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生物學 年級 七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第二單元 多種多樣的生物 第三章 微生物 第三節 真菌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通過觀察酵母菌和霉菌,闡明真菌是單細胞或多細胞的生物,有成形的細胞核,是真核生物。 通過制作臨時裝片和進行顯微觀察,提高學生的生物學實驗操作能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酵母菌、青霉的結構特征。 教學難點 使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和青霉。教學設計思路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引入新課 【展示】 長滿“毛毛”的豆腐和發霉的橘子。 【提問】 豆腐和橘子上的“毛毛”是什么? 【總結】 豆腐變為腐乳,主要歸功于毛霉。橘子發霉變質,多是因為青霉。在我們身邊,像毛霉和青霉這樣的霉菌還有很多,它們屬于真菌。真菌還包括單細胞的酵母菌,以及個體較大的蘑菇、木耳、銀耳等。 利用生活中的現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觀察、表達的能力。探究新知 【提問】 蘑菇、木耳、銀耳、酵母菌和霉菌,大小不同,形態各異,但是它們都是真菌,它們在結構、生活和生殖方式等方面有哪些共同特點呢? 【實驗】 播放“觀察酵母菌”演示實驗視頻。 講解觀察酵母菌的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組織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 【任務1】 制作酵母菌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的形態和出芽生殖,進一步染色后觀察酵母菌的結構,完成學案并交流。 【展示】 展示酵母菌的顯微結構圖片,總結酵母菌的結構特點。 【總結】 酵母菌是單細胞生物,細胞有細胞核、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質中有線粒體、液泡等。酵母菌可以通過出芽這種生殖方式進行繁殖。 【實驗】 播放“觀察霉菌”演示實驗視頻。 講解觀察青霉的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組織學生利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青霉的形態結構。 【任務2】 用放大鏡觀察青霉的氣生菌絲和孢子;進一步挑取長有孢子的菌絲,用顯微鏡觀察青霉孢子的著生狀態和顏色,完成學案并交流。 【展示】 展示青霉的顯微結構圖片,學習青霉的結構。 【總結】 青霉的菌體是由許多細胞連接起來的菌絲構成的,所以青霉是多細胞生物,每個細胞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組成青霉的菌絲有兩種:在營養基質表面向空中生長的,叫氣生菌絲;深入營養基質內部的,叫營養菌絲。營養菌絲能夠從營養基質中吸收有機物,供霉菌利用。 認識酵母菌的結構,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 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和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引導學生認識霉菌是多細胞真菌,由菌絲構成的。課堂總結 【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練習了顯微鏡的使用和臨時裝片的制作,觀察了酵母菌和青霉的形態結構。 酵母菌和霉菌雖然形態有很大差別,但是都有細胞結構,每個細胞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成形的細胞核。 培養學生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的能力。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