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制度【課程標準】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jiān)察制度。【學習目標】1、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演變(以時間為序能整體復述;記住并理解不同選拔方式的標準及影響,體會階段特征)、官員選拔標準的變化及演變的趨勢。2、簡述科舉制發(fā)展演變的歷程,理解記住其評價(正文準確記憶,結合史論歸納形成“客觀評價)。3、簡述中國古代官員考核制度的演變,了解其發(fā)展演變的特點。4、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的演變(以時間為序;中央與地方),理解其特點和評價。【重點難點】重點: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jiān)察制度。難點: 正確認識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和管理制度的變化,分析其變化的原因和影響。【時空定位】第1課時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制度學習目標1、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演變(以時間為序能整體復述;記住并理解不同選拔方式的標準及影響,體會階段特征)、官員選拔標準的變化及演變的趨勢。2、簡述科舉制發(fā)展演變的歷程,理解記住其評價(正文準確記憶,結合史論歸納形成“客觀評價)。二、自主預學學習任務1:閱讀教材30-32頁,依據(jù)課本和所學知識,完成表格。朝代 制度 途徑 標準 特點西周 世官制 世襲(世卿世祿) 血緣 貴族世代壟斷高官春秋戰(zhàn)國 薦舉功勞制 舉薦、通過戰(zhàn)爭獲得軍功 才能、軍功 缺乏制度化, 戰(zhàn)時(臨時)的選官方式秦 “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向官員學習律令而為官 明習法律 專任法家思想兩漢 察舉制 先考察后推舉,分常科和特科 品德、才能 由地方官推薦取士;形式多樣魏晉 九品中正制 中正定品,吏部授官 道德、才能、家世,后只看重家世 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隋唐 科舉制 分科考試,分為制舉和常舉 才學 分科考試選拔人才兩宋 科舉制 “取士不問家世” 才學 科舉進一步完善元 蒙古傳統(tǒng)和科舉制 世襲、軍功、科舉比例小 血緣、軍功、才學 四書試人;時斷時續(xù);等級色彩明清 科舉制 從學校參加科舉,分三級考試 才學 八股取士,內容僵化三、合作探究材料1 士人可以不經(jīng)薦舉,直接報名考……由政府擇優(yōu)錄取,從而糾正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用人做官大權的狀況。......科舉制度的最大優(yōu)點是從根本上打破了豪門世族對政治權力的壟斷,使國家行政機構的組成向著盡可能大的社會面開放。 ——王炳照《中國科舉制度研究》材料2 貞觀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門,見進士于榜下綴行而出,喜謂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王定保《唐摭言》材料3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宋]汪洙《神童詩》材料4 (科舉制)西國莫不慕之,近代漸設考試以取人才,而為學優(yōu)則仕之舉。今英、法、美均已見端,將來必至推廣。 —丁韙良《西學考略》材料5 “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顧炎武材料6 知識分子...集中于政治一途。只鼓舞人當大官...于是競求上政治舞臺。——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得失》問題1:根據(jù)材料,結合所學,對科舉制度進行評價?積極影響: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對控制仕途的局面,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②體現(xiàn)了相對的公平公正,社會中下層的知識分子參與政權,推動了社會階層的流動。③把選官權由世家大族手中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④有利于提高官員的文化素質,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國家的社會治理水平。⑤有利于推動儒學發(fā)展,推動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⑥為歷代所沿用,影響深遠。⑦不僅在當時被“東亞文化圈”所效仿,更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提供借鑒。弊端:①明清八股取士,科舉制日益僵化,禁錮了思想,阻礙了創(chuàng)新意識。②考試以儒學為主,忽視實用性,不利于科技的發(fā)展,阻礙了阻礙了科學技術進步。③形成了“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教育被迫服務于政治,加劇了官本位思想的盛行。④過于側重學問標準,忽視對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員道德素質低下。⑤為封建社會的長期存在提供一定的韌性,大大延緩了封建制度的消亡。問題2:通過我國古代選官制度沿革,分析概括出選官制度的演變趨勢及原因?趨勢:①選拔標準由重家世到重才能;②選拔方式由世襲、舉薦逐漸演變?yōu)榭荚嚕呄驀烂芸茖W;③選拔權日益集中到中央手中,反映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加強;④選拔范圍由貴族到平民,范圍擴大;⑤選拔原則日益公平、公開、客觀,趨向制度化。原因:①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②社會階層力量變化;③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統(tǒng)治需求;④治國理念、社會主流思想的變化;⑤舊制弊端四、當堂檢測1、 西周國都的近郊稱為鄉(xiāng),主要居住著平民,鄉(xiāng)的長官為鄉(xiāng)大夫。根據(jù)《周禮》記載,鄉(xiāng)大夫每三年對平民的“德行道藝”進行考核,將勝出者推薦給朝廷。這表明西周時期A.削弱了諸侯國權力 B.孕育了后世的選官制度C.破壞了世卿世祿制 D.出現(xiàn)“禮崩樂壞”的跡象2、某學者說:“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動性日益擴展到政府結構,平民社會成了中國社會的主流。”這表明( )選官標準發(fā)生變化 B. 官吏監(jiān)察日益嚴密C. 貴族政治完全消失 D. 行政效率逐漸提高3、“宋沿唐制,亦貴進士科。然唐時猶兼采譽望,不專辭章。宋則糊名考校,一決文字而已。”由此可見,與唐代科舉相比,宋代( )A.考試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減少C.進士及第尤為尊貴 D.錄取人數(shù)大大增加4、唐代詩人劉得仁系皇親國戚,其兄弟為達官顯貴,而他“出入舉場三十年,竟無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屢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訴。兩人的經(jīng)歷反映了唐代( )A.科舉考試不重考生詩才 B.選官制度阻斷貴族入仕C.中央政府剝奪宗室特權 D.科舉取士體現(xiàn)公平公正5、詩人左思在其《詠史》中濃郁悲歌:“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造成這一社會狀況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6、錢穆在評論中國古代某制度時說,它“可以培植全國人民對政治之興味……可以團結全國各地域于一個中央之統(tǒng)治”。這一制度是A.郡縣制 B.察舉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7、清末傳教士明恩溥記述:“促使中國學子年復一年地堅持科舉考試,有的直到九十高齡終于拿到文憑方可罷休,有的則死于這一過程中。功名利祿一類是無法說清楚的……九十高齡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樣?唯一的解釋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稟賦。”該材料A.批判學子追求功名利祿 B.表明科舉制下學子的愚昧無知C.折射出學子的價值取向 D.反映出科舉制失去人才選拔功能答案:1、B2、A3、A4、D5、C6、C7、C第2課時:中國古代官員的管理制度一、學習目標1、簡述中國古代官員考核制度的演變,了解其發(fā)展演變的特點。2、、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的演變(以時間為序;中央與地方),理解其特點和評價。二、自主預學學習任務1:閱讀教材31-23頁并結合所學,完成下方《中國古代官員考核制度演變表》。考核制度 考核內容/標準 特點 評價秦漢 上計制 土地人口、財政收入、社會治安 特點:①歷史悠久;②考核日趨嚴格,標準細化,考核制度漸趨完善 ;③政績與品德并重;④獎懲結合,考核與懲貪結合;⑤強化上下級依附性; ⑥考核機構專業(yè)化;⑦過程注重公開公正; ⑧維護君主專制。⑨地方官和中央官分開考核⑩監(jiān)察人員介入考核過程。 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頓吏治,提高行政效率。 ②本質是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工具,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官員腐敗問題。 ③對于當今社會推進反腐倡廉制度建設具有借鑒意義。魏晉南北朝 流于形式隋唐 吏部考核 品德、才能宋朝 制定嚴格的考核標準 ————明朝 考滿和考察 重在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清朝 京察和大計 ————學習任務2:閱讀教材31-23頁并結合所學,完成下方《中國古代官員監(jiān)察制度演變表》。時期 中央 地方秦 御史大夫 監(jiān)御史漢 御史大夫 十三州刺史制隋唐 御史臺 唐太宗將全國分為10道監(jiān)察區(qū),派檢察官巡回監(jiān)察宋 御史臺、臺諫合一 路為監(jiān)察區(qū)(四監(jiān)司)、通判(強化中央對地方管理,加強中央集權)元 御史臺 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機構嚴密,中央與地方監(jiān)察機構渾然一體)明 督察院、六科御史 御史巡按各省清 六科并入督察院 停派御史巡按各省三、合作探究:問題探究一:材料:起源于西周的考績制度,已有《大計法》作為對職官進行行政考核的依據(jù)。唐朝考績獎懲制度臻于完善,一至九品流內官的考核標準是《四善二十七最法》,官吏晉階升級都要經(jīng)過考課,合格者升遷,不合格者降級使用。宋代考課制度中除相應考課律法外,還有循資考核的磨勘制:“不問其功而問其久,官以資則庸人并進。”不少朝代明文規(guī)定考課官吏“取自上裁”,強化下級官吏歸上司的依附性。明清時期考績制度進一步發(fā)展,明有《考滿法》《考察法》《考成法》,清有《京察法》《大計法》等。——摘編自李孔懷《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問題:中古古代官員考核制度特點?①歷史悠久;②考核日趨嚴格,標準細化,考核制度漸趨完善 ;③政績與品德并重;④獎懲結合,考核與懲貪結合;⑤強化上下級依附性; ⑥考核機構專業(yè)化;⑦過程注重公開公正; ⑧維護君主專制。⑨地方官和中央官分開考核⑩監(jiān)察人員介入考核過程。問題探究二:通過古代監(jiān)察制度的演變過程,分析概括其特點及評價?特點:①為專制皇權服務,皇帝有最高監(jiān)察權。②監(jiān)察機構獨立,自上而下垂直監(jiān)察。③嚴格監(jiān)察官的選任,監(jiān)察官位卑權重,以輕制重。④監(jiān)察方式多樣化。既有常設監(jiān)察機構,又有巡視監(jiān)察。評價:積極作用:有助于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了決策的科學性;有助于澄清吏治,提高官員的素質,在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和國家的統(tǒng)一,緩和階級矛盾與社會矛盾。局限性:專制制度的本質決定了監(jiān)察體制的實際效能必然有限,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帝的無上權力;也不能杜絕官僚隊伍的腐敗和低效現(xiàn)象四、當堂檢測1.秦朝選拔官吏按資歷或勞績來核定官職的授予或升遷,稱“量才授官”。秦律中的《置吏律》、《效律》等是關于職官建置、任免、銓選、考核的法規(guī),對違規(guī)、違紀、失職的官吏,不僅要依法論處,而且撤職,永不任用。由此可見秦朝( )A.只重視勞績忽視道德危害巨大 B.嚴苛的法律不利于官僚的穩(wěn)定C.有利于實現(xiàn)自上而下的層層監(jiān)督 D.非常重視各級官吏的選拔和任用2.《睡虎地秦墓竹簡·置吏律》規(guī)定,任用吏和尉時,若有不應任用就行使職權,或私下謀劃就派往就任的,“以律論之”;任免吏、佐和各府屬員時,“十二月朔日免除,盡三月而止之,其有死亡及故有夬(缺)者,為補之,毋須時”。這些規(guī)定( )A.體現(xiàn)了官吏任免程序的規(guī)范性 B.反映了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C.推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 D.防治了官吏選拔過程中的腐敗問題3.秦朝時期的上計制度(審計監(jiān)督制度)是由縣級行政單位直接上報中央,而西漢時期則是縣首先上報上一級的郡,再由郡上報給朝廷。這反映了西漢時期( )A.政府經(jīng)濟管理短暫松弛 B.地方的行政制度已經(jīng)完善C.社會經(jīng)濟得到迅速發(fā)展 D.封建專制統(tǒng)治進一步加強4.秦代選官主要實行軍功入仕,軍功以在前線殺敵數(shù)量來計算;漢代選官主要實行察舉制,由地方官在轄區(qū)內考察人才并推薦給中央,被察舉的人必須品德高尚、學識才干出眾。這反映出秦漢之際( )A.中央集權不斷強化B.入仕通道趨于多元C.選官的客觀性增強 D.治國理念發(fā)生變化5.漢初,朝廷讓功臣和他們的子弟們占據(jù)要津,但具體政務依然委之文吏,把“能書會計”和“頗知律令”規(guī)定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漢初( )A.重視官員道德品質B.確立儒學獨尊地位C.注重任用專業(yè)吏員 D.削弱士族政治影響6.隨著漢代察舉制的推行,社會上逐漸出現(xiàn)了“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的現(xiàn)象。這反映出A.察舉制失去了選官功能B.封建統(tǒng)治基礎亟需擴大C.選官標準影響社會風氣 D.漢代重文抑武的價值追求7.魏晉南朝時,負責品評士人的中正官由朝官兼任,地方長官所征辟的掾屬(佐治的官吏),也需要中正品評方能繼續(xù)升遷;權貴一旦失勢,其子弟就會被中正“削下”降品。這客觀上反映魏晉南朝( )A.寒門士族的崛起B(yǎng).選官權力中央化的趨勢C.官吏選拔的開放性特征 D.官僚體系的混亂8.察舉制在最初的操作過程中不試筆墨,民間評議對朝廷選官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東漢陽嘉年間,左雄上言:“郡國孝廉,就是古時候的貢士。出來做官,就要協(xié)理風俗,宣揚教化,若是不學無術,那就一點用都沒有。請自今以后,被舉薦者都先去公府,儒生測試儒學經(jīng)術,文吏測試行政文書。”帝從之,頒下郡國。陽嘉新制( )A.體現(xiàn)了漢代儒學獨尊地位 B.便于豪強地主把持政權C.蘊含向科舉制演化的因子 D.利于選拔實際有用人才9.唐代選官,五品以上由皇帝敕授,六品以下經(jīng)由吏部考詢后奏授,侍御史、監(jiān)察御史等多為敕授;唐代一般官員,一任須經(jīng)四考方可遷轉,而御史三考即可升遷,一般御史遷到尚書省即為員外郎等清要官職。這表明唐代( )A.官員考選體系嚴密 B.監(jiān)察官員地位顯要C.科舉取士有待完善 D.官僚政治趨于成熟答案:1、D2、A3、D4、D5、C6、B7、B8、C9、B名詞解釋1.世卿世祿制:世卿就是天子或諸侯國君之下的貴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繼,連任卿這樣的高官。祿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財物。世祿就是官吏們世世代代、父死子繼,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賦稅收入,世襲卿位和祿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所謂世祿世卿,就是最高統(tǒng)治者按血緣關系的遠近,分封自己的親屬;中央和地方的各級權力,分別掌握在大大小小的貴族手中。2.薦舉制:中國古代的一種人事選拔制度,是薦舉賢才,授以官職的官吏選拔制度。舉薦的標準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沖破了先秦貴族血緣世襲制的藩籬。西漢的察舉、征辟制的出現(xiàn),是薦舉制成熟的標志,而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施行,表明其走向衰敗。3.四善二十七最:唐代官員考核制度4.上計制:檢查官員政績的年終匯報制度,實行范圍主要是中央的重要官員及地方長官。所謂“計”,是一種用來統(tǒng)計的簿冊。上計,就是官員在每年年終的時候,將第二年的各種預算寫在木券上,送到國君那里。國君則將木券一剖為二,國君執(zhí)右券,官員執(zhí)左券。第二年年終,官員們要根據(jù)上計的預算到國君那里去匯報一年中的成績,接受國君的考核。如果成績突出,就可以得到嘉獎;反之,當場將官璽收回。5.刺史:西漢中期,中央統(tǒng)轄的郡國數(shù)量越來越少,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漢武帝在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國除了三輔(京兆、馮翊、扶風)、三河(河南、河內、河東)和弘農以外的地區(qū)分成了13個州部:冀州、青州、兗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益州、涼州、幽州、并州、交趾、朔方。中央在每個州設立刺史一名,專職監(jiān)察地方。刺史沒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視所轄區(qū)域,考察吏治、獎懲官吏、決斷冤獄。后來,刺史權漸重,積久成制,成為行政長官。西漢末到東漢,刺史改稱州牧,級別提高,成為最高地方行政長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區(qū)劃了。6.臺諫合一:臺諫合一是宋代的行政監(jiān)察制度,即御史與諫官二者的職責合一 ,御史擁有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擁有御史的監(jiān)察權 。 此外,中書舍人、給事中等負責對圣旨進行封駁的官員,也擁有了彈劾權,尤其是可以對朝廷不當人事任命進行彈劾。7.科道:明、清六科給事中與都察院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總稱,俗稱為兩衙門。洪武元年(1367)設給事中。洪武六年(1373)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后一度改給事中為元士﹑源士。二十四年﹐六科各設都給事中一人﹑正八品﹐主管科務﹔設左右給事中各一人﹐從八品﹐協(xié)助理事。各科給事中數(shù)量為吏科四人﹑戶科八人﹑禮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均為正九品。建文時﹐改官制﹐升都給事中正七品﹐給事中從七品。永樂時﹐重置左右給事中﹐秩品為正七品。后來又在南京設六科給事中﹐戶科為二人﹐余五科均為一人。其給事中之職守為侍從皇帝﹐推舉人才﹐糾劾官吏﹐督察六部﹐封駁制敕和章奏﹐評議政事﹐隨時諫言。【教材問答】1.教材P31思考點:為什么說科舉制是一種更完善的選官制度?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本質上還是一種推薦制度,推薦者的主觀因素對官員選拔影響比較大,而科舉制是一種考試制度,以考試成績取人,官員選拔標準相對客觀。允許符合條件者“投牒自進”,無須其他條件,官員選拔社會基礎更加廣泛。把官員選拔各項制度收歸中央,鞏固中央集權。2.教材P32學思之窗:閱讀材料,談談隋唐時期地方官員任用上的變化對中央集權有什么樣的影響。《說文解字》說“官,吏事君也”,“吏,治人者也”,說明官與吏在職能上是不同的。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后,中央直接任命的官,一般只到縣一級。如秦漢時期,二百石以上的是官,二百石以下的是吏。中央任命的官在縣一級只有縣令、長,縣丞、尉(稱為長吏),其他屬吏(稱為少吏)中央不任命,都由各級長官在所任地自己選用,籍貫一般為本地人。魏晉南北朝以降,官品制度形成,有品級的是官,無品級的是吏,但屬吏任用大體延續(xù)秦漢,由長官自己辟除舉薦而產(chǎn)生。由于屬吏不歸中央管理,帶來許多危害,他們或營私舞弊,或結成朋黨。隋朝各級長官的僚屬皆由吏部任命和考核,吏的管理更加嚴格,大大加強中央集權。3.教材P33問題探究:結合課文,分析中國古代對官員“德”“才”的要求有何特點。中國古代對官員選拔的要求既重才又重德,但是德是第一位的,被放在才的前面。4.教材P33學習拓展:結合材料,談談你對考核制度的看法。考核是一個制度體系,也是一個治理體系。張居正認識到,立法不難,難的是有法必行。不要只聽一個人說什么,而要看他做什么,有沒有成效。如果國家對安排的事情沒有考核制度,君主心里對全局也不清楚,那么人人都會心懷僥幸,不認真落實。即使把古代的圣賢請出來,恐怕也做不成什么事。因此,考核制度在國家管理中有著重要作用,不僅要建立相關考核制度,還要使考核制度落實。中國古代從秦漢至明清考核制度嚴密,正是其重要性的表現(xià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