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鳳鳴山谷的故事 (教學設計)人教版(簡譜)(2024)音樂故事會一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 奇妙的聲音世界一、教材分析本單元以 “奇妙的聲音世界” 為主題,通過 “鳳鳴山谷的故事” 音樂故事會的形式,引導學生感受不同聲音的特點和魅力。教材內容包括與自然聲音相關的歌曲、故事、樂器演奏等,旨在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探索欲望。音樂元素分析旋律:歌曲旋律簡單易學,節奏明快,以自然音階為主,適合一年級學生演唱。節奏:節奏較為簡單,以穩定的節拍為主,如四二拍、四三拍等,便于學生掌握。和聲:在本單元中,和聲的運用較為簡單,主要以單聲部旋律為主,偶爾會有一些簡單的和聲效果,以增強音樂的表現力。音色:通過不同樂器的演奏和模仿自然聲音,讓學生感受不同音色的特點,如鳥鳴聲、流水聲等。教育價值審美教育:讓學生在欣賞和演唱中感受音樂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力培養:通過故事表演和聲音模仿等活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情感教育:引導學生感受自然之美,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合作意識培養:小組合作表演故事,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二、學情分析學生年齡特點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喜歡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他們對音樂有一定的興趣,但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比較有限。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需要教師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在幼兒園階段,學生可能接觸過一些簡單的音樂活動,如唱歌、跳舞等。他們對自然聲音有一定的認知,能夠分辨一些常見的聲音,如鳥鳴聲、流水聲等。學習困難與挑戰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唱歌時的音準和節奏把握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樂器演奏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協調能力,學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練習才能掌握。故事表演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表現力和合作能力,這對于一些學生來說可能是一個挑戰。三、教學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音樂故事感受聲音的奇妙,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對自然的熱愛之情。過程與方法:以故事為線索,引導學生聆聽、模仿、表演不同的聲音,體驗音樂的表現力。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知識與技能:認識一些簡單的樂器,如木魚、響板等,并能正確使用。學會用自然的聲音演唱簡單的歌曲。能夠分辨不同的聲音,并能用動作、語言等方式表現出來。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感受聲音的奇妙,體驗音樂的表現力。學會用自然的聲音演唱簡單的歌曲。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能用動作、語言等方式表現不同的聲音。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共同完成音樂故事的表演。五、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欣賞法、實踐法、討論法。六、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樂器(木魚、響板等)、道具(如小鳥頭飾、花朵等)。學生準備:彩色筆、畫紙。七、教學過程導入(3 分鐘)播放一段大自然的聲音(如鳥鳴、流水聲等),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感受聲音的奇妙。師:同學們聽到了哪些聲音,引導學生說出對聲音的感受。故事講述(5 分鐘)講述 “鳳鳴山谷的故事”:在一個美麗的山谷里,住著一只神奇的鳳凰。它的歌聲非常美妙,能夠讓花朵綻放,讓小草變得更加翠綠。有一天,一群小朋友來到了這個山谷,他們聽到了鳳凰的歌聲,被深深地吸引了。于是,他們開始尋找鳳凰,希望能夠聽到更多美妙的聲音。聲音探索(10 分鐘)教師引導學生模仿故事中的聲音,如鳳凰的歌聲、小鳥的叫聲、流水的聲音等。分發樂器(木魚、響板等),讓學生嘗試用樂器模仿不同的 聲音。組織學生進行聲音游戲,如 “聽聲音猜動物” 等,提高學生對聲音的分辨能力。歌曲學習(10 分鐘)教師教唱一首與自然聲音有關的簡單歌曲,如《兩只老虎》的改編版《兩只小鳥》。引導學生用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并加上簡單的動作。故事表演(15 分鐘)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個故事中的場景進行表演。教師為每個小組提供一些道具,如小鳥頭飾、花朵等,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表演。各小組進行表演,其他小組觀看并評價。總結與拓展(7 分鐘)教師總結本節課的內容,強調聲音的奇妙和音樂的魅力。布置作業:讓學生回家后和家長一起尋找身邊的美妙聲音,并記錄下來。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聽音樂,感受音樂的美好。八、教學反思通過本次音樂故事會的教學,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了聲音的奇妙,提高了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愛。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通過模仿、表演等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音樂的表現力。同時,小組合作的形式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音樂的世界中快樂成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