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生物學 年級 七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第二單元 多種多樣的生物 第一章 藻類與植物的類群 第一節 藻類、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通過對藻類、苔蘚植物實物、圖片以及生活環境資料等的觀察與分析,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等能力,歸納、概括藻類、苔蘚植物的主要形態結構特征、生殖方式,形成結構與功能觀。 2.通過對藻類、苔蘚植物適應其生活環境的特點分析,認識到生物的特征是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初步形成進化與適應觀。 3.通過具體實例分析,說明藻類、苔蘚植物與人類的關系,認同它們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藻類、苔蘚植物的主要結構特點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教學難點 藻類、苔蘚植物的主要結構特點。教學設計思路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聯系實際,導入新課 【出示黃花蒿圖片】 1971年我國科學家屠呦呦在經歷多次失敗后,摸索出提取青蒿素抗瘧成分的方法,挽救了全球數百萬瘧疾患者的生命。青蒿素的提取來自我國廣泛分布的植物——黃花蒿。 你知道與生物柴油制造有關的微藻嗎?你知道與土地沙漠化治理有關的生物結皮嗎?你知道現在燃燒的煤與哪種植物有關嗎?大自然給予了我們大量的資源,只有深入了解這些不同的類群,才能對它們進行合理的利用和保護。 通過生活現象的列舉,引發學生對藻類和不同類群植物重要作用的認同,同時驅動學生的好奇心,展開對藻類和植物類群的學習。實例分析,歸納藻類的特征及作用 一、藻類 【出示實物與照片】 展示換水后,溫暖陽光照射下長了藻類的魚缸。 【提問】 清洗干凈的魚缸換水后放在溫暖有陽光的地方,一段時間后,缸壁和水中就可能出現綠色的細絲或綠膜,這些綠膜可能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兩首詩在描述春日景色的同時,也都描述了水體顏色的變化。哪類生物又與自然界中水體顏色的變化有關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與這些變化相關的藻類。 【出示照片】 出示顯微鏡下觀察到的一滴水中的照片。 【講授】 鼓藻、新月藻、柵藻、水綿相關內容。 【提問】 一滴普通的河水中含有多種藻類。海水中也生活著各種藻類。你知道海水中生活著哪些藻類嗎? 【思考并回答】 學生依據已有的知識列舉海水中的藻類,如海帶、紫菜等。 【展示】 展示海水中的藻類,如紫菜、裙帶菜、鹿角菜、海帶的圖片。 【講授】 藻類主要分布在水中,形態多樣,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顏色也各異,但是它們一般都具有可吸收光能的色素,因此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討論】 這些生物形態差異這么大,但為什么都被稱為藻類呢?這些藻類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藻類有根、莖、葉等器官嗎? 學生討論并交流,教師進行修正補充。 【出示照片】 出示藻類的顯微照片,觀察照片,分析構成藻類的細胞有什么特點? 【分析并回答】 細胞形態結構都比較相似,細胞間的差異不大。補充藻類的特征。 【小結】 總結藻類的生活環境與結構特點。 生活環境:淡水或海水。 結構特點:藻類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沒有根、莖、葉的分化。 【提問】 藻類結構簡單,沒有根、莖、葉的分化,那它們所需要的物質是從哪里獲得的呢? 單細胞藻類一個細胞就可以完成全部的生命活動,多細胞藻類幾乎全身都可以從環境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也能進行光合作用。 【提問】 藻類個體生命是有盡頭的,那么藻類是怎么保證物種延續的呢? 原來藻類可以通過形成孢子等方式進行生殖。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體積微小,可以通過空氣、水等傳播,在條件適宜的環境中可形成新個體。 【提問】 依據藻類的繁殖方式,你能解釋換過水的魚缸一段時間后為什么會長出藻類嗎? 【思考并回答】 魚缸中魚的食物和糞便會使水中含有大量藻類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藻類可以通過形成孢子等方式進行繁殖。魚缸換的水中本身可能含有孢子或者空氣中的孢子落到水中,條件適宜的情況下,藻類便會大量繁殖。 【提問】 藻類與人類的關系很密切,你能列舉出具體實例嗎? 【思考并回答】 學生思考后回答。 【講授】 可以食用;可以釋放氧氣,滿足水中生物呼吸的需要或補充空氣中的氧氣;為魚類提供食物;從藻類中提取的褐藻膠、碘、瓊脂等在工業和醫藥等方面被廣泛應用。再如之前提到的微藻,它與生物柴油的制造有關,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下查閱相關資料。 培養學生從事實出發,以觀察為基礎,進行比較和歸納的能力。 培養學生運用已學的生物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能力。實例分析,歸納苔蘚植物的特征及作用 二、苔蘚植物 【提問】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陋室銘》中這樣描述:“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你知道這首小詩描述了哪種植物嗎?結合詩句內容和生活經驗,你知道在什么樣的環境中更容易找到它嗎? 【思考并回答】 學生結合詩句內容和生活經驗,回答在潮濕、陰暗的環境中比較容易找到苔蘚植物。 為什么在這樣的環境中更容易找到苔蘚?它的哪些特征是與這樣的環境相適應的呢?一起來觀察一下苔蘚。 【任務】 觀察當地的苔蘚植物實物或標本,進行記錄,歸納苔蘚植物的共同特征。 1.測量并記錄苔蘚植株的高度。 2.觀察苔蘚植物的形態和顏色。 3.用放大鏡觀察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以及假根的形態結構特點。 【出示照片】 出示葫蘆蘚植物“莖”“葉”的顯微照片,觀察照片,分析組成其“莖”“葉”的細胞有什么特點? 【分析并回答】 組成“莖”“葉”的細胞形態結構大都比較相似,但是也有一些差異。補充苔蘚植物的特征。 所測得的苔蘚植物高度約為__________毫米,“葉”呈__________色,非常薄,__________(有/無)葉脈,莖纖細,__________(有/無)輸導組織。 思考問題:學生進行活動,教師巡視并指導。任務完成后進行交流,師生點評。 【提問】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苔蘚植物的生長繁殖,“苔花”是指什么結構? 【思考并回答】 “苔花”部分指的是苔蘚植物的孢蒴,內含孢子。苔蘚植物是通過孢子來進行繁殖的。 【提問】 你能從苔蘚植物形態與繁殖方式的角度,分析一下苔蘚植物為什么離不開水嗎? 【思考并回答】 苔蘚植物離不開水的原因。 苔蘚植物葉非常薄,在干旱的環境中很容易失水,而且苔蘚植物的繁殖過程也離不開水環境。 【小結】 總結苔蘚植物的特點。 生活環境:大多生活在潮濕的陸地環境中。 形態特征:植株矮小,通常具有類似莖和葉的分化,“莖”中無導管,“葉”中無葉脈,“根”非常簡單,稱為假根。 繁殖方式:用孢子繁殖,繁殖過程離不開水環境。 【討論交流】 出示地錢、墻蘚、葫蘆蘚照片,與學生討論苔蘚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請學生補充自己知道的其他例子。 培養學生結合一定的依據進行推測的能力。 引導學生學會科學的觀察方法,觀察有一定順序,由整體到局部,并能借助一定的工具輔助觀察。 培養學生依據觀察結果,進行歸納、總結和表述的能力。 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念。總結提升,引出下節內容 2020年,科研人員在四川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珍稀瀕危苔蘚植物——耳墜苔,2021年在北京新發現珍稀瀕危苔蘚植物——卷葉木靈蘚,這些瀕危物種的發現客觀證實了自然生態環境質量的提高,物種棲息地得到改善,生態文明建設初見成效。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藻類和苔蘚植物的相關內容,可以發現這兩類生物都可以產生孢子進行繁殖,并且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征。本節標題涉及的蕨類植物又生活在哪里?它又有哪些形態結構特征與之相適應呢?下節課我們來一起學習。 認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增強社會責任意識,認同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