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古代的商業貿易【知識點梳理】1. 起源:原始社會后期社會分工、產品剩余、私有制產生——交換出現——商業貿易發展2. 古代中國的商業(1)商朝,出現職業商人。商周時期,實行“工商食官”。(2)春秋戰國時期,“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出現許多大商人。如范蠡、子貢、呂不韋等。(3)秦漢朝,商業初步發展。促進因素:統一局面的形成;統一貨幣、度量衡和車軌;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絲綢之路的開通。阻礙因素:市坊分區制度的實行(4)兩宋,經濟重心南移,城市中市坊界限被打破,出現紙幣。(5)元明清時期:①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和手工業的發展。②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③形成全國性的商業貿易網絡。④錢莊、票號等機構出現,⑤商幫形成(如晉商、徽商、閩商、潮商和寧紹商人)3. 古代世界的商業(1)古埃及,市場交換普遍。對外貿易由國家控制,國王派商隊到國外去從事貿易活動。(2)古希臘,各城邦形成了商業貿易中心,海外貿易活躍。如雅典就是貿易中心。(3)古羅馬,征服地中海地區后,商貿逐漸繁榮,海外貿易發達。如絲綢之路西起漢朝長安,東達歐洲羅馬。(4)拜占庭帝國,壟斷了中國絲綢等物品在歐洲市場的貿易。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5)阿拉伯商人,在歐、亞、非三洲之間從事中介貿易,活動范圍遍及世界各地。4. 古代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1)兩漢,中國的絲綢等運往中亞和歐洲,歐洲和西域各國的物品輸往中國。(2)唐宋時期,海上貿易興盛。中國出口絲綢、瓷器、紙張、茶葉等。官府設置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3)古代中國,朝貢貿易是主要方式。明清時期,嚴格規定朝貢貿易。清政府在廣州設置公行,統攬對外貿易事務。5. 商業貿易的作用:(1)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2)對中國:中國通過對外貿易引進了國外的優良馬匹、植物新品種、香料、藥材、琉璃和玻璃等。(3)對世界: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流行于亞、非、歐三大洲,豐富了當地人的生活。二 貨幣、信貸、商業契約1. 貨幣(1)中國商代時,用貝作為貨幣。后來,金、銀、銅、鐵等金屬貨幣逐漸成為主要貨幣。(2)前8一前7世紀,小亞西亞出現金屬鑄幣。(3)貨幣出現前,商業交換的形式是以物易物。貨幣出現后,逐漸具有了三大功能:交換媒介,價值尺度,財富象征。(4)商業的功能:互補余缺——逐利增財。2. 信貸世界信貸(1)前22一前21世紀,兩河流域出現了經營借貸的商人,神廟、宮廷也從事放貸業務。(2)前16一前11世紀,古埃及出現了較為完備的借貸合約。 如要有證人,履行擔保,受到法律保護。(3)前4世紀,古希臘開始興起貨幣經營業,出現了匯票的雛形。(4)15世紀,威尼斯和熱那亞的商人創立了銀行。(5)意大利、荷蘭、英國等國出現新業務,先后成為國際信貸的中心。中國信貸 (1)春秋時期,實物借貸比較普遍,并出現貨幣信貸。(2)唐代,由存貸款發展到匯兌,出現“飛錢”(匯票)。(3)宋代,交子、會子、官子等紙幣開始使用,逐漸取代匯兌業務。(4)明朝中期,錢鋪等機構盛行。(5)清朝,資本性借貸顯著發展,出現了莊票。3. 契約(1)約前3000年,古埃及契約廣泛使用并受到法律保護。(2)前2600年左右,蘇美爾人已經使用契約。訂立契約是普遍現象。(3)中國,商周時期產生契約;漢代以后,契約應用更加廣泛。4.貨幣、信貸、商業契約出現的意義:是商品經濟發達的表現,便利了商品交換,擴展了商業活動的領域。【鞏固提升】1.清代,無論是買地、租房、雇工、合伙、婚娶、借貸等都以契約作為憑證,確立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在雍正、乾隆時期,既有官版契紙,也有民間手寫契紙,如雙方發生爭訟,要出具契紙作為憑證。加蓋官印的“紅契”比未蓋官印的“白契”的法律效力要大。材料主要說明了( )A.清朝專制主義發展促進了契約的發展 B.清朝契約形式較前朝有了較大發展C.契紙憑證說明法治理念得到社會認可 D.契約的發展推動清朝的近代化轉型2.春秋戰國時期,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貢、慧眼識人的呂不韋等富商巨賈走到歷史前臺,帶動了中國商業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飛躍。這說明當時( )A.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 B.商業是各諸侯國稅收的主要來源C.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形成 D.市場貨幣的統一促進了商業繁榮3.據記載,遼南京(燕京)“城中凡二十六坊,坊有門樓”到元代大都城的坊不是封閉狀態,都由若干條鄰近街巷組成。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放松城市管理 B.坊市制度被打破C.城市商品經濟發展 D.政治中心的遷移4.1336年,英國頒布的飲食禁奢法令規定:“任何人,無論其處于何種地位或身份,都不得在家中或其他地方,在正餐、晚餐或任何其他時間享用超過兩道菜……只有在一年的主要節日中,每人可以最多享用三道菜。”該法令從一個側面折射出,英國當時( )A.階級關系的變動 B.王在法下的確立C.社會經濟的衰退 D.個人主義的盛行5.東漢鄭玄說:“大市,人民(奴婢)馬牛之屬用長券(券,指木牘、竹簡制的券書);小市,兵器珍異之物,用短券?!鄙唐方灰讜r,“為券書以別之,各得其一,訟則案券以證之”。據此可知( )A.商品買賣的契約形式已被使用 B.契約形式成熟和標準化C.政府的“抑商”政策形同虛設 D.實物借貸形式比較普遍6.中世紀歐洲的路程和長度單位“里”與腳或步的換算值差異巨大,如1英里為5280步,另有1里等于6000步或3.6萬步的。13世紀以來,從事遠途貿易的意大利商人開始編纂一種商業手冊。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各主要貿易地點之間的度量衡及貨幣換算表。這說明( )A.政治動蕩導致度量衡混亂 B.經濟發展推動度量衡統一C.歐洲一體化是發展的必然 D.意大利成為歐洲經濟中心7.明清時期我國城市化出現“離心現象”——在其他國家,城市人口比重愈來愈高,也愈來愈集中,小城市變大,大城市變得更大;但在中國,明清兩代的幾個大都市,從人口到城區規模都比兩宋和元代時縮小許多。出現這種變化最有可能是因為( )A.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B.小農經濟的發展C.工商業市鎮大量興起 D.新航路開辟8.元朝時,福建泉州蒲壽庚“擅蕃舶利者三十年”,泉州被升為江浙行省南部行政中心;明朝嘉靖時暫罷泉州的市舶司,泉州從一個國際性的港口淪為一個地方性的港口。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對外政策的變化 B.白銀的大量外流 C.朝貢貿易的衰落 D.絲綢之路的廢止9.古代兩河流域人形成了格式比較固定的契約模式,一個標準的果園買賣契約包含以下幾個要素:對果園的描述(面積、位置);買方和賣方;果園的價格;對交易完成儀式的描述;聲明對交易滿意,將來任何一方不得對交易提出爭議、訴訟;起誓、證人、時間。據此可知,當時兩河流域( )A.經濟活動影響社會生活 B.法律注重保護私有財產C.商業發展理念領先世界 D.公平正義觀念深入人心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國人很早就通過訂立契約來處理各種社會經濟關系。西周時期的“質劑”“傅別”是最初的契約形式。秦漢時期,契約標的物種類明顯增多,據《居延漢簡》記載,既包括田地、房屋等不動產,也包括衣物、絲織品、口糧、牲畜等動產。隋唐時期的契約種類除傳統契約之外,還出現了寄托契約、租賃契約和擔保契約等類型。此外,政府規定加蓋官印的契約即“市券”中的時間、雙方、地點、價格等都要一一注明,以確保契約的效力,避免發生不必要的糾紛。宋元時期政府推行“不立田制”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加上政府保護及推動商品交易的系列措施的采取,信用性契約、商事契約等迅速發展起來。訂立契約由先問親鄰、輸錢印契、過割賦稅、原主離業四個環節組成,并通過法律制度維護實施。政府規定繳納完契稅以后的契約才合法有效,契約訂立雙方應及時過割稅賦,契稅成為官府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宋元時期的契約制度不僅在繼承前朝制度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而且滲透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摘編自李秋梅《論中國古代契約制度的發展與演變》(1)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契約的發展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契約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中國古代契約發展的歷史意義。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官版契紙”“民間手寫契紙”“加蓋官印的‘紅契’”和“未蓋官印的‘白契’”說明契約的形式有了發展,B項正確;專制主義從根本上會對契約形成阻礙而不是促進發展,排除A項;法治理念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隨著民主意識的發展而出現的,排除C項;材料沒有說到契約的發展對近代化轉型的推動,排除D項。故選B項。2.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春秋戰國時期,一批富商巨賈走到歷史的前臺,帶動中國商業發展的一次飛躍,這些人屬于私商,說明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A項正確;當時各個諸侯國的稅收來源主要是農業,排除B項;明清時期形成了地域性商人群體,排除C項;春秋戰國時期的貨幣并未統一,排除D項。故選A項。3.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遼南京即為后來的元大都,遼燕京城中設坊,坊有門樓,實行坊市制度,元代不再有坊市之分,其原因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布局突破了坊市界限,C項正確;城市布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因素,而非政治因素,排除A項;坊市制度被打破是材料的表現,而非原因,排除B項;城市布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商品經濟發展,政治中心的遷移與材料變化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4.答案:A解析:14世紀的英國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工商業者實力提升,商業得到了發展,出現了較為奢侈的飲食風氣,因此政府頒布飲食禁奢法令,側面折射出英國當時階級關系的變動,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到國王及其權力的約束,排除B項,這一時期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排除C項;個人主義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發展,但并非側面折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5.答案:A解析:據題干材料可知,東漢商品交易時“為券書以別之,得其一,訟則案券以正之”表明東漢時契約形式的券書被使用,A正確。6.答案:B解析: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中世紀歐洲的長度“換算值差異巨大”,意大利商人出于商業活動的需要而編纂了“度量衡及貨幣換算表”,由此可推斷,伴隨經濟的發展,各地經濟聯系的加強,度量衡統一是發展的必然,B項正確;材料并未討論度量衡混亂產生的原因,排除A項;歐洲一體化是二戰后的現象,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意大利的經濟地位,排除D項。故選B項。7.答案:C解析:明清時期大都市人口規??s小主要是因為商品經濟發展導致工商業市鎮的興起,減小了大城市對人口的吸引力,C項符合題意;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材料所述現象沒有直接聯系,A項錯誤;小農經濟的發展和大城市的人口規??s小關系不大,B項錯誤;明清實行海禁政策,新航路開辟對明清兩朝城市的發展影響很小,D項錯誤。8.答案:A解析:據材料“元朝時……泉州被升為江浙行省南部行政中心”“明朝……淪為一個地方性的港口”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泉州發展迅速,明朝時期,在內外多種因素作用下,統治者實行“海禁”,泉州日益衰落,故選A項;新航路開辟,世界貿易增多,中國手工業迅速發展,在對外貿易中占優勢,因此白銀大量流入中國而不是流出,排除B項;朝貢貿易是官方允許,受到嚴格限制的政治性貿易,通商國家要受明朝的冊封、經明廷發給朝貢“勘合”方可來華朝貢,同時允許附帶與中國商人貿易,朝貢貿易在明代發展到高峰,作為一種傳統的外交和經濟交流方式,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明朝的朝貢貿易對泉州港口的興衰影響有限,排除C項;題干主要反映明朝對外政策的調整,影響東南沿海港口的興衰,明清時期絲綢之路日益衰落,但并未完全廢止,排除D項。9.答案:A解析:材料所述格式比較固定的契約模式的形成得益于商業的發展,反映經濟活動影響社會生活,A項正確;材料所述為商業契約,而非法律規定,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地區的商業發展情況,不能斷定“領先世界”,排除C項;僅憑契約模式的完備不能推斷社會觀念,古代世界文明發展程度有限,“公平正義觀念深入人心”說法夸大,排除D項。故選A項。10.答案:(1)趨勢:契約種類不斷增加,內容逐漸豐富。契約形式日益規范,法律效力增強。契約涉及的領域廣泛,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原因: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商品經濟的繁榮。政府政策的支持與推動,保護私有財產和商業交易。法律制度的完善,提高了契約的法律效力。文化傳統的影響,強調誠信和契約精神。(2)意義:維護了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和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和商業交易的活躍。加強了法律制度的完善,提高了契約的法律效力。推動了社會誠信體系的建立,弘揚了契約精神。豐富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法治思想。解析:(1)趨勢:據材料“除傳統契約之外,還出現了寄托契約、租賃契約和擔保契約等類型”得出契約種類不斷增加;據材料“標的物種類明顯增多...既包括田地、房屋等不動產,也包括衣物、絲織品、口糧、牲畜等動產”得出內容逐漸豐富。材料“時間、雙方、地點、價格等都要一一注明”“先問親鄰、輸錢印契、過割賦稅、原主離業四個環節組成,并通過法律制度維護實施”得出契約形式日益規范,法律效力增強。材料“滲透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得出契約涉及的領域廣泛,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原因:據材料“通過訂立契約來處理各種社會經濟關系”得出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商品經濟的繁榮。據材料“政府保護及推動商品交易的系列措施”“政府規定加蓋官印的契約……中的時間、雙方、地點、價格等都要一一注明,以確保契約的效力,避免發生不必要的糾紛”得出政府政策的支持與推動,保護私有財產和商業交易。據材料“通過法律制度維護實施”得出法律制度的完善,提高了契約的法律效力。結合所學從文化因素的角度分析,得出文化傳統的影響,強調誠信和契約精神。(2)意義:材料“通過訂立契約來處理各種社會經濟關系”得出維護了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和發展。結合所學,商業契約規范和保障交易活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和商業交易的活躍。據材料“確保契約的效力”“并通過法律制度維護實施”得出加強了法律制度的完善,提高了契約的法律效力。結合所學,從文化影響方面分析,得出弘揚了契約精神,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法治思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