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單元《地表的變遷》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蘇教版 單元(或主題)名稱 地表的變遷單元主題 《地表的變遷》是蘇教版五年級科學上冊的第三單元,旨在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地表形態的變化原因及其過程,培養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 地表形態:理解并描述地球表面的各種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地殼運動:了解地殼板塊運動、巖漿活動等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自然力量:認識風、水、溫度變化等自然力量如何塑造地表形態。 巖石循環:初步了解巖石的形成、風化和侵蝕過程。 學習內容 描述和區分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特征。 理解地殼運動、巖漿活動、沉積作用等地表變遷的原因及其證據。 掌握風、水、溫度變化等自然力量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探究巖石的形成、風化和侵蝕過程。 學業要求 能夠使用科學語言描述地表形態和地球內部圈層結構。 能夠舉例說明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能夠通過模擬實驗解釋地殼運動、巖漿活動、風化、侵蝕等自然現象的成因。 培養科學思維、探究實踐能力和環保意識。教材分析 本單元共分為四課,每課都圍繞“地表的變遷”這一主題展開,內容層層遞進,逐步深入。第一課《地球的表面》引導學生觀察和描述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并制作地形模型;第二課《火山與地震》通過圖片、視頻和模擬實驗,讓學生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第三課《地球的內部》介紹地球內部結構和地殼運動,幫助學生將地表變化與地球內部運動聯系起來;第四課《地表雕刻師》則綜合探討風、水、溫度等自然力量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并滲透巖石循環的觀念。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對地球科學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對地殼運動、火山噴發、地震等自然現象的認識較為片面和模糊。他們喜歡動手操作和實驗,樂于通過實踐活動來探索和理解科學現象。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單元目標 科學觀念 理解地表形態的多樣性和變化性,認識地球內部和外部力量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初步建立巖石循環的觀念,理解巖石的形成、風化和侵蝕過程。 科學思維 運用比較、分類、歸納等科學方法描述和區分不同地形特征。 通過模擬實驗和觀察,分析自然力量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培養科學推理能力。 探究實踐 能夠進行簡單的模擬實驗,如火山噴發、地震模擬等,探究自然現象的成因。 能夠設計和制作地形模型,表征不同地形的特征。 責任態度 認識到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增強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學習抗震防災的基本常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單元結構化活動 引入活動 通過展示地球表面的變化圖片和視頻,引發學生對地表變遷的興趣和好奇心,為后續學習奠定情感基礎。 主體活動 1. 地形觀察和描述:學生觀察地形圖,描述和區分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地形的特征。 2. 火山與地震模擬實驗:利用火山模型和地震模擬裝置,讓學生直觀感受火山噴發和地震的過程,理解其成因。 3. 地球內部結構探索:通過閱讀資料和觀看視頻,了解地球內部結構和地殼運動,建立地球內部與地表形態變化的聯系。 4. 自然力量模擬實驗:通過模擬風、水、溫度變化對巖石的作用,理解風化、侵蝕等自然過程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5. 地形模型制作:學生利用身邊材料制作包含兩種地形的立體模型,表征地形特征。 拓展活動 組織學生參觀地質博物館或地質公園,實地觀察地表形態的變化。 開展“小小地質學家”活動,讓學生收集資料,制作關于地表變遷的小報或PPT進行展示。達成評價 圍繞課時學習目標 過程性評價 觀察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參與度、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檢查學生制作的地形模型和模擬實驗報告,評價其動手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 結果性評價 通過測試或作業形式,檢查學生對地表形態、地殼運動、自然力量等核心概念的理解程度。 評估學生的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責任態度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第九課時《地球的表面》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科學探究能力學生能夠運用觀察、思考、分析等方法,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和變化,提高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思維能力通過分析地形地貌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科學素養學生對地球表面的認識更加全面,理解地形地貌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增強科學素養。責任態度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和保護意識。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描述五種典型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的主要特征。理解地球表面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教學難點設計制作立體地形模型,運用常見材料表現地形特征。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通過播放一段從太空看地球的視頻,引出學生對地球表面多樣性的興趣。視頻中可以展示猴子、青蛙和烏龜對地球表面的不同描述,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 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地球表面的多樣性。(二)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1:觀察地球儀 活動步驟 1. 展示政區地球儀和地形地球儀。 2. 學生分組觀察并討論兩種地球儀的不同點。 3. 引導學生理解地球儀上顏色的含義和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 探究活動2:地形特征描述 活動步驟 1. 教師展示五種典型地形的圖片或視頻。 2. 學生分組討論并描述每種地形的主要特征。 3. 小組代表向全班展示討論結果。 探究活動3:制作立體地形模型 活動步驟 1. 小組討論確定要制作的地形類型。 2. 準備紙板、舊衣物、廢紙等材料,動手制作立體地形模型。 3. 展示模型并解釋其特點和制作過程。 探究活動4:模擬火山噴發和地震 活動步驟 1. 介紹火山噴發和地震的基本知識。 2. 學生分組進行模擬實驗,觀察火山噴發和地震的現象。 3. 討論火山噴發和地震的成因及危害。 探究活動5:地形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活動步驟 1. 討論地形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如農業、交通、城市建設等。 2. 列舉實例說明不同地形對人類活動的不同影響。 3. 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護地形資源。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 幫助學生直觀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 加深學生對地形特征的理解。 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通過實踐操作,加深對地形特征的理解。 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理解火山噴發和地震等自然現象對地球表面的影響。 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樹立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三)生活應用 通過學習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地理知識,如選擇適合的居住地、規劃旅行路線等。 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性,激發其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知識總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五種典型地形的主要特征。通過觀察和實踐活動,學生了解了地球表面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并初步掌握了地形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點,鞏固學習成果。 強調地球表面在現實生活和學習中的重要性,鼓勵學生進一步探索和應用相關知識。四、作業設計(一)、填空題1. 地球表面包括____和____。答案:陸地、海洋2. 地形地球儀上,綠色通常表示____、____和____。答案:耕地、平原、森林3. 高原地勢____,起伏____。答案:高、小4. 盆地一般被____或____包圍。答案:山地、丘陵(二)、判斷題1. 地球儀上的顏色沒有實際意義,只是為了美觀。()答案:錯2. 丘陵地勢高,起伏大,坡度陡。()答案:錯平原主要分布在大河兩岸和瀕臨海洋的地區。()答案:對(三)、選擇題1. 下列哪種地形最適合發展畜牧業?()A. 平原 B. 山地 C. 丘陵答案:A下列哪種顏色在地形地球儀上表示山地和沙漠?()綠色 B. 黃色 C. 藍色答案:B3. 下列哪種地形具有“周圍高,中間低”的特點?()A. 山地 B. 平原 C. 盆地答案:C(四)、簡答題請描述平原的主要特征。答案:平原地勢低,地面平坦,起伏較小,視野開闊。火山噴發對人類有哪些影響?答案:火山噴發會掩埋城市和鄉村,污染空氣,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但也能為人類帶來礦產資源、地熱資源和旅游資源等有益的資源。3. 如何利用地形資源進行合理規劃和開發?答案:應根據地形的特點進行合理規劃和開發,如平原地區適合發展農業和城市建設;山地地區適合發展林業和旅游業等。(五)、實驗探究題設計并完成一個模擬火山噴發的實驗,并解釋其原理。實驗材料:圁豆泥、鐵盒、番茄醬、三腳架、酒精燈、石棉網、火柴等。實驗步驟:1. 在鐵盒里放一些圁豆泥,做成山的形狀,并在中間挖一個小洞。2. 番茄醬模擬巖漿,放在圁豆泥小洞中。3. 用酒精燈給鐵盒中的圁豆泥加熱,觀察番茄醬的噴發現象。實驗現象:加熱后,圁豆泥出現小裂縫,番茄醬沖破圁豆泥,不斷上涌,最后伴隨著大量氣泡從火山口噴涌而出。實驗原理:地球內部充滿熾熱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巖漿會沖破地殼,噴涌而出,形成火山噴發。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