹽、鐵等,賦稅的重心轉向田賦農業稅,形成了不協調的賦稅比例結構。這種賦稅比例結構( C )A.體現工商皆本政策B.助推商業規范發展C.導致農民負擔沉重D.成為后世學習典范解析 根據材料“工商稅……簡約……轉向田賦農業稅”“不協調的賦稅比例結構”可知,秦朝主要由農民承擔國家稅收,農民負擔沉重,故選C項。2.[2024哈爾濱月考]據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亡律》,“奴婢為善而主欲免者,許之”,其身份介于奴婢與自由民之間,國家免除其算賦和徭役,服侍自己的主人。這一規定,從長遠看利于( C )A.促進社會階層的雙向流動B.消除國家與主家間的矛盾C.擴大編戶齊民的社會基礎D.強化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奴婢被釋放后,國家免除其算賦和徭役,被釋放的奴婢編入戶籍后,擴大了編戶齊民的社會基礎,C項正確;釋放奴婢,促進了社會階層的單向流動,不是雙向,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國家與主家之間的矛盾,排除B項;材料沒有描述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排除D項。3.[2024百校聯考]下表所示是兩稅法在晚唐行政體系中具體實施的方案。由此可知,兩稅法的實施( B )行政級別 財政來源中央 州上供藩鎮(節度使、觀察使) 所轄州的部分稅收上繳(稱送使)州 送使外的留州份額A.削弱了藩鎮割據的形勢B.協調了中央與地方關系C.滲透了以民為本的理念D.使中央掌控稅收調撥權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兩稅法的實施建立了中央與地方分級分享兩稅的關系,這有利于調整中央與地方的關系,B項正確。4.[2023廣東二模]宋徽宗頒布的《政和令格》規定:“品官之家,鄉村田產得免差科(差役和賦稅),一品一百頃,二品九十頃,下至八品二十頃,九品十頃,其格外數,悉同編戶。”該規定有利于( B )A.維護原有的均田制 B.增加國家財政收入C.推動商品經濟發展 D.促進戶籍制度改革解析 據材料可知,宋徽宗時,品官之家獲得鄉村田產得免差科的特權,并且根據官位等級確定免差科田畝的數額,這樣會刺激官員在鄉村占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土地擁有者需要向官府交稅,因此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說法符合題意,B項正確;唐代中期均田制已經無法維系,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商業發展,不能得出“推動商品經濟發展”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戶籍制度改革的信息,排除D項。5.[2024河北唐山摸底]一條鞭法簡化了賦役項目和征收手續,以銀代役,賦役合一,但帶有濃厚的東南地域色彩。其在南方推行較為順利,在北方推廣時卻遭到強烈抵制。這種差異出現的主要因素是( B )A.土地兼并程度 B.經濟發展水平C.白銀流入數量 D.民戶數量多寡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區經濟繁榮,白銀量充足,因此稅收折銀的一條鞭法在南方推行較為順利;當時北方經濟遠遠不及南方,因此一條鞭法在北方推行并不順利。這是兩地經濟差異帶來的結果,B項正確;土地兼并程度不會導致南北方推行一條鞭法有所差異,排除A項;白銀流入數量的差異、民戶數量的多寡也是源于經濟發展水平,因此C、D兩項不是主要原因,排除。6.[2023福建百校聯考]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宣布以后每年的丁銀都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全國人丁總數為標準進行征收,此后增加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即位后,進一步將這筆數額固定的丁銀完全分攤到田賦當中,不另征收丁賦。這些舉措( D )A.消除了農業中的人身依附關系B.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快速成長C.減少了國家對百姓的賦稅征收D.推動了清朝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康熙時期的“永不加賦”政策和雍正時期的攤丁入畝政策,減輕了人們的賦稅負擔和人身依附關系,有利于經濟的發展、糧食的增加,進一步推動了人口的增長,D項正確。7.[2024云南質檢]從1928年7月至12月的半年時間內,南京國民政府與美國、挪威、比利時、意大利等國簽訂關稅條約,其中皆有承認中國關稅自主的條款。南京國民政府遂于1928年12月7日公布海關進口稅則,自1929年2月1日起施行。此舉( D )A.是政府應對時局的權宜之計B.表明新政府獲得民眾支持C.扭轉中國外貿長期不利局面D.旨在鞏固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南京國民政府進行關稅改革是穩定財政的需要,是為了鞏固官僚資本對國民經濟的統治地位,進而鞏固統治,D項正確;此次關稅改革獲得一定的關稅自主權是通過簽訂國際條約來實現的,并非權宜之計,排除A項;材料未顯示新政府獲得民眾支持,排除B項;這次關稅改革并未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中國外貿長期不利局面,排除C項。8.[2023云南二模]1980年全國人大通過并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制定了“稅負從低、優惠從寬、手續從簡”的稅收原則。中國個人所得稅法制定較晚的主要原因是( B )A.法律法規頒布滯后 B.長期實行計劃經濟C.個人收入大大增加 D.民主意識不斷增強解析 據材料可知,1980年全國人大才通過并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使得一部分人迅速致富,但也導致了收入差距的擴大,而在改革開放前,中國長期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之下,人們收入差距小,缺乏征收個人所得稅的社會基礎,故B項正確。9.《周禮·地官司徒》曰:凡均力政(力役之征),以歲上下。豐年,則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則公旬用二日焉;無年,則公旬用一日焉。兇札,則無力政,無財賦,不收地守、地職,不均地政。這些舉措表明,周代( C )A.積極推行社會救濟與優撫B.有效化解了各種社會矛盾C.實行較為開明的賦役政策D.封建土地私有制發展迅速解析 根據材料“凡均力政(力役之征),以歲上下”等可知,周代賦役征收標準依據每年的收成好壞來確定。根據材料“兇札,則無力政,無財賦”可知,發生災荒等,則免除力役和賦稅。由此推知,實行較為開明的賦役政策,故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政府對賦役的規定,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開明的賦役政策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但B項中的“各種”表述過于絕對,排除;材料內容與封建土地私有制關系不大,排除D項。10.[跨學科·跨數學]某學者基于《明夷待訪錄》中有關古代賦稅改革的論述提出了“黃宗羲定律”。該定律用公式表述為bn=a+nX,其中bn是n次改革后的新稅額,a為原始稅額,X為雜派,n為改革次數。該學者意在 ( B )A.表明苛捐雜稅的增多為歷史必然B.解讀稅制改革將并稅加征合法化C.抨擊歷代稅制改革導致王朝滅亡D.揭開“明稅重,暗稅輕”的真相解析 中國歷史上的稅制改革如兩稅法、一條鞭法等都意圖將多種稅合并,但黃宗羲認為這些并稅中暗含著很多苛捐雜稅,該學者提出的公式則形象地揭示了稅制改革的實質,指出稅制改革就是將并稅加征合法化,故選B項;增加苛捐雜稅是封建王朝衰落時期統治者慣用的手段,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A項錯誤;兩稅法等稅制改革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時政府的財政困難,但不能說稅制改革導致王朝滅亡,C項錯誤;這一公式揭露的是封建王朝“明稅輕,暗稅重”的真相,D項錯誤。11.[2023重慶云陽月考]有學者指出,我們如果在基本古籍庫搜索明朝的文獻,會發現很多“納糧當差”的字眼,意指編戶對國家承擔差役的責任。但是,這個概念在清朝的文獻里面卻消失了。在清朝財政賦稅體制下,編戶對國家承擔的財政責任叫“完納錢糧”。這一轉變反映出( B )A.國家財政體制完成轉型B.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松弛C.清代商品經濟空前繁榮D.國家財政收入日趨緊張解析 由“納糧當差”到“完納錢糧”可知,清朝已不再將“當差”作為編戶的責任,表明國家對編戶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也意味著編戶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減弱,B項正確。12.[2024江蘇連云港檢測]乾隆至道光年間,粵海關收取的關稅多以銀兩方式上繳,這些銀兩被回爐重新熔煉成規格、成色統一的銀錠后再上交國庫。隨著咸豐九年(1859年)粵海新關的成立,大部分關稅所收銀兩不再重鑄,而是直接以銀元的形式支付戰爭賠款和外債。這一變動導致( B )A.晚清的貨幣形制實現國際化B.中國進一步淪為列強的經濟附庸C.民眾賦稅負擔因賠款而加重D.清廷徹底喪失對海關的控制權解析 據材料可知,鴉片戰爭前,海關稅收最終上交國庫,但咸豐九年(1859年)成立新海關后,大部分關稅以銀元的形式支付戰爭賠款和外債,體現了列強對中國經濟的控制加強,反映了中國進一步淪為列強的經濟附庸,B項正確。材料中以銀元形式支付戰爭賠款和外債的是關稅所收銀兩,并沒有貨幣形制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關稅收入,不涉及民眾的賦稅,排除C項;材料體現了中國海關的半殖民地化,列強沒有完全控制中國海關,排除D項。13.[2023皖江名校聯盟聯考,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劉晏說:“戶口滋多,則賦稅自廣,故其理財,常以養民為先。”……提出賦稅征課的三個原則:一是“因民所急而稅之,則國用足”……二是“知所以取,人不怨”。也就是說,課稅既要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又要使百姓不感到沉重負擔,并在實施中力求做到。三是視農業豐歉調整生產者的稅賦負擔,對農民實行“常歲平斂之,荒年蠲救之”的政策……他在大歷年間曾對戶稅、地稅進行整頓,改變稅率,把納稅時間分為夏秋兩季。改革鹽法鹽制,創立常平鹽制度。他采取自由經營方式進行鹽法改革。——摘編自叢建閣、劉振鋒《山東地區古代賦稅制度與賦稅思想及其啟示》材料二 清朝建立后,田賦征納仍遵行一條鞭法,按明朝萬歷年間的則例征收,地賦和丁賦分別征課。隨著土地兼并的日益嚴重,地銀和丁銀分別征收的弊端日益突出。由于人口增長快于土地面積的增加,土地又不斷集中在大地主手中,農民不斷喪失土地,又要承擔沉重的丁賦,所以無地農民被迫逃隱,既影響了國家稅收,又造成社會不穩。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針對“戶口日增,地未加廣”的情況,規定以現在丁冊為常額,固定丁銀數量,此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將固定的丁銀首先在廣東攤丁入畝征收,并逐漸推行于全國。地稅從此稱為“地丁”,這就是清朝“攤丁入畝”的賦稅改革。攤丁入畝,地丁完全按田畝征收,無論豪紳富戶還是一般農民,田多則賦多,無田則無稅,使賦稅負擔趨于合理。——摘編自張守軍《中國古代的賦稅與勞役》(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代劉晏賦稅思想的內涵。(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清朝實行攤丁入畝的原因,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簡要評價。(9分)解析 第(1)問,據材料一“戶口滋多,則賦稅自廣,故其理財,常以養民為先”可知,增加人口與賦稅增長相結合;據材料一“課稅既要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又要使百姓不感到沉重負擔”可知,有限度地進行課稅;據材料一“對農民實行‘常歲平斂之,荒年蠲救之’的政策”可知,根據農民收入調整稅賦負擔;據材料一“把納稅時間分為夏秋兩季”可知,一年分夏秋兩季納稅;據材料一“改革鹽法鹽制,創立常平鹽制度。他采取自由經營方式進行鹽法改革”可知,其推進以自由經營為特征的鹽法改革。第(2)問第一小問,據材料二“隨著土地兼并的日益嚴重,地銀和丁銀分別征收的弊端日益突出”可知,原有賦稅制度的弊端;據材料二“土地又不斷集中在大地主手中,農民不斷喪失土地,又要承擔沉重的丁賦,所以無地農民被迫逃隱,既影響了國家稅收,又造成社會不穩”可知土地兼并嚴重,社會矛盾尖銳;據材料二“規定以現在丁冊為常額,固定丁銀數量”可知,固定丁銀數量為改革創造條件。第二小問,據材料二“將固定的丁銀首先在廣東攤丁入畝征收,并逐漸推行于全國”可知,廢除了人頭稅,是中國賦役制度的重大改革,對后世影響深遠;據材料二“無論豪紳富戶還是一般農民,田多則賦多,無田則無稅,使賦稅負擔趨于合理”可知,賦稅更趨公平,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緩和了社會矛盾;結合所學可知,人頭稅的廢除,使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進一步松弛,人丁不再作為納稅標準,這客觀上起到了鼓勵人口增殖的作用;最后,國家根據土地數量納稅,有利于財政收入的穩定。答案 (1)內涵:增加人口與賦稅增長相結合;推進以自由經營為特征的鹽法改革;有限度地進行課稅;根據農民收入調整稅賦負擔;一年分夏秋兩季納稅。(6分,任答3點即可)(2)原因:原有賦稅制度存在較多弊端;土地兼并嚴重,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固定丁銀數量為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4分,任答2點即可)簡要評價:這是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重大改革,對后世影響深遠;廢除了人頭稅,使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進一步松弛;賦稅更趨公平,相對減輕了農民負擔,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財政收入的穩定;客觀上起到了鼓勵人口增殖的作用。(5分,任答3點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貨幣與賦稅制度之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docx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貨幣與賦稅制度之 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