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生物學 年級 七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第二單元 多種多樣的生物 第二章 動物的類群 第二節 脊椎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牛蛙實物,概述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征,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滲透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通過觀看蜥蜴、烏龜等動物的圖片和視頻,概述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征,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滲透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3.舉例說明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認同它們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概述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征。 2.兩棲動物、爬行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教學難點 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征與其生活方式和環境的關系。教學設計思路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引入新課 【展示】 展示青蛙和烏龜的照片。 【提問】 這兩類動物有什么不同?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發學生思考。探究新知 一、兩棲動物 環節一 【展示】 展示蝌蚪照片。 【提問】 青蛙是蝌蚪發育來的,蝌蚪的外形像魚,那蝌蚪是魚嗎?為什么? 【展示】 展示蝌蚪發育成青蛙的圖片。 【總結】 蝌蚪發育成青蛙的過程,強調其不是魚。 環節二 【任務1】 觀察牛蛙的形態特征,小組進行討論。 1.牛蛙的身體表面是什么顏色?這與它生活的環境有什么關系? 2.牛蛙的體表布滿黏液,這對它的生存有什么幫助? 3.牛蛙的身體分為哪幾部分?頭部有哪些器官?作用是什么? 4.比較牛蛙前肢和后肢形態上的差別,想一想:這與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關系? 【講述】 牛蛙靠什么呼吸? 牛蛙有一對囊狀的肺,這是陸地脊椎動物的重要特征。肺有褶皺,能增加氣體交換的表面積;肺是粉色的,說明肺周圍有血管,能夠進行氣體交換。不過,青蛙肺的結構還十分簡單,內壁僅有少數褶皺,呼吸表面積不大,說明肺的功能還不完善,還要依靠濕潤的皮膚輔助呼吸。 【總結】 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總結,強調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 【展示】 展示常見兩棲動物圖片。 【總結】 小結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征。 【討論】 牛蛙能否完全適應陸地生活?為什么?引出對爬行動物的學習。 二、爬行動物 【過渡】 蜥蜴和蠑螈外部形態相似,這兩種生物哪種更適應陸地環境呢? 我們以蜥蜴為例來學習。 【任務2】 兩名同學一組,對比蠑螈和蜥蜴的圖片,看看與蠑螈相比,蜥蜴的外形都有哪些不同? 1.頭部后面有頸:它的頭部可以靈活地轉動,便于在陸地上覓食和發現敵害。 2.四肢:四肢短小,能貼地面迅速爬行。 3.皮膚:皮膚干燥,表面覆蓋角質的鱗片,既可以保護身體又能減少體內水分的蒸發。 【任務3】 展示蜥蜴肺的結構示意圖和青蛙肺的結構示意圖。 兩名同學一組,分析蜥蜴與青蛙肺結構的不同點以及功能的不同。 蜥蜴的肺比青蛙發達,氣體交換能力強,只靠肺部呼吸就能滿足其在陸地上對氧氣的需求。 【任務4】 展示蜥蜴和青蛙生殖過程的圖片。 兩名同學一組,分析蜥蜴與青蛙生殖方式的不同點。 雌蛙和雄蛙分別將卵細胞和精子排入水中,卵細胞和精子在水中結合形成受精卵。 蜥蜴將卵產在陸地上,卵大,卵內養料多且含有一定水分,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 【總結】 蜥蜴比青蛙更適應陸地生活的原因。 介紹常見的爬行動物,如龜、鱉、蛇、鱷等。 【總結】 小結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征。 三、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對比 師生共同總結完成下表。 比較項目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生活環境皮膚和 覆蓋物呼吸生殖和 發育四、兩棲動物、爬行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青蛙是很多農田害蟲的天敵;避役能捕食昆蟲,其中包括危害林木的昆蟲;蛇膽、鱉甲可以入藥,蟾蜍所分泌的毒液能制成中藥蟾酥;牛蛙、養殖的鱉等可食用。 目前,由于環境污染以及水域面積縮減等原因,兩棲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正在減少。我們應當加大保護兩棲動物生活環境的力度,同時禁止對它們濫捕濫殺。 引導學生關注之前所學知識,同時突出兩棲動物的部分特征,為以后學習生物進化的內容打下基礎。 通過觀察和思考,引導學生認識到牛蛙的身體結構和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尊重事實和證據的意識,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培養學生觀察對比并進行合理推測的能力。課堂鞏固 引導學生說一說本節課的收獲。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