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小歌唱家 快樂的羅梭》(教學設計)人教版(簡譜)(2024)音樂故事會一年級上冊 第五單元 彈撥樂彩排一、教材分析《快樂的羅梭》是一首具有彝(y í)族風格的彈撥樂合奏曲。本單元以彈撥樂彩排為主題,通過音樂故事會的形式,引導學生感受彈撥樂器的魅力,學習音樂知識和技能。這首曲子旋律歡快活潑,節奏明快,富有民族特色,非常適合一年級學生欣賞和學習。教材中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包括樂譜、圖片、音頻等,為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時,教材還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表現力和創造力,通過多種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音樂。二、學情介紹一年級的學生剛進入小學階段,對音樂充滿好奇和興趣。他們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和表現欲望,但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需要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此外,學生對彈撥樂器的了解較少,需要在教學中逐步引導他們認識和感受彈撥樂器的特點和魅力。三、核心素養目標①欣賞《快樂的羅梭》,感受彝族音樂的風格特點。②認識彈撥樂器,了解其種類和音色特點。③學習用簡單的節奏型為樂曲伴奏。④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四、組織教學師生問好,穩定學生情緒。播放一段輕松愉快的音樂,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五、教學重難點重點:欣賞《快樂的羅梭》,感受彝族音樂的風格特點;認識彈撥樂器,了解其種類和音色特點。難點:學習用簡單的節奏型為樂曲伴奏;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六、教學法欣賞法:通過欣賞樂曲,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美。演示法:教師演示彈撥樂器的演奏方法,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彈撥樂器的特點。練習法:讓學生通過練習節奏型,為樂曲伴奏,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啟發法:通過提問和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七、課前準備收集彈撥樂器的圖片、音頻等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一些彈撥樂器,如古箏、琵琶、吉他等,讓學生近距離觀察和感受。制作一些簡單的節奏卡片,供學生練習使用。八、設計理念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通過音樂故事會的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音樂知識和技能,提高音樂素養。九、教學環節導入(1)播放一段彝族音樂,讓學生感受彝族音樂的風格特點。(2)師:你知道這是哪個民族的音樂嗎?你對彝族音樂有哪些了解?生:不知道。師:這是我們非常熱愛音樂的一個名族,他們能歌善舞。他們就是“彝族”。你們聽過“火把節”嗎?“火把節”是“彝族”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相同于我們的春節。欣賞《快樂的羅梭》(1)播放樂曲《快樂的羅梭》,讓學生初步感受樂曲的旋律和節奏。(2)教師介紹樂曲的背景和特點,讓學生了解樂曲的創作意圖和表現內容。(3)再次播放樂曲,讓學生邊聽邊思考:樂曲中使用了哪些彈撥樂器?這些彈撥樂器的音色有什么特點?認識彈撥樂器(一)、認識樂器同學們,你知道哪些樂器是彈撥樂器嗎 1、認識樂器,聽辨音色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樣彈撥樂器,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展示月琴圖片(孩子們,她的名字叫月琴,大家看,她的形狀像什么呢 它是彝族最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我們來聽聽他的音色。)2、觀看視頻,模仿演奏(月琴是用左手按弦,右手用撥子來撥動琴弦進行演奏的,學著視頻里演奏家的樣子試著演奏)依次介紹琵琶、揚琴(方法同上)小結“彈撥樂器”課件出示月琴、琵琶、揚琴、古箏、阮、柳琴說一說“古箏、琵琶、吉他”等樂器的形狀、結構和音色特點。教師介紹彈撥樂器的分類和演奏方法,讓學生了解彈撥樂器的基本知識。琵琶(一)形狀:琵琶的形狀獨特,整體呈梨形,琴身較為圓潤。琴頸細長且彎曲,形似天鵝的脖頸,優雅而富有曲線美。(二)結構:琴頭琴頭部分較為精致,通常裝飾有雕刻圖案。琴頭上設有弦軸,一般為四個,用于調節琴弦的松緊,從而改變音高。琴頸琴頸上鑲嵌有相和品,相一般有若干個(如六個相),品有多個(如二十四個品),相和品是確定音位的重要部件。琴身琴身即梨形的音箱部分,這是琵琶發聲的重要共鳴腔體。琴身的正面面板多為桐木等材質,背面為紅木等質地較硬的木材。在琴身的兩側還有一些裝飾性的線條和圖案。琴弦傳統琵琶有四根弦,由粗到細依次排列。琴弦材料多樣,現代多采用鋼絲弦、尼龍弦等。(三)音色特點:音色豐富性琵琶的音色豐富多變。在低音區,音色低沉醇厚,如泣如訴,能夠表達出深沉、凝重的情感。例如在演奏古曲《十面埋伏》的開頭部分,低音區的音色營造出大戰前的壓抑氛圍。音域表現其音域寬廣,高音區明亮清脆,如同珠落玉盤。在演奏快速的旋律時,高音區的音色能夠展現出靈動活潑的感覺。在中音區,音色圓潤柔和,在演奏抒情性的旋律時,中音區的音色能很好地傳達出細膩的情感。吉他(一)形狀:古典吉他古典吉他的琴身形狀較為圓潤,腰部較細,琴箱整體給人一種優雅的感覺。琴頸較寬,方便演奏古典曲目時手指按弦的指法操作。民謠吉他民謠吉他的琴身形狀多樣,常見的有 D 型、A 型、OM 型等。D 型琴身較大,共鳴效果好,聲音較為飽滿;A 型琴身相對小一些,音色明亮;OM 型琴身則在兩者之間,音色均衡。琴頸相對古典吉他窄一些,便于演奏和弦等技巧。電吉他電吉他的琴身形狀更加多樣化,有類似傳統吉他形狀的,也有非常獨特的設計,如雙缺角形狀,這種形狀方便高把位的演奏。琴體通常比古典和民謠吉他薄一些。(二)結構:琴頭琴頭上有弦軸,電吉他和民謠吉他一般有六個弦軸,古典吉他也多為六個。弦軸用于固定琴弦并調整琴弦的張力以改變音高。琴頸琴頸上有品格,民謠吉他和電吉他的品格一般為 20 - 22 個左右,古典吉他的品格數量可能會有所不同。品格是確定音高的重要依據。琴身對于民謠吉他和古典吉他,琴身是共鳴箱,由面板、背板和側板組成。面板多采用云杉木等材質,背板和側板的木材種類多樣。電吉他的琴身除了有共鳴的作用外,還需要安裝拾音器等電子元件。琴弦吉他一般有六根弦,從細到粗分別為 E、B、G、D、A、E。琴弦的材質多樣,如鋼絲弦、尼龍弦等,民謠吉他多采用鋼絲弦,古典吉他則使用尼龍弦,電吉他的琴弦也有專門的設計以適應拾音器的工作原理。拾音器(僅電吉他)拾音器是電吉他特有的結構,它將琴弦的振動轉化為電信號,通過放大器等設備發出聲音。電吉他可能有單拾音器、雙拾音器或多個拾音器的組合,不同的拾音器組合會產生不同的音色效果。(三)音色特點:古典吉他音色柔和、圓潤、清澈。由于使用尼龍弦,其音色具有一種溫暖、純凈的特質。在演奏古典音樂時,能夠很好地表現出樂曲的典雅、抒情的意境,如演奏巴赫的古典吉他曲目時,那種空靈的音色非常動人。民謠吉他音色明亮、飽滿。鋼絲弦使得其音色在彈唱等表演中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在伴奏時,能夠很好地突出節奏和旋律,同時也能通過演奏技巧表現出豐富的情感。電吉他音色豐富多樣,可以通過調節拾音器、效果器等設備來獲得各種各樣的音色。它可以發出清脆明亮的音色,適合演奏旋律性的樂段;也可以通過效果器制造出失真、過載等效果,發出強烈、震撼的聲音,常用于搖滾等風格的音樂演奏。讓學生親自嘗試演奏一些簡單的彈撥樂器,感受彈撥樂器的魅力。學習節奏型(1)教師出示一些簡單的節奏卡片,讓學生認識不同的節奏型。(2)教師帶領學生練習節奏型,讓學生掌握節奏的強弱和長短。(3)讓學生用打擊樂器或身體動作表現節奏型,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為樂曲伴奏(1)教師播放樂曲《快樂的羅梭》,讓學生選擇一種節奏型為樂曲伴奏。(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樂曲的節奏和旋律,選擇合適的節奏型進行伴奏。(3)讓學生分組進行伴奏練習,互相交流和合作,提高伴奏的效果。總結(1)教師總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強調彈撥樂器的魅力和彝族音樂的風格特點。(2)表揚學生的表現和努力,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欣賞和學習不同民族的音樂。十、板書設計小小歌唱家 快樂的羅梭樂曲欣賞《快樂的羅梭》彝族音樂風格特點彈撥樂器認識種類音色特點演奏方法節奏型學習節奏卡片強弱長短表現方式為樂曲伴奏選擇節奏型分組練習效果展示十一、教學反思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對彝族音樂和彈撥樂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在欣賞樂曲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彝族音樂的歡快活潑和獨特魅力;在認識彈撥樂器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觀察到樂器的形狀、結構和音色特點,并親自嘗試演奏一些簡單的彈撥樂器,提高了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和表現力。在為樂曲伴奏的環節中,學生能夠選擇合適的節奏型進行伴奏,并通過分組練習和互相交流合作,提高了伴奏的效果。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部分學生對節奏型的掌握還不夠熟練,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練習;在為樂曲伴奏的過程中,部分學生的表現力還不夠強,需要進一步引導和培養。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在音樂的世界中快樂成長。十二、課后作業布置(1)讓學生回家后,向家長介紹一種彈撥樂器,并演奏一段簡單的節奏。(2)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欣賞更多的彝族音樂,感受彝族音樂的魅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