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中考歷史復習一輪學案——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一、課程標準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認識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內涵及意義;了解“一五”計劃、“三大改造”,理解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意義;知道中共八大;了解“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等錯誤與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認識這一時期取得的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科技等成就及其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了解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認識毛澤東思想的重要指導意義;了解以王進喜、雷鋒、錢學森、鄧稼先、焦裕祿等為代表的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奮斗的事跡;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危害及主要教訓。二、要點夯實知識點一 “一五”計劃(八下P18-20)經濟上,工業化的起步1.背景:(1)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2)我國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工業水平很低, 基礎 薄弱,而且門類不全。 2.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3.起止時間:1953—1957年底(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4.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5.成就:(1)工業: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集中在東北地區)(2)交通運輸業:新建寶成、鷹廈等鐵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6.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不代表中國已經完成工業化)知識點二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八下P21-22)1.時間: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2.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內容: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2)地位: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3)意義: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3.領導機構:大會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決定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4.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的意義: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知識點三 “三大改造”(八下P23-26)變革生產關系1.起止時間:1953—1956年底。2.內容: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3.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背景:土地改革后農業的分散經營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2)形式:引導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3)三個階段: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4)概況: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到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4.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形式:引導手工業者參加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走社會主義道路。(2)概況: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5.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原因:一些私營工商業中有不利于國計民生的消極方面,嚴重擾亂經濟秩序。(2)目的:使私有制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3)形式:公私合營。(4)政策: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這種和平過渡的贖買政策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5)概況: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6.結果: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7.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轉變。8.意義: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9.不足:后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知識點四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失誤(八下P27-28,P30-31)1.良好開端——中共八大:1956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這是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2.曲折表現:(1)總路線: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2)“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①“大躍進”運動:盲目求快,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②人民公社化運動:特點: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③結果:造成1959—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我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3.原因: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4.全面調整:中共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1961—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工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5.啟示和教訓:(1)經濟建設要遵循客觀規律,不能急于求成。(2)經濟建設要立足于本國國情。(3)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4)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6.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建設成就:①工業方面: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到1965年,我國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新興的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②交通方面:修建了蘭新、蘭青、包蘭等鐵路。③科技方面:我國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④經濟體系:我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知識點五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模范人物(八下P31)1.英雄模范:大慶石油工人:“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2.精神品質: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等。知識點六“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危害及主要教訓(八下P28-30)1.原因: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錯誤地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2.起止時間:1966—1976年。3.兩大集團:林彪集團、江青集團。4.危害:(1)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受到踐踏,廣大干部和知識分子遭到嚴重迫害。(2)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生產大幅度下降。(3)科學與文化教育事業被摧殘。5.最大冤案:國家主席劉少奇被誣蔑為“叛徒、內奸、工賊”,遭受殘酷迫害(劉少奇冤案)。6.結束標志: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7.啟示和教訓:(1)必須健全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法制,依法治國。(2)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3)重視文化教育,科教興國。8.“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科技成就:(1)1967年6月,我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2)1970年4月,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3)1973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三、真題演練1.(2024 西藏)1954年,河南安陽的一位村民說:“窮大社變了樣,雞毛也能繞天飛。”于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C.包干到戶 D.人民公社化2.(2024 蘭州)從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條戰線上涌現出一大批英雄模范,正是他們的艱苦奮斗和激情創業( )A.鄧稼先 B.王進喜 C.焦裕祿 D.袁隆平3.(2024 內蒙古)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報》刊登的《難忘的一天》中寫道:“六億的人民,加上無限大的權力( )A.新中國工業化建設起步B.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D.封建剝削制度已消滅4.(2024 廣東)如圖顯示了1953﹣1960年我國財政科技撥款狀況。由此可見,當時我國( )A.支持科學技術發展 B.推廣雜交水稻技術C.實行社會主義改造 D.實施科教興國戰略5.(2024 巴中)構建思維導圖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小華同學在學習某課時設計了如下思維導圖,圖中問號處是( )A.“一五”計劃 B.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 D.土地改革6.(2024 濰坊)1954年至1956年底,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其政策被譽為“創舉”。原因是( )A.實現經濟恢復 B.實行互助合作C.運用和平手段 D.消滅剝削階級7.(2024 綿陽)下圖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農業發展趨勢示意圖。導致“甲﹣乙”段發展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解放戰爭的勝利 B.中美關系正常化C.開展“大躍進”運動 D.農業生產關系的調整8.(2024 連云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涌現出了一批“感動中國”的英雄模范人物。王進喜、焦裕祿、雷鋒、鄧稼先成為這個時代的典型和象征。他們身上共同體現了( )A.開天辟地、立黨為公的精神B.不怕犧牲、樂觀主義的精神C.保家衛國、英雄主義的精神D.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9.(2024 聊城)1962年,我國農業生產力開始恢復,農業生產水平上升,主要得益于( )A.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 B.八字方針的貫徹落實C.工業布局的明顯改善 D.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10.(2024 天津)蘭考人把焦裕祿帶領大家種植的防治風沙的泡桐稱為“焦桐”。焦裕祿被人民稱頌為( )A.“最可愛的人” B.解放軍好戰士C.黨的好干部 D.“鐵人”四、知能訓練1.“過去被人瞧不起的穿‘短衫’和‘工裝’的工人農民,現在能夠同穿‘西服’和‘長袍’的人坐在一起,平等地共商大事,是整個社會大變革中富有象征性的一個縮影。”與材料相關的是( )A.民族的獨立 B.人民的解放C.普選的推進 D.祖國的富強2.“一五計劃”的基建投資比重分配上,重工業占65%,輕工業占8%,城市公用占5%,文教衛生占9%,其它占1%。這些數據體現了“一五計劃”期間( )A.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B.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來C.各行業均取得顯著的增長D.國民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3.即使在蘇聯幫助設計和裝備的技術建設項目中,我國工程技術人員仍擔負設計工作量的20%—30%,機器設備安裝量的30%﹣50%,一五計劃( )A.集中力量培養技術工人B.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C.體現了自力更生的精神D.自始至終采取全盤蘇化的策略4.1954年9月16日,《人民日報》記者袁水拍在《六億人民心花開》一文中寫道:“代表們走進了會場,坐在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席位。他們從車床邊來,從礦井來,從海岸的防哨來……”這一段描述反映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A.是我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B.完善了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C.真正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意志D.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5.漂浮在液體中的物體,當其自身重力小于浮力時,就會上浮,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導致如圖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 )A.三大改造 B.土地改革C.“一五”計劃 D.“大躍進”運動6.美國學者約翰 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國大趨勢》一書中反復強調,民主的含義就是“人民說了算”、“人民是統治者”、“民主意味著人民統治國家”。下列選項中最能反映這一觀點的是( )A.依法治國的方略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政治協商制度7.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我國進行了三大改造的實踐( )A.重工業 B.資本主義工商業C.農業 D.手工業8.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大力加強民族地區的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修建了通向“世界屋脊”的( )A.武漢長江大橋 B.川藏、青藏、新藏公路C.寶成、鷹廈鐵路 D.青藏鐵路9.歷史興趣小組同學準備舉辦“第一個五年計劃成果展示會”。他們找到了以下資料,適合采用的有( )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②第一批國產噴氣式飛機③武漢長江大橋④大慶油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0.“企業的私有制向社會主義所有制轉變,這在世界上早就出現過,但采用這樣一種和平方法,則是史無前例的。”“和平方法”指的是( )A.實行股份制 B.廉價收購C.贖買政策 D.無償沒收11.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材料二 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材料三 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上述三則材料均選自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下冊請回答:(1)材料一是哪一時期的基本任務?它開始的時間是哪一年?列舉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最少三項)(2)材料二是哪一年哪次會議上制定的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它起到了什么作用?(3)材料三是哪一年提出來的社會主義總路線?你如何評價這個總路線?12.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一五”計劃規定,五年內國家用于經濟和文化建設的投資總額達766.4億元,折合黃金7億多兩,其中又把88.8%用于重工業建設。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得到蘇聯政府的很大幫助。中蘇雙方談判確定蘇聯幫助中國興建156個項目,黨仍然堅持和強調自力更生為主。凡能自己解決的盡量自己解決。——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簡史》材料二 1952年以來我國經濟成分變化表(%)年份 公有經濟 非公有經濟國有經濟 集體經濟 資本主義經濟 個體經濟合作經濟 公私合營1952 19.1 1.5 0.7 6.9 71.81957 33.2 56.4 7.6 0.0 2.8——蘇星《新中國經濟史》(1)材料一說明我國“一五”期間投資的重點是什么?據材料分析“一五計劃”成功的原因有哪些?(2)據材料二分析20世紀50年代我國國民經濟成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指出引起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對我國社會性質產生的影響。參考答案真題演練1-10 BBCAB CDDBC知能訓練1-10 CACCA CABAC11.(1)一五計劃;1953年、沈陽飛機制造廠、建立了集二鐵路、鷹廈鐵路、青藏公路、克拉瑪依油田。(2)1956年;中共八大。(3)1958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要求盡快改變中國落后面貌的愿望,忽視客觀經濟規律。12.(1)重點:重工業;原因:國家的加大投入,蘇聯的援助,黨的自力更生。(2)變化:由非公有制經濟占主體轉變為公有制經濟占主體。原因: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影響:三大改造改變了所有制性質,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對我國社會性質產生影響,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