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知識提綱】1.周王室衰微: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我國歷史進入東周時期。東周前期稱為春秋時期,這一時期社會動蕩變化,西周制度遭到破壞,“禮崩樂壞”,分封制走向瓦解。由于周王室缺乏經濟、軍事實力,權威削弱,漸漸對各地諸侯失去控制。2.諸侯爭霸:春秋時期,由于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一些強大的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積極爭奪霸主地位,充當盟主,號令諸侯。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是齊桓公。春秋五霸及相關成語:齊桓公(老馬識途)、晉文公(退避三舍)、秦穆公(秦晉之好)、楚莊王(一鳴驚人)、宋襄公(五十步笑百步)、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等。 3.春秋爭霸戰爭的利弊:(1)利:有利于局部統一和民族交融。(2)弊:給人民帶來種種災難。4.生產力水平提高: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促進農業的深耕細作,是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鞏固提升】1.春秋時期,魯國國君朝覲周王僅3次,而朝齊、晉、楚三國竟有33次之多。對此合理的解釋是( )A.周王室地位已經衰落 B.魯國到王都路途遙遠C.魯國國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魯國的宗親2.“當時(春秋時期)的大小國家,在名義上都承認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實權早已消亡,只有霸主才能左右當時的政局。”這反映了( )A.周王室勢力大減 B.周朝即將滅亡 C.井田制得到鞏固 D.周朝政局穩定3.春秋時期最顯著的政治特點( )A.變法改革,富國強兵 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C.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D.戰事連綿,干戈不息4.許多成語典故來源于歷史,如退避三舍、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這些成語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哪一特點( )A.奴隸制開始瓦解 B.封建制度確立 C.生產力飛速發展 D.諸侯兼并爭霸5.春秋時期農業生產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是( )A.石錘的使用 B.骨耜的使用 C.青銅農具的使用 D.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6.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促進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導致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以求富國強兵。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經濟發展推動社會變革 B.諸侯爭霸趨于全國統一C.工具革新促進農業發展 D.百家爭鳴實現思想解放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通過對比朝覲次數可知,在魯國國君心中,齊、晉、楚三國地位高于周王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微,齊、楚、晉等大國崛起,分封制失去了對諸侯的有效約束,這使得一些勢力弱小的諸侯國棄周天子轉而投靠諸侯大國,體現了周王室地位衰落,故A正確。B不足以解釋為何魯國國君朝覲其他諸侯國的次數遠大于朝覲周王,排除;魯國和齊、晉、楚三國同屬于分封制下的諸侯國,卻要朝覲其他三國,由此可知其實力要弱于這三國,不能由此得出魯國國君是春秋霸主的結論,排除C;周王是天下共主,朝覲周王與是不是宗親無關排除D。2.答案:A解析:當時(春秋時期)的大小國家,在名義上都承認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實權早已消滅,只有霸主才能左右當時的政局這反映了周王室勢力大減,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故A正確;周朝歷經戰國時期后最終滅亡,故排除B;題干顯示分封制開始瓦解,故排除C;題干體現的周王室對地方的控制大為弱化,故排除D。故選:A。3.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周王室衰落,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為了爭奪領土和人民,各諸侯國之間不斷進行戰爭,這是春秋時期最顯著的政治特點,C項正確;變法改革,富國強兵,主要是戰國時期的特點,排除A項;輔助弱小,表述錯誤,排除B項;戰事連綿,干戈不息,只是春秋時期的一部分表現,表述片面,排除D項。故選C項。4.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可知,退避三舍、臥薪嘗膽都和春秋爭霸有關,圍魏救趙、紙上談兵都和戰國的兼并戰爭有關,這些成語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兼并爭霸,故選D。5.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春秋時期出現了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這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D項正確;石錘和骨耜出現于原始社會時期,排除AB兩項;春秋時期出現的重要農具是鐵制農具,不是青銅農具,排除C項。故選D項。6.答案:A解析:據題干“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促進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導致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以求富國強兵”并結合所學可知,促使戰國時期各國實行變革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即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這說明經濟發展推動社會變革。故A正確;諸侯爭霸出現于春秋時期,題干沒涉及諸侯爭霸,排除B;題干反映的是工具革新推動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變革,排除C;題干沒涉及百家爭鳴,排除D。故選: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