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十一《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編號:011班級 學號 姓名 面批: 二次批改時間:【重點知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是什么?中華文化包容性的含義和意義?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現?文學藝術的作用、特點和地位?科學技術的地位、特點、意義?中華文化具有區域性特征的原因、關系?中華文化與中華各民族文化的關系?怎樣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為什么(怎么樣)高揚愛國主義旗幟?為什么要弘揚民族精神?怎樣弘揚民族精神?【自主構建知識體系】【自主判斷】【研學輔學共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得益于漢字和史學典籍的延續。中華文化是中國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各地區文化都是相同的。文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中華文化就是中華各民族的文化。中華優秀文化,深深根植于民族精神之中。6、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核心是改革開放自強不息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愛國主義是抽象的,不是具體的愛社會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走進高考,真題引領】【研學輔學共用】1.[2014·山東卷] 文化是不同國家和民族溝通心靈和情感的橋梁紐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2013年俄羅斯“中國旅游年”活動期間,我國推出了展示中國形象的大型舞臺演出《美麗中國》。演出以歌舞為主,鑲嵌京劇、武術等中國元素,輔以多媒體視頻。演出從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調》,從唐朝樂舞《霓裳羽衣舞》到現代芭蕾《海上夢明月》,……展現了美麗中國的壯美畫卷。特別是《海上夢明月》將西方芭蕾與中國民族樂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顯示了中國文化開放、創新、多元的魅力。(1)據材料,運用文化創新與中華文化的知識,分析《美麗中國》演出所體現的文化生活道理。(8分)2.【熱點鏈接】【研學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最偉大的“中國夢”。 一個偉大的民族當有偉大的夢想,偉大的夢想召喚偉大的力量。從新中國成立“站起來”,到改革開放“富起來”,再到新世紀“強起來”,每一個進程,每一步跨越,無不閃耀著民族的夢想之光、信念之火。中國夢的提出,反映了人民的期待,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勾勒出民族復興的夢想藍圖,必將對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1)運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回答,“中國夢”對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何意義?(6分)【當堂訓練】【1-5為 A層,6-10為C層】(研學共用)1.下圖呈現了漢字“母”的歷史演變過程。這一過程啟示我們( )①文化的形成離不開人類的生活 ②漢字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③漢字是中華文化傳承的載體 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完全得益于漢字的延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孫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實現了“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的誓言。下列選項中與這一誓言所體現的精神實質相一致的是(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③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④克勤于邦,克儉于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嶺南文化是指嶺南地區的地域文化。它以本土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為源頭,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吸取和融匯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漸形成務實、開放、兼容、創新的特點。嶺南文化的形成從一個側面反映出( )A.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 B.中華文化的包容性C.不同地區的文化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D.中華文化源遠流長4.下列對于中華文化的表述,不正確的是①漢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②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③對待傳統文化,應做到求同存異,兼收并蓄④應使中華文化的發展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對于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的表達中,正確的是①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根基,其力量常常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②中華民族精神永不泯滅是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銳氣不減,千錘百煉而斗志更堅的重要原因③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集中表現和精髓④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中華民族精神之中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6.廣東剪紙最有代表性的是佛山剪紙和潮陽剪紙。佛山剪紙手法上以鑿、襯、印、手繪等技法為主,用料上大量應用銅箔、錫箔和銀箔。潮陽剪紙最大的特點是陰陽剪,“陽剪”紋線工整細致,“陰剪”線條粗獷有力,交替使用,粗細相破相助,極富特色。廣東剪紙藝術體現嶺南文化的A.源遠流長 B.區域性 C.時代特征 D.包容性7.揭陽文化包括精美細膩的潮汕文化和樂天豪放的揭西客家文化。但同為潮汕方言,榕城、揭東、普寧和惠來等都存在差異,榕城人可能聽不大懂惠來人在說什么。這說明①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 ②文化具有區域性③揭陽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④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個性A.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8.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這一古訓體現了中華民族的A.團結統一精神 B.愛好和平精神 C.勤勞勇敢精神 D.自強不息精神9.如果孔子生活在我們的時代,并周游列國。請想象一下,孔子在奧巴馬連任后去白宮拜訪,可能闡述的合理觀點是①漢字的發明和使用,標志著人類進入了文明時代②中華民族愛好和平,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③文化具有多樣性,必須尊重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則④世界各國文化只有交流、借鑒、包容,才能走向趨同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0.“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弘揚中國精神①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 ②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③能夠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課后拓展案】【11-14為 A層,15-18為C層】(研學共用)11.印度佛教自漢代傳入我國后,便于中國固有文化相互影響和融合。21世紀教育網在隋唐,外來佛教適應中國的文化習俗,演變為以禪宗為代表的中國化佛教,形成中華文化儒、釋、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傳統儒學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學即宋明理學,使以儒家為主導的中華文化發展到新的高度。這一史實表明①中華文化具有極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導致文化差異性的消失③學習借鑒外來文化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鑒是推動文化 的根本途徑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12.(2014年全國課標卷Ⅱ)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介紹了我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風貌的有代表性的飲食文化。該片在電視臺播放后引起了極大關注,產生了廣泛影響。通過《舌尖上的中國》,人們感受到的,不僅有美食的味道,還有歷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鄉的味道,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引起高度關注并產生廣泛影響,是因為①中華餐飲文化蘊含著濃郁的人文情懷 ②中華餐飲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③現代傳媒極大地提升了中華餐飲文化的魅力 ④現代傳媒豐富和擴展了中華餐飲文化的內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2014年高考福建卷)“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 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014年感動中這人物—拾荒助學子的高齡孤寡“環?!崩先藙⑹⑻m用行動詮釋了:A.甘于清苦的作風 B.崇仁厚德的品質 C.堅守職業的信念 D.永不言敗的精神14. (2014年江蘇)“小伙伴”是近年來的一個網絡熱詞。 其實,“伙伴”最早是軍事用語,士兵十人共用一個灶吃飯,稱為“火伴”。 后來,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火伴”被寫作“伙伴”,詞義也從同灶吃飯的士兵擴展成了同伴。 材料說明A. 文化隨著實踐的發展而變遷 B.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標志C.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D. 網絡文化是對當代社會生活的反映(研學班用)15.材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最偉大的夢想?!边@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對“中國夢”的深刻解析。中華民族的今天,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薄V腥A民族的明天,可以說是“長風破浪會有時”。中國人民從不屈服,不斷地奮起抗爭,我們也終于掌握了自己的命運,這充分展示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所以要實現國富民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結合材料,從《文化生活》角度闡明,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對實現國富民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性。(12分)16.(研學共用)[2014 濰坊期中]以“聚焦親情、共圓夢想”為議題的第五屆海峽論壇在廈門舉辦。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會見兩岸各界人士時指出,兩岸同胞本來就是一家人,雖然由于歷史的原因兩岸間存在一些隔閡,但同胞間的親情是誰也割不斷的。兩岸同胞應當加強交流,互相關心,互相 支持,多做增進了解、融洽感情的事。一些臺灣人士也在發言中表示,期盼兩岸關系繼續發展,兩岸中國人用共同的智慧、情感、毅力,打造中華民族美好的未來。運用傳統文化和中華文化的相關知識,說明兩岸人民能夠“聚焦親情、共圓夢想”的依據。17.材料一 鄭和七下西洋,祈“和順萬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時進行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朝貢貿易;林則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孫中山考察各國興衰,指出“國力之盛衰強弱,常在海而不在陸”。21世紀教育網早期西方海上列強通過殖民擴張和掠奪性貿易爭奪海外市場和資源,大力開發和經營海洋。美國海權論創始人馬漢指出:“所有帝國的興衰,決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張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根據材料一所給的信息,請你運用中華文化包容性的知識,就樹立正確的海洋意識提出建議。(8分)專題十一《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參考答案【走進高考】 [答案] 文化創新應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文化創新應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解析] 本題考查文化創新和中華文化的知識。結合材料,從文化創新的兩條基本途徑及中華文化的三大特點分析。【熱點鏈接】①中國夢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轉化為物質力量,對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②中國夢作為團結中華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精神紐帶,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③中國夢能夠激發中華民族的創造力,是激勵每一個中華兒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懈奮斗的精神動力。1-5AABCA 6-10BDDBA 11-14CBBA15.①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紐帶、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②民族要振興,國家要富強,我們必須高舉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3分)③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6分)16.解析:此題設問限定的知識范圍為傳統文化和中華文化。答題角度為“為什么?”,圍繞的問題是兩岸人民能夠“聚焦親情、共圓夢想”的依據,可以轉化為兩岸人民為什么能夠團結統一。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在于兩岸人民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這是維系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從中華文化的角度來看,一方面在于兩岸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力量。另一方面在于中華文化的力量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答案:①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兩岸同胞始終涌動著對祖國統一的強烈認同感。②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兩岸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③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包含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精神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之魂。17.①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2分)②要求我們能與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處,求同存異,建設和諧海洋,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3分)③要求我們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反對海洋霸權主義。(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