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制度【課程標準】了解中國科舉制與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淵源關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點以及對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影響。【學習目標】1.通過學習西方文官制度的歷史變革進程,對本節課能夠有整體的時空觀念的認識。2.分析西方文官制度變革的歷史背景,及其與中國科舉制度的淵源關系,認識政治、經濟、文化等時代因素對選官制度的影響,學會辯證地、一分為二地看待歷史問題。3.從史料實證的角度進一步探討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和影響,對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影響。4.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梳理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過程,運用歷史學科語言闡釋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培養提取信息、材料解讀和分析歸納的能力。5.通過了解古代中國科舉制度與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淵源關系,認識文明的時代性和世界性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制度自信。【重點難點】重點:了解西方文官制建立的背景及影響難點:了解西方文官制度與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聯系與區別【時空定位】第1課時 西方文官制度出現的背景及過程學習目標分析西方文官制度變革的歷史背景,及其與中國科舉制度的淵源關系,認識政治、經濟、文化等時代因素對選官制度的影響,學會辯證地、一分為二地看待歷史問題。二、自主預學學習任務1:閱讀教材35-36頁,依據課本和所學知識,完成下列思考。西方文官制度產生的背景?歷史因素:西方傳統選官制度的弊端經濟因素:工業革命的推動政治因素: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理論依據:啟蒙思想的影響外來因素:科舉制提供借鑒2.西方傳統選官制度經歷了哪幾個階段,當時的社會特征分別是什么?(1)中古時期:恩賜官爵制社會特征:封君封臣制度、王權與教權并立(2)17-18世紀:個人恩惠制社會特征:歐美國家逐漸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3)政黨分肥制社會特征: 西方內閣制和政黨政治逐漸形成3.閱讀教材第二子目 ,梳理西方文官制度建立過程的時間線索三、合作探究材料: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水平的大提高導致政府管理職能的膨脹,政府面臨著許多新課題:除了維護社會治安、國防、財政、稅收等傳統事務,還要擔負起經濟、文化、科技等新的社會事務的管理,以發揮政權的杠桿作用。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要求上層建筑做出調整。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實力的猛增使其政治要求增加。他們要求參與行政管理,要求清除舊制度的弊端,要求社會公職向社會開放,要求機會平等、自由競爭,建立一個廉潔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從政治上促進英國經濟的發展,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工業革命猶如經濟魔棍,點化出了19世紀中葉英國政治改革的浪潮,選舉與考試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誕生了。---鮑紅信《英國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根據材料分析,為什么說工業革命推動了文官制度的建立?(1)工業革命后,生產力提高,社會分工復雜,國家管理職能擴大,管理事務增多,機構設置增加,政黨更換頻繁,亟須建立職業官僚體系。(2)隨著“天賦人權”“人人生而平等”思想深入人心,人們要求平等參與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強烈。四、當堂檢測1.美國《彭德爾頓法》對職務常任制度采取了有條件的采納態度,即將美國文官分為政治任命文官與常任文官,即政治任命文官的任期并未常任而由總統決定其具體任期,但其數量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美國高級專業技術類文官中政治任命文官不應當超過15%。這一變化表明( )A.兩官分途制度不適合美國當時的國情 B.美國的總統是國家權力的中心C.文官制度的嬗變適應了三權分立體制 D.常任文官的地位得到較大提高2.1688年“光榮革命”以后,英國逐漸形成兩黨政治,但由于兩黨輪流執政,所以任意一黨得勢后都會大幅度地在官僚體系中排除異己,甚至還濫用職權,任人唯親,為此英國政府設置了事務官,該類官員( )①負責制定政策 ②沒有嚴重過錯可以長期任職③隨內閣共進退 ④進入體制時由考試擇優錄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有學者認為,西方文官制度是對舊有的人事管理體制、基本原則等諸多問題的糾錯,它科學、效能的價值取向為去除傳統官制的種種痼疾提供了一條有效的路徑。以下表述不能佐證其觀點的是( )A.原先的政黨分肥制容易造成腐敗泛濫,影響行政效率B.文官制度使政治和管理分離,促進了國家治理水平的提高C.負責具體事務的政務官不受政黨影響,長期任職D.文官委員會不受黨派干涉,對被推薦的候選人進行考試4.1883年,美國出臺的《彭德爾頓法》規定文官須經考試擇優錄取,總統也不得因為文官拒絕從事政黨活動而對其免職。1897年麥克金萊總統發布命令,規定凡經考試錄用的文官被免職,有權見到書面理由,并可對此進行辯解,否則不能被撤換。這些舉措( )A.保障政府官員清正廉潔 B.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穩定C.降低了政府的辦事效率 D.擴大了政府文官的職權5.郭素萍在《論西方文官的職業化》中認為西方文官制度要求文官對政黨必須是公正超然的,不得公開參加黨派之爭和政治活動,對政治問題保持緘默,忠誠地為政府服務。這一規定有利于( )A.實現政治與管理的結合 B.杜絕官僚習氣和僵化現象C.避免爭權奪利現象出現 D.提高政府工作穩定性和持續性CCCBD第2課時: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特點和影響一、學習目標1.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梳理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過程,運用歷史學科語言闡釋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培養提取信息、材料解讀和分析歸納的能力。2.通過了解古代中國科舉制度與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淵源關系,認識文明的時代性和世界性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制度自信。二、自主預學學習任務1:閱讀教材第三子目,回答以下問題。1.概括西方文官制度的主要特點三大特征:特征一:公開考試和平等擇優;特征二:政治中立和工作隱名特征三:職務常任和論功晉升其他特征:嚴格考核,賞罰分明;官紀嚴明,待遇優厚統一管理,科學分類;走向專業,注重培訓2.根據教材從不同角度回答西方文官制度的影響(1)積極影響:①規范了事務官員的選用和管理,實現了政治和管理的區分,保證了文官隊伍的優良素質,有利于官員管理的法制化和專業化。②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確保了政府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文官制度已成為西方社會的穩定器)。③“政治中立”原則有利于維護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④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⑤促進了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⑥對于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女權運動的興起,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⑦對世界:為世界其他各國文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范本和寶貴經驗,為世界政治文明的繼續向前發展奠定了基礎。(2)局限:①文官制度沒能觸碰資本主義基本制度,容易滋生官僚習氣和僵化現象;②文官人數增多,加大國家財政負擔;③官員層次增加,影響政府工作效率。3.西方文官制度與中國古代科舉制的異同點三、合作探究:問題探究一材料一:唐代科舉取士,明經科和進士科是其中常設的兩個科目,要考什么科由讀書人自己決定。明經雖易考但考上后一般不被朝廷重用很難做到大官;進士雖難考但考上后十分受重視且容易做到大官。所以說“大抵眾科之目,進士尤為貴,其得人亦最為盛焉”。唐代明經、進士兩科的考試內容初試 二試 三試明經 選《禮記》或《左傳》之一及《孝經》《論語》《爾雅》,每經帖十條 口答諸經大義十條 答時務策三道進士 選《禮記》或《左傳》之一及《爾雅》,每經帖十條 作詩、賦、文各一篇 作時務策五道—摘編自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等材料二:在中世紀的英國,宮廷和政府之間沒有明確界限,官員主要由國王遴選,并被視為國王的仆人。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后,文官開始出現。光榮革命后,國王和權貴行使有封建特權色彩的官職恩賜權來任用官員。直至18世紀末,文官錄用仍無常規可據,文官錄用權主要由國王、宮廷權貴和各部長官直接行使,私人關系和個人感情成為獲取官職的關鍵因素。工業革命催生英國近代文官制度。在英國,文官并不包括組成內閣的大臣,即與內閣共進退的“政務官”,而僅指“事務官”,其職責是執行當時政府的政策,而非對政黨活動的參與。他們構成了政府中所謂的“非政治”的分子,即不參與黨派之爭的人。1853年政府有關部門提出《關于建立常任英國文官制度的報告》,建議實行公開競爭考試錄用制,并認為考試科目應有四類:古典文學;數學和自然科學;政治經濟學、法學和近現代哲學;現代語言、近現代史和國際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擇優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職恩賜制的重要起點。1870年樞密院關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規定,多數重要文官職位必須按照文官制度委員會的要求,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用。該令的頒布成為英國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標志。—摘編自閻照祥《英國政治制度史》等(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中國唐代科舉考試的特點。指出唐代科舉取士與英國工業革命前官員選用的主要區別。分科考試,形式多樣;分初試、二試、三試,程序規范;內容以儒家學說為主;注重時政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區別:唐代科舉:公開考試,擇優錄用。英國:國王和權貴的恩賜;依靠私人關系和個人情感。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文官制度出現的必要性,指出唐代科舉制與英國近代文官考試制度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共同之處。英國工業革命后,經濟規模擴大,社會分工更為復雜,要求政府進行高效的專業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官員具備較高的知識水平和管理能力。英國責任內閣制(君主立憲制)的代議制民主政治確立,政黨政治下首相及內閣大臣時有更替,需要保持政府運行的穩定和常態,所以形成了文官制度。共同之處:打破特權階層對官職的壟斷;增進社會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提高官員隊伍素質;加強了對社會的有效管理。四、當堂檢測1.西方國家公務員制度嚴格區分政務官和事務官。政務官主要通過選舉產生或政府首腦任命,承擔政治責任;事務官通過考試產生,實行職務常任。凡是符合相關法律規定的公民,都可以參加文官考試成為事務官。由此可推知( )A.事務官忠于職守并隨政黨共進退 B.這類規定不符合權力制衡架構思想C.事務官有不提供政治服務的義務 D.文官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穩定性2.19世紀初,英國的一些政府部門開始設立常務次官的職位,英國的官員由此分為兩類:一是政務官,包括大臣和政務次官或政務秘書,他們隨內閣共進退;另一類是事務官,即文官,包括常務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員,負責具體事務,可以長期任職。上述做法旨在( )A.維護公職人員合法權利 B.保證政府工作持續穩定C.防止國王干預行政事務 D.避免政黨私相授受官職3.列寧曾說:資產階級議會制的國家的全部歷史表明,更換部長意義極小,因為實際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龐大的官吏隊伍手中。這支官吏隊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識,同地主和資產階級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各方面都依附他們。這支隊伍被資產階級關系的氣氛所籠罩,他們呼吸的就是這種空氣,他們凝固了,變硬了,僵化了,擺脫不了這種空氣……。材料旨在說明西方文官制度( )①實現了政治和管理的分離 ②嚴重影響了政府工作效率③容易滋生官僚習氣和僵化現象 ④本質是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工具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4.1832年,紐約州參議員威廉姆·馬西說:“在政治上要像在愛情上、戰爭上一樣公平,戰利品屬于勝利者所有。既然官員任期有限,那么就竭盡全力地撈取最大化的利益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游戲規則如瘟疫一樣廣泛地侵蝕著合眾國的機體。由此可見,當時美國( )A.各個黨派之間的矛盾不斷上升 B.官僚體系制約社會發展C.三權分立的制衡原則存在弊端 D.文官制度運行尚待完善5.20世紀70年代,撒切爾夫人上臺后,大力改革英國文官制度,探索以文官合同雇傭制取代終身雇傭制。這一做法( )A.導致文官隊伍逐漸精英化 B.易導致文官隊伍人浮于事C.最終確立了英國文官制度 D.旨在增進文官體制的活力6.美國從1883年確立文官制度的《彭德爾頓法》開始,逐漸形成的文官制度的傳統是“提倡一個人應該有一種明確被認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長,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時獲得優厚的報酬”。據此可知,美國文官制度( )A.強調專才的特殊地位B.忽視了官員道德品質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D.促進了人才自由流動7.1700年,英國《吏治澄清法》規定,“凡接受皇家薪俸及年金的官吏,除各部大臣及國務大臣外,均不得為議會下院議員”。1805年,財政部設立了常務次官主持日常事務,不參加政黨活動,不隨內閣的更迭而替換。到1830年,大多數政府部門已經設立常務次官。這一系列舉措( )A.克服了文官制度存在弊端 B.確保了上下議院權力的制衡C.實現了政治和管理的分離 D.解決了營私舞弊的政治亂象8.1883年《美國文官法》規定:任何公務人員不因此而承擔向政治基金會捐款的義務,也不因此承擔提供政治服務的義務。他們不因拒絕上述捐獻和服務而受到歧視。對此解釋不正確的是( )A.該法案標志美國文官制度建立 B.對英國等西方國家影響大C.體現文官保持政治中立的特點 D.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穩定性DBCBD ACB名詞解釋1.文官:文官又稱公務員,其英語原文為Civil Servant。西方公務員有兩種含義,廣義的公務員既包括選舉產生與政府共進退的政府官員(政務官),也包括常任制的、非選舉產生的政府公務人員(事務官)。狹義的公務員僅指事務官。2.文官制度:文官制度又稱公務員制度 ,就是由國家法律或法令規定的各級文官的分類、考 試、錄 用、考核、獎懲、傳遞、培訓、晉升、調動、解 職、退休、保障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和管理制度 。3.政黨政治:政黨政治是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產物。在“光榮革命”之前,英國議會內部就出現托利黨和輝格黨兩大政治派別,到19世紀30年代以后,隨著英國議會制度的發展,特別是通過了《選舉改革法》之后,托利黨演變為保守黨,輝格黨演變為自由黨,由此才正式形成英國議會制的兩黨政治(執政黨和在野黨相互制衡)。此后,美國和其他一些資本主義國家也先后形成政黨政治。3.恩賜官爵制:恩賜官職制是指文職官員的任命由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根據門第和私人關系予以恩賜。在封建君主制度下,君主和貴族將官職賞賜給下屬的任官制度,是君主制度下普遍存在的一種任官現象。4.個人贍徇制:個人贍徇制是指當權者將國家官職作為個人贍恩徇私、私相授受的贈品給予親朋戚友的用人制度。在17世紀末期以后,資產階級沒有完全擺脫封建社會官職恩賜制的產物。5.政黨分肥制:是指政黨可以從國家財政撥款中分配一定比例的資金,以支持政黨的發展和活動。這一制度旨在支持政黨的自主發展,以實現政黨的良性發展,推動政黨的有效運作,促進政黨的責任落實,保證政黨的可持續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