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與當代世界的發展(5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與當代世界的發展(5份打包)

資源簡介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與當代世界的發展之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
知識點講解
知識點一 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
1.國家的宏觀調控
(1)加強國家干預
背景 ①1929年爆發的[1] 經濟大危機 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的弊病。 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生死存亡教訓。 ③[2] 社會主義 對資本主義的沖擊與影響。
特點 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強化[3] 國家干預 為核心。
措施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業領域的開支,增加就業機會,刺激消費需求。 ②制定[4] 經濟發展計劃 ,促進經濟協調發展。 ③利用信貸、利率、稅收等經濟杠桿實施宏觀調控。
結果 取得了一定成效,經濟增長一度較快。
(2)減少國家干預
①原因:20世紀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5] 滯脹 ”現象,表現為經濟增長停滯,通貨膨脹嚴重。
②措施:適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3)加強國際協調
①建立國際經濟組織: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6] 世界銀行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等國際組織。
②發揮大國作用:通過大國相對平等的協商,采取市場干預行動,協調利益,維護經濟秩序。
2.科學技術的新發展
背景 ①20世紀科學理論的突破:[7] 相對論 的提出和量子力學的發展;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問世,提供了理論支持。 ②兩次世界大戰的促進。
內容 原子能的開發利用,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8] 互聯網 的建立,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迅速發展,各種新材料的出現,生物工程技術的突破等。
意義 使社會發展進入[9] 信息時代 ,勞動方式日益自動化和智能化,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3.社會結構的新變化
(1)原因: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帶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2)表現
①就業結構變化:農業和工業的就業人口比重逐漸下降,從事[10] 服務業 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②“中間階層”人數增加:他們一般不擁有生產資料,但有較高的收入。
4.“福利國家”與社會運動
(1)“福利國家”
內涵 國家通過構建[11] 社會保障體系 ,保證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全;通過加大社會服務開支,保證全體公民享受較好的公共福利。
評價 ①積極:在緩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會穩定方面起到一定積極作用。 ②消極:給國家帶來財政負擔,進而引發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
調整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不同程度地減少政府公共開支,改革社會保障制度。
(2)社會運動的興起
①原因:加強國家干預的辦法緩解了社會矛盾,但沒能觸動造成這種不平等和貧困的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
②表現: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婦女運動、學生運動、反越戰運動等。
5.新變化的局限性
(1)實質:所觸及的主要是統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沒有克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2)表現: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固有的弊端。
知識點二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
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
1.發展
(1)成就: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爆炸了原子彈和氫彈,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2)問題:蘇聯優先發展[12] 重工業 的政策沒有變化,農業、輕工業落后的局面沒有改觀。
2.改革
(1)赫魯曉夫改革
時間 1953—1964年
內容 ①政治:平反冤假錯案,強調集體領導,改革干部制度。 ②農業:加大農業投入,實行農產品[13] 收購制 。 ③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
評價 進步性 ①注入某些[14] 市場經濟 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②推進了農業的發展,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有所增加。 ③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局限性 ①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比例仍然嚴重失調。 ②沒有對斯大林的功過作出全面科學的分析,造成了嚴重的后遺癥。
(2)勃列日涅夫改革
時間 1964—1982年
內容 ①工業領域推行“[15] 新經濟體制 ”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利用經濟杠桿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改革的重點是發展[16] 軍事工業 。
評價 ①改革只是對傳統體制的修修補補,效果有限。 ②勃列日涅夫執政后期,熱衷于樹立個人迷信,專斷作風日趨嚴重。 ③各項工作缺乏活力,社會矛盾叢生,發展緩慢。
(3)戈爾巴喬夫改革
時間 1985—1991年
內容 ①經濟:承認[17] 市場調節 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但改革成效甚微。 ②政治:取消蘇共領導地位,放棄社會主義制度,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和多黨制,拋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行“多元化”。
結果 造成思想混亂,民族分離主義興起,最終造成蘇聯分裂。
3.解體:1990年,立陶宛率先獨立。[18] 1991 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
二、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
1.建設
成就 二戰勝利前后東歐各國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戰后著手恢復遭到戰爭破壞的經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問題 大多采取[19] 蘇聯模式 ,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
2.改革
南斯拉夫 建立社會主義[20] 自治制度 ,通過權力下放,促進了經濟發展,但改革導致地方主義抬頭,民族問題尖銳,為后來國家分裂埋下了隱患。
波蘭 實施五年計劃,經濟迅速發展。
匈牙利 國民收入遞增,人民消費水平提高。
民主德國 經濟穩步增長,發展水平居東歐國家之首。
3.劇變
原因 ①各國改革都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 ②一些東歐國家經濟陷入嚴重困境,政局劇烈動蕩。 ③蘇聯鼓勵東歐改革和西方“和平演變”戰略的影響。
結果 1989—1992年,東歐各國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急劇變化。
              東歐改革的實質
東歐國家照搬蘇聯模式,結果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為此東歐各國希望通過改革,走自己獨立發展的道路。但是改革一旦觸及否定蘇聯模式或想擺脫蘇聯控制,蘇聯便進行各種干預,致使東歐各國改革走向失敗。由此可見,東歐改革實質上是一場蘇聯與東歐各國控制與反控制的斗爭。
三、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
歷 程 社會主義 制度的建立 到1956年底,中國基本完成[21] 社會主義改造 ,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政治、經濟制度。
社會主義 建設時期 雖經歷嚴重曲折,但取得包括“兩彈一星”在內的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
改革 開放 ①1978年,中共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②中國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③進入新時代,中國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在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意 義 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的重大貢獻,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概念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資產階級國家政權和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的壟斷資本主義,其特點是國家對經濟進行干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圖解歷史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
情境1 二戰后聯邦德國就業人口分布的變化(%)
年份 經濟部門 從業人口比重
1950 農業 23.2%
1990 5.1%
1950 工業 42.2%
1990 40.5%
1950 服務業 32.4%
1990 54.4%
材料反映了什么現象?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現象:二戰后聯邦德國農業和工業的就業人口所占比重逐漸下降,從事服務業的人口所占比重上升。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吸收了大量勞動力。
情境2 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上圖為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伴侶號。蘇聯取得上述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情境3 對赫魯曉夫改革的認識
赫魯曉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圖戰而勝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義。也許,他真誠地相信,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決了使社會從過去的極權主義桎梏中解放出來的全部問題。
——摘編自[俄]格·阿·阿爾巴托夫《蘇聯政治內幕:知情者的見證》
材料中作者是如何認識赫魯曉夫改革的?
答案 作者認為赫魯曉夫改革沒有認清蘇聯模式的真正弊端,而只是單純地批判了斯大林本人,因此它沒有從根本上突破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情境4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79年,蘇聯規定所有工業部門都要在部一級建立科技發展統一基金,基金由企業和聯合公司生產經營活動的利潤提成構成,以取代以前實行的科研經費的撥款來源。
——摘編自陸南泉等主編《論蘇聯經濟》
上述措施說明了什么問題?
答案 說明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對工業部門改革進行了探索。
情境5 蘇聯共產黨黨員人數減少的原因
從1988年下半年到1991年夏天,蘇共黨員從約1 900萬下降到1 500萬。
——摘編自蘇聯《對話》雜志
造成蘇共黨員人數減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案 戈爾巴喬夫改革。他在政治領域的改革中取消了蘇共領導地位,在意識形態上拋棄馬克思主義指導,造成黨內思想混亂,導致蘇共黨員人數下降。
情境6 蘇聯出兵占領捷克斯洛伐克
上圖是1968年蘇聯坦克開進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的情景。蘇聯出兵占領捷克斯洛伐克說明了什么問題?
答案 說明華約內部已出現裂痕,東歐劇變已有前奏。
情境7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北京日報》
上圖是2019年開通運營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交通運輸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答案 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迅速,交通運輸需求大幅增長。
探究點演練及歸納總結
探究1 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
材料一 1945年底,(英國)議會通過大英銀行國有化法案,1946年開始實施煤炭工業國有化。法國(20世紀60年代)鼓勵和積極推進科技進步和全民教育事業,不惜投入巨額資金發展高科技產業和支持科學研究活動,國家投資開辦職工職業培訓工作。1949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綱領,把過去各種建議合并起來,形成一個更廣泛、更系統、更具體的計劃。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
材料二 1979年,保守黨撒切爾夫人上臺,開始大刀闊斧改革:一是私有化,將許多國有企業出售給私人;二是嚴格控制貨幣發行量,抑制通貨膨脹;三是削減各種福利開支,減少政府補貼;四是打擊工會力量,限制罷工。在經歷短暫的低谷后,英國80年代經濟增長率超過了歐美平均水平,失業率持續下降,保守黨連續執政達十八年。
——摘編自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
材料 主旨 材料一介紹了二戰后初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經濟的措施。材料二闡述了20世紀70年代英國政府改革的措施及產生的影響。
思考:
(1)根據材料一,概括二戰后初期歐美國家發展經濟的方式。
試答:  英國實行國有化,建立國營經濟;法國通過政府直接投資的方式拉動國內市場;美國對經濟進行計劃指導?!?br/>(2)根據材料二,說明20世紀70年代英國是怎樣調整經濟政策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
試答:  調整: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以發揮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調節作用。影響:促進了英國經濟增長;降低了通貨膨脹率,使英國擺脫了“滯脹”;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一度激化了社會矛盾;鞏固了保守黨的執政地位;影響了其他西方國家的經濟政策?!?br/>時空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
(1)二戰后初期至20世紀70年代,全面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2)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經濟“滯脹”,各國逐步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3)20世紀90年代初,遵循“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原則,其宗旨是既反對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對過度的干預。
(4)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各國大幅度降低利率,刺激信貸消費;加強國際金融合作;加大政府投資支出,大規模減免稅費;實施積極的就業促進政策;加強資金監管;救助傳統制造業,培育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保護國內市場。
歷史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調整的原因和特點
(1)原因
①是資本主義私人壟斷發展的必然結果。壟斷加劇了資本主義經濟矛盾,造成了一系列難以自解的危機,迫使私人壟斷資本接受國家的干預和調節。
②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為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化政策奠定了基礎。
③經濟危機的慘痛教訓。經濟危機迫使壟斷資產階級呼喚國家壟斷資本發揮干預和調節作用,他們意識到只有國家才能充當調和矛盾的“救世主”。
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高科技產業需要巨額資金和有效管理,這超出了私人壟斷資本的承受能力,需要國家的有力干預和資金支持。
(2)特點
①利用國家對經濟進行大力干預。
②私人企業經營管理得到調整。
③完善社會福利制度,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
時空觀念——資本主義發展史上主要經濟思想的演變
重商主義 自由主義 凱恩斯主義 新自由主義
盛行 時間 16—18世紀 19世紀—20世紀30年代 20世紀30—70年代 20世紀70年代以后
核心 內容 通過國家力量發展工商業和對外貿易,多儲備金銀等。 提倡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 政府從信貸、投資、生產、銷售等方面干預經濟。 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實現經濟的市場化、自由化和私有化。
實踐 措施 鼓勵建立手工工場,拓展海外貿易,積極搶占殖民地。 資本家自由經營,消除關稅壁壘。 加強對經濟的宏觀管理,制定經濟發展計劃,政府直接投資高風險工業,不同程度地推行國有化政策。 削減社會福利支出,推行社會福利計劃多元化、市場化;實行國有企業私有化。
歷史 影響 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促使西方加緊殖民擴張和貿易爭奪。 加速了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的爭奪,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 推動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 推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漸走出“滯脹”困境,經濟得以復蘇。
歷史解釋——20世紀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變革
(1)經濟發展
①科技革命和生產力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重視開發利用科學技術,通過市場經濟和競爭機制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尤其是使科技因素廣泛滲透于各生產力要素中,與此同時對教育的投資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
②壟斷資本主義和生產組織形式的變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展,形成程度各異的“混合經濟”,壟斷企業巨型化,西方跨國公司發展尤為迅速,企業管理發生較大變革,股份制和合作經濟組織廣泛發展。
③資本主義所有制的變革和社會福利制度:法人資本所有制應運而生,個人持股和法人持股成為普遍現象,國家通過立法推行福利制度,社會保障事業全面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組成部分。
④產業結構、金融體系的變化:產業結構發生巨變,農業比重持續下降,工業比重先增大、后收縮,第三產業迅速發展,主導產業歷經更替;從金本位制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再到浮動匯率制度,反映出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金融體系的重大變化。
(2)政治制度和國家職能
①政治制度的鞏固和調整:在戰爭與革命的沖擊下,統治階級調整內部政治秩序,擴大民主權利,緩和社會矛盾,利用民主政治形式維護社會統治,在民主制度建設中從以往的被動狀態轉向調整適應和一定的主動利用。
②國家職能——從“守夜人”到“干預者”:隨著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國家職能大力擴張,全面調整和強化國家干預,以確立完善國家社會職能和經濟職能為重點,完成了向現代國家職能的歷史轉變,20世紀70年代在嚴重的危機狀態下進一步實行大規模的改革調整。
(3)階級關系
①階級結構的變化:工人階級隊伍擴大,其內部結構隨社會生產力和科技革命的進步產生一系列重大變化;資產階級出現多層次化和復雜化現象,內部流動性加強;中間階層擴大的同時對壟斷資本的依附性加強。
②階級關系的調整:在企業內部建立微觀調節機制,如“集體談判”“民主管理”“社會伙伴關系”及雇員股東制;在國家層面通過社會福利制度以及加強勞動立法使勞資關系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道路。
歷史解釋——西方福利制度對中國的啟示
(1)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標,也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F代西方國家的福利制度體現了社會公平、公正、正義的思想,反映了人的生存機會的平等,福利制度緩和了社會矛盾,穩定了社會秩序。
(2)“福利國家”制度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每個階段的特點不盡相同。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社會福利制度對保障人民基本需求,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經濟增長等方面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西方“福利國家”制度可以為我國福利制度改革提供經驗教訓。
(3)我國的福利制度必須與我國的國情相適應,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絕不能照搬西方的福利制度,盡量避免西方福利制度的弊端在中國重演。
探究2 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
材料 根據蘇聯官方公布的統計數字,1951—1960年蘇聯的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率為10.2%,1961—1970年為7%,1971—1980年為5%,1981—1989年不足3%,1990年為-4%。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改善,1966—1970年蘇聯居民的實際收入增長速度為5.9%,此后不斷下降,1986—1988年僅為1.4%。
——摘編自高德步《世界經濟通史》
材料主旨 材料反映了二戰后蘇聯國民收入的變化情況。
思考:根據材料,指出二戰后蘇聯經濟發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該特點的原因。
試答:  特點:由高速增長演變成低速增長、停滯甚至倒退。原因:長期實行“速度第一”的方針,輕視效益的提高;過分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忽視農業和民用工業的發展;長期實行高積累、低消費的政策,忽視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唯物史觀——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原因及影響
(1)原因
根本原因 體制僵化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巨大障礙;缺乏市場調節機制,經濟欠發達,重工業和輕工業比例失調。
歷史原因 蘇聯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和政策錯誤。
現實原因 戈爾巴喬夫改革陷入誤區。
內部原因 經濟長期困難和政局動蕩。
外部原因 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
(2)影響
①東歐劇變:社會主義在東歐的改革實驗失敗,社會主義的影響力顯著減弱。
②蘇聯解體:使歐洲的政治格局發生變化,兩極格局瓦解;加速了歐洲以民族為特征的聯邦制國家的分裂,如南斯拉夫的分裂;加速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為歐盟和北約的擴張創造了條件;社會主義在世界的發展遭到重創,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功改革積累了經驗。
家國情懷——蘇聯解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啟示
(1)堅持從本國國情出發,走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內外政策。
(2)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3)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實行依法治國。
(4)加強執政黨建設,維護黨的領導地位等(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5)必須警惕和防止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必須捍衛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政權。
歷史解釋——20世紀社會主義改革與發展的經驗教訓
(1)必須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實際相結合:既要反對背離、歪曲馬克思主義的各種錯誤思潮,又要反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脫離本國實際和不考慮時代變化生搬硬套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
(2)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革為動力,妥善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同時要同各種腐敗現象做堅決斗爭:在社會政治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在改革和發展中實現社會政治穩定,反腐敗既要加強思想教育,又要建立和完善法制。
(3)必須正確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前提下借鑒資本主義發展中的一切積極成果:社會主義既是資本主義的否定者和對立物,又是資本主義的繼承者,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還要與資本主義共存,社會主義借鑒資本主義所創造的一切積極成果,有利于建設好社會主義。
(4)必須搞好共產黨的建設,加強并不斷完善黨對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共產黨的建設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命運起關鍵作用,黨的內部出問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執行錯誤的政治思想路線,脫離群眾,必然使社會主義事業遭受嚴重挫折。
命題點習題講解
命題點1 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
1.[2023廣東]針對下圖所示問題,西方主要國家采取的措施是( A?。?br/>西方七國消費品價格增長率和失業率
A.適當減少對經濟的干預     B.鞏固布雷頓森林體系
C.緩和與蘇聯的關系       D.恢復自由放任政策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1978—1982年,西方主要國家失業率整體呈現增長趨勢,消費品價格增長率先增后降,說明當時市場活力不足,因此需要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激發市場活力,A項正確。20世紀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瓦解,B項錯誤。題干材料體現的是西方七國的經濟指標,其經濟發展與對蘇關系無直接關系,C項錯誤。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采取的是新自由主義政策,不是恢復自由放任政策,D項錯誤。
命題變式
2.[2023安徽聯考]下表為二戰后法國政府推行的部分經濟政策和措施。據此可知,當時法國( C )
時間 主要措施
1945年 開始大規模的國有化運動,把戰時與法西斯德國合作的企業一律收歸國有。
1946年 成立計劃總署,制定經濟發展計劃;頒布部分工業企業國有化法律。
1947—1953年 實行莫內計劃,即10個中期計劃中的第一個計劃,目標是重建法國經濟。
1958—1961年 第三個計劃的執行,實現了預定的經濟增長目標。
A.采用了計劃體制        B.消除了經濟危機
C.強化了國家干預        D.加速與德國和解
解析 二戰后的法國通過一系列的國家干預政策,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利用計劃手段加快經濟發展,C項正確;法國是資本主義國家,其并未采用計劃體制,排除A項;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且經濟危機無法根除,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法國與德國的和解,排除D項。
命題點2 科學技術的發展
3.[2021山東]1952 年,美國有1 500萬個家庭擁有電視機,到20世紀80年代初全國有電視機1.4億臺,收看電視成了人們獲取新聞資訊、教育資源和娛樂的重要方式。美國家庭日均收看電視時間越來越長,由1951年的4.58小時升至1981年的6.73小時。這反映出 ( D?。?br/>A.電視滿足了人們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B.電視成為凝聚家庭關系的重要紐帶
C.戰爭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D.科技發展對生活的影響具有雙重性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從1952年到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電視機數量增多,并且收看電視成為“人們獲取新聞資訊、教育資源和娛樂的重要方式”,這說明電視給人們帶來了方便;根據材料“美國家庭日均收看電視時間……升至1981年的6.73小時”可知,電視占據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大量時間,這反映出科技發展對生活的影響具有雙重性,故D項正確。A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電視對家庭關系的影響材料未體現,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電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未涉及戰爭,C項錯誤。
命題點3 社會結構的變化
4.[2023.1浙江]觀察下圖,解讀正確的有 ( B )
①農業和工業的就業人口所占比重下降?、趶氖路諛I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③美國大量勞動力從生產線上退下來緣于它最先建立“福利國家”?、軆蓢鐣Y構的巨大變化得益于科學技術的新發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根據圖中數據的變化和所學可知,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美國和聯邦德國農業和工業就業人口所占比重下降,服務業就業人口所占比重上升,產業和職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①②④正確,故B項當選。英國最先建立“福利國家”,③錯誤,故A、C、D三項都排除。
命題點4 “福利國家”
5.[2023.6浙江]閱讀下圖,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美國( D )
A.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B.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受到觸動
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機制解決社會貧困問題
D.社會福利開支增加的同時貧困狀況并沒有緩解
解析 從第一幅圖可以看出:美國聯邦政府的福利開支不斷增加。從第二幅圖可以看出:美國貧困線以下人數并未明顯減少,將兩圖內容放在一起可以得出,社會福利開支增加的同時貧困狀況并沒有緩解,D項正確。由材料只能看出貧困人數居高不下,看不出貧富差距的擴大,A項錯誤;“福利國家”的建立屬于生產關系的調整,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B項錯誤;材料只涉及美國政府福利開支及美國社會貧困狀況,不能由此得出C項結論,C項錯誤。
命題點5 二戰后蘇聯的發展與改革
6.[2022重慶]1972年,蘇聯重啟西伯利亞地區的貝阿鐵路建設項目以開發油田和銅礦資源,在全國征召志愿者(海報如下圖),并承諾參與鐵路修建的志愿者將享有住房和汽車的優先分配權。材料表明,這一時期的蘇聯重視( D )
光榮屬于貝阿鐵路建設者!
A.優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
B.運用市場規律促進經濟發展
C.引進西方技術開發遠東地區
D.調動社會資源優先發展工業
解析 由“在全國征召志愿者……優先分配權”可知,蘇聯為了重啟貝阿鐵路建設項目,給予志愿者優厚待遇;結合“1972年”可知,此時處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時期,蘇聯將改革的重點放在工業上。綜上可知,材料表明這一時期蘇聯重視調動社會資源優先發展工業,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鐵路建設,而非分配制度,A項錯誤;1972年時,蘇聯仍在實行計劃經濟,B項錯誤;材料無法反映“引進西方技術”,C項錯誤。
命題變式
7.[2023福建三模]下表為1954—1961年蘇聯糧食進出口情況統計表。據表可知,當時蘇聯 ( A?。?br/>年份 出口(萬噸) 金額(萬盧布) 進口(萬噸) 金額(萬盧布)
1954 390 26 510 220 1 490
1956 320 20 410 490 2 800
1957 740 50 940 150 830
1959 700 43 850 260 1 430
1961 750 42 640 680 4 170
A.農業改革一度取得成效
B.國家經濟戰略發生根本變化
C.計劃經濟體制弊端顯現
D.對外貿易結構轉型趨勢明顯
解析 蘇聯在1954年、 1957年、 1959年、 1961年的糧食出口量都大于進口量, 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蘇聯糧食產量的增加,結合所學可知,1954—1961年是赫魯曉夫執政時期,赫魯曉夫在農業方面的放權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進了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蘇聯糧食產量的增加,A項正確;赫魯曉夫改革并沒有突破蘇聯模式,而且僅憑糧食進出口量也不能推斷蘇聯經濟戰略發生根本變化,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赫魯曉夫在農業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效,并非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而且赫魯曉夫執政之前,計劃經濟體制弊端已經開始顯現,排除C項;材料僅僅涉及糧食一項內容,不能體現整個外貿結構轉型趨勢明顯,排除D項。
命題點1 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
1.[2021北京]1947年,日本近代天皇制度的核心機構內務省被廢除。1949年,通商產業省成立,主管工業和商業,制定經濟政策。這些舉措( C?。?br/>①強化了天皇控制國家經濟的權力
②有助于鏟除日本的軍國主義殘余
③推動了日本經濟復興與貿易擴大
④延緩了戰后日本政府民主化改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近代天皇制是軍國主義的殘余,據材料“日本近代天皇制度的核心機構內務省被廢除”可知,這一做法有助于鏟除日本的軍國主義殘余,故②正確;據材料“通商產業省成立,主管工業和商業,制定經濟政策”可知,這些政策有利于推動日本經濟復興與貿易擴大,故③正確。因此,答案為C項。據材料“日本近代天皇制度的核心機構內務省被廢除”可知,天皇權力被削弱,這有利于戰后日本政府的民主化改革,故①④說法錯誤,A、B、D三項均排除。
2.[2020海南]1950年以后的20年里,大多數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持續的高增長率使經濟定期波動的特點大為改觀。西歐在1952年和1958年出現兩次衰退,但每次衰退的程度都很輕,衰退后都繼之以更高的增長率。這主要得益于 ( C?。?br/>A.“自由放任”政策推行     B.“福利國家”的規??s小
C.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D.“新經濟”增長模式出現
解析 由“1950年以后的20年里,大多數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持續的高增長率使經濟定期波動的特點大為改觀”可知,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50—70年代,歐美發達國家吸取20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濟大危機的慘痛教訓,接受凱恩斯主義,實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C項正確。在羅斯福新政成功實施后,歐美發達國家普遍放棄“自由放任”的政策,A項錯誤。此時,“福利國家”的規模在擴大,而不是縮小,B項錯誤。20世紀90年代,美國出現“新經濟”增長模式,D項錯誤。
3.[2021海南]下圖“歐洲站立”摘自《擴張》(1986年12月),站臺上顯示的是1970年各方的購買力數額。這種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B )
A.日本開始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B.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
C.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經濟”出現
D.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的崩潰
解析 觀察圖片可知,其反映的是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結合所學可知,這與美國經濟陷入“滯脹”、日本崛起、歐洲走向聯合、新的經濟發展和調控模式逐漸產生等有關,B項正確。
習題演練
1.[角度創新/2024南京月考]20世紀80年代,美國里根總統提到最多的是“公平”。他反對過高的邊際稅率與累進稅率,認為過高的稅收實際上抑制了私人部門的積極性。據此,里根的“公平”是指( C?。?br/>A.增加福利縮小貧富差距
B.確立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
C.更多地享有合法的財產
D.調節個人收入加強干預經濟
解析 據材料可知,里根強調降低稅率,認為過高的稅率會抑制私人部門的積極性,因此所謂的“公平”指的是私人部門更多地享有合法的財產,C項正確;里根時期減少國家干預,減少福利,排除A、D兩項;確立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是在羅斯福新政時期,排除B項。
2.[2024浙江名校聯考]下圖為漫畫《希望它的回答要好于1929年》,美國總統杜魯門背靠著美國陸軍支持研發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陷入沉思。這個龐然大物上寫著“美國共和黨對電腦的高投入不可控”,而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人們對這臺新式“機器”也議論紛紛。對此解讀最為合理的是( C )
A.作者堅信科技成果將帶來巨大的效益
B.總統對計算機助推國防發展充滿信心
C.計算機的問世曾引發不同的輿論反應
D.“埃尼阿克”的問世加速了日本投降
解析 據漫畫“陷入沉思”“美國共和黨……不可控”“議論紛紛”可知,面對計算機的問世,美國總統杜魯門陷入沉思,其他地區的人們對其議論紛紛,這說明人們對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新科學技術的影響不確定,從而存在分歧,故選C項。材料主要體現了二戰后人們對電子計算機的問世意見不統一,并非作者認為科技成果將帶來巨大的效益,排除A項;由“陷入沉思”可看出,當時美國總統并沒有對計算機助推國防發展充滿信心,排除B項;電子計算機誕生于二戰后,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3.[2024廣東六校聯考]二戰后,美國第一、二產業部門的勞動者減少,第三產業的勞動者顯著增加,同時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的比重也在發生變化。據統計,1950—1980年,美國“白領工人”在就業勞動力總數中所占的比重從36.7%上升為52.1%,而“藍領工人”的比重從41.2%下降到31.79%。這一變化( C?。?br/>A.源于發達國家的社會運動此起彼伏
B.表明社會保障制度降低工作積極性
C.反映出工人階級內部結構多層次化
D.促使美國減少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二戰后第三產業部門就業人數增加,白領工人所占比重上升,藍領工人所占比重下降,由此可知工人階級內部出現了結構的多層次化,C項正確。這一變化源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發展進而引發生產關系的變革,排除A項;題干中工人階級結構的多層次化與社會保障制度無關,排除B項;促使美國政府減少對經濟干預的是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滯脹”,排除D項。
4.[2024湘豫名校聯考]隨著英國社會福利制度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后期,英國出現了大批“自愿失業者”,這些成年人完全依靠政府救濟來維持生活,其中的一些人甚至從來就沒有工作過,這些人成為理論上的“失業者”。由此可知,英國的社會福利制度( B?。?br/>A.實現了社會公平        B.影響了社會活力
C.緩和了社會矛盾        D.豐富了國民生活
解析 根據材料中“完全依靠政府救濟……從來就沒有工作過”可知,英國的社會福利制度導致一些成年人產生了懶惰思想,也打擊了努力工作的人的積極性,這影響了社會活力,B項正確;有收入的從業人員要向國家繳納稅款,而一些能工作而不工作者卻依靠政府救濟來維持生活,這并不公平,會加劇社會矛盾,排除A、C兩項;材料并未涉及國民生活的具體情況,排除D項。
5.[2023遼寧名校聯考]美國1965年《選舉權法》規定:為保證合眾國公民的選舉權不因種族和膚色而被否認和剝奪,在任何聯邦、州或地方選舉中,任何公民的選舉權都不得由于未能符合州內的測試或其他要求而被否認。這是美國 ( D )
A.聯邦政府與州政府妥協的表現
B.種族歧視發展到新階段的產物
C.分權制衡原則遭到破壞的原因
D.黑人長期爭取民權斗爭的結果
解析 根據材料中“選舉權不因種族和膚色而被否認和剝奪”并結合所學20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興起的知識可知,這一規定是黑人民權運動發展的結果,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的妥協,排除A項;1965年《選舉權法》是反種族歧視的產物,而不是種族歧視發展到新階段的產物,排除B項;《選舉權法》的調整不涉及分權制衡,排除C項。
6.[2024河北唐山摸底]下表為1965—1973年蘇聯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虧損情況表。
集體農莊 國營農場
年份 1965 1970 1973 1965 1970 1973
虧損企業數量(個) 134 273 992 992 1 022 2 066
虧損企業占企業總數的比重(%) 1.9 4.7 18.1 38 39 54
據上表可知,當時蘇聯( C?。?br/>A.綜合國力水平下降
B.農業投入逐年減少
C.經濟發展出現困境
D.工農產值差距擴大
解析 根據材料中“1965—1973年蘇聯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虧損情況表”可知,1965—1973年蘇聯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虧損企業數量都處于不斷增加的趨勢,說明此時蘇聯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困境,C項正確。
7.[2023江蘇期末]1966年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決定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國家仍制定經濟發展計劃,但改變了過去中央通過各部直接向企業下達指令性指標的做法,計劃只對政府和經濟管理機關有壓力。通過改革,1967—1974年匈牙利的國民收入比20世紀50年代增加了4倍,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了7倍。由此說明,這一改革( C?。?br/>A.完全突破了蘇聯模式束縛  
B.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
C.使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D.完善了計劃經濟體制
解析 根據材料中“通過改革,1967—1974年匈牙利的國民收入比20世紀50年代增加了4倍,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了7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匈牙利的改革給了企業一定的自主權,使得國民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都有較大提高,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C項正確。
8.[2023大連雙基測試]1978年我國國家財政收入的75.4%來自工業,這一比重在1983年增至86%,之后逐漸下降,直至20世紀90年代才有所回升并基本平穩。這反映了我國( B?。?br/>A.受國際經濟影響較大  
B.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C.重視發展外向型經濟  
D.現代工業發展滯后
解析 根據材料中“1978年我國國家財政收入的75.4%來自工業,這一比重在1983年增至86%”可知,1978—1983年國家財政收入絕大部分來自工業,說明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較大;根據材料中“之后逐漸下降,直至20世紀90年代才有所回升并基本平穩”可知,除工業外的其他行業也得到快速發展,即國家的經濟結構不斷優化,B項正確;國家財政收入構成與國內的經濟結構直接相關,受國際經濟影響不大,排除A項;材料與外向型經濟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我國工業在財政收入中所占比重較大,說明我國現代工業并非發展滯后,排除D項。
9.[2023山東臨沂一模]在壟斷資本急劇發展的同時,美國的小企業也一直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1947年,美國小企業的總量約為806萬家,1970年增加到約1 118萬家,1980年進一步增加到約1 620萬家。美國勞動力的就業機會有一半以上由小企業提供。這種狀況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C?。?br/>A.自由資本主義經濟高度發展
B.“福利國家”和社會運動的新變化
C.國家政權干預社會經濟生活
D.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集團化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二戰后美國小企業的數量增加,并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采取國家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政策,通過國家干預限制壟斷組織發展,故選C項;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接受凱恩斯主義,并非自由資本主義,排除A項;材料僅強調二戰后美國小企業的數量增加,并沒有涉及“福利國家”和社會運動,排除B項;材料所述屬于美國國內的變化,排除D項。
10.[2024廣東佛山順德區一模]下表為1983—1990年美國部分行業周薪情況(男/女。單位:美元)。據表中數據可推知美國( B?。?br/>1983年 1987年 1990年
行政管理者 530/339 647/416 740/484
服務工人 506/367 625/458 719/534
手工藝/維修 387/256 431/302 486/316
農、林、漁業 200/169 219/191 261/216
A.國家干預政策存在弊端    B.社會公平有待提升
C.“福利國家”模式存在不足   D.社會結構發生變化
解析 據表格數據可知,1983—1990年,美國行政管理者、服務工人的周薪較高,手工藝/維修和農、林、漁業周薪較低,由此可知此時期美國社會不公平現象比較突出,社會公平有待提升,故選B項。20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實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非“國家干預”,排除A項;材料與“福利國家”模式無關,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美國行政管理者、服務工人等社會階層周薪的變化,與“社會結構”無關,排除D項。
11.[2024河南月考]1957年5月,蘇聯最高蘇維埃發布法令,撤銷25個中央部和113個加盟共和國的部;將全國劃分為105個經濟行政區,各區設國民經濟委員會,原屬中央和加盟共和國各部管理的企業一律交給所在地區的國民經濟委員會管理。此舉( D?。?br/>A.體現了工業改革的盲目性
B.提高了政府各部門行政效率
C.擴大了企業的經營自主權
D.仍難以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蘇聯改革把原屬中央和加盟共和國各部管理的企業一律交給所在地區的國民經濟委員會管理,企業由中央政府管理劃為地方政府管理,仍受制于國家部門的僵化管理,難以充分調動企業生產積極性,D項正確。材料看不出工業改革的盲目性,排除A項;由材料無法推斷政府各部門行政效率的變化,排除B項;改革后的企業仍受制于地方政府的管控,并未擴大企業自主權,排除C項。
12.[2023浙江適應性考試]南斯拉夫聯邦中央在20世紀50年代之后,幾乎把全部的經濟管理權下放到各個共和國,全國統一市場變為相對獨立的8個封閉地方市場,甚至像鐵路、電信、郵政等必須統一的行業也被人為分割。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有( A?。?br/>①南斯拉夫推行權力下放,試圖突破計劃經濟體制
②南斯拉夫地方自主權大,聯邦中央較難有效調控
③放權易使地方主義抬頭,客觀導致蘇聯扼殺改革
④作為市場經濟改革嘗試,啟示后世遵循經濟規律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根據材料中“幾乎把全部的經濟管理權下放到各個共和國”可知,南斯拉夫推行權力下放,試圖突破計劃經濟體制;根據材料中“全國統一市場變為相對獨立的8個封閉地方市場,甚至像鐵路、電信、郵政等必須統一的行業也被人為分割”可知,南斯拉夫地方自主權過大,聯邦中央較難有效調控;由材料內容可知,南斯拉夫推行的改革作為市場經濟改革的嘗試,可以啟示后世遵循經濟規律。①②④說法符合題意。材料內容沒有反映出蘇聯對南斯拉夫改革的扼殺,③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13.[2023濟南模擬,16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二戰后的世界谷物貿易1950—1983年世界谷物貿易變化情況
(單位:百萬噸)
1950年①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83年②
北美(美國) +23 +39 +56 +131 +122
拉丁美洲 +1 0 +4 -10 -3
西歐 -22 -25 -30 -16 +2
蘇聯和東歐 0 0 0 -46 -39
非洲 0 -2 -5 -15 -20
亞洲 -6 -17 -37 -63 -71
注:+為凈出口,-為凈進口;①1948—1952年的平均數字;②初步估計數字。
——摘編自[美]世界觀察研究所《世界狀況 1984》
材料二
美國政府農業補貼情況
美國農產品富裕為美國提供了一個極大的機會……我們必須……利用這一機會,使糧食援助活動成為美國更有用、更有效的外交政策工具。 ——1961年1月24日美國總統肯尼迪工作備忘錄
  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對材料一中世界谷物貿易的變化進行解讀。
解析
答案 變化:二戰后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以其為中心的谷物貿易體系逐漸形成;西歐逐漸由糧食進口區轉變為出口區;其他地區主要以糧食進口為主。(任答2點,4分)解讀:從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的角度分析。20世紀中葉,美國完成了農業機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約的現代農業;實行農業補貼政策,加大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助推農業經濟的發展;冷戰時期,為穩定西方陣營、爭奪第三世界、遏止和削弱蘇聯,美國實施了糧食援助戰略。(任答2點,4分)從西歐、蘇聯、東歐、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糧食進口情況的角度分析。蘇聯和東歐地區因為僵化的蘇聯模式,導致農業經濟衰退;(2分)西歐國家在二戰中遭受巨大破壞,戰后接受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援助;伴隨著西歐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西歐逐漸由糧食進口區轉變為出口區;(2分)二戰后實現民族獨立的亞非拉國家,人口大量增長,發展工業化的愿望迫切。(2分)從對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谷物貿易體系認識或評價的角度分析。這一體系在戰后一段時間內有利于緩解世界糧食短缺;但它是建立在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基礎上的,加劇了亞非拉國家對美國的經濟、政治依賴,威脅世界糧食安全。(2分)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與當代世界的發展之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
知識點講解
知識點一 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
1.亞洲的民族獨立
(1)概況: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成為獨立的[1] 自治領 。20世紀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為共和國;印度尼西亞、老撾等也紛紛獨立。
(2)影響: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殖民體系瓦解。
2.非洲的民族獨立
(1)概況:1953年,埃及成立共和國,1956年收回[2] 蘇伊士運河 主權,英軍撤離運河區;在民族解放陣線領導的武裝斗爭下,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3] 1960 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
(2)影響:到20世紀60年代末,英、法、比、葡等國在非洲的殖民帝國徹底崩潰。
3.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
(1)1959年,以[4] 卡斯特羅 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1961年宣布古巴為社會主義國家。
(2)1999年,巴拿馬人民從美國手中收回了巴拿馬運河區的全部主權。
4.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個國家獲得獨立,摧毀了世界殖民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國家的不同情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絕大部分非洲國家尚未獨立,民族獨立的任務最重。亞洲大部分國家已經建立了民族國家,尚未獨立的國家主要集中在南亞、東南亞、中東地區。拉丁美洲地區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任務主要是爭取民族權益。
知識點二 發展中國家的成就及挑戰
1.發展中國家的成就
亞洲 ①新加坡、韓國等亞洲國家抓住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發展[5] 勞動密集型 產業,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 ②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也出現了“石油繁榮”和經濟起飛。
非洲 國家獨立后,經濟發展較快;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經濟發展陷入困境;經過調整,20世紀90年代中期,經濟又開始增長。
拉丁 美洲 原因 各國大力發展民族工業,積極促進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
成就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家基本實現了工業化。
2.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
(1)面臨的發展問題及解決途徑
面臨問題 調整及結果
亞洲 過分依賴國際資本和國際市場,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差。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促使它們重新調整經濟結構,健全政府對金融體系的監管。
拉丁 美洲 過于依賴出口貿易和外資,欠下巨額外債。 經過改革,20世紀90年代的拉美經濟出現繁榮勢頭。
非洲 是發展最不平衡的地區,到21世紀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成立各種[6] 經濟合作組織 ,共同謀求發展。
(2)面臨的共同挑戰
①不平等的[7] 國際經濟舊秩序 。
②殖民主義侵略遺留下來的邊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區沖突和政局動蕩。
③發展中國家自身的政策失誤、人口過快增長、社會兩極分化、貪污腐敗等問題。
情境1 尼赫魯的講話
1947年8月,尼赫魯在講話中說:“今天我們結束了一個厄運的時代,印度再次發現了自己。”
“結束了一個厄運的時代”指的是什么?
答案 印度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而獨立。
概念
發展中國家
又稱“第三世界”,是指原來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取得獨立后建立的擁有完整主權的新興民族國家。
情境2 發展中國家發展模式的探索
發展中國家工業化不會走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的老路,需要新的發展模式。傳統工業往往與污染等環境問題相關聯。現今,我們應發展綠色工業,更高效地利用資源、可再生能源,用更少的資源產出更多的產品,這些是工業發展的重要理念。
——新華網
  根據材料概括發展中國家在崛起過程中有何新探索。
答案 探索綠色工業、資源節約型的新式工業化發展道路。
概念
國際經濟舊秩序
國際經濟舊秩序是建立在舊的國際分工、不等價交換、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基礎上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國際經濟關系體系,是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后形成的。在當代世界經濟中,國際經濟舊秩序仍占支配地位。
探究點演練及歸納總結
探究1 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對殖民主義的致命打擊。戰爭期間,反法西斯同盟通過一系列聲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鸷?,英帝國很快解體,法國也不得不承認印度支那、阿爾及利亞等法屬殖民地獨立?!?0世紀60年代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風起云涌,僅1960年就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
材料 主旨 材料闡述了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崩潰的原因及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概況。
思考:
(1)根據材料,概括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崩潰的原因。
試答:  二戰對殖民主義的致命打擊;二戰期間反法西斯同盟樹立的原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衰落?!?br/>(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非洲國家獨立的意義。
試答:  實現了非洲的獨立與自由,為非洲國家的振興奠定了基礎;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使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瓦解;有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br/>歷史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特點
(1)具有前所未有的規模和空前的廣泛性。
(2)建立了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兩類國家體系。
(3)大多數國家通過和平斗爭方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
(4)多數國家獨立后,仍然與原宗主國保持著密切的經濟、政治和軍事聯系。
(5)二戰后的民族解放斗爭具有互相支持、互相援助的特點。
歷史解釋——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瓦解的原因及深遠意義
(1)原因
走向滅亡的加速器 兩次世界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勢力。
培養了民族革命力量 在反法西斯斗爭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覺悟提高,民族民主意識增強。
物質基礎和組織條件 兩次世界大戰促進了殖民地民族經濟的發展和民族主義政黨的出現。
蘇聯的鼓舞與支持 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鼓舞并有力地支持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
聯合國的推動 聯合國的非殖民化活動也是推動民族獨立運動發展的重要因素。
(2)深遠意義
①殖民體系的瓦解和一大批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版圖和政治格局。
②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的增多,改變了世界政治事務的力量對比,第三世界力量崛起。
③改變了東西方與世界各國聯系的形式和重心,歐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喪失。
探究2 發展中國家的成就及面臨的挑戰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洲經濟得到發展。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韓國是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是“七十年代的奇跡”;20世紀70年代末的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經濟開始迅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沙特阿拉伯由“駱駝加帳篷”的農牧業國家發展為“噴氣機加計算機”的石油富國;印度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摘編自《亞洲經濟發展導論》
材料二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的對比,決定了國際經濟規則的主導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貿易自由化所創造財富的70%被發達國家獲得……發達國家占據著高層次的工業部門,而發展中國家擁有的工業部門的層次是比較低的。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
材料 主旨 材料一敘述了二戰后亞洲發展中國家取得的成就。材料二說明了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
思考:
(1)根據材料一,概括亞洲經濟發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加坡、韓國出現“七十年代的奇跡”的共同原因。
試答:  特點:經濟發展速度快;各國發展不平衡。共同原因:抓住機遇,吸收外國資本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根據國情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積極參與國際競爭?!?br/>(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
試答:  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在加大;發展中國家工業落后,缺乏競爭力?!?br/>歷史解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1)面臨的問題
①人口多、基礎差、各地發展不平衡,長期處于經濟發展的落后狀態。
②長期的殖民統治,受西方列強控制較嚴重,易產生政治或經濟的動蕩。
③國際經濟舊秩序、世界大國的影響和制約。
④不同地區國家發展差異大,內部矛盾復雜。
(2)應對策略
①發展中國家要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②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研究事業,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③提高綜合國力,維護經濟主權,保證經濟有序發展。
④積極穩妥地推進本國經濟體制改革,健全防范風險體系。
⑤反對國際經濟舊秩序,推動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⑥控制人口過快增長,使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相適應。
⑦解決社會貧困問題,穩定社會秩序,緩和社會矛盾。
⑧發展中國家要加強地區性合作,主動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有關規則的制定。
歷史解釋——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問題
(1)民族和宗教問題:亞非拉國家絕大多數是多民族國家,存在多種宗教信仰,且很復雜,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常常交織在一起,這種情況在相當多的國家還會長期存在下去。
(2)人口膨脹問題:發展中國家人口過快增長是很突出的,在世界人口實際增長中發展中國家所占比例極高,而發展中國家緩慢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又無法吸納多余的勞動力。
(3)社會兩極分化問題:在拉美和非洲地區貧富分化程度較為嚴重,即使在人們普遍認為參與經濟發展機會較為平等的東亞地區,也存在一些特權階層和家族奪占大量社會經濟資源的問題。
(4)文化政治問題:二戰后亞非拉許多國家的經濟成就使人們大開眼界,后發國家可以走適合自己的道路,但借口維護自身價值觀,延緩必要的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也是危險的。
(5)傳統宗教倫理道德失范問題:在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使得窮困的廣大人民群眾重新祈求于宗教,教派主義打出反西方、反現代文明的旗號,用一種虛構的宗教理想來吸引群眾。
命題點習題講解
命題點1 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
1.[2023山東]1961年,加納領導人克瓦米·恩克魯瑪在其著作中指出,非洲許多地區在文化、語言和思想上確實存在著很大差異,但“我們都是非洲人,這是基本的事實……語言、文化和政治體制不同所帶來的困難并不是不能戰勝的”。他力圖( B )
A.實現非洲各國的獨立
B.建立非洲國家的聯合
C.保持非洲地區文化的多元性
D.解決非洲內部發展的不平衡
解析 由“1961年”可知,此時不結盟運動興起,在這一背景下,加納領導人克瓦米·恩克魯瑪試圖喚醒非洲國家的民族意識,主張淡化語言、文化和政治體制不同帶來的困難,倡導非洲國家聯合,團結起來反對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B項正確。“實現非洲各國的獨立”與材料主旨不符,A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建立非洲國家的聯合,而非保持非洲地區文化的多元性,C項錯誤;當時非洲國家面臨的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而非解決非洲內部發展的不平衡,D項錯誤。
命題點2 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
2.[2023新課標卷]一些發達國家認為,發展中國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長、對自然資源的盲目開采和短視的經濟政策是造成當今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環境問題“共同責任論”,要求發展中國家承擔與發達國家相同的環境責任。該主張意在( C )
A.公平公正地解決全球的環境問題
B.合理利用資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
C.推卸發達國家應承擔的歷史責任
D.承認發展中國家的重要國際地位
解析 材料體現了發達國家要求發展中國家承擔與其相同的環境責任,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差甚遠,所以材料中的主張并不是為了公平公正地解決全球的環境問題,A項錯誤;當前世界秩序仍由發達國家主導,因此該主張的目的不是合理利用資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B項錯誤;發達國家消耗的資源、排放的溫室氣體等遠超發展中國家,但發達國家卻要求發展中國家承擔相同的環境責任,說明發達國家意在推卸其應承擔的歷史責任,C項正確;“承認發展中國家的重要國際地位”與材料主旨不符,D項錯誤。
命題點3 發展中國家應對挑戰的努力
3.[2022山東]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除向非洲國家提供大量經援貸款外,還與非洲國家開展了廣泛的經濟技術合作。1974—1980年,中國先后與45個非洲國家簽訂了100多項經濟技術合作協定。這表明我國致力于與非洲人民一起 ( D?。?br/>A.建立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
B.改善非洲的經濟治理機制
C.促進發展中國家的均衡發展
D.推動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
解析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給予非洲大量的貸款以及與非洲國家開展經濟技術合作,目的是幫助非洲大力發展自身經濟,從而改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推動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故選D項;我國援助非洲并沒有建立具體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排除A項;經濟治理機制是各國自己制定的,我國援助非洲并不是要改善非洲的經濟治理機制,排除B項;“均衡發展”說法錯誤,排除C項。
命題變式
4.[2023河北衡水三模]1975年2月,發展中國家原料會議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召開,會議通過的《行動綱領》要求在各生產國協作組織之間建立一個咨詢和合作委員會,以協調彼此的活動和相互支援。據此推知,此次會議主要是針對( B?。?br/>A.美蘇干涉其他國家內政    B.發達國家操縱國際市場
C.殖民主義侵略遺留問題    D.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下
解析 根據材料“發展中國家原料會議”“建立一個咨詢和合作委員會,以協調彼此的活動和相互支援”并結合所學可知,發達國家主導全球市場,壓低發展中國家的原料價格,因此發展中國家原料會議主要針對的是發達國家操縱國際市場,B項正確;材料涉及國際經濟秩序,未體現美蘇干涉其他國家內政,排除A項;此次會議主要是針對發達國家操縱國際市場,而非殖民主義侵略遺留問題,排除C項;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發展水平相對不高,但這并不是此次會議主旨,排除D項。
命題點1 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
1.[2023海南]將下列內容按歷史發展邏輯排序,正確的一組是( A?。?br/>①尼赫魯認為:“我們正在努力建立一種新型的社會主義——一種在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國家的正統實踐之間的中間道路”“民主和社會主義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②丘吉爾表示,他不愿充當“為英帝國敲喪鐘的首相”。
③二戰時期,在英國驅使下,坦噶尼喀農作物種植單一,導致該地區中部土壤退化。
④在夕陽殘照下,最后一批英軍降下了英國國旗,撤離了占領長達74年之久的蘇伊士運河區。
A.③②④①          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④②①
解析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分析
① “尼赫魯”→印度總理 “民主……不是目的本身”提出于1958年。
② “為英帝國敲喪鐘” 二戰后,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英國的殖民體系即將崩潰,丘吉爾表示他不愿充當“為英帝國敲喪鐘的首相”,但英國的殖民體系還是很快解體了。
③ “二戰時期” ③所述時間可定位于“二戰期間”。
④ “撤離了……蘇伊士運河區” 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英軍撤離運河區。
所以正確邏輯為③②④①,A項正確。
命題點2 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
2.[2023全國卷乙]1960—1970 年,發展中國家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出口額從197.8億美元增加到397.5億美元,從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進口額也從218億美元增加到413.6億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發展中國家出口額比重從21.4%下降至17.6%。據此可知,該時期( D?。?br/>A.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根本性轉變
B.規范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
C.南北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削弱
D.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地位下降
解析 
A項 當今世界經濟格局仍然以美國等發達國家為主導,“根本性轉變”說法錯誤。 ×
B項 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開始建立起來。 ×
C項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出口額和發展中國家從發達國家的進口額均有所增長,表明南(發展中國家)北(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有所加強。 ×
D項 根據材料可知,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出口額和發展中國家從發達國家的進口額均有所增長,而在國際貿易中,發展中國家的出口額比重卻在下降,表明發展中國家過分依賴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市場,自身承受的風險更大,側面反映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地位下降。 √
3.[2022遼寧]
1980—2000年部分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內部出口占各自總出口比重表
時間 組織名稱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 5.7% 6.3% 4.8%
中非共同體 1.4% 1.4% 0.9%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 9.6% 8.0% 9.6%
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 0.4% 3.1% 11.9%
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 0.3% 2.9% 2.2%
據上表可知,這一時期非洲經濟( A?。?br/>A.對區域組織外的貿易依賴明顯
B.一體化水平持續提升
C.始終處于世界經濟的邊緣地位
D.區域發展極度不平衡
解析 表格中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內部出口占各自總出口比重都比較小,說明這一時期非洲經濟對區域組織外的貿易依賴明顯,故A項正確。
命題點3 發展中國家應對挑戰的努力
4.[2020全國卷Ⅲ]1964年,主要由亞非拉國家組成的七十七國集團成立。在1975—2006年聯合國決議中,圍繞著裁軍和國際安全議題,七十七國集團成員的意見基本一致。這種狀況( B?。?br/>A.確立了世界多極化的格局
B.維護了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
C.遏制了戰后全世界范圍內的軍備競賽
D.改變了發達國家主導國際政治的局面
解析 七十七國集團是20世紀60年代由一些發展中國家發起成立的,旨在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材料反映的是該組織成員在聯合國決議中的意見基本一致,維護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故選B項;當時世界多極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項;C、D兩項夸大了該組織的國際影響力。
5.[2021山東]下圖是20世紀70年代歷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發表的主要文件。它們反映出不結盟運動發展的目標是 ( B )
1970年:《關于和平、獨立、發展、合作和國際關系民主化宣言》《關于不結盟和經濟發展宣言》
1973年:《政治宣言》《經濟宣言》《經濟合作行動綱領》《關于民族解放斗爭宣言》《關于海洋法宣言》
1976年:《政治宣言》《經濟宣言》《經濟合作行動綱領》
1979年:《政治宣言》《經濟宣言》
A.實現第三世界的經濟合作
B.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C.維護亞非拉國家民族獨立
D.構建政治經濟一體化組織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70年代歷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發表的主要文件均涉及政治宣言、經濟宣言,即不結盟運動提出自己的政治、經濟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是因為20世紀70年代處于兩極對峙格局下,廣大發展中國家聯合起來,通過發表宣言,期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以推動自身發展,B項正確。
6.[2020全國卷Ⅰ]1992年,墨西哥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負面清單,如規定外資占商業銀行的投資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外資不得經營內陸港口、海運及空港等。這些規定旨在 ( C )
A.發展國家特色產業
B.改善對外貿易的機制和環境
C.保障國家經濟安全
D.鞏固區域經濟集團化的成果
解析 在北美自由貿易區中,墨西哥屬于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與美國、加拿大相比,處于不利地位,因此制定一系列負面清單,加強對金融、海運等行業的保護,以保障國家經濟安全,故C項正確。材料僅反映了墨西哥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后制定一系列負面清單,負面清單的這些規定目的不在于發展國家特色產業、改善對外貿易的機制和環境、鞏固區域經濟集團化的成果,故A、B、D三項錯誤。
習題演練
1.[2024長沙月考]1946年,英國宣布結束對外約旦的委任統治,承認外約旦獨立;1947年6月,英國公布《蒙巴頓方案》,即《印度獨立方案》,8月15日,英國殖民當局分別向國民大會黨和穆斯林聯盟移交權力;1948年,錫蘭(斯里蘭卡)獨立,成為英聯邦的一個自治領。這些事件( C?。?br/>A.表明英國主動調整在亞洲的殖民政策
B.反映了社會主義力量的進一步增強
C.推動帝國主義在亞洲殖民體系的瓦解
D.促使亞非民族獨立運動進入新階段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二戰后,外約旦、印度、錫蘭紛紛獲得民族獨立,推動帝國主義國家在亞洲殖民體系的瓦解,C項正確;英國被迫同意這些殖民地獨立,并非英國主動調整殖民政策的結果,排除A項;這些國家獲得民族獨立后的社會制度是資本主義制度,不能說明社會主義力量的增強,排除B項;D項非材料主旨,排除。
2.[2023河北四調]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是20世紀的歷史潮流。它首先在亞洲出現高潮,接著轉向非洲和拉丁美洲,一浪高過一浪,殖民主義體系的堤壩逐漸坍塌。從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在亞非拉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獨立國家體系。這一體系的形成( C?。?br/>A.標志著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
B.促進亞非拉獨立運動的高漲
C.表明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崛起
D.直接推動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20世紀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推動了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體系的形成,這表明第三世界國家的崛起,C項正確。
3.[情境創新/2023長春質監]20世紀六七十年代,拉丁美洲經濟學家提出了“依附理論”。該理論認為在世界經濟領域中,存在著中心—外圍層次,持續依賴中心地區的市場、資本和技術會造成抑制發展的力量。這一理論表明 ( D?。?br/>A.亞非拉美國家反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B.國際霸權主義政策遭遇了強有力挑戰
C.發展中國家的地位隨國際交往而提高
D.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亟待建立
解析 材料中理論認為,持續依賴中心地區的市場、資本和技術會造成抑制發展的力量,反映出發展中國家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依賴會使其處于不利地位,說明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亟待建立,D項正確;材料未反映亞非拉美國家反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A項錯誤;材料中的理論并不能使國際霸權主義政策遭遇強有力挑戰,B項錯誤;材料無法說明發展中國家的地位隨國際交往而提高,C項錯誤。
4.[2023遼寧葫蘆島模擬]1980年,發展中國家出口中的工業制成品占出口商品總量的比重還不足30%。1998年,這一比例攀升至80%左右。1980—2010年,發展中國家在世界商品貿易總額中所占份額從25%增加到47%,在世界經濟總產出中所占份額從33%提高到45%。影響這一時期發展中國家發展的因素有 ( B )
①冷戰的終結?、诮洕蚧陌l展 ③美國的衰落 ④世界多極化的發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時間和數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受蘇聯解體后冷戰終結、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世界多極化的發展的影響,①②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
5.[2024廣東湛江摸底]20世紀60年代起,新加坡積極支持外資機構設立亞洲貨幣經營單位,并于1978年全面放開外匯市場。1990年,新加坡將外國人持有本地銀行股權比例的上限由20%提高到了40%。這反映出新加坡( C?。?br/>A.大量吸引精英移民      B.開創發展知識經濟
C.經濟發展潛藏危機      D.努力實現產業升級
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加坡大力引進外資,擴大外匯市場和本國銀行業的開放力度,加大國際資本流通,反映出新加坡經濟發展潛藏著危機,C項正確;題干信息是吸引資本,不是吸引精英移民,排除A項;B、D兩項均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
6.[2024廣東名校聯考]第16屆不結盟運動峰會于2012年8月在伊朗召開,會議主要議題之一是核裁軍問題,還包括地區問題、人權和發展問題等。來自不結盟運動成員國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高級代表以及觀察員國代表等出席了峰會。上述材料反映不結盟運動會議的召開( C?。?br/>A.推動了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進程
B.摧毀了西方主導的世界殖民體系
C.體現了發展中國家全球治理訴求
D.沖擊了美蘇為首的兩極政治格局
解析 第16屆不結盟運動峰會主要討論核裁軍問題,還討論地區問題、人權和發展問題,這體現了發展中國家全球治理的訴求,C項正確。不結盟運動與社會主義革命無關,排除A項;世界殖民體系徹底瓦解于20世紀90年代,排除B項;美蘇兩極格局瓦解于1991年,排除D項。
7.[2024武漢聯考]非洲區域經濟共同體的成員國經濟結構單一、身份嚴重重疊,僅有11個非洲國家歸屬單一區域經濟共同體,其余國家均同時歸屬2個或3個區域經濟共同體,不同區域經濟共同體貿易規則互相沖突。這一現象帶來的消極影響主要是( D?。?br/>A.促進了區域貿易發展     B.導致戰后非洲戰亂頻繁
C.減少了政府行政開支     D.延緩了非洲一體化進程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非洲大部分國家加入多個區域經濟共同體,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但其消極影響也很明顯。例如,增加了政府行政開支,法律法規和貿易規則相互沖突,難以協調;區域經濟合作機制重疊,阻礙了經濟一體化進程等,D項正確。促進區域貿易發展是積極影響,排除A項;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重疊與戰亂沒有關系,排除B項;機構組織重疊會增加政府財政開支,排除C項。
8.[2024湖北聯考]下圖為殖民擴張和收縮的兩個長周期示意圖(1500—1975年),圖中兩個殖民收縮期出現的相同原因主要是( A?。?br/>A.戰爭削弱宗主國力量     B.啟蒙思想的大力傳播
C.國際格局的重新建構     D.殖民地人民廣泛覺醒
解析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19世紀初期出現第一個殖民收縮期,20世紀以來尤其是二戰后出現另一個殖民收縮期。第一個殖民收縮期是因為拿破侖戰爭嚴重削弱了歐洲殖民地國家的軍事力量,第二個殖民收縮期與兩次世界大戰削弱了歐洲國家的實力有關,所以兩次殖民收縮期出現的共同原因是戰爭削弱了宗主國的力量,A項正確;19世紀初期拉丁美洲有啟蒙思想的傳播,兩次世界大戰后也有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決等進步思想的傳播,但并非最主要的原因,排除B項;從19世紀初期到二戰結束前,世界的中心仍在歐洲,排除C項;殖民地人民的廣泛覺醒是在二戰后,排除D項。
9.[2023廣東惠州二調]下表所示的是1960—1965年拉丁美洲18個國家的耕地分布情況,據此可知,土地改革后的拉美國家( C?。?br/>農場規模(公頃) 占農場總數的百分比(%) 占耕地總面積的百分比(%)
0—20 75.6 6.6
20—100 16.8 9.5
100—1 000 6.6 24.1
1 000以上 1.0 59.8
A.農業生產經濟效率較低    B.農業的生產結構單一
C.保留了殖民經濟的殘余    D.對外經濟依賴性較強
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獨立后的拉美國家,實行大地產制的農場雖然數量較少,但其耕地占耕地總面積的比例很大,這與歐洲列強在拉美推行種植園經濟密切相關,是殖民經濟殘余的表現,C項正確。
10.[社會熱點/天星原創]1947年,智利和秘魯首先宣布其領海范圍為200海里。1970年5月,智利等9個拉美國家通過了《蒙得維的亞海洋法宣言》,重申200海里海洋權。1973年,非洲統一組織通過了《關于海洋法問題的宣言》,宣布非洲國家有權建立限度為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或管轄范圍。上述史實表明( B )
A.國際社會對海洋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
B.第三世界維護國家權益的斗爭日益發展
C.國際經濟新秩序首先在海洋領域建立
D.西方國家的海洋霸權地位已經徹底喪失
解析 由材料信息“1947年,智利和秘魯首先宣布其領海范圍為200海里”“1970年5月,智利……重申200海里海洋權”“1973年,非洲……宣布非洲國家有權建立限度為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或管轄范圍”可以看出,第三世界國家為維護國家權益不斷努力,B項正確。
11.[情境創新]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在分析亞洲金融危機背景下東南亞國家的貨幣危機時,將其概括為“小國原罪”,即這些國家因為不具備國際貨幣金融優勢地位,在經濟發展中必然以出口為導向,為此必須穩定本幣與國際貨幣的匯率,以保持出口穩定增長。這一分析意在強調( A?。?br/>A.后發國家缺乏貨幣金融實力
B.國際金融貨幣秩序的不健全
C.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管理缺失
D.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不均衡
解析 根據材料中“這些國家因為不具備國際貨幣金融優勢地位,在經濟發展中必然以出口為導向,為此必須穩定本幣與國際貨幣的匯率,以保持出口穩定增長”可知,東南亞國家只能以出口為導向和必須穩定本幣與國際貨幣匯率的原因是其不具備國際貨幣優勢地位,即后發國家缺乏貨幣金融實力,故選A項;這一分析并沒有涉及國際金融貨幣秩序的不健全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管理問題,排除B、C兩項;這一分析強調的是后發國家的劣勢,并非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不均衡,排除D項。
12.[2023廣東惠州一調,14分]橡膠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與國際局勢的發展息息相關。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橡膠樹原產于南美亞馬孫河流域,歐洲人發現和殖民美洲后,橡膠慢慢走進了歐洲人的生活。18世紀下半葉,用橡膠制成的密封墊圈在蒸汽機和其他機器上大量應用。19世紀40年代,英國的漢考克改進了橡膠加工的硫化法,橡膠業的發展進一步加快。1877年,英國人在新加坡試種橡膠,大獲成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東南亞的人工橡膠林已發展到117萬英畝。東南亞、南亞的橡膠種植業快速發展,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橡膠產區。1888年,英國人鄧洛普發明充氣輪胎,從此,車輛輪胎成了橡膠的最大用場。在第二次技術革命及兩次世界大戰中,橡膠都大顯身手,成為與鋼鐵、煤炭、石油并列的四大工業原料之一和重要戰略物資。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目的之一便是奪取東南亞產膠國家和地區。1941年,全世界橡膠產量猛增到160萬噸。
——摘編自張箭《世界橡膠(樹)發展傳播史初論》
材料二 1949年11月,美國主導成立巴黎統籌委員會,實行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禁運政策,天然橡膠被列入出口管制清單,迫使東南亞國家停止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橡膠出口。1952年9月,由于西方市場的飽和,國際市場的橡膠價格下跌71%,這使印度尼西亞損失慘重。1953年7月,印尼政府試圖打破禁運,將200噸橡膠從印度尼西亞運往中國,這引起了美國的強烈反對,并以終止援助為由威脅印度尼西亞。禁運政策也使追隨美國的國家,特別是英、法、日的經濟受到嚴重的損害。1956年,馬來西亞宣布取消不準向中國輸出橡膠的禁令。此后,巴黎統籌委員會除美國外的幾乎所有成員都仿效了馬來西亞?!瓥|南亞國家解除了對中國的橡膠禁運。
——摘編自劉大平《美國與印尼對華出口橡膠問題紛爭論析——以艾森豪威爾時期為考察重點》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以來橡膠產量增長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東南亞國家對中國橡膠禁運的態度變化,并分析其影響。(8分)
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中“18世紀下半葉,用橡膠制成的密封墊圈在蒸汽機和其他機器上大量應用。19世紀40年代,英國……橡膠業的發展進一步加快”可得出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使橡膠的需求量大增;根據材料一中“1877年,英國人在新加坡試種橡膠,大獲成功……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橡膠產區”可得出人工橡膠林種植范圍擴大;根據材料一中“1888年,英國人鄧洛普發明充氣輪胎”可得出橡膠加工技術的進步;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次世界大戰也刺激了橡膠產量的增長。
第(2)問,第一小問具體思路如下:
第二小問從對中國、對東南亞國家、對美國的影響等方面分析。
答案?。?)原因: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使橡膠的需求量大增;人工橡膠林種植范圍擴大;橡膠加工技術的進步;兩次世界大戰的刺激。(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
(2)態度變化:由追隨美國實行禁運政策到解除禁運政策。(2分)影響:有利于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有利于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提高了東南亞國家的外交自主性;沖擊了美國的霸權主義。(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與當代世界的發展之當代世界發展的特點與主要趨勢
知識點講解
知識點一 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
1.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
(1)美國——希望建立單極世界
①背景:隨著[1] 冷戰 的結束和兩極格局的消失,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②表現:2001年發動了阿富汗戰爭;2003年發動了[2] 伊拉克戰爭 。
(2)世界多極化趨勢繼續發展
①歐盟:1993年成立,繼續向經濟和[3] 政治一體化 邁進;是世界上最大的區域性國際組織。
②俄羅斯聯邦:取代蘇聯在聯合國的地位,擁有可以與美國匹敵的軍事力量,推行多極化外交。
③日本:保持經濟大國,將追求政治乃至軍事大國作為國家的長遠戰略目標。
④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堅持[4] 對外開放 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倡導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正在發揮并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
⑤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增強,成為推動世界多極化的重要力量。
2.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
(1)經濟全球化
①發展歷程
時間 表現
開端 新航路的開辟和資本主義在西歐的興起。
工業革命后 世界市場擴大,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迅速發展。
二戰后 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20世紀70年代以來 以[5] 信息技術 為代表的新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量。
20世紀90年代 [6] 跨國公司 迅猛發展;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誕生,把貿易、投資和服務的國際化提高到新的水平。
21世紀 隨著以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成為時代潮流。
②存在風險
風險加大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加。
利益交融 一國經濟波動或經濟危機可能殃及其他國家,甚至影響全世界。
(2)區域經濟集團化
歐洲聯盟 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組織。
[7] 北美自由貿易區  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性經濟集團。
東南亞國家聯盟 東南亞地區以經濟合作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安全一體化合作組織。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亞太地區層級最高、領域最廣、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合作機制。
         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集團化的關系
  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集團化是從屬關系,經濟全球化發展不平衡導致了部分經濟聯系比較密切的地區形成區域集團,也就是說,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區域經濟集團把地區經濟與全球經濟銜接起來,具有開放性的一面。從總體和長遠來看,區域經濟集團化的發展,反過來又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3.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樣性
(1)社會信息化
①含義:指發展以計算機為主的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生產力,建立有組織的信息網絡體系,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向高效、優質發展轉型的歷史進程。
②影響:社會信息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如何保衛自己的信息安全,成為各國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2)文化多樣性
地位 文化多樣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挑戰 背景 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
策略 各國都在努力維護自己的文化特性,維系自己的文化根脈。
中國 在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正確對待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1)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2)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也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3)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4)各國應根據本國、本民族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發展的需要,有選擇地借鑒和吸收外來文化。反對照搬外來文化,也反對全盤否定外來文化和“封閉主義”。
知識點二 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
1.和平與發展的積極因素
(1)二戰后,沒有發生過新的世界大戰,一些局部沖突也得到政治解決。
(2)聯合國的維和行動,對控制局部戰爭擴大、解決地區沖突發揮了有效作用。
(3)二戰后,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政治生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4)進入21世紀,世界多極化繼續發展,[8] 經濟全球化 不可逆轉,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日益緊密。
2.人類發展面臨的問題
(1)發展問題
①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依然不足。
②南北差距和[9] 貧富分化 日益嚴重。
(2)和平與安全問題
①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
②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跨國刑事犯罪、生態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
③海洋權益和極地資源爭奪等日趨激烈。
④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
3.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1)全球治理機制
①傳統的治理組織:[10] 聯合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仍然發揮著全球治理的作用。
②新的治理組織:二十國集團、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
(2)中國方案
內容 ①堅持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堅持在[11]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基礎上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②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一步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依據 ①基于中國對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大勢的準確把握。 ②源自中華文明“[12] 以和為貴 ”“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與和諧理念。
意義 ①是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給出的一個可供選擇的、理性可行的行動方案。 ②有利于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實踐 共建“[13] 一帶一路 ”的合作倡議、設立絲路基金、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圖解歷史
經濟全球化的條件
情境1 跨國公司的作用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比80年代初增加了兩倍。其中,80%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在這個方面跨國公司起著重要作用?!鼈兛刂浦鴩H投資的90%,世界生產的40%,出口總額的2/3和技術轉讓的1/3。現在它們越來越重視就地生產和銷售,全世界生產和銷售僅有20%是在國內進行的。
——摘編自孫穎、黃光耀《世界當代史》
材料反映了什么趨勢?跨國公司在這一趨勢中發揮了什么作用?
答案 趨勢:經濟全球化。作用:跨國公司加速了全球資本的流動,推動了經濟的全球化。
情境2 如何應對西方文化侵略
一些西方大國憑借其在全球化進程中的主導地位,對外推行文化侵略與文化霸權,它以否定原有文化的核心思想與價值觀念、鼓吹自身文化的先進優秀作為主要手段,并在具體情境中通過一系列方式來偽裝侵略的本質,以達到把整個世界“西方化”的目的。
——摘編自李培森、陳書《論當前西方文化侵略及應對策略》
面對西方文化侵略,我們該如何應對?
答案 我們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系時代要求,創新方式方法,將民族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擴大其世界影響,提升文化本身的免疫力,形成一種對西方文化侵略的自然防御。
圖解歷史
世界發展趨勢的特點及相互關系
情境3 當今世界人類面臨的問題
化工廠排出的廢氣  美國“9·11”事件
流亡海外的敘利亞難民 非洲饑餓的兒童
根據上面四幅圖片,概括當今人類面臨的共同危機和挑戰。
答案 環境問題、恐怖主義、戰爭問題、貧困問題。
情境4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2017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接見回國參加2017年度駐外使節工作會議的全體使節時發表的講話中提出,“放眼世界,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18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再次提出,“當前,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再強調“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原因。
答案 世界經濟重心在發生變化;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逆全球化的現象頻頻出現;新的科技革命催生很多新產業;全球治理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
探究點演練及歸納總結
探究1 冷戰結束后世界發展的特點
材料一 單極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險是美國的行動太少。作為一個擁有無可爭議的優勢的國家,美國比任何國家更有可能輕視這一國際系統和總的挑戰。但由于這一系統是圍繞美國建立起來的,這就要求美國進行約束和管理,美國對挑戰的反應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這一系統將越長久和越穩定。
——摘編自[美]威廉·沃爾弗斯《穩定的單極世界》
材料二 一種新的國際體系現已明確地取代了冷戰體系,這就是全球化。……全球化不止是一種經濟傾向,也不止是一種潮流。和所有舊的國際體系一樣,它直接或間接地改變著所有國家的政治、經濟與外交政策。
——摘編自[美]托馬斯·弗里曼《重新定義冷戰后時代:全球化辨析》
材料 主旨 材料一闡述了作者主張建立由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材料二主要闡述了經濟全球化的作用。
思考:
(1)根據材料一概括作者的主張。談談你對這種主張的認識。
試答:  主張:建立由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認識:單極世界違背各國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不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br/>(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進行評價。
試答:  全球化是一種世界趨勢和潮流,它改變著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全球化是一種新的國際體系,影響到每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外交政策,加強了國家間的聯系 
 與合作;全球化導致了利益失衡和環境污染等全球性問題;全球化為各國的發展帶來機遇和挑戰?!?br/>唯物史觀——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原因
(1)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根本原因是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也是兩極格局內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2)維護民族國家權益:主權民族國家仍是國際社會的基本單位,民族國家權益上的沖突必然導致世界格局多極化的趨勢。
(3)文化的多樣性:當今世界文化多樣性是基本特征,文化之間的沖突也深刻影響著國際格局。
(4)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美國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多極力量的相互牽制更有利于國際關系的民主化。
(5)各種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組合,沒有哪一種力量能夠單獨主宰世界。
歷史解釋——多角度認識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表現 國際貿易增加,世界市場擴大,貿易全球化;國際分工日趨成熟,生產全球化;大型跨國公司數量增加,資本全球化。
實質 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資本在世界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問題 發達國家憑借自己的技術優勢,占據主導地位,拉大了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貧富分化嚴重;環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機、糧食短缺、毒品泛濫、傳染病橫行、恐怖組織活動猖獗等問題日益突出。
對策 倡導平等互惠、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世界經濟新秩序;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使經濟發展與環境相協調;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探究2 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
材料 世界格局正處在一個加快演變的歷史性進程之中。和平、發展、進步的陽光足以穿透戰爭、貧窮、落后的陰霾。世界多極化進一步發展,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崛起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既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需要認真對待的新威脅新挑戰?!斀袷澜纾鲊嗷ヒ来?、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家主席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材料 主旨 材料闡述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及努力方向。
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
試答:  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經濟全球化發展;當今世界依然面臨各類全球性問題的嚴峻挑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綜合國力迅速提升等?!?br/>歷史解釋——當今人類發展面臨的三大問題
(1)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尤其是人口的迅速增長及其引發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問題。
(2)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與經濟一體化所帶來的問題。如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中的合與分所帶來的控制與反控制問題、主權讓渡問題、貧富差距拉大問題等。
(3)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紛繁復雜的關系處理問題等。如民族與宗教問題、恐怖主義與反恐問題、文明與價值觀的沖突問題等。
命題點習題講解
命題點1 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
1.[2020江蘇]在科索沃危機期間,歐盟堅持召開朗布伊埃和談,希望在歐盟的主導下解決問題。1999年科索沃戰爭后,歐盟決定設立外交和國防總代表一職,充分表現了獨立解決歐洲問題的決心。這表明( D )
A.歐洲已實現政治一體化
B.歐盟在多極格局中占據主導地位
C.世界多極化格局已形成
D.歐盟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
解析 歐盟堅持召開朗布伊埃和談,希望在其主導下解決問題,還決定設立外交和國防總代表一職,充分表現了獨立解決歐洲問題的決心,這是歐盟加強在國際事務中影響力的表現,D項正確。當時歐洲并未實現政治一體化,A項錯誤。歐盟在多極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但不是主導地位,B項錯誤。兩極格局瓦解后,多極化趨勢加強,但多極化格局尚未形成,C項錯誤。
命題點2 經濟全球化趨勢
2.[2020天津]下面是不同類型國家的進出口依存度變化示意圖。該圖適合用來說明( D?。?br/>A.發展中國家經濟高速增長
B.世界經濟區域化的發展
C.發達國家經濟陷入了“滯脹”
D.世界貿易全球化的加強
解析 從柱狀圖中的數據來看,每一類國家的進出口依存度都有所上升,即國家之間貿易依賴性加強,也就是世界貿易全球化趨勢加強,故D項正確。從材料中無法得出發展中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的結論,排除A項;世界經濟區域化指的是某一地區經濟集團的建立與發展,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滯脹”指的是經濟增長停滯與通貨膨脹并存的狀態,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與材料中時間不符,并且在材料中也沒有體現,排除C項。
命題變式
3.[2023哈爾濱三中三模]自1999年西雅圖發生了反對世界貿易組織的大規模騷亂以來,凡召開一些重要國際會議,均會有來自發達國家的非政府組織舉行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D?。?br/>A.逆全球化趨勢日益顯現
B.全球化擴大了國家間貧富差距
C.全球化加劇了文明沖突
D.全球化激化發達國家社會矛盾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發達國家的非政府組織舉行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反映了發達國家一部分民眾存在反全球化情緒,原因是經濟全球化在某些方面對某些人群產生了沖擊和影響,激化了發達國家社會矛盾,D項正確;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激化發達國家社會矛盾,非逆全球化趨勢日益顯現、全球化擴大了國家間貧富差距及全球化加劇了文明沖突,排除A、B、C三項。
命題點3 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樣性
4.[2023.6浙江]進入20世紀下半葉,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世界各地區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極大地推動了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但是,我們必須同時看到,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種文化發展極不平衡的狀態下進行的,這使得各民族國家和地區文化的特殊性與獨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關注。如果說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源于自身質的規定性的話,那么民族或地區文化也有自己內在的運行邏輯。這一材料旨在說明 ( D )
A.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種不可改變的發展趨勢
B.各民族和地區的文化應按照固有軌跡各自演進
C.世界各民族需要積極吸納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
D.尊重文化多樣性是世界文化全球化的應有之意
解析 據材料“世界文化的全球化……得到了空前的關注”可知,在世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應當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故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樣性,而非文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故A項排除;各地文化在按照固有軌道各自演進的同時,也要在發展過程中吸收其他地區的先進文化,故B項排除;世界各民族需要積極吸納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但這并非材料的主旨,故C項排除。
命題變式
5.[2023湖北模擬]21世紀的現代戰爭使軍事家們認識到,過去單純以計算有多少裝甲師、航空艦隊、航母戰斗群來衡量軍事能力的做法已經過時,一些無形的力量,如計算機能力、通信容量和可靠性、實時偵察能力等,也應該被計算在內。“軍事家們”認識轉變的主要原因是( C?。?br/>A.戰爭的災難性后果       B.現代科技決定戰爭的成敗
C.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D.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
解析 “一些無形的力量,如計算機能力、通信容量和可靠性、實時偵察能力等”都需要用到信息技術,可見“軍事家們”認識轉變的重要原因是信息化程度的提高,C項正確;戰爭的后果在21世紀以前就已經很嚴重,排除A項;現代科技并不能完全決定戰爭的成敗,排除B項;軍事家們討論現代戰爭的特點,體現戰爭仍然存在,而非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排除D項。
命題點4 人類發展面臨的問題
6.[2022天津]有學者指出,1950—1985年,世界人口增長了1.9倍,世界谷物產量增長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長了3.7倍,全球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見 ( B?。?br/>A.經濟全球化的迫切性
B.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C.南北不平衡的危險性
D.世界多極化的必然性
解析 材料與全球化無關,A項錯誤;1950—1985年,世界人口和世界谷物產量均有所增長,但能源消耗量增長幅度更大,全球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有所下降,由此可知,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B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不平衡的問題,C項錯誤;材料與多極化無關,D項錯誤。
命題點5 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
7.[2023.6浙江,6分](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 “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參與國分享其發展經驗和資源,以實現經濟現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個途徑,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將為全部相關方帶來共贏的結果。因此,“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經濟公共產品。……隨著逆全球化之風席卷西方世界,“一帶一路”建設憑其巨大的規模與資源,有潛力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摘編自[美]卡里·托克《“一帶一路”為什么能成功》
(3)根據材料三,概括“一帶一路”倡議在促進經濟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揭示“絲綢之路”蘊含的象征性意義。(6分)
解析 第(3)問,第一小問,由材料“中國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經濟公共產品”可得出提供各方普遍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由材料“中國與參與國分享其發展經驗和資源”可得出分享發展經驗和資源;由材料“有潛力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可得出提供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由材料“以實現經濟現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個途徑”“將為全部相關方帶來共贏的結果”可得出促進經濟現代化(或帶來共贏的結果);由材料“是中國與參與國……途徑……結果”可得出搭建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第二小問,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符號。
答案?。?)作用:搭建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提供各方普遍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分享發展經驗和資源;提供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促進經濟現代化(或帶來共贏的結果)。(4分,答出任意4點即可)意義: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符號。(2分)
命題點1 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
1.[2020全國卷Ⅱ,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學者將歐洲聯盟的結構列為三大支柱,如下圖所示:
歐洲聯盟的神殿式結構
——摘自[法]法布里斯·拉哈《歐洲一體化史(1945—2004)》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三列支柱中各選取一點,三點之間要有相互聯系,展開論述。(要求:明確列出三點,聯系符合邏輯,史實準確,論述充分,表達清晰)
解析 本題屬于開放型試題,這一類題目在后面都有一個具體要求,從要求出發,規劃步驟即可。由題目要求可知,先要從三列支柱中各選取一點,如貿易政策,合作、共同立場和措施,司法機構的民事與刑事合作。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展開論述,注意需將選取的三點信息聯系起來。
答案 示例 信息:①貿易政策;②合作、共同立場和措施;③司法機構的民事與刑事合作。(3分)
  論述:20世紀60年代,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歐共體成立并逐步發展。西歐各國削減關稅、減少貿易壁壘,經濟迅速發展。經濟一體化加強了西歐國家之間的聯系,它們在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上采取共同的立場和措施,對外盡量用一個聲音說話,有力地沖擊了兩極格局。同時為了應對經濟合作中的矛盾與沖突,西歐國家加強了司法方面的合作與交流,這又為歐洲一體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9分)
命題點2 經濟全球化趨勢
2.[2021.1浙江]在一次國際會議上,東道主克林頓總統提出一項計劃,推進實行“安全與經濟、雙邊與多邊并重”的戰略合作。該會議將“一個松散的論壇或機構升格為首腦會議”,美國還企圖在這一組織中擔任領導地位。結合所學判斷,該組織是( C?。?br/>A.世界貿易組織         B.美洲自由貿易區
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D.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解析 根據材料“克林頓總統”“一個松散的論壇或機構升格為首腦會議”“美國還企圖……擔任領導地位”并結合所學可得出這個組織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該組織起初是論壇性質,美國是其成員之一,故選C項。
3.[2020海南,6分](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紀以來,全球范圍內的資金流動、人才流動和技術轉移日益頻繁。從1930年到1990年,隨著世界全新溝通的實現,空運成本已從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紐約與倫敦的三分鐘的電話費從244美元降到3美元。1964—1965年在紐約舉行的世界展覽會上,沃特·迪士尼公司的一句廣告語說:“世界太小了?!?br/>——摘編自高德步、王玨《世界經濟史》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世界太小了”這一廣告語出現的歷史背景。(6分)
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中“全球范圍內的資金流動、人才流動和技術轉移日益頻繁”“隨著世界全新溝通的實現,空運成本……紐約與倫敦的三分鐘的電話費……降到3美元”等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科學技術的創新、世界市場的形成、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等角度簡述即可。
答案?。?)背景:科學技術的創新;世界市場的形成;經濟全球化的影響。(6分)
命題點3 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樣性
4.[2022.1浙江]20世紀以來,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十分引人注目。2016—2017年,計算機頂級人工圍棋程序“阿爾法狗”(AlphaGo)擊敗了世界圍棋頂尖棋手。2021年12月,浙產超導量子芯片“天目1號”“莫干1號”首發,它們可應用于經典計算機可能解決不了的前沿問題。由此可知( C )
A.人類的智力水平已不如電子計算機
B.計算機程序發展已對人類構成威脅
C.電子計算機推進了人類信息文明發展
D.計算機系統可以代替人類各種智力活動
解析 依據材料“擊敗了世界圍棋頂尖棋手”“可應用于經典計算機可能解決不了的前沿問題”可得出,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推進了人類信息文明發展,故選C項。
命題點5 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
5.[2021江蘇]2003年1月,歐洲議會就是否支持英國對伊拉克動武進行辯論、投票,法、德兩國要求盡一切可能和平解決危機,其主張獲281票支持,209票反對。會后,英、意、葡等歐盟5個和東歐3個入盟候選國領導人聯名發表公開信,表示堅決支持美國對伊戰爭。由此可知( A?。?br/>A.歐美聯盟關系裂痕凸顯
B.英國脫歐傾向初露端倪
C.美國極力操控歐洲議會
D.法德兩國主宰歐盟事務
解析 由“法、德兩國……主張獲281票支持,209票反對”“英、意、葡……聯名發表公開信,表示堅決支持美國對伊戰爭”可知,歐洲很多國家反對美國對伊拉克動武,即歐美聯盟關系裂痕凸顯,A項正確。
6.[2021河北,9分](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戰后日本經濟的騰飛,中國經濟的崛起,美國經濟重心的西移,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經濟上融入亞洲,這些結構性變化所產生的巨大合力使世界經濟走出大西洋時代,邁向太平洋時代。1989年成立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越來越紅火,是太平洋時代正在來臨的明顯征兆。1991年,中國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并就該組織的未來發展以及整個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提出了多樣性、開放性和互利性的原則。這些原則,被有亞太經合組織臨時章程之稱的《漢城宣言》采納。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等事件的沖擊與考驗后,亞太經合組織成員間討論和關注的議題,開始超出經濟領域,向政治、安全、社會等領域推進。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世界歷史》等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世界經濟“邁向太平洋時代”進程中的主要作用。(6分)
(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以來對亞太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3分)
解析 第(2)問,結合“這些原則,被有亞太經合組織臨時章程之稱的《漢城宣言》采納”“亞太經合組織成員間討論和關注的議題……向政治、安全、社會等領域推進”等信息及所學知識進行簡述即可。第(3)問,據“1991年,中國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提出了多樣性、開放性和互利性的原則。這些原則,被……《漢城宣言》采納”等信息及所學知識從中國提出的原則被組織采納,適應了亞太地區經濟發展需要,推動了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及對雙方的經濟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等方面說明。
答案 (2)主要作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組成方式適應了亞太地區發展要求,有利于共同促進本地區經濟合作與發展大計;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員間討論和關注重大議題,有利于共同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等事件的沖擊;合作領域越來越廣,從而促進了亞太地區經濟合作深入發展;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多次召開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提倡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大家庭精神,協調各國關系,為亞太地區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6分)
(3)貢獻:中國提出的多樣性、開放性和互利性的原則被組織采納,適應了亞太地區經濟發展需要,推動了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中國是經濟大國,其加入對雙方的經濟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帶動了雙方發展。(3分)
習題演練
1.[2024河南聯考]冷戰結束后,為擺脫美國以及北約的框架,歐洲九國成立了“歐洲聯合軍事干預部隊”,法、德兩國領導人更是多次呼吁成立屬于歐盟的快速反應軍隊,并改善與俄羅斯的關系,這引起了美國的強烈反對。歐洲此舉反映了( D )
A.意識形態的對立正在消失
B.歐洲一體化意識的不斷深化
C.世界多極化趨勢已經形成
D.美國國際影響力的日益下降
解析 歐洲希望通過聯合擺脫美國以及北約的框架,提升自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這說明隨著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美國對于歐洲的控制力在下降,體現出美國國際影響力的日益下降,D項正確。
2.[2024江西聯考]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金融局勢動蕩的影響日趨廣泛,如1992年的歐洲貨幣體系危機導致全歐洲匯率機制處于半瓦解狀態;1997年國際對沖基金沖擊泰銖,引發東南亞金融危機并傳導至東亞各國。這種現象主要源于( C?。?br/>A.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
B.金融資本的無序擴張
C.經濟全球化日趨加強
D.自由市場的廣泛確立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金融局勢動蕩表現出強傳導性,反映了世界金融聯系的加強,其背景是經濟全球化的日趨加強,C項正確;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瓦解,排除A項;金融資本的無序擴張和自由市場的廣泛確立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D兩項。
3.[2023黑龍江齊齊哈爾月考]下表所示的是現代國際關系中的部分重要事件,據表格可知( C )
時間 重要事件
1931年 英鎊單方面貶值
1933年 美元貶值,加征關稅
2016年 英國進行脫歐公投
2019年 英法美缺席達沃斯論壇
A.全球化更有利于發展中國家
B.發達國家成為逆全球化主力
C.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阻力不斷
D.英美失去在全球市場的優勢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自1931年以來,英美的逆全球化行為不斷,這阻礙了經濟全球化,C項正確;全球化更有利于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是一把雙刃劍,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出發達國家成為逆全球化主力,排除B項;D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
4.[2024云南質檢]肯德基是美國的跨國連鎖快餐品牌,但近年卻在中國以“為中國而改變”為廣告,賣起了油條、蓋飯和皮蛋粥。這一舉措( D )
A.弱化了美國文化影響
B.不利于全球化的發展
C.抵制了異域文化滲透
D.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
解析 根據材料中“跨國連鎖”“為中國而改變”“賣起了油條、蓋飯和皮蛋粥”等可知,經濟全球化促進了文化全球化的發展,文化全球化沖擊了當地文化,從而出現了異域文化與當地文化并存共生的現象,這有利于文化多樣性的發展,D項正確;材料說的是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相結合,不是美國文化影響的弱化,A項錯誤;肯德基的這一舉措有利于提升其在中國的品牌影響力,適應并推動全球化的發展,B項錯誤;由材料可以看出,異域文化為適應當地文化的需要而改變,C項錯誤。
5.[2024南京六校調研]有學者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史料大爆炸”,“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巨量史料展現在所有學者面前,不但能輕易查閱,而且能呈現史料之間的脈絡關系,以往用100年也做不到的事,現在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實現?!笆妨洗蟊ā钡某霈F主要得益于( B?。?br/>A.世界工業化迅猛發展
B.社會信息化進程加快
C.文化多樣性得到維護
D.史學理論取得了突破
解析 社會信息化促進了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從而出現了材料中的“史料大爆炸”,B項正確;兩次工業革命時期,世界工業化迅猛發展,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A項;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過程中,文化多樣性也面臨著挑戰,排除C項;史學理論的突破非材料強調的主旨,排除D項。
6.[2023吉林延邊二模]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大會積極推動實施《關于環境與發展的里約宣言》《21世紀議程》《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執行計劃》,各種形式的國際和區域環境發展合作不斷深入,許多國際條約應運而生,并且達成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這表明( D?。?br/>A.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
B.可持續發展面臨新挑戰
C.國際新秩序初步形成
D.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
解析 根據材料中“各種形式的國際和區域環境發展合作不斷深入,許多國際條約應運而生”“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可知,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強調各國的合作,這表明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D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可持續發展面臨新挑戰,排除A、B兩項;當今世界國際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C項。
7.[2023廣東聯考]21世紀以來,新興國家的經濟迅猛增長,實力直逼七國集團(G7)。據IMF按購買力平價GDP測算,2001年七國集團占全球GDP的比重約為48.37%;到2012年,其份額已經下降到37.84%。而同期金磚五國所占的比重則由17.63%上升到27.25%。新興國家實力的增強( D?。?br/>A.表明發達國家喪失全球化主動權
B.推動多極化政治格局的迅速實現
C.標志著不合理經濟舊秩序的終結
D.推動了全球治理體系的深刻變革
解析 新興國家的經濟迅猛增長,有利于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深刻變革,故選D項。
8.[2024遼寧鞍山一模]2022年8月,面對日趨緊張的國際局勢,聯合國全球危機應對小組(GCRG)發出警告:受地緣沖突影響,飆升的能源價格使得數億人的生活成本急劇增加,建議各國政府多管齊下,支持最弱勢群體,以避免能源貧困程度不斷惡化。由此可知 ( B )
A.能源是影響當今社會發展的根本障礙
B.現代戰爭中社會問題呈現全球化趨勢
C.逆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主流
D.全球化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解析 根據材料中“受地緣沖突影響,飆升的能源價格使得數億人的生活成本急劇增加,建議各國政府多管齊下,支持最弱勢群體,以避免能源貧困程度不斷惡化”可知,受地緣沖突的影響,世界將出現一系列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將成為全球要共同面對的問題,說明因地緣沖突導致的社會問題呈現全球化趨勢,B項正確。“根本”一詞說法過于夸大,排除A項;全球化仍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描述全球競爭中利益失衡的信息,排除D項。
9.[2024皖江名校聯考]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185個聯合國成員中,二戰后獨立的國家占了多數,以這些國家為主體形成的“第三世界”成為國際政治領域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同時,這些國家的發展進程及其產生的問題也成為人類社會整體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新課題。這反映了( D?。?br/>A.第三世界開始興起
B.兩極格局正受到沖擊
C.世界殖民體系崩潰
D.第三世界影響世界格局
解析 根據材料中“在185個聯合國成員中,二戰后獨立的國家占了多數,以這些國家為主體形成的‘第三世界’成為國際政治領域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可知,獨立國家的增加,使得世界多極化的趨勢增強,也使得第三世界的影響力增大,這必然影響世界格局的發展變化,D項正確。第三世界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興起,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A項;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的瓦解,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第三世界對世界格局的影響,而非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排除C項。
10.[2023安徽蚌埠二模]下表為世界三大區域經濟集團一體化進程表。該表反映出( D?。?br/>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北美自由貿易區 歐共體
合作類型或趨勢 松散型 外向化 內向化→外向化
成員(個) 21 3 12(截至1986年)
一體化程度 正在形成中的自由貿易區 自由貿易區 經濟同盟
國家主權 多樣化趨勢 國家主權的部分讓渡
A.經濟全球化導致區域發展失衡
B.發達國家引領區域集團化發展
C.國際貿易自由發展的阻力增大
D.區域差異影響著集團化的走向
解析 歐共體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小,一體化程度較高,而亞太經合組織和北美自由貿易區既包括發達國家也包括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所以經濟一體化程度較低,故選D項;區域發展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而不是經濟全球化,排除A項;亞太經合組織是一個論壇性合作組織,未體現發達國家的引領作用,排除B項;區域集團組織內部加強經濟合作,相互給予優惠政策,推動了集團內部國際貿易的自由發展,排除C項。
11.[2024濟南摸底]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美國政府武力入侵拉美的同時,更側重于用“民主化”與“和平演變”的手段干預拉美地區事務。1999年,美國政府推出“新干涉主義”,竭力推行美國的價值觀和社會制度,充當“世界法官”。這反映了美國( C?。?br/>A.戰略重心從拉美轉向世界
B.冷戰策略作出戰略調整
C.構筑利己的國際關系秩序
D.制造統治拉美的合法性
解析 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美國用“民主化”與“和平演變”的手段干預拉美地區事務,推出“新干涉主義”來推行美國的價值觀和社會制度,目的都是擴張美國的勢力,構筑美國主導的國際關系秩序,C項正確。材料提及美國擴張勢力的方式和策略有所調整,未提及戰略重心轉移,排除A項;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政府推出的“新干涉主義”不屬于冷戰策略,排除B項;D項不能概括“推行美國的價值觀和社會制度,充當‘世界法官’”等信息,排除。
12.[情境創新/2024武漢月考]有學者認為在全球化過程中帶來效應的差異,會影響人們對全球化的心態,進而影響主導思想與戰略選擇。下圖是該學者繪制的全球化、經濟基礎與思想譜系的邏輯關系與動態演化圖。對此圖解讀正確的是( C?。?br/>A.主導思想與戰略選擇決定全球化程度
B.發達國家對全球化持更加開放的態度
C.推進全球化應建立更公正的國際秩序
D.各國共同享有全球化帶來的受益福利
解析 根據材料中圖文信息可知,當全球化給參與者帶來經濟增長和福利時,參與者對全球化持更加開放的態度,從而在思想和戰略選擇上更加積極融入全球化,當全球化引發參與者內部社會分化時,參與者對全球化持更加保守的態度,從而阻礙全球化的推進,因此推進全球化應該建立更公正的國際秩序,C項正確;“決定”說法錯誤,排除A項;B項結論從材料中無法得出,排除;全球化的福利并非各國共同享有,排除D項。
13.[社會熱點/2023四川南充二模,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治理是指通過具有約束力的國際規則解決全球性問題,以維持正常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F行的全球治理體系是在發達國家主導下形成的,隨著國際力量對比消長變化以及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全球治理難題日益凸顯。
全球治理的一個突出特征是它具有公共產品屬性,貿易投資自由化、移民問題、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等全球性問題事關所有國家的利益,但全球治理的提供者缺乏供給的積極性,這就會引發全球治理中的供需失衡:一方面,全球性問題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全球治理供給不足。
全球治理還存在“發展缺位”問題。全球治理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然而,現有的全球治理體
系不能保證所有國家獲得同等的受益機會,這也是當前出現逆全球化浪潮的主要根源。
——摘編自李向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引全球治理改革方向》
  根據材料,圍繞“全球治理”擬定一個具體論題,并結合世界現代史的相關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
解析
第一步:提取信息 第一段:“通過具有約束力的國際規則解決全球性問題,以維持正常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在發達國家主導下形成的”。
第二段:點明了全球治理的公共產品屬性特征,并指出了全球治理供需失衡的問題。
第三段:論述了在全球治理過程中存在的“發展缺位”問題,以及全球治理的最終目的,并說明了逆全球化浪潮出現的主要根源。
第二步:擬定論題 可將論題確定為“國際規則的建立是影響全球治理的關鍵因素”。
第三步:進行闡述 結合所學知識,突出說明國際規則在全球治理中的影響。
答案 示例 論題:國際規則的建立是影響全球治理的關鍵因素。(2分)闡述:二戰后,依據《聯合國憲章》確立的宗旨和原則,聯合國至今在維護國際安全、促進經濟發展和改善貧困人民生活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雅爾塔體系的基礎上,世界形成了美、蘇為主導的兩極格局,美、蘇為了在冷戰中取得優勢,雙方相互借鑒,推動了世界在整體上的發展。二戰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在以美、英為首的西方國家的主導下,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定為支柱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這推動了世界經濟向制度化方向發展。隨著貿易自由化的不斷深入,1995年世貿組織取代了關貿總協定,它以平等互惠為原則,逐步削減各成員關稅與非關稅的貿易壁壘,并致力于消除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構筑起國際多邊貿易體制,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證。(8分)因此,新型全球治理應以“合作共贏”“規則導向”為原則,推動治理體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2分)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與當代世界的發展之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知識點講解
知識點一 冷戰與兩極格局
1.冷戰
(1)含義: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1] 美蘇 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
(2)原因:美蘇兩國社會制度完全不同、戰時同盟基礎不復存在、國家利益存在嚴重沖突、意識形態尖銳對立。
(3)開始標志:1947年3月,杜魯門發表被稱為“[2] 杜魯門主義 ”的演說。
(4)主要表現
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 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政治 杜魯門主義 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
經濟 馬歇爾計劃 經濟互助委員會
軍事 1949年,成立“[3] 北約 ”。 1955年,成立“華約”。
地緣 政治 第一次柏林危機直接導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于1949年相繼成立,德國分裂。
              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
杜魯門主義表現為公開地、赤裸裸地反共反蘇。馬歇爾計劃則采取隱蔽的經濟手段達到反共反蘇的目的,其實質上都是為了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
2.兩極格局
(1)形成: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蘇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2)特點
①兩極格局是不對稱和不完全的。美國及其盟國的總體實力始終強于蘇聯及其盟國。
②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陣營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等。
          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冷戰之間的關系
雅爾塔體系奠定了二戰后兩極格局的框架,兩極格局是雅爾塔體系的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從屬于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下對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戰,冷戰促進了兩極格局的形成。
知識點二 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
1.冷戰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
(1)特點:東西方關系既有緩和,又有激烈的冷戰對抗。
(2)典型事件:第二次柏林危機和[4] 古巴導彈危機 。
2.多極力量的成長
(1)表現
西方陣 營分化 ①西歐: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 ②日本:經濟“起飛”及其要成為“政治大國”的追求。
社會主義陣 營開始瓦解 ①原因: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 ②表現: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中蘇關系的破裂。
中國 崛起 標志性事件:擁有“兩彈一星”、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等。
第三世界 的興起 ①萬隆會議: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舉行的會議,誕生了體現[5] 和平共處原則 的“萬隆精神”。 ②不結盟運動: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
(2)影響:對美蘇兩極格局造成了有力沖擊。
知識點三 兩極格局的瓦解
1.美蘇關系
時期 特征 表現
20世紀 70年代 日趨緊張 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實施“戰略防御計劃”。
1985年 以后 走向緩和 建立多層次對話機制;裁軍取得重要進展;蘇聯實行戰略收縮。
2.兩極格局的瓦解
(1)原因
①蘇聯放任西方對東歐的“[6] 和平演變 ”攻勢。
②蘇聯國內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
(2)標志:[7] 蘇聯解體 。
(3)影響:冷戰結束,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
 多極化是世界格局的發展趨勢,即世界是由多種力量、多種社會制度、多種發展模式和多種價值觀構成的,它承認了世界的多樣性。各種力量之間的平衡與制約,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但當今世界仍未形成多極化格局。
情境1 杜魯門的外交政策
杜魯門曾在演講中說:“我們必須教導他們(指蘇聯)如何知行知止” “我們贏得的勝利把領導世界的持續重擔放到了美國人民的肩頭,全世界應采取美國制度”“不管我們喜歡與否,未來的(國際)經濟格局將取決于我們”。
根據材料概括杜魯門外交政策的目的。試舉一例美國在經濟領域運用的舉措。
答案 目的:遏制蘇聯、稱霸世界(或爭奪世界霸權)。舉措:推行馬歇爾計劃。
易錯
雖然美蘇兩國是冷戰的主體,但冷戰主要是兩種社會制度的對峙,美蘇以外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也在用冷戰思維處理國際事務。所以,美國實施冷戰的對象也并非只有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也成為其遏制的對象。
情境2 美國的文化滲透
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一位著名黑人爵士樂演唱家,在美國新聞署的資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贏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過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國。
  美國政府支持該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案 與蘇聯爭奪中間地帶,擴大美國影響力。
圖解歷史
美蘇兩大陣營的對峙
情境3 法國外交政策的調整
1964年6月,美國《時代》雜志指出,從北約到聯合國,從拉丁美洲到紅色中國,幾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個問題或地區上,法國都采取和美國政策不一致的態度。
這反映了什么問題?
答案 反映了法國推行獨立外交政策,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出現分化。
概念
“和平演變”
“和平演變”是指西方國家通過政治、經濟、文化滲透,對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促使它們向資本主義“和平演變”。該詞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最早由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提出。“和平演變”成為美國在冷戰時期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重要戰略之一。
探究點演練及歸納總結
探究1 美蘇冷戰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采取攻勢,導致了冷戰。美國之所以采取進攻……從政治上來說,美國政府的主要決策人極端仇視共產主義和蘇聯。從經濟角度而言,美國資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謀求世界對美國商業利益的開放。美國需要擴大海外市場以避免美國的經濟陷于停滯和難以接受的失業。
——摘編自劉金質《冷戰史》
材料二 冷戰時期的批評家曾經指責一些軍事聯盟……推動了高昂的軍備競賽,并使地區沖突一直有轉變成超級大國之間核對抗的危險。冷戰結束后,贊揚這些軍事聯盟具有控制沖突升級的能力卻成為時尚。
——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蘇聯曾經是有用的敵人。美國相信,不僅要和蘇聯的軍事力量競賽,還要和蘇聯的科技成就競賽……沒有蘇聯的空間計劃,美國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摘編自《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1991年9月9日)
材料 主旨 材料一闡述了美國進行冷戰的原因。材料二論述了美蘇冷戰的消極影響和積極影響。
思考:
(1)據材料一,概括美國挑起冷戰的緣由。
試答:  對共產主義和蘇聯的極端仇視;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需要?!?br/>(2)根據材料二并聯系所學知識,分析學術界是怎樣評價美蘇冷戰的。
試答:  學術界力圖對美蘇冷戰作出辯證評價。既強調美蘇爭霸使國際局勢緊張,世界長期不得安寧,又看到在近半個世紀中雙方勢均力敵,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既認為美蘇因軍備競賽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又指出冷戰推動了科技的發展。 
歷史解釋——美蘇冷戰對峙格局的特點
涇渭 分明 美蘇兩極對峙冷戰,爭奪世界。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針鋒相對,經濟、文化、科技交流很少,可謂“涇渭分明”。
全面 爭奪 美蘇的爭奪手段包括經濟、政治、思想、科技、文藝、宗教等,其目的是展示自己社會制度的優越性,丑化對方形象,最終擊敗對手,美蘇爭霸在當時已經滲透到世界的角角落落。
形式 多樣 全面冷戰與局部熱戰交織在一起。冷戰是斗爭的主要方式,表現為政治上的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經濟上的割據。但也伴隨著局部熱戰,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等。
堅決避 免戰爭 美蘇兩國在全球的爭奪雖然激烈,但是,兩國都極力避免直接的軍事沖突,防止演化成兩國全面核戰爭。
美國 優勢 從整個美蘇冷戰過程看,美國及其盟國始終占有經濟、科技上的優勢;蘇聯雖然軍事實力強大,但是經濟、科技實力稍遜一籌。
唯物史觀——冷戰的影響
(1)積極影響
①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②客觀上推動了科技的發展。
③為各種力量的發展提供了一定機會,如不結盟運動興起、歐共體成立等。
④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兩極格局下兩大政治力量處于相對平衡狀態,為二戰后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了較為穩定和平的國際大環境。
⑤促進各國觀念的轉變。兩極格局帶來的弊端使人們意識到開放國界、文化交流以及公平的經濟貿易,對所有人都有利。
(2)消極影響
①美蘇兩國為謀求霸權,展開長期的軍備競賽和地區爭奪,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②在兩極對峙的格局下,國際經濟秩序長期得不到改善,給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③兩極格局把世界分成兩大陣營,處于不同陣營的國家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聯系被人為地阻斷,不利于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探究2 國際格局的演變
材料一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逐漸形成了三個世界并存的世界格局。它是在國際形勢大分化、大動蕩、大改組的基礎上產生的。首先體現在第三世界的興起……它們開始作為一支重要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新興民族國家日益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重要發展力量。其次體現在帝國主義陣營的分化上。
——摘編自趙立坤《20世紀世界政治格局演變探析》
材料二 蘇聯解體了。對美國而言,這是個災難!我知道沒人這么說,他們只是說這對美國而言是個巨大的勝利……原因有二:其一,正是蘇聯的存在,才給了美國與其盟國結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協議的一項重要內容……都得阻止任何導致核戰的可能。而今,蘇聯對那些國家的約束作用沒有了。
——摘編自[美]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國世界》
材料 主旨 材料一主要闡述了多極化趨勢出現的原因及表現。材料二主要說明了蘇聯解體對美國及世界局勢的影響。
思考:
(1)根據材料一,指出20世紀60—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呈現的新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對國際政治格局的影響。
試答:  新趨勢:兩極格局受到沖擊,多極化趨勢出現。影響:嚴重動搖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地位,沖擊了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促進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對世界的影響。
試答:  世界局勢變得動蕩不安;世界格局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 
唯物史觀——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發展趨勢。
(2)具體原因:美蘇的相對衰落和多個力量中心的崛起(西歐和日本的崛起、中國的崛起以及國際地位的提高、發展中國家的興起)。
歷史解釋——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發展的特點
(1)和平過渡。它不是通過世界大戰而是經過長期冷戰較量產生的。
(2)競爭過渡。美國、日本、歐盟、中國、俄羅斯等多個政治力量存在著互相競爭、互相制約的關系。
(3)長期過渡。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不會輕易退出歷史舞臺,必然要經過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
歷史解釋——冷戰期間推動國際格局演變的基本矛盾
(1)東西方矛盾:主要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矛盾,也包括廣義上的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呈現出既有兩種社會制度間的意識形態矛盾,也有美蘇兩國為自身利益而爭霸世界所產生的矛盾。這類矛盾對國際格局影響最大,但又在逐漸緩和,地位日趨下降。
(2)南北矛盾:即處于北半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與處于南半球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在經濟方面,但也有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這種重大政治問題。這類矛盾對國際格局的影響僅次于東西方矛盾,并大有后來居上之勢。
(3)西西矛盾:也就是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其主要表現為美國與其盟國之間的關系,也包括西歐國家之間、西歐國家與日本之間的經濟摩擦與矛盾。隨著東西方關系的緩和,這類矛盾對國際格局的影響逐漸增大。
(4)東東矛盾:即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由于蘇聯推行大國沙文主義和霸權主義政策,導致中蘇關系破裂,也給蘇聯與東歐國家的關系蒙上了陰影。在亞洲,中越之間的矛盾也一度激化。這類矛盾雖不是國際格局中的主流,但矛盾激化時,也會嚴重影響多種政治力量的排列組合以及世界戰略平衡。
(5)南南矛盾:也就是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如宗教教派之爭、邊界領土之爭、經濟利益之爭,主要表現為地區矛盾與沖突,其原因除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幕后插手、操縱外,更多的是歷史沿革和殖民主義所遺留下來的。
命題點習題講解
命題點1 美蘇冷戰的表現
1.[2023山東]下圖為1949—1985年財政年度美國聯邦政府研發投資中用于國防研究的占比情況。影響其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D?。?br/>A.國內經濟的發展狀況
B.對外戰爭的頻度烈度
C.國際科技競爭的壓力
D.政府外交戰略的調整
解析 由圖可知,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聯邦政府研發投資中用于國防研究的占比整體較高,20世紀六七十年代整體下降,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聯邦政府研發投資中用于國防研究的占比整體又不斷提升,這是因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蘇兩極格局形成,美蘇冷戰對抗相對激烈,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蘇冷戰對抗相對緩和,20世紀80年代,美國在冷戰中采取戰略攻勢政策,因而圖中趨勢的變化是美國政府外交戰略調整的反映,故D項正確。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穩定發展,而20世紀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滯脹”現象,因此“國內經濟的發展狀況”無法解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聯邦政府研發投資中用于國防研究的占比整體下降,A項錯誤。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發動越南戰爭,此時美國對外戰爭的頻度烈度有所增加,而這一時期美國聯邦政府研發投資中用于國防研究的占比有所下降,B項邏輯錯誤,排除。1979年,美國加強對蘇聯的遏制,大搞軍備競賽,并非長期面臨國際科技競爭的壓力,C項錯誤。
命題點2 美蘇冷戰的影響
2.[2023湖北]1946年6月25日,世界銀行正式營業。截至1949年6月底,銀行資產約為20.73億美元,貸款審批情況如下表(單位:億美元),這反映二戰后初期世界銀行( C )
國別 貸款 法國 荷蘭 南斯拉夫 智利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麥 伊朗 盧森堡 墨西哥 波蘭 巴西
申請額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 1.0
批準額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 0.75
A.配合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B.貸款對象集中于不發達國家
C.決策行為受到冷戰影響
D.推動區域經濟集團化的形成
解析 世界銀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戰后的歐洲經濟復興,后來轉向全球性的發展援助,為成員國提供長期貸款和技術援助。材料中世界銀行批準貸款國家主要是資本主義國家,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幾乎沒有得到貸款批準,結合材料“1946年”可知,此時正處于冷戰時期,表明此時世界銀行的決策行為受到冷戰影響,故選C項。馬歇爾計劃主要針對的是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排除A項。材料中世界銀行批準貸款的對象主要是資本主義國家,并非不發達國家,排除B項。世界銀行是國際經濟組織,不是區域經濟組織,排除D項。
命題變式
3.[2024江蘇調研]1952年,有官方背景的富蘭克林圖書項目在紐約成立,該項目以服務國家利益為根本宗旨,希望憑借圖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走進阿拉伯世界。所選圖書須“宣揚美國的知識文化信息,培養世界民眾對美國歷史、文化、經濟、技術、科學等方面的興趣”。這反映出,當時美國( A?。?br/>A.文化傳播滲透冷戰思維
B.力圖擴大阿拉伯文化的影響力
C.與蘇聯競爭的重心轉向
D.全力實施“北約”組織東擴戰略
解析 據材料可知,此時正處于冷戰高潮,富蘭克林圖書項目以服務美國國家利益為根本宗旨,所選圖書均服務于與蘇聯爭奪在阿拉伯世界的影響力等冷戰目的,A項正確;力圖擴大阿拉伯文化的影響力,與美國戰略相悖,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阿拉伯世界的信息,沒有體現與蘇聯競爭和北約東擴戰略的信息,排除C、D兩項。
命題點3 兩極格局下的國際關系
4.[2022河北]1956年,蘇聯決定擴大同美國的科學文化交流,隨后放松了對科研人員國際交流的限制,開放了許多科研機構,包括宇航基地與核設施等涉及重要機密的科研場所。蘇聯的這一做法( D?。?br/>A.突破了蘇聯模式
B.旨在同美國共享最新科研成果
C.回應了馬歇爾計劃
D.有利于提升自身科學技術水平
解析 1956年,蘇聯正處于赫魯曉夫統治時期,蘇聯決定擴大同美國的科學文化交流,隨后放松了對科研人員國際交流的限制,這樣做有利于學習美國的先進科技,從而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故D項正確。蘇聯模式的突出特點為優先發展重工業,實行單一公有制,實行計劃經濟等,材料中信息與蘇聯模式無關,且赫魯曉夫改革沒有從根本上突破蘇聯模式,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故排除;雖然蘇聯開放了許多科研機構,包括宇航基地與核設施等涉及重要機密的科研場所,其目的并非同美國共享最新科研成果,而是為了提升本國的科技水平,提高在美蘇爭霸中的競爭力,B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故排除;蘇聯與東歐國家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是對美國馬歇爾計劃的回應,故C項排除。
命題點4 多極力量的成長
5.[2022湖南]讓·莫內是二戰后法國著名政治家,堪稱“歐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寫道:“歐洲統一不會使大國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歐洲統一是引起歐洲變化繼而世界變化的一種方法?!边@里的“變化”是指( B?。?br/>A.消除國家邊界,新建主權實體
B.建立共同制度,承擔共同責任
C.淡化意識形態,實現求同存異
D.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友誼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莫內認為歐洲一體化不是打造新的傳統主權國家,而是通過制度建設保障歐洲國家的共同發展,義務與責任統一于歐洲一體化進程之中,B項正確,A項錯誤。歐洲一體化在莫內生活的年代主要發生在西歐一些國家,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被排除在外,C項錯誤。D項與歐洲一體化進程及西歐國家在冷戰中的表現明顯不符,排除。
6.[2021湖南]20世紀60 年代初,日本國民對1946年憲法的共識是“擁護憲法等于和平與革新,修改憲法等于反動與保守”;進入80年代,越來越多的人對“憲法限制日
本作出國際貢獻”的觀點表示贊同。這種變化反映當時日本 ( C?。?br/>A.修改憲法無法阻擋  
B.力圖促進地區和平穩定
C.大國主義思潮抬頭  
D.軍國主義勢力卷土重來
解析 根據材料中日本國民對1946年憲法態度的轉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迅速發展,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開始謀求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獨特作用,這反映出日本大國主義思潮抬頭,C項正確。僅由材料不能說明日本修改憲法無法阻擋,排除A項。日本對地區和平穩定的促進、軍國主義勢力材料中均未涉及,排除B、D兩項。
命題變式
7.[2023云南聯考]二戰后初期,隨著美國對拉丁美洲政治與經濟影響的深入,絕大多數拉美國家成為美國的盟友。但在20世紀70年代,拉美國家紛紛加入不結盟運動,至冷戰結束時,大多數拉美國家已加入不結盟運動。這一變化反映出 ( C?。?br/>A.意識形態影響國家政策
B.兩極格局已經不復存在
C.政治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D.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
解析 大多數拉美國家在對外關系方面經歷了從與美國結盟到紛紛加入不結盟運動的轉變,這表明美國對拉美國家的影響力減弱,反映了政治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故選C項;材料不能體現意識形態影響國家政策,排除A 項;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潰,排除B項;材料與經濟全球化無關,排除D項。
命題點1 美蘇冷戰的表現
1.[2021福建]下圖為1949年2月美國報紙上刊登的一幅漫畫,日本被描繪成“還沒有能力獨立行走”的發條玩具男孩形象。該漫畫反映了當時( D )
A.日本成為美國爭霸的工具
B.日美兩國關系趨于正?;?br/>C.美國社會對日本人的嘲諷
D.美國對日本的扶植和控制
解析 日本被描繪成“還沒有能力獨立行走”的發條玩具男孩形象,反映了二戰后美國為了維護其在世界的霸權地位,對日本進行扶植和控制, D項正確。
2.[2022全國卷甲]1951年,美國黑人團體民權大會向聯合國發起請愿活動,指控美國政府對黑人犯有種族滅絕罪行。美國政府指責請愿活動是共產主義的宣傳,并尋找支持政府的黑人來駁斥這些指控。這反映出當時( C?。?br/>A.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B.民權大會的指控缺乏事實依據
C.美國對待種族問題的態度受冷戰意識影響
D.美國政府對國內的種族平等問題漠不關心
解析 1951年(冷戰時期),美國政府將指控政府種族滅絕的請愿活動稱為共產主義的宣傳,體現了美國用冷戰思維解讀政治事件,C項正確;兩極對峙格局正式形成于1955年,而材料中的事件發生在1951年,A項錯誤;美國黑人團體民權大會的指控是符合史實的,且此項并非材料主旨,B項錯誤;美國政府對國內種族平等問題并非漠不關心,而是服務于統治需要,D項錯誤。
3.[2023全國卷甲]1952年,美國對菲律賓啟動了蔬菜種子項目,次年升級為“民主種子”項目。該項目將募集或低價購買的蔬菜種子在菲律賓農村分發并給予種植指導,同時將西方觀念傳播給受助的菲律賓民眾。美國“民主種子”項目的實施( D?。?br/>A.反映兩極格局形成后美蘇對抗的升級
B.旨在促進菲律賓經濟發展與觀念變革
C.推動了亞非拉地區的民族獨立與解放
D.凸顯了對第三世界地區的宣傳與爭奪
解析 在美蘇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中,美國基于政治目的在菲律賓實施“民主種子”項目,通過經濟援助和價值觀的傳播控制菲律賓,這實質上體現的是對第三世界地區的宣傳與爭奪,故D項正確。美蘇兩極格局形成于1955年,與“1952年”不符,A項錯誤。經濟援助和價值觀的傳播是手段,控制菲律賓是目的,B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美國加強對第三世界國家菲律賓的控制,而非促進亞非拉地區的民族獨立與解放,C項錯誤。
4.[2022海南]下圖是1953年蘇聯報刊上發表的一幅漫畫,它揭示了( B )
A.熱核武器競賽的現實
B.意識形態的斗爭
C.熱戰一觸即發的危險
D.冷戰對峙的加劇
解析 蘇聯報刊上發表的這幅漫畫中,美國的和平鴿由核彈(炸彈)裝飾而成,這從側面反映了美蘇冷戰的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冷戰是美蘇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斗爭的產物,故B項正確。該漫畫主要揭示了美蘇意識形態的斗爭,與熱核武器競賽無關,A項錯誤?!盁釕稹薄凹觿 睆穆嬛袩o法得出,排除C、D兩項。
5.[2022江蘇]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蘇兩國依據文化交流協議,舉辦國家展覽的情況。這表明( B?。?br/>展覽國 展覽地點 主要展品
美國 莫斯科 食品、服裝、體育用品、書籍、音響設備
蘇聯 紐約 噴氣式飛機、拖拉機、汽車、水力發電裝置
A.美國的物質文化更具吸引力
B.美蘇借助文化交流滲透冷戰
C.經濟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D.蘇聯的重工業實力遠超美國
解析 據上表可知,1959年美蘇通過舉辦國家展覽展示本國實力,美國展出的主要是蘇聯較為缺乏的民生產品,蘇聯則主要展出其具有優勢的重工業產品,這說明美蘇借助文化交流滲透冷戰,故選B項;由材料得不出A項;材料與經濟全球化無關,排除C項;材料中美國和蘇聯的主要展品不同,無法看出蘇聯的重工業實力遠超美國,排除D項。
命題點3 兩極格局下的國際關系
6.[2021廣東]下表作為直接論據,可用來探究的論題是( D )
美國與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貿易出口額比較
單位:百萬美元
年份 美國對蘇聯、東歐國家 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
1948 397 582
1949 145 765
1950年1—6月 41 268
A.馬歇爾計劃的出臺及其歷史背景
B.兩極格局與西方國家滯脹的根源
C.世界貿易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
D.歐洲市場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
解析 據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948—1950年上半年,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的貿易出口額遠遠高于美國對蘇聯、東歐國家的貿易出口額,這說明歐洲市場與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產生了分化,故選D項。馬歇爾計劃在1947年就已經出臺,排除A項;西方國家的“滯脹”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其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矛盾,排除B項;布雷頓森林體系在1944年已經形成,排除C項。
7.[2020全國卷Ⅱ]1958年,美蘇簽訂“文化、技術和教育領域的交流協議”。兩國展開了一系列文化往來,赴美的蘇聯學者90%為科學家、工程師,而赴蘇聯的美國學者90%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這表明( C?。?br/>A.美國旨在緩和與蘇聯的緊張關系
B.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進一步加快
C.冷戰格局下美蘇交流與對抗并存
D.蘇聯旨在對美國輸出先進科技
解析 二戰后由于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差異,美蘇兩國由戰時同盟走向了敵對,形成了兩極對峙的格局。根據材料信息“1958年”“美蘇……展開了一系列文化往來”可知,美蘇兩國在戰后對抗格局下存在交流,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美蘇之間的文化往來,得不出美國、蘇聯的目的,排除A、D兩項。材料不能體現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排除B項。
8.[2023江蘇]1960年9月,民主德國對西柏林通道實施無限期邊界管制,聯邦德國隨即宣布暫時中止兩國之間的貿易、服務協定。后經過不斷協商,到12月底雙方重新恢復協定,民主德國廢除了對西柏林的限制措施。這一事件的解決( B?。?br/>A.導致西方陣營逐漸分化
B.凸顯了雙方政策的務實性
C.助推美蘇關系全面緩和
D.有利于戰后歐洲經濟復蘇
解析 據材料“不斷協商”“到12月底雙方重新恢復協定”等信息可知,聯邦德國宣布暫時中止兩國之間的貿易、服務協定是為了對抗民主德國對西柏林通道實施的無限期邊界管制,經過協商,雙方重新恢復了協定,民主德國也廢除了對西柏林的限制措施,可見雙方政策的制定是出于本地區發展的需要,這凸顯了雙方政策的務實性,故選B項。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日本經濟的起飛及其對成為政治大國的追求等,使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逐漸分化,排除A項;20世紀60年代美蘇對抗加劇,不是全面緩和,排除C項;20世紀60年代歐洲經濟已經復蘇并發展,排除D項。
9.[2022廣東]1970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在對外政策報告中說:“歐洲今天已比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維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聯合和更名副其實的伙伴關系是符合美國利益的。”美國意在( C )
A.重建布雷頓森林體系
B.聯合歐洲消除“滯脹”危機
C.調整與西歐國家關系
D.加大與蘇聯對抗的強度
解析 據材料“1970年”“歐洲今天已比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維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聯合和更名副其實的伙伴關系是符合美國利益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尼克松基于歐洲(西歐)經濟實力的壯大、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劣勢的現實,主張與西歐國家建立伙伴式的合作關系,以緩解美國的困境,故C項正確。此時布雷頓森林體系尚未崩潰,“重建”說法錯誤,故A項排除;B項結論由材料無從得出,故排除;材料強調的是美國與西歐的關系,未涉及美國與蘇聯的對抗,故D項排除。
命題點4 多極力量的成長
10.[2021湖北]1957年《羅馬條約》簽署時,條約文本因故無法打印。為免遷延生變,法、意、荷、比、盧和聯邦德國六國代表決定先在空白紙上簽名,這就是著名的“空白頁面”故事。這一違背常規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 C )
A.西歐貨幣同盟建立迫在眉睫
B.歐洲各國形成高度政治互信
C.與會各國實現聯合愿望迫切
D.共同應對石油危機刻不容緩
解析 法、意、荷、比、盧和聯邦德國六國代表在條約文本因故無法打印時,決定先在空白紙上簽名,這一違背常規的做法,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與會各國實現聯合愿望迫切,故C項正確。此時是為了實現歐洲聯合,不是建立貨幣同盟,A項錯誤?!案叨日位バ拧迸c“為免遷延生變”不符,B項錯誤。此時并未出現石油危機,D項錯誤。
11.[2022山東]1967 年,法國學者塞爾旺-施賴貝爾在其著作中宣稱,如果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不迅速采取行動以重新確立對歐洲經濟和社會的控制,歐洲也許會繁榮昌盛,但將在歷史上第一次被更為發達的文明摧垮并受它統治。該著作出版后在歐洲很快成為暢銷書。這反映出歐洲社會( C?。?br/>A.對美國發展模式的否定
B.對戰后世界秩序的不滿
C.對面臨挑戰和未來發展的擔憂
D.對蘇聯威脅下歐洲聯合的反思
解析 法國學者倡導歐洲國家迅速采取行動重新確立對歐洲經濟和社會的控制,避免歐洲被更為發達的文明摧垮并受它統治,這一認知在歐洲社會受到歡迎,反映出歐洲社會面臨挑戰并對未來發展有所擔憂,故選C項。
習題演練
1.[2024黃岡調研]1961年,蘇聯以非集團語言出版的圖書總產量達到4 000萬冊;阿拉伯語圖書產量翻了三倍,西班牙語、印度語和波斯語的圖書產量翻了一番,日語、庫爾德語和意大利語書籍產量也大幅增加。這反映出蘇聯( C?。?br/>A.文教事業取得顯著成果
B.外交空間得到極大拓展
C.文化活動受到冷戰影響
D.積極爭奪輿論的制高點
解析 材料反映了20世紀60年代,蘇聯以非集團語言出版的圖書總產量增加,結合時代背景可知,這一局面的出現受到冷戰的影響,蘇聯意在拉攏中間地帶國家,C項正確;文教事業的發展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質,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蘇聯外交空間的拓展,排除B項;爭奪輿論的制高點非材料主旨,排除D項。
2.[2024河北聯考]赫魯曉夫已經正式批準了東德關于柏林墻的修筑和邊境封鎖,但他再次強調這只是一次防御措施。正如在一次私人會談中,他告訴東德領導人,東德“不得越雷池一步,絕對不能侵占西柏林的領土”。這表明( D )
A.蘇聯軍事實力落后于美國
B.東德意圖占領西柏林的領地
C.蘇聯與東德之間關系平等
D.冷戰對峙中對抗與妥協并存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蘇聯支持東德修建柏林墻,但又強調“不得越雷池一步,絕對不能侵占西柏林的領土”,這表明冷戰對峙中既對抗又妥協的特征,D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蘇聯軍事實力落后于美國的信息,排除A項;“東德意圖占領西柏林的領地”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蘇聯與東德之間關系平等”表述錯誤,排除C項。
3.[2023浙江聯考]1961年,蘇聯實現首次載人宇宙航行后,肯尼迪政府計劃美國在10年內實現登月,并為載人航天計劃補充撥款5億美元。在此后的10多年間催生了液體燃料火箭、微波雷達、無線電制導等一大批高新科技產業群體,并衍生出了數千項應用技術成果。這說明,當時( A?。?br/>A.冷戰對抗推動了科技進步
B.美蘇主導重構世界秩序
C.美國成為新科技革命中心
D.軍事技術民用化水平高
解析 冷戰期間,蘇聯實現首次載人宇宙航行后,美國加快了對航天領域的研究,并產生了一系列科技成果,這說明冷戰對抗推動了科技進步,故選A項;材料說的是美蘇在科技領域的競爭,無法說明兩國主導重構世界秩序,排除B項;僅憑材料信息無法得出美國在新科技革命中的地位,且首次完成載人宇宙航行的是蘇聯,排除C項;由材料無法得出軍事技術民用化水平高的結論,排除D項。
4.[情境創新/2024貴陽摸底]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等西方大國提出了“利益邊疆”的概念。利益邊疆沒有明確的地域指向性,主要涉及經濟邊疆、政治和意識形態邊疆、文化和信息邊疆等。這一理論( A?。?br/>A.反映了強權政治和世界霸權主義
B.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
C.客觀上不利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D.催生出單極世界格局
解析 由材料可知,“利益邊疆”指的是以國家利益為核心,一個國家能夠控制或施加有效影響的海外利益范圍,這一理論反映了強權政治和世界霸權主義,A項正確;B項中“共識”一詞表述絕對,排除;根據材料中“利益邊疆沒有明確的地域指向性,主要涉及……信息邊疆等”可知,這種打破地域指向性的做法客觀上有利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排除C項;20世紀80年代中期世界仍處于兩極格局之下,排除D項。
5.[2024山東日照聯考]自1961年成立以來,不結盟運動高度重視對世界經濟形勢的評估工作。評估工作由無制度安排、缺乏系統性到制度化建立研究和情報系統,注重點由初期宏觀上世界經濟不平等發展到后來微觀上的涉及發展中國家的方方面面,重點關注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緊迫的經濟困難。這一變化旨在( C?。?br/>A.促進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
B.支持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
C.提升第三世界國際話語權
D.凸顯不結盟的非集團特色
解析 根據題意可知,不結盟運動高度關注世界經濟形勢,注重點也逐漸轉向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緊迫的經濟困難,這是為了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從而提升第三世界的國際話語權,C項正確。不結盟運動此舉主要是為了提升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并不是為了促進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更不是為了支持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排除A、B兩項;這一變化并不能凸顯不結盟的非集團特色,排除D項。
6.[2024江蘇蘇州期中]1970年《赫魯曉夫回憶錄》出版,赫魯曉夫在其中談到古巴導彈危機時說:“盡管我們的階級對抗是不可調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軍事沖突的問題上,卻找到了共同的立場和共同的語言?!睂Υ私庾x正確的是 ( B?。?br/>A.反映了美蘇兩國關系走向緩和
B.體現了雙方較強的危機管理意識
C.表明了蘇聯率先拋棄冷戰思維
D.源自于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加強
解析 據材料可知,美蘇兩國盡管矛盾重重,但在處理古巴導彈危機時都能保持克制,以防軍事沖突發生,這說明雙方具有較強的危機管理意識,故選B項。古巴導彈危機是美蘇關系緊張的表現,排除A項;從材料可知,赫魯曉夫并沒有摒棄意識形態的對立,排除C項;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出現,而非“加強”,排除D項。
7.[2023河南信陽一模]1986年,美國總統里根表示,美國的目標是“促進世界的民主革命”“按照美國的理想去影響事態的發展”。1987年,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發表《關于東西方關系》的聲明,強調“我們有義務探索一個更加自由、更加民主和更加尊重人權的社會”。上述材料( A?。?br/>A.反映西方國家積極推動和平演變戰略
B.說明戰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發展到新階段
C.反映西方國家積極關心世界民主政治
D.說明東西方國家間的斗爭已深入政治領域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的目標和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發表的聲明意在通過推行西方的民主制度,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和平演變,故選A項;材料強調的是20世紀80年代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政策,與戰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無關,排除B項;西方國家并不是真心關心世界民主政治,排除C項;東西方國家間的斗爭早已深入政治領域,排除D項。
8.[2024河北檢測]從1963年5月成立到2002年被非洲聯盟取代,非洲統一組織積極參與了非洲國家間絕大多數邊界和領土爭端的調解活動,不僅成功解決了加納和上沃爾特的爭端,調停了加納和多哥關于埃維族的爭端,還使肯尼亞等地的沖突或爭端得到了緩和。非洲統一組織的這些活動( D?。?br/>A.促進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
B.有利于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
C.在非洲建立了政治新秩序
D.有利于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非洲統一組織的這些活動對于維護非洲地區的和平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促進了非洲國家的發展與合作,有利于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世界殖民體系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非洲國家間的關系,無法體現國際關系的民主化,排除B項;“建立了政治新秩序”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
9.[角度創新/天星原創]1947年6月,馬歇爾正式提出“歐洲復興計劃”。他強調“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復興的必要性,并要求所有的歐洲國家在此項工作中進行合作,認為歐洲應該有一個“如果不能是全部,那么至少應是大多數歐洲國家一致同意”的“聯合”計劃。由此可見,馬歇爾計劃( A?。?br/>A.推動了歐洲超主權機構的出現
B.利于緩和兩大陣營的對抗
C.正式開始將冷戰政策付諸實踐
D.開啟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解析 由材料中“歐洲作為一個整體”“‘應是大多數歐洲國家一致同意’的‘聯合’計劃”可知,馬歇爾企圖推動歐洲走向聯合。在此之后出現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便是歐洲的超國家主權機構,A項正確;馬歇爾計劃的根本意圖是振興歐洲資本主義國家以共同對抗蘇聯,B項錯誤;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臺,冷戰開始,C項錯誤;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成立開啟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D項錯誤。
10.[2023鄂東南期中聯考]1950年,美國對亞洲和西歐的軍事援助分別為159.2百萬美元和918.1百萬美元左右。同年,英聯邦外長會議通過了援助南亞、東南亞國家的計劃。與此同時,蘇聯也向中國和東歐國家提供援助,并與東歐國家建立經濟互助委員會。這說明 ( C?。?br/>A.戰后區域經濟集團化初具形態
B.兩極格局影響大國的外交政策
C.對外援助受意識形態影響較大
D.大國積極承擔應有的國際責任
解析 根據材料中時間信息“1950年”可知,此時處于美蘇冷戰時期,美蘇雙方紛紛對外進行援助,主要出于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的考量,C項正確;材料與區域經濟集團化無關,排除A項;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是1955年華約的建立,排除B項;材料與大國承擔國際責任無關,排除D項。
11.[2024河南名校摸底]20世紀80年代初,在波蘭實行軍管后,美國政府要求國際金融組織嚴格控制對波蘭的貸款,阻撓波蘭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迫使蘇聯為穩定波蘭局勢買單。同時,美國政府還利用蘇東陣營內部的問題,推動蘇東地區的“自由化”。美國這些做法( B?。?br/>A.開啟了東歐劇變的歷史進程
B.旨在削弱蘇聯對東歐地區的管控
C.說明美蘇對抗形式發生變化
D.為歐洲一體化進程提供了有利條件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80年代,美國運用經濟手段打壓波蘭,并利用蘇東陣營內部問題推動蘇東地區的“自由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這些做法旨在削弱蘇聯對東歐地區的管控,B項正確;“開啟了”說法錯誤,排除 A項;當時美蘇對抗的形式仍然是冷戰,并未發生變化,排除C項;材料中美國的做法與歐洲一體化進程關系不大,排除D項。
12.[情境創新/2023河南聯考]著名史學家文安立在2005年已經提出“全球冷戰”的概念,但是2017年他卻給自己的冷戰通史著作取名《冷戰:一部世界史》,刻意回避了“全球”這一概念,他認為沒有“全球冷戰”,所以也就不可能寫出一本像樣的冷戰全球史。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C?。?br/>A.冷戰與全球化直接對立
B.美國已經放棄對全球化的關注
C.冷戰的核心是大國對抗
D.冷戰沒有影響到全球經濟進步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因為冷戰不是在全球展開的,所以不能展現全球的冷戰歷史,也就是說冷戰是在部分區域、部分國家之間展開的,尤其是在大國之間展開的,故選C項;冷戰導致世界分裂,兩大陣營對峙是全球化的直接障礙,但材料主旨與此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美國對全球化的態度,排除B項;材料主旨不是冷戰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排除D項。
13.[2023豫北名校聯考,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每一個勝利者都以自己本國的歷史經驗發言。丘吉爾希望在歐洲重建傳統均衡體制;斯大林的主張反映出他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和傳統的俄羅斯外交政策的結合;羅斯福不愿以地緣政治看待世局,他在戰時忍辱負重乃是為美國日后重建全球均勢的大策略打基礎。二戰結束后,美國選擇了西方團結優先于東西談判的策略,它的確別無選擇,因為它不能冒著風險接受斯大林暗示和解之議,然后再發現他只是利用談判來破壞美國努力建立的國際新秩序。因此,遏制成了西方政策的指導原則,持續了40年之久。
——摘編自[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上述材料蘊含了一國選擇外交政策的制約因素,就此提出一個觀點,并結合二戰后的史實予以闡釋。(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充分,表述清晰)
解析 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首先提出觀點,如根據材料中“斯大林的主張反映出他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和傳統的俄羅斯外交政策的結合”,可提出“意識形態影響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實行”的觀點。其次可從二戰后兩極格局形成的原因、美蘇意識形態對抗的表現及新中國的“一邊倒”外交政策等角度進行闡釋,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答案 示例 觀點:意識形態影響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實行。(2分)
闡釋:二戰后,由于意識形態等因素的對立,美蘇兩國戰時同盟關系破裂,以美蘇兩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形成,美國推行冷戰政策,支持并試圖控制西歐國家,而蘇聯則支持和轉向控制東歐國家。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新中國實行“一邊倒”外交方針,加入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美國對日本由軍事占領到扶植發展,把它作為推行冷戰策略、遏制共產主義的“橋頭堡”。(8分)
綜上所述,國家利益是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礎,意識形態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實行。(2分)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義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與當代世界的發展之世界現代史
例題講解及歸納總結
一、兩次世界大戰前后國際秩序的變動
歐洲實力 一戰前歐洲整體實力強大,擁有廣闊海外市場與投資場所,向全世界強勢輸出自己的文化與制度。一戰后歐洲各國實力受到削弱;二戰后西歐各國普遍衰落,逐步走向聯合。
殖民體系 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掀起新的高潮,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二戰后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促使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解體。
國際組織 國聯與聯合國由主權國家組成,以維護世界和平為宗旨。美蘇長期處于國聯之外,國聯被英法操縱,權威性下降,“全體一致”原則極大地限制了國聯的行動力。聯合國實行“大國一致”原則,權威性與強制力增強。
國際格局 由以歐洲為中心走向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
 [2023湖南永州二模]作為《凡爾賽條約》的第一部分、也是構建凡爾賽秩序國際法基礎的《國際聯盟盟約》制定得非常倉促,在制定過程中根本沒有顧及絕大多數國家的意見,盟約初稿僅在11天之內突擊完成,被列入對德、奧、保、匈多國條約內,并分別成為其中的第一部分。這反映了( D )
A.西方大國的協調機制取得顯著成效
B.巴黎和會工作效率極大提高
C.列強在國際法運用中實行雙重標準
D.大國強權政治操縱國際秩序
解析 據材料“根本沒有顧及絕大多數國家的意見”可知,《國際聯盟盟約》由大國主導制定,沒有顧及絕大多數國家的意見,體現出大國強權政治操縱國際秩序,故選D項;材料表明該盟約并非協調的結果,而是大國意志的體現,排除A項;據材料“僅在11天之內突擊完成”可知,《國際聯盟盟約》制定的速度比較快,但是其只體現了大國意志,并沒有顧及絕大多數國家的意見,更容易激化矛盾,故并非巴黎和會工作效率高的體現,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列強在國際法運用中實行雙重標準,排除C項。
 [2023河北調研]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處理戰敗國日本的問題上,美國一開始就有獨占的意圖,而蘇聯方面則進行了不少斗爭。經過幾輪討價還價,在美國滿足蘇聯占領北方四島要求的情況下,斯大林最終同意美國占領日本本土。這反映出( B?。?br/>A.對日本的處理加劇了美蘇冷戰
B.大國利益爭奪影響了戰后秩序
C.蘇聯成為對抗美日的主要國家
D.日本的侵略得到了應有的制裁
解析 據材料可知,二戰后美國獨占日本是美蘇雙方反復博弈、較量的產物,這說明大國之間的利益爭奪影響戰后秩序,故選B項;“斯大林最終同意美國占領日本本土”說明美國對日本的單獨占領得到了蘇聯的同意,這在當時有利于緩和美蘇關系,A項排除;C項由材料得不出來,排除;美國在單獨占領日本期間,并未對日本的極右勢力進行徹底清除,天皇制度也依然保留,D項排除。
二、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1.馬克思設想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其主要特征是實行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取消商品生產和貨幣。
2.列寧認為在生產力相對落后的俄國也能建成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探索。列寧根據不同情況,先后推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使蘇聯恢復了經濟,鞏固了工農聯盟。
3.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只能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在政治上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斯大林時期推行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方針,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這種體制帶有嚴重的弊端,嚴重阻礙了蘇聯國民經濟的發展。
4.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對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進行了改革,但都沒有取得成功。
5.戈爾巴喬夫對社會主義提出了新的看法,提出“民主社會主義”思想。“民主社會主義”激化了矛盾,最終導致了蘇聯解體。
6.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計劃和市場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二者都是發展生產力的手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進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2024廣東佛山南海區摸底]列寧指出:“在一個宣布為社會主義的共和國里,竟把一種非社會主義成分看得比社會主義還要高,還要優越,這在大家看來是非常奇怪的。但是……我們……充分認識到,俄國除了社會主義形式的農業之外……還有……最原始形式的農業。”基于此認識,蘇俄(聯) ( C?。?br/>A.推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實行農業集體化
C.實行新經濟政策   D.確立蘇聯模式
解析 據材料“把一種非社會主義成分看得比社會主義還要高,還要優越”可知,列寧強調在社會主義的俄國實行非社會主義的政策,結合所學可知,列寧實行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經濟,故選C項;戰時共產主義的核心是余糧收集制,具有“共產主義”特征,并未把非社會主義成分看得很重,排除A項;農業集體化和蘇聯模式都確立于列寧去世之后,與列寧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D兩項。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1.第一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至20世紀60年代末
(1)特征:建立了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2)原因:西歐國家普遍衰落;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
(3)表現: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和以美國為主導的世界貿易體系(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4)影響:美國利用經濟優勢控制國際金融和世界市場,使西歐、日本等不得不唯美國馬首是瞻。美國還大肆推行強權主義,使整個世界動蕩不安。
2.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末
(1)特征:世界經濟格局開始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2)原因:歐共體成立和發展,西歐內部經濟聯系加強;日本經濟起飛;經濟危機使美國經濟出現衰退。
(3)表現: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美、日、西歐的經濟發展呈現三足鼎立的局面;蘇聯經濟增長極為緩慢;新興工業化國家出現。
(4)影響:西歐國家和日本的崛起動搖了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3.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
(1)特征:經濟全球化發展迅速和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加強。
(2)原因:現代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市場經濟體制廣泛建立;冷戰的結束。
(3)表現: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日益緊密,跨國公司成為世界經濟領域的重要力量;世界貿易組織正式運轉;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立并發展。
(4)影響:經濟全球化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范圍內開始了新一輪擴張,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發展機遇,也使其面臨空前的壓力和挑戰。區域經濟集團化的發展有利于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但也使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加劇了地區間的不平衡。
 [2023長沙長郡中學一模]下圖為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徽標。其中上方是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英文縮寫,下方的橫線寓意世界貿易在公平的基準上進行。中部呈“U”字形,是英文“聯合體”的縮寫?!癠”字形由下往上逐漸解除,對這一設計理解正確的是 ( D?。?br/>A.表達對世界分裂局面的擔憂
B.象征世界貨幣體系正在解體
C.體現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歷程
D.寓意各國關稅壁壘逐漸瓦解
解析 據材料“‘U’字形由下往上逐漸解除”并結合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宗旨可以推知,這一設計寓意各國關稅壁壘逐漸瓦解,故選D項;材料與世界分裂無關,排除A項;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屬于貿易體系,排除B項;由材料看不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歷程,排除C項。
 [2023南京一模]有學者指出,資本主義發動了全球化,卻不能真正完成全球化,反而因其負面性和發展的局限性阻礙了全球化進一步向前發展。資本主義招致的全球性問題的根本解決無法依靠資本主義本身。該觀點( C )
A.論證了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的依存關系
B.否定了資本主義對全球化的推動作用
C.指出了全球化進程所面臨的現實困境
D.揭示了全球化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解析 材料“反而因其負面性和發展的局限性阻礙了全球化進一步向前發展”“無法依靠資本主義本身”反映出資本主義的局限性阻礙了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向前發展,且資本主義自身解決不了這一問題,因此該觀點指出了全球化進程所面臨的現實困境,故選C項。
四、西方經濟模式中市場調節與政府宏觀調控的辯證統一
1.自由放任——經濟大危機
(1)表現:政府基本不干預經濟,企業自主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
(2)影響
①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私人)壟斷資本主義。
②加劇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導致生產相對過剩;加快了西方對外殖民擴張,導致東西方貧富差距加大;到帝國主義階段后,不適應性日益明顯。
2.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全面干預——羅斯福新政與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的國家宏觀調控
內容 影響
羅斯福新政 幫助銀行恢復信用、保證存款安全,調節工業生產、實行公平競爭,保證農業生產、穩定農產品價格,推行“以工代賑”、增加就業,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①使美國逐漸擺脫經濟大危機的威脅,經濟逐漸恢復發展。 ②穩定了社會秩序。 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④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的國家宏觀調控 加大政府在公共事業領域的開支,增加就業機會,刺激消費需求;制定經濟發展計劃,促進經濟協調發展;利用信貸、利率、稅收等經濟杠桿實施宏觀調控;等等。 ①緩和了社會矛盾,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②沒能觸動造成不平等和貧困的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
3.政府干預與市場調節結合——20世紀80年代后資本主義的調整
(1)內容
①20世紀80年代:采用貨幣供給學派理論,實行新自由主義,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如出售國企,減少財政支出、福利補貼)。
②20世紀90年代:采用“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的政策,發展新經濟即知識經濟,創造了低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高經濟增長率的奇跡。
③21世紀初:美國金融危機后,再次加強國家干預。
(2)影響
①西方各國逐漸走出經濟“滯脹”陰影,資本主義經濟得以恢復發展,出現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繁榮局面;緩和了階級矛盾。
②未能根除經濟危機。
 [2023山東聯考]下圖是美國人赫伯特·約翰遜于1936年所作的漫畫《老樹產量更高》。該漫畫 ( C )
A.表明自由放任走向末路    
B.肯定國家干預經濟政策
C.質疑羅斯福新政的成果  
D.辯證地分析新政的利弊
解析 據材料“1936年所作的漫畫《老樹產量更高》”“新政”“自由經濟制度”“新的‘計劃’經濟制度”并結合所學可知,1936年正值羅斯福新政時期,漫畫中“新政”之斧砍斷了“自由經濟制度”這棵老樹,工人正在栽培一棵“新的‘計劃’經濟制度”的小樹,而漫畫的創作者認為“老樹產量更高”,因為圖中的果實都是老樹結出的,可見其認為自由經濟才是最有效的,此畫意在表達對政府政策的質疑,故選C項。
 [2023廣東名校聯考]20世紀初以來,美國前1%超級富豪的收入占全社會總收入之比經歷了先升后降。1928年這一比例一度高達22.3%。二戰后這一比例有所下降,到1970年1%超級富豪的收入占全社會總收入的比例降至10.7%。二戰后該比例下降主要基于美國 ( C?。?br/>A.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調整       
B.貧富分化程度有所緩解
C.政府對社會經濟干預增強       
D.通貨膨脹得到一定控制
解析 二戰后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加強,利用信貸、利率、稅收等經濟杠桿進行宏觀調控,如利用稅收杠桿機制對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進行調節、通過社會保障制度保證弱勢群體的生活等,縮小了美國的貧富差距,故選C項;A項包含在C項之中,排除A項;貧富分化程度有所緩解是材料反映的現象并非原因,排除B項;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陷入“滯脹”,通貨膨脹嚴重,排除D項。
闡釋、解釋類非選擇題解題技巧
闡釋、解釋是指對歷史事件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所謂理性分析就是用史實進行論證,所謂客觀評判就是在史料論證基礎上分析其影響、意義等。合理解釋一般以文字、圖片、表格等形式來考查,在高考歷史新題型中合理解釋是一種命題方式。以下為解答此類試題的方法。
1.設問類型
(1)談談對……的理解。
(2)對材料……進行解讀。
(3)對……進行歷史解釋。
2.解題步驟
首先,結合時代背景進行論述。如果材料中有關于人物的認識,那就要概括人物的觀點,并闡述其觀點。概括觀點就是抓主干,闡述觀點要由表及里,從現象到本質。
其次,運用相關史實進行論證。論證要注意從舉措和影響(評價、作用、意義)進行闡述,注意使用歷史性的專業術語,進行客觀、深入地評價。
3.答題模板
是什么(內容/特點)+為什么+怎么做,根據材料要求,有側重地寫。
 [2022全國卷甲,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各個積極備戰的民族國家之間,存在一種均勢,在這種環境下,國家開始具有了三種維度:科學國家,目的在于利用科學、技術和發明為國家服務;戰爭國家,隨時準備保衛該國的政治、經濟和帝國的利益;社會國家,它專注于解決危險的階級問題和確保國內穩定。國家的這三個面向并列發展:它們是同一種抱負的不同側面,同一項事業的不同分支,從柏林到巴黎,從巴黎到倫敦,再從莫斯科到紐約,它們無處不在。
——據[印度]薩維帕里·戈帕爾等主編《人類文明史,第7卷:20世紀》
  上述材料是學者對1914年至20世紀70年代國家發展“面向”的定義和闡釋。據此,結合所學知識,提出世界近現代某一歷史時期的國家發展面向,并進行簡要闡釋。(要求:提出不少于兩個面向,且不得與材料中的三個面向重復,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邏輯清晰)
  上述例題屬于闡釋類非選擇題。解答時,首先明確時代背景,設問要求根據“學者對1914年至20世紀70年代國家發展‘面向’的定義和闡釋”“提出世界近現代某一歷史時期的國家發展面向”,“世界近現代某一歷史時期”即確定了時代背景,可選取15世紀末至17世紀中期的國家發展面向或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末的國家發展面向等進行思考。其次,材料所介紹的國家面向有“科學國家”“戰爭國家”“社會國家”等,若以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末的國家發展面向為例,可從資本主義制度確立與擴展、工業化啟動與擴展、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逐漸形成等維度擬定為“革命國家”“工業國家”“殖民國家”,并運用相關史實從這三個方面進行論證。最后,在闡釋時要注意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邏輯清晰。
示例 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末的國家發展面向
在資產階級大展宏圖的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末,西方國家普遍具有以下三個面向。
革命國家,目的在于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維護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統治地位。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掀起了新一輪資產階級革命浪潮,19世紀上半期歐洲大陸革命風暴頻發,封建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意大利、德意志先后完成統一大業,法國歷盡艱辛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體制,沙皇俄國則通過農奴制改革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工業國家,資產階級建立大工廠,雇用工人使用機器進行生產,新的產業部門不斷涌現。18世紀60年代,英國率先開展工業革命,蒸汽機是英國工業革命中偉大的技術發明,也是生產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動力技術上的革新,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形成持續不斷的輻射效應。19世紀中后期,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工業革命深入發展。
殖民國家,它專注于為本國商品、資本尋求市場及投資場所,并將本國所需的原材料及消費品從海外輸入。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化和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西方列強的海外殖民活動愈演愈烈。19世紀中后期,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亞洲和非洲的廣大地區變成了它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綜上所述,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末,西方國家的三個發展面向并列發展,資產階級攜其雄心壯志改寫了世界歷史發展面貌。(12分)
習題演練
一、選擇題
1.[2024湖南岳陽月考]下圖所示是一戰期間美國軍隊的宣傳海報,畫面顯示戴著普魯士頭盔的野獸威脅著大西洋彼岸的自由女神。該海報旨在( A?。?br/>A.為美國戰爭政策辯護    B.宣傳美國的中立政策
C.揭示戰爭爆發的原因    D.防備來自德國的侵略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美國軍隊的這幅海報極力丑化德國,強調德國對美國的威脅,以此論證美國參戰的合理性,即為美國戰爭政策辯護,A項正確;該海報體現不出美國的中立政策,排除B項;戰爭爆發的原因是美德兩國的利益沖突,不是美國受到德國威脅,排除C項;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沒有侵略美國,排除D項。
2.[情境創新/2024江蘇鎮江期中]1923年1月,法國聯合比利時,以德國不履行賠款義務為借口,出動10萬軍隊占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造成德國企業停工,資金大量外流,失業工人激增,通貨膨脹達到天文數字,大企業不得不動用火車發工資,孩子們把一捆捆馬克當積木玩。由此可知( C?。?br/>A.德國反戰和平運動高漲
B.協約國企圖瓜分德國
C.強權政治孕育國際沖突
D.凡爾賽體系維護和平
解析 由材料可知,法國聯合比利時出動軍隊占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屬于強權政治的表現,而這一行為給德國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也孕育著國際沖突,C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及德國反戰和平運動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對德國的瓜分,排除B項;凡爾賽體系是帝國主義實行強權政治的工具,并未真正維護和平,排除D項。
3.[2023廣東惠州二調]1920年,蘇俄召開東方各民族代表大會,大會最突出的主題就是俄羅斯的工人階級和東方的各民族共同反對帝國主義。此外,蘇維埃政府公布密約,放棄沙皇領土要求,將土耳其、波斯社會的主要矛盾即刻轉化為和英國殖民主義的民族矛盾。這些舉措( C?。?br/>A.推動了社會主義革命的高漲
B.著眼于改善蘇俄的外部環境
C.加速了世界非殖民化的進程
D.改變了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
解析 蘇俄召開會議呼吁共同反帝,公布密約積極推動“土耳其、波斯社會的主要矛盾即刻轉化為和英國殖民主義的民族矛盾”,這說明十月革命后,由于帝國主義的封鎖敵視,蘇俄積極推動世界其他國家的反帝斗爭,加速了世界非殖民化的進程,故C項正確。
4.[2024江西名校摸底]由下圖中的信息可以推知 ( D )
1913—1937年俄國工業產值增長示意圖
A.革命是影響俄國經濟下降的主要因素
B.蘇聯國民經濟實現了均衡且快速增長
C.蘇聯模式使蘇聯經濟出現畸形態勢
D.經濟管理體制變革影響了工業發展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和蘇聯模式都通過改革經濟管理體制從而對蘇俄(聯)工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D項正確。1913—1917年影響俄國工業產值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排除A項;僅從題目信息無法得知蘇聯國民經濟是否實現了均衡且快速增長,排除B項;由材料無法推斷蘇聯經濟是否出現畸形態勢,排除C項。
5.[2024廣東六校聯考]蘇俄(聯)時期,列寧曾說:“當蘇維埃政權能夠拿出10萬臺頭等拖拉機來的時候,中農也會說贊成共產主義的。”參加農業各種集體經濟形式的農戶,到1927年底,只占全國總農戶數的0.8%。這表明( C )
A.新經濟政策對農業影響有限
B.工農聯盟亟待鞏固
C.農業集體化的基礎相對薄弱
D.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解析 根據材料中“參加農業各種集體經濟形式的農戶,到1927年底,只占全國總農戶數的0.8%”可知,到1927年底,真正參與到農業集體化運動中的農民人數過少,占全國總農戶的比重過低,蘇聯當時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對農業的投資很有限,而農業生產又非常落后,這說明農業集體化基礎相對薄弱,C項正確。新經濟政策不包括農業集體化,排除A項;新經濟政策自1921年開始實施以來,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工農聯盟已經得到鞏固,排除B項;造成蘇聯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的是蘇聯模式,其開始實行的時間是1928年,與材料時間不相符,排除D項。
6.[2024四川宜賓開學考]一戰爆發后,甘地曾誠懇地向英國當局表示,要募集印度人醫療隊和印度士兵到前線服務,并認為戰爭結束后,印度將得到一個自治政府。然而1919年英國政府的高壓政策讓甘地深感失望,他意識到英國的殖民統治是不道德的,“如果(印度)人民對此寬容而不抗爭,我們將永遠不會進步”。這反映出( D )
A.國大黨萌發民族獨立意識
B.甘地放棄非暴力不合作策略
C.英國的殖民體系土崩瓦解
D.甘地的斗爭思想發生了轉變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一戰期間至一戰結束后甘地對英國殖民統治態度的轉變,他認識到如果不與殖民者抗爭,印度是無法獲得民族獨立的,說明甘地追求民族解放的斗爭思想發生了轉變,故選D項。材料只反映了甘地思想的轉變,并且1919年甘地尚未確立在國大黨內的領導地位,排除A項;甘地并未放棄非暴力不合作策略,排除B項;二戰后英國的殖民體系土崩瓦解,排除C項。
7.[2024湖北聯考]1934年,德國在經濟和政治上成功地滲入拉美。對此,羅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廢除與古巴的不平等條約,從海地撤軍等,只以政治、經濟手段維護和擴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到1939年歐戰爆發前,美國已和11個拉美國家簽訂了互惠貿易協定,雙方貿易迅速發展。這實質上反映美國( B?。?br/>A.開始推行門羅主義
B.以新的形式加強對拉美的控制
C.改善與拉美的關系
D.抵制法西斯勢力在拉美的擴張
解析 針對德國的滲透,羅斯福政府對拉美的政策由政治軍事控制改為改善與拉美的關系,以政治、經濟手段維護和擴大其在拉美的利益,這是以新的形式加強對拉美的控制,B項正確。美國于19世紀上半期開始推行門羅主義,排除A項;改善與拉美的關系是表象,排除C項;抵制法西斯勢力在拉美的擴張不是美國的主要目的,美國采取一系列措施是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排除D項。
8.[2024河南名校檢測]在1935年英國大選期間,工黨指責保守黨政府重整軍備的決定是對“世界和平和本國安全的威脅”。部分工黨黨員要求“關閉征兵站,解散軍隊,解除空軍的武裝”“廢除整個可怕的戰爭設施”。這些言論( C?。?br/>A.承認法西斯對世界和平的威脅
B.是對一戰后世界發展藍圖的規劃
C.難以有效緩解世界的緊張局勢
D.強調了全球軍備競賽的嚴重危害
解析 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下,歐洲法西斯勢力迅速發展,積極擴軍備戰,而英法實行綏靖政策,1935年工黨對保守黨的指責反映了工黨寄希望于對法西斯勢力的妥協來換取世界和平和本國安全,這難以有效緩解世界的緊張局勢,故選C項。材料強調的是工黨對英國保守黨重整軍備的指責,排除A項;工黨的言論針對的是英國國內政治,排除B項;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勢力擴軍備戰,英國工黨對英國重整軍備可能帶來戰爭表示擔憂,排除D項。
9.[2024江西九校聯考]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華盛頓簽署《關于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之條約》。同日,中英在重慶簽署了《關于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約》。中美、中英新約的簽署( D?。?br/>A.廢除了除領事裁判權外的英美在華特權
B.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C.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D.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
解析 英、美兩國取消了一部分在華特權的做法實際上承認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這有利于團結中國軍民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從而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D項正確。領事裁判權亦稱“治外法權”,材料講的就是中英、中美簽署有關廢除領事裁判權的條約,排除A項;1942年1月1日,英、美、蘇、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終形成,排除B項;新中國的成立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排除C項。
10.[2023廣西柳州一模]1953年,美國在聯邦德國的美占區投入約400萬美元改進廣播電臺設備,每年的廣播電臺日常運營費用約300萬美元,廣播電臺幾乎可以覆蓋到民主德國的每一個角落,很多民主德國人甚至把美占區廣播電臺當作自己的電臺。據此可知,當時美國( C )
A.重視提升聯邦德國的科技水平
B.加大了對民主德國的援助
C.將心理戰作為冷戰的重要方式
D.強化了對西歐國家的滲透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在聯邦德國的美占區改進電臺,目的就是加強對民主德國的輿論攻勢,這可以反映出當時美國將心理戰作為冷戰的重要方式,C項正確;美國在聯邦德國改進電臺主要是出于冷戰需要,并非重視提升聯邦德國的科技水平,排除A項;美國援助的是聯邦德國,而非民主德國,排除B項;美國在聯邦德國改進電臺強化了對東歐國家的滲透,排除D項。
11.[2023吉林調研]1960年,美、日兩國簽訂了《日美共同合作與安全條約》,以取代1951年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該條約的主要內容有:美國有權繼續在日本駐軍和使用軍事基地;在日本領土上,日、美任何一方遭受武裝進攻時,雙方將“采取行動以應付共同的危險”,并且刪去了舊條約中有關美軍可以鎮壓日本國內的“暴動和騷亂”的條款。該條約( C?。?br/>A.體現出日本已經成為政治大國
B.反映中間地帶力圖擺脫美國控制
C.折射出世界政治格局的新趨勢
D.根本上改變了美日間不平等關系
解析 從1960年美、日簽訂的條約的主要內容來看,美國對日本內政的干涉有所減少,體現出日本的國際地位有所提升,折射出世界多極化的趨勢,C項正確;20世紀80年代,日本提出成為政治大國的目標,排除A項;日本不屬于中間地帶,排除B項;“根本上”說法錯誤,排除D項。
12.[2024江西景德鎮一模]如圖為1850—1990年的英國職業人數結構圖。該圖反映出英國( A?。?br/>英國按部門分類的職業人數結構圖(1850—1990年)
A.從生產社會向消費社會轉變
B.從男權社會向女權社會轉型
C.國家干預經濟的逐步加強
D.“福利國家”制度的不斷完善
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1850—1990年,英國服務業人口比重呈上升趨勢,制造業和農業人口比重下降,這說明英國從生產社會向消費社會轉變,故選A項。材料體現不出從男權社會向女權社會轉型,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國家干預經濟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英國職業人數的變化,與“福利國家”制度無關,排除D項。
13.[2023河南安陽模擬]20世紀60年代,英國政府成立工業重組集團的目的是為工業企業提供貸款以助力企業發展。但在經濟環境不安全、不穩定的情況下,政府宣布該集團停止運營。同時,全國價格與收入理事會以及收入政策都被英國政府棄之不用。這些調整表明英國( D?。?br/>A.強化了對經濟的干預
B.采取了保守主義政策
C.面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
D.積極探索經濟發展之路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工業重組集團”“全國價格與收入理事會”等組織體現的是英國政府對國家經濟的干預,這些組織的停止運營反映出英國減少對經濟的干預,積極探索新的經濟發展之路,D項正確,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英國對經濟政策的調整,并未體現“保守主義”,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國際競爭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
14.[角度創新/2024湖南師大附中階段檢測]1982年開始擔任蘇聯共產黨總書記的安德羅波夫曾指出:“所有制方面的變革絕不會是一次性的行動”“這是一個長期的、多方面的、不應該簡單化的過程”“將‘我的’,即私有制的,變成‘我們的’,即公有制的,并非一件易事”。這一觀點( A?。?br/>A.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更大空間
B.突破了高度集中體制的限制
C.改革重點逐漸由經濟轉向政治
D.實現了對傳統經濟模式改造
解析 據材料可知,安德羅波夫認為蘇聯的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阻力較大,需要經過長期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這一觀點有利于為蘇聯改革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社會支持,故選A項。蘇聯的改革除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外,都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體制,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經濟改革,并未涉及政治改革,排除C項;材料只是強調蘇聯經濟改革需要更長的時間和多方面努力,由此推不出這一觀點實現了對傳統經濟模式的改造,排除D項。
15.[2024皖江名校聯考]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指責蘇聯企圖把“新的民族主義潮流匯合到它們自己的運動中,這使得總的挑戰來勢更加猛烈。亞洲、非洲和其他非工業化的國家正式成為冷戰的主要戰場”。杜勒斯提出此論的背景是( D?。?br/>A.第三世界國家已走向聯合斗爭
B.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C.美蘇爭霸的戰略重心發生轉移
D.世界殖民體系走向瓦解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50年代末即冷戰時期,杜勒斯指責蘇聯利用新的民族主義配合其冷戰戰略的背景是,二戰后,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眾多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世界殖民體系走向瓦解,D項正確。第三世界國家聯合斗爭始于1961年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排除A項;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排除B項;美蘇爭霸的戰略重心一直在歐洲,并未發生轉移,排除C項。
16.[2023蘭州一模]20世紀最初興起的反全球化浪潮大多來自國際秩序中的一些弱勢國家和群體,主要目的在于抵御西方的沖擊。近些年來,西方發達國家也出現了強勁的反全球化勢力,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興起,體現為排外、反移民和脫歐等現象。由此可知 ( D?。?br/>A.全球化發展面臨停滯危機
B.西方發達國家成為反全球化主力
C.世界秩序的重建迫在眉睫
D.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在20世紀初,面對全球化中西方的沖擊,在一些弱勢國家和群體中興起反全球化的浪潮,但近些年來,西方發達國家也出現了強勁的反全球化勢力,主要原因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沖擊,發達國家采取排外、反移民和脫歐等方式應對這種沖擊,因此反全球化勢力的變化體現出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故選D項;當今世界全球化在不斷深入發展,排除A項;材料中體現了“西方發達國家也出現了強勁的反全球化勢力”,但不能說明西方發達國家成為反全球化主力,排除B項;材料不能說明世界秩序的重建迫在眉睫,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排除C項。
二、非選擇題
17.[2023安徽淮北一模,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紀60年代,雖然絕大多數非洲國家獲得了政治上的獨立,但是依附于資本主義體系的單一外向型經濟并未隨著獨立而從根本上得到改善。中心資本主義國家資本積累的速度快、程度高,而邊緣地區資本積累的速度慢、程度低,這意味著非洲的發展是建立在剝削自己之上的。宗主國控制著原材料價格,通過壓低價格、轉嫁危機使非洲只能處于被剝削的依附狀況。1974—1975年和1979—1982年,西方國家兩次遭受經濟危機的打擊。西方國家在國際市場蓄意壓低農礦產品價格,制造關稅壁壘,限制非洲產品進入西方市場。1972年非洲用38噸劍麻或7噸棉花可換回一輛卡車,1980年用138噸劍麻或28噸棉花才可換回一輛卡車。獨立后這種單一的外向型經濟不僅沒有得到改善還被不斷強化,與此同時非洲進一步貧困化。
——摘編自馬漢智、楊寶榮《非洲社會主義運動與當代非洲的道路選擇》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現代非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簡析原因。(10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非洲發展道路談談你的認識。(5分)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
信息 問題
“依附于資本主義體系的單一外向型經濟并未隨著獨立而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單一外向型經濟,缺乏競爭力;依附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中心資本主義國家資本積累的速度快、程度高,而邊緣地區資本積累的速度慢、程度低,這意味著非洲的發展是建立在剝削自己之上的” 缺乏資本積累,發展模式落后等。
第(1)問第二小問,可從非洲被殖民的歷史、國際環境、非洲國家政局等角度進行分析。
第(2)問具體分析如下:
材料和所學知識 認識
“20世紀60年代,雖然絕大多數非洲國家獲得了政治上的獨立”和所學知識 非洲的貧困化有深刻的歷史原因,長期的殖民統治和掠奪是非洲長期貧困化的根源。
“依附于資本主義體系的單一外向型經濟并未隨著獨立而從根本上得到改善”和所學知識 非洲需要提高自身治理水平,改變自身經濟結構單一等問題,才能從內部解決貧困化問題。
“西方國家在國際市場蓄意壓低農礦產品價格,制造關稅壁壘,限制非洲產品進入西方市場”和所學知識 當前國際經濟與政治體系仍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弊端叢生,只有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非洲發展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
答案?。?)問題:單一外向型經濟,缺乏競爭力;依附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缺乏資本積累,發展模式落后等。(每點2分,共6分)原因:西方的殖民統治與掠奪;不平等、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根深蒂固;非洲國家政局不穩,社會治理水平低等。(每點2分,任答2點即可,共4分)
(2)認識:非洲的貧困化有深刻的歷史原因,長期的殖民統治和掠奪是非洲長期貧困化的根源;非洲需要提高自身治理水平,改變自身經濟結構單一等問題,才能從內部解決貧困化問題;當前國際經濟與政治體系仍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弊端叢生,只有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非洲發展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兩點4分,三點5分)
18.[情境創新/2023山東名校聯考,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下面為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和富蘭克林·羅斯福演說的內容節選。
演說一 作為一個人,(我)時刻準備著在一場公正的調停中發揮作用,并以朋友而不是黨徒的身份談論關于和平與和解的建議。美國不僅必須在名義上,而且必須在事實上保持中立。
演說二 目前德國對付海上貿易的潛艇戰其實是以人類為敵。這是針對所有國家的戰爭。……我們絕對不應感情用事。我們的動機既非為復仇也不是為了耀武揚威,而僅僅是為維護權利,維護人權……這樣我們將為世界最終和平,為世界各國人民包括德國人民的解放而戰;為大大小小各國的權利和世界各地人們選擇自己的生活與服從權威的方式的特權而戰。
演說三 昨天對夏威夷島的進攻給美國海陸軍部隊造成了嚴重的損害。我遺憾地告訴各位,很多美國人喪失了生命……我們不僅要做出最大的努力來保衛我們自己……我們將取得必然的勝利。
演說四 吾國因擁有道義、政治、經濟及軍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負有領導國際社會之責任,且隨之亦有領導國際社會之機會。吾國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為和平與人道計,對于此種責任,不能畏縮,不應畏縮,且在事實上亦未畏縮。
注:演說一、二屬于伍德羅·威爾遜,演說三、四屬于富蘭克林·羅斯福。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美國外交政策自擬論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表述成文)
解析 首先,擬定論題,根據材料中“作為一個人,(我)時刻準備著……在事實上保持中立”“昨天對夏威夷島的進攻給美國海陸軍部隊造成了嚴重的損害。我遺憾地告訴各位,很多美國人喪失了生命……我們不僅要做出最大的努力來保衛我們自己……我們將取得必然的勝利”可知,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時期都進行了外交政策的調整,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故可以將“兩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美國外交政策”作為論題。其次,結合兩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外交政策的轉變來展開闡述,注意史論結合,邏輯嚴密。
答案 示例 論題:兩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美國外交政策。(2分)
表述: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時期都進行了外交政策的調整,堅持了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美國宣布保持“中立”,同交戰雙方進行貿易往來,獲取了巨大的經濟利益。隨著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的開展,美國利益遭受嚴重損失,美國宣布對德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孤立主義”政策盛行,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試圖擴大美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但收效甚微。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為避免卷入戰爭,美國頒布《中立法案》,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德日法西斯的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后,美國逐漸放棄“中立”政策,頒布《租借法案》,采用除戰爭之外的方式援助英法等反法西斯力量。隨著珍珠港事件的爆發,為維護國家利益,美國向日本宣戰,并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積極謀求世界霸主地位。(10分)
總之,無論是“中立”政策,還是積極參戰,美國都在最大限度地維護自身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改變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阳县| 苍溪县| 错那县| 内丘县| 广东省| 绥中县| 马龙县| 乌苏市| 巴彦县| 玛多县| 屯留县| 三明市| 抚顺市| 类乌齐县| 师宗县| 桐柏县| 宁城县| 区。| 灵川县| 大安市| 绥江县| 克东县| 廉江市| 伊通| 温宿县| 阿克苏市| 瓮安县| 宁乡县| 乌鲁木齐县| 涡阳县| 皋兰县| 大埔县| 海南省| 黄冈市| 莲花县| 垣曲县| 榆中县| 乌兰浩特市| 堆龙德庆县| 鸡东县| 惠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