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官員的選拔與管理之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知識點講解知識點一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1.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制度時期 制度 內容及影響西周至春秋 [1] 世官制 官位世襲、貴族世代壟斷高官。春秋戰國時期 薦舉、功勞制 按照才能和軍功大小授予官職。秦朝 “以法為教” “以吏為師” 向官吏學習律令而為官。西漢 察舉制 內容:先考察而后推舉,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然后推薦為官或提拔任用。察舉分常科和特科。影響: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內容:在各州、郡設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據[2] 家世 、道德和才能評定州、郡士人的資品,分為九等,寫出評語,獲得資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影響: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后來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隋朝至明清 科舉制 內容:①以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為特點,分為制舉和常舉。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社會重視。考試合格經吏部選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②明清科舉考試分為[3] 鄉試 、會試與殿試三級。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命題。影響: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 全面認識科舉制2.中國古代官員的管理制度時期 考核制度 監察制度秦漢 主要是[4] 上計制 ,御史參與審核計簿,防止造假,考核的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 以[5] 御史大夫 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漢武帝時設置[6] 刺史 。魏晉南北朝 制定了相應的考核法規,但大都流于形式。 巡視監察制度。隋唐 ①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央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 ②唐朝考核官員,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 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其長官為御史大夫。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宋朝 制定了嚴格的標準考核官員。 中央承唐制設御史臺,地方劃分路作為監察區,實行[7] 臺諫合一 。元朝 基本承襲前代并有所創新,中書省吏部與御史臺共掌百官考核。 中央設有[8] 御史臺 ,地方設有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明朝 ①考滿:是對官員任職期滿的考核。官員任現職滿三年稱“初考”,滿六年稱“再考”,滿九年稱“通考”。考核結果分稱職、平常、不稱職三等。 ②考察:包括外地官員三年一次的朝覲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 [9] 都察院 監察御史負責糾察內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給事中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清朝 考課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計,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將[10] 六科 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監察百官的職能沒有改變。知識點二 近代以來中國官員的選拔與管理1.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1)科舉制度的變化1898年 清政府加設經濟特科,廢八股,以[11] 時務策 命題。1901年 清政府實行新政,各省書院一律改為[12] 大學堂 ,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設蒙養學堂。1905年 光緒帝詔準袁世凱、張之洞等人的立停科舉之奏,將育人、取才合于學校一途,廢除科舉制。(2)選官制度的改革①改革傳統選官制度:凡學堂考試合格畢業者,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等出身,對成績優秀者進行殿試后,“酌加擢用,優予官階”。②學堂選官制度: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13] 奏定學堂章程 》,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由此正式設立。③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三等,分別賜予進士、舉人出身,再分配相應官職。 科舉制度被廢除的原因(1)根本原因:科舉制不能滿足國家選拔人才的需要。(2)經濟上:隨著社會的進步,科舉制已經不適應經濟的發展,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3)政治上:清朝末期統治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科舉制已失去了為封建王朝服務的性質,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家的統治。(4)文化上:西方文化的傳入,使得民主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呼喚改革。2.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依據 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內容 ①在官員選拔方面,應以考試制度為主,也就是在“[14] 五權憲法 ”的框架之中,國家建立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 ②完善國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方面的運行機制。影響 ①進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 ②對日后民國文官制度的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2)北洋政府時期方式 概況考試 ①確立:1913年初,頒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案,是文官考試制度建立的標志。 ②內容:民國男子年滿21歲者,得應文官考試,即女子不得參加文官考試;文官考試由政事堂銓敘局負責。甄別 ①含義: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查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 ②評價: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 北洋政府文官考試制度的意義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試制度是中國近代政治制度和人事制度發展歷程中重要的一頁,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基本廢除了中國封建職官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了中國近代文官制度的雛形,推動了中國政治制度和人事制度近代化的進程,對當代公務員考試制度也有借鑒意義。(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①公務員制度的建立:1929年國民政府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1933年頒布《[15] 公務員任用法 》。②內容:公務員的選任由考試院負責;對一般在職人員,采用甄別審查措施。③評價: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在實施過程中漏洞百出,無法禁絕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 民國時期選官制度的局限性(1)受制于當時的政治環境,官員選拔制度難免受到各政治派系、軍閥等勢力的掣肘而漏洞百出,任人唯親現象無法禁絕,存在嚴重的錄而不用的弊病。(2)社會動蕩不安,戰爭頻發,民國時期最終未能成功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公務員制度。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1)干部制度①新中國成立初期,沿用民主革命時期的干部制度。后又建立[16] 分類管理 的干部制度。②改革開放后,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7] 干部管理 制度。③中共十八大以來,干部隊伍建設更加規范化、制度化。(2)國家公務員制度①建立初步建立 1993年,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正式形成 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頒布。發展完善 2006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正式實施。②內容:錄用擔任主任科員以下以及其他相當職務層次的非領導職務公務員,采用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辦法。③意義:考試錄用的規模和范圍在不斷擴大;公務員政治、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為國家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增添了活力。 建立國家公務員制度的意義(1)有利于實現分類管理。(2)有利于加強廉政建設。(3)有利于增強政府機關的生機和活力。(4)有利于促進政府機關人事管理的科學化、法制化。情境1 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至南北朝,有識者對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評。君主為了改變門閥勢盛、威權下移的局面,開始起用寒庶典掌機要。標準由出身門第變為以文化考試為主,考試逐漸居于選用官制度的中心環節。——摘編自《閻步克自選集》根據材料指出南北朝時期選官制度出現的新變化。答案 開始起用庶族;標準逐漸以文化考試為主。圖解歷史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情境2 對科舉制的評價在這個制度(科舉制)之下,沒有操縱的提名,沒有偽君子卑鄙的爭奪,沒有兩黨可恥的爭霸,沒有混亂或腐化的選舉……在最善的本意之下,它是民主的。——[美]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東方的遺產》分析作者對科舉制作出上述評價的主要原因。答案 科舉制以公平選拔人才為取向;西方資本主義政黨制度存在腐敗現象。概念上計制度上計制度起源于戰國,完善于秦漢,地方需要上報一年來的戶口墾田、錢谷出入、盜賊多少等情況。該制度對秦漢中央集權的加強起到重要作用,但也會出現地方官員以虛假材料欺騙中央的情況。臺諫合一宋以前各朝臺(御史)諫(諫官)職責分明,宋朝開臺諫合一之端。諫官并不單任諫職,也常糾舉彈劾大臣;御史臺的御史大夫除主監察外,也有進言規諫之責。二者各有側重,但事權常常相混,故并稱臺諫。情境3 封建社會的反腐敗斗爭封建君主對官員的道德要求首先是“忠”,其次才是“廉”,而人治下的反腐倡廉難免具有主觀隨意性。皇帝口含天憲、出言即法,隨意性極大。——摘編自于永軍《封建社會反腐敗最終“敗”在哪里——古代反腐文化給當今的啟示》指出中國封建社會反腐敗最終“敗”的原因。答案 中國封建社會反腐具有隨意性,最終“敗”在君主專制制度(或人治)上。情境4 晚清科舉制的廢除科舉不停,學校不廣,士心既莫能堅定,民智復無由大開,求其進化日新也難矣。故欲補救時艱,必自推廣學校始,而欲推廣學校,必自先停科舉始。——袁世凱等《會奏請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暨清帝諭立停科舉以廣學校》(1905年)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清末廢除科舉制度的歷史背景。答案 民族危機日益加深;西學的傳播和影響;近代工業發展,社會需要大批新式人才;清政府面臨統治危機,以教育改革(新政)籠絡民心;八股取士的僵化等。圖解歷史孫中山的“五權憲法”情境5 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將來中華民國憲法,必要設獨立機關,專掌考選權。大小官吏必須考試,定了他的資格,無論那官吏是由選舉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須合格之人,方得有效。——孫中山《在東京<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1906年)材料中這段話的核心意思是什么?答案 考選權必須獨立,設立單獨機關;官員的選拔必須經過考試。情境6 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1928年12月,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中國。隨著考試院的成立和《公務員考試法》《公務員任用法》《公務員考績法》《公務員懲戒法》等一系列法規的頒布,公務員制度逐漸形成和完備。——摘編自《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二輯)》材料反映了國民政府時期公務員制度的顯著特點是什么?答案 通過法律手段確立公務員制度。易錯中國干部與國家公務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規定,我國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被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干部的范圍更廣一些。公務員都是干部,干部不一定都是公務員,還包括事業單位的干部、企業干部等。探究點演練及歸納總結探究1 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材料一 漢代察舉制“四科取士”為:“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四曰剛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此項制度之演進,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獎拔人才,鼓舞風氣;一面使全國各郡縣常得平均參加中央政局,對大一統政府之維系尤為有效。而更要的,則在朝廷用人,漸漸走上一個客觀的標準,使政府性質確然超出乎王室私關系之上而獨立。——摘編自《漢官儀》、錢穆《國史大綱》材料二 九品中正之制,起于魏文帝時。尚書陳群,于各州郡皆置中正,品評其本地的人物……最大的弊病就是中正都是本地方人,誰沒有親戚朋友?一個人在社會上本沒有真正完全的自由。一個階級里的人,受這階級的制裁,當然最為嚴重,誰能夠真正破除情面呢?于是所選舉的,總不外乎這一階級里的人。這種制度,于兩晉南北朝的門閥階級,是很有關系的。——摘編自呂思勉《中國通史》材料 主旨 材料一介紹了漢代察舉制的選官標準及積極影響。材料二主要評述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代察舉制與先秦的世官制相比有何進步,并概括其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影響。試答: 進步:察舉制的進步之處主要體現在打破血緣世襲關系,選官注重品行才學,選官標準相對客觀公平。積極影響:有利于下層人才參政;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維護中央集權;朝廷用人趨向科學化。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九品中正制創立的主觀目的及客觀效果。試答: 主觀目的:克服察舉制弊端,把選官用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客觀效果:隨時間推移,與主觀目的發生嚴重背離。中正官由本州郡世家大族擔任,造成重門第輕才干的局面。真正有才學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難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世家大族執掌官吏選拔權,不利于中央集權。 歷史解釋——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趨勢(1)選官標準:西周的世官制按照血緣關系分配官職,漢代的察舉制按照德才薦舉官吏,科舉制按照考試成績選拔官吏,反映出中國古代的選官標準從血緣轉變為才學,從主觀轉變為相對客觀。(2)選官方式:從宗法制的嫡長子繼承制到察舉制的主觀薦舉,再到科舉制的考試選拔,選拔方式趨于公正、客觀,官員的文化素質不斷提高。(3)選官主體:科舉制出現之前,官吏的選拔權基本集中在地方豪紳手中,造成世家大族世代壟斷仕途的局面,科舉制將官吏的選拔權收歸中央。(4)選官基礎:擔任官吏是西周各級貴族的特權,兩漢魏晉的官吏被世家大族壟斷,科舉制實施以后,普通平民獲得了參加科舉考試的權利,擴大了選官的社會基礎。時空觀念——中國古代官員選拔制度的脈絡及特點(1)脈絡:每個時代有其主體選官途徑,同時也存在多種其他入仕途徑。隨著國家機器日益復雜,官僚機構日益完善,統治者總是采取多種途徑來選用官吏,以達到政治上的平衡。①先秦:世官制時代。官位世襲的世官制從西周延續至春秋。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各國變法改革的開展,唯功唯賢的新選官制度逐步建立。②兩漢:察舉制時代。以德行、才能為選官標準的察舉是入仕正途,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此外還存在征辟、任子等途徑。③三國兩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時代。以家世、道德和才能評定州、郡士人,將先前由豪強大族控制的選官權收歸中央,隨著門閥士族勢力的發展,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④隋唐至明清:科舉制時代。以考試成績為評判標準的科舉是最重要的選官途徑,“學校—科舉”的培養選拔人才模式是主流,此外還存在封蔭、薦擢等入仕途徑。(2)特點:不斷完善發展,反映出統治階級的統治需求,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要求,具有完整性、嚴密性、連續性。探究2 中國古代官員的管理制度材料一 中國古代從先秦《上計律》起,到清朝的六法考吏,考課之法一脈相承。漢時,已有單行法規《上計律》。考課之后,根據政績,增秩、遷官、賜爵,或降俸、貶職、免官,違法犯罪者依法治罪。《晉律》中規定了官員考核的內容,包括觀風俗、協禮律、考度量、錄囚徒、理冤枉等。唐代形成了一系列關于考課的具體法規,明確規定了考核標準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即德、慎、公、勤,是考核官員的道德標準,“二十七最”是依官員職務性質不同而提出不同的要求。——摘編自張晉藩《考課——中國古代職官管理的重要制度》材料二 趙匡胤頒布了《盜竊律》等一系列法律、法令,同時還從整飭吏治著手,連續懲辦了一批貪官,連大將軍桑進興也因受賄罪被處死刑……在官職設置方面,將監察權與行政權分離,增強監察機構的專門化和權威性。在監察制度方面,給監察官員以特殊地位與職權,他們秩輕而任重,官卑而位尊,代表皇權監督各級官吏,具有很大權威性。——摘編自王凡《中國古代反腐倡廉的現代啟示》材料 主旨 材料一論述了中國古代官員考核標準的變化及其特點。材料二主要闡釋了宋代監察制度的特點。思考:(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官員考核制度的特點。試答: 有法律依據,形成制度;獎懲結合;考核嚴格;考課內容廣泛;考核標準細化;品德與政績考察并重。 (2)根據材料二,歸納古代中國反腐敗的主要方式。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中國監察制度的積極作用。試答: 方式:立法反腐;嚴懲腐敗官吏;建立權力制衡機制,設立專門監察機構。積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監督官員規范執政,防止官員貪污腐敗;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維護君主專制等。 歷史解釋——中國古代官員考核制度的特點(1)考核內容較全面:既考察顯性的經濟和社會指標,也注重對官吏道德才能的評判。(2)考核對象合理分類:不僅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要接受考核,而且對地方官和京官采用了不同的考核體系。(3)考核機構專業化:如宋代設審官院、考課院和監司負責不同類別官吏的考核。(4)考核過程注重公開公正:如宋代的考核制度“磨勘”意為檢查復核,以防止申報不實或獎懲升降不妥。(5)據考核結果予以獎懲:考核優秀者給予升遷、賜爵、賞金等獎勵;考核不合格、貪贓枉法者要接受問責、降級、免官甚至處以刑罰。歷史解釋——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及評價(1)特點監察服務于君主專制 專制制度下最高監察權歸于皇帝,御史只是皇帝的御用工具。監察機構獨立 自上而下垂直監察,中央監察主體機構與行政機關分離,組成獨立的監察機關。監察官員秩輕權重 為了便于皇帝控制,中國古代監察官員的級別一般較低。但是,監察官員“代天子巡按”,權力很重,對地方有巨大的威懾作用。監察方式多樣化 中國古代各朝都有制度化的監察機構,也有暗訪、暗查的機構,明朝甚至出現了特務機關——廠衛機構。嚴格監察官的選任 歷代統治者都注重監察官的遴選。對監察官的考核也有特定的制度和規定。(2)評價積極性 在整頓吏治、諫正皇帝過失、防止決策失誤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成為強化皇權、鞏固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消極性 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帝的權力,不能杜絕官僚隊伍中的腐敗和低效現象。當一個王朝出現統治危機時,監察機構就難以發揮作用,甚至會催生吏治的腐敗。探究3 中國近代以來的官員選拔與管理材料一 南京國民政府采用公務員制度。國民政府公布的《考試法》規定了考試的具體辦法和操作規程。考試分為普通考試、高等考試、特種考試。高等考試,甄拔各項薦任職公務員,分為三試,第一試科目為國文、本國史地、國民黨黨義;第二試為專業科目;第三試為面試和成績審查。國民政府先后頒布了《公務員任用條例》《公務員任用法》。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不得不指出,“多年來官僚主義早已構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責、假公濟私為尤甚”。——摘編自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2006年1月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標志著公務員考錄制度邁入法制化軌道。2007年11月,中共中央組織部、原人事部下發了《公務員錄用規定(試行)》,公務員考錄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截至2012年,全國共考錄公務員160萬人。——摘編自韓磊《公務員考錄制度的評價標準》材料 主旨 材料一介紹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務員制度的概況。材料二闡述了公務員考錄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思考:(1)根據材料一指出南京國民政府選官制度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其作用。試答: 特點:以法律手段確立及完善;政治色彩濃厚;考試內容專業化;選拔方式多樣化。作用:初步建立了公務員體系,推動了法制化進程;有利于人才選拔;有利于維護國民黨的統治;但社會動蕩使法令無法嚴格執行,腐敗現象嚴重。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推行公務員考錄制度的意義。試答: 推動干部隊伍的年輕化和專業化;推動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公平與公正。 歷史解釋——中國當代公務員制度的特點(1)法定范圍:中國公務員不僅包含中央一級的政府官員,還包括地方各級政府的官員,其范圍比西方國家的公務員范圍要更廣。(2)選用標準:中國明確提出德才兼備的用人標準,這一標準貫穿公務員的考試、錄用、管理等各個環節。(3)政治立場: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不搞“政治中立”,公務員必須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捍衛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4)官員分類:中國公務員沒有“政務官”與“事務官”的劃分,不搞“兩官分途”,各級各類公務員根據需要可以相互轉任。(5)服務對象:做人民公仆,為人民辦事,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這是中國公務員最根本的行為準則。唯物史觀——近代廢除科舉制度的歷史影響(1)沖擊了儒家學說的統治地位,促進了思想解放。科舉考試以儒學為基本內容,廢科舉使儒學地位日益降低,人們的思想掙脫了約束,獲得極大的解放。(2)推動了科技文化的發展。科舉制度的廢除改變了人們的思維習慣,大批有志之士開始學習現代西方科學文化知識,以經學為主導的傳統學術格局逐漸解體,新的學科體系開始構建,推動了科技文化的普及與發展。(3)建立了近代意義上的教育體系。科舉制度被廢除后,近代新式教育開始推廣實行,全國各地的新式學堂數量直線上漲,資產階級性質的近代教育體系基本確立。(4)促進了中國新型知識分子隊伍的壯大和中國社會的變革。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和教育體系改革,近代知識分子隊伍迅速壯大,逐漸形成了一個關心國家民族命運,接受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理論的團體,把救國與向西方學習結合,推進了中國的社會變革。(5)促進了仕學分途,瓦解了封建專制統治的階級基礎。科舉制的廢除使中國知識分子開始關注學術,認識到治學與做官并非一途,主張“為學問而學問”。命題點習題講解命題點1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制度1.[2022湖北]明代不少士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而不注重閱讀儒家經典。正德年間,官員徐文薄上奏:“近時時文流布四方,書肆資之以賈利,士子假此以僥幸,宜加痛革……其書坊刊刻一應時文,悉宜燒毀,不得鬻販。”該奏疏主要針對的現象是( A )A.士子應考投機取巧 B.書商刊刻時文牟利C.儒學正統地位動搖 D.八股文體日益僵化解析 明代科舉考試不少士子不注重閱讀儒家經典,而憑借考前記誦時文范文投機取巧應試,因此官員上奏禁止書坊刊刻時文范文以改變這種現象,故A項符合題意。“書商刊刻時文牟利”說法正確,但書商此舉緣于“士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B項錯誤。儒學思想在當時仍居正統地位,C項錯誤。材料未提及八股文,D項錯誤。命題變式2.[2024江蘇連云港模擬]九品中正制明確規定,中正官必須是中央政府的在職高官,這實際上是將漢代的鄉里清議納入朝廷選舉的軌道。同時,這些高官對鄉里清議的私家操縱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由此可知,這一規定( D )A.反映了中央對地方豪強的妥協B.導致選官權從中央旁落到地方C.實現了政府對民間輿論的控制D.有助于擴大士族的政治影響力解析 據材料“實際上是將漢代的鄉里清議納入朝廷選舉的軌道”和“這些高官對鄉里清議的私家操縱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可知,士族在官員選舉中的作用增強,這有助于擴大士族的政治影響力,D項正確;據材料“中正官必須是中央政府的在職高官”可知,九品中正制在創立之初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其并非中央對地方的妥協,選官權也并未旁落,排除A、B兩項;材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將鄉里清議作為選拔官員的標準之一,并非政府實現了對民間輿論的控制,排除C項。命題點2 中國古代官員的考核制度3.[2021海南]《漢書·食貨志》載:“民三年耕,則馀一年之畜(蓄)。衣食足而知榮辱,廉讓生而爭訟息,故三載考績。”這反映了官員考核的主要依據是( A )A.德政教化的成效 B.斷獄決疑的能力C.博聞辯智的才情 D.慎獨律己的修養解析 根據材料“衣食足而知榮辱,廉讓生而爭訟息”可知,人民的生活水平、道德觀念成為官員考核的重要依據,這體現出德政教化對官員考核的重要性,A項正確。命題變式4.[2024江西聯考]唐代《通典》中記載,戶口增減成為評定州縣官員的一項重要指標,若“撫育有方、戶口增益”,則會升進相應的考第;若“撫養乖方、戶口減損”,則會降等。由此可知,唐代( C )A.地方考核的標準化B.強化戶籍管理維護統治C.注重維護財稅基礎D.官員行政能力得到強化解析 據材料可知,唐代以戶口的增加與減少作為考核地方官員的重要指標,體現了唐代中央政府對戶口數量的重視,結合所學可知,戶口是中國古代的財稅基礎,重視戶口的增加本質是重視財政收入,C項正確。標準化應強調條條細化的考核標準,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戶籍管理,排除B項;由材料得不出來官員行政能力得到強化,排除D項。命題點3 中國古代官員的監察制度5.[2023湖南]宋仁宗下詔廢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輔、諫官范仲淹等以“后無過,不可廢”,跪求奏對。仁宗遣宰相呂夷簡告知他們皇后應廢的理由。事后,孔道輔等遭貶黜,朝廷詔令御史﹑諫官不得“相率請對”。這反映了宋代 ( C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員置疑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權威C.御史與諫官職能有混通趨勢D.宰相已淪為君主專制的工具解析 宋仁宗廢郭皇后引發了御史和諫官“跪求奏對”,說明在宋代,御史得兼言事,諫官也任監察;由“朝廷詔令御史、諫官不得‘相率請對’”可知,朝廷對御史和諫官的“相率請對”予以叫停,這反映出御史與諫官職能有混通趨勢,C項正確。“不容外朝官員置疑”與材料中的“御史中丞……跪求奏對”不符,A項排除;B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宰相已淪為君主專制的工具”說法錯誤,D項排除。命題變式6.[2023重慶模擬]史載,唐前期御史大夫李承嘉曾謂諸御史曰:“彈劾大臣不先向大夫請示,這合乎道理嗎?”眾人都不敢回答,只有御史蕭至忠道:“故事,(御史)臺無長官。御史,天子耳目也,其所請奏當專達。”承嘉慚。這表明唐代 ( A )A.監察官員具有較大獨立性B.中央權力分割相互制約C.御史的監察范圍不斷拓寬D.政治制度趨于成熟完善解析 根據材料“(御史)臺無長官。御史,天子耳目也,其所請奏當專達”可知,唐代監察官員具有較大獨立性,可以直接奏請皇帝,無須向御史大夫請示,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監察制度,未體現中央權力分割,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監察權的運行,并不是御史的監察范圍,排除C項;從監察官員具有較大獨立性并不能得出政治制度趨于成熟完善的結論,排除D項。命題點4 近代以來中國官員的選拔與管理7.[2022湖南,1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98年6月,光緒皇帝頒布科舉改革的諭旨,主要內容是:在鄉試、會試中以策論取代八股文;調整鄉試、會試三場考試的內容,將史論與政論列為第一場,時務與實學列為第二場,四書五經列為第三場;每場發榜一次,上榜者方可參加次場考試。這次改革因政變而中斷。隨著形勢的發展和新政的深入,廢除科舉猶如箭在弦上,不可阻擋。但廢科舉事關重大,阻力重重。于是,清政府采取回避的態度,對科舉制進行局部改革。1901年6月至8月,清廷停止武科舉,文科舉取消八股,鄉、會試改用策論,注重實學和時務,“考官閱卷,合校三場,以定去取,不得偏重一場”。——改編自關曉紅《科舉停廢與近代中國社會》等(1)根據材料,比較1898年和1901年科舉改革舉措的異同。(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01年清政府重啟科舉改革的原因。(4分)解析 第(1)問根據下表即可作答: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答案要點相同點 “調整鄉試、會試三場考試的內容”“合校三場”“時務與實學列為第二場”“鄉、會試改用策論,注重實學和時務”“以策論取代八股文”“文科舉取消八股” 鄉試、會試各三場考試;廢除八股文,改試策論;增加時務與實學內容不同點 “清廷停止武科舉”“每場發榜一次,上榜者方可參加次場考試”“合校三場,以定去取,不得偏重一場” 1901年廢武科舉;錄取方式不同 第(2)問可根據20世紀初的時代特征進行概括,主要從民族危機的加深、科舉制的弊端、清末“新政”的推行等角度分析。答案 (1)相同點:鄉試、會試各三場考試;廢除八股文,改試策論;增加時務與實學內容。不同點:1901年廢武科舉;錄取方式不同。(6分)(2)原因:挽救統治;科舉考試的弊端;清末“新政”的推行。(4分,答出2點即可)命題變式8.[2023湖北新高考協作體聯考]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的《考試法》規定,“甄拔政府任用之公務員”的任命人員考試,適用于除政務官以外的中央機關至鄉鎮保甲的行政人員。高等考試,甄拔各項任職公務員,在京城舉行,每年或隔年舉行一次,主考官由中央特派。對這一規定理解最準確的是 ( A )A.體現了中西結合的特點B.具有較強的黨派性和政治性C.確立了文官考試的原則D.有助于激發官民的責任感解析 在《考試法》規定的具體辦法和操作規程中,任命人員考試借鑒吸收了西方文官制度,高等考試則繼承發展了中國傳統考試制度,這體現了公務員考試具有中西結合的特點,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黨派性,排除B項;文官考試的原則已經確立,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官員的選拔,排除D項。9.[2023海南模擬]下表是1978—2011年我國干部制度改革的內容。這些改革( A )1978—1986年 廢除干部職務終身制,明確提出“干部四化”的方針;解決干部管理體制過分集中的問題等。1987—1999年 改變集中統一管理的現狀,建立科學分類管理體制;頒布實施《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等。2000—2011年 制定實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等。A.為改革開放提供了組織保障B.促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成C.變革了黨管干部的組織原則D.逐步完善黨內監督制度建設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1978—2011年我國干部制度的改革措施,促進了干部隊伍良性發展,為我國改革開放提供了組織保障,A項正確。命題點1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制度1.[2022江蘇]漢初,朝廷讓功臣和他們的子弟們占據要津,但具體政務依然委之文吏,把“能書會計”和“頗知律令”規定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漢初 ( C )A.選官重視品德才能 B.將儒學作為主導思想C.注重任用專業吏員 D.皇權與士族相互依賴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但具體政務依然委之文吏,把‘能書會計’和‘頗知律令’規定為文吏的基本技能”并結合所學可知,重用文吏強調官員任職的專業性,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出官員的選拔重視品德,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儒學成為占據統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皇族與士族相互依賴的內容,排除D項。2.[2020全國卷Ⅱ]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省試后,主考官李昉徇私錄取“材質最陋”的同鄉武濟川一事被告發,太祖在講武殿出題重試,殿試遂成常制。經此事后,宋代科舉( C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權B.確立了省試考試權威C.完善了考試錄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選拔標準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宋太祖時期,由于主考官李昉徇私錄取同鄉被告發,太祖在講武殿出題重試,殿試成為常制,由此可得出宋代科舉考試增加了殿試,這完善了考試錄取程序,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世家大族特權及人才選拔標準的內容,A、D兩項錯誤;主考官徇私舞弊會影響省試考試權威,B項錯誤。3.[2023湖北]科舉及第人數是衡量區域社會流動、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等程度的重要指標。下圖為明代湖北進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況。由此可見( A )明代湖北進士分布示意圖A.人文環境與人才選拔相互影響B.交通條件制約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區等級與文教水平保持一致D.文化成就與人口升降密切相關解析 據“明代湖北進士分布示意圖”可知,武昌府與黃州府是進士人數最多的兩個地區,據“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圖”可知,府域最多的地區依舊為黃州府和武昌府,進士人數多能夠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而良好的人文環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選拔率,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交通條件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黃州府、武昌府、承天府與襄陽府、鄖陽府均為同等行政區,排除C項。材料并未提及人口升降狀況,D項結論無從得出,排除。4.[2023海南]下圖的主題突出反映了( B )清代《升平樂事圖》局部(注:①魁星 ②鰲)A.藝術作品帶有時代印記B.科舉文化影響世俗生活C.商品經濟推動社會發展D.清代文人追求意境情趣解析 A(1分);B(3分);C(0分);D(1分)A項 根據唯物史觀可知,意識是物質的反映,藝術創作源于生活,即創作于清朝的《升平樂事圖》具有時代印記。 1分B項 從清代《升平樂事圖》中可以看到,兩女子手持的物品分別為“魁星”和“鰲”,且“魁星”立于“鰲”之上,結合所學及常識可得出其寓意是“獨占鰲頭”,體現了中國科舉文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B項最符合題意。 3分C項 材料反映的是科舉制度的影響在藝術創作中的體現,看不出商品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0分D項 《升平樂事圖》創作于清朝,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代文人對意境情趣的追求。 1分5.[2023湖北,14分][軍事人才的培養與選任]材料一 中國古代軍事人才的培養與選任隨時代變化而不斷調整。西周“六藝”重視射、御。唐代設立武舉,測試騎射、負重等。兩宋至明代都延續武舉,并設置武學。就武舉而言,兩宋“以策(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凡武舉,始試義、策于秘閣,武藝則試于殿前司,及殿試,則又試騎射及策”。由于統治者重文輕武,宋代士人有能力應進士舉者,不屑于應武舉。明弘治六年(1493)規定,武舉“六歲一行,先策略,后弓馬,策不中者不許騎射”。然而明代武職多蔭襲,武舉只是補充形式。就武學而論,宋代武學“設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視看人材、試驗弓馬,合格者始許入學”。其教學內容除弓馬武藝外,尤其重視“習諸家兵法,教授纂次歷代用兵成敗、前世忠義之節”。明代武學則增加了《論語》《孟子》等作為主要教材。——據《宋史》《明史》等材料二 “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舉漸以騎射、技勇為重。嘉慶年間改策論為默寫武經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選任則以行伍出身為正途,武舉出身次之。就軍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專設武學,而是在官學設立武學教習教授生員。鴉片戰爭之后,清政府先后創辦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湖北武備學堂等新式學堂。其課程主要教授數、理、化等自然科學知識,以及新式炮臺和營壘的構筑方法等工程技術。編練的新軍按才學品行優劣、訓練勤惰、考核成績高低決定賞罰,排以上的軍官須由軍事學堂出身者擔任。——摘編自《中國大通史》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明武舉的共同特點。(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闡述從宋明到清代軍事人才培養與選任的變化及原因。(10分)解析 第(1)問 ,解題思路如下表所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共同特點“以策(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凡武舉,始試義、策于秘閣,武藝則試于殿前司,及殿試,則又試騎射及策”“六歲一行,先策略,后弓馬,策不中者不許騎射”。 考試內容以理論為主,以武藝為輔。“統治者重文輕武,宋代士人有能力應進士舉者,不屑于應武舉”“明代武職多蔭襲,武舉只是補充形式”。 武舉相對不受國家重視。“宋代武學'設教授……合格者始許入學”“明代武學……作為主要教材”。 設武學為武舉培養人才。第(2)問,第一小問解題思路如下表所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答案要點材料一“以策(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六歲一行,先策略,后弓馬,策不中者不許騎射”、材料二“武舉漸以騎射、技勇為重”。 武舉由重視理論到重視武藝。材料一“兩宋至明代都延續武舉”、材料二“武官選任則以行伍出身為正途,武舉出身次之”“排以上的軍官須由軍事學堂出身者擔任”。 選任方式從武舉選拔到行伍出身為主與武舉結合再到晚清新式軍事學堂出身。材料一“宋代武學'設教授……合格者始許入學”“明代武學……作為主要教材”、材料二“就軍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專設武學,而是在官學設立武學教習教授生員”“清政府先后創辦……新式學堂”。 培養方式由專設武學到由官學設立武學教習再到設立新式學堂。材料一“其教學內容除弓馬武藝外……增加了《論語》《孟子》等作為主要教材”、材料二“課程主要教授……工程技術”。 教授內容由武藝、軍事理論、儒家思想到自然科學知識、工程技術。第二小問可從清朝善騎射、重騎射的傳統,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西學東漸,洋務運動等角度作答。答案 (1)共同特點:考試內容以理論為主,以武藝為輔;武舉相對不受國家重視;設武學為武舉培養人才。(4分)(2)變化:武舉由重視理論到重視武藝;選任方式從武舉選拔到行伍出身為主與武舉結合再到晚清新式軍事學堂出身;培養方式由專設武學到由官學設立武學教習再到設立新式學堂;教授內容由武藝、軍事理論、儒家思想到自然科學知識、工程技術。(6分)原因:清朝善騎射、重騎射的傳統;鴉片戰爭之后,清朝面臨內憂外患,民族危機加深;西學東漸;洋務運動的開展。(4分)命題點3 中國古代官員的監察制度6.[2021全國卷甲]漢代,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曾一度出現“名公巨卿,以能致賢才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為重”的現象。能夠保障辟召制度有效運作的是( B )A.分科考試選官制建立 B.監察體系的改進C.郡國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舉制度的實施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代的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可以自行辟召屬官,但朝廷通過中央的御史臺和地方的刺史制度監察中央和地方官員,防止官員徇私舞弊,以保持官員隊伍的廉潔性與高效性,故B項正確。“分科考試選官制”是指隋唐時期開始推行的科舉制度,與材料所述時間不符,排除A項;郡國并行制下,王國權力較大,不利于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這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察舉制度是自下而上的人才選拔制度,其主要功能是選拔人才,這與保障辟召制度有效運作沒有必然聯系,排除D項。7.[2021河北]三國時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議政。針對刺史制度問題,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條,以清靜為名,威風著稱,今可勿令領兵,以專民事。”由此可見,與西漢相比,當時魏國( C )A.地方監察制度逐漸完善B.刺史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C.刺史的職權發生了異變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解析 從杜恕的建言中可以得出,當時刺史既領兵,又管民事,這與刺史最初主管監察不同,即刺史的職權發生了異變,故C項正確。當時刺史既領兵,又管民事,掌握地方行政大權,這背離了刺史制度監察的初衷,A項排除;刺史既領兵,又管民事,權力擴大,一定程度上威脅了中央集權,B項排除;刺史制度無法保障吏治清明,D項排除。8.[2022江蘇]元朝創建行御史臺“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專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議行御史臺隸屬行省。經重臣董文用據理力爭,該圖謀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臺不受行省節制在法令上被確認。這說明元代( B )A.行省長官的特權受到否定B.地方權力的監督機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問題得以解決D.行省事務最終由朝廷大臣決定解析 根據材料“元朝創建行御史臺‘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臺不受行省節制在法令上被確認”可知,元朝創建行御史臺監察行省,江淮行省建議行御史臺隸屬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臺不受行省節制在法令上被確認,這樣行御史臺能夠更好地監察地方,地方權力的監督機制得到改善,B項正確;行省長官的特權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通過材料信息無法判斷地方吏治問題解決程度,排除C項;D項由材料得不出來。9.[2022山東]明朝時期,朝廷除對各地的監察御史進行考核外,還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時據實上報御史巡按地方時有無鋪張浪費以勞州縣等情況。這些規定旨在( A )A.保證監察規范有效B.限制監察御史權力C.協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D.拓寬對地方的監察渠道解析 明朝對派往各地的監察御史有兩種監督方式,一是常規的考核,二是通過地方按察使司來加強對御史的監督。朝廷嚴格監督監察御史的目的就在于保證御史對地方的監察規范有效,故選A項;這些規定并沒有限制地方監察御史的權力,排除B項;題干強調的不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拓寬對地方的監察渠道,排除D項。10.[2022.6浙江]歷代職官制度的演進,既有傳承又有創新。下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職官信息,按時序排列正確的是( B )① 理藩院尚書、軍機大臣、水師提督② 丞相、御史大夫、郡守③ 大學士、內閣首輔、錦衣衛指揮使④ 監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解析 序號 分析 判斷① 理藩院是清朝設置的機構,軍機大臣是雍正帝時設置的官職 清朝 B項正確② 丞相、御史大夫、郡守都是秦朝設置的官職 秦朝③ 內閣是在明成祖時期設置的,錦衣衛指揮使、殿閣大學士也出現在明朝 明朝④ 宣政院出現于元朝 元朝命題點4 近代以來中國官員的選拔與管理11.[2022天津]1897年,因聽聞科舉欲求變新,浙江很多人紛紛購買主張維新的《時務報》,以備應試,但很少有人“真能潛研精討以究中西治亂、強弱之故”;當年科舉考試“猶然故轍”,購報者遂意興索然。此現象說明當時的科舉( C )A.側重選拔時務人才 B.極大促進西學傳播C.尚未發生實質變化 D.深刻推動制度革新解析 因聽聞“科舉欲求變新”,浙江很多人購買主張維新的《時務報》,但“當年科舉考試‘猶然故轍’”,由此可知,當時的科舉尚未發生實質變化,C項正確。此時的科舉考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因此不是側重選拔實務人才,更不可能極大促進西學的傳播和深刻推動制度革新,排除A、B、D三項。習題演練1.[2023青島模擬]西周時期,絕大多數世官只能傳承三代,且世襲權僅作為貴族子弟進入政府的資格;嫡長子僅具有繼承祖、父輩職務的優先權,要想獲得天子的冊命則更看重個人的能力。這種做法( A )A.有利于血緣政治的優化B.有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C.推動了統治基礎的擴大D.導致了宗法觀念的弱化解析 根據材料“世襲權僅作為貴族子弟進入政府的資格”“要想獲得天子的冊命則更看重個人的能力”可知,西周時期,天子冊命更看重個人的能力,這有利于減少依靠血緣繼承職務卻不能勝任的情況,即有利于血緣政治的優化,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血緣政治的優化,而不是官僚政治的形成,且西周時期實行貴族政治,B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西周官職的世襲規則以及天子冊命更看重個人能力,未涉及統治基礎的擴大,C項錯誤。材料中的做法是對血緣政治的優化,不會導致宗法觀念的弱化,D項錯誤。2.[2024河南信陽一模]下圖是江蘇連云港尹灣漢墓出土的木牘《集簿》,內容是當年歲末該縣一年來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情況記錄。該集簿內容反映了當時( A )A.注重經濟發展和社會秩序的穩定B.推行嚴密的文書行政管理制度C.中央選拔地方官員的程序和內容D.中央對地方的嚴密控制和監察解析 根據材料“該縣一年來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情況記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漢官員的考核辦法主要是上計制,即每年歲末,地方將一年來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情況匯集到郡國,再由郡國匯總,制成計簿,上報中央,該集簿內容說明當時注重經濟發展和社會秩序的穩定,故選A項。3.[2023河北張家口模擬]西晉王朝以法令的形式規定:凡在中央政府擔任現職,又兼領本州郡的大小中正者,須定期在洛陽東門外“設幔陳席”,聚會一處,及時交換對鄉黨人士的考察意見,對人物進行品評。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D )A.維護門閥士族的利益B.確保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拓寬士族入仕的途徑D.增強人才選拔的客觀性解析 由材料可知,西晉時期為了確保在中央任職的中正官們能夠及時獲取對鄉黨人士的考察意見,特別規定讓他們在洛陽東門外進行定期集會,這一措施旨在增強人才選拔的客觀性,D項正確;這一措施并不是要維護門閥士族的利益,排除A項;材料與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無關,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出士族入仕途徑的拓寬,排除C項。4.[2024云南師大附中月考]唐代“公薦”“通榜”“行卷”盛行,最終科舉及第的多是世家子弟。劉壎在《隱居通議》中說:“唐猶兼采譽望,不專辭章。宋則糊名考校,一決于文字而已。”這一變化( A )A.源于科舉制度的發展B.不利于社會階層流動C.推動世俗文化的興起D.維護了士族門閥制度解析 科舉制度產生后對士族門閥制度產生巨大沖擊,但在唐代由科舉入仕的官員比例并不高,后來,隨著宋朝彌封、鎖院、謄錄制度的出現及擴大錄取人數,科舉制度日益完善,使得材料中的情況得以改觀,A項正確。科舉制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科舉制對世俗文學興起的影響,排除C項;科舉制的不斷發展沖擊了士族門閥制度,排除D項。5.[2024重慶南開中學月考]元代實現了臺諫的完全合一,御史既領糾劾,又兼言諫。為保證御史言路暢通直至君主,元朝還實行“實封之制”,“臺臣言事,各許實封”“須至御前開拆,以防壅蔽之患 ”。這表明元代 ( B )A.監察機構的地位明顯提升B.君主專制有所加強C.中樞制衡機制進一步完善D.御史臺監察權擴大解析 據材料“御史既領糾劾,又兼言諫”“臺臣言事……須至御前開拆”可知,元代臺諫完全合一,監察機關對君主的規諫功能弱化,又實行“實封之制”,保證了監察官員上奏言事的秘密性,這表明了元代君主專制的加強,B項正確;材料突出的是君主專制,并不是監察機構的地位,也不是中樞制衡機制,排除A、C兩項;材料強調的是君主專制的強化,并不是御史臺監察權擴大,排除D項。6.[2023江西贛州期末]明朝任用高級官員,必由六部官員、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共相計議,討論有關人事升補任用之擬議者,而后推薦,再經皇帝取旨定奪,稱“廷推”。大臣們若未經廷推而是由皇帝特旨簡拔的話,則深以為恥。據此可知,廷推制度( A )A.有利于理性構建政治領導層B.標志國家行政體系成熟定型C.使得行政效率得到明顯提升D.有效制約了君主專制的強化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在廷推制度之下,任用高級官員的程序是先由“六部官員、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共相計議,而后推薦”,然后再經皇帝批準,這種做法有利于比較理性地選拔稱職的官員,A項正確。根據所學可知,中國古代行政體系的成熟是在隋唐時期,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行政效率提升的信息,排除C項;“有效制約”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7.[情境創新/2023山東威海期末]下圖為20世紀初出現的竹枝詞。該竹枝詞的內容反映了當時( B )各國歸來留學生,一經朝考上蓬瀛。可憐不及格人在,如要謀差須自行。A.傳統教育的落后 B.選官領域的變革C.科舉制度的完善 D.洋務運動的發展解析 據材料“各國歸來留學生,一經朝考上蓬瀛”并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初,清政府確立了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根據考試結果分別賜予進士、舉人身份,再分配相應官職,這反映了選官領域的變革,故選B項;材料沒有比較新舊教育,不能得出傳統教育落后的結論,排除A項;“完善”說法錯誤,排除C項;20世紀初,洋務運動已經失敗,排除D項。8.[2023貴州模擬]南京國民黨政府成立后頒行《公務員任用條例》等諸多選官法律條例,又制定了命題、閱卷和監考等方面的規則。但是,據1932年的調查,在南京國民黨政府中央及其直屬機關46 266名公務員中,僅有很少一部分人是通過考試錄取的。這一結果表明 ( B )A.政局動蕩遲滯制度變革 B.制度與運作的分途C.選官借鑒西方文官制度 D.立法程序日益完善解析 本題中的“但是”將材料分為兩層,屬于轉折關系,要重點關注轉折后的材料信息。“但是”前:南京國民黨政府頒布一系列法律法規來規范選官用人。“但是”后:4萬多人的中央公務員隊伍中,僅有很少一部分人是通過考試錄取的。一方面是表面上比較完備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通過考試途徑錄取的公務員屈指可數。這表明當時制度層面與實際運作出現分途,B項正確。9.[2023長沙模擬]新中國成立初期,采用的是各級黨委分級管理干部的體制,即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各級黨委負責管理本地區的干部;1955年末,黨中央決定,建立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統一管理下的分部分級管理干部體制。這一變化( A )A.是為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需要B.反映了我國干部管理體制的成熟C.有利于培養綜合型全面型干部D.推動了新中國初期國民經濟的恢復解析 據材料和所學可知,隨著“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的有序開展,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開始,各級黨委分級管理干部的體制在運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帶來的弊端開始突顯出來。因此,黨中央對管理干部的體制加以改變,故選A項。由材料無從得知當時我國干部管理體制是否成熟,排除B項;“培養綜合型全面型干部”是新時期我國對干部提出的要求,排除C項;1952年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基本完成,這與材料提供的時間不符,排除D項。10.[2023海南階段檢測]漢代通過“舉孝廉”制度,將官吏選拔與遵守、踐行孝道結合起來,既體現出官僚選拔制度的鮮明特點,又是漢代倫理觀念向選官制度滲透的成功經驗,在社會上形成了“在家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輿論和風尚。據此可知,兩漢時期的察舉制( B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與高效B.具有和諧社會關系的作用C.使儒學正統地位得以確立D.使封建等級觀念趨向弱化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漢代以察舉制為紐帶,將倫理觀念滲透于官僚體制建設中,形成了“在家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輿論和風尚,這有利于建設和諧的社會關系,B項正確;察舉制是一種人才選拔制度,不能保障吏治的清明與高效,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排除C項;中國古代封建等級觀念一直存在,并沒有弱化,排除D項。11.[2023河南信陽模擬]唐朝中央的最高監察機關御史臺被人稱為“人君耳目”。但御史糾彈正確與否,則又受到尚書左、右仆射和左、右丞的審查。《舊唐書》在談到仆射的職責時說:“御史糾劾不當,兼得彈之。”御史臺與尚書省的這種關系反映出( C )A.尚書省統轄御史臺B.御史臺不能監察尚書省C.御史臺與尚書省互相制約D.皇權受到相權牽制解析 根據材料“御史糾彈正確與否,則又受到尚書左、右仆射和左、右丞的審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御史臺是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察百官,但御史又受到尚書省官員的審查,兩者互相制約,C項正確;御史臺并不由尚書省統轄,排除A項;B項與史實不符,排除;材料沒有涉及皇權受制約,排除D項。12.[2023安徽淮南模擬]明初地方官的考核內容為“六事”,即學校、田野、戶口、賦役、訟獄、盜賊,地方官也圍繞“六事”施政。宣德開始,賦稅征收未完,不能進入考滿程序,地方官的行政重心轉移到“錢糧”一事上。材料表明( A )A.考核制度深刻影響地方管理B.明朝后期財政壓力與日俱增C.明朝官吏考核制度逐漸完善D.中央集權加強制約地方發展解析 據材料可知,由于賦稅征收對地方官考核的重要性提升,于是地方官的行政重心也相應轉移到“錢糧”一事,這說明考核制度深刻影響地方管理,故選A項;B項材料未體現,排除;“逐漸完善”材料中體現不出來,C項排除;考核制度是政府為加強對官員的管理而采取的措施,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13.[角度創新/2024江西摸底]1915年,北洋政府頒布的《文官甄用令》規定,保薦官每人保薦名額以二人為限。保薦人須將被保薦者的履歷和證明文件等呈請大總統,令交文官甄用委員會甄用。保薦官若有徇情濫保或與事實不符的,將依法處置。這一政令表明 ( C )A.民國文官保薦體制趨于完善B.選官制度法制保障的深化C.政府重視對保薦制度的監管D.官吏任用過程的公平公正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北洋政府頒布的《文官甄用令》對保薦名額、保薦官的行為等進行了規定,這體現出政府注重對保薦制度的監管,C項正確;材料只反映了北洋政府時期文官保薦的某些規定,并不能反映文官保薦體制的完善,排除A項;僅由材料不能推斷出選官制度法制保障深化,排除B項;材料不能反映官吏任用過程的公平公正,排除D項。14.[2023湖北三校聯考,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傳說堯舜每過五年都要率領百官和侍從們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官員的政績和公德。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還有方伯,其“受命于王”,對稱臣納貢的異姓諸侯和分封的同姓諸侯進行監察。秦漢時期巡視制度的顯著特征是分層與分部巡視相結合,職權分明,各司其職,形成了多維的行政巡視體系。隋朝仍沿襲御史臺制度,監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監察郡縣,保證了中央集權的統一性。唐朝中央最高監察機關是“御史臺”,其任務是“掌以刑法典章糾正百官之罪惡”。唐朝巡視制度形式多元,分工明確,制度完備。明朝正式確立御史巡按制度,改御史臺為都察院,設六科給事中,負責監察全國官吏,評論政務,規諫皇帝。清朝沿襲明朝,由監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負責對地方進行巡視。材料二 1809年,瑞典議會認為由司法總監對行政官員進行的監察并沒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權利,需要建立一項獨立于政府的、監督行政官員的制度。1918年,芬蘭建立議會監察專員制度……此外芬蘭還建立了司法監督制度。芬蘭司法總監和議會督察員是芬蘭政府機關中的最高監察官,他們根據憲法監督各機關及官員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職責。這兩種監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學家擔任,每年都要到全國各地巡視,傾聽公民意見,接受和審理普通公民對官員和公務員的舉報。——摘編自王明高《國內外巡視監察制度之借鑒》(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中國古代巡視制度的作用。(6分)(2)綜合以上兩段材料,分析西方近現代巡視制度和中國古代巡視制度的不同點。(6分)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考察地方官員的政績和公德”并結合所學可知,巡視制度能夠監察百官,考察百官的政績和公德,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澄清吏治、反腐肅貪、促進治理的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巡視制度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維護了統治階級的利益。第(2)問,根據材料一信息可知,中國古代巡視制度創立較早,歷代沿襲,體系完備,機構健全,屬于封建統治制度的組成部分,以統治者意志為準則;根據材料二信息“1809年,瑞典議會認為……需要建立一項獨立于政府的、監督行政官員的制度”“芬蘭司法總監和議會督察員……一般由著名法學家擔任,每年都要到全國各地巡視,傾聽公民意見,接受和審理普通公民對官員和公務員的舉報”可知,西方近現代巡視制度建立較晚,獨立于政府機構之外,由法學家擔任監察官,注重傾聽民意,以憲法和法律為準則。答案 (1)作用:可用于考察官員的政績和公德;維護了統治階級的利益,為統治階級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對懲惡除奸、反腐肅貪和吏治清明等起了積極作用。(6分)(2)不同點:中國古代巡視制度創立較早,歷代沿襲,體系完備,機構健全,屬于封建統治制度的組成部分,以統治者意志為準則;西方近現代巡視制度建立較晚,獨立于政府機構之外,由法學家擔任監察官,注重傾聽民意,以憲法和法律為準則。(6分)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官員的選拔與管理之西方的文官制度知識點講解知識點一 西方文官制度出現的背景1.歷史:中古時期,西歐社會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1] 封建領主 ;官員只為國王和權貴服務,類似于仆從。2.政治:17—18世紀,歐美國家逐漸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但官員的選拔仍存在許多問題,出現“[2] 政黨分肥制 ”。嚴重影響政府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3.經濟:工業革命后,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國家管理職能急劇擴展,亟須建立[3] 職業官僚體系 。4.思想:人們要求平等參與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強烈。知識點二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1.英國文官制度的建立(1)18世紀初,規定除了大臣以外,其他官員不得當選為[4] 下院議員 。(2)19世紀初,開始設立[5] 常務次官 的職位,官員至此分為兩類。①政務官:包括大臣和政務次官或政務秘書,隨內閣共進退。②事務官:即文官,包括常務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員,負責具體事務,不受黨派影響,可以長期任職。(3)1855年,建立不受黨派干涉的[6] 文官委員會 ,對被推薦的候選人進行考試。(4)1870年,規定多數重要文官職位必須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用,文官委員會有權獨立決定文官的基本錄用條件,最終確立了文官制度。 英國內閣制與文官制度的聯系與區別(1)聯系:內閣成員與文官都是英國政府機構的組成人員,內閣制和文官制都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2)區別:內閣成員是政務官,受黨派政治影響,有一定任期;文官是指在政府行政部門任職的事務官,不受黨派政治的影響,可以長期任職。 文官制度的改革趨勢(1)擴大招考范圍,增加量化考核的比例。(2)調整文官結構,提高文官綜合素質。(3)引入競爭機制,進一步改善功績制。(4)精簡文官層次,加強文官間的交流。(5)改革文官管理方式。2.西方文官制度的擴展(1)1883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建立了文官制度。(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德國和日本等國的文官制度也最終建立起來。知識點三 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和影響1.特點擇優錄用 凡是符合相關法律規定的公民,都可以參加文官考試,擇優錄用。政治中立 文官要在資產階級各政黨之間嚴格保持[7] 中立 ,不得公開參與政治活動;文官必須忠實執行政府的各項政策。職務常任 文官無嚴重過錯,便可任職到退休。根據工作成績得到晉升或懲罰。2.影響積極 ①規范了政府行政部門事務官的選用和管理,實現了政治和管理的分離。 ②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促進了國家治理水平的提高。消極 ①容易滋生官僚習氣和僵化現象。 ②文官人數急劇膨脹,大大增加了國家財政負擔。 ③文官的層次也越來越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西方文官的分類(1)小范圍:僅指中央政府系統中非選舉產生的和非政治任命的事務官。英國最為典型。(2)中范圍:指中央政府機關中的所有公職人員,包括政務官和事務官。美國較為典型。(3)大范圍:包括從中央到地方政府機關的公職人員、國會除議員以外的工作人員、法官、檢察官、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等。法國和日本較為典型。情境1 “加菲爾德被刺殺”事件加菲爾德被刺殺 1881年7月2日,美國新任總統加菲爾德在華盛頓的一座火車站遭到一個沒有得到滿意官職的黨內支持者刺殺,身受重傷,兩個多月后不治身亡。 該事件說明了什么問題,產生了什么影響?答案 問題:政黨分肥制弊端突出。影響:促進了美國文官制度的建立。概念政黨分肥制政黨分肥制又叫“政黨分贓制”,即競爭獲勝的政黨,將行政職位分配給本黨主要骨干的做法。其特點是任人唯親,不問其是否勝任,其官員隨所屬政黨的勝敗而進退。這易導致用人不當,行政效率低下,政府資源浪費嚴重,官吏貪污舞弊,黨派傾軋,政爭激烈。情境2 西方文官制度與科舉制“當我接受聯合國的邀請來中國向諸位講文官制度的時候,我是深感驚訝的。因為在我們西方所有的政治學教科書中,當談及文官制度時,都把它的創始者歸于中國。”——[美]艾倫·坎貝爾 艾倫·坎貝爾發出此感慨的原因是什么?答案 西方文官制度深受中國古代科舉制的影響。情境3 西方文官制度的作用西方文官為終身職業,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資本主義國家發生政府危機時,或在內閣換班和總統“換馬”之際,他們能夠使政府公務照常進行,持續有序地治理社會,因而成為“從不更迭的幕后政府”。材料說明西方文官制度的作用是什么?答案 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探究點演練及歸納總結探究 西方文官制度的發展材料一 19世紀中后期英美推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開平等考試、擇優錄取的辦法,只有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與專業知識的人才能擔任官吏;實行定期考績,按照勤惰、政績大小予以升降、獎懲;禁止文官介入黨派活動,文官不與執政黨共進退。——摘編自程西筠《由恩賜官職到擇優錄士(十九世紀中葉英國文官制度的改革)》材料二 英國文官制度的問題主要存在于部門和部際磋商之間,為處理專門問題設立的部際委員會往往成為扯皮的場所。但大量官僚主義的現象嚴重存在,似乎不在中央各部,而在龐大的管理社會福利的政府機構之中。這里人員眾多,規章煩瑣,行政開支浩大,工作差錯最多,是英國行政管理上的一個老大難問題。——摘編自冉隆勃《文官制度在英國政治中的特殊作用》材料 主旨 材料一闡釋了19世紀中后期英美推行的文官制度改革的內容。材料二論述了英國文官制度存在的弊端。思考:(1)根據材料一概括英美等西方國家文官制度的特點。試答: 特點:公開考試,擇優錄取;文官人員專業化和科學化(突出通才);定期考核,按政績大小予以升降;文官常任,政治中立。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文官制度存在的問題。試答: 容易滋生官僚習氣和僵化現象;文官人數增多,加大國家財政負擔;官員層次增加,影響政府工作效率。 歷史解釋——英國近代文官制度確立的背景(1)工業革命的完成。工業資產階級要求盡可能地提高效率,削減不必要的行政開支,這成為推動文官制度改革的巨大原動力。(2)政府管理職能擴大。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政府管理職能擴大,機構設置不斷增加,這擴大了對人才的需求,推動了文官制度的確立。(3)政黨政治的弊端。政黨的輪換造成了政局的混亂,“政黨分肥制”容易引發黨內矛盾,引發社會的不滿,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4)中國科舉制的影響。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方式為英國文官制的確立提供了借鑒。歷史解釋——英國文官制度的主要特征具有穩定的傳統 文官從進入政府到退休為止,在政府內部流動較少,與外界接觸不多,容易滋長墨守成規的傾向。重視通才教育 文官考試著重大學文化課程,錄取人員來自少數貴族學校,20世紀80年代以后雖有專業教育的呼聲,但因各方面阻力未能實現。強化職業道德 文官有嚴格的職業道德和紀律,有利于樹建良好的政風和法紀。貴族色彩濃厚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政府機關中彌漫著貴族化的階級、身份和地位的觀念。實行分權管理 英國以人事法規為依托,以不成文慣例法為主體,中央與地方的人事制度不完全相同,地方政府也各有特色。唯物史觀——西方文官制度的進步性和局限性(1)進步性①通過公開考試的方式,平等競爭,擇優錄用,使官員選用更加制度化、公開透明,體現了平等精神,減少了暗箱操作和徇私舞弊,有利于社會進步。②進一步擴大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基礎,能夠最大限度地為資產階級統治網羅人才。③文官在管理社會公共事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廣泛參與國家經濟和社會事務管理工作,極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④標志著資產階級統治在政治上的成熟。文官服務于資產階級政府,可以保護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不受政治紛爭傷害。⑤實現了資本主義制度下政治和管理的分離,在保證資本主義國家性質不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政府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提高了國家治理水平,有利于鞏固資本主義統治。(2)局限性①作為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無法避免資本主義制度基本矛盾帶來的弊端。②文官制度有許多待改進之處:婦女長期沒有和男子平等的待遇;高級文官長期被名校畢業生壟斷,能進入這些學校的學生大多非富即貴,平民出身者難以進入高級文官行列。③隨著政府管理職能的增加,文官人數激增,出現機構臃腫重疊、層級繁雜的現象,不僅耗費了大量經費,加重政府財政負擔,而且造成眾多部門利益沖突,影響了工作效率。命題點習題講解命題點 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和影響1.[2022遼寧]20世紀初,英國建立文官分類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類的辦法。品即官階,代表等級、地位和報酬;位即職位,代表權力、職責和任務。官階不隨職位變動而改變。這反映了 ( A )A.貴族傳統的延續 B.官員地位的降低C.黨派干預的加強 D.政府職能的擴大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英國文官管理制度將品位分開,代表等級、地位和報酬的官階不會隨著官員的權力、職責和任務變動而改變,這類似于貴族傳統中的爵位,體現出英國貴族傳統的延續,A項正確;官員地位的降低與代表等級、地位和報酬的官階不變矛盾,排除B項;英國政府采用品位分類的辦法管理文官不能說明其黨派干預的加強,排除C項;文官職位變動而官階不變,不能說明英國政府職能有所擴大,排除D項。命題變式2.[2024山東濱州模擬]19世紀的英國文官皆為終身制,任期有法律保障,這種職業上的獨立性,能夠使他們立場居中,秉公執法,取得公眾的支持,而非為一黨派效力,這比起過去的“國王恩賜制”和“政黨分肥制”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飛躍。據此可知,文官制度 ( D )A.抑制了政黨參與政治的熱情B.體現了公平正義的選拔標準C.終結了國家政局的周期動蕩D.促進了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英國文官終身任職,他們立場居中,不依附于某個政黨,這保證其中立性、穩定性和專業性,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水平,D項正確;英國文官在各政黨之間保持中立,對政黨參政的積極性影響并不大,A項錯誤;材料僅涉及英國文官制度的規定,未體現其選拔標準,B項錯誤;“終結了國家政局的周期動蕩”說法絕對化,C項錯誤。習題演練1.[2024河南周口聯考]1700年,英國《吏治澄清法》規定,“凡接受皇家薪俸及年金的官吏,除各部大臣及國務大臣外,均不得為議會下院議員”。后來,英國又規定政府各部門的官員除少數高級官員外,不許參加黨派的政治活動。這些規定( A )A.有利于國家治理的進一步優化B.標志著英國確立了文官體制C.實現了政治和管理的有效融合D.杜絕了官僚習氣和僵化現象解析 材料中的規定有利于實現政治和管理的分離,促進國家治理的進一步優化,A項正確,C項排除。1870年英國最終確立了文官制度,B項排除;D項中“杜絕了”說法絕對,排除。2.[2024河北張家口聯考]19世紀初期,英國官吏的任用依然取決于國王和貴族的政治恩賜,政府中的很多官職由貴族成員擔任,而且他們只是將官職作為副職,甚至雇用臨時工頂替,腐敗現象極其嚴重。材料可用來說明當時英國( C )A.專制主義色彩依然濃厚B.官員施政能力普遍下降C.官員錄用制度亟待改革D.代議制民主被徹底破壞解析 據材料“政府中的很多官職由貴族成員擔任”“甚至雇用臨時工頂替”等信息可知,當時英國官員的選拔存在許多問題,腐敗現象極其嚴重,這說明當時英國官員錄用制度亟待改革, C項正確;19世紀初期英國推行的是君主立憲制,不具有專制主義色彩,排除A項;官員選拔制度存在問題并不等于官員施政能力普遍下降,排除B項;“徹底破壞”說法錯誤,排除D項。3.[2023山西晉城調研]文官制度最早誕生于19世紀的英國。隨后,西方大部分國家效仿英國也建立起各自的文官制度。凡是實行文官制度的國家都十分重視文官培訓,先后建立起各具特色的文官培訓制度,尤以英、美、法、德、日較為完善。西方國家的文官制度( A )A.適應了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需要B.對民選政府形成了有效制約C.解決了權力分立與制衡帶來的弊端D.沖擊了資產階級的政黨政治解析 根據材料“效仿英國也建立起各自的文官制度”“尤以英、美、法、德、日較為完善”并結合所學可知,西方國家的文官制度適應了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需要,A項正確。4.[2024安徽巢湖月考]1834—1841年,英國開始在一些規模較大的行政部門進行入門考試。后來,濟貧辦、教育部、公共建設工程部的總務辦等部門也采用考試入職并取得較好成效。隨之,考試開始從中央向地方普及,許多城鎮都不再接受賜官制。上述變化( C )A.確認了文官政治中立原則B.擴大了行政部門職能C.體現了官僚體系的理性化D.完善了責任內閣制度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英國先嘗試,再推廣,從中央到地方,逐步確立官員考試制度,體現了官僚運作體系的理性化趨勢,C項正確。材料并沒有描述政黨與文官之間的關系,看不出政治中立原則,排除A項;材料中的變化只是行政人員入職考試的演變,并不涉及行政部門的職能,排除B項;責任內閣制主要圍繞內閣與議會的關系,材料未涉及,排除D項。5.[2023浙江嘉興月考]1854年,英國政府在《關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中提出:“成績突出的公共服務人員可以得到晉升,能夠勝任工作的人員可以得到最高獎勵,以此鼓勵公共服務人員勤勉的工作態度和進取心。”據此可知( B )A.該報告標志著英國文官制度的確立B.建立文官制度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C.英國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官晉升制度D.政府工作質量不再受政黨更替的影響解析 通過對成績突出和能夠勝任工作的公共服務人員的晉升及獎勵,提升其工作態度和進取心,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B項正確;英國文官制度確立的標志是1870年頒布的樞密院令,排除A項;C項材料未體現,D項說法絕對,均排除。6.[2024云南月考]20世紀中后期英國專業技術和科研人員比例由52%上升到60%,但專業技術人才仍受到歧視;1977年由專家升為助理次官和常務次官的只有兩人,高級文官主要是以古典文學著稱的劍橋、牛津大學的畢業生。這反映出英國文官( D )A.已不適應社會發展趨勢B.運行依賴少數精英大學C.選拔強調科學研究能力D.深受歷史文化傳統影響解析 據材料“專業技術人才仍受到歧視”“高級文官主要是以古典文學著稱的劍橋、牛津大學的畢業生”可知,英國文官選拔依然青睞傳統名校,歧視專業技術人才,這與高級文官的考試內容以人文科學為主有關,即英國文官深受歷史文化傳統影響,故選D項;英國文官制雖存在一定弊端,但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總體上適應了社會發展趨勢,排除A項;只有高級文官以劍橋、牛津大學的畢業生為主,“依賴”說法錯誤,排除B項;“專業技術人才仍受到歧視”說明選拔不強調科學研究能力,排除C項。7.[2023廣東汕尾調研]美國政府把分類法應用于幾乎所有文官職位,文官“無過失不受免職處分”。國家通過立法明確規定:文官必須忠于國家;文官必須嚴守國家機密;文官一律不準從事任何與本部業務有關的盈利事業;文官不得參加政黨活動,不得公開發表政見或對政府施政任意批評,使政府感到為難。這( C )A.彰顯官員選拔公正和社會公平B.杜絕了官員權力濫用和腐敗C.有利于政府工作的延續和穩定D.提高了文官系統的辦事效率解析 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保持文官團體的穩定以及保持政治中立,進而有利于政府工作的延續和穩定,C項正確。材料未提及官員選拔方式,無法說明選拔公正,排除A項;“杜絕了”表述絕對,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文官系統的辦事效率,排除D項。8.[2023山東月考]1883年美國建立文官制度后,仍有許多重要官職沒有包括在文官范圍之內。歷任美國總統仍受到種種壓力,要酬謝其支持者,照顧性地任命一些官員。這說明美國的官職任命 ( A )A.仍有政治化傾向的一面 B.強調責任和職位的統一C.是美國政黨政治的附庸 D.政治中立原則名存實亡解析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國的官職任命帶有政治化傾向,并未完全擺脫政黨分肥制的影響,A項符合題意。B項明顯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C、D兩項是對美國官職任命中存在的弊端的夸大,排除。9.[2024江西紅色十校聯考]1854年,英國與俄國在克里米亞交戰,英軍因后勤供應問題傷亡嚴重,加劇了人們對政府官員管理能力的強烈不滿。英國相繼頒布法令,建立不受黨派干涉的文官委員會,對被推薦的候選人進行考試,規定多數重要文官職位必須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用,最終確立了文官制度。這種制度改革( D )A.完善了英國政黨政治體制B.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英國民主化程度C.促使民眾文化素質提升D.推動了英國管理的專業化和科學化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英國通過一系列舉措確立了文官制度,該制度的確立有利于政府管理的專業化、科學化,D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文官獨立于黨派之外,文官改革與政黨制度無關,排除A項;文官制度的確立對民主化起積極作用,排除B項;文官制度的確立與民眾文化素質的提升無直接關系,排除C項。10.[角度創新]如表是英國高級官員羅素和阿伯斯諾特對1854年關于重建文官制度的《諾斯科特—屈威廉報告》的看法。據表可知,兩人都( D )人物 看法羅素 “現在是女王任命大臣,大臣再任命他的下屬,將來則考試委員會將代替女王了”阿伯斯諾特 對報告中關于原有的文官選任制度的批判是“有失公允的責難”,給“地位尊崇者的心靈帶來了慘痛的危害”A.強調文官改革措施破壞英國憲政基礎B.承認文官制度重建的緊迫性C.認為文官改革政策加劇英國社會動蕩D.否定文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羅素不滿其損害女王權力,打亂現有官員任命方式,阿伯斯諾特認為報告對原有文官選任制度的批判有失公允,反映出兩人都否定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D項正確;兩人均未指出改革文官有損憲政基礎,排除A項;兩人都反對改革,并未承認改革具有緊迫性,排除B項;兩人均未明確文官改革對社會穩定的危害,排除C項。11.[情境創新/2023武漢模擬]下表內容是一戰末期和二戰后英國文官分類的調整措施。這一調整反映出( B )一戰末期 二戰后行政級(若干職級) 與大學畢業程度相當 行政人員 行政、執行、辦事員、助理辦事員和勤雜人員一等書記級 與高中畢業程度相當 專業人員 法律、統計等二等書記級 與初中畢業程度相當A.等級結構同教育制度相結合B.文官分類適應社會管理需要C.英國文官分類淡化學歷要求D.行政在文官系統中地位重要解析 觀察表格中的信息可知,一戰末期英國文官是按照知識水平進行分類的,而二戰后英國文官按照工作內容的不同分為“行政人員”“專業人員”,這一分類方式的變化體現了文官管理的專業化,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管理的需要,B項正確;A項對應的是一戰末期文官分類方式的特征,排除;材料中沒有二戰后文官學歷的相關信息,無法得出“淡化學歷要求”這一結論,排除C項;行政人員與專業人員只是英國文官分類中的兩大類,僅憑材料無法斷定行政在文官系統中地位重要,排除D項。12.[2023遼寧三模]有學者把英國大臣與文官的關系比喻成“丈夫與妻子的關系”。大臣像丈夫,雖然由他們作出決定,但是由于缺乏足夠的信息、技術和經驗,他們在一些具體事務面前無能為力。這時,像家庭主婦一樣,文官參與決策并處理具體事務就順理成章。據材料可知( C )A.文官群體逐漸成為權力中心B.英國君主立憲制走向成熟C.文官群體對大臣形成了制衡D.大臣和文官黨派利益一致解析 據材料“像家庭主婦一樣,文官參與決策并處理具體事務就順理成章”可知,文官群體可以彌補大臣專業性不足的缺陷,提高政府的決策效率,從而形成對大臣決策的有效制衡,故選C項;英國的權力中心是議會而非文官群體,排除A項;根據材料無法得出英國的君主立憲制走向成熟,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大臣與文官所屬的黨派,且文官要保持嚴格中立,不對任何政黨承擔政治義務,排除D項。13.[2023重慶模擬,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英國文官制度的這種純粹的職業性還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實行不同制度的國家妒忌的——它能讓政府在交替過程中產生的脫節減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英]瑪格麗特·撒切爾《唐寧街歲月》 資產階級立憲國家的歷史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表明,更換部長意義極小,因為實際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龐大的官吏隊伍手中。這支官吏隊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識……被資產階級關系的氣氛所籠罩……他們凝固了,變硬了,僵化了……對上司畢恭畢敬的習氣和某些“公”務特權把他們拴住了,通過股票和銀行,這支隊伍的上層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資本的奴才,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響的傳播者。——摘編自[蘇]列寧《革命的一個根本問題》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運用世界近現代史的相關史實,對上述觀點(可任選一位或獨立提出自己的觀點)加以評析。(要求:觀點正確、鮮明,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述清晰)解析 據材料“英國文官制度……它能讓政府在交替過程中產生的脫節減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可知瑪格麗特·撒切爾強調英國文官制度的優越性。據材料“這支官吏隊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識……這支隊伍的上層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資本的奴才……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響的傳播者”可知列寧強調西方文官制度的局限性。綜合來看,二者觀點均不夠全面,因為西方文官制度對資本主義發展既有促進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可從西方文官制度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方面進行評析,突出西方文官制度雙刃劍的作用,最后呼應主題。答案 示例 觀點:二者觀點均不夠全面,我認為西方文官制度對資本主義發展既有促進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3分)闡釋:西方文官制度對穩定政局和社會管理、促進資本主義發展都有重要意義。文官為終身職業,任期有法律保障,諳熟政府內情,精通業務管理,能持續穩定地治理社會,從整體上保證了資產階級統治的連貫性;文官制度下,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員進入文官隊伍,他們在研究經濟開發,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經濟政策與法規,調整產業結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但文官任期的長期性,容易滋生官僚習氣和僵化現象,容易形成上下依附關系,滋生腐敗;而且,文官人數急劇膨脹,文官層次越來越多,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財政負擔,影響政府工作效率,其本質是資產階級維護統治的工具。(8分)因此,西方文官制度對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在促進其發展的同時又有著不可否認的阻礙作用,應全面客觀地認識。(1分)(其他觀點亦可,如:瑪格麗特·撒切爾認為英國文官制度對資本主義發展有較大的促進作用,我表示贊同;列寧認為西方文官制度有較大的局限,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我表示贊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官員的選拔與管理之 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docx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官員的選拔與管理之 西方的文官制度.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