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生物學 年級 七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第二單元 多種多樣的生物 第二章 動物的類群 第二節 脊椎動物——魚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魚的外形和運動”“探究魚的呼吸”等實驗,概述魚適應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幫助學生形成結構與功能觀。 2.舉例說明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認同它們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3.關注我國漁業資源的發展現狀以及采取的保護措施,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生態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通過觀察魚的外形、運動和呼吸,概述魚的主要特征。 2.舉例說明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教學難點 魚類在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上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教學設計思路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引入新課 一、多種多樣的魚 【展示】 展示河邊釣到的魚以及海洋館中多種多樣魚的照片。 【閱讀、觀察、回答】 閱讀并觀察教材圖2-21“多種多樣的魚”。 【提出問題】 “你見過哪些魚?在哪看見的?它們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它們有怎樣的特征?” 引導學生說出知道的魚的名稱,嘗試說出魚的生活環境和習性等;總結淡水魚和海水魚的特征。 利用學生熟悉的圖片和視頻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獲得對魚的直觀、具體和形象的認識。探究新知 二、魚的主要特征 環節一 【回顧】 回顧前面學過的無脊椎動物類群。 【展示】 活鯽魚、生物小組課前解剖的鯽魚骨骼。 【任務1】 觀察活鯽魚和實驗盤中鯽魚骨骼。 1.觀察實驗盤內鯽魚骨骼的脊柱和脊椎骨,推測其功能。 2.列舉幾種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嘗試說出其區別。 環節二 【展示】 展示魚在水中的照片。 【提問】 魚有哪些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 【總結】 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并過渡。 【任務2】 觀察鯽魚的外形和運動。 小組合作,觀察并回答以下問題。 1.鯽魚的身體可以分為哪幾部分?它的體形有什么特點?這種體形有什么優勢? 2.鯽魚體表有什么特點?對其生活有什么意義? 3.鯽魚的運動主要依靠哪些結構完成? 【展示】 播放鯽魚游動并轉動的視頻。 【分享】 生物興趣小組同學分享在解剖過程中觀察到的鯽魚最發達的肌肉。 【總結】 鯽魚的主要特征是體表常有鱗片覆蓋;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環節三 【任務3】 探究魚的呼吸。 【觀察】 鯽魚的口和鰓蓋是怎樣相互配合的? 【實驗】 用滴管吸入火龍果汁,慢慢滴在魚口前方,觀察火龍果汁流入魚口后,會從哪里流出? 【討論】 1.請推測,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其中溶解的氣體成分會有哪些變化? 2.觀察實驗盤中的魚鰓,思考魚鰓的哪些特點對它在水中呼吸至關重要。請推測魚離開水后很快就會死亡的原因。 【展示】 展示魚鰓解剖結構圖并播放視頻。 【總結】 總結魚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 3.實驗結束后,魚應該怎么處理? 【小結】 總結魚的主要特征。 引導學生總結、歸納魚的基本特征和其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 三、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提問】 請同學們說一說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總結】 魚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魚為人類提供了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魚類養殖業和捕撈業都是國家的重要產業,許多人以漁業為生。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魚因為和余下的余是同音,所以被賦予了很多美好的寓意,比如年畫中的魚寓意年年有余。當然,還有“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等格言給人以深刻的啟示。“竭澤而漁”這個成語則告誡人們不能只圖眼前利益,不顧長遠發展。 由于人類對魚類的需求量不斷的增加,加上環境被破壞,魚類資源面臨一些危機。為了合理利用和保護魚類資源,我國于1986年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簡稱《漁業法》)。為了保護產卵期的親魚和生長期的幼魚,《漁業法》規定“禁止在禁漁區、禁漁期進行捕撈”“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網目尺寸的網具進行捕撈”。 同時,人工魚礁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和改善了海洋生態環境,增殖了漁業的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已經成功地完成了從以捕撈業為主轉向了以養殖業為主的這樣的一種產業轉換。 充分利用已有知識和直觀實物,幫助學生明確脊椎動物的特點。 利用常見的場景,引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明確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結構特點,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 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尊重事實和證據的意識,以及嚴謹務實的態度。 通過實驗,有目的地進行觀察和分析,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幫助學生認識“鰓”對魚的重要性。 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讓學生認識到水產資源是有限的,建立保護水產資源的意識,形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板書設計第二節 脊椎動物——魚 一、多種多樣的魚 魚是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個類群 二、魚的主要特征 1.生活在水中 2.體表常有鱗片覆蓋 3.用鰓呼吸 4.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三、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