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本課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旨在通過探索古代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歷史,培養學生對全球歷史進程的深刻理解能力。在強調歷史事件的復雜性和多維度,也鼓勵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去分析和解讀歷史資料,同時培養他們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欣賞。全球視野與跨文化理解:課程將古代商路視為全球一體化的早期形態,引導學生理解不同文明之間的聯系與影響,培養全球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批判性思維與分析能力:通過案例研究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獨立思考,批判性地分析歷史現象背后的原因和結果。歷史連續性與現實聯系:強調歷史事件的連貫性和對當代社會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歷史的動態性和持續性,以及它在塑造現代世界的角色。建構主義理論: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探索和實踐活動主動構建知識的主體。課程設計中,將通過創設歷史情境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歷史場景,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和記住所學知識。本課在設計充分考慮了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旨在提供一個全面、互動且富有啟發性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在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上取得全面發展。教學背景分析(一)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程屬于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三的內容,主要聚焦于古代世界各地的商路網絡、貿易活動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交流。課程設計旨在讓學生理解貿易與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這種互動對歷史發展的影響。本課子目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先講商路、貿易,再以此為基礎講文化交流。在商路、貿易方面,先講溝通歐亞大陸東西方的歷史最為悠久的陸路交通線——絲綢之路,再講歐亞大陸內部和沿海的其他重要交通路線。第一子目“絲綢之路”,主要介紹西北(沙漠綠洲)絲綢之路,它是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狹義的絲路就是指這條絲路;第二子目“歐亞大陸其他東西交通線”,介紹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并闡述海上絲路的發展歷程;第三子目“古代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講述了絲綢之路的意義,它是溝通東、西方之間經濟、文化的重要橋梁,把古代的中華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聯系了起來,對促進東西方之間文明的交流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上有物質文化交流,當然也有精神文化交流,物質文化交流涉及雙向交流的內容。精神文化交流則主要限于單向交流,即外來精神文化對中國的影響。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商路既是經貿交流之路,也是不同區域的文化交流之路,并因此成為了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載體和推力。當今世界各國為謀求自身的經濟發展,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和交通合作,因此絲綢之路也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絲綢之路的來生今世有更充分的理解,對“一帶一路”戰略有更強烈的認同。(二)學生情況分析1.學生認知水平與背景①熟悉程度:學生可能對絲綢之路有初步的了解,但對于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以及其他古代商路的知曉程度較低。②知識基礎: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歷史知識框架,了解一些主要文明的發展脈絡,但對古代貿易的具體運作機制和文化交流的細節可能較為陌生。③技能水平:大多數學生具備閱讀歷史文本、查找資料和撰寫簡短報告的能力,但在批判性思維、分析復雜歷史事件和撰寫深入歷史論文方面可能需要進一步培養。2.學習障礙與支持需求①學習障礙:缺乏對古代全球經濟體系的整體理解,可能難以把握商路貿易對社會變革的影響。②支持需求:需要教師提供清晰的歷史脈絡、圖表和地圖,幫助學生建立時空概念,同時通過小組討論和項目式學習來促進深層次的理解。教學目標1.總體目標:通過大量的不同商路上的文化交流與交融的史實為例,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形成對商貿活動更全面的價值判斷,初步擁有國際視野下的經濟與文化互動的大格局。2.通過時空定位、史料閱讀、圖片的辨析、學習絲綢之路的開通及不同時期的路線,了解人類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基本方式、途徑和方法,實現時空觀念的培養。3.以商路上不同樣態的文化交流為例,說明商路上的經貿往來也是商路上不同區域的文化交流,認識因商路上的文化交流而推動了世界文化的發展,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能力,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問題。教學重點和難點(一)教學重點:絲綢之路開辟的原因、特點和意義。(二)教學難點: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一)教學策略情境導入:利用漢代大象壁畫的藝術特點創設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跨學科整合:將歷史與地理、經濟學、藝術等學科知識相融合,幫助學生從多角度理解古代商路的全貌。個性化指導: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提供額外的輔導和支持,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同時給予及時的反饋和鼓勵。(二)教學評價過程性評價: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小組討論的質量等。成果性評價:通過小論文、歷史報告、創意作品等形式,評估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自我評價與互評: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并在小組內進行互評,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根據圖片總結漢代大象壁畫的藝術特點:大象與人物圖像的組合(胡人牽象、騎象形象)?!窘處熖釂枴繛槭裁磿霈F這樣的壁畫藝術特點的變化? 根據圖片總結漢代大象壁畫的藝術特點 通過設問漢代大象壁畫藝術特點出現的變化原因,來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思考問題,引出本課之后所講張騫鑿空西域之后,中國人接觸到了中亞與南亞的馴象習俗,藝術特點逐漸發生變化,導入本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一、大象壁畫演變之源——絲綢之路 環節一:漢以前大象元素藝術特點在上古乃至商周時期,中國為產象之地。漢以前大象元素藝術特點:單一的動物塑像傳統,組成某種特定的涵義。殷墟、三星堆、金沙遺址均有象牙制品的發現,湖南醴陵出土有商代青銅象尊,均可證明華夏族對大象藝術形象的塑造已構成其重要的藝術傳統。環節二:絲綢之路概念學習 狹義的絲路:一般指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商路。后人在這條商路上發現了大量絲綢遺存,因此將它命名為“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廣義的絲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路線的總稱。包括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等。【教師展示】 材料1:《通鑒外紀》記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帝元妃,始教民育蠶,治絲蠶以供衣服……后世祀為先蠶”。夏縣西陰村遺址發現的半枚蠶繭,成為當時能借以證明絲綢起源于中國的“唯一實物憑證”。 材料2:“……已經沿著如今被稱為絲綢之路和亞歐大陸的交通路線開展絲綢貿易”。“更早的估計則明確,在4000年前,中國的絲綢便傳到了歐洲。”因此,絲綢之路也是亞非歐各國人民在長遠歷史進程中逐步探索出的多條連接幾大文明和人文交流之路。——傅夢孜《對古代絲綢之路源起、演變的再考察》【總結】開辟條件:(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和制造絲綢的國家。(2)絲綢很早就被輾轉販運到歐亞大陸其他地區,成為廣受歡迎的珍貴商品。環節三:鑿空:張騫通西域【教師展示】材料一 《通鑒外紀》記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帝元妃,始教民育蠶,治絲蠶以供衣服......后世祀為先蠶”。材料二 夏縣西陰村遺址發現的半枚蠶繭,成為當時能借以證明絲綢起源于中國的“唯一實物憑證”材料三 建元三年漢武帝欲聯絡西域大月氏夾擊匈奴,募人出使大月氏,張騫應募出使。……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此后中西交通流暢,貿易大盛。后來印度佛教輸入,就是取到西域的。張騫是西漢開辟西域交通的第一個使者,他的勇敢、堅忍的品質為后人所傳頌。 ——摘編自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主編《中國古代史》【總結】背景:(1)東西交往的需要: 人類早期幾個文明中心之間的交往主要是沿東西方向展開的。其中最著名的是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聯通歐亞大陸的商路。(2)中國絲織業的發達: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和制造絲綢的國家,絲綢很早就被輾轉販運到歐亞大陸其他地區,成為廣受歡迎的珍貴商品?!緩堯q鑿空西域】(1)時間:公元前138年。(2)目的:計劃聯合大月氏等政權共擊匈奴。(3)經過: 張騫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虜,后輾轉抵達大月氏。張騫把在西域各國的見聞以及各國想與漢朝往來的愿望,向漢武帝進行匯報。(4)影響:①加強對西部邊疆地區有效管理,推動民族交融。②促進絲綢之路暢通,是絲綢之路發展史的標志性事件;③促進民族之間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豐富中華文化內涵;④鑿空和絲路精神,成為中國人不畏艱難,勇于開拓的象征?!竞献魈骄俊咳绾卫斫鈱堯q通西域的舉動是“鑿空”?【總結】一方面,絲綢之路貿易在張騫通西域之前已存在、但沒有形成比較固定的路線,而且斷斷續續,不大為世人所知。因此司馬遷等中國古代學者將張騫通西域視為開辟道路的創舉,稱其為“鑿空”。 另一方面,張騫通西域是絲綢之路發展史上的標志性事件,其前后的絲綢之路交通和貿易,無論在規模、穩定性還是影響力等方面,確實不可同日而語。【教師展示】總結漢代大象壁畫藝術風格的變化源于絲綢之路。 【藝術特點】一方面繼承了商周以來的藝術傳統;另一方面,大象與人物圖像的組合逐漸取代了單一的動物塑像傳統,組成某種特定的涵義。其中,胡人占據了很高的比例。漢代工匠進行漢畫像創作時,有意將胡人同大象聯系在一起,這在商周時期的藝術中是沒有的。 【原因】 張騫鑿空西域之后,中國人所接觸到的中亞或南亞人善于馴象的習俗?!昂蓑T象”這一題材也同其他藝術母題一樣,沿著“貴霜-西域-漢王朝”絲綢之路東傳至廣袤的漢地,并最終融入漢代藝術的洪流之中。 總結漢以前大象元素藝術特點根據材料總結絲綢之路開辟條件。根據材料總結張騫鑿空西域的背景。同桌合作探究問題總結大象壁畫藝術特點變化原因 簡單了解漢代以前大象壁畫藝術特點,為學習變化做鋪墊。通過材料分析得出絲綢之路開辟條件,培養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落實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素養。學生根據材料具體了解張騫鑿空西域。通過討論得出問題答案,培養合作探究能力。學生在歷史情境中理解大象圖畫的藝術風格的變化源于絲綢之路帶來的文化交流。二、大象壁畫演變之路——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 環節四: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教師展示】草原絲綢之路【總結】(1)路線: 在絲綢之路北面,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2)作用: 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遷。(3)特點: 全方位、文化傳播速度快、多樣性、復雜性?!窘處熣故尽坎桉R古道【總結】1.開通:(1)路線: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的商路。(2)興衰:興起于夏商,漢武帝根據張騫通西域獲得的信息,派人對這條道路進行了探索。隋唐鼎盛,宋明衰落,主要貿易以茶馬為主。2.作用: 在溝通古代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南亞的聯系上,長期發揮著重要作用?!窘處熣故尽亢I辖z綢之路【總結】1.含義: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隨著技術的發展,它在東西方交流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2.發展: (1)早在西漢,中國就已經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2)宋元時期,官方使節和私人商賈出洋航海都十分頻繁。 (3)明初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3.作用:①在東西方交流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②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建立了廣泛聯系。③廣州、泉州、明州等沿??诎?,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樞紐,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總結草原絲綢之路總結西南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總結海上絲綢之路。三、大象壁畫演變之質——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環節五:物質技術與文化交流一、物質和技術交流1.西傳——中國向西方傳播:①絲綢:養蠶和繅絲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 ②漆器與冶鐵: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經由中亞向西傳播。 ③科技: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經由陸路和海路傳到西方。 ④瓷器: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銷到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東非等地,深受當地人喜愛。西亞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國瓷器,反映出當地人在審美等方面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影響。 ⑤茶葉:茶葉也大量從海路向西銷售,引發了西方的飲茶風氣。2.東入——西方向中國傳播: ①西漢一度征服中亞的大宛國,獲得“汗血馬”,引進飼草苜蓿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胡桃、胡蘿卜等帶有“胡”字的物種,基本都是通過西域傳入的。 ③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④宋元時期,棉花傳入中國,發展為重要的經濟作物。 ⑤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外來商品,早期多從陸路輸入,自宋代起基本來自海路。二、精神文化交流1、東入——向中國傳播:①佛教的傳入及影響: 佛教在漢代從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逐漸中國化,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創作。②其他宗教的傳入: 西亞的祆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歐洲的基督教陸續傳到中國。③藝術的傳入: 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2、西傳——向西方傳播: 中醫藥知識隨著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環節六:合作探究【教師展示】材料:從出現伊始,絲綢之路就始終主宰著人類文明進程。它仿佛是一條無形的紐帶,將沿途的一個個亞歐文明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斷地發生劇烈碰撞、最終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絲綢之路是復數形式:奴隸之路、霸權之路、白銀之路、西歐之路、帝國之路、戰爭之路、技術之路,這樣的章節提示著絲綢之路上所流通的遠不止絲綢。 ——[英]彼得·弗蘭科潘《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設問:根據材料及所學,分析絲綢之路的影響?影響:(1)對世界文明的影響:①成為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橋梁,豐富了物質文化生活;②溝通了東西方人類的智慧和創造,促進了西方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③推動了歐亞大陸不同民族之間的互相認知和文化交融,加強了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2)對中國的影響:①經濟:農作物、畜牧品種傳入中原,豐富了中國的物質生活;②文化:佛教、基督教以及西亞中亞的音樂舞蹈藝術等傳入中國,豐富了中華文化;③社會生活:不同程度的影響了我國的飲食結構,擴大了食物來源。【探究】結合歷史上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談談今天的“一帶一路”有何價值?(1)對中國: ①有利于我國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②有利于保持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2)對世界: ①有利于增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實現各國資源的優勢互補,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②有利于各國消除分歧,增進友誼,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 根據材料總結物質技術交流。根據材料總結精神文化交流。結合材料談論回答問題。思考問題。 學生根據材料回答問題,鍛煉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培養學生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素養。讓學生認識到古代開辟的絲綢之路在當今仍然發揮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作用,認識到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商路既是經貿交流之路,也是不同區域的文化交流之路,并因此稱為文化傳承與創生的載體和推力。形成對商貿活動更全面的價值判斷,初步擁有國際視野下的經貿與文化互動的大格局。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在探討古代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這一課時,我們以大象壁畫的演變以小見大,不僅跨越了時空的界限,也體驗了人類歷史中最為生動的一章。我們認識到了連接東西方的紐帶絲綢之路,也跨越了海上的橋梁海上絲綢之路,由此,我們是不是也認識到了古代的商路?不僅是物質商品的交換渠道,更是文化和思想交流的橋梁。他們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和融合,為之后經濟全球化也奠定了基礎。通過研究這些古老的貿易路線,我們也可以更好的理解當今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以及全球化進程中持續的文化互動和融合。希望本課的學習能夠激發大家對古代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的深刻認識。教學反思通過對“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這一課的教學,我意識到,雖然課堂上充滿了學生們的積極參與和熱烈討論,但作為教師,仍有許多值得深入思考和改進之處。這門課程旨在揭示古代貿易路線不僅僅是商品交換的途徑,它們更是文化、思想、技術和宗教交流的橋梁,對塑造現代社會的多元面貌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教學目標回顧上,仍有一下幾點需要考慮。知識傳授:學生是否充分理解了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背景、路線、商品與文化交換的內容,技能培養:學生是否學會了分析貿易如何促進文化交流,以及這種交流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是否發展了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對全球化的初步認知。在學生反饋上,學生的理解深度:通過提問和討論,學生是否能提出有見地的問題,顯示出他們對主題的深入思考,參與程度:所有學生是否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特別是那些通常較為安靜的學生,個性化學習:是否提供了足夠的機會讓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等問題還需要再做考慮。同時,我認識到,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全球歷史的興趣,并培養他們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我應該在課程中融入更多的比較研究,比如將古代商路與現代國際貿易網絡相聯系,或者探討古代文化交流如何預示了今日的全球化趨勢。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增強歷史教育的相關性和吸引力,還可以培養學生對當今世界的批判性思考??傊?,通過這次教學反思,我意識到了在激發學生好奇心、深化歷史理解、促進技術整合以及增強課程相關性方面存在的空間。未來,我將致力于不斷優化教學策略,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從“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這一課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見解。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