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第1節 人體對信息的感知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描述耳的結構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說出聽覺的形成過程。 2.能力目標:發展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能力。 3.情感目標:認同耳的衛生保健的重要性,自覺養成健康的用耳方式;關愛和幫助有聽覺障礙的人群。 重點、難點:耳的結構和聽覺的形成。 教法學法:講授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耳朵放大模型等集體智慧 個性設計 教學反思導入: 情景導入——視頻 聽覺是我們僅次于視覺的第二大信息來源。聽覺是怎樣形成的呢? 播放視頻《聲音的力量》 感受聲音的魅力 通過情景導入,激發學生好奇心,從而集中注意力與課堂。一、耳的結構與功能 1、同桌間互相觀察外耳。 并思考:為什么看不到其他的結構? 2、認識耳的結構。 同桌合作學習,對照圖片,說出耳的各部分結構名稱。 3、說出耳各部分的功能。 結合圖片和信息庫54頁內容,說出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發展合作學習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二、聽覺的形成 觀看聽覺形成示意圖 嘗試結合上節課的視覺的形成過程,說說聽覺形成過程。 思考:聽覺的形成還需要哪些結構的參與? 發展并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三、耳與健康 介紹常見耳聾原因和如何保護我們的聽力。 1、資料介紹。 2、交流:哪些情況會導致聽力障礙或耳聾? 3、遇到下列問題,應該怎么辦? 遇到巨大聲響時;耳道內耳垢多時;鼻咽部有炎癥時…… 4、健康提示。 通過資料分析和交流,讓學生自覺養成健康的用耳方式。四、生活鏈接 “人生有圓有缺有滿有空,這是你不能選擇的。但你可以選擇看人生的角度,然后帶著一顆快樂感恩的心去面對人生的不圓滿。”——這就是邰麗華所領悟的生活真諦。 1、飛機起飛、十聾九啞…… 2、如果你是聾啞人,你會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態度?如果你身邊有聾啞人,你會怎樣與他交往? 情感升華 ——關愛殘疾人——每年3月3日——全國愛耳日板書設計: 第1節 人體對信息的感知(2)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接受聲波) 1、 耳朵 中耳:鼓膜、鼓室和聽小骨(傳導聲波) 內耳:前庭、半規管(保持身體平衡)和耳蝸(聽覺感受器感受聲波刺激) 2、聽覺形成過程: 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神經—大腦的聽覺中樞習題設計: 1、鼓膜的作用是( ) A、接受振動,將振動轉換成神經沖動 B、接受聲波刺激,產生聽覺 C、將振動轉換成聲波向內耳傳遞 D、將聲波轉換成振動向內耳傳遞 2、聽覺感受器位于( ) A、鼓膜內 B、半規管內 C、前庭內 D、耳蝸內 3、在飛機起飛或降落時,應將口微微張開,其目的是( ) A、使鼓膜內外的氣壓平衡,避免鼓膜受損傷。 B、減緩緊張情緒 C、進行深呼吸,以適應氣壓變化 D、避免嘔吐 4、旅客坐車閉眼時也能準確辨析汽車行駛速度的變化和是否在上下坡行駛,接受這種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 A、鼓室和半規管 B、前庭和半規管 C、前庭和耳蝸 D、鼓室和耳蝸 5、聽覺形成的正確途徑是( ) A、聲波→鼓膜→耳蝸內聽覺感受器→聽神經→聽小骨→大腦 B、聲波→鼓膜→聽小骨→耳蝸內聽覺感受器→聽神經→大腦 C、聲波→鼓膜→聽神經→大腦→耳蝸內聽覺感受器 D、聲波→鼓膜→耳蝸內聽覺感受器→聽小骨→聽神經→大腦 6、某人失聰(沒有聽覺能力)后,經檢查,醫生認為耳的結構沒有受損傷,那么可能發生病病的部位是( ) A、聽神經和聽覺中樞 B、鼓膜 C、中耳 D、內耳《耳與聽覺》教學反思“耳與聽覺”是《生物》(蘇科版)八上第6單元“生命活動的調節和生態系統的穩定”第16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第2節“人體對信息的感知”中的第二部分。課程標準對本部分的具體要求是“概述人體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取信息”,故本節課的重點是說出耳的結構和聽覺的形成。在此基礎上,認同耳的衛生保健的重要性;并關愛和幫助有聽覺障礙的人群。學生對耳具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并且剛學過“神經調節” 和“眼與視覺”。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感體驗。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更主動地學習、更好地落實課堂教學目標。這節課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對耳的結構、功能通過小組學習,以提出問題-------作出猜想-------收集事實證據----得出結論------匯報交流------點評總結的方式較好的落實了重點和難點,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參與度都很高。初中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強,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本節課在設計中利用網絡資源和信息技術,大量運用圖片、視頻動畫,以增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關于耳的結構和功能先讓學生閱讀書本上的圖片,對耳的結構和功能有個初步的認識。再重點分析一些生活中常用做法中蘊涵的科學原理,如聽到巨響為什么要張大嘴巴,為什么有些人會暈船、暈車,挖耳朵為什么也會導致耳聾等,從而強調科學與生活密切相關,進一步引發學生對科學的關注與興趣。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和諧氛圍中,幫助學生主動構建新的知識內容,打造一個豐富多彩、生氣勃勃的和諧課堂。不足之處也有很多,課堂最后的釋疑環節要落到實處,避免在小組或全班交流時出現“人云亦云”的從眾現象。要發揮教師的課堂調控作用;教師要有預見性,要未雨綢繆。 教師要擺正自己當“配角”的位置,隨時注意不要“越位”,不能越俎代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