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開開心心上學去》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讓學生了解上學的意義,引導學生適應并喜歡上學。2、教育學生有禮貌、愛惜新書。3、動手制作課程表,熱愛學習。教學重點、難點:讓學生了解上學的意義,引導學生適應并喜歡上學。教學準備:掛圖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1、師自我介紹。2、同學們,我們已經是一名小學生了,歡迎你們。你們喜歡上學嗎 板題:我上學了。3、“擊鼓傳花”——介紹自己。(讓每個學生都有進行自我介紹的機會。)二、點播課文彩圖,傳授新內容。1、課件出示課文彩圖,誰來說說圖畫上的小朋友們在干什么 2、假設你上學了,你怎樣向媽媽告別 你怎樣向老師問好 見到不認識的同學,你該怎么辦 (組織同學討論,討論完畢指名發言,老師再創設情景說話進行禮貌教育。)3、來到學校,想不想看看我們的教室是什么樣的嗎 請跟我來,翻書到5頁,誰來說說我們的教室里有什么呢 (聯系實際指名發言)4、參觀完教室,小朋友快坐好,老師要發新書了,快看看老師發給你什么新書 我們要怎樣愛護新書呢 (生討論-指名回答-補充意見一師小結)5、上學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什么變化呢 (生討論一指名回答-補充意見一師小結)三、動手制作課程表。1、電腦出示課文插圖,小朋友看,喜歡這張課程表嗎 誰來說說課程表是用來干什么的 2、老師示范做課程表3、學生動手制作。四、總結全文活動延伸:課后開展“找朋友”游戲,引導學生通過做名片、交換或佩帶名片以及多種游戲方式來交往。第2課 我向國旗敬個禮一、教學目標文化基礎讓學生了解國旗的象征意義和相關知識。通過詩歌、故事等形式,增強學生對國家文化的認同感。自主發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國旗歷史和文化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自覺尊重和愛護國旗。社會參與教育學生在公共場合正確對待國旗,遵守相關禮儀。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積極參與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國旗所代表的深刻內涵。指導學生掌握向國旗敬禮的正確姿勢和規范。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將對國旗的尊重內化為自覺的行動。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三、教學方法直觀演示法:通過展示國旗的圖片、視頻等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國旗的形象。講授法:講解國旗的歷史、象征意義和相關法規。實踐演練法:組織學生進行向國旗敬禮的實際演練。四、教學過程(一)導入(5分鐘)播放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視頻片段,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問:“看到這個場景,你們有什么感受?”(二)新授(20分鐘)介紹國旗的顏色、圖案及其象征意義。例如:紅色象征革命,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征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講述國旗的歷史和相關故事,讓學生了解國旗的來之不易。講解向國旗敬禮的規范姿勢和禮儀要求。(三)鞏固練習(10分鐘)分組練習向國旗敬禮的姿勢,互相糾正。開展知識競賽,檢驗學生對國旗知識的掌握程度。(四)課堂小結(5分鐘)總結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強調國旗的重要性和對國旗的尊重。鼓勵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時刻以實際行動向國旗敬禮,表達愛國之情。五、教學延伸布置課后任務,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查找更多關于國旗的故事,并在班級中分享。組織學生參與學校的升旗儀式,實地感受向國旗敬禮的莊嚴氛圍。六、教學反思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生動的事例和實際操作,讓學生深刻理解國旗的意義和價值。同時,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掌握向國旗敬禮的正確方法和態度。第3課 這是我們的校園一、教學目標文化基礎:引導學生了解校園的文化特色和歷史背景。培養學生對校園建筑、景觀等的審美能力。自主發展:激發學生自主探索校園的興趣和能力。幫助學生制定個人在校園中的成長計劃。社會參與:增強學生的校園歸屬感和責任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活動和公共事務。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讓學生全面熟悉校園的各個區域和功能。培養學生對校園的熱愛之情。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理解校園文化。促進學生將個人發展與校園環境相結合。三、教學方法實地考察法:帶領學生實地參觀校園,進行現場講解。小組討論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校園的特點和自己的感受。多媒體展示法:通過圖片、視頻等展示校園的風貌。四、教學過程(一)導入(5分鐘)播放一段校園風景的視頻,引起學生的興趣。提問:“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的校園美嗎?”(二)新授(20分鐘)教師帶領學生按照預定路線參觀校園,介紹校園的建筑、設施、綠化等。例如:介紹圖書館的藏書種類和借閱規則;講解體育館的功能和使用注意事項。在參觀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校園的細節,感受校園的文化氛圍。回到教室后,組織學生分享自己在參觀中的發現和感受。(三)鞏固練習(10分鐘)小組討論:“我們可以為校園做些什么?”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提出自己小組的想法和建議。(四)課堂小結(5分鐘)總結校園的特點和重要性。鼓勵學生珍惜校園時光,積極參與校園生活。五、教學延伸讓學生制作一份校園導覽圖,標注出自己喜歡的地方和推薦路線。開展“我愛校園”主題征文活動,讓學生表達對校園的感情。六、教學反思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對校園的觀察和討論中。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內容,提高教學效果。第4課 平平安安回家來一、教學目標文化基礎讓學生了解交通安全的基本知識和相關法規。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遵守規則的文化素養。自主發展提高學生自我保護的能力,學會在不同交通場景下做出正確判斷。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出行習慣,自主關注交通安全。社會參與教育學生在道路上尊重他人的權利和安全,培養社會責任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交通安全宣傳活動,為創建安全的社會環境貢獻力量。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掌握常見的交通安全知識,如交通信號燈的含義、行走和乘車的安全規則。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交通安全知識的能力。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并將安全意識轉化為自覺行動。應對復雜交通狀況時的正確應對方法和緊急避險能力的培養。三、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通過分析實際的交通事故案例,引導學生從中吸取教訓。情境模擬法:創設交通場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體驗交通安全規則。知識競賽法:組織交通安全知識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四、教學過程(一)導入(5分鐘)播放一段交通事故的視頻片段,引起學生對交通安全的關注。提問:“看到這些事故,你們有什么感受?”(二)新授(20分鐘)講解交通安全知識,包括交通信號燈、行人過馬路規則、乘車安全等。例如:紅燈停,綠燈行,黃燈亮了等一等;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分析交通事故案例,探討事故發生的原因和預防措施。介紹相關的交通安全法規,強調遵守法規的重要性。(三)鞏固練習(10分鐘)進行情境模擬,讓學生分別扮演行人、駕駛員等角色,在模擬場景中實踐交通安全規則。開展交通安全知識競賽,鞏固所學知識。(四)課堂小結(5分鐘)總結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強調交通安全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傳播給家人和朋友,共同關注交通安全。五、教學延伸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與家長一起制定家庭交通安全公約。組織學生在社區開展交通安全宣傳活動,提高社區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識。六、教學反思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同時,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學生真正掌握交通安全知識并付諸行動。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