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必2《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教學設計課程定位與資源課標要求 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及其歷史影響。 教材分析 (一)宏觀定位 本課是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中第一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的第2課。 一般而言,經濟是對社會物質的管理,人們的經濟活動包括人類社會的生產、儲蓄、交換、分配等活動。經濟活動是社會生活的基礎,經濟活動中的食物生產更是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支撐,食物生產的發展也進一步對人類社會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中觀把握 本單元為“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按順序分為“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 本單元圍繞食物生產的出現、食物物種的交互、生產技術的進步,以及由此引起的人類社會生活的變化展開。食物生產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的革命性變化,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的交互也呈現世界化趨勢發展,對于人類社會生活具有世界性影響。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食物的生產、儲存等技術也不斷進步,也產生了對于社會生活的雙重影響。 (三)微觀解讀 本課為分“美洲物種的外傳”、“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三個子目。前兩個子目呈現了物種在美洲和其他地區之間交流的表現,第三個子目在此基礎上分析食物物種交流對于人類社會生活的世界影響。 學情分析 根據建構主義原理,學生從原有的經驗出發,建構起新的經驗。 本課教學的對象是高二年級學生,從顯性因素來看,學生在《綱要》下學習了第三單元“走向整體的世界”,對于全球航路開辟的概況及影響有一定的宏觀認識。 從隱性因素來看,學生思想活躍,歷史思維能力較剛入學時有所提高,但感性思維較強,對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認知不夠深入;經過幾個月高中歷史學習,學生的歷史學習模式已逐漸形成; 從其需求來看,學生更需要的是理性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而不僅是基礎史實的了解。因此,在教學中我會通過幾個材料組合對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注重鍛煉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主動探究歷史的意識。教學目標與要點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分析和學情思考,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與重難點作出如下設置: 教學目標 1.通過對于教材正文及輔助欄目的閱讀與分析,認識新航路開辟前食物物種交流的特點,梳理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物種的外傳情況與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情況,思考總結新航路前后食物物種交流的變化,結合綱要內容理解新航路開辟對于食物物種交流的關鍵推動作用。(時空觀念、歷史解釋) 2.通過對幾個材料組合的閱讀分析,從不同角度進行分組討論,深入探究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認識新航路開辟對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也起到了擴大的作用。(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3.通過對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概況與影響的了解,感悟人類文明的多源性以及人類文明交流對人類歷史進程的重要影響。(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概況與影響 2.教學難點: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教學策略與方法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上利用建構主義思想,以多樣化的史料為基點,以知識建構導引任務構建,圍繞“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全球化”,以層層遞進的任務設置引導學生從自主思考到合作探究再回歸自主思考,完成教學內容的意義啟發與價值引領。 教學方法 1.講授法:通過教師講述引導,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網絡; 2.合作探究法:以分工合作和討論探究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 3.史料分析法:通過圖片、文字史料的閱讀分析,培養學生信息提取和總結概括能力。課程脈絡與流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我之所以目不轉睛是因為這個番薯是400年來全球范圍內所發生的震撼性的變化的象征……所有這些的歷史都被包含在這個男孩和他手中的番薯中,盡管他根本不知道這些事情。 ——[美]查爾斯·曼恩《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 【問題引入】 查爾斯·曼恩為何會認為“這個番薯是400年來全球范圍內所發生的震撼性的變化的象征”呢?這個番薯又包含了哪些歷史? 【設計意圖】 引用學者記述建構情境,引發學生對于情境要素的思考,為課程學習埋下問題的種子。新課講授 一、邊界的突破——食物物種交流的全球化 (一)新航路開辟前的食物物種交流 任務一:根據教材導言內容,概括新航路開辟前食物物種交流的特點。 新航路開辟以前,食物物種交流主要在彼此鄰近的地區和各大洲內部進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種交流。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亞的小麥、大麥等進入了歐洲。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2世紀間,通過絲綢之路,葡萄、苜蓿等傳到中國,櫻桃、杏等也從亞洲傳到羅馬。 特點:交流歷史悠久;交流范圍有限;交流物種較少 (二)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 任務二:閱讀教材子目一正文及輔助性欄目,梳理美洲食物物種外傳情況。 任務三:閱讀教材子目二內容,梳理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推廣的情況。 任務四:對比新航路開辟前的物種交流情況,有何變化? 變化:范圍的全球性;內容的豐富性;交流的雙向性;時間的長期性;歐洲的主導性…… 二、縮小的世界——社會生活影響的全球化 任務五:結合教材及不同材料組合,分組交流,對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影響進行討論、分析、總結。 影響: 【組合一】: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組合二】: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推動經濟和貿易發展; 【組合三】:沖擊了原有的社會等級,推動了先進思想的傳播,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 【組合四】:破壞了當地生態;導致了各種疾病的傳播。 【設計意圖一】:本課子目一“美洲物種的外傳”與“其他地區物種在梅州的推廣”屬史實性內容,較為基礎,故而任務一及任務三的設置對學生的要求不高,主要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與信息提取能力,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基礎梳理完后,圍繞新航路開辟前后食物物種交流狀況的對比,進一步考察學生獨立思考與分析的能力,相較于任務一至三的要求而言有所提升。 【設計意圖二】: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是本課的重點兼難點,需要一定的材料進行輔助理解,故而此處設置了四個材料組合,整體上仍未脫離教材所給的角度,從多樣化的材料中深化學生對于該影響的理解,在自主思考和探究中推動學生史料實證意識與歷史解釋能力的鞏固。板書設計課后思考 一、必做題 (1)自主選擇一種食物,查找資料,簡單介紹其傳播發展歷史,并對該食物物種的發展交流影響作簡要分析。 二、選擇性探究(任選其一) (2)食物物種的世界性交換過程中,多是先由于物種本身的觀賞性而引入,后發現其食用價值,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3)從食物物種交流的角度,你是如何理解“一旦人類歷史變得更加統一,它就會比以往更為動蕩和混亂”? 世界性網絡的鍛造,既造成了斷裂和破壞,也帶來了發展和創造。 隨著單一網絡的創建,歷史發展的進程似乎開始加速。 各種各樣的革新與發明、繁榮與衰落、疾病與瘟疫皆通過統一體系的波動,傳播到條件允許的任何地方。 ……因而,一旦人類歷史變得更加統一,它就會比以往更為動蕩和混亂,時至今日,我們仍舊生活在這種狀態之中。 ———[美]約翰·R.麥克尼爾、威廉·H.麥克尼爾《麥克尼爾全球史》教學反思(教學前)1.本課采用大單元教學,通過史料分析,任務驅動的方式開展教學,主題明確,層層遞進,以“食物生產發展”為主體,從第1課到第3課,也對應著食物生產的區域發展到食物物種的全球交流,再到食物技術的現代應用,分別強調了生產的革命性、交互的全球性、技術的雙重性,對三部分內容做出了整合的嘗試,教學環節滲透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2.本課屬于課前設計,實際處理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狀況,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隨機應變,靈活處置,存在不完美的可能性。我會在課后及時了解學生的反饋,進行適當調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