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統編教材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第14課,本課共分四個子目:“學校教育的發展”“印刷書的誕生”“圖書館的成長”“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主要講述了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概況。《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本課的要求是:了解歷史上學校教育、留學、書刊出版、翻譯事業以及圖書館、博物館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的作用。本課教學內容不僅時間跨度長,而且涉及古今中外文化傳承的多項內容,需要結合中國和世界各國的情況加以講述,知識龐雜,不利于教學的展開。因此,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圍繞文化傳承的載體,按照邏輯順序對教材重新整合,分為“文化傳承的大眾化”“文化傳承的經典化”“文化傳承的公益化”三個子目,介紹學校、書籍、圖書館和博物館等文化傳承載體,幫助學生理解文化傳承與教育、文博事業之間的關系,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學生情況分析高二年級的學生,通過《中外歷史綱要》已經學習了古今中外歷史發展過程中文化的具體成就,通過《文化交流與傳播》前五個單元內容的學習,已經掌握了文化的內涵與特點。但是對于文化傳承的途徑和載體,以及文化傳承的意義還缺乏相應的理性認識。如何讓學生從根本上理解文化傳承的意義,認識文化傳承與教育、出版、文博事業之間的關系,是本節課需要重點突破的地方。因此,在教學中應該理清文化載體的歷史沿革,將學校、書籍、圖書館、博物館等置于特定的時空背景下,結合相關史實,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載體在不同時期發揮的不同作用,運用唯物史觀,強化時空觀念,注重史料分析,重視歷史解釋,增強家國情懷,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分析】1.總體目標:了解歷史上學校教育、留學、書刊出版、翻譯事業以及圖書館、博物館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的作用。2.能通過史料研讀,將學校、印刷書、圖書館、博物館等的發展置于特定時空背景之下進行分析,理解它們發展的歷程和特點。(素養目標:史料實證、時空觀念)。3.能通過分析不同時期學校、印刷書、圖書館、博物館等所發揮的作用,探討其與文化傳承的歷史關系,培養史料實證意識和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同。(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家國情懷)。4.能學會運用史料,以歷史文獻解讀歷史,運用教材提供的圖片、史料、學習聚焦等,讓歷史說話,培養歷史解釋的能力,進一步認識文化載體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的作用。(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學校、印刷書、圖書館、博物館等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的作用。教學難點博物館等對文化傳承的作用,新時代應如何傳承中華文化。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視頻(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合作探究、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14課 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學校教育的發展——文化傳承的大眾化印刷書的誕生——文化傳承的經典化圖書館的成長、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文化傳承的公益化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一份東莞圖書館讀者的留言導入新課2020年6月25日,一份東莞圖書館讀者的留言,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留言的主人公是在東莞打工17年的吳桂春,由于疫情的影響,他工作的鞋廠停工,無奈之下他打算返鄉。圖書館是他在東莞除了工廠、出租屋之外,去得最多的地方。 引起人們思考的是:書籍、圖書館的魅力何在?英國著名作家毛姆說,閱讀是一座小型的避難所;阿根廷國立圖書館館長博爾赫斯說,圖書館就是天堂的模樣。 觀看課件。 激發興趣,集中注意力,讓學生初步了解本課的學習要點。一、文化傳承的大眾化——學校教育 (一)中國學校教育的發展 1、古代:官學——西周:“學在官府”;西漢:設立中央太學、設地方官學;西晉:設立國子監(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構)。私學——春秋:私學產生;唐朝以后:私學得到發展,學塾、村學和蒙學構成基層教育的重要形式;兩宋:設書院產生和發展。書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動了私學的發展。【問題探究】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教育的特點并歸納中國古代教育的作用。材料1 我國教育發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稱為“序”的教育機構。西周形成了“學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戰國私學興起,開始了后世官學與私學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學和“焚書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殘。漢代在長安設“太學”并開始“以儒取士”。隋煬帝楊廣開創進士科考,唐至宋不斷完善科舉制。元代在普通國子學之外設立蒙古國子學和回回國子學,促進了多民族文化發展和交流。明清以理學為正統,把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的固定格式,大興“文字獄”。由于控制加強,書院制發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學化了,導致古代中國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劉瑛《中國古代教育變革大事、特點及啟示》特點:起源早(發展時間長);政府主導;官學私學并存;儒學主導(教化功能突出);體制隨時代不斷發展、體系化、制度化。作用:①政治:為政府培養了人才,鞏固了統治;有利于科舉制的發展。②文化:有利于古代文化的保存與傳播;有利于古代典籍的傳承;有利于儒學的傳承。2、近代:近代教育——北京大學:戊戌維新時興辦的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和綜合大學,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是教育近代化的標志。1912改名為北京大學;1916 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清華大學:1911年創辦清華學堂,1912年清華學校,1928年組建為國立清華大學,逐漸發展成全國高水平的大學。留學教育——古代:日本向中國派遣唐使(補充)。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派留學生赴美。甲午戰后:出現留學日本熱潮。新文化運動時期:留法勤工儉學運動。20世紀20中期以后:留蘇熱潮。改革開放后:歐美為主,自費、雙向(補充)。【問題探究】根據材料,比較中國古代教育與近代教育的不同。材料2 為培養變法新人而創辦的京師大學堂,其目的就在于“以其人才輩出,共濟時艱。”京師大學堂“參訪外國教育,以建設新教育”,要求從時務出發,深入學習西方,會通中西。它不單純學習西方的語言文字與船堅炮利技術,還要學習西方的文化與學術以變法維新,來挽救中國,使中國走向自強。 ——錢耕森《京師大學堂:一個世紀前的教改成果》材料3 在封建社會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學校教育制度,是為封建官僚統治集團和地主階級的子弟設置的……因為封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統治階級的子弟培養成為各級官吏,以便統治廣大人民。 ——熊明安《我國古代學校教育制度的形成、發展及其歷史作用》從漢武帝時起,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自此教育為儒家所壟斷。……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 ——人教版必修三教材 從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分析,古代——培養封建官僚,鞏固封建統治;以儒家經典為主,與科舉考試相結合。近代——培養實用人才,救亡圖存;注重自然科學與實用技能融匯中西。3、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收回了教育主權。1949年: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提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1956-1966年:中國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教育事業重新走上正軌。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1995年:國家開始實行“科教興國”。(二)西方學校教育的發展1、古代(希臘)——最初學校;分科教育;柏拉圖學園。2、中世紀——教會大學,近代意義上的大學(現代大學制度源于歐洲中世紀的大學。公元1088年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是公認的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大學。)3、近代以來法國——拿破侖建立的“大學區”制度、確立了國民教育制度。德國——洪堡秉持“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創辦的柏林大學、促成大學職能的轉變。美國——逐漸世俗化、商業化,使更多人接受大學教育。【小組合作】通過分析上述所學,結合當時中西的社會現狀,進一步思考何謂“大學精神”?材料4 大學商業化盡管給大學帶來了具體的經濟效益,但是它在大學學術標準,學術自由,大學聲望以及民眾信任等方面的無形影響,卻往往容易被人們所疏忽,人們看到并且頌揚大學商業化帶來的顯性價值,卻忽視了商業化可能帶來的使大學喪失自己獨有文化個性的隱性影響。——梅偉惠《美國大學商業化現象及其啟示》材料5 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果欲達其做官發財之目的,則北京不少專門學校,入法科者盡可肄業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業學校,又何必來此大學?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蔡元培將大學定位于“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力圖將大學由追逐高官厚祿的名利場轉變為研究高深學問的殿堂。 閱讀教材,自主梳理中國古代學校教育史實。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歸納出答案。閱讀教材,自主梳理中國近代學校教育史實。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歸納出答案。閱讀教材,自主梳理中國現代學校教育史實。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小組談論合作,歸納出答案。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會構建知識體系。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通過梳理中國古代教育發展史實,分析歷史材料,讓學生利用史料理解學校教育對于文明傳承的重要性,總結在特定歷史時空的作用,在培養歷史解釋等素養的同時,讓學生感受悠久的中華文明,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學生整合史實的過程不是簡單的填寫與記憶,而是發現與思考的過程,從比較中發現、從推理中思辨。因此,這里史料設置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以比較的角度對史料進行分類整合——從教育的目的和內容兩方面將史料加以整合比較,進而得出答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會構建知識體系。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學教育也從學術化中分離出商業化的傾向,面對商業化傾向在世界范圍內的泛化,商業化與學術化在大學辦學理念中的角逐日益激烈,追求怎樣的大學精神成為高校辦學必須正視的問題,也是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思想引領。讓學生思考討論這個問題,也是自己面對高考為什么學習的一次考量。二、文化傳承的經典化——印刷書 (一)印刷書的出現世界——約公元前30世紀,埃及出現紙草書卷,一般被認為是書籍的雛形。2016年7月14日,埃及博物館舉辦特展,首次展出一批世界已知最古老的紙莎草文獻。此次展出的紙莎草文獻由埃及和法國科學家2013年在紅海邊發現,是埃及古王國時期第四王朝胡夫法老時期的作品,距今4500余年,由圣書體和僧侶體寫成,是已知最古老的紙莎草文獻。中國——早期的書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書寫材料的簡策和用縑帛作書寫材料的帛書,盛行于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二)印刷書的發展造紙業,印刷術。公元前2世紀植物纖維紙;公元105年東漢蔡倫制出“蔡侯紙”;唐朝雕版印刷品;11世紀中葉北宋畢昇發明膠泥活字印刷術。(三)印刷書的意義15世紀中葉德國人谷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印刷書誕生)。印刷書的誕生,堪稱具有革命性的轉變,掌握書籍的不再是少數人。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眾化,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的發展。材料6 在西方,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激發歐洲各民族的理智思潮,促進民族語言和文學的發展,鼓勵民族主義和建立新興的民族國家。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印刷術的作用正好相反,它不僅幫助中國文字的連續性和普遍性,更成為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工具。 ——摘編自錢存訓《印刷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作用》材料7 培根說“知識即權力”,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看,掌握知識傳播渠道的人才真正擁有權力,早在中世紀,教士的權力來自對《圣經》的解讀權。然而谷登堡印刷術出現后,大眾能夠自行解讀《圣經》,教士權力受到挑戰。材料8 如果說一個字寫下來會產生某種危險性,那么印刷出來的字就會有百倍的危險。有人很早以前就意識到了印刷術會帶來危險,例如亨利八世,他的星室法庭就被授權查禁書籍。……戴維·里斯曼說過,在印刷術的世界里,信息是思想的火藥,所以審查者們才需要穿著肅穆的長袍來熄滅點燃的炸藥。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歷史縱橫” 翻譯書籍對促進文化之間的交流、擴大文化的影響力,發揮著重要作用。明末清初來到中國的耶穌會士,翻譯、撰寫了許多介紹天文、歷算等方面知識的書籍,還把中國的優秀文化典籍介紹到西方,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思考點】印刷書為什么被視作“新一代的書籍”?①從技術層面而言,印刷書的出現是將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屬活字印刷,成為現代印刷術發展的象征意義的事件,進一步推動報紙、雜志的普及。②從文化普及而言,印刷書的誕生,堪稱具有革命性的轉變,掌握書籍的不再是少數人。有助于文化的大眾化,對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梳理,回憶。根據中外歷史綱要上、下所學,歸納梳理書籍的發展及意義。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歸納出答案。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會構建知識體系。印刷書這一目教材內容比較清晰,我在設計時主要著眼點是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比如學生對于與自己形影相隨的書籍已經非常熟悉了,但是如果問書籍的技術支撐有哪些?能否準確理解其內涵并準確細化則是考驗學生的思辨能力了,這一思考的過程也是學生思辨能力提升的過程。 三、文化傳承的公益化——圖書館 博物館 (一)圖書館的成長1、圖書館的發展歷程西方——古代:古文明遺址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書籍最齊全的圖書館,是公元前7世紀亞述巴尼拔王建立的。中世紀: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學圖書館對保存古典時期文化遺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私人圖書館也隨之興起。近代:19世紀下半葉,英、美等國家出現了近代意義上的公共圖書館,在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之外發展出服務公眾的職能。中國——官方藏書:朝廷設有專門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閣”“堂”“室”等藏書之所。1909年,清政府開始籌建京師圖書館。1916年起,國家圖書館的職能開始體現。私家藏書:私家藏書伴隨私學的出現也得到發展。明清兩代尤其突出,出現了一批著名的藏書家和藏書樓,如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閣。【問題探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近代中國圖書館出現的原因。材料9 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傳教士們,想利用教育文化這個陣地來征服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他們在中國開辦教會圖書館,為中國近代圖書館的產生樹立了模式和榜樣。 ——卿玉弢《簡析中國近代圖書館的產生和發展》材料10 鴉片戰爭以后,針對中國古代藏書樓重藏輕用的弊端,中國藏書界出現了一股要求“藏書公開”的新理念。 ——徐凌志《中國古代藏書樓向近代圖書館轉型原因探析》材料11 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使政府及知識分子更看重圖書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即普及教育,增強國民素質。近代圖書館就是在這種要求全民族普遍教化的文化覺醒中被提到歷史日程上來的……近代圖書館的產生過程都離不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這三次社會變革運動……在這三次變革運動的推動下,中國圖書館在近代化道路上逐步全面展開。 ——蘇健《關于中國近代圖書館產生過程與意義的探討》外來示范:西方教會圖書館的示范。 理念轉變:傳播藏書公開的新理念。時代特點:救亡圖存的時代要求和社會變革的推動。2、圖書館的作用保存古籍:圖書館所保存的歷史文獻與人類古籍,是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民族文化傳承。文獻開發:圖書館通過對文獻信息資源進行加工整理、開發,方便讀者更好利用。如今,圖書館更是利用信息化技術使館藏文獻走向數字化。培養人才:圖書館,特別是高校當中有大量學術資源,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培養高級專業人才。服務公眾:圖書館作為公共機構,通過提供書籍閱讀、開展各種系列講座與主題課堂,豐富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二)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1、西方博物館亞歷山大博物館:公元前290年前后,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阿什莫林博物館:1683年,第一個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18 世紀建立,同屬于世界級四大博物館。2、中國博物館晚清:1868年,法國人韓伯祿在上海建立的自然歷史博物院(徐家匯博物院),是我國最早出現的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1874年,英國亞洲文會在上海設立自然歷史與考古類博物館。1905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中華民國:1912年,民國政府教育部決定設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26年正式開館。1960年改為中國歷史博物館。1933年,蔡元培等倡議建立國立中央博物院,1948年部分竣工。1950年改為“國立南京博物院”,現為南京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館。新中國:1959年建成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1960年8月,北京歷史博物館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央革命博物館更名為“中國革命博物館”。2003年,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基礎上,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組建,是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問題探究】根據材料,結合課本,總結博物館特征及在文化傳承上的作用。 1946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在法國巴黎成立。1974年,該協會將博物館定義為“一個不追求營利、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公開的永久性機構,為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對人類和人類環境見證物進行搜集、保存、研究、傳播和展覽”。公益性成為博物館的首要職責。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又把每年的5月18日定為“國際博物館日”,并且每年確定活動主題。特征:公眾性、公益性、服務性、非盈利。作用:①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②是進行國民教育的重要場所。③以一種特有的方式擔負著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使命。 知道,了解,感悟,思考圖書館的基本史實。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歸納出答案。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知道,了解,感悟,思考古今中外博物館的基本史實。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歸納出答案。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會構建知識體系。感受中國文化傳承,培養家國情懷價值觀。唯物史觀是歷史研究所遵循的最根本的、最基礎的史觀,正確運用唯物史觀也是高中歷史學科應該具備的核心素養之一。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筑,上層建筑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同時上層建筑中的思想文化與政治理念又是交相呼應的,這就要求學生在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或是影響時,要正確運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進行全方位思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會構建知識體系。對于世界而言,文化的傳承與交流有利于維護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創造性;對于一個民族而言,堅定的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得以傳承的根本保證,因此我們要堅定對我們中華文化的自信,勇于承擔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鑄中華之魂,實現中華文化的燦爛和輝煌。課堂小結 文化的傳承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話題,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絢麗多姿。在今天,我們如何處理好文化繼承和發展之間的關系,如何承古萌新、繼往開來,讓傳統文化的未來更加歷久彌新,希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 課堂小結的目標定位于課堂內容的整合凝練及主題升華。教學反思教學內容的梳理和教學環節的銜接比較自然,比較完整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評價也隨著自主學習、小組探究等得到了檢測和升華。探究問題通過學生梳理知識框架、閱讀分析課件材料和教材圖文引出,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比如,在梳理完學校發展的歷程之后,教師引出古代中國教育與近代中國教育的比較。通過梳理近代各國大學的辦學理念,引入今天我們大學建設的精神追尋等等。但這堂課在第一次授課時也有一些不足, 那就是忽視了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教學內容較多,課堂時間不足問題相對明顯,學生沒有充分的感悟歷史學習的過程,總感覺還沒有從文化傳承的海洋里出來,這就需要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重難點內容的取舍。 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